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激趣点和不竭源泉

合集下载

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是学生学习、思考和表达的重要方式,也是对语言和思维能力的锻炼。

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却感到无从下笔,缺乏灵感和素材。

如何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并且让写作成为一种享受和乐趣。

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和培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了身边许多可以写作的素材和题材。

老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教会他们如何去观察和思考,如何将身边的事物和事件转化为写作的灵感和题材。

可以通过组织写作活动,让学生以身边的人、事、物为题材进行创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和兴趣。

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需要学生积极去开拓和发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主动去发现身边的美好和奇妙,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从而找到写作的灵感和素材。

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阅读各种书籍和文章、参加文学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兴趣。

只有在积极主动参与和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学生才能从中获取写作的源头活水。

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和题材。

学生的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一段深刻的情感、一次有趣的观察等等。

老师和家长应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写作素材和题材,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

可以通过提供图片、视频、音乐、文章等多种形式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让他们从中获取创作的源头活水。

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技巧。

写作是需要长期积累和练习的,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老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让他们每天都进行一定量的写作练习。

可以通过布置写作任务、评选优秀作品、进行写作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和水平,让写作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源头活水。

在总结,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是写作的灵感和素材之源。

让小学作文教学走近农村学生生活

让小学作文教学走近农村学生生活

让小学作文教学走近农村学生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教育已经越来越完善,但是农村教育却相对滞后。

特别是小学作文教学,一些农村学生面对缺少良好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难以得到适应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从而影响到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因此,我们要求小学作文教学向农村学生生活靠拢。

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小学作文教学离不开素材的搜集和整理,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和想象力的关键。

然而,一些农村教师认为当地资源单一、生活单调,缺乏好的素材创作。

事实上,农村生活很多细节被忽视,小学作文教育可以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切入。

例如,农村的风景、人物、动植物、民俗文化等等,都是可以作为题材的。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体验和感悟,将身边的细节融入到作文中去。

二、注重实践体验小学作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应该是一种体验和感悟。

因此,注重实践体验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采风、写生、参加文艺比赛、创作课本等方式,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作等能力培养起来。

在农村生活中,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具体地实现,例如采摘果树、观察农作物生长、参加本地传统文化活动等等。

三、发掘优秀作品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除了素材和实践之外,也离不开对优秀作品的细致分析和参考。

因此,农村小学作文教育也应该注重对优秀作品的挖掘和推介。

通过课内、课外的阅读和分享,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学习其中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引导他们创新性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同时,教师也需要多方面地开展评选、展示、出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成为更优秀的作家。

综上所述,让小学作文教学走近农村学生生活,需要从素材、实践、作品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科学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让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变为作文中的闪光点,让农村学生在写作中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和创造力。

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有些学生在写作时总是感到写不出好的文章,甚至写不出自己的观点。

如何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成为了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学生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的是快乐的,有的是伤心的,有的是愉快的,有的是痛苦的。

这些感受和体验都可以成为他们写作的灵感来源。

当他们在操场上玩耍时,可以感受到阳光的温暖,草地的柔软,同学的欢笑;而当他们在家中面对家庭问题时,又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人的关怀,自己的责任。

这些感受和体验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让他们有更多的情感和观点可以借鉴和表达。

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积累写作的素材。

他们可以观察家乡的变化,思考城市的发展;可以观察自然界的美景,思考环境的保护;可以观察社会的变革,思考人们的命运。

这些观察和思考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让他们有更多的思考和见解可以表达和探索。

生活中的阅读和学习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当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时候,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拓展写作的视野和思维。

当他们读到一篇风景文章时,可以从中获得写作的技巧和表达的方式;当他们学习一篇历史文章时,可以从中获得写作的素材和文化的内涵。

这些阅读和学习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让他们有更多的知识和见识可以借鉴和运用。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学生写作素养的重要培养地。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让他们在家庭中感受到爱的力量,得到写作的启发。

而在学校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示范,让他们在学校中得到写作的训练和提升。

这些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让他们有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借鉴和学习。

让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源泉

让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源泉

让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源泉——浅谈农村小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内容摘要】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不容乐观,每到习作总是无从下手。

究其根源,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平时积累的习作素材太少了。

要让学生写出好的习作,必须指导学生多积累习作素材。

笔者从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三条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有效途径:融入农村生活,丰富习作“材”源;描绘校园生活,积累习作“材”源;享受家庭生活,拓宽习作“材”源。

作为一名农村语文老师,只要引导学生立足农村生活,善于发掘,勤于开拓,养成积累的习惯,定能帮助同学们找到习作的活水,使学生的习作呈现出盎然生机!【关键词】农村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习作素材积累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习作时相当一部分学生最头疼的事。

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我也深刻感受到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容乐观。

每到习作,大部分学生“咬笔杆,抓脑袋,朝着本子干瞪眼。

”这固然与农村学生知识面狭窄、语言贫乏等因素有关,但究其根源,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平时的习作素材积累得太少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理,没有可写的材料,学生又怎能写出好的习作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要想写出好的习作提高习作水平,就必须注重习作素材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已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可见,课标也对教师提出了习作教学的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的素材。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素材的积累呢?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种事情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

叶老的这句话十分明确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即作文来源于生活。

要让学生建立自己的“习作材料库”,教师就要把学生引入生活之中,让他们在生活这一广阔的天地里,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去发掘,使他们找到打开习作大门的“金钥匙”。

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笔者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中对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进行了尝试,并初步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途径。

农村生活--农村学生写作的素材源泉

农村生活--农村学生写作的素材源泉
一、 在大自然中挖掘写作素材 大自然千变万化,景物千姿百态,为小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因此,教师应把 学生带入大自然,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挖掘素材。例如,春天带领学生去郊外踏青,摸一摸小 草、闻一闻花香、听一听鸟鸣……让学生亲身体验春天的气息,感受生命的力量;夏天组织 学生去菜园里观察蔬菜发芽、欣赏蝴蝶飞舞,去河边钓鱼虾等,体会自然中的乐趣;秋天是 收获的季节,组织学生去果园帮农民伯伯摘苹果或去稻田里拾穗,感受丰收的喜悦;冬天下 雪时组织学生欣赏天地间覆盖白雪的奇景,领略银装素裹的壮观景象。教学时抓住春、夏、 秋、冬四个季节景物变换的特点,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挖掘写作素材,让学生细 心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生命的力量。此时,如让学生把看到的美景和心中的感受表达出 来,学生必然跃跃欲试,将快乐和美感娓娓叙来,不会再为无材料可写而愁眉苦脸了。 二、 访乡间旧迹,静写作素材 农村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展示了一代代人奋斗的历史,铭 刻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拼搏进取的精神。可以来到广阔的田野,来到弯弯的小河边一昔 日,这里曾是新四军活动的场所,聆听英雄感人的故事,学习先辈奋发图强的精神,学生会 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中汲取成功的经验。丰富生动的人文材料,熏陶了孩子们的 心灵,同时也为作文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三、 了解农村习俗,提炼写作素材 在农村,乡风民俗式的节日应接不暇:正月里拜年祝寿说吉祥话,观灯猜谜闹元宵,求 神拜佛请“土地”;清明避邪驱瘟挂艾草;五月端午赛龙舟,吊唁屈原吃粽子;六月初六晒 “龙袍”;七月初七观银河,牛郎织女会鹊桥;八月中秋吃月饼;九九重阳敬老人;腊月家 家忙过年,除夕守岁鞭炮声。让孩子们多留意这些民俗节日,教孩子们筛选提炼,许多人和 事可以入文。孩子们曾经对此熟视无睹,犹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对此,我常提 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乡风民俗,并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节日让他们关注、思考,并将其当作写作 契机。每当孩子们热情高涨,我便予以适当点拨与指导,一篇篇鲜活的作文便应运而生了。 农四為、 ■观是察农农、林 村特、牧 产,:渔优等化各写类作物 素材产的源地,学生可以亲自观察、接触到许多植物,直观

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是一切创作的灵感与根基。

对于学生们而言,一个丰富多彩、有趣有料的生活能够为他们的写作提供无限的素材,激发他们的写作潜力,让他们找到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

首先,生活经验是写作中最宝贵的财富。

作为学生,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一些人生经历,这些经历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痛苦的,而这些经历都能成为写作的主题。

比如一个有趣的旅行、一次挫折的考试、一段深刻的友情、一种珍贵的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把这些故事转化为文字,就成为生动的写作篇章。

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拿来与其他人分享,同时也能够教育自己。

每一次写作,都能慢慢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其次,生活也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可以作为创作的灵感,孕育出精彩的作品。

学生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比如一片树叶、一个人的微笑、一次雨中漫步、一部电影、一本书等等,这些似乎不起眼的事物,都有可能启发他们不同寻常的创作思路。

让生活充满创造力,让创造力融入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

最后,生活也是写作技巧的提高之路。

写作是需要技巧的,而要想掌握技巧,就需要经历许多实践,才能不断地磨砺自己的写作水平。

生活中充满了写作的机会,可以从读书、观察、听讲等方面积累写作技巧。

阅读优秀的作品,可以学习到许多写作技巧和风格。

观察周围人物和事物,可以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认真听讲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想法,可以增进思维和表达能力。

这些经验和技巧,会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并不断促进写作的提高。

总之,生活是我们创作的根基,它汇聚着美好、丰富、感人的元素,是学生们写作的不竭源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观察者、记录者和创造者,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让自己的写作更加有趣有深度。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写作飞翔,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回应。

让写作之花绽放于农村沃土上

让写作之花绽放于农村沃土上

让写作之花绽放于农村沃土上摘要:写作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教师愁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屡见不鲜。

农村小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师存在观念滞后、教学手段陈旧等问题;学生兴趣不足、视野较窄、素材缺乏,最终造成作文教学出力不见收获的窘况。

针对这一实际,作者结合在作文教学中的积极探索,认为农村小学的写作教学大有可为,语文老师要让学生的写作之花绽放在广大农村的沃土之上。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写作兴趣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写作学习写作,技能技巧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莫过于写作的热情、写作的冲动。

没有想写、要写的强烈愿望,没有非写不可、非写好不可的迫切性、责任感,再好的技能技巧也难以掌握,更不必说下笔千言、感人肺腑了。

因此,写作的热情、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与基础。

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地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发生兴趣。

”兴趣出勤奋,出智慧,出成绩,出人才。

兴趣带来强烈的感情倾向和个性特点。

它能使学习由难变易,由苦变乐,由低效变高效。

小学作文是学生作文的起点。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对作文感兴趣,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好感”。

我的具体做法是: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语、设计问题。

尽量利用挂图、幻灯片、多媒体等媒介,把具体画面与抽象的文字相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采取说说、读读、议议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用了什么词语句子表达,等等。

久而久之,学生诱发习作的好奇心出来了,自然对写作产生了“好感”,积极参与写作的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

二、广阔天地让学生会写作广袤的农村举目四望,清新怡人的空气,绿意盎然的小山,充满生机的田野,四季奔流的溪水……农村丰富独特的自然风光,到处都充满了迷人的气息。

立足农村生活,优化作文教学

立足农村生活,优化作文教学

立足农村生活,优化作文教学在如今的社会中,作文教学一直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贫困地区,作文教学更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何在立足农村生活的背景下,优化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农村生活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往往比城市要差很多。

而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也普遍较为贫困,他们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对文学艺术的了解相对较少。

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农村生活为素材,切入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

农村生活虽然简单朴实,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

比如田野里的劳作,山间的风景,农舍里的温暖,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题材。

我们可以通过采飽形式,比如走进田间地头进行写生教学,组织学生到自然风景区写景作文,甚至可以邀请农民大叔大妈来校做客,与学生交流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通过这些形式的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作文素材,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对作文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在农村生活中,有很多珍贵而原始的情感和感受,而这些正是作文创作的源泉。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作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自然的变化,观察农村生活中的人文景观,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表现力。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他们需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从而将这些感受转化为作文的素材和灵感。

作文教学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农村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还需要注重技法的讲解和训练。

比如如何构思文章,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提炼文采。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范文赏析、语言训练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让他们在写作中得到成就感,从而更加喜爱作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乡村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激趣点和不竭源泉【摘要】我们应该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多地去体验农村生活,激活学生的写作灵感。

在农村广阔的田野间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写出富有乡土气息的文章来,让写作成为一件轻松而快乐的事。

【关键词】“乡村气息”资源生活体验情感激趣创新不竭源泉
长期的农村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写作训练往往会成为一个难点,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因为孩子们总觉得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但又闭塞的农村天地,这与城市的孩子相比较而言,写作的题材显然要窄些。

“写作文真难”已成为许多学生的烦恼。

学生对其畏惧的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农村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学生的写作
兴趣不是与生就有的,需要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习作中逐渐培养的。

那么农村学生的关键点在哪里呢?我认为教师应该立足“农村”这一关键点,紧扣“农”字,因势利导。

充分把握农村特有的气息——乡土气息,在浓浓的乡土气息中走进生活,激发兴趣,触发情感,学会积累,勇于创新,张扬个性,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地写出有血有肉,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文章来。

一、体验生活触发情感
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在假期中,常常会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或田间农活,这正是学生体验生活,充分积累写
作材料的大好机会。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把它给写下来,诸如种玉米、收获果实、育苗插秧等生活和劳动场景以书面的材料书写出来,这样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扩展了自己的写作思路。

“感人之者,莫先于情。

”学生没有情感的激荡,就不会写出生动感人的好文章来。

所以触发情感是学生写作的动力源泉。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内心情感轨迹,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乡情民俗和文化生活,去发掘他们的潜在情感,将学生的写作情感调整到最佳状态。

譬如,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题目是描写一处风景名胜或人文历史为主题的作文。

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生活在农村,这里既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文化底蕴,学生总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

如果老师强行让学生去立刻进行写作的时候,就会导致学生也没有习作欲望而产生畏难情绪。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思绪转向广阔的乡村自然空间。

可以是事先准备好一组家乡风土人情的彩照,让学生一起欣赏,有的学生被“鱼塘秋色”逗乐;有的被“蠕动蚕宝”吸引;有的为“猪棚鸡舍”激动;有的为“金黄稻穗”陶醉……最终似乎心中激起了情感的巨澜,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使他们消除畏难情绪,觉得是不吐不快,写起来是得心应手,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

二、学会积累拓宽题材
农村的孩子虽然资源有限,但乡村长满荷花的池塘、散发诱人清香的麦田等都是写作的不可多得的素材。

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学
生善于培养捕捉这些“乡土味”的题材,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学会积累。

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和喜怒哀乐写下来,加强积累,建立自己的“题材库,”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

农村生活丰富多彩。

认真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象,会使儿童从中有所启示,在平淡中寻求新知。

我们可以从背诵个性语言、学习表达方式、开展“1+1”的读书练笔等活动入手,积累和记录身边新奇而有意义的事,充实自己的习作题材库。

以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我们农村的孩子有时表现出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很多老师就把责任归结为学生的素质太差。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想想看,每当我们给学生出题时,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教师应该打破陈旧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倾向和主观能动性。

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该一题多练、无题训练、练口头表达、练开阔视野。

依托“乡村气息”资源,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力求作文教学生命化、生活化、多样化。

让孩子们自主表达、自由表达、敢于奇思妙想,从而让写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三、激发兴趣勇于创新
我们农村孩子为什么怕写作文,我在教学的实践中作了细致地调查后发现:原来大多数的学生被教材上的作文题给吓倒了,失去
了写作的信心,没有了写作的兴趣。

其实,我们学生的生活也是很丰富多彩的,而他们却往往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迷惘。

没能把自己丰富的生活表象细细的加以品味,并从中获得乐趣。

此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学生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教会他们如何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调动诸多感觉器官,多角度、多层面来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

针对农村孩子活泼好动、乐于交际、善于想象、敢于冒险的天性,教师应该寓习作教学于有趣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乐趣,继而激发灵感。

作为农村孩子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学生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去点燃,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

主动的核心是创新,发动学生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如教学《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一课时:从环境引发其挺拔、不怕困难,从吸收与奉献引发其巨大贡献,从“根深叶茂”引发基础与成才的关系。

在学中求新,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反弹琵琶。

如在续写《井底之蛙》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是顺着课文的思路,写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广阔的天地,从此获得了自由。

但有的同学却反其道而行之,写青蛙跳到井口后发现周围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人类肆意捕杀青蛙,自己又不得不重新回到了水井之中。

这样的构思,既合情合理,也出乎意料,闪烁着农村孩子求新求异的个性火花。

“乡村气息”资源是农村孩子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孩子们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我们应该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多地去体验农村生活,激活学生的写作灵感。

在农村广阔的田野间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写出富有乡土气息的文章来,让写作成为一件轻松而快乐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