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 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章 声现象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常见的物理现象.本章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中声的利用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将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本章共有4节:1.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述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以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2.第2节“声音的特性”,介绍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探究了决定它们的因素,以及超声波、次声波.3.第3节“声的利用”,介绍了声与信息、声与能量.4.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介绍了噪声的来源、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途径.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教学安排了若干个实验探究活动,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声音的传播”、“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物理实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和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决定它们的因素;知道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的,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参观和播放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习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等相关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引导学生清楚地了解声在社会生活、科技中的利用.【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2节声音的特性………………………1课时 第3节声的利用………………………….1课时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转换法:在认识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过程中将看不见的振动通过水花飞溅、纸屑跳动、乒乓球跳动等现象体现出来. 2.比较归纳法:通过比较物体发声和未发声的区别以及对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3.实验推理法: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时,应用了实验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备课笔记。

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学案(导学案(3 份)

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学案(导学案(3  份)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对比分析描述地球的大小。

3.利用经纬仪和地球仪,比较归纳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

4.利用地球仪和地图判读某地的经纬度,学会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学习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线特征,经纬网定位。

2.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

【学习难点】掌握经线纬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探究、查阅资料等方法。

新课导入:同学们,《宫》和《步步惊心》电视剧的热播,使“穿越”成为最时尚和最流行的词语,也成为很多人的梦想,你想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吗?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认识地球》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地球的形状1.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环球航行。

2.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的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千米,赤道周长万千米。

【互动探究】活动提示:1.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基础知识,对疑难点展开讨论,再完成探究问题。

2.组长给每个小组成员按照实际能力,分配1-2道探究题,先自主探究,不能完成的问题通过小组互动解决,最后组长梳理存在的普遍疑难问题,组织讨论。

3.展示探究成果时先由各小组推选1名代表展示,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最后得出结论,并对各组的探究学习情况相互做出评价。

活动一:活动一: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自我突破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请你依次写出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顺时针方向)。

麦哲伦的航行能证明什么?(1)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

(2)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证明了。

2.小组探究(1)列举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例子。

①海边看远方行来的航船,先看到,后看到。

②月食现象,看到地球的影子是。

③站得越高,看得越。

第二章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在图中找出我国的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
2、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
【知识链接】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可分为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五类。

【导读指南】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通读课文第24页至27页。

1、在课本P24的图2.4,找出我国的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2、读课本P24的图2.4,我国东部以什么地形为主?中西部又以什么地形为主?
3、我国四大高原景观各异,阅读P25图2.5,简要概括我国四大高原的特征。

高原名称
主要特征
4、根据P27图2.7,在P26的图2.6中找出我国下列走向的山脉。

(1)东西走向的山脉:
(2)南北走向的山脉:
(3)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5、结合P24的图2.4,填写P27活动3中的表格。

【问题训练】
一、选择题
1、我国四大高原中,地势最坦荡的是()
A.西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2、下列四幅地形区图中,相对位置不正确的是()
3、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很多地形区镶嵌在山脉之间,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的是()
二、读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地理事物的名称:
山脉:A ;B ;C ;D ,其中是我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是(填字母)。

高原:E ,F 。

两高原中地面崎岖的是(填字母)。

盆地:G 。

平原:L 。

(2)写出下列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山脉B北侧是,南侧是。

第二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导学案

第二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导学案

B
0.6 mo1/(L·min)
C. 0.1 mol/(L·min)
D. 0.3 moI/(L·min)
4.已知反应:A + 3B = 2C + D,在某段时间内以 A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
速率为 1mol·(L·min)-1 , ,则此段时间内以 C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
0.5 mol·(L·min)
(3)“三比较”:比较同一物质化学反应速率或除以化学计量数之后的数值。数值
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如反应:aA+bB
cC,比较
(A)
(B)



(A) (B)
,若

>

,则 A 表示的反应速率比 B 的大。
四、当堂检测
1.将固体 NH4 Br 置于密闭容器中,在某温度下,发生下列可逆反应: NH4 Br(s)


A
1.6mol
B
2.8mol
C
3.2mol
6.在相同温度下,下列化学反应速率最慢的是(
3.6mol

(A)10mL
0.1mol/L Na2 S2 O3 +10mL 0.1mol/L H2 SO4
(B) 5mL
0.1mol/L Na2 S2 O3 +5mL 0.1mol/L H2 SO4
(C) 5mL
或③
的物理量,可用单位时间内②
来表示。
(2)表达式与单位
数学表达式为 v=④
值),Δt 表示⑥
。Δc 表示其反应物或生成物⑤
。单位:⑦
(取其绝对
或⑧
等。
(3)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2、知道并能在图中标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3、能够说出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方面的影响。

【知识链接】地势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导读指南】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通读课文第22页至23页及地理图册第12页。

1、根据课本P22的图2.1、图2.2以及地理图册P12上的图,概括我国的地势特点?2、根据地理图册P12的中国地形海拔示意图,填写下列表格。

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主要地形类型3、在课本P23的图2.3中,写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4、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及东西部的交通会产生哪些影响?(可小组讨论)(1)对气候的影响:(2)对河流的影响:(3)对东、西部交通的影响:【问题训练】1、我国地势分三级阶梯,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地形类型 B.平均海拔 C.河流流向 D.山脉走向2、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类型主要是()A.山地和高原 B.山地和丘陵 C.丘陵和平原 D.高原和盆地3、下列地势变化,与我国地势变化相符的是()4、小刚参加《三星智力快车》比赛时,选择了一道400分的地理知识题,题目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你认为小刚应选哪一项()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B.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D.长白山-武夷山5、下列关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优越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部交通,促进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B.呈阶梯状分布,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C.地势向海洋倾斜,利于形成降水D.西高东低,使高山、高原均分布在东部6、“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南高北低 B.地势北高南低C.地势西高东低 D.地势东高西低。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导学案(含两课时)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导学案(含两课时)

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生命观念:学习使用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构建“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生物科学理念。

科学思维:(1)形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重要概念。

(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实践:规范使用单、双目显微镜,并看到清渐的物像。

态度责任: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学习难点认识掌握显微镜的结构。

【课前预习】1.观察微小的物体,应当借助_________。

2.实验室常用的显微镜有_________和_________,这两种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_________的,都以________为光源,属于_________。

3.对照课本,在单目显微镜的相应结构上标注出对应的结构名称。

4.对照课本,在双目显微镜的相应结构上标注出对应的结构名称。

【课中研学】探究点一显微镜的发展历史1.观看图文资料,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

说一说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探究点二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2. 结合教材,辨认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并比较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的异同。

思考:在显微镜中,相当于放大镜的结构是什么?3. 结合显微镜实物,从支持部分、光学部分、调节部分认识显微镜。

思考:放大倍数如何计算?低倍镜和高倍镜下视野里有什么区别?【课堂总结】【课堂练习】1.在显微镜对光过程中,能反射光线的结构是( )A. 目镜B. 反光镜C. 转换器D. 光圈2.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在光线适宜条件下为了让物像更清晰,应调节的结构是( )A .遮光器B .粗准焦螺旋C .反光镜D .细准焦螺旋3.显微镜是探索微观世界的重要工具。

下列关于单目显微镜及双目显微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中细胞数目减少B .转动粗准焦螺旋,它们升降的结构一样C .物镜和目镜起放大倍数的作用D .它们都可以通过转动转换器改变物镜的倍数【分层作业】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光学显微镜: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 认识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的结构 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支持部分:镜座、镜柱、载物台、镜臂、镜筒 光学部分:目镜、物镜、反光镜 调节部分:转换器、遮光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1.显微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使视野更加清晰但不改变物像大小,应调节的结构是()A.目镜 B.物镜 C.转换器D.细准焦螺旋2.下列实验使用的观察工具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观察根毛B.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C.观察葫芦藓D.观察叶片的结构3.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较暗,应该调节()A.粗准焦螺旋B.反光镜C.细准焦螺旋D.物镜4.小丽利用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永久装片时,看到如图甲所示的物像,若要观察到图乙的视野,他应如何操作()A.调节反光镜B.转动转换器C.转动粗准焦螺旋D.转动细准焦螺旋5.显微镜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工具之一。

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导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导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第1课时)【学习目标】1.复习化学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δ键和π键。

3.说出δ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学习重点】:理解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学习难点】:σ键和π键的形成与特征【学习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化学键?化学键的类型有哪些?2、用电子式表示H2、HCl、Cl2分子的形成过程。

3、写出H、Cl、Ar的价电子排布图,并解释为什么H、Cl形成双原子分子,Ar为单原子分子。

[自主预习]一、共价键1.共价键的形成条件和本质(1)定义:间通过形成形成共价键。

(2)本质:成键原子相互接近时,发生重叠,自旋方向的未成对电子形成,两原子核间的电子云发生重叠,体系总能量,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3)形成条件:共价键一般由元素之间形成。

(特例如等)2.共价键的特征:(1):每个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数目是确定的。

(2):根据电学原理,成键电子云越密集,共价键越。

要使成键的原子轨道最大程度地重叠,原子轨道必须沿一定方向重叠。

3.共价键的类型:①根据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可将共价键分为、、。

②根据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可将共价键分为和。

③根据原子轨道重叠的方向不同,可将共价键分为和。

σ键1、写出N原子的轨道排布图并分析形成共价键的原子轨道。

归纳:如何判断原子形成共价键的轨道?2、用准备好的轨道模型模拟氮氮三键的原子轨道重叠方式并判断分别属于σ键,还是π键。

规律总结:两原子间形成共价键时,优先形成较稳定的,且最多只能形成1个。

即:共价单键全是,共价双键中一个是,另一个是;共价三键中一个,另两个为。

【当堂检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B. 分子中只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C.单质分子中一定含有共价键D. 只有非金属原子间才能形成共价键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p轨道之间以“肩并肩”重叠可形成σ键B、p轨道之间以“头碰头”重叠可形成π键C、s和p轨道以“头碰头”重叠可形成σ键D、共价键是两个原子轨道以“头碰头”重叠形成的3.在氧气分子中,形成共价键的原子轨道是 ( )A、氧原子的2p轨道和氟原子的1s轨道B、氧原子的3p轨道和氟原子的1s轨道C、氧原子的2p轨道和氟原子的2p轨道D、氧原子的3p轨道和氟原子的3p轨道4.σ键的常见类型有(1)s-sσ键,(2)s-pσ键,(2)p-pσ键,请指出下列分子σ键所属类型:①HBr ②NH3③F2④H25、。

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学习目的:1、掌握声响发生与传达的条件2、了解声响以声波停止传达,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学习重点:声响发生与传达的条件学习难点:声响发生与传达的条件的运用课前预习:1.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一切生物都靠声带振动发声C.振动中止,发音中止 D.敲击课桌发声,是由于课桌振动发声2.以下现象能说明声响发生缘由的是〔〕A.用力敲鼓,鼓声变大 B.抽出罩内空气,铃声变小C.用嘴咬住发声的音叉,觉得发麻 D.远处听到蝈蝈的鸣叫声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达声响〞的事例是〔〕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D.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4.当我们听到飞机在头顶正上方轰鸣,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飞机还没有到达头顶的正上方 B.飞机正好在头顶的正上方C.飞机曾经飞过头顶的正上方 D.上述三种状况均有能够5.将一石子抛入水中,假定距击水处相反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区分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团体,那么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A.鱼 B.小鸟 C.人 D.无法确定6.甲同窗把一只耳朵贴在一根长直铁管一端,乙同窗在该管的另一端用力敲打一下,以下正确的说法是〔〕A.由于钢铁传声比空气传声快,甲一定能听到两次敲打声B.由于钢铁和空气传声相反,甲一定听不到两次敲打声C.由于空气传声比钢铁传声快,甲有能够听到两闪敲打声D.当钢管足够长时,甲才有能够听到两次敲打声7.关于声现象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声响在钢铁中的传达速度小于在水中的传达速度 B.声响在水中的传达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传达速度C.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发作的 D.声响传达不需求介质,真空也能传达声响自学探求观察与思索在风较大的时分,观察校园旗杆上的国旗,当听到国旗在风中收回〝噼啪噼啪〞的声响的时分,可以看到国旗在不停地_____________;当风停了以后,国旗不再发声,这时国旗在旗杆上不再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学习目标】
1.会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

2.会用描点法作出 v-t 图象。

3.能从 v-t 图象分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分析】
1.重点: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难点:①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②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①在课前,通过阅读课本31-32页,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②如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红笔标注出来,以便在小组讨论时解决
【自主学习】
一.实验目的:探究小车速度随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利用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数据,以寻找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低压电源、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线、复写纸片、。

四.实验步骤
1.如课本31页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使细线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后,放开,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做计时起点。

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少误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而用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就是T=0.02 s ×5=0.1 s 。

在选好的计时起点下面表明A,在第6点下面表明B,在第11点下面表明C……,点A、B、C……叫做计数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x1、x2、x3……
5.利用第一章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
6.以速度v为轴,时间t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7.通过观察思考,找出这些点的分布规律。

五.注意事项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4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要适当,以免加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的点太少,或者加速度太小而使各段位移无多大差别,从而使误差增大。

加速度的大小以能在60cm长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得六七个计数点为宜。

5.要区别计时器打出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

一般在纸带上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为0.1 s 。

【达标检测】
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按照实验进行的先后顺序,将下述步骤地代号填在横线上。

A.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
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没有滑轮的一端,并连好电路
C.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做两次
D.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E.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
F.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细线跨过定滑轮,下边吊着合适的钩码
G.断开电源,取出纸带
2.在下列给出的器材中,选出“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所需的器材并填在横线上(填序号)。

①打点计时器②天平③低压交流电源④低压直流电源⑤细线和纸带⑥钩码和小车⑦秒表⑧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⑨刻度尺
选出的器材是
3.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表格中所示:
请作出小车的v-t图象,并分析运动特点。

4.两做直线运动的质点A、B的 v- t图象如图所示,试分析它们的运动情况。

5.一个人沿平直的街道匀速步行到邮局去发信,又以原速率步行返回原处,设出发时的方向为正,在下列四个图中近似描述他的运动的是()
6.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的 v-t 图象如图,可知
()
A.在
t1时刻,甲和乙的速度相同
B.在t1时刻,甲和乙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在t2时刻,甲和乙的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
向也相同
D.在t2时刻,甲和乙的速度相同,加速度也相同
第 5 题图
v1
v2
2
1
第 4 题图
第 6 题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