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24.X昨天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24.X昨天

这篇阅读课文是一首诗歌,内容是赞颂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特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昨天的村庄”和“今天的特区新城”各是什么样儿的。懂得特区的发展原因是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赞颂改革开放政策给特区带来的繁荣昌盛。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把这首诗放声朗读几遍,在学生对诗句比较熟悉而且读的有点体会的时候再引导学生交流。

教学准备投影片

学生学习过程

一、预习课文,了解内容。

这首诗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告别了昨天的贫穷落后,赞颂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展望光辉灿烂的明天。把这首诗读一读,想想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二、指名朗读课文,读课后思考题

1.说说每小节的意思,哪几小节联系紧密

2.引导学生分节朗读,在说出节意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重点分析讨论第一部分

1.指名读,问:从这一部分中你知道了什么?

2.昨天,泛指改革开放前。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说明什么?(说明人们只能沿着一种模式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一点了解,过的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生活。)

3.进一步理解,现代文明在这里无从谈起,是那样“遥远、渺茫”展开讨论。即使起早摸黑地干活,还是难以温饱,妇女依然围着锅台转,人们吃的是溪里的水。这一切都说明: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的是昨天农村的贫穷落后,并点出了人们观念的陈旧和保守。读时语调要低沉,注意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

5.老师小结第一部分内容

四、分析诗歌第二部分

1.自己默读,想:今天的特区新城又是什么样儿的?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的?

学生自己动手划出来。

高速公路厂房儿童乐园

开卡车运送办厂学习娱乐

这是从社会环境和人的变化两方面来讲的。

2.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环境的变化。

农村变成了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公路纵横交错,马路宽而美。

文化娱乐设施,城市建筑相配套。

城市整洁美观,似花园仙境。

3.讨论人的变化诗文是怎样表现的?

紧张高效的工作,健康充实的文化生活。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4.教师小结第二部分内容。

五、分析诗歌第三部分

1.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做到会认61个字,会写42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收集词语,并能体会到秋天的美丽、多彩。 3.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引导学生按偏旁给熟字分类,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汇。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和相关段落。 二、发展性目标 1.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2.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的特点,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培养学生留心我们身边所有事物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主动背诵古诗、搜集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教学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包括《识字1》、《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两首》和《语文园地一》。内容十分丰富,以秋天为线索,又不局限于秋天的景色。本组教材的导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可通过朗读导语,走进秋天,了解秋天,学生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课时】13--15课时 识字1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够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了解秋天美丽景色和秋天的气候特 点。 二、发展性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收集词语的兴趣,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理解词语意思,感受丰收的景象。 【教学流程】 一、自读识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刚刚过完了炎热的夏天,度过了愉快的暑假,谁能说几个描写夏天的词语?(学生充分说)现在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真美呀!谁能说几个描写秋天的词语?(学生充分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些描写秋天的词语。(板书课题识字1) 2.学生自由读词语,用笔标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认识它们,并把词语多读几遍。 二、合作交流 1.老师小黑板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 yícéng jìn rǎn dié cuì shuǎng gǔ dēng huá 宜层尽染叠翠爽谷登华1)学生自主认读。 2)同桌互相检查读。 3)小组内合作教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24.X昨天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24.X昨天 这篇阅读课文是一首诗歌,内容是赞颂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特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昨天的村庄”和“今天的特区新城”各是什么样儿的。懂得特区的发展原因是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赞颂改革开放政策给特区带来的繁荣昌盛。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把这首诗放声朗读几遍,在学生对诗句比较熟悉而且读的有点体会的时候再引导学生交流。 教学准备投影片 学生学习过程 一、预习课文,了解内容。 这首诗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告别了昨天的贫穷落后,赞颂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展望光辉灿烂的明天。把这首诗读一读,想想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二、指名朗读课文,读课后思考题 1.说说每小节的意思,哪几小节联系紧密

2.引导学生分节朗读,在说出节意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重点分析讨论第一部分 1.指名读,问:从这一部分中你知道了什么? 2.昨天,泛指改革开放前。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说明什么?(说明人们只能沿着一种模式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一点了解,过的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生活。) 3.进一步理解,现代文明在这里无从谈起,是那样“遥远、渺茫”展开讨论。即使起早摸黑地干活,还是难以温饱,妇女依然围着锅台转,人们吃的是溪里的水。这一切都说明: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的是昨天农村的贫穷落后,并点出了人们观念的陈旧和保守。读时语调要低沉,注意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 5.老师小结第一部分内容 四、分析诗歌第二部分 1.自己默读,想:今天的特区新城又是什么样儿的?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的? 学生自己动手划出来。 高速公路厂房儿童乐园 开卡车运送办厂学习娱乐 这是从社会环境和人的变化两方面来讲的。 2.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环境的变化。 农村变成了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公路纵横交错,马路宽而美。

人教版小学语文

1所见2小池3咏柳4村居*复习二在家里 看图学文5小蝌蚪找妈妈6骄傲的孔雀 课文 7春雨8小黄鸡9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复习三保护有益的动物10北京亮起来了11日月潭 12妈妈的爱13校园里的画*复习四应该帮助他们 识字学词学句(二) *复习五我该怎么办 看图学文14黄山奇石15雷雨 课文 16葡萄沟17难忘的泼水节18蜜蜂引路*复习六小熊真可爱 19看月食20画风21清澈的湖水22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复习七怎么过“六一”儿童节 23称象24刻舟求剑25狼和小羊26丑小鸭*复习八我们的成绩 生字表 第五册学写日记 看图学文 1 师生情 2 亲人 课文 3 灰雀4* 三个儿子积累·运用一 5 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菊花 6 爬天都峰7* 动手做做看8* 一次成功的实验积累·运用二 9 美丽的小兴安岭10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11* 路旁的橡树12* 在南极的日子积

累·运用三 13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亡羊补牢14 会摇尾巴的狼15* 群鸟学艺16* 七色花积累·运用四 17 小摄影师18* 可贵的沉默19 中彩那天20* 第六颗钻石积累·运用五 21 古诗三首鹿柴江上渔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2 富饶的西沙群岛23* 雨 24* 大海的歌积累·运用六 25 做风车的故事26 一定要争气27* 不懂就要问28*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积累·运用七 29 曼谷的小象30 手术台就是阵地31* 难忘的八个字32* 新年礼物积累·运用八 生字表 第六册 看图学文1放风筝2小足球赛 课文 3古诗两首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4*我和企鹅积累·运用一 5画杨桃6*找骆驼7春蚕8*一束鲜花积累·运用二 9赵州桥10参观人民大会堂11*纸奶奶的生日12*万能胶水发明记积累·运用三 13翠鸟14我爱故乡的杨梅15*杏儿熟了16*信箱积累·运用四 17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18火烧云19*院子里的悄悄话20*女娲补天 积累·运用五 21荷花22*雨中23海底世界24*在金色的沙滩上积累·运用六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日记两则》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日记两则》教案 【篇一】 【设计意图】 教案设计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读的训练和指导,作文教学中,我的第一感受是要想办法使他们有内容可写,我觉得写日记也一样,只要有了内容,剩下的就好办多了,怎么样让孩子写日记有内容呢?我就想到了把平常看到的东西拿到课堂中来,作为具体的教学材料。 【学习目标】 1、认识“则”、“昨”等13个生字。会写“份”、“粉“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人为乐的意识。 3、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写日记。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读通课文,把字音读正确。 2、通过调查、访问、查资料等了解日记是怎么回事。 3、日记格式图。 4、准备日记本。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我写两个字,你了解它吗?(师板书:日记) 生1:日记。 生2:把做过的事情记下来。 生3:把一些好事写下来。 生4:把我们出去游玩过的地方写在本子上。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两则日记。(揭题:24日记两则,并板书) 二、读书──说话 师:现在我们读课文,老师对小朋友读书没有很多要求,我也不问你问题,什么问题也也不问。只有一个要求:读完了,你有什么话要说的吗?说什么呢?

说你的感想,说你的理解,也可以说你的疑问。行不行? 生:行。 师:咱们试一试,以后养成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话要说。好不好?那接下来我们一边读一边想:我要说什么呢?还有一个情况,老师认为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一读书就要拿起笔来。现在开始读,怎么读都行,默读可以,朗读可以,两个人一起读也行,小组一起读也行。 (生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还想读吗?真好,好孩子就喜欢读书。那么谁想起来大声读?现在请举手的同学站起来读,读完了你们就坐下,想读下面的同学就赶紧站起来,争取机会哟,读书的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第一段开始读, (举手的同学读第一、二段) 师:好,想读的站起来,你们接着读第三、四段。 (生读这两段)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动作慢了点,刚才没有争取到机会,现在请没有读过课文的同学站起来,把机会让给你们,你们要不要大家帮忙啊? 生:不用。 师:好,刚才读的同学都坐下,你们几位读第二则日记开始! (生读第二则日记的第一段) 师:现在全部都读过了,我就想问一下,有谁敢举手,说我是全班读得的? 生:我是全班读的的! 师:她这么说是骄傲吗?不是,是自信,是勇敢,是有胆量的孩子!我们请她读最后一段。 (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读得真不错,好,现在谁想说话呢?想说就举手。 生1:第一段有一个字不认识。 师:这个不认识的字你作上记号了吗? 生1:我圈出了。 师:非常好,把难读的字圈出是个好习惯。同桌愿意帮他吗? 生2:我愿意。那是个“投”字,“tóu”。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案(精选5篇)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案(精选5篇)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诗节。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新年的新意和生机,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引入,质疑问难 1.读题,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 2.再次读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3.新年到底新在哪里?新年我们会干什么呢?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节诗给我们讲了什么。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注意“淙”、“垛”的读音。 2.开火车读诗句,老师适时点拨容易读错的字和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感受新年 1.学习1、2、3节。 (1)新年新在哪里呢?小声自由读这几节。思考并勾画有关词句。 (2)交流,板书。 (3)对这些新鲜事物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春的气息,感受一切都是新的,是多么富有生气。 (4)感情朗读这一节,同学互相评议,并相机指导有感情地诵读。 2.学习第4节。 (1)新年,一切都是新的,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该如何把握这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时光呢?齐读第4节,并思考。 (2)学生交流读书后的所得和感受。 (3)这一节中,你认为你还读不明白的诗句是什么? (4)理解“飞驰的列车,将载着我们奔向远方”这句话。 (5)有计划、有信心、有理想,我们的新年就是我们去实践、去奋斗的起点,“有个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让我们如同诗中所说的那样去做(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一节诗)。 3.结合课后2题、3题学习第5节。 (1)“三百六十五片叶子”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叶叶青翠”就是指(每天的日子都是那般美好而富有生气)。该如何珍惜这珍贵的日子呢?默读最后一节。 (2)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小结全诗,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言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故事一说音乐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月光曲》讲了贝多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音乐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情怀。《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艺术特色。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的耳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曲子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战斗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术形式带给大家的美感。 21.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香港,璀璨的明珠》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香港,璀璨的明 珠》原文及教案 【#三年级# 导语】《香港,璀璨的明珠》由一幅图和一篇短文组成,共有六个自然段,描写了香港是“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香港的夜景,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以下是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香港,璀璨的明珠》原文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原文】 香港位于祖国漫长海岸线的南端,她面积不大,却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还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去处。人们把她称为“东方之珠”。 香港是一个的港口,世界各地的商人都乐意来这里做生意。因此,香港的市场是一个“万国市场”。来自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而且物美价廉。 在香港,人们能够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内地的粤菜、川菜,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佳肴,东南亚各地的饮食,一应俱全,游客们可以大饱口福。所以,人们又把香港称作“美食天堂”。 香港还是一个旅游胜地。小朋友们最爱去的就是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公园里的海豚和海狮表演最为出色。在清澈的池水里,它们一会儿钻圈,一会儿顶球。有时趁你不注意,会突然跳出水面,向你点头,有时还会喷你一身水呢。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洒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光彩夺目,热情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 香港,真是一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教案一】 学习目标 ①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③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讨论交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搜集与香港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①板书课题。 ②香港,她为什么被称为“璀璨的明珠”呢?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具体感受这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二、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③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三、诵读体验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②交流展示。装扮解说员,向游人介绍你最喜欢的那方面的内容。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释疑。 四、拓展活动 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课后反思: 本课由姜文姐教授,对于没有去过香港的孩子来说,大量的图片和课文的介绍把他们真的带到了香港。老师设计当小导游来介绍香港,把课文当作资料,这是一种新的提法,学生很感兴趣。【教案二】

北京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昨天、今天和明天》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京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昨天、今天和明天》教 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学会偏旁“日字旁”。 2.会读7个词语。 3.能正确读儿歌,大体了解意思。 4.使学生感受道字族识字的方法 5.有自主识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学会偏旁“日字旁”。 2.会读7个词语。 3.能正确读儿歌,大体了解意思。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日历、钟表问:“这是什么”?今天我们就学习时间的儿歌。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自由拼读 (2)同桌互读 2.认识生字 (1)自由读 (2)个别读困 (3)读读给同桌听 3.认读字词 (1)自由读 (2)个别读 (3)当小老师带读 4.自由读儿歌 (1)分小组读

(2)个别读 (3)评读 5.想想那些词是表示时间的 (1)读读 (2)举例说明 三、小结:学完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 1.认读生字 2.课外儿歌 五、作业:搜集关于时间的诗歌、谜语、短文。 教学反思:在课堂中扩展了学生记字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编了一些适合自己的顺口溜,很利于学生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4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学会偏旁“日字旁”。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儿歌 (2)汇报作业 二、新授 1. 认识新偏旁 (1)出示 (2)猜猜名字 (3)认识新偏旁 2.读儿歌,在儿歌中找到“日”字旁的字 (1)边读边找困 (2)读一读 3. 观察:昨、明、时、间、几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4.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5.指导书写 三、练习 1.独立书写生字 2.扩词练习 四、作业记住字形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教学设计全册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组单元分析: 本组精心描绘祖国的山山水水,作者笔下的千山万水是多姿多彩的,江河是奔流不息的,江山如诗如画!学习本组课文要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教时:3221210 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谙”等生字,会写“亭” 3. 会认读本课中“螺” “潭” “庭” “谙”5 个生字,理 “螺”解“闲”“厌” “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和” 过程与方法: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望洞庭》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独坐敬亭山》,掌握生字词,理解大意。 2. 背诵此诗。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默写《独坐敬亭山》。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古诗三首中的《独坐敬亭山》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二、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 2.划出节奏。 3.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诗句的意思。 4.汇报解决疑难。 5.欣赏诗歌。 (1)自由朗读,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及喜欢的原因。 (2)师生互动,共同欣赏诗歌。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6.背诵全诗。 三、想象练习。四、拓展学习李白的其它写景诗歌。五、课堂小结。六、作业:抄写生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望洞庭》。 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对诗句展开想象。 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首诗,默写《望洞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二、学习生字词。 1. 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诗句。 2.自由学习生字。 3.检测朗读。三、了解白诗人生平。 四、自主学习诗歌,进行质疑。 1.教师范读,划出节奏。 2.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句的意思。五、欣赏朗读诗歌。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课后作业题及答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月迹》课后作业题及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完成练习。 lěi lèi léi 果实累.累()累.赘()日积月累.()劳累.()累.及() 当“累累”的意思为接连成串的样子时,读();当“累累”的意思为形容累积得多时,读()。 二、用“√”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袅.袅轻烟(miǎo niǎo)骨.朵儿(gū gǔ)嫉.妒(jí jì)屏.气(bǐng píng) 三、看图理解词语。 根据右图,我能想到课文中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我知道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 四、下列不属于“倏忽”的近义词的一项是()。 A. 悠忽 B. 骤然 C. 突然 D. 忽然 五、仿照例子写句子。 例:月亮是一盏黑暗中的明灯,让夜行的人们明确前进的方向。 ★月亮是, 六、下列句子中的“袅袅”与“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中“袅袅”的意思相同的是()。

A. 春天来了,垂柳袅袅,让人陶醉其中。 B. 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种浸满茶香的气息,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 C. 歌声细得像一丝头发,似有似无,袅袅不断,在彩绘精致的屋梁上盘旋。 D. 小村上空升起袅袅炊烟,好像一个身穿白纱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七、对登月的向往是古今中国人共同的特点,从“嫦娥奔月”到“嫦娥探测器”登月,中国人探寻月亮的脚步从未停止。阅读下面的材料,月全食时月亮的位置在图中()处。(填序号) 材料:月全食是月食的一种,当月亮、地球、太阳完全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地球在中间,整个月亮全部走进地球的影子里,月亮表面变成暗红色,形成月全食。 参考答案: 一、léi léi lěi lèi lěi léi léi 二、niǎo gūlěi lěi jí bǐng 三、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示例:瞪目结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7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一个善良、助人为乐的人。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七色花这个故事。 3、学习课文一个片段,迁移写法。 4、仿写课文,完成《魔铃》的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珍妮善良、纯真的美好心灵。理解珍妮用掉第七片花瓣最有意义,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学习写作方法,学会片段练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出示:七色花。 3、指导朗读描写七色花的句子。 4、掲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填空提示。 3、这朵七色花怎么用呢?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4、快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写七色花神奇功能的句子。 5、用自己的话简要说出七色花的功能。 6、比较七色花七种用法的句子,寻找共同点。 三、聚焦片段,了解写法 1、同学们,在这七种用法中,你觉得那种用法最有意义?说说理由。 2、聚焦片段,了解写法。 3、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珍妮?指导朗读句子。

四、写法迁移,创作童话 1、传说这小狐仙有一个发着绿光的小魔铃,它能实现你的三个愿望。只要你轻轻地摇一摇魔铃,对它说:“小魔铃呀,小魔铃,我想——”它就能帮你实现愿望。现在,这个小狐仙把这个魔铃送给了你,你打算怎么用呢?拿出笔,学着课文中的写法,写一写你其中的一个愿望。 2、选取有个性的作文片段,进行展示活动。 3、进行及时评价,告诉学生,仿写也是习作的一条有效途径,加上合理的开头结尾就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故事。 五、小结 只要我们心中有一份爱心,人人都有拥有神奇的七色花和魔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认读课文中的新词. 2.理解课文是分几方面来介绍香港的. 3.对重要句段的理解.进行段的训练,围绕中心句展开去说.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香港的魅力. 2.进行段的训练,围绕中心句展开去说. 难点:进行段的训练,围绕中心句展开去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当你们的导游姐姐带你们去我国的东方 之珠——香港去旅游。 2. 用简短的语句介绍香港。] 3. 板书:香港 (二)进入新课 1. 教学词语。 2. 课件出示海豚和海狮的精彩表演,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快速默读课文,说出导游姐姐将从哪几方面去介绍香港。 4. 板书:旅游胜地美食天堂万国市场灯的海洋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 案 在研究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掌控教材的基本思想,肯定本次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样应包括知识方面和技能方面。今天作者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最新文案,期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最新文案1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会回答课后问题。 2. 知道应当怎样爱惜动植物,并愿意行动起来。 3. 学习课后生字,掌控联系上下文猜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知道“为何大家认为小丽的作业?”知道珍爱生命。 教学进程: 一、进入学习情境。 1、学生唱歌:《春天在哪里》。 2、背儿歌:《春天的手》。 3、背诵诗歌:《春晓》。 4、同学们既会唱关于春天的歌,又会背关于春天的诗歌,看来对春天还挺 了解。那么如果有一天,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同学们去大自然中找春天,把春天带到学校来,你会怎么做呢?(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后揭示课题) [通过唱歌、背诵,让学生入情入境,对春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请学生谈自己“怎样把春天带到学校里来”,这样就着落了难度。] 二、熟读课文。 1、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 2、教给学生猜字的方法。

(1)、教师范例。昨天,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遇到了一个不认识字,可当时又没有字典可以查,也没有别人可以请教,你们说怎么办呢?老师是这样做的: (出示句子:昨天,我看见院子里的玉兰花开了,刚要摘一朵,又想应当爱惜花草树木,就把它画下来了。) “摘”老师不认识,就想:这个字跟手的动作有关系,“刚要‘拔’一朵,”不对,“刚要‘掐’一朵”,也不对,那一定是“摘”了,再一读课文,还挺通顺,意思也对,就是“摘”。 [猜字法是一种新的识字方法,要掌控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的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展现摸索的进程,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控这种识字方法。] (2)、学生练习猜字。你有不认识的字吗?试着猜一猜。(先独立摸索,猜字,再同桌交换,最后集体交换,评判。)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对照,反思:自己猜对了那些字?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了解了方法落后行识字的实践能够增进对这种识字方法的掌控。对照自己“猜”对了哪些字,及时了解了自己的学习情形,体验到成绩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这种识字方法的学习爱好。] 3、学生练读课文,进一步识字。 4、教师以多种情势检查认字情形。 三、学习课文。 1、课件展现插图,你们看,小朋友们找春天,都带来了什么?(学生说后引导读课文中的相应段落。) 2、填空。 ( )的桃花 ( )的柳枝 ( )的小草 ( )的桑叶 3、读一读,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特点?如果是你,你会带来什么呢? ( )的___________ 4、连起来,说一段话。 (1)、今天,小朋友们带来了( )的_________,( )的_______,( )的 _________,( )的________ …… (2)、与第二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这个专题进行安排的。主要由《古诗二首》、《雾在哪里》和《雪孩子》3篇课文组成。本单元的故事语言生动、充满儿童情趣。通过入情入境的想象,感受想象的美好与纯真。 本次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呈现的是4组与自然风光有关的词语,认识8 个生字。重点是让学生认识8个字,感受4种不同的自然风光。“字词句运用” 一是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独体字,二是引导学生积累8个词语,重点是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独体字;体会词语意思,并尝试运用。“写话”看图补充故事。重点是用几句话把故事写完整。“展示台”出示了6个易写错的词语,重点是学习改正错别字的方法。“日积月累”积累民谣《数九歌》重点是读懂意思,感受民俗文化。“我爱阅读”提供了绕口令《分不清是鸭还是霞》,重点是感受绕口令的情趣,激发阅读兴趣。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基本的情感体验。”《古诗二首》引导先观察插图,再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和草原的辽阔;《雾在哪里》借助课后题,仿照课文句式想象说话,体会雾的淘气;《雪孩子》在想象中续编故事,感受雪孩子的美好心灵。 2.初步学会不出声的默读。由于是第一次提到,起步阶段,主要学着读时不出声。 3.语文园地重点是指导学生让学生认识8个字;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独体字;用几句话把故事写完整。 三、单元课时安排 18古诗二首 .................................................. 2课时 19雾在哪里 .................................................. 2课时 20雪孩子 .................................................... 2课时 语文园地七................................................. 1课时 18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敕勒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通用10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通用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识字》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自制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 二、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4开火车读生字。 5同桌卡片抽读。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2分组试读,互相帮助,力求读正确。 3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4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5多种形式读。 (1)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美读,要求读得有感情。 (3)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四、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3自编字谜,在编字谜、猜字谜的过程中自主识字。 五、在应用中巩固识字。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2卡片游戏《找朋友》。 六、在写中巩固识字 1认读字音。 2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如,“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 3分组说说自己喜欢的记字方法。 4说说难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5师范写,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注意指导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6学生练习。 七、实践活动 “庆丰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了粮食瓜果,我们收获了词语。分小组整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关于秋天的词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原本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同学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__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同学从中学习怎样积累资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同学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资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资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资料的。“潮来之时”是__的重点局部,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布置在这里,是在前两篇__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同学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同学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同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同学在观看录像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人物描写一组》教案

《人物描写一组》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精神抖擞、破绽、郎中、风骚、敛声屏气”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产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片段一: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一、紧扣主题,激趣导入 1、教师导学: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结识了不少有特色的人物——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咆哮的洪水中舍小家顾大家的党支部书记,在长征路上为照顾小战士而牺牲的老班长……这些人物有着鲜明的特点,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一些特点突出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特别。(板书课文题目:22人物描写一组) 2、激趣导入:你们看过《小兵张嘎》吗?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谈感受。) 3、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嘎与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板书课题: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读课题,注意“嘎”读ɡǎ。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正音:精神抖擞(sǒu)、裆(dānɡ)、挠(náo)、拽(zhuài)。 2、教师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后评价。(从字音是否准确和朗读是否流利两方面评价。) 3、教师提问:谁能说说课文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研读“嘎子”,体会特点 1、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明确要求: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小嘎子与胖墩儿摔跤的情景,并画出文章中描写小嘎子摔跤时动作的词句,用“△”标出表示动作的词。想一想这些词句可以体现小嘎子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3、教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1)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①读句子,说一说小嘎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和同学讨论。 预设: 生1:我从小嘎子摔跤时“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看出小嘎子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特点。 生2:小嘎子摔跤时有自己的战术,他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想巧胜对手。 ②想象小嘎子与胖墩儿摔跤的画面,读出当时的情景。 ③评价学生的朗读。(是否让听者感受到当时的情景。) (2)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 ①读句子,找出描写摔跤时的动作的词。 预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