第十二章 三十年代小说创作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史12第十二章 巴金

现代文学史12第十二章  巴金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激流三部曲》的文学史地位: 一、《激流三部曲》是反映五四运动的 长篇小说。 二、《激流三部曲》是我国现代文学作 品中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并集中抨 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小说。 三、《激流三部曲》对中国现代长篇小 说这一体裁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激流>总序》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激流三部曲》所反映内容的 时间跨度是1919年至1924年,主要 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 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青年反 抗家庭的革命,控诉了封建大家庭 的罪恶。宣告了封建家族制度的死 刑。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小说多侧面地暴露封建家庭统 治者的顽固和专制,以及“长子继 承制”的内在矛盾,揭示封建家庭 父辈人物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沦丧; 歌颂受新文化思想激荡的子辈人物 的叛逆行动,表现青年女性的悲惨 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他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多 的一位中国作家。1999年,国 际编号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 “巴金星”。2003年11月25日, 国务院授予了他“人民作家” 的荣誉称号。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二节
小说创作概况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前期小说主要写两类题材,即 通过恋爱婚姻的纠葛描写知识青年 的社会革命和家庭革命。《灭亡》 等属于前者。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家》写成于1931年,同年 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最初题 名为《激流》,后以单行本发行 时改名为《家》。1938年和1940 年,又先后写成了《春》《秋》, 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写作意图: “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 是描写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 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 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 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动荡了。”

走向现实的沈从文_沈从文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一种变化

走向现实的沈从文_沈从文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一种变化

小说故事而为一 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 [9]的尝试 且本来是写给家中报平安的家
书 故 写得十分轻松愉快而有趣 而 后一次且在我少年时代第一次离家停留处沅陵住下三四个
月 人事接触多一些 并较深明白家乡的变化和不少问题 因就我熟悉热爱的故乡种种见闻 写了一组
散文 题名为 湘西
[10]在这个小册子中 作者要研究的是为何 湘西到今日 生产 建设 教
以是以 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 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 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
生活上的 常 与 变 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 [16]可以看出 自命超然 相信自己超乎政
治是非之上的沈从文 因为 政治 的扰动 现在身不由己地对 政治 发言了 如嫌不够 再看看他
在 小砦 引子中表达的政治义愤吧 这地方商业和人民体力与道德 都似乎在崩溃 向不可救药的
中 每当写到那位保安队长的时候 一种嘲讽的口吻也时常会流露出来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这一问题
就拿同样写爱情悲剧的 贵生 和 边城 作一比较吧 贵生 中 作者从一开始就将贵生写成一个
典型的湘西乡村青年 年富力强 爱劳动 爱热闹 更爱自由 为此宁可为财主五爷看守两处种桐子的
山坡 也不愿住进围子当长工 行动受拘束 贵生周围的人际关系也是那么融洽 淳朴 贵生和老长
们依怎样的 认识 艺术地组装起来 看看 长河 题记中沈从文对自己创作缘起 动机 意图的交代
吧 作者明确宣布在这里他将放弃 边城 中那种对 优美 健康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的关注 写作的原因是 中日战争发生后 一九三七年的冬天 我又有机会回到湘西 并且在沅水中部
一个县城住了约四个月 住处恰当水陆要冲 耳目见闻复多 湘西在战争发展中的种种变迁 以及地方

京派

京派

京派与沈从文引言:三十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一、京派(一)定义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凌叔华、萧乾、李健吾、芦焚、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即非职业化作家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从文。

(二)京派文化1、京派出现的地域文化背景:30年代的北京(废都)2、京派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京派文化是乡土文化的典型象征,具有双重的文化和美学特征:一方面对现代性既追求,又怀疑,从而导致对现代性的焦虑;另一方面,是在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下,对本土的传统美感日渐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种挽歌情怀。

(三)京派形成的标志:京海之争(1933—1934)1、京派是由一些有着相同的文学趣味的作家自觉形成的民间组织;2、京海文学之争;(四)京派的文学观念首先,坚持自由主义,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其次,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追求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追求人的尊严、和谐生命境界、固守传统文化),对抗文学的商品化。

(五)京派小说的艺术特色(六)代表作家京派作家之中以小说著称的,有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等,他们的作品除了具有京派的共同特质以外,每个人又都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风格,关于废名前面我们已经讲过。

青年时代及晚年时代的萧乾芦焚(师陀)林徽因(1904―1955)沈从文(1902-1988)一、京派小说的集大成者:沈从文(一)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和地位。

1、探索并努力建构出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和人性。

一是这种追求的执著性,对完美人性的追求既是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也是他的人生理想;二是这种追求的独特性,他把完美的人性与完美的社会和完美的大自然融会贯通起来,构成了特有的“湘西世界”;三是这种追求的针对性,他对完美人性的追求是针对当时都市文明的堕落而言,沈从文把民族出路和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性的追求上。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

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第七讲 三十年代小说(二)茅盾

第七讲  三十年代小说(二)茅盾
甫&赵伯韬
a李玉亭 b中小老板 c馮云卿与冯眉卿 d吴少奶奶与雷参谋 e四小姐与范博文 f 杜竹斋
2、工厂里的劳资斗争 屠维岳 3、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 及农民暴动
五、吴荪甫形象
“The Twilignt : A Romance of China in 1930”
八十年代后期,在大陆一度出现了重评《子夜》 的声音。徐循华的《诱惑与困境——重读〈子 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9 年第 1 期)通过对《子夜》艺术缺陷的分析,指出茅 盾陷入了蒋光赤们“概念化的困境中”;作者之 所以会陷入这一困境,是他“按照既定的理性的 先验框架去构建小说人物世界而非从审美冲动的 逻辑起点出发进行创作”造成的,是“非审美的 政治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冲突导致了《子夜》的艺 术缺陷”。
第七讲 30年代小说(二) 茅盾
第一节 茅盾创作概述
茅盾 1896—1981 , 浙 江 省 桐 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 鸿,字雁冰 “茅盾”是在1927年发 表《幻灭》时开始使用 的笔名,此外,他还使 用过玄珠、郎损、方璧 等130多个笔名。
太平桥
东栅老街
一、早期的文学活动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第一类(文科) •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的商务 印书馆就职,一直工作到 1925年底。 •1921年1月,茅盾出任《小 说月报》主编,并参与发起 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一个 重要内容是外国文学的翻译 和介绍
《蚀》从在中国革命中有特殊重要地位的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独特角度来 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其中包含的深刻的 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 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 受到了“左”的方面的责难与批评,但却由 此证明了茅盾正是由鲁迅所开创的“五四” 现实主义传统发展而来的,一开始就有别于 其他脱离中国现实生活的“革命文学” 。

子夜

子夜

《子夜》的艺术特色《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它标志着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已进入成熟的阶段。

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倾心演奏了“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交响曲”。

从中大规模的深入与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很形象的回答了当时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即三十年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榨下,殖民程度日益加深,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整个国际国内环境使中国难以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可以说《子夜》不仅是中国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更是“我国无产阶级运动中出现的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

”瞿秋白说过:“《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

”《子夜》这一部小说不管是在深度的拓展、广度的延伸方面,还是在宏大的框架安排、人物的复杂心理的表现方面,都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术水品以及对人物的驾驭能力。

《子夜》是中国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茅盾《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

作品中描写的吴荪甫是上海工业界的巨头,他开办了规模很大的丝厂。

作品还写出一些中小工业资本家,但他们的公司、工厂最后都以经济破产结局。

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国民党政权的压迫。

各种压迫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再加上军阀大战,农村经济破产,更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

2、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

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

吴荪甫等使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罢工3、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

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

资本主义列强的在中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危及民族工业,而国民党政府也以苛捐杂税来排挤民族工业,买办资本家操纵中国的金融、公债市场破坏民族工业,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重重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破产结局。

现代文学史——精选推荐

现代文学史——精选推荐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左联: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成员: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等主要刊物:蒋光慈的《拓荒者》、鲁迅和冯雪峰的《萌芽》月刊、鲁迅的《十字街头》、丁玲的《北斗》、姚蓬子、周起应的《文学月报》、洪深、沈起予的《光明》半月刊2.东北作家群1931年就一把事件后,对这事件反映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是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他们思念被侵略者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部作品在他们笔下问世,他们被成为东北作家群,代表人物: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罗烽和李辉英。

代表作品是被鲁迅编入“奴隶丛书”的《八月乡村》和《生死场》3.现代派30年代诗歌流派,刊物卞之琳的《水星》施蛰存的《现代》,戴望舒的《望舒诗稿》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的《汉园集》代表人物:施蛰存、男性、玲君、陈江帆、李心若、史卫斯、金克木、林庚、路易土何其芳现代派诗在艺术探索上边线处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4.白马湖作家群:20年代在浙江白马湖地区,夏丐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刘大白、叶圣陶、俞平伯与李叔同等,由于人生追求与艺术旨趣相近,在散文创作中已形成一个“白马湖作家群”。

散文风格。

朴素清新、淡雅隽永、满贮温馨,代表作品有《白马湖之冬》《车厢社会》《猫》等。

5.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标志着第二个十年中的各种成分的文艺运动(无产阶级文艺、民主主义文艺、自由主义文艺、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大联合)汇合起来,形成了文艺界抗日民族同一战线。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它们有力地领导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6.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因《七月》杂志而得名。

主要代表诗人有阿垅、孙钿、化铁和牛汉等。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阿垅《琴的献祭》胡风《为祖国而歌阿垅《纤夫》孙钿《行程》7.九叶诗派: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注意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

30年代小说概况

30年代小说概况
❖ 《梅雨之夕》、 《春阳》转向较 为典型的心理分析。
2、穆时英(1902-1940)
❖ 浙江慈溪人,笔名伐扬、匿名子。 ❖ 《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
等小说用纯是印象式、卡通式的 跳跃写法。 ❖ 《白金的女体塑像》 、《圣处 女的感情》
3、刘呐鸥(1900-1939)
❖ 原名刘灿波,笔名洛生, 台湾台南人。
土人情、生存世态 ❖ 再通过“我”这一叙事者和作品
的人物,叙述小城故事。
3、出色的艺术才能
①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却韵味深长。 ②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重人物性格的刻画。 ❖ 茅盾在《〈呼兰河传〉序》里说,“它是一篇叙事诗,
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三、萧军 (1907年—1988年)
❖ 题材选择与形象塑造:大多选取沦陷区血腥的故事和浴 血奋战的场景,集中地写日寇的暴行、人民的苦难和人 们的抗争,塑造受难者和反抗者的群像。
❖ 风格基调:粗犷雄浑的格调,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力。大 多抒发悲哀、愤怒、豪迈的激情,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主 观性。
❖ 在小说体式、风格方面的探索远胜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沁旗草原》 ❖ 注重方言的运用,自觉地吸收
电影剪辑手法来结构小说,叙 述带有跳跃性,讲究力度,在 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
第三节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
一. 京派小说: (一)“京派”
❖ 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 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 作家群;没有正式的结社 ,有自己的阵地,如《文 学月刊》、《骆驼草》、 《水星》 等。
❖ 早期创作涉及诗歌、戏剧、 小说等领域。
❖ 中篇《到莫斯科去》和长篇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个性叛逆、孤傲、倔强。 ①、创作历程: • 爱情 《在黑暗中》 • 创作初期——与婚姻—— 《一个女人》 • 《自杀日记》 • 左联时期——革命 ——《韦护》 • 与恋爱 • 《我在霞村的时候》 • 延安时期——战争 ——《在医院中》 • 与女性 《“三八节”有感》 •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4、主体意识的缺乏(女性无意识、不自知的 状态)。 对自己的命运习以为常,欲有所动,又无处 表诉,“默认”、“承受”,没有半点怨恨一般的长夜,似无限地拖 延着、拖延着……”
阶级性 社会的 双重 人性 心灵的 悲剧 • 艺术上的白描手法: • “她离开他底大门时,听见她底秋宝的哭 声;可是慢慢地远远地走了三里路了,还 听见她底秋宝的哭声。” • “……一顶没蓬的轿子,轿里躺着一个脸 色枯萎如同一张干瘪的黄菜叶那么的中年 妇人,两眼朦胧地颓唐地闭着,嘴里的呼 吸只有微弱地吐出。”
• 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 • 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 ——鲁迅《悼丁君》1933 • 壁上红旗飘落照, 纤笔一支谁与似, • 西风漫卷孤城。 三千毛瑟精兵。 保安人物一时新。 阵图开向陇山东。 洞中开宴会, 昨天文小姐, • 招待出牢人。 今日武将军 。 ——毛泽东《临江仙》1936
• • • • •
• • • •
普罗小说的特色: 题材政治化,人物群像化,风格粗犷化。 普罗小说的不足: 革命理想化,作品概念化。 “有什么东西能比革命还有趣些,还罗曼蒂 克些?” ——《冲出云围的月亮》 三、左翼小说 左联五烈士: “龙华千载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终。 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 启关狂喜,难记何年别。相看旧时容态,执手无言说。塞北 山西久旅,所患惟消渴。不须愁绝,兔毫在握,赓续前书尚 心热。 • 回思时越半纪,一语弥深切。那日文字姻缘,注定今生辙。 更忆钱塘午夜,共赏潮头雪。景云投辖,当时儿女,今亦盈 颠见华发。 • ——叶圣陶《六幺令》 1979
• 4、丁玲(1904——1986)
鲁迅《关于小说题材的通 信》:”选材要严,开掘要 深” .
《南行记》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流浪者的手记, 带有自传性质。包括《人生哲学的一课》, 《山峡中》。
“《南行记》里面的小说,可以说是在祖国的南方和 亚洲的南部漂泊的时候,把亲自经历和所见所闻的 一些人和事,用小说的体裁描写出来的,而且采用 第一人称的形式。”
• 贫困—陋俗—被任意出典—传宗接代的工 具—人格被典当、母爱被毁灭—没有姓名、 没有言语、没有尊严,默默充当为别人生子 的工具,又默默的思念着任何一个自己亲生 的儿子。 3、封建贞节观念又使女性又因贞节问题难以 见容于丈夫; 贞节观念—要女性守节,重血缘承续的宗法 观念—女性替人生子,“失贞”; 封建观念的虚伪、荒唐:守节与失贞的两难。
• 景——滇缅边境的奇特风光,险山恶水的奇 特境地; • 人——被世界抛弃的底层人,偷马贼、烟贩 子、滑竿夫、强盗、穷学生等。 • 挖掘这些被生活扭曲的畸形人的心灵的善良、 美好,展现钢铁般的生活意志。
• 早期小说特色:传奇色彩,异域情调,主观 抒情的浪漫主义特色。 • 《山峡中》 • “山贼”的传奇生活。 • “在刀上过日子”,“以恶对恶”。 • “山贼”的“学问”:“一句话,就是不怕 和扯谎”,“吃我们这行饭,不怕挨打就是 本钱。” • “山贼”的“生活哲学”:“在这里,懦弱 的人是不配活的”,“懦弱的人,一辈子只 有给人踏着过日子。” • 魏老头子,小黑牛,野猫子等。 • 残酷、铁石心肠——义气、侠骨柔肠
② 、《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年初发表于 《小说月报》第19卷第2号,收入同年10月 开明书店出版的短篇集《在黑暗中》。 莎菲形象: “五四”落潮后叛逆、苦闷的小资产阶级知 识女性的形象 。 A、 理想主义者:孤独和孤独感是其心理特 征; 莎菲的苦闷——病体带来的苦闷;生活中友 谊带来的苦闷;爱情的苦闷
•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 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 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 模样的。(朴实) • 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 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 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 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 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 罢?……”(善良)
• 苇弟:平庸、懦弱,缺乏男子气 (依附的爱) 凌吉士:外表俊美、高贵,内心庸俗、卑劣 (玩弄的爱)
• “莎菲的绝望,是对于平凡卑浊的周围的绝望。” • ——冯雪峰《从〈梦珂〉到〈夜〉——〈丁 玲 文集〉后记》 • 1984年,丁玲读完《莎菲女士的日记》电视剧本 后,仍然强调:“《莎菲女士的日记》不是一个 浪漫的爱情故事,莎菲追求的,最根本上说,是 生活的意义。” • ———宗诚:《风雨人生——丁玲传》
• 创作特色: • ①、时代特色鲜明 • 叶紫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始终以大革命时 期的湖南农民运动为背景; • “因为全家浴血着1927年底大革命的缘故, 在我的作品里,是无论如何都脱不了那个 时候的影响和教训的。我用那时候以及沿 着那时候演进下来的一些题材,写了许多 悲愤的、回忆式的小品、散文和一部分的 短篇小说。” • ②、以揭露农村阶级压迫的尖锐性著称。 • “一分为二”的阶级阵营两分法,黑白分 明的阶级阵线。
• “说实话,对革命文学所宣传的所谓无产阶级 革命,我并不懂。但又朦朦胧胧似乎又懂四 个字:革命和爱情。革命是悲惨的、热情的, 让人感到神秘、崇敬;爱情是寂寞心底的一 颗嫩芽。”
• • • •
蒋光慈(1901-1931) 诗歌:《新梦》《哀中国》《乡情集》等。 小说: 1926年,《少年漂泊者》; 1927年,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不到半个月, 写出《短裤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写出《野祭》《菊 芬》《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 1929年,《冲出云围的月亮》; 1930年,《咆哮了的土地》(又名《田野 的风》)。
• • • • “典妻”题材的小说 1926许杰《赌徒吉顺》,浙江天台; 1930年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浙江宁波; 1936罗淑《生人妻》,四川沱江。 “为奴隶 “奴隶”:屈辱 的母亲” “母亲”:爱和痛 无告 悲苦
• 春宝娘的悲剧所揭示的女性处境: 1、女性的依附性地位(无自由决定命运的权 利); “三纲五常”的规定,女性没有作为“人”的 权利和独立性,依附于别人而存在; 2、人(女性)的物化、器具化; 女性:一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流通的商品,一 件“交易品”,完全剔除情感和人性的成分。
• “我如同一个淘金的人一样,我留着他们性格 中的纯金,作为我的财产,使我们的精神生 活永远丰饶而富裕。“(《南行记.我的旅 伴》) • 野猫子:中国的吉普赛女郎 “凶残的优雅” • “野性美” • 性格的两面: • a、既有山贼的凶残、泼辣、诡计多端即野、 勇、蛮的特点(变态的野性) 行骗、盗窃, “小媳妇”角色——将祸水引 向同伙——参与抛弃小黑牛的行动——向 “我”亮刀示威——打算杀“我”
• 2、叶紫(1912——1939)
• “作者还是一个青年,但他的经历,却抵 得太平天下的顺民的一世纪的经历。” • ——鲁迅《叶紫作<丰收>序》 • 代表作:《丰收》《山村一夜》(短篇) • 《星》(中篇) • 1933年发表《丰收》(成名作),“丰收 成灾”的畸形社会现象。(叶绍钧《多收 了三五斗》、茅盾《春蚕》) • 1935年出版的“奴隶丛书”:萧军《八月 的乡村》、萧红《生死场》、叶紫《丰收》
• • • • •
二、早期普罗小说 洪灵菲《流亡三部曲》 阳翰生《地泉》三部曲 包括《深入》《转换》《复兴》 “革命加恋爱”模式 “先锋与流行” 文学 • “菲哥,家于我何有?国于我何有?社会于 我何有?我所爱的惟有革命事业和我的哥哥! 哥哥,从速离开你的腐败的家庭,到我的身 边来吧!唉!亲爱的哥哥!让我们永远地手 携着手,干着革命去吧!”
• 1、柔石(1902-1931) • 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左联”五烈士 之一。 • 代表作:《二月》(1929), 《为奴隶的母亲》 (1930)。 《二月》:芙蓉镇 萧涧秋 ,文嫂,陶岚 信奉人道主义思想和个人奋斗道路的知识分 子在现实面前的失败。 《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 “典妻”
• 主题:小说以“典妻”为题材,既写出了重 血缘承续的封建宗法社会的丑陋习俗,更呈 现了一位普通女性(母亲)的心灵痛苦。
• ③、塑造了站在时代潮流内外的新旧农民形 象。 • 在压迫面前逐渐觉醒并走上反抗道路的农民 • 老一代农民:云普叔,汉生爹; • 新一代农民:立秋,梅春姐,文汉生。
3、艾芜(1904-1992)
“四川作家艾芜和沙汀,同 庚、同学、同道、齐名, 是1931年前后左翼文坛升 起的双子星座。”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 史(中)》P485
• 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 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 四尺的。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 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亮的 女人,我便会疑心就是他的朋友。(腼腆、羞涩) • 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 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 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苍皇失 措的愁一路,所以倘不是万不得已,我是不大和 他一同出去的,我实在看得他吃力,因而自己也 吃力。(忘年之谊) •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 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 “真的要走么?来来来,到后面去!”她的两 条眉峰一竖,眼睛露出恶毒的光芒,看起来, 却是又美丽又可怕的。……她从柴草中抓出 一把雪亮的刀来,半张不理地递给我,斜瞬 着狡猾的眼睛,命令道: “试试看,你砍这 棵树!”……“让我来!”她突地活跃了起来, 夺去了刀,作出一个侧身骑马的姿势,很结 实地一挥,喳的一刀,便没入树身三四寸的 光景,又毫不费力地拔了出来,依旧放在柴 草里面,然后气昂昂地走来我的面前,两手 叉在腰上,微微地撅起嘴巴,笑嘻嘻地嘲弄 我:“你怎么走得脱呢?……你怎么走得脱 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