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部分汇总(包含翻译常、见问题等信息)

合集下载

专升本语文古文篇目

专升本语文古文篇目

专升本语文古文篇目
专升本语文古文篇目可能因地区和具体考试要求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专升本语文古文篇目,仅供参考:
1. 《论语》中的《学而》、《为政》、《八佾》等篇目。

2. 《孟子》中的《尽心》、《尽性》、《离娄上》等篇目。

3. 《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4. 《中庸》中的中庸之道,包括治国理政和修身养性的原则。

5. 《庄子》中的《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目,讨论了自然、人生和道德等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古文篇目,例如《郑伯克段于鄢》、《左传》中的《鞌之战》、《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中的《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秋水》(“秋水时至”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齐桓晋文之事》、《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至“故君子结于一也”)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具体的考试大纲或官方通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古今异义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古今异义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古今异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季氏将伐颛臾》)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泛指有事情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国:古义:邦国;今义:国家;家: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家庭)依乎天理..(《庖丁解牛》)古义: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古义:牛体本来的结构;今义: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庖丁解牛》)古义:不曾尝试;今义:未曾虽然..,每至于族(《庖丁解牛》)古义:即使如此;今义:连词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水》)河,古义:黄河;今义:所有河流至于..北海(《秋水》)至于: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秋水》)面目:古义,脸色,表情。

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大方: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观于大海,乃()知尔丑.(《秋水》)丑:古义:鄙陋;今义:丑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秋水》)大理:古义:大道理;今义:云南一地方计中国..之在海内(《秋水》)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城..过百雉(《郑伯克段于鄢》)古义:城邑的城墙,两个词。

今义:京城,京都。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郑伯克段于鄢》)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未尝..君之赐(《郑伯克段于鄢》)今义:不曾古义:不曾吃冯谖先驱..(《冯谖客孟尝君》)古义:驾车先行;今义:事业先行者寡人不祥..(《冯谖客孟尝君》)古义:不善;今义:不吉祥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赵威后问齐使》)古义:打开;今义:出发恤孤独..,振困穷(《赵威后问齐使》)古义:幼而无父和老而无子;今义:孤单,寂寥战车万乘,奋击..百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奋力击敌的士兵,精兵;今义:奋勇攻击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国家法令制度;今义:写出的文章形容..枯槁,面目犂黑(《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容貌;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简练..以为揣摩(《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选择;今义:简洁明了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道歉;今义:感谢富贵则亲戚..畏惧(《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亲属,指父母妻嫂;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它的成员乐正夔[kuí]一足,信.乎(《察传》)信,古义:真实;今义:相信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察传》)国人,古义:城邑及附近的人;今义:同一个国度的人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答客难》)古义:居,居于;今义:全天下平均..,合为一家(《答客难》)古义:一致,统一;今义:两者数量相等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而终惑于大道..也(《答客难》)古义:真理;今义:大路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答客难》)古义:一种小官职;今义:典故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孔子世家》)古义:逐渐;今义:稍微楚灵王兵强,陵轹[lì]中国..(《孔子世家》)古义:中原各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孔子世家》)古义:毕生;今义:当时那一年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孔子世家》)古义:面向北;今义:北边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孔子世家》)古义:进贡之事;今义:个人所从事的服务于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冉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孔子世家》)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孔子世家》)古义:三皇五帝;今义:三五个关雎之乱.以为风始(《孔子世家》)古义:乐曲的最后一段;今义:混乱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管晏列传》)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管晏列传》)古义:交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管晏列传》)古义:不知羞耻;今义:卑鄙以区区..之齐在海滨(《管晏列传》)古义:小;今义:少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晏列传》)古义:交游,此指做生意今义:游览,旅游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管晏列传》)古义:困厄,窘迫;今义:贫穷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晏列传》)古义:赞美;今义:数量大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管晏列传》)古义:百姓;今义:俗气故论卑.而易行(《管晏列传》)古义:平易;今义:卑下,卑劣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管晏列传》)古义:趁机;今义:所以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管晏列传》)古义:编写;今义:低一等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管晏列传》)古义:亲密无间;今义:定亲前家长或本人到对方家相看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垓下之围》)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个地区期山东..为三处(《垓下之围》)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词类活用知识汇总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词类活用知识汇总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古诗文词类活用汇总1.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惊,使动用法,使……受惊吓。

2.爱共叔段,欲立之。

(《郑伯克段于鄢》)立,使动用法,使……立为太子。

3.今京不度,非制也。

(《郑伯克段于鄢》)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郑伯克段于鄢》)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

(《郑伯克段于鄢》)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的东西。

7.公赐之食。

(《郑伯克段于鄢》)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

8.隧而相见。

(《郑伯克段于鄢》)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9.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启,为动用法,为……开启城门10.既而悔之(《郑伯克段于鄢》)悔,为动用法,为……后悔1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燕昭王求士》)诎:使……屈北:面向北,名作状12.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燕昭王求士》)13.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燕昭王求士》)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向……学习14.燕兵独追北(《燕昭王求士》)北:动词作名词,败逃的人、军队15.岂远千里哉(《燕昭王求士》)远:意动用法,以……为远16.桓公北征山戎(《管晏列传》)名作状,向北17.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晏列传》)怒,为动用法;名作状,向南18.将顺其美(《管晏列传》)形作名,(君子的)美德19.匡救其恶(《管晏列传》)形作名,(君子的)缺点20.齐桓公以霸(《管晏列传》)名作动,称霸21.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管晏列传》)名作动,穿22.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管晏列传》)名作动,处在……之下23.然孔子小之(《管晏列传》)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24.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晏列传》)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以……为耻25.贵轻重(《管晏列传》)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26.晏子怪而问之(《管晏列传》)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奇怪27.富国强兵(《管晏列传》)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使……强28.管仲因而信之(《管晏列传》)动词使动用法,使……守信用29.邵忽死之(《管晏列传》)动词为动用法,为……而死30.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晏列传》)动词为动用法,为……发怒31.单于壮其节(《苏武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山东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

山东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太叔积极修筑墙,储积粮草,制造铠甲、武器,编组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

姜夫人也将替他打开城门,作为内应。

庄公得知太叔袭郑的日期,便说:“可以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征讨京城。

京城的人也背叛太叔,太叔逃跑到鄢。

庄公又追到鄢去征讨他。

五月辛丑日,太叔便逃到共国去了。

于是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

”不久又后悔不应该这样。

颍考叔是在颍谷主管疆界的官,听到这件事,去给庄公进献物品。

庄公要他吃饭,他吃时把肉留着。

庄公问他,他回答说:“我有母亲,我孝敬她的食物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国君的食物。

请您让我把肉带回去献给母亲。

”庄公说:“你有母亲可献食物,我独没有啊!”颍考叔说:“敢问这是怎么说?”庄公说明了缘由,并且告诉了他自己很后悔。

颍考叔回答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情忧虑呢?如果挖地见到了泉水,再打一条地道在里面见面,谁会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照他的话去办。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李春贵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要求》规定的10个文言虚词:之(354个)其(109个)者(118个)所(64个)以(138个)于(100个)而(156个)乃(21个)则(50个)焉(12个)本材料收集整理了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要求》中规定的16篇古诗文中出现的包含以上10个文言虚词的所有例句。

之(354个)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郑伯克段于鄢》)()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郑伯克段于鄢》)()()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郑伯克段于鄢》)()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郑伯克段于鄢》)()既而悔之.。

(《郑伯克段于鄢》)()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公赐之.食。

(《郑伯克段于鄢》)()公问之.,对曰(《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郑伯克段于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公从之.(《郑伯克段于鄢》)()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郑伯克段于鄢》)()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燕昭王求士》)()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燕昭王求士》)()()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燕昭王求士》)()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燕昭王求士》)()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燕昭王求士》)()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燕昭王求士》)()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燕昭王求士》)()()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燕昭王求士》)()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词类活用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词类活用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词类活用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使动用法,使……来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动用法,使……安定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臾》)使动用法,使……来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名作动,责备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忧患的事。

吾恐季孙之忧.(《季氏将伐颛臾》)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忧患的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季氏将伐颛臾》)名词活用为动词。

辅助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足之所履.(《庖丁解牛》)“履”,名作动,踩踏以无厚..入有间(《庖丁解牛》)“无厚”,形作名,薄薄的刀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水》)时,名作状,按时(季节)顺流而东.行(《秋水》)东,名作状,向东东.面而视(《秋水》)东,名作状,向东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秋水》)少,轻,意动用法,以(认为)……为少(轻)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立,使动用法,使……立。

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多行不义.必自毙(《郑伯克段于鄢》)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献,动词作名词,奉献的东西。

公赐之食.(《郑伯克段于鄢》)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

隧.而相见(《郑伯克段于鄢》)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启,为动用法既而悔.之(《郑伯克段于鄢》)悔,为动用法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子产不毁乡校》)执政,动作名,执政的人我闻忠善..以损怨(《子产不毁乡校》)忠善,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善事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子产不毁乡校》)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药左右以君贱.之也(《冯谖客孟尝君》)意动用法,以…为贱,轻视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意动用法,以…为客孟尝君怪.之(《冯谖客孟尝君》)意动用法,以…为怪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意动用法,以…为羞,认为是羞耻孟尝君怪.其疾也(《冯谖客孟尝君》)意动用法,以…为怪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名作动,穿衣戴帽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冯谖客孟尝君》)意动用法,以…为子,视同自己的儿子西.游于梁,谓惠王曰(《冯谖客孟尝君》)名作状,向西于是梁王虚.上位(《冯谖客孟尝君》)使动用法,使……空着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赵威后问齐使》)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何以至今不业.也(《赵威后问齐使》)业,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恤孤独..(《赵威后问齐使》)孤独,困穷,形容词作名词,幼而无父和老而无子之..,振困穷人;困苦贫穷的人是助王息.其民者也(《赵威后问齐使》)息,使动用法,使……繁衍生息胡为至今不朝.也(《赵威后问齐使》)朝,使动用法,使……上朝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赵威后问齐使》)业,朝,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使……上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赵威后问齐使》)王,名作动,统治;子,意动,以……为子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赵威后问齐使》)臣,名作动,称臣;上,下,名作状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使动用法,翻译为“扩大”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执,持,名作动凌万乘,诎.敌国(《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使动用法,使……屈服子.元元,臣.诸侯(《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意动用法,以……为子;使动用法,使……臣服臣诸侯,非兵.不可(《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动,发动战争羸縢履.蹻[jué],负书担橐(《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动,穿着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意动用法,以……为远;名作状,在朝廷上乃夜.发书,陈箧[qiè]数十(《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在晚上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动,做宰相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在朝廷上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在郊外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像蛇一样嫂何前.倨而后.卑也(《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在以前;后来贫穷则父母不子.(《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动,(把儿子)当做儿子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察传》)过,名作动,犯错误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察传》)霸,名作动,称霸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察传》)正,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雅正(和谐)夔能和.之,以平.天下(《察传》)和,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和谐(安定)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察传》)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西.取由余于戎(《谏逐客书》)“西”,名词作状语。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专题——通假字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专题——通假字

38.请毕今日之驩(《苏武传》) 39.且单于信女(《苏武传》) 40.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先秦诸子语录》)
“驩”通“欢”,欢聚 “女”通“汝”,你 “共”通“拱”,环绕
41.举笃敬,兴孝弟(《先秦诸子语录》)
“弟”通“悌”,尊敬兄长
42.民恶忧劳,我佚乐之(《先秦诸子语录》)
“佚”通“逸”,安逸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郑伯克段于鄢》)
“参”通“三”,表示数量
5.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辟”通“避”,躲避,避开
6.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厌”通“餍”,满足
7.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帅”通“率”,率领
8.无庸,将自及(《郑伯克段于鄢》)
“庸”通“用”,必要,需要
(2017翻译)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留侯论》) 通“猝”,突然
(2016释词)不顾恩义,畔主背亲(《苏武传》) 通“叛”,背叛
(2010、2016释词)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通“餍”,满足
(2015翻译)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 通“餍”,满足
(2015释词)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管晏列传》) 通“源”,源头
(2007年翻译)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留侯论》)
通“猝”,突然
(2011年释词)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燕昭王
求士》)
“诎”通“屈”,委屈;“指”通“旨”,意旨
(2011年翻译)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
43.昔缪公求士(《谏逐客书》)
“缪”通“穆”,秦穆公
44.而陛下说之(《谏逐客书》)

山东专升本文言文曹刿论战

山东专升本文言文曹刿论战

山东专升本文言文曹刿论战战国时期,赵国与齐国相邻,两国经常发生边境争端。

一次,齐国派遣使者到赵国,要求割让赵国的一块领土。

赵国国君气愤地说:“你们齐国欺负我赵国太甚了!这次我们一定要反击!”于是,赵国国君召集了国内的智者,其中最有声望的就是曹刿。

曹刿是赵国的一位智者,他精通兵法和辩论,被誉为山东的权威。

他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国君的赏识。

当国君召见曹刿时,曹刿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使命,他必须善用自己的智慧,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

曹刿思考了很长时间,最终决定与齐国的使者进行一场辩论,以求达到和平解决争端的目的。

于是,曹刿和齐国的使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曹刿首先指出,齐国的要求不合理。

他解释说,赵国与齐国的边界是根据历史和地理条件划定的,是经过多年争论和协商而达成的结果。

如果现在割让领土,将会破坏这一平衡,给赵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他还强调,赵国不是一个软弱的国家,我们有足够的实力来保卫自己的利益。

如果齐国不放弃这个要求,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保卫我们的领土。

齐国的使者听后,沉默了一会儿。

他们明白,曹刿的话很有道理。

他们也知道,赵国并不是一个好欺负的对手。

最终,齐国的使者同意了曹刿的建议,放弃了割让领土的要求。

曹刿的辩论赢得了国君的赞赏和全国人民的支持。

他的智慧和能力在山东地区得到了广泛认可。

赵国也因此保住了自己的领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利益。

曹刿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辩论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辩论和讨论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智慧的辩论,才能实现和平与发展。

同时,曹刿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仅仅来自于武力的强大,更来自于智慧和才干的强大。

只有拥有智慧和才干的人才,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曹刿的辩论经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智慧和辩论的力量是无穷的。

只有通过智慧的辩论,才能实现和平解决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 “六经”是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孔子晚年整理编写)
• 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 子的智慧。”
• “天不生仲尼,万物如长夜”
• 孔子的生平
•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的封地费城。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是子孙忧愁的事。”孔子说:“冉 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有封国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不怕东西少而怕 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因为财富分配平均公平,就无所谓贫穷;上下能和睦相处,人民都愿意归顺,就 无所谓人口少的现象;社会安定,那么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如果像这样做了, 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而 使他们归顺。使他们来了以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康子,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 使他们归顺;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宫廷之内啊。”
•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道圣老子,第二是德圣孔子,第三是智圣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老 子为代表的道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 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 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 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 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八问: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 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 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
孔子对冉有辩解的批驳 (1)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2) 危而不持 , 颠而不扶 。 (3)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 与?
•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 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 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yào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 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 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孔子幼年丧父, 少时家境衰落,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问题
一问: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几次对话? 二问:对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三问:冉有轻描淡写总共讲了哪三句话?就孔子而言,几次对话的要 点是什么? 孔子说话要点:明态度,斥失职,立主张 四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 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 是冉有说的。 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求!无乃尔是过与?] 五问: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 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的,只宜含蓄地表示,岂能露 骨地表白? 六问: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什么理由?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 何以伐为? 孔子在此指出了反战的三条理由,并且用反问的形式得出了结论。
第三段 知识点
固而近于费: 城墙坚固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介词,引出对象
后世必为子孙忧: 吾恐季孙之忧:
形容词作名词,忧愁的事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名作动,厌恶
寻找借口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则修文德以来之:
诸侯 讲究,完善

夫 通“徕”,招徕 使动,使……到来
相夫子:
辅佐,辅助
而在萧墙之内也:
宫廷
“无乃……与?” 是个文言固定句式
相当于“恐怕……吧”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B)何以伐为?
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呢”]
第二段 知识点总结
陈力就列:
施展,贡献
担任职务
颠而不扶:
跌倒

则将焉用彼相矣 疑问代词,怎么 辅助
且尔言过矣


两个状语后置句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一个通假字
与通“欤”
记叙文的分类 (1)写人为主 (2)写事为主 (3)写景为主
壹 Part 1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 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北宋时,朱熹将《论语》《大学》《中庸》和 《孟子》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
译文
•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了有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颛臾,以前先代的国君把它(的国君)作为主管祭祀蒙山的人,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是鲁国的藩属,为什 么要讨伐它呢?”
•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史官周任有句话说:展现才能担任职务,(如 果)不能,就应该辞去职位。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那个辅助的人呢?况且你的话 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有教 jiào 无类: 一指不分贵贱贤愚,对 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 二指人,原本是“有类” 的,比如有的智,有的 愚;有的孝顺,有的不 孝,但通过教育,却可 以消除这些差别。
原文:
• 季氏将伐(攻打,讨伐)颛臾(zhuān yú)。冉有、季路见(拜见)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战 事)于(介词,对于)颛臾。”【状语后置】孔子曰:“求(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 怕……吧;尔是过:宾语前置,“过尔”,责备你)?夫颛臾,昔(以前)者(助词,不译)先王以为东蒙(蒙山)主,且在邦 (国家)域之中矣,是(这)社稷(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社稷指国家)之臣也。何以(以何,宾前何:凭借)伐为(语气助 词,呢)?”
[①求,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无乃··· ··· 与,表示对情况的推定,含推断语气,相当于“ 恐怕··· ···吧”。与:通“欤”,语气词②尔,你 们(两人)。③过,责备,动词。④本句表达了 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又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观点 。]
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将伐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 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 理不通,于情不合。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 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 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 正义的事。
季氏将伐颛臾 [①季氏,鲁国权臣。②将,表时间的副词。③
伐,攻打。④本句话是事件的起因,是孔子阐释 自己政治观念的背景。]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①冉有、季路,冉求、子路,孔子弟子,季氏 的家臣。②见,拜见;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 象。③本句话表现两弟子把季氏动武的消息通报 给孔子 ,而语言中透露出 冉有、季路 对动武的 赞同。]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2020年山东专升本
大学语文
知识汇总
记叙文知识
• 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
•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记叙文叙述方式:顺 叙 、 倒 叙 、 插 叙 、 平 叙 、 补 叙 ➢ 顺叙:指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

➢ 倒叙:指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 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 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十三问: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 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 • 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 • 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 • 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
十四问: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 察力?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
➢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 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 故事的叙述方法
➢ 平叙: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 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谓之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故 又叫分叙
➢ 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 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 是仁,政治上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 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据说有3000弟子,72 贤人。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圣人。
第一段语言知识点
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 两个“于”字:见于孔子曰 有事于颛臾 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他)封为] 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错——责备] 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一个状语后置:有事于颛臾 两个宾语前置:A)无乃尔是过与?无乃过尔与?
孔子的意思是: (1)颛臾为先王封国,不可伐;
(2)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