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创业成功故事

合集下载

九锅一堂创业故事

九锅一堂创业故事

九锅一堂创业故事九锅一堂的创始人名叫张旭,他是一个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有着丰富的餐饮管理经验和独特的商业眼光。

张旭一直致力于寻找市场上最具潜力的餐饮项目,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具有市场前景的餐饮品牌。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发现了九锅一堂这个项目,立刻被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美味的食物所吸引。

在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深思熟虑之后,张旭决定投资九锅一堂。

他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美味、便捷的餐饮需求也越来越大。

九锅一堂所倡导的“一人一锅”的经营模式,既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卫生、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又能够满足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此外,九锅一堂所推出的多样化菜品也充分迎合了消费者的口味,让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到各种美食。

在创业初期,张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他需要招募一支优秀的团队,建立完善的运营体系和管理制度。

其次,他需要寻找合适的店面位置,并完成装修和设备采购等工作。

最后,他还需要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食材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

在创业过程中,张旭不断学习、摸索和实践,逐渐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他注重员工的培训和管理,努力打造一支高效、团结、富有创造力的团队。

同时,他也注重品质管理,从食材采购到菜品制作都严格把关,确保食品安全和品质稳定。

在营销方面,他采取多种策略,包括线上线下的推广、会员制度、优惠活动等,不断吸引新客户并保持老客户的忠诚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九锅一堂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张旭也从一名普通的餐饮从业者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财富。

在未来的发展中,九锅一堂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以食为尊”的理念,不断创新和提高菜品品质,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餐饮需求。

同时,九锅一堂也将积极拓展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成为国内知名的餐饮品牌之一。

总之,九锅一堂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创业者张旭坚持不懈的努力、科学的市场调研、独特的经营理念、优秀的团队建设和卓越的品质管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90后餐饮自主创业的励志故事

90后餐饮自主创业的励志故事

90后餐饮自主创业的励志故事创业,一直是多少餐饮从业人心中的梦,而很多90后勇于尝试预示他们成功了。

一起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的90后餐饮自主创业而成功的励志故事,欢迎收藏哦。

90后餐饮创业故事篇1餐饮连锁创业故事:90后美女开米线店敢冲敢干,借钱也不愿做被束缚手脚的战士“我不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现在就能看到50岁的我是什么样,我不甘心。

”晓明说话时眉头紧锁,仿佛是位被缚住手脚的战士,“一些企业伸出的橄榄枝有时就像绳索。

我想自己开一家餐馆,当老板多酷!”就这样,晓明拉拢了两个朋友开始选址、办证,三人借了七八万元的启动资金,米线店开起来了。

现实给梦想放了个COMBO ,梦想太遥远再提开张那天,晓明边摇头边说“很傻很天真”。

三人大眼瞪小眼,顾客十有八九都被他仨的热情和店里的冷清给吓跑了。

一天只卖了三碗米线。

这样持续了近乎半个月。

势头不对,晓明便琢磨起团购。

之后几天,团购不但没给店里拉来新顾客反而使老顾客依赖上了团购,卖出的米线也毫无利润。

这对还在亏损的小店无异于晴天霹雳。

晓明觉得不能耽误朋友:“我说店里生意不好你俩别跟这耗着了,开玩笑要把他俩炒了,独揽大权。

三天后他们一去一留,小店就剩俩人了。

”晓明微笑背后依稀能看到那些日子她挣扎的内心,“不知道怎么办,梦想被一棒打下了万丈深渊”。

别处取经,搭上餐饮O2O快车“有天挺晚路过西直门,有家拉面店里人还不少。

当时恨不得在他门口发我的传单了,我真觉得我家米线一点不差。

”晓明进店要了碗面,“我不为吃,就要看它凭啥火。

这次让我摸着门道了,结账时服务员问是不是我们店’开桌’会员,我当时有点懵。

”晓明指着手机里一款叫‘开桌’的APP说:“服务员说用它能便宜。

我马上下载了用它结账,一碗15的拉面省了3块。

回去在网上搜开桌,本以为是个类似团购的东西,看到还有商户端后就给开桌客服打了个电话。

”晓明在客服的指导下开通了开桌店。

“这是一个餐饮O2O大平台啊,加入开桌后在美食地图里能看到我的米线店,附近用开桌的人一眼就能看到。

餐饮创业故事(优质5篇)

餐饮创业故事(优质5篇)

餐饮创业故事(优质5篇)1.餐饮创业故事第1篇就在采访的前几天,有几位客人在餐厅用餐时吸烟,郝颖和服务员等人屡劝不听,对方甚至还动手摔坏了一些餐具。

她没有息事宁人,而是选择了报警。

郝颖曾经还想把相关视频发在网上,后来想想也算了。

郝颖说的这些,其实是很多女性餐饮创业者都会遇到的事。

这既需要个人的抗争,也需要整个社会环境能做出改变、顾客素质的提升。

家庭与事业,孰轻孰重对于大部分男性创业者来说,对家庭的照顾似乎并没有列在他的行程表里,可以将家里的事情一股脑地扔给妻子。

但对于女性创业者来说,就不一样了。

美国演员蒂娜·菲曾(Tina Fey)在《天后外传》(Bossypants)中写道:“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粗鲁的问题是什么?是‘你今年多大了’,还是‘你体重多少’?都不是。

最烂的问题是:‘你是怎么兼顾所有事情的?’人们总是在问我这个问题,而且目光里还有谴责的意思。

‘其实你搞得一团糟,不是吗?’他们已经用眼神这样说了。

”2.餐饮创业故事第2篇在陈可接触到的女性餐饮创业者中,2/3是“妈妈”,这与他主动筛选活动的目标人群有关。

在他看来,以餐饮为创业方向的女性,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以一定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她们基本上是餐饮业的菜鸟、小白;一类是本身在餐饮圈工作多年,有一定的经验,或者是管理经验,或者是了解行业;一类是其他领域的行业精英,在原来的岗位也比较成功,但可能会遇到升职空间不大、因生育而无法回到原岗位等职场难题,索性选择全职创业或以资金入股;一类是凭借技术开创个人品牌,或者全资,或者是以技术、技术+资金的形式入股。

不管是传统型,还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女性餐饮创业者既有自己区别于男性的特点与魅力,也依然受市场规律所制约,毕竟,市场是不分性别的。

技术是一种力量从采访来看,女性创办自己的餐饮品牌,甜品店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餐饮行业的各个岗位中,除服务员之外,白案或者说甜品师中,女性的比例是相对较高的,近几年转型创业的也呈增长趋势。

小吃创业故事

小吃创业故事

小吃创业故事创业不像读书,一天可以过好多年,创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吃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小吃创业故事1:一杯2元现榨豆浆,卖进50所高校,月入十万这家仅15平米的小店,只有1个店员,从清晨到晚上,只卖豆类粗粮产品,一月营收竟有10万元之多。

它是怎么做到的?现在,“豆浆记忆”主立足于重庆,已经有50多家店,再加上没有营业和开在四川、贵州的店,已经有70家店,今年的预计新增店面200家,营业额冲刺4000万。

它是怎么做到的?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早餐饮品店,相比校内其他饮品店。

虽然位置比较偏,但是却更为拉风惹眼。

成立不到一年的高校小店竟把时尚潮流的奶茶店和甜品店的风头抢了大半,2元“屌丝”豆浆产品逆袭“高富帅”到底凭什么?豆浆记忆是怎样练成?说起豆浆记忆,就不得不提起它的“幕后运作者”——刘斌。

刘斌是谁?这个81年出生的重庆崽儿长得敦厚老实,不善言谈,却是重庆的活地图。

用他的说法,这都是“让学生喝到品质豆浆是他毕生追求”。

2006年,不满1周岁的儿子对牛奶过敏。

他为了让儿子营养均衡,有一天早上,家里刚好打了豆浆,抱着试试的心态,喂了儿子豆浆。

第二天,他又换了几种谷物,发现儿子两眼直勾勾地望着豆浆。

原来儿子又想喝豆浆了。

经过这样几次反复地尝试,儿子真的爱上了豆浆,也没有再出现过敏的症状,悬在心中的问题,一杯小小的豆浆便帮他解决了。

凭借多年经商的直觉,当时刘斌就想,豆浆的植物蛋白其实更适合国人的需求,既然不满周岁的儿子都爱喝,应该有市场。

现在回头看看,或许这就是他想要创业的初衷。

放眼全国,尤其是高校细分市场,学生们更需要营养的早餐,加上豆浆平价的属性,符合学生的消费水平。

另一层意义,豆浆也是他与儿子甜蜜回忆的载体,每次一想到儿子,他更坚信,一定要做好豆浆的品质,所以取名叫“豆浆记忆”。

所谓的商业之美,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自然与物质的一种敬畏,并在这一敬畏之上,让自己的匠心为供奉,投注一生。

餐饮创业故事案例六篇

餐饮创业故事案例六篇

餐饮创业故事案例六篇餐饮创业故事案例篇一在决定从事餐饮行业之前,张明其实已经算是一个成功的老板了。

当时他在江苏常州拥有4家家具专卖店,并成立了公司,堪称是区内家具销售行业的领军人物。

戏剧性的变化出现在2023年9月。

当时他在报纸上看到当地一家著名的餐饮企业仅仅用了2年时间就成为常州名优企业10强,店主个人赚了将近半个亿。

当时正面临企业经营瓶颈期的他很容易就动心了。

从小成长在常州的张明认为当地餐饮业市场空间很大,所以决定涉足餐饮业。

苏南一带的饮食口味都比较清淡,张明觉得如果经营本地菜的话竞争对手太多,所以决定寻找一种全新的产品介入。

在一次前往四川旅游的行程中,他尝到了正宗的四川火锅,他认为这种浓重的口味,一定会让吃惯清淡口味的江苏人感到新鲜。

所以他很快决定开一家正宗的四川火锅店。

那年10月份,张明花高薪买来正宗的四川火锅配料,并投入50多万元,在常州开了一家火锅店。

这种麻辣的口味让本地人感到很新鲜,再加上天气渐冷,在这个100多平米的店里,几乎天天爆满,在第一个月,张明的销售额就达到了9万多元,第二个月上升到十几万元,以后几乎都保持在15万左右。

尝到甜头的张明觉得成功似乎触手可及,所以他决定扩大规模。

为此,他在当地某著名的餐饮一条街选中了一家超过500平方米的一楼门店,三个月后又接手了门店的二楼,并再度投入50多万元进行装修,并于2023年年中开门纳客。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生意突然就冷清下来了。

不管是原先的老店还是新开的样板店,每天的客人都比原先预料的少了许多。

在推出优惠促销和广告攻势等手段却无果之后,张明认为是消费者的口味发生了变化,于是决定改做当地的菜。

可惜,在同一区域经营本地菜的餐馆此时已经遍地都是,而张明又找不到更有实力的主厨掌勺,生意自然也一直没有起色。

一年后,张明最终只得辞退工人,关上了店门。

餐饮创业故事案例篇二“从开出第一家川菜馆到今天,其中能称得上创业转折点的时间有两个,一个是2023年4月份,一个是2023年12月份。

餐饮创业失败与成功案例

餐饮创业失败与成功案例

餐饮创业失敗与成功案例
一、餐饮创业失敗案例
1、“麻辣尖叫”创业项目失败
“麻辣尖叫”是由一名大学毕业生创办的食品品牌餐厅,但由于他没有准备充足的资金,没有正确的预估成本和完善的市场调研,导致营业费用太高,投资收回期拖延,消费者对新口味的产品不理解,总的来说,在经营过程中失败了。

2、“平和火锅”开店失败
客户的关注度太低,餐厅只有几次客人,没有购买流,最终失败了。

火锅价格太贵,在当地市场竞争激烈下,竞争者定价低于“平和火锅”,在当地市场没有太多客户,被迫关门。

由于开设店铺的经营思路有误,维持销售连续性无法达到业绩要求,最终失败。

二、餐饮创业成功案例
1、“芝士拿铁”餐厅创业成功
“芝士拿铁”创业人员打破传统拿铁奶茶,推出芝士拿铁奶茶,以其浓郁醇厚的
芝士香味,让消费者喝到“芝士味”,在当地市场吸引众多消费者,随着口碑传播和无限可能性,使它成为一个热门品牌。

2、“大气鸭”披萨快餐店收获成功
“大气鸭”披萨快餐店采用一体式烘焙制作、现烧现吃,每一份都是刚烤出来的新鲜的,每一份面皮也十分的脆,口感多变,也非常受顾客的欢迎,开店之初便轰动了整个市场,以此获得了极大成功。

餐饮名人创业成功案例

餐饮名人创业成功案例

餐饮名人创业成功案例餐饮名人创业成功经历一“妈妈家”餐厅的创业经,一个大厨老板的创业故事曾在浙江人餐饮集团、上海雍福会会所任职行政总厨的丁忠华,靠一身扎实的功底走入了“大厨开店”的行列,在经历过一次失败后,如今他的“妈妈家”餐厅凭借着精准的菜品设计,在搏杀惨烈的上海滩成功站稳了脚跟。

丁忠华 2021年起担任上海早晨餐厅行政总厨,将其从一家小店扩张到最火爆时期的7个品牌;后历任浙江人餐饮集团行政总厨、上海雍福会会所行政总厨,2021年离职创业,现任老上海风味餐厅“妈妈家”董事长。

“妈妈家”的营业面积共1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每逢节假日,下午四点半到七点半便能翻台三次,日营业额一万六以上,毛利63%左右。

收入丰盈得益于丁忠华出色的菜品设计:性价比超高的同时又保证了利润。

首战输掉上百万妈妈家其实这是丁忠华经营的第二个品牌。

2021年,辞职后的他首先选择了火锅店作为创业项目,不到一年,就因经验不足加之竞争激烈而以失败告终,输掉了上百万。

痛定思痛,丁忠华分析了失利原因:“厨师开店,多数先关注‘产品口味’,再关注‘怎么卖’。

我当时太过自信,没有让自己的产品去迎合市场。

第一,出品缺乏记忆点,我所有的涮品和小料都做得非常完美,结果客人说什么呢?‘这里的东西,真的蛮好吃的,但我一样没记住。

’而如果十个产品里有九种东西是普通的,只有蛋饺胜过别家,那客人就会说:‘这家的蛋饺真好吃!’第二,没有充分考虑人均消费和性价比,我太关注食材了,为了开店,不惜代价找来了最好的牛羊肉,但客人的反馈是:‘花钱不少,没觉得东西有多么特别。

’”正是认识到这一致命失误,丁忠华在经营新品牌“妈妈家”时才能有的放矢,总结出了非常实用的开店心得:让客人感觉实惠,是设计所有菜品的出发点;先从顾客角度关注性价比、再从老板角度关注怎么卖。

主打菜品:狠抓记忆点“妈妈家”的主打菜品食材讲究、“记忆点”突出。

例如老上海油爆虾,售价是88元,其记忆点是:不论什么季节,都保证虾的个头在65-70个/斤。

餐饮名人创业故事

餐饮名人创业故事
餐饮名人创业故事
重庆小天鹅集团董事长廖长光。小天鹅集团以酒店业和饮食业为主要经营对象,风靡大江南北之重庆鸳鸯火锅即为廖长光首创。
廖家境普通,曾下乡做过8年知青,回城后在重庆城建局当电工,娶何氏七妹何永智。何出名美丽,当时在一家鞋厂当设计师,并擅长服装设计。何氏7姊妹,6个嫁得如意郎君,只有廖身份“低微”,而何氏7妹何永智为7姊妹中最靓丽者,廖因此备受众人挤兑,境况难堪。廖受此刺激,发誓创业,以出人头地。廖辞职下海后,以出卖住房所得3000元为本金,租得16平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店面一间,开始创业之路,经营一家火锅店,初时生意颇为不顺,不赚反亏。廖在妻子理解与帮助下,坚持不懈,专力创新,数月后开发出迥异于传统重庆麻辣味火锅的荔枝味火锅,开始扭亏为盈。
机会终于来了,香港商界决定组成一个考察团,潘慰很快报了名。考察团先后去了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许多国家找项目,经过冷静的分析,潘慰心里的构想慢慢成形,那就是将日本的味千拉面引入中国。
潘慰深知机遇的重要性,为了拿到味千拉面的中国代理权,潘慰带着她的创业团队,亲自到九州岛请来味千拉面的崇光社长,并带他来深圳看她的工厂,甚至带他去大山里看她们采购的柿饼。她的诚意最终打动了崇光社长:“我教你怎么做,我对你很有信心!”在掌握味千拉面的核心技术后,潘慰的第一家味千拉面在香港开业,当月即实现了赢利。
1999年,并不满足在固有的人生轨道上行进的赖钟,毅然放弃了高级教练的工作,下海经商,在府河市场做起了白酒、饮料、啤酒的批发生意,那时,他每天早上七点半骑着自行车,从南门到火车北站去开店,同时还要踩着三轮车给客户送货。就这样,吃苦耐劳的赖钟为自己掘到了第一桶金。
2002年,赖钟在成都玉林小区芳草街开了第一家蜀府宴语酒楼,2021年又斥资3000多万,在成都东门打造了现在的蜀府宴语旗舰店,最近,他又在光华大道定下一个3000平米的口岸,准备开第三家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餐饮业创业成功故事
80后女孩绿色餐饮创业,成临湘餐饮界的后起之秀
一位80后的君山妹,14年前来到临湘,怀揣创业梦想,凭借智慧、坚持,创办了拥
有4家直营店的小家庭餐饮服务公司,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临湘餐饮
界的后起之秀和闪亮之星。

爱情梦激发创业梦
1981年1月,瞿园园出生在岳阳市君山区广兴州的一个贫寒农家,她一直憧憬着能凭自己的勤奋,走出广兴州,到更高更远的天空飞翔。

天有不测风云,在她念初一的那一年,父亲不幸因病去逝。

初中毕业后,园园辍学了,要强的她,暗下决心,要用自己孱弱的肩膀,为母亲扛起生活的重担。

1998年,17岁的园园,背着空空的行囊来到岳阳。

她犹如一只觅食的小鸟,在喧嚣
与陌生的城市,寻找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她在岳阳粮都宾馆找到了一份工作,从端盘子开始,一步步,小心翼翼地走来。

3年时间,她几乎将餐饮服务的每一个岗位都做到了极致,不到19岁,她便在一家海鲜酒楼担任了餐饮部经理。

这一年,园园的生命中出现的王子,却是一位同样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同在这家酒
店打工的小厨师陈力华。

小伙子的憨厚、实诚、能干,让园园动心。

但爱情不能当面包,
对这一份感情,同事、家人都不看好,甚至极力反对。

大家都认为,凭园园漂亮的外表和
现有的条件,完全可以找一个让她衣食无忧的人。

但园园相信自己的眼光与选择。

当然,
园园知道,如果要想让家人认可自己的选择,唯一的出路就是两人能打拼出一番自己的新
天地。

2002年,21岁的瞿园园和陈力华辞去了安定的工作,怀揣从朋友同事那里借来的15000元现金和雄心壮志,来到临湘,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梦。

爱心营造“家的温馨”
自己既当老板又当伙计,两个人都身兼数职连轴转,经常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忙
得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当她的“君山怪味鸭”火锅店刚刚走上正轨,一场全国性的非
典不期而至。

山穷水尽的时候,一筹莫展的时候,她也曾大哭过,哭过之后,擦干眼泪重新来过。

凭着一股永不服输的韧劲,凭着对未来的执著,凭着对爱的坚守,凭着一心一意要闯
一条出路的信念,园园选择了坚持和变革。

她和力华商量,重新筹集资金,将火锅店改成
家常小餐馆,并更名为“小家庭”,意在能给顾客“家的温馨”,又能圆两个人结为连理
的梦想。

为了立足市场,园园坚持以诚信立业、以服务赢顾客、以质量树品牌,把品质做到了
每个顾客心里。

首先从卫生安全入手,让每一个进店的顾客放心吃。

每天清晨,他们从菜
市通过精挑细捡,选取最新鲜的食材,一天下来,没有用完的食料第二天决不再用。

炒菜
用的食油等佐料,也一定要选最安全最好的。

为了让顾客安心放心,他们把碗筷煮沸消毒,把煮碗筷的锅和炉子就摆在店门旁。

为了赢得回头客,他们又从菜式的搭配与制作入手,
认真研究食客口味,坚持做到色香味俱全。

小店规模越来越大,由原来2个门面扩张到3
个门面、5个门面、11个门面。

2021年,小家庭餐馆正式注册为临湘市小家庭餐饮服务公司。

从2002年创业到2021年,14年时间,园园的事业发生了全新飞跃:从不足50平米
的夫妻餐饮小门店到目前拥有员工160多人、资产1000多万、年缴税36万元、拥有直营
店的餐饮企业,并成功将“华园小家庭”注册商标。

“公司+基地+农户”打造绿色餐饮
为了让顾客吃得放心、安心,从2021年开始,小家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开辟并逐步扩大自己的特供基地:先后与村民签约合作,建立了小家庭特供蔬菜基地,严格按照食品安全要求种植和采收;与临湘宏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云尚土鸡专业合作社
合作,由合作社直供符合绿色纯天然标准的食用菌和土鸡。

同时,启用净水系统,从厨房
到餐厅,所有用水都通过了净水系统处理。

还充分发挥自己妈妈擅长制作各种酱菜、干腌
菜的技术,在老家农村又专门建立了作坊,由妈妈亲自带队制作剁辣椒、豆瓣酱、麦酱、
牛肉酱以及一些腊味和晒豆角、晒萝卜。

唱响中国梦时代主旋律,创造小家庭餐饮新事业。

在追梦的路上,小家庭一定会秉持
做诚信企业、做爱心企业的理念,以更加踏实、更加务实、更加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道菜,让更多顾客享受到小家庭高品质的服务。

吃饭排队的APP,如何讲出估值20亿的故事?
在资本寒冬中能融到资,是一件让同行羡慕嫉妒恨的事,况且这笔融资数额不菲——
C轮,5亿元。

老谢本打算庆祝一番,但后来想了想,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老谢名叫谢新法,是“美味不用等”的创始人兼CEO,公司为餐厅提供智能餐位管理
系统。

老谢其实不算老,也就三十多岁。

他笑称自己也不知道老谢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老谢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和技术人员坐在大平面一起办公。

他乐于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其实蛮好的,工作之余就是兄弟”。

10月28日,美味不用等宣布获得5亿元C轮融资,由大众点评、百度领投,中信资本、正中兴、海润、安持等资本机构跟投,A轮投资人经纬中国和B轮投资人天图资本继
续追加投资,公司估值超过20亿元。

餐饮O2O市场已不乏美团和饿了么为代表的外卖巨头,但美味不用等深耕的是另一个
细分领域,即到店消费。

成立两年多的美味不用等已进入全国两百多个城市,为西贝、绿茶、南京大排档、雕
爷牛腩等三万多家餐厅提供智能排队服务,占据了到店消费左右的市场份额。

但谢新法仍
然觉得不够快。

“还在半山腰上,不上不下,你不快对手快就会很危险。

”他说。

加速扩张
2021年年初,谢新法离开了供职近十年的中兴通讯,和另外三个合伙人组建团队,成立公司。

当年4月美味不用等的APP上线,他们打算用移动互联网帮助热门餐厅解决排队
问题。

美味不用等的主要产品是其自主研发的排队系统,用户可在其APP或微信号选择餐厅,进行远程排队取号,并可实时查询排队等位进程,提前5个号会短信推送提醒。

在餐厅,
系统装入平板电脑,配上打印机,用户即可取号排队,扫描二维码亦会进行提醒。

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并不简单,APP上线后的半年时间是一个“黑暗时代”,谢新法一
度怀疑“这件事能做吗”。

那段日子里,公司只有6个人,4个合伙人和2名员工,一个
月最多也就谈下10家餐厅。

谢新法向《中国企业家》回忆,“没有品牌知名度,没有钱,有的只是精神、产品和服务,是靠咬牙坚持下来的。


当时,为了拿下上海新旺茶餐厅,美味不用等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市场官陆瑞豪等了餐
厅老板整整两天,第三天正好有新店开业,陆瑞豪才借机“堵住”了老板,争取到了一个
试用的机会。

很多早已有了排队系统的大牌餐厅对此并不感冒,美味不用等的策略是,“以升级为
借口,零成本将其引入互联网时代”,即免费在餐厅原有的硬件装上自己的系统。

即便如此,与大企业合作仍是难事,因为对方一般审核比较严格。

2021年9月,美味不用等希望拿下通用磨坊旗下的哈根达斯,对方提出要到公司拜访,那时美味不用等连固定的办公场所都没有。

谢新法“临时征用”朋友的公司,换上美味不
用等的牌子。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谢新法还说服盛大资本为自己做背书。

彼时,美味不用
等的客户虽然不多,但在上海几乎拿下了一个购物中心的所有餐厅,盛大资本觉得其具备
可复制性,希望投资。

最终美味不用等跟哈根达斯的合作如愿落地。

2021年10月,美味不用等也拿到了盛
大资本的200万元天使投资。

对于一般餐厅,一开始美味不用等的硬件和软件系统都要收费,随着竞争加剧转向全
部免费。

很多餐厅奔着免费而来,美味不用等逐渐驶入快车道。

2021年年底,其在上海与300家餐厅实现合作,第二年5月进入北京市场,3个月在北京拿下了700家餐厅。

谢新
法清楚地记得,开拓北京市场时,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销售副总裁杨佳佳意外摔断了腿,她就拄着拐杖一家家去谈,这感动了不少餐厅老板,最终实现合作。

2021年8月,美味不用等拿到了经纬中国和信天创投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

“之前我投了饿了么,它会成为到家食物,所以我考虑要投一个到店食物。

很多公司,它们都想替换餐厅系统,比较重也就比较慢。

美味不用等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个‘外挂’,排队系统这个切入点很棒,可以瞬间和所有餐厅的系统对接,不要求改变原来的系统又解决了餐厅的排队痛点,所以我们没有聊太多细节就投资了。

”经纬中国合伙人丛真向《中国企业家》如是说。

从最初的Demo开始,美味不用等排队系统已经迭代了一百多个版本。

早期,一旦断网餐厅取号就会终止,这个问题容易造成餐厅秩序混乱。

公司在后台实时监控,一旦哪家餐厅系统出现问题,第一时间修复或者打电话进行指导。

陆瑞豪告诉《中国企业家》,“我们庆幸的是有先发优势,后来一些大互联网公司也在做,但我们一些细节功能、特殊功能推得最快。

比如有的餐厅楼上楼下同时叫号,对手可能要用一两月时间开发,我们则短很多。


坐稳京沪市场后,美味不用等的触角开始伸向全国。

2021年1月,拿到了天图资本领投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扩张再次提速。

截至10月,美味不用等进入全国两百多个城市、三万多家餐厅,目前其APP用户量达到500万。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