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典型村案例

合集下载

典型村庄案例

典型村庄案例

典型村庄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典型村庄案例:乡村振兴的典范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了国家战略,在这一背景之下,不少村庄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它们以独有的资源、优越的环境、精心的规划和经济的统筹发展,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下面我们就以一些典型村庄案例来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一、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赵各庄村赵各庄村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这个村庄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

作为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赵各庄村依托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乡村环境,进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赵各庄村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的进行了改造和升级,打造了具有特色的民宿和客栈,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

村庄还开展了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庙会、舞蹈表演和手工艺品展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赵各庄村还积极开展特色农业产业,如有机农业、果蔬种植和家庭农场等,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村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产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来源,提高了村庄的整体生活水平。

二、浙江省浙江松阳县东白村东白村是一个位于浙江省松阳县的小村庄,但它却以其独有的“慢生活”理念而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东白村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文化传承和产业兴村的原则,实施了一系列有益于当地发展的政策和项目。

东白村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加大对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环保工作的投入,使村庄的环境越发清新宜人。

村庄积极挖掘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和民俗节庆,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东白村通过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如茶叶种植和手工艺品制作,增强了村庄的经济实力。

东白村的成功经验为当地其他村庄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也为乡村振兴的路径指明了方向。

通过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东白村实现了乡村振兴和经济繁荣的目标。

三、四川省西昌市泸沽湖村寨泸沽湖村寨位于四川省西昌市,是一个以纳西族文化为主的村庄。

村寨依山傍水,水草丰美,景色宜人,一直以来都是游人驻足的胜地。

积分制典型村街案例

积分制典型村街案例

积分制典型村街案例一、案例一: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是典型的积分制村街。

根据政府的规定,村民在参与村庄建设、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方面积累积分,通过积分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和福利。

该制度的实施有效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推动了村庄的发展和进步。

二、案例二: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大市口街道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大市口街道采用积分制度对村民进行评价和奖励。

村民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保护环境、照顾老人等方式获得积分,积分可以用于兑换生活用品、社区服务等福利。

该制度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三、案例三: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辛安街道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辛安街道采用积分制度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村民通过参与环境保护、义务劳动、文化活动等方式获得积分,积分可以用于兑换社区服务、教育资源等福利。

该制度的实施有效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提高了社区的整体素质。

四、案例四: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延安街道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延安街道推行积分制度,旨在激发村民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村民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活动、保护环境、关爱弱势群体等方式获得积分,积分可以用于兑换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福利。

该制度的实施提高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发展活力。

五、案例五: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湖滨街道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湖滨街道引入积分制度,以激发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村民通过参与社区事务、环境保护、文化活动等方式获得积分,积分可以用于兑换社区服务、教育资源等福利。

该制度的实施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和村民的融入感。

六、案例六: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区街道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区街道实行积分制度,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村民通过参与社区活动、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方式获得积分,积分可以用于兑换社区服务、文体活动等福利。

该制度的实施提高了社区的整体素质和居民的幸福感。

七、案例七: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道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道推行积分制度,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合并村 典型案例

合并村 典型案例

合并村典型案例合并村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村庄合并成一个村庄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中国农村地区较为常见,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推动农村发展。

下面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合并村案例,以展示合并村对农村发展的积极影响:1. 案例一:某省某市合并村庄在某省某市,由于农村人口逐渐减少,村庄经济发展缓慢,当地政府决定将5个相邻的村庄合并成一个新的村庄。

合并后,村庄规模扩大,资源得到更好的整合,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民收入逐步增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2. 案例二:山区村庄合并在某山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一些村庄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改善村庄的发展状况,当地政府决定将几个山区村庄合并成一个新的村庄。

通过合并,村庄面积扩大,利用山区特有的资源进行产业布局,提高了经济效益,农民收入得到了明显提升。

3. 案例三:城乡一体化合并在某地,由于城市扩张,一些农村村庄被纳入城区范围。

为了更好地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当地政府决定将城区和农村村庄进行合并。

合并后,农村村庄得到了城市的优质资源和服务,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4. 案例四:农田整合合并在某地,由于农田分散、利用率低,当地政府决定将相邻的农田进行整合合并。

通过整合合并,农田规模扩大,农民可以更好地利用机械化农具进行耕作,提高了农田的产出,农民收入得到了明显提升。

5. 案例五:资源共享合并在某地,由于各个村庄之间资源利用不均衡,当地政府决定将相邻的村庄进行资源共享合并。

合并后,各个村庄可以共同利用资源,进行合作经营,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农民收入得到了明显提升。

6. 案例六:农村旅游合并在某地,由于农村旅游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当地政府决定将相邻的农村旅游景点进行合并。

合并后,农村旅游景点规模扩大,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农民通过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增加了收入。

7. 案例七:农村集体经济合并在某地,由于农村集体经济规模小,资源利用效率低,当地政府决定将相邻的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合并。

十大乡村品牌案例

十大乡村品牌案例

49自2013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规划以来,国内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范例。

在打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一些乡村从自发构建美丽乡村的基础上,逐渐推出了具有自身品牌的美丽乡村模式,这其中有很多乡村已成为美丽乡村的品牌代表。

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中国名牌》根据现有国内大量特色乡村发展现状,总结归纳出十大美丽乡村类型,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

十大乡村品牌案例华西村的发展“秘诀”新华社记者/朱国亮“一个共产党员,为民利益的一面旗帜。

”这是刻在华西村龙希广场舞台顶端的一句话。

到华西村,一些人的眼光会被其70层的五星级酒店、豪华别墅以及大金牛等吸引,却不知这句话才是华西稳健发展的“秘诀”所在。

华西村有村民2600多人,党员达1040人。

最近二三十年,华西村产业不断扩展,村庄面貌不断变化,而一项制度一直没变——党员联户制度。

这项制度让党员,尤其是骨干党员,成为村“两委”与群众的联系纽带,充分发挥了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

所谓党员联户制度,即一名骨干党员要联系10户左右的村民。

华西村有970多户人家,有95个党员联户小组长。

小组长每月要召集联系户开会,或走访联系户,组织大家学习中央政策、讨论村务,倾听村民诉求。

每月25日晚,小组长会到华西“金塔”——一栋1996年建成的大楼会议室,将小组讨论情况和村民意见反馈给村主任。

村主任现场一一解答,能解决的问题,会承诺何时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会解释原因。

不久前,记者旁听了一次这样的党员联户小组长江阴市华西村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

旗下华西集团早在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乡镇企业。

华西村金塔及周边村民别墅会议。

两小时的会议,没什么客套话,大家上来就说小组学习了什么,村民有何意见和疑问等。

村规民约组织实施典型案例

村规民约组织实施典型案例

村规民约组织实施典型案例一、村规民约组织案例一:禁止损坏公共设施某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村民不得损坏公共设施,包括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

违反者将被处以罚款或其他相应惩罚。

该规定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公共设施的维护和村庄环境的改善。

二、村规民约组织案例二:禁止乱倒垃圾某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村民不得乱倒垃圾,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分类投放。

违反者将被罚款或进行其他相应处罚。

该规定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村庄卫生状况,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

三、村规民约组织案例三:限制大型宴请某村规民约中规定,村民在举办婚丧嫁娶等宴请活动时,应当遵守村庄规定的人数上限,并且不得产生噪音扰民。

违反者将被处以相应处罚。

该规定的实施有效避免了大型宴请活动对村庄环境和居民生活的不良影响。

四、村规民约组织案例四:禁止私搭乱建某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村民不得私自搭建房屋或其他建筑物,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申请和审批。

违反者将被处以拆除、处罚等相应措施。

该规定的实施有效保护了村庄土地资源,维护了公共利益。

五、村规民约组织案例五:保护环境资源某村规民约中规定,村民应当爱护和保护村庄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得乱砍乱伐、乱捕乱捞等破坏行为。

违反者将被处以相应罚款或其他处罚措施。

该规定的实施有效保护了村庄的生态环境,维护了生态平衡。

六、村规民约组织案例六:限制杂乱经营某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村民经营各类商业活动时,应当遵守相关规定,不得从事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违反者将被处以相应罚款或其他处罚措施。

该规定的实施有效规范了村民的经营行为,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七、村规民约组织案例七:严禁养犬乱便某村规民约中规定,村民养犬时应当遵守相关规定,不得让犬只乱便,并应当时刻保持清洁。

违反者将被处以相应罚款或其他处罚措施。

该规定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村庄的卫生状况,保障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八、村规民约组织案例八:禁止非法占用土地某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村民不得非法占用土地,包括私搭乱建、非法种植等行为。

学习全国典型村案例简报贵州

学习全国典型村案例简报贵州

学习全国典型村案例简报贵州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同时也有着经济欠发达和贫困地区较多的问题。

但是在乡村振兴的政策推动下,许多贵州的村庄开始走上了致富路。

以下是一些在全国乡村振兴中典型的贵州村庄案例简报:1. 黄果树镇桂花村桂花村位于安顺市黄果树景区内,是一个纯朴而又具有特色的村庄。

该村庄依山傍水,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美。

2014 年以来,桂花村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贫困村退出、文化村、生态村、旅游村等荣誉称号。

凭借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桂花村在发展休闲旅游、乡村民宿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贵州省内的一个成功案例。

2. 赫章县务川镇前进村前进村地处贵州省东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村。

该村庄以生产花生、石斛和莲子为主,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生计需求。

2014 年以来,前进村开始以旅游业为主推动乡村振兴。

村庄通过建设农家乐、特色餐厅、民宿等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前进村还因山清水秀而被评为全国生态村、全国十佳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3. 湄潭县威山乡威山村威山村位于贵州省中部,是一个距离省会贵阳市仅50 公里的村庄。

该村庄以纷繁的茶园、清幽的小溪和古老的民居为特色,历史悠久,生态环境良好。

2017 年以来,威山村逐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了从传统种植业到多种经济业态发展的转型。

村庄采用绿色有机种植、文旅复合、特色农业等方式,精心打造“威山茶道”品牌,并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

以上是贵州省内一些成功案例,这些乡村展示了贵州不同地域的丰富文化和底蕴,也为乡村振兴的路线图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山东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山东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山东乡村振兴典型案例龙水务村位于山东半岛东部的龙口市,是一个以种植水果为主的农业村庄。

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龙水务村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以下是该村在乡村振兴方面采取的典型举措:首先,龙水务村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村民们积极引进技术和科学种植方法,改变传统的农耕模式,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转型。

他们建立了标准化果园,选用适宜山东气候的苹果品种,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果园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村庄还积极开展农村电商,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其次,龙水务村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该村致力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修建了公路、供水系统和农田灌溉设施等基础设施,提高了村庄的交通和生活条件,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此外,村庄还加强社区建设,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推动村民自治和共同发展。

再次,龙水务村积极开展乡村旅游。

村庄依托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村里的果园和山区景色吸引了许多游客,村民们则开设了农家乐、农产品展示中心等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最后,龙水务村注重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村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善学校设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此外,村庄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保护和传承了村庄的传统文化,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幸福感。

通过上述举措,龙水务村成功实现了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整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们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山东省的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成功的案例如龙水务村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乡村振兴 生态宜居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 生态宜居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宜居典型案例体现了中国在推动乡村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方面所做的努力。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案例:
1. 安仁华侨城南岸美村老酒坊改造:这个项目位于四川,通过对传统酒坊的改造,不仅保留了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还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2. 南岸美村乡村生态博物馆:成都的这个项目通过优化和扩建原有农舍,尊重了乡村原有的建筑形式与田园景观,同时提供了阅读、集会和村党群办公场所,增强了社区功能。

3. 田园东方二期项目:无锡的这个项目关注于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发展的协同,旨在打造一个完整的乡村发展模型示范。

这些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保护和利用乡村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来创建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它们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践的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5/25
-
无工不富
2020/5/25
-
元宝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宝向温家宝总理汇报工作
2020/5/25
-
❖ 元宝村地处半山区,周边有7个国营林场,木材资源十分丰 富,居住地在公路边,进入县以上市场比较方便。此外,就 是地少人多,富余劳动力很多。自1986年始,在党支部书记 张金宝的倡议下,先办起了小型木材加工厂。由于前些年靠 贷款维持农业生产,已经欠了银行27万元,那时仍无偿还能 力,再贷款已不可能。于是,只能靠个人集资办厂。初办企 业的农民对办厂信心不足,不敢将仅有的一点血汗钱拿出来, 出现了村民看干部、干部不知怎么办的情景。张金宝书记率 先做通妻子的工作,将家中的1.3万元拿出来,放到村委会 的桌上。张金宝跟大伙说:“炒豆大家吃,砸锅就一人。干 好了算大家好,干不好先赔党员干部的。”经动员共筹集资 金3.7万元。第一个小木农具加工厂1986年3月开工了。经 过认真经营,这个小厂当年就获利2万余元,乡亲们乐了。
2020/5/25
-
上图:大寨大队改造前的后底沟原貌。 下图:大寨建设的后底沟第一个人造 平原。
2020/5/25
-
1983年初,大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了家庭副业。 这是一名村民在村口喂猪
2020/5/25
-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拍摄的大寨村
2020/5/25
-
春节里,大寨村民在看村里自编自演的小节目 (1964年摄)。
2020/5/25
-
“以工为主,工农并举”
❖ 近年来,元宝村坚持走“以工为主,工农并举”之路,实 现了富民强村。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全村已经发展各类 企业28家,全村总资产达1.7亿元。从前的“光腚屯”一举 摘掉了穷帽子,变成了“亿元村”。在元宝村,大大小小的 厂房到处可见,走进村里各企业的生产车间,到处是一片繁 忙的景象。在远东木制品有限公司筷子厂的生产车间,工人 们熟练的分拣着筷子。他们都是元宝村的农民,可是有许多 人没种过一天地。于克彬初中毕业后她就来到这个筷子加工 厂上班,现在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0多年,由最初的挑筷子 工人,成为一名车间管理人员。现在她每月的工资已经超过 千元。工厂的100多名工人大都是当地的农民,也有不少是 从外地来打工的农民。每个月他们都有过千元的收入。“在 这里生活得不错,没有感觉这里是农村,和城里的工厂一 样。”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话。
2020/5/25
-
王宏斌:红色村庄南街村的领路人
2020/5/25
-
华夏第一村:华西村和吴仁宝
2020/5/25
-
小岗村:见证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一纸契约”
2020/5/25
-
❖ 而今,再次来到元宝村,一幅有着鲜明改革发展印 迹的现代乡村图景展现眼前。人们高兴地看到了, 往昔那个“光腚屯”,已经成为充满现代生活气息 的小康村,成为黑龙江省优秀的、发展前景巨大的 乡村改革的典型。据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宝介绍:目 前全村现有农户354户,耕地面积2258亩。2003年, 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5亿元,人均纯收入5680元, 户均存款16万元。随着村经济实力的增强,该村已 12年未向村民收取乡统筹和村提留费,所有学生上 学费用均由村里负担。农户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 有线电视人户率均达100%。
2020/5/25
-
农业学大寨
2020/5/25
-
2020/5/25
-
2020/5/25
-
2020/5/25
-
❖ 据统计,从1962年到1979年,共有来自世界 134个国家和地区的2200多批国家元首和国 际友人来大寨参观访问,参访总人数超过 25000人。
2020/5/25
-
1973年,在大寨参观访问的外国来宾观看村里 的孩子们表演节目。
2020/5/25
-
“农业学大寨”,那时的天空
❖ 山西省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陈永贵(左三)、郭凤莲(左五) 和其他大寨带头人的合影。
2020/5/25
-
这是1972年拍摄的大寨获得谷子丰收的情景
2020/5/25
-
❖ 上世纪六十年代,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在“七沟八 梁一面坡”的恶劣环境里,历经常人难以忍受的艰 辛,造出700多亩高产农田,成为中国发展山区农 业的典范,由此曾掀起一场长达10多年的“农业学 大寨”运动,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代表的大寨人 也随之名满神州。据统计,在十几年间,海内外约 有100万人来到大寨参观、学习。
小岗村、华西村、南街村、周家庄、元宝村 大寨的变迁
2020/5/25人均$6K,家家有轿车和别墅 河南南街村“红色亿元村”的神话 河北周家庄华夏大地“最后一个人民公社” 元宝村--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
2020/5/25
-
❖ 全村已经发展各类企业28家,全村总资产达 1.7亿元
❖ 1978年,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曾靠“集 体的力量”创下高产梯田奇迹的大寨人难以接受 “不再吃大锅饭了”的事实,陷入了低谷。虽然 1983年这个村也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 整个八十年代,大寨都处在沉默之中,停滞未前。
2020/5/25
-
❖ 1992年春,重回大寨担任村支书的郭凤莲带着村里 的老少爷们出娘子关去“取经”,寻找致富门路, 先后兴办起制衣、水泥、煤炭运输、贸易、饮品等 企业,涉及杂粮加工、猪牛养殖、奶业发展、秸秆 加工等10多个领域。这些企业不仅给大寨带来了先 进的思想观念,高层次的管理经验,同时也带来了 滚滚财源,大寨这个昔日的农业典范正向着市场经 济“新农村”的方向不断发展,重新焕发出勃勃生 机。
2020/5/25
-
元宝村与日本联合开发的环保型可降解苇浆餐具盒工厂
2020/5/25
-
《暴风骤雨》故事原发地 现代新型元宝村
❖ 黑龙江省尚志市的元宝村,是中国当代著名长篇小 说《暴风骤雨》的故事原发地。那时的周立波先生 在这个过去叫元茂屯的小村搞土改,壮丽的生活令 他动笔将一群翻身农民写进中国的历史。 于是,人们记住了在中国的北方,在冰雪深处 有一个贫穷而充满活力的小村——元茂屯。 几十年过后,元茂屯改叫元宝村了,与全国人 民一道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进了改革开放的年代, 走进一场波澜壮阔的经济开发建设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