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苏轼

合集下载

《苏东坡》读后感优质7篇

《苏东坡》读后感优质7篇

《苏东坡》读后感优质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活动总结、个人总结、心得体会、报告大全、工作计划、事迹材料、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articles, such as activity summaries, personal summaries, insights, report summaries, work plans, deeds material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东坡》读后感优质7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对书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写好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苏东坡》读后感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收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苏轼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表达。

苏轼是幽默的。

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假设是‘水’之‘皮’,那么‘滑’就是‘水’之‘骨’了。

”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假设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

”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轼是热的。

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

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

他在诗词中,也屡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轼是感情丰富的。

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

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轼是刚直的。

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

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挖苦“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

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苏轼也是的。

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

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象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那么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苏东坡与东坡肉的读后感7篇

苏东坡与东坡肉的读后感7篇

苏东坡与东坡肉的读后感7篇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很好的记录我们内心的情感,读后感是为了记录下个人在读书后的感受而书写的,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东坡与东坡肉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东坡与东坡肉的读后感篇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个诗、文、词、书、画都已登峰造极的人,一个拥有丰富多彩的一生的人,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的人。

他至始至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精神,即使是在被贬、诬陷和被囚禁时。

这样一个人怎能不让我敬佩?怎能不让世人敬佩?这几天,我品读了林语堂先生的一本著作——《苏东坡传》。

“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

”这正是书中所讲述的苏轼波澜壮阔的一生。

它使我沉迷其中,并略有所悟。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个与世人眼中不一样的苏东坡。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副图画和四个繁体的字——蘇東坡傳。

那幅图画则是当代著名画家范曾先生的作品:《苏东坡赤壁吟啸图》。

只见苏轼站在赤壁岸边,背后是滚滚的浪花。

他的衣襟随风飘起,仿佛正在感受历史的沧桑。

画上还书有一首苏轼的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个简洁的封面有着浓浓的古风气息,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苏东坡的豪情。

带着一种敬畏和敬佩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

苏轼的青年时期还算比较顺利,他努力减轻变法给人民带来的负担,他在徐州治理洪水,在杭州整治西湖。

但他的人生到了壮年就开始了转折。

因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御史弹劾,幸而仁宗的皇后喜爱苏东坡的诗与文采,在临终前还留下了不要为难苏东坡的遗言,皇帝也无杀他之意,于是他被宽恕贬谪黄州,但他还是在狱中度过了四个月。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他的后半生也过得不好,连续数次遭贬,甚至要自己耕作维持生活。

但他的乐观丝毫不减,还游历做诗,创造美食,也经历过磨难,就这样奇特地了此一生。

“唐宋八大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三人,他们三人被称为“三苏”。

从尚意到无意――品读苏轼《黄州寒食帖》

从尚意到无意――品读苏轼《黄州寒食帖》

从尚意到无意——品读苏轼《黄州寒食帖》宋书尚意。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人书法追求的是文人、文学和书法的结合,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将心灵、性情、文化素养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传达其胸中郁结与率性真情,这就是不同于古人的“尚意”书法。

然而身为一个杰出的书论家,苏轼自然知道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乃是“无意”。

“无意”不是没有任何意识,而是我们所说的潜意识。

书法作为一门抒情达意的艺术,是书家心灵的外化,而人的情感总是自发的、自由的,是不受任何力量制约的,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人的性情才能得到最真实最充分的表达,也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书家才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而人书合一。

苏轼认为好的书法艺术完全应该是一种天真烂漫之意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无意识的冲动。

他曾多次在酒后作书,便是在寻求这种“无意”,他在《与上言上人书》中说:“雪斋清境,发于梦想,此间有荒山大江,修竹枯木,每饮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

”苏轼的书学理论来源于他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以佛道思想为主,其中又以庄子、禅宗思想为重,而庄、禅之核心乃“无”、“空”,苏轼书法的最高境界所达到的也是一种庄、禅的精神境界,即“无意”。

《寒食帖》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

《黄州寒食帖》为墨迹素笺本,横118厘米,纵33.5厘米,共17行,129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无款及年月。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苍劲沉郁,低回长叹;而书法则以手卷形式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作品浑然天成,在技巧、情感、意境上都无可挑剔,诗、书俱出自然。

无怪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为之折腰,在帖后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然而胸中无盘郁纠结,何能寄寓又何所外化?盘郁纠结者为何?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受到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的排斥,因北宋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闲职长达四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篇1看《赤壁》,那江流澎湃,波澜壮阔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那一系列熟悉的人物,那许多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的战争故事,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向了那个英雄倍出的遥远年代,而苏轼的这首千古绝句更是令我心灵震撼,久久无法释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一开头就描绘了奔腾汹涌的长江水,并且把江山,历史,人物合写,将读者从眼前壮景带入千古兴亡的历史气氛中去,感受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作者伫立江边对景抒情的壮怀。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泛泛的对江山,人物的感想,归到赤壁之战的具体史迹上来。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令人联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不由得发出感叹:锦绣的河山,美丽如画,那时候,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下阕从周瑜写起,写得具体,丰满:刚刚娶小乔为妻的周瑜,春风得意,英姿焕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中挥着羽扇,头上系着纶巾,一身儒将装束,风度翩翩。

谈笑风生中,就使曹军船舰烧为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三句,作者由怀古而转入个人身世的感慨。

“故国”,指赤壁古战场。

“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像灵魂向古代游历了一番。

赤壁大战的时候,周瑜才三十多岁。

苏轼写这首词时,已经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谪居黄州。

此次游览赤壁,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他豪迈奋发的感情,故谓“多情”。

品 读 苏 轼

品 读 苏 轼

品读苏轼怀古伤今的苏轼,自叹“人生如梦”。

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消愁了。

六十又六年的如梦人生在历史银河划过,一个奇迹,一个在直接文坛上闪烁了900多年仍不被遗忘,长存于世界顶峰,永不泯灭的明珠。

从小“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的苏轼,在官海的颠簸中,几经沉浮,耗尽青春。

回首一生,却发现,自己在宦海道路上,只有空白。

官场上,他是一个智者,却不是一个胜者;他虽不是一个胜者,却无论在什么方面,都是一个智者。

贬谪的道路,苏轼不知来来回回走了多少次,却从未有过一次后悔。

他的豁达乐观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不管有多么不幸,即使一贫如洗,身无分文,他也懂得如何让自己满足,知足长乐。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们:“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间的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失,正如雪莱、拜伦相似。

杜甫则酷似弥尔顿,那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似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

苏东坡则始终有青春活力。

”多少年的宦海沉浮,人生中几起几落,东坡始终没有丢掉乐观豁达,四海为家,贫而不改其乐;诗酒自娱,欣则赏月观花。

风雅之士,可以为一朵牡丹开花,邀来高朋满座,赏“国艳带酒天香染袂”,曰“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调酒尊前,秋向晚,一支何事,何我依然”“只想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我泪盈胸膛。

这样的人,舍苏其谁?又有谁可以有如此胸襟有气度的仰天长啸?“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东坡是寂寞的。

遥想当初黄州赤壁,一个天涯倦客漂泊他乡,带着文坛与政界泼给他满身的脏水,离开亲人,肚子在他乡,书写着一个是人的悲歌。

“谁间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

”在贬谪黄州之前,苏东坡曾被那群恶狼在狱中折磨的惨不忍睹,而我们的诗人用吟诗的嗓子抵抗这,刽子手们狞笑着。

这里本是一个这需要哀号的地方,你那些诗人在这里就显这十分可笑,难道这样就不该打吗?打,打,打!打的你浓妆淡抹,打的你乘风归去,打的你密州出猎!但,正是这一番洗礼,使得苏轼成为一个浴火重生,凤凰涅磐从而凤舞九天的人。

赤壁上的风骨---品读苏轼

赤壁上的风骨---品读苏轼

赤壁上的风骨---品读苏轼豪放旷达的苏轼,带着他特有的风采,从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古诗词中,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他是一位旷古奇才,最终却沦为迁客骚人,但他的豁达乐观,深深打动着千年之后的我们。

望千古故乡明月,唱一阙历史弦歌。

人世纷扰,悲欢离合,苏轼的《水调歌头》成为了借月咏怀的领衔之作,世代不绝。

(齐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披一路风尘,数千载风流,看青山依旧,唱大江东去。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齐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

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誓死保卫边疆、为国效命。

(齐诵)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诗词研究:品读苏轼途次寿州诗

诗词研究:品读苏轼途次寿州诗

品读苏轼途次寿州诗宋熙宁四年(1071年),当时三十六岁的苏轼由开封府推官出为杭州通判,行舟淮上,途次寿州,成诗《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古人写诗填词常用芦与枫作点染秋情与愁思的物象,如〃枫叶荻花秋瑟瑟〃〃江枫渔火对愁眠〃皆是。

东坡此诗首既交待了去杭州的走向,又透示出秋旅的苦情与暗漠的襟怀。

起句似是压抑着内心的情感写得, 至〃长淮忽迷〃句,直抒胸臆,愁思弥漫,没有远近,没有界域,寥寥水天,无处不有,水中的舟,岸上的山,相互交映,忽昂忽低,时高时下,绵缠不断。

颍水曲,而淮水直,所以历史上思绪朗阔之作较多。

如诸葛颖的〃涉颍倦好回,浮淮欣迥直〃,蔡允恭的〃久倦川涂曲,忽此望港圻,波长泛淼淼,眺迥情依依〃。

而东坡则相反,他的入淮诗,渲染的是一种寂寥、郁闷、愁煞人的情绪。

等到城内报恩寺白石塔已经可以遥遥看得见的时候,他仍然沉溺在愁思的主观情感天地中。

白石塔是实指,黄茅冈是泛指;实指历史陈迹,可发历史之幽情,泛指水岸荒冈,无疑是触目伤怀。

白居易就有〃黄茅冈头秋日晚,苦竹岭下寒月低。

〃这类句子。

〃故人〃,指的是谪官寿春的柳子玉,他与柳氏交往甚密,友情颇厚。

东坡曾有诗云〃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在这前程未卜之时,烟水苍茫之中,遇上〃同病相怜〃的故友,怎能不在心底上发出〃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的共鸣呢?诗的重心是写自己旅途中的忧思,排遣心中的不快,状摹一种〃烟雨凄然〃的内心世界,所以古人讨论此诗是〃极沉痛语,浅人自不知耳〃。

苏东坡于三十四岁时服完丧仪,回到京师后,见政局大变,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守旧派形成以司马光为首的变法反对派,斗争是可想而知的。

苏轼这时尚站在保守势力一边,写了《上神宗皇帝》《论时政书》等,卷入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与此同时,他预感到再在这里呆下去,等待他的将是一场不虞之祸,〃风雨潇潇夜晦迷〃O不久,他的弟弟苏辙果因在议事中多语王安石而被迫〃气罢〃的明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的旷世奇才:苏轼
提起唐宋八大家苏轼,他的作品至今都似一轮明月高悬于历史的夜空,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他的书法,他的绘画,甚至于他的茶艺。

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精品。

正因为如此,注定了在那个时代他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更是无法掩饰的,让我们一起从他的作品中寻觅他孤独的身影。

一、壮志难酬的孤独
熙宁中,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多扰民者,心中不满,发抒与诗中。

因此激怒新党,遂逮捕下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写下了《卜算子》:
缺月挂疏桶,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技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定慧院在黄州东南,此词诗苏轼在贬所抒怀之作。

上半阙叙写寓居定慧院时的寂静情况。

这段词意是说,在院中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之时,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

如同孤鸿之影。

这个“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指。

下半阙承接上文而专写孤鸿,说这个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

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用比兴之法,借孤鸿衬托,正足以表达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

这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寂,这种难言的孤独,更与何人诉说?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孤苦无告,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

二、仕途坎坷。

朋友离去的孤独
性格外向、毫无防人之心的苏轼,一踏上仕途便被卷入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涡,先被排挤出朝廷,后又身陷大狱,幸免一死,尔后带罪贬逐。

昔时的朋友相聚、文酒之欢都已远去,此时惟有“清酒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定慧院寓居月夜偶出》)。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

这是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一个中秋前夕。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词的上片写景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下片写悲愤。

借月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酒贱常愁客少”。

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避势利小人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

忠而被谤。

因谗遭贬。

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

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清风、明月和四年前密州的中秋之夜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作者的心境却截然不同。

全词扑面而来的都是萧瑟悲凉的秋意。

临风对酒之际,全然没有了当年在超然台上“把酒问青天”的豪气,没有了“千里共婵娟”的轻松与愉悦,却是“把盏凄凉”的伤感孤独,“谁与共孤光”的苦闷与寂寞。

三、茕茕孑立、不被时人理解的孤独
秋日的风霜把赤壁矶的穿空乱石渲染得更加高奇与悲壮,两岸鸟兽的啼吼也夹杂着浓浓的悲怆之意,此时的长江流水随着江风的节奏拍打着峭壁悬崖,周遭混合的声响彷佛是烈士亡魂在这个传说中的千古战场中哭泣,让人感觉的到历史之沉重与沧桑。

就在这个沧桑的季节,赤壁矶迎来了同样正经历着沧桑的苏轼,一个在政治斗争中失势的不幸文豪。

他不是衣衫褴褛的出走,而是骨格清奇的架舟而来:他不是茕茕孑立的自我放逐,而是侣僧友道的潇洒出游。

赤壁矶的皓月在旧历的每月十六显现得更加圆润和高远。

伴着幽幽的箫声和悠悠的江水更显得哀怨;清风徐来的远阔江面,让体物敏感的苏轼分不清天上人间,冥冥之中是一种羽化登仙的幻觉;山高月小之下,是主与客的问答,是参禅,是悟道,是谶语,是诗篇。

究竟是英雄伟大,还是神仙可羡?人生就是悠悠天地之间的寄生蜉蝣,就是茫茫沧海之中的微微谷粒。

今夕何夕,英雄安在?飞仙何往?凡人难成英雄,成飞仙更是痴人说梦。

在《赤壁赋》中我们看到了那颗孤独的灵魂。

四、爱人早逝的痛苦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

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

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病逝。

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十九岁与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

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

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

始终存在。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

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忘”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

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

怎么也难以消除。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

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干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

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

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倦倦不已。

与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李白有大志却不得施展的孤独相比。

苏轼是“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虽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可是当他“运交华盖”之时,早已名满天下。

殊不知,东坡的孤独正因为他的名满天下。

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也正因为他的出色,自然就引得一部分人的嫉恨,再加上特定的社会机制和畸形的文化氛围,这就注定了一个人越是才高八斗、壮志满怀,其生平就越是坎坷得让人心疼;一个人越是出类拔萃、忧国忧民,其内心就越是孤独得令人心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