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目 标
经济效益 投入产出效率高 资源效益 物尽其用,用尽其利 社会效益 资源利用公平公正 生态效益 生态破坏小且污染少
土地投入产出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评价
目的意义 1、量度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2、进行土地资源粗放利用的原因分析 3、有助于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 或措施
生态 系统
生态 环境 社会 环境 社会 系统
土地资源经济 社会利用系统
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利用主体及主要手段和目标
政 策 制 定 制 度 建 设 法 规 完 善 经 济 发 展
自然生态 基础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经济社会 基础
土 地
宏观 中央 调控 政府
社 会 进 步
资 源 安 全
生 态 安 全
5 8-10 高度集约
思考题 1、土地集约利用涵义 2、土地集约利用指标评价程序 3、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4、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影响因素
55
土地利用集约度:生产过程中,单位 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第一节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 一、土地粗放利用的概念
• 粗放经营:以一定数量的生产和劳动,投在较多的土地上,
进行粗耕简作的经营方式。
• 特征:(1)土地的数量和土壤的自然肥力重要;
(2)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较少,科学技术应用少; (3)单产低,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产品产量。
•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涵义
1)土地投入的提高; 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
3)土地产出率的提高;
4)土地使用强度的提高; 5)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

第一章导论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土地的特征: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沃度的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自然和社会)土地利用: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土地利用规划概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城市规划,区划规划,国土规划之间的联系:(14)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5、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6、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7、交通运输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联系的系统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1、整体性2、长期性3、战略性4、控制性三界四区:行政边界,扩展边界,规模边界,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现状与规划构成允许建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下达顺序:1、国家省市级重点项目2、当地重点项目3、当极城镇发展4、下一级指标分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供给量预测3、土地需求量预测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6、土地利用分区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1.准备工作阶段:①组织准备②制定工作计划③制定技术方案④收集资料2.方案编制阶段: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②土地供需平衡分析③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④编制供选方案⑤方案择优⑥编制规划成果资料3.规划审批阶段: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评审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城市化或都市化或城镇化:是指人类社会逐渐向城市方式的生存状态不断推进的过程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1、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2、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3、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4、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5、多指标综合预测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用过分析应掌握以下情况:1、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3、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4、土地利用的效果5、土地利用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6、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其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土地质量评价: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化分为若干想对等级或类别,已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1、土地适宜性评价2、土地生产潜力评3、土地经济评价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两区累加法:两区包括生活区用地面积和生产区用地面积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A=2N/dp 式中A——昼夜平均交通量(辆/昼夜)N——公路年平均货运强度(t)d——汽车运输天数(d)P——每辆汽车载重量(t)解放牌为4t,跃进牌为2.5t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1、土宜法2、综合法3、模型法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常称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1、土地利用分区模式2、土地利用类型模式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居民点分类:城市,城镇,乡村集镇:包括建制镇和场(乡)镇,是指县城以下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工程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农村小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服务中心城镇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大小城市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二是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三是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加简述我国城镇化过程:1949年以后我国步入城镇化过程,20世纪150年代末,随着“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工业项目的陆续完成,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第一个高峰期,1960——196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断,跌入低谷,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较,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居民点布局形式——自由式,是我国居民点最常见最广泛的布局形式,居民点布局呈“满天星”式,特别是我国南方的农村中,可称“一去二三里,沿途四五家,店铺六七座,遍地主人家”这种想象是生产水平低下的小农村经济的产物,是我国平原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来源居民点布局的原则: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2、有利生产,生活方便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减少耕地第八章交通运输用地计划交通运输用地的功能:土地是交通的基础设施的载体,土地转化为交通的直接生产力转化为基本资料,还必须在土地的自然力的基础上追加劳动力的技术生产力已形成交通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结构系是指各种运输方式的组成和比例交通运输方式:一铁路运输优点:载运量大,行驶速度快,运输一般不受气候影响,连续性强。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用地结构(%) 方案
A
B
C
1
50.00
30.00 20.00
2
30.00
20.00 50.00
3
20.00
50.00 30.00
用地效益(万元)
结构效应
(万元)
A
B
C
小计
一、土地利用结构 (三)土地利用结构效应
例如:区域总面积10000公顷,可供用地类型A、B、C,效益A地600 元每公顷, B地400元每公顷, C地200元每公顷。试分析土地结构效 应并比较。
Ⅰ 636.95 131.34
2.19 1238.42
1.62 0.58
1.84 2.14 1.08 1.2
Ⅱ 625.63
135 2.10 1275.99 1.43 0.71
1.96 2.12 1.14 1.15
Ⅲ 620.36
142 3.06 2148.61 1.73 0.85
2.19 2.15 1.09 1.11
课堂习题:完善表格缺少的权重值后,应用综合 评价方法选出最佳方案
评价指标
年均耕地粮食单产P1 年均耕地油料单产P2 年均耕地价值产投比P3
年均耕地纯收入P4 年均耕地能量产投比P5 耕地有机肥施用达标率P6
亩耕地有机质平衡系数P7 亩耕地N平衡系数P8 亩耕地P平衡系数P9 亩耕地K平衡系数P10
用地结构(%) 方案
用地效益(万元)
结构效应 (万元)
A
B
C
A
B
C
00 20.00 300.00 120.00 40.00 460.00 100.00
2
30.00
20.00 50.00 180.00 80.00 100.00 360.00 00.00

00199-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样本学习资料

00199-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样本学习资料

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0119使用教材:《土地利用规划学》,王万茂、韩桐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月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本大纲供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使用。

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掌握: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功能、土地的特性、土地利用的概念。

第二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重点掌握: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

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重点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第五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掌握:地租和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系统工程理论。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掌握: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

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程序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第四节土地利用宏观研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掌握: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第一节基础数据预测掌握:预测和预测程序。

重点掌握:人口预测、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消费水平预测、作物产量预测。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内容。

第三节土地质量评价了解:土地质量的概念、土地质量评价的含义。

掌握: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研究。

第四节土地利用潜力估算掌握: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估算、后备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估算。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是指通过调整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布局,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对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发展格局、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背景、目的和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占用大量的耕地,农业用地过多,生态环境损害严重,城市土地过度开发等。

为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必须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

二、目的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推动土地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优化城市发展格局。

通过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布局,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等,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的均衡发展。

3.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土地利用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土壤退化,保护生态环境。

4.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调整方法1.加强土地利用规划。

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农村区域特点、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要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各类用地的平衡协调。

2.优化农业结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合理调整农田结构和种植业结构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定农田保护区、农业开发区等,推动农业现代化。

3.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

要制定城市扩展和建设用地的规划,合理划定城市边界,避免过度占用农田和生态用地。

同时,要鼓励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

4.优化交通和基础设施布局。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与土地利用- 土地:地球表面的物理空间,包括土壤、水体、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 土地利用:人类对土地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包括农业、工业、居住、交通、娱乐等。

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1.2 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设计和安排。

规划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旨在实现特定目标并达成预期的结果。

-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对土地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1.3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但城市化进程加速,非农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土地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1.4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 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预测土地利用的需求和供给,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因素,以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5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土地整理
深化、细化与完 善,实现手段
遵循的依据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与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理集中了社会、经济、自然、人文在内的可持续 动态因素,是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内在动力机制。
第二节 土地整理的范畴
一、土地整理的范畴
土 地 整 理 范 畴
市地整理 农地整理
当前我国土地
整理所涉及的主要是 农地整理
市地整理 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在既定的城市 空间范围内,对城市居民点、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 的利用方式、结构和土地使用权属进行调整,消除对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制约和限制作用的因素,盘活 存量土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综合效益,达到控制建 设占用土地,尤其是控制占用耕地的目的 。
日本:土地整治和整备 台湾:土地重划
韩国:土地调整
名称虽不同,但土地整理的内容基本相同,其中以德国、 荷兰的土地整理最具代表性。
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态势
90年代至今土地整理的目标: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 求,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 境。
2000年全国启动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2001年首批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正式启动。 行政推动为主,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 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
S粮=(M1+M2)/F
式中:S粮:应保护的粮田面积(hm2 ) M1:规划末期本县粮食需求量(kg) M2:国家商品粮任务(kg) F:规划期内平均单位面积产量(kg/ hm2 )
② 应保护棉、麻、油及其他用地(如科研地等):根据国家或上级下达 的计划和指标确定。
③ 常年蔬菜地面积(hm2):按下式计算: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的方针和原则
一、基本农田保护的方针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根据自然、 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 系的空间差异,将省域划分为不同的土地利 用区域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用地管理和调 控政策。(省级规划编制要点2009) • 山东省地域分区:鲁东地区、鲁西地区、鲁 南地区、鲁北地区、鲁中地区
土地利用分区
东部
低山丘陵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总面积2943.1平方公里
济宁市土地利用分区图
包括泗水县,曲阜市东部和 中部 北部、邹城市东部和南部及 城镇、工矿土地利用分区 微山县两城乡,土地总面积 2943.1平方公里。该区在保 土地总面积1802.06平方公里 障当地粮食自给前提下,重 包括济宁市区中部和东部,兖州市中 西部 点发展林果、油料、畜牧、 部和南部,曲阜市、邹城市西部,微 生态旅游等。 山北部,土地总面积1802.06平方公
• 依据土地需求量预测资料,对照土地利用现状图,具体研 究各个图斑面积中土地用途变更计划,其结果反映于表6— 3中。
• 上述操作程序直反复进行,直至土地用途变更计划满足土 地供需平衡为止,在此基础上编制土合平衡表 单位:hm2
基期 面 积
土地利用类型 耕地 3800
二、分类
• 可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土地用途分区。
• 1、地域分区: •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是根据自然、社会、经 济相结合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地利用条件、 特征、发展方向及途径的相对一致性而划 分的土地利用综合区域。
• 《全国土地规划纲要》根据各地资源条件、 土地利用现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 展战略定位的差异,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土地 利用区,明确各区域土地利用管理的重点, 指导各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 西北区、西南区、青藏区、东北区、晋豫区、 湘鄂皖赣区、京津冀鲁区、苏浙沪区、闽粤 琼区。
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 土地利用分区就是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以 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 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利用方式、利用方向 和管理措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规划区 内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域,为土 地利用的调控和管理提供依据。
•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大,合理利用 土地客观需要进行分区。土地利用分区揭示 了土地利用结构客观发展的规律性,是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方法。 • 《土地管理法》第四条 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 制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的前提是进行土地利 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的主要内容之一。
• 约束条件设置 • (1)总面积约束: X1+X2+X3+X4+X5+X6+X7+X8=14 789.53 • (2)劳动力资源投入约束: 7X1+10X2+0.2X3+0.3X4+0.2X5+0.1X6+0.5X7≤364 500 式中,各项系数分别为各类用地单位面积多年所需投 入的平均劳动力;364 500为研究区域规划年规划 人口数。 • (3)资金投入约束: 110X1+330X2+40X3+150X4≤3 250 000 式中,3 250 000为农业可投入资金总量,各项系数 分别为各类用地单位面积可投入资金量。 • (4)耕地面积约束:X1≥3 845.28
水域 未利用地 规划面积
326
1560 185
50
80
10
13
26
12
8
10 20
12
10 8
200
40 6
10
1500 16
10
30
期内增加
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hm2
土地利用类型 类 型 基期面积 园 地 60 460 10 60 50 20 10 林 地 130 20 500 180 10 26 10 8 10 牧 草 地 15 5 城 镇 村 用 地 45 30 18 10 500 12 10 交 通 用 地 35 20 14 15 8 200 40 10 1500 5 6 10 水 域 25 10 未 利 用 地 10 5 期内减少
适宜类别 宜农 宜牧
适宜上限面积 62159.3
适宜下限面积 33521.3
27723.1
6151.2 5031.1
21341.6
2206.9 2451.0
宜林 宜建筑
2.综合平衡法
①原理:通过单项用地计算,采取逐项逼近,达到土地面积 的综合平衡; 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A)等于期内各类用 地面积减少量之和(B)。 公式如下: A=B 各类用地面积变动公式:Bt-Bo=C-D
• 思考: • 结构一定,空间位置变化了,总效益是否会 发生变化?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对土地利用形式按土地利 用结构在空间上布局,因此,把土地利用 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称做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模式 • 可分为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 模式

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 划分的过程。 分区的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可分为 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是依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在考虑土地适宜性 条件下和各类用地对土地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在时 空中选择适宜各种用地的地段。
4.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作用
(1) 实现土地资源在部门间的合理分配。 (2) 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总体最大化。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编制 (一)供选方案的拟定
1、指导思想 应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 指导,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 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 环境”的方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协调国民经 济各部门的用地关系,在空间上合理布局用地,为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高速和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地条 件。
(5)森林覆盖率约束:X3≥473.27(按森林覆盖率 3.2%作为最低标准) (6)土地后备资源约束: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 区域 现有未利用地567 9.70 hm2,不能开发利用的土地 面积360 943 hm2, 则土地后备资源的约束条件为: 3 609.43≤X8≤5 679.70 (7)未利用土地面积约束:X8≤5 176.34 未利用土地中包括大量的能够被开发利用的荒草地、 盐碱地和沙漠化土地,可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而将其 改造成可利用的土地。当该研究区未利用土地面积降 至总面积的35%以下时,区域的生态环境才有可能得 到良好改善。
冲积平原土地利用分区
里。该区在发展高产低耗主体农业的 土地总面积4254.56平方公里 前提下,重点发展煤炭、化工、电力、 交通、旅游,建设组群结构城市,搞 b包括汶上县、梁山县、嘉祥县、金乡 南部 好采煤塌陷地生态治理。 县,兖州市和鱼台县西部乡镇,土地总
西部
中部
东 部
南部
包括济宁市区南部、鱼台县和微山县 沿湖乡镇,土地总面积2203.88平方 公里,水域用地1366.63平方公里。 该区要科学利用天然水面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水产、畜牧养殖,陆地部分 发展粮食作物生产,建成优质水稻、 小麦等生产基地,同时搞好采煤塌陷 地综合治理。
248 68 38
8
633 133 19
6
338 138 12
16
1566 66 6
30
61 31 -124
155
937 937 0
• 最终将土地利用结构面积填人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表,见表 6—5。
3.模型法 建立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技术求解。 主要方法有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 型;模糊线性规划;灰色线性规划等。
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 内容,也是为实现规划目标的土地利用的具 体落实。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一、土地利用结构概述
• 1. 土地利用结构
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 关系的综合。 • 2. 用地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很强的关联性
• 3.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 经济最优目标,依据土地资源自身的特性和 土地适宜性评价,对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各种 利用类型进行更加合理的数量安排和空间布 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维持土地 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
选取不同的投入水平和不同的产出水平,选用不同的计算 参数值,得到不同的规划方案。
(三)方案编制方法
1.土宜法 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 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 结构。 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优点在于各类用地面积 和布局符合土地质量条件和土地适宜性条件。
• 该土地利用结构对县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 的制约作用
• 决策变量设置: • 设置耕地(X1)、园地(X2)、林地(X3)、草地 (X4)、城镇、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X5)、 交通用地(X6)、水域(X7)、未利用土地(X8) 等8个变量(单位:hm2)
• 约束条件
– 生态环境约束 – 土地面积约束 – 人口容量约束 – 劳动力约束 – 政策约束等
②依据:土地利现状统计资料和土地需求量预测数据;
③做法: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上作 业,达到土地面积在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平衡。形成4个表 格。
• 具体操作如下: • 应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即土地利用现状 图和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图上的图斑编号与表 中相应面积一一对应,反映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 见表6—2。
园 地 林 牧草 城镇村用 地 地 地 交通 用 地
类 型
水域 25
10 5
未利用 地
期内减 少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镇村用 地
4120
550 542 210 614
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