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11957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危险源是指任何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健康损害、环境破坏以及财产损失等不良后果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因素。
危险源的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是保证工作安全、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一个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发现其所潜在的危险因素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识别出可能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等造成损害和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条件、方式、设备和环境。
辨识危险源可以采用专家评估、现场观察、资料查询、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
二、危险源分类危险源分类是指根据危险源的性质、特征和危害程度等因素将危险源进行归类的过程。
一般可将危险源分为以下几类:1、物理危害:如高温、高良、高压、电磁辐射等。
2、化学危害:如有毒气体、液体、物品、化学污染等。
3、生物危害:如细菌、病毒、微生物和昆虫等。
4、人为因素:如不安全操作、不正确的安全行为、管理不当等。
5、自然因素:如地震、洪涝、火山喷发、台风等。
6、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三、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针对某一特定危险源,通过对其危害程度及可能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确定不同危险源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对其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降低风险程度以及防范风险发生。
风险评价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形式。
四、危险源分级危险源分级是指根据对危险源的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的结果,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的过程。
根据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和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常将危险源按照危险等级进行分类,用于指导安全管理,科学制定安全生产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是保障工作安全、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危险源辨识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健康损害、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者组织经营上的削弱和丢失等不利影响的物质、能量、设备、情况、活动、行为等总称。
危险源辨识是指确定、识别和分析危险源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害,是进行风险评价以及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的前提和基础。
危险源的辨识通过识别、分析和评估,对工程、设备、安全保障措施、作业过程等进行合理性判断和控制。
危险源辨识基本流程:1.定义危险源2.收集相关信息3.识别危险源4.评估危险源5.列出危险源清单危险源分类危险源按照引起事故的本质及机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人的行为类危险源:包括操作失误、疏忽大意、过度自信、粗暴、不听劝告等,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2.设备故障类危险源:包括设备失效、设备过期老化、操作不当损坏设备等,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3.环境因素类危险源:包括自然灾害、气象条件、地质条件、人为环境等因素,是引发事故的次要原因。
4.作业适应性与复杂度的危险源:包括人员素质、安全意识、作业类别、作业难度、作业条件等因素,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将危险源识别和分类后,对其可能导致的损失与概率进行量化及评估,以确定其对系统的影响及重要性的过程。
风险评价是确定风险大小和影响重要性的基础,有助于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并为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风险评价原则:1.确定评价对象2.识别和分类危险源3.估算危险源的可能性4.计算危险源的严重程度5.发现危险源的隐患6.定量风险,确定可能造成的危害性风险评价方法:1.事件树法:通过构建事件起始状态到终止状态的树形图来进行概率评估和风险分析。
2.故障树法:通过构建系统故障状态到组件故障状态的树形图来进行概率评估和风险分析。
3.风险矩阵法:将概率和影响程度以矩阵表格的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可直观反映风险等级。
分级办法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影响等级,本文提出以下分级办法:1.一级危险源:发生此类危险源必然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和大面积环境破坏,如爆炸、火灾、气体泄漏等。
13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分级监控管理办法

13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分级监控管理办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分级监控管理办法是指对企业、单位、项目等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估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监控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保护工作场所及环境的安全,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
下面是一份超过1200字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分级监控管理办法的范例:一、总则为规范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分级监控管理,保障工作场所及环境的安全,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制定本办法。
二、危险源辨识1.企业、单位、项目应当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查阅以往事故发生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可能的危险源;(2)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和标准,识别危险源;(3)组织专家进行隐患排查和辨识。
2.辨识出来的危险源应当进行详细的描述,明确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潜在的事故形式和后果等。
三、风险评价1.根据辨识出来的危险源,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2.风险评价应当采用科学、客观、系统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定量风险评估等。
四、风险等级划分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采用颜色、字母、数字等形式进行表示。
2.风险等级划分应当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进行,确保防范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监控管理措施1.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监控管理措施。
2.高风险等级的危险源,应当采取更严格的监控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巡检与检修、提供个体防护装备、加强培训与演练等。
3.中风险等级的危险源,应当采取适度的监控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定期检查与维护、制定应急预案等。
4.低风险等级的危险源,应当进行常规的检查与维护。
六、监控管理的程序1.危险源辨识后,应当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价计划和监控管理方案。
2.实施监控管理方案前,应当进行培训和演练,确保相关人员熟悉操作流程。
3.定期进行风险评价的回顾和修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对监控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其有效性。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规定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规定一、前言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和人身安全,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已经成为企业的必要工作。
本文主要介绍危险源的辨识分类方法和风险评价分级规定。
二、危险源辨识分类方法危险源的辨识是指识别出潜在或实际存在的危险源,以便采取控制措施以减轻危害。
危险源的辨识主要有两种方法,即主观方法和客观方法。
1. 主观方法主观方法是依据人员的经验、知识和观察,通过讨论、检查和分析等方式来确定危险源。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适用于小型企业或无需要系统性处理的情况。
2. 客观方法客观方法是基于科学方法和有关标准进行危险源的辨识,使用客观、定量的指标来确认危险源。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有效规避主观判断的影响,提高辨识的准确性,适用于大型企业或需要系统性处理的情况。
三、风险评价分级规定风险评价是指通过评估危险源的潜在和实际影响(包括损失和危险源事件的发生概率),确定各种控制措施的优先次序。
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 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指对危险源进行了解与识别,识别出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及其对人身安全、生产设备和环境的影响。
在风险辨识时,可根据危险源的类别进行辨识。
按照常用的方式,危险源可分为以下几类:•机械危险源,如旋转部件、割切和挤压装置等;•电气危险源,如电击、电弧、爆炸和火灾等;•化学危险源,如有毒物质、易燃液体和气体等;•物理危险源,如辐射、噪声和振动等。
2. 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指对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估危险源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而确定控制措施。
评估风险时,可采用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对风险进行描述和评价。
定量法可通过计算风险指数,来确定风险等级。
3.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对已确定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级,确定控制措施的优先级次序,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将风险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低风险:指对员工和公众的影响较小、可能性很低的危险源;•有限风险:指可能对员工和公众造成中等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合适的措施;•显著风险:指可能对员工和公众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进行详细的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重大风险:指可能对员工和公众造成重大、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非常严重的风险:指可能对员工和公众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并可能引起其他严重事故,因此必须立即采取最严格的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1.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及其工作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地辨别,识别出可能对员工或其他人员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物理、化学、生物、人为因素或系统/设备故障等存在的源头。
辨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识别出潜在的危险,以便能够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收集相关信息:了解工作环境、工作过程、设备设施等情况。
-识别潜在风险:通过观察、询问、查阅文件等方式找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评估危险程度:对辨识出的潜在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危险程度。
2.危险源分类和风险评价危险源分类和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出的潜在危险源进行分类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管控,以及采取何种管控措施。
危险源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常用的分类包括:-物理因素:如噪音、辐射、温度、压力等。
-化学因素:如毒性物质、可燃物等。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
-人为因素:如不安全行为、不安全操作等。
-机械设备故障:如电器故障、机械故障等。
风险评价是对潜在危险源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常用的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定性评估:通过判断危险源的大小、接触频次、暴露时间等因素来识别其风险级别,如将危险源分为高、中、低风险等。
-定量评估:通过具体的测量、监测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危险源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具体数值来表示其风险程度,如利用风险矩阵、概率统计等方法。
3.分级办法分级办法是根据危险源的风险评价结果,确定相应的管控措施,使危险源受到适当的控制和管理。
通常将危险源分为以下几个等级:-高风险:对员工安全和健康存在严重威胁,需要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可采取隔离、防护等措施。
-中风险:对员工安全和健康存在一定威胁,需要采取控制措施,可采取改进工艺、加强管理等措施。
-低风险:对员工安全和健康威胁较小,需要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监控。
具体的管控措施可根据危险源的特点和风险程度来制定,如在高风险等级下可增加设备维护和保护控制措施,而在中风险等级下可增加员工培训和操作规程等措施。
危险源及风险辨识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办法

危险源及风险辨识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办法(本文档仅供参考用途,所载资料皆来自整理,欢迎大家分享交流)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办法第一章第一条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及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推动安全管理方式的革新,特制定此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在其它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针对隐患前期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出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应对和风险变更五个方面。
第二章基本术语第五条事故是指导致工程发生人员伤害、经济损失、环境影响、工期延误或工程耐久性降低等不利后果的事件。
本办法重点考虑引起人员伤害的事故。
第六条风险是指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不利后果的组合。
第七条本办法所提到的风险特指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亡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第八条风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或其组合,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涉及的人、物、环境因素以及管理环节等。
)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本办法将风险划分为以下四个级别:的评估方法(附件7第九条参照LEC1.一级风险是指采用LEC 评估方法分数值高于320分的(分数值≧320)或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召开专家论证的分部分项工程所涉及的主要风险;2.二级风险是指采用LEC评估方法分数值在160分到320分之间的(160≦分数值<320)或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的分部分项工程所涉及的主要风险; 1(本文档仅供参考用途,所载资料皆来自整理,欢迎大家分享交流))风险;<160160分到分之间的(70≦分数值3.三级风险是指采用LEC评估方法分数值在70)风险。
<70评估方法分数值低于70分的(分数值四级风险是指采用4.LEC第三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十条各项目部应成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小组。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完整版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完整版
1.物理危险源:指那些由于物质或物理状态的特点而对人的生命和健
康构成的威胁,如高温、低温、高压、高音、高频、高脉冲电流等。
2.化学危险源:指那些对人体有毒、有害、刺激、腐蚀作用的化学物质,如有害气体、爆炸品、易燃、易爆物质等。
3.生物危险源:指那些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体引起的传染病、流行病等。
4.人为危险源:指那些由人的行为、活动等造成的危害,如动作不慎、操作失误、违章作业等。
5.自然灾害危险源:指那些由自然界的气候、地质、水文等变化引起
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火灾等。
风险评价分级办法是指对不同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依据其危险性和
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分级
1.风险评估指标法: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和计算相应的风
险指标,如可燃气体的爆炸指数、有毒气体的浓度等,以评估其风险等级。
2.定性分析法:通过对危险源的观察和分析,结合相关的经验和常识,进行定性分析,将风险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
3.定量分析法:通过对危险源的实验数据和统计数据的分析,运用数
学和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将风险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
在进行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危险源
的性质和可能的危害程度,同时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相应的
防控措施和措施,确保工作场所和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

二、危险源辨识
1.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 —— 根源+状态 ■ 根源—— 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
危险物质 ■ 状态—— 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
2 .确定危险源的特性——可区分的特征
特性 (ISO19000-2015 3.5.1)
■ 可区分的特征。
注1:特征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 注2:特征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 注3:有各种类别的特征,如: ➢ 物理的(如:机械的、电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特性 ➢ 感官的(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 ) ➢ 行为的(如:礼貌、诚实、正直 ) ➢ 时间的(如:准时性、可靠性、可用性 ) ➢ 人体功效的(如:生理的特性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 ➢ 功能的(如:飞机的最高速度 )
■ 危险物品: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 放射性物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 安全的物品。
GB18218—2018《重大危险源辨识》
表1 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26种) 表2 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34种) 表3 活性化学物质名称及临界量(21种) 表4 有毒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61种)
3 .《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 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
价法(第7版) 12. 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 13. 其他:如专家评价等。
风险评价的基本原理
风险评价的目的—大小排序 ■ 风险→可能性 & 后果
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法:
■
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 按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分类法:
■
归纳推理评价法、演绎推理评价法
六、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 风险控制策划
第一节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 危险源辨识风、险风险控评制价、策风划险的控制步策骤划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
一、基本概念
1、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2、事故隐患
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危险源本身是一种“根源”,事故隐患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等的主体对象,或可能诱发主体对象导致伤害或疾病的状态。
例如:装乙炔的气瓶发生了破裂。
危险源是乙炔,是可能导致事故的根源;事故隐患是乙炔瓶破裂,导致事故的“状态”。
3、危险因素
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4、有害因素
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5、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是确定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及其大小的过程,通常两者通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6、危险、有害因素的产生
(1)、能量、有害物质
A、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即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因害因素。
B、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的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
物品的效能,也是最根本的危害因素。
(2)、失控
A、故障(包括生产、控制、安全装置和辅助设施等)
B、人员失误
C、管理缺陷
D、温度、风雨雷电、照明等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
二、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一般危险源的辨识
(1)、按GB/T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进行辨识(其中类型)
——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心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人的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A、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种类内容
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运动件外露、密封不良
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不当或距离不够等
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静电、雷电、电火花
噪声危害机械、振动、流体动力振动等
振动危害机械振动、流体动力振动等
电磁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
辐射核放射
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液体飞溅、坠落物等
明火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熟料、水泥、蒸汽、烟气等作业环境不良粉尘大、光线不好、空间小、通道窄等信号缺失设备开停、开关断合、危险作业预防等
标志缺陷禁止作业标志、危险型标志、禁火标志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B、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种类内容
易燃易爆物氧气、乙炔、一氧化碳、油料、煤粉、水泥包装袋等自燃性物质原煤及煤粉等
有毒物质有毒气体、化学试剂、粉尘、烟尘等
腐蚀性物质腐蚀性的气体、液体、固体等其他
C、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种类内容
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能传染疾病的动物、植物等
致害动物飞鸟、老鼠、蛇等
致害植物杂草等
其他
D、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等。
E、心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等。
F、人的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指挥失误,操作错误,监护失误等。
G、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2)、按照GB 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分类》进行辨识
——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
——机械伤害
——起重伤害
——触电
——淹溺
——灼烫
——火灾
——高处坠落
——坍塌
——放炮(爆破)
——化学性爆炸(瓦斯爆炸、火药爆炸)
——物理性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其他伤害
(3)、根据国内外同行事故资料及有关工作人员的经验进行辨识
(4)、引发事故的四个基本要素
——人的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
——环境的不安全条件
——管理缺陷
三、危险源的评价与分级
1、是非判断法
直接按国内外同行业事故资料及有关工作人员的经验判定为重要危险因素。
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即LEC法:当无法直接判定或直接不能确定是否为重要危险因素时,采用此方法,
评价是否为重要危险因素。
风险值(D)=发生事故或危险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次(E)*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C)
这是一种评价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
它是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因素是,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取得这3种因素的科学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烦琐的过程,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法,给3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3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危险性的大小;
即D=L*E*C。
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为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D为危险性分值
表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预料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暴露
表3 发生事故的后果(C)
分数值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 10人以上死亡
40 3~9人死亡
15 1~2人死亡
7 严重
3 重大,伤残
1 引人注意
风险值大小一般所对应的危险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