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专项训练之理解句子的含义
记叙文阅读理解: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记叙文阅读理解: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一、句子的含义:1、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2、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范例解析:1.对运用修辞的句子【典型题例】例1.升学考试题《风吹一生》⑤从菜地回家的路上,我遇到祖父从镇上回来,第一次看见祖父骑着车子在风里摇摇晃晃。
祖父不经意间被风吹歪了。
祖父不再骑自行车了,我们担心他出事,不让他再骑。
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
不能骑车之后,祖父走到哪儿都拎着一个小马扎,他终于意识到很难再在风中站直了,风也不会让他长久地站在一个地方。
风强迫他坐上了马扎。
第16题: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例2.升学考试题《伟大的悲剧》(节选)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地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
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第15题: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
(2分)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浮现的美好事物”比作“心中的海市蜃楼”,两者相通之处是“再也无法拥有”,“心中的海市蜃楼”的生动形象的表明了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记叙文 理解一句话的含义语段阅读(2021-2022学年)

记叙文理解一句话的含义语段阅读1、理解句子含义,要联系上下文ﻫ对文中任何一个句子的理解,都应该是在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的联系中去分析认识的.如果把句子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抽出来,与文章的整体脱节,就句论句,就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也不能真正理解句子.例ﻫ《父亲不写信》(节选)ﻫ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
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
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
”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
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
"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ﻫ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
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
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问题:第4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ﻫ解题思路如果单由第5段来看,我们隐约能从“到底远了点”这句话看出父亲的担忧与不舍。
如果我们仅答出这一点,就流于肤浅了.溯回至第4段,我们发现父亲在极为拮据的生存状态中仍念念不忘儿子的学业,最后竟然卖掉了家里的毛驴替儿子交纳学费,父爱之深,可见一斑。
专题01记叙文阅读之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专题01: 记叙文阅读之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考点分析一、主要考点:记叙文阅读中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一直以来都是各省中考卷的常考题,考试概率高达百分之70以上,虽然在全卷中占分不大,但在阅读题中分值占很大一份子且易拿分,所以这一专题是一个拿分大题。
二、2019年各省中考此类考题〔※号是各省出现频率较多〕:※1.理解文中*划线句含义。
※2.请简要分析选文*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结合上下文,从*角度分析以下句子表达效果?※4.请谈谈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5.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结合文章容,赏析划线句子。
7.请品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妙处。
三、综合以上各省关于记叙文阅读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出现的考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题型:〔一〕直接解含义题1.理解文中*划线句含义2.请谈谈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二〕以描写手法或修辞手法入手赏析题:1.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请简要分析选文*划线句的表达作用3.结合上下文,从*角度分析以下句子表达效果?4.结合文章容,赏析划线句子5.请品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妙处常考形式一、直接解含义题:此种题属于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此专题的最直接的题型,一般题目简单明了,指明答复句子的含义,且在题目下方给出句子,便于分析答题。
【分析思路】1.先找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提取出来2.再看句子中是否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3.在文中找出此划线句4.结合句子所处位置,联系上下文,具体知道此句是写了什么,怎么样,蕴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5.整合答案。
【答题模板】由分析直接点明此句深层含义。
【真题分析】〔2019年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原题〕小铁锤中杰"呯!〞随着儿子猛烈的关上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下来。
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啊护,儿子却长了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
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
有一次儿子眼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词句含义赏析题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词句含义赏析题一、常考题型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请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
③请从描写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④请结合加点词,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①结合上下文理解:理解句子含义,首先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句子就如无水之鱼,当然不会表达出生动丰富的意义来。
②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理解有些句子含义,其实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就行了。
这些句子一般都不很长,关键是其中个别词语用得别致,有特色,使整个句子也显得非同一般。
③根据修辞手法理解:如运用了比喻、象征、借代等修辞,就根据语境找出“本体”,揭示出形象的含义即可。
反语修辞则反向分析含义。
④根据表达方式理解:描写句:根据语境,分析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
抒情句:联系全文情感,结合语境,分析出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议论句:联系全文主旨,结合语境,分析出句子所表达的基本意思。
答题模式:①句式特点+突出(强调)......内容+表达效果(好处)。
②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效果+内容+情感(表意效果和语言效果)。
③此句运用......描写,表现了(刻画了)......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二、赏析角度角度一:修辞手法复加强感情的作用。
引用可使所表达的内容生动活泼,感染力增强;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提供有力的依据,增强说服力。
例一: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内容+情感例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小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萌发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记叙文 专题 03 理解关键句子意思(讲义+试题) 四年级语文(含答案、解析)

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句意。
②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
③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④思考言外之意,理解句意。来自⑤分析修辞方法,理解句意。
⑥抓住人物描写,理解句意。
【答题模板】
理解句子意思
即模板为:
答:“句子”在文中指什么人做的什么事,表达了/突出了/告诉了什么情感/什么人物的什么精神/我们什么道理。
邮票上的齿孔
1848年的一天,英国发明家亨利·阿切尔去邮局寄信。他发现身旁
有一位外地人,正对着一大张邮票发愁。原来,那时人们常常买几十枚连成整张的邮票,寄信的时候,再用小刀裁开。很明显,那位外地人一定是忘了带小刀。
“先生,我想借您的小刀用一下。”
“很抱歉,我也没带。”亨利·阿切尔无可奈何地摊开双手。这时,那位外地人一抬头,看见了亨利·阿切尔西服领带上的别针,顿时,他微皱的眉头舒展开了。“先生,能借您的别针用一下吗?”
1.那位外地人为什么“微皱的眉头舒展开了”?
2.用“﹏﹏﹏”在短文中画出描写亨利·阿切尔心理活动的句子。
3.“这项发明”指的是()
A.发明邮票。B.发明别针。C.发明邮票打孔机。
4.请你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课堂训练】
机智的周恩来
一九五四年,周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一次国际性会议。
一面举起闪亮的餐具,一面招呼大家说:“朋友们,让我们联合起来,消灭它吧!”
说完,刀叉一把把落下,把那个“卐”字划得破碎不堪。周围的人啧啧称赞周总理的才能。杜勒斯又一次当众丢了脸。
周总理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受到许多国家代表团的尊重。
1.“镇定自如”的意思是_________,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中考语文复习之记叙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中考语文复习之记叙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设计原因理解句子含义是济南中考必考考点,是重点也是难点,一些初三的尖子生在做这个题型的时候也未必能够得到满分,理解句子的含义大多数时候需要联系全文。
二、答题技巧(一)如何分析1、分析句子的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
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
三姐是母亲的右手。
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
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
大家都怕她晕过去。
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思考1)、比喻——强调了三姐对于母亲的重要性。
2)、中心——写母亲。
突出了母亲深明大义,为子女着想。
2、抓住文章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就是整个世界。
(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3、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突然,一切一切,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蝉声没了,人声没了,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4、联系作者的感情倾向最可恨的莫过于男孩子。
一天,邻居家的男孩子爬到树上,用竹竿把鸟窝给捅了。
当我看见那黑乎乎的一团从丈高处往下掉时,我几乎晕了!我声嘶力竭地跑到老树下,看到的只是一团团摔散的用树枝、干草、羽毛和泥垒造的鸟窝以及几只血肉模糊的粉红色的肉团。
那是老鸟的孩子,还没有长羽!我的心被撕成了碎片!那一刻,我真想把那个男孩子推到树下的水塘里,让他死。
母亲说:“这孩子要遭报应的……”此句反映了“我”对男孩子伤害小鸟的恶劣行为的痛恨和愤怒,以及我对小鸟的同情和怜悯。
5、联系前后文全段全篇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
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
记叙文阅读之句子含义的理解

三、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与文章的中心 思想及时代背景去把握
小提示 这些关键语句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一定不能脱离文章去单纯理解句子, 应结合记叙文不同的写作目的去分析。
三、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与文章的中心 思想及时代背景去把握
练一练
例句: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 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 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 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 来了。
诗还是不好,别写诗了。
言外之意
化婉言为直言
注意文中隐含解题信息的关键词
语境义、比喻义、反语、言外之意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
们上前去。”
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 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赞 美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 喜爱之情!
小提示 解此类题一定不能只看这个词的字面上的意思一定 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文章的意思。 思路:1、作者在什么情境下写了这句话。 2、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3、关键词是一个怎样的词语? 4、这个词在句中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意思?
一、注意文中隐含解题信息的关键词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找准出题角度 表述句子含义 一、注意文中隐含解题信息的关键词
理解出它的语境义、比喻义、反义(语)、言外之意等
二、借助修辞手法来理解句子含义 三、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与文章的中心思想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句子的含义
借助修辞手法来理解句子含义
小提示 根据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进行分析理解。把那些经过修饰的 句子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
七年级语文之记叙文:理解文章句子含义

【阅读1级】记叙文:理解文章句子含义考题连连看1、如何理解文中第×段中划线语句的含义?2、划线句体现了××怎样的心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为什么说“×××××××”?4、文中结尾句“×××××××”,包含什么意思?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什么样的句子最易考到?1.用语含蓄、含义深刻的句子;2.包含喻体的句子;3.总起、总结性的句子;4.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与主旨相关联的句子;……考查类型1、双关义2、反语义3、比喻义4、象征义……联系上下文方法大揭秘句子含义理解题必用公式:抓关键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关键词+概括事件/找原因+人物形象/事物特征+中心情感P.S.①抓关键词时,要注意句中可能包含不止一个关键词②关键词的解释要注意本义+ 文中义(表层义+深层义)③若句子在题目或结尾,要联系全文概括所有与句子相关的事件④有时上下文难以解句,要联系作者身份、时代背景等去分析⑤答案不一定包含所有步骤,要联系文意与题意选择确定小试牛刀“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抓关键词:黑洞洞、碰壁联系上下文及人物背景解释:“四周黑洞洞的”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鲁迅受到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迫害。
概括事件:整句话意为鲁迅先生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多次挫折和残酷迫害。
人物形象:从幽默的语言中透出鲁迅先生顽强斗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中心情感: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封建旧社会的讽刺与抨击。
【例1】最好的圣诞礼物⑴我们是餐厅里唯一带着小孩吃饭的家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记叙文专项训练——理解句子的含义一、明确目标教学目标:1.明确记叙文中某句话的含义的考查形式2.归纳答题思路3.能够在记叙文阅读中作答此类题目教学重点:归纳答题思路教学难点:能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作答此类题目易错点:概括要点不准确或不全面突破方法:阅读文本,理清内容二、知识梳理(一)明确考点理解现代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归纳问法答题思路问法:1.某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怎么理解文章中的某句话?答题思路:1、如果是复句,划清分句,若为单句,通过连词或主谓短语的结构判断有几层含义2、判断句中哪些词语属于“关键词”,“关键词”在答题中要用平时性语言进行转换盒表述3、根据上述两步,从上下文中寻找是否有直接解释4、若找不到答案或提示性的语言,则要通读全文,快速查找与本句话关键词相关的表述的词语或句子。
5、若还没有答案,则要考虑词语的修辞特征联想它的本质特征,从双关词语的表层含义推知他的深层含义等等。
6、最后一定要考虑作者的思想感情。
(或突出的主题)三、典例分析:闻声识故乡把淡淡清香的水豆腐吃到嘴里,把沉沉的诚信记在心里。
月光下一曲如歌的行板,如一场声情并茂的演出,触动了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叫卖冬天的早晨,黑瓦上铺着一层白霜,太阳还没露脸,村子罩在很重的寒气里。
“水豆腐噢——”汉子的叫卖声自村头的橙树下响起,温润的嗓音在冷湿的空气中濡散开来,村子便有了些许鲜活的气息。
汉子挑着两个木桶,木桶里装着新出锅的水豆腐,水豆腐呼呼往外呵着热气。
汉子将木桶搁在巷头的青石板上,就有人围过来。
他用铜勺舀干净豆腐上泌出的清水,再接过头发蓬松的妇人手中的磁碗,屏神敛息舀了四勺——妇人边打哈欠边说:“凑一点,凑一点”,汉子又轻轻舀了一角:“今天的豆腐好!”妇人满意地递过毛票。
汉子每天的收入不过两元,脸上却始终在笑,眼睛却已熬红——“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诗句是美丽的,可做起来却了无诗意:磨浆、煮汤、滤渣……哪一个工序不累人磨人?最烦的是磨石膏,一块石膏称了又磨,磨了又称,昏黄的灯光下,秤星模模糊糊,砣索在秤杆上不知要走多少个来回。
最终石膏是瘦了,可夜也瘦了——瘦得露出了乳白色的晨曦。
俗话说“搞酒做豆腐,充不得老师傅”,汉子也有失手的时候,豆腐或老或嫩,总让他的心忐忑不安,觉得很对不起乡亲。
石膏水点准了,水豆腐能立起筷子,他石膏一样沉甸的心才肯放下。
“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
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
”这是我很多年后读到的一首写豆腐的诗篇,从诗中我终于悟出:卖水豆腐的汉子,其实在卖“自己”,推销自己“一生知己属贫人”的诚信……太阳出来了,霜在渐渐融化,“水豆腐噢——”,整个村子都笼在水豆腐淡淡的暖香里。
寻物月光出来了,是一弯清冷的镰月,冬夜的村子很静,偶尔有脚步声,在空巷中传得很远。
“哪个远远近近咯,捡到了只把麻鸡婆么——捡到了请把还给我,我不会要你白捡里咯,我会拿得子(子:鸡蛋)来你吃。
”有走失了鸡的女人,在巷中呼唤,她通过声音这粒精致的“石子”,在平静如水的村子里激起一圈圈美丽的涟漪。
女人或许累了,她的嗓音略显吃力,但不失温婉,她不是一味地吼,而是辅以民间唱腔,将这张干巴巴的“寻物启事”拔弄得鲜活起来、动人起来,不经意中就触动了你最柔软的部分,让你变得纯净透明。
这个寻物的乡村女人也许没念过书吧,但她却知道用“请”,而且“我会拿得子来你吃”——我猜想她是个温和厚道的人!她本是个神闲气定的人,生儿育女之余喜欢喂养些小东西,小东西也爱围着她撒娇,她有闲时就切一把菜末,扬花般撒给它们,看它们欢呵闹呵,心里涌起阵阵蜜意,她是将小小动物当儿女一样细心侍候的。
现在她的一个“女儿”丢了,她怎能不出来寻找?怎能不把这则“寻物启事”打理得光鲜可人一些?乡村的夜晚,常有如此声情并茂的“演出”,清幽、安详的氛围经它点染,一派民间诗意,让人觉得久居清苦的乡村也是值得的。
长大后我在书中看到“如歌的行板”这一句,我觉得用它来形容,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那旋律的确很美,迷惘中透出空灵,期望中不失旷达,起承转合抑扬顿挫都是如此熨贴柔和,真正的小夜曲,可惜我没有记谱的本事。
最深的哲理来自于最平凡的生活。
闻声识故乡,美在耳朵里,美在心里。
如何理解文中画直线句子的含义?四:平行强化召唤“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
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只见吆喝,不见人。
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多。
依山环绕的大黄路是从渝中区的大坪斜刺里拐绕过去的。
雾大,能见度很低。
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跟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年岁差不多。
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
她背在背篓里的腊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腊梅,不停地对来往的行人显摆、吆喝。
“腊梅、腊梅,刚从南山采的腊梅——”好像这偌大的山城,唯有她的腊梅最好似的。
“腊梅?”我好奇地凑上前,“这是腊梅么?”说不来重庆话的我,不得不“憋”着一口“半罐子”普通话。
“你说啥子?刚从南山采来的嘛!”老人显然不悦。
老实说,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有别于我故乡江汉平原的山腊梅。
或许是这山城特有的水、土、雾的缘故吧,重庆腊梅竟是橘黄色的,不像我老家腊梅张扬的那种大红:主杆笔直、修长,枝杈繁多而不柔弱,花色呢,淡雅而质朴,像极了淳朴厚道的重庆山民。
“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我迟疑着。
我不是拿不出这4元钱,也不是舍不得这4元钱,关键是我没这份养花的闲心。
为了糊口,从湖北老家刚漂泊到重庆的我,自己都养不活,还养花?再说,一个没有栖息之地的落魄者,能有花的栖身之地吗?“好的。
等我找到工作了一定来买。
”我把玩、夸奖了一番老人的腊梅后,就走了。
“我等着你——娃子!”一个礼拜后,四处碰壁的我,终于得到了曾获“重庆十大杰出青年奖”和“老舍文学奖”的重庆长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巴一的赏识,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了我。
一直像浮萍一样“飘”的我,竟有了一个八平方米的“孤安居”。
安顿下来后,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
可是,当我踩着吆喝,风风火火地赶到山坡时,却物是人非。
那不停地吆喝着的竟是一位中年妇女。
“老人呢?”我问。
中年妇女先是一愣,后是惊喜:“你找到工作啦?”这回却轮到我发愣了:“你怎知道……我是来找老人买花……”“不错唦。
”中年妇女说,“那老人就是我婆婆。
她说,“这几天有个外地娃子来重庆找工作,好多天了都没找到。
还说那外地娃子只要一找到工作,就会来找她买腊梅的。
听口音,那外地娃子一定是你吧,大兄弟?”“是我。
”我说。
“我买花……是找老人。
”“一样的。
”中年妇女说,“我婆婆前几天到南山采腊梅,不小心摔了下来,老人一直惦记着你找工作的事,就要我来这里等你,还说如果你来买腊梅,就证明你找到了工作,她的心也就落地了。
”我的心呼啦一热,等我买下一束腊梅后,中年妇女就立马起身,背起背篓走人,惹得要买腊梅的顾客直纳闷。
“大姐,人家要买腊梅呢。
”我不解。
“傻兄弟。
”大姐朝我扮了个鬼脸,“婆婆正等着我去报你的喜讯哩。
”我不知泪是怎么流出来的。
以后的日子,我总能静静地守着窗台上的那缕淡淡的不肯离去的暗香,任它们绽放、凋谢。
雾,散了。
一瓣橘黄色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好是温暖。
我总是时不时抬头,朝山坡上望去,可那苍老的背影,还有那熟悉的吆喝不再重现。
再好的花,总有谢的时候。
可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
文章结尾一句话有什么含义?五、课堂检测针线筐里的暖记忆深处,老家里,有一只母亲使用多年的竹编针线筐。
这只被母亲粗糙的双手、摩磨得油红发亮的小竹筐,盛着线团、线锭子、各色碎布头、以及铁顶针、锥子等缝补衣服、制做鞋垫、鞋底的东西。
就是利用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物件,母亲为我们缝补了以往千疮百孔的贫穷生活,从而使我今天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变得温馨、温暖无比。
乡村生活,家庭主妇必须会缝补,不然,就要遭到村人的耻笑,会说某某家的,连针都拿不动,不是过日子的料。
母亲这方面的心灵手巧,在村子里倒是出了名的。
缝补衣服,打出的补丁,看着,就比别人的熨帖,顺眼。
她总是心细挑选着补丁,尽量做到和衣服一顺色,即深色的补丁补深色衣服,反之,就补浅色衣服。
不光这,母亲还细心的把补丁上花纹和衣服上花纹也对应起来,不细看,你几乎就看不出,这件衣服是打了补丁的。
那个年代,母亲因此也获得了贤惠、会过日子的美誉。
七十年代,乡村无电。
在冬季的寒夜里,万籁无声,正是辛劳的母亲,为做石匠、很费鞋袜的父亲,赶制布鞋的时节。
刺啦啦的声响,从母亲的手底下,愉快的窜出。
母亲快速地抽针引线,纳着鞋底,当鞋底儿太硬、针穿不过去的时候,母亲就会从筐子里拿出锥子,先钻个孔,再把针线引过去。
刺啦声响,节奏分明,就象一首韵律的音乐,奏响在苦寒的漫漫冬夜,温暖了整个贫寒而不乏温馨的乡间小屋。
我没看完的小人书,就扔在了针线筐里,昏暗的灯光,照着母亲,一晃一晃的影子落在我的枕边,伴着我入眠。
就在这亲切的声响声中,我感到了这所普通的小土屋里,所蕴藏的醉心的暖,我也往往会在这醉心的暖中,沉沉睡去,直至第二天,阳光爬到我的屁股上。
而酷热的夏季,一豆油灯,在屋角,孤零地散发出昏黄的光晕,照亮家徒四壁的家。
煤油的清香味,随着灯焰的跳动,充满了略显昏暗的小屋。
有各种不知名的小飞虫,循着光明,勇敢无畏舍身冲向油灯的火焰,转瞬被烧焦,散发出难闻的焦糊味,并随即落在桌面上。
我弓着身子,趴在小双桌上,做着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但我从来没有感到孤独寂寞,因为旁边就是经常陪伴我、做着针线活的母亲。
那个用了十几年的针线筐,就静静偎在母亲的脚边,母亲需要什么,就会伸出手去,准确地从筐子里摸出来,熟稔得就像自己的孩子。
母亲时而穿针引线,时而俯首比划,时而拈起细针,在头顶上摩擦摩擦,时而口含线头打结,做活中的母亲,尽管热得脸上的汗珠,如黄豆大,但神态安详,目光慈祥,仿佛在完成一件意义重大的任务。
屋内寂静,只有写字的沙沙声和抽拉针线的悉悉声,那个竹针线筐,就静静的敞开圆圆的肚子,发着亮光,默默陪伴着母亲,使母亲完成缝补的活儿,从而使我们一家人不至于衣不遮体,得以在村子里体面地生活,尊严的过着日子。
这只圆圆的针线筐,盛满了母亲对家人的爱。
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夜晚白昼,母亲就是用这盛满了碎布头的小筐子,缝补完整了我们贫瘠的生活,也缝补完整了我的童年生活,使之充实和美满,令我至今也难以忘怀。
如何理解文中画直线句子的含义?答案:一、平凡的生活,往往体现出最深刻的道理,关注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会得到意外收获。
二、卖花老人的爱心让我感动,让我时时不忘;买花老人外表朴实,家境普通却有爱心让我惊讶、难忘(暗香);我始终牵挂,怀念着卖花老人;表达老人对我的鼓励,期望的感激、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