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太极拳论浅解
张三丰太极拳拳论

张三丰太极拳拳论太极拳的拳种繁多,有陈式太极拳、有杨氏太极拳、也有张三丰太极拳等等,下面是店铺对于张三丰太极拳传承概述,让大家了解下张三丰太极拳的来龙去脉。
张三丰太极拳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虚实,处处总此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总须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耳。
六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张三丰太极拳渊源与传承:一、集大成者张三丰在张三丰之前,有东晋时代的葛洪创“太极法术”“太极秘法”;有南北朝时代梁国人韩拱月所创“小九天雏形太极拳”;有唐代隐居道上许宣平的“兰十七式太极拳”;有李道子创“俞式太极功”。
有明代俞莲舟创“先天拳”;民间则流传有“粘沾拳”“摸鱼拳”“绵拳”等。
张三丰对上述拳法进行提炼升华,将道家哲理融会贯通于太极拳技之中,创造了一套以“太极十三势”为代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武当内家拳,与佛教少林拳并称中国武术两大奇观,从而使太极拳名震江湖,广传于世,形成了武术史上“南尊武当,北崇少林”的局面。
由此观之,在太极拳史上,张三丰实有集大成之功。
这些有史料可寻的太极拳传承脉络,正是张三丰原式太极拳的渊源和线索。
二、张三丰生平及其创拳立派情形张三丰其人,传说不一。
据《明史.方技传》中的《张三丰传》记载,他是辽东懿州(今辽宁义县)人,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义号玄玄子。
祖籍江西龙虎山。
长相“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平常不修边幅,寒暑唯一衲一蓑,人称“张邋遢”。
行踪飘忽不定,处事怪异,书经目不忘,善嬉谐而旁若无人。
曾屡次云游武当山,在山上“创草庐居之”,炼丹,行拳。
张三丰太极太极拳及内功理论

张三丰太极拳及内功理论一、大道论(一)上篇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
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
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
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今专以人生言之。
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是也。
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
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胞中,此太极是也。
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
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
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
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
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
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
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
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
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奈何灵明日著,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成,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
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气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则疾病频生。
而欲长有其身,难矣。
观此生死之道,人以为常,诚为可惜。
然其疾病临身,亦有求医调治,望起沉疴,图延岁月者,此时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予观恶死之常情,即觅长生之妙术,辛苦数年,得闻仙道。
仙道者,长生之道也,而世人多以异端目之。
夫黄老所传,亦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诧为异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圣经曰:“安而后能虑”,富哉言乎!吾尝论之矣,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汉报韩;诸葛君之安卧南阳,而后能辅蜀伐魏;李邺侯之安养衡山,而后能兴唐灭虏。
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赵清源之刺嘉州,许真君之治旌阳,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
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义之心哉?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
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
张三丰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原文探秘

张三丰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原文探秘十三势歌诀原文:十三势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须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
十三势行功心解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园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运劲如百练钢,何紧不摧!形如搏兔之鹗,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坚硬,能呼吸然后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轴。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至于慎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远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如车轮。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朋,履,挤,按,即先天八卦中的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冽,肘,靠,即先天八卦中的巽、震、兑、艮四偏方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
附太极拳经解释:十三总势,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个总势万不可轻视。
太极拳的所有套路,不管108式、105式、88式,还是85式、72式,均没有离开这十三个总的要求。
太极拳拳经拳论 武当张三丰著 山右 王宗岳 解

太極拳經拳論彙集武當張三豐著山右王宗岳解太極拳經拳論彙集武當張三豐著山右王宗岳解整理: 趙幼彬(由張三豐祖師所著,王宗岳先師精解的太極拳經,因長期傳抄而身首分離,謬誤百出。
對其作者亦産生莫大混亂與篡改。
經筆者認真考證,還其原貌。
雖不盡善,乃求本追根之始也。
六首歌訣爲“經",歌訣釋文爲“論"。
經無論則不明,論無經則不通。
經論對應,始成一體,本篇以乾隆抄本爲主要依據,參閱諸本。
限於篇幅,校勘說明從略。
)【本文从网上找到,版本为word版,但因字库等原因,出现乱码等现象;据网上多处查询王宗岳拳论,比word版本多“动静之机”和“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句,现补上。
并将其转为pdf格式,避免乱码。
“【】”中的斜体字均为本次添加。
张立新2014/11/11。
】歌訣一順項貫頂兩膀鬆,虛靈頂勁,氣沈丹田。
兩背鬆,然後窒。
【注:窒:音zhi 4,【1】阻塞不通;【2】又《廣雅》窒,滿也(康熙字典)。
此取2义。
】束脅下氣把襠撐,提頂吊襠,心中力量。
【注:脅,胁。
】威音開勁兩捶爭,開合按勢懷中抱,七星勢視如車輪,柔而不剛。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而己意先動。
五指抓地上彎弓,由腳而腿,由腿而身,如練一氣。
如轉鶻之鳥,如貓擒鼠,勁如弓發矢,正其四體。
步履要輕隨,步步要滑齊。
歌訣二舉步輕羨神內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
氣宜鼓蕩,神宜內斂。
莫教斷續一氣研,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
其根在自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由即市腿市腰,總須完整一氣。
向前退後,乃咕命得機得勢。
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
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左宜右有虛實處,虛實宜分清楚。
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
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意上寓下後天還,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辟如將植物揪起而加以挫之之力。
斯其根自斷,損壞之速乃無疑。
歌訣三拿住丹田練內功,拿住丹田之氣,練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氣。
张三丰太极丹经注解

张三丰太极丹经注解【原文】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欲得其生,须重其生。
欲重其生,切莫轻生,杀身成仁,见危授(1)命,非轻生也。
平日保其生,至此用其生,乃不同乎虚生,乃虽死而犹生。
忠臣义士烈女贞媛(2),惟重生者能之也。
若夫生值太平,躬逢盛世,或贵或贱,全孝全忠,为国家耆英(3),为世间人瑞(4),则生生者不可不知养生也。
养生之论与修真不同,修真可以逃劫数,道也;养生可以延年命,术也。
然养生而不明古今天人之理,亦终无集验之方。
上古之民,浑朴为风,寡虑寡思,寡言寡笑,寡视寡听,粗衣粝(5)食,不识不知,故能保全其真,以永眉寿。
近今之民,多虑多思,多言多笑,多视多听,丰衣厚食,荡心荡神,故尝戕(6)伐其性,以至夭亡。
天道之泰,在乎能复。
日昃(7)又中,月缺又圆,雨漏又晴,雷鸣又蛰,故能留不敝(8)之神,以绵天运于常新。
人道之否,在乎多剥。
精任其泄,气任其亏,神运不停,形神不守,故难回已惫之身,聊⑨居人世于朝暮。
然则养生者,药食为后,保护为先,学天道可也,学古人可也。
【注释】①授:同“受”。
②媛:本指美女,此泛指妇人。
③耆英:耆,音“其”,有年岁大、资格老的意思。
英,指出类拔萃之英杰。
宋时,文彦博留守西都洛阳,集年老的士大夫十一人,经常聚会作乐,时人谓之“洛阳耆英会”。
④人瑞:人中之瑞,指人类之中最长寿且最健康者。
人有人瑞,物有物瑞。
例如千年何首乌、千年人参,即为物中之瑞。
⑤粝:音“厉”,指粗米。
⑥戕:音“呛",指杀害。
⑦昃:音“哲",指太阳落山。
⑧敝:音“闭”,指损、坏。
⑨聊:这里指毫无意义。
【译文】作为人来说,在所有的愿望之中,莫过于生命的存在与延续。
但人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想让生命很好地存在并延续下去,就应该重视和珍惜生命。
而要重视和珍惜生命,那就切切莫要轻视慢待生命。
然而,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正义事业和正当权益保护,而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这并不是轻视慢待生命。
平时保养自己的生命,在国家、民族、人民正当需要的时候献出自己的生命,这跟那些虚度生命的生命价值截然不同,虽然死去了生命之肉体,但生命的精神却是永生的。
讲解分析张三丰《太极拳论》

讲解分析张三丰《太极拳论》如何学习体用张三丰的《太极拳论》(2020年3月14日音频教学整理)2021.12.20.先读一下《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
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学习这篇拳论。
我要强调几点学习方法。
第一点,就是这篇拳论,它是白话文,而不是文言文,它不像《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论语》等古典文学,都是几千年以前的文言文,这篇拳论是明清以后的白话文,也就说这篇拳论,语言是易懂的,是说的非常明白的,不要有过多的翻译,有过多的解读,更不要断章取义地去曲解,望文生义地去发挥,那样就不是拳论的本意了,而是某人的自论了;第二点,需要强调的是,因为它是论嘛,所以说的是道理,讲的是太极的理。
这篇拳论通篇讲的是什么理呢?我认为讲的是轻灵理和虚实理,也就是整篇拳论讲的是轻灵虚实理。
这个轻灵虚实理应该怎么去明白,怎么去练,怎么去用,这是我们学习这篇拳论的主要目的;第三点,我要强调一下这篇拳论有个文眼。
啥叫文眼呢?就是比较高明的作者,他论述问题,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有一句相当相当关键的话,在论文中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他论述的所有问题都用这一句话高度概括起来。
这篇拳论的文眼是啥呢?就是“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它的意思是啥呢?凡此,就是所有这些,皆是,都是,凡此皆是意,所有这些都是意,意思是啥呢?我全文说的这些话,说的这些内容,说的这些道理,都是意,不在外形上,“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这句话,必须得明确他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关键作用,所以我管它叫啥?叫文眼,就是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强调一点,是一个字,是一个“其"字,这个其呀,在古文中是个代词,就是“其根在脚”这个“其”,这是个代词,它是在行文中有指代作用的。
张三丰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虚实,处处总此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总须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耳。——此为三丰祖师所传太极拳论。
习密传太极拳还须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腰坐胯,提顶吊裆;心中力量,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松而不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已意先动,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发动如弓发矢;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所谓顶头悬也;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转虚实也;发颈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详,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致,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行如搏兔之鹘,神如扑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六合:
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张三丰与太极拳

张三丰与太极拳由近代太极拳兴起以来,传统的说法都是由武当道士张三丰创太极拳。
三丰二字,据说取自八卦中的符号。
乾记作"三”形似《三》,为阳,为天,为日,为刚。
坤记作化,",形似“丰”,为阴,为地,为月,为柔。
故三丰二字,集天地日、月,阴阳刚柔于一身,玄妙无穷。
或言先师居宝鸡金台观时,有三山峰,挺秀仑润,因号三峰;或言九宫山真君殿真人藏蜕处,面对三峰山,即以为号。
故亦常见张三峰之说。
实为一人也。
先师所处时代,亦无统一说法。
明代杰出的历史学家黄宗羲(号梨州,1601一1695),在《王征商墓志铭》中写道,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
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通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胶明以单于杀贼百余…”。
王征南即是内家拳的一代名师。
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从学于征南,著有《内家拳法》。
按此记载,张三丰为北宋徽宗时人。
夜梦之说,当为迷信。
然而黄宗羲作为一个治学谨严的大史学家,在以武术作为雕虫小技而极少见于五史的封建时代作此记载,不能不说是武术史上极为重要和可靠的资料。
有人以夜梦之说而否认黄氏记载,否定三丰创拳。
殊不见洪秀全创太平天国之先,托病四十余日,自言上天堂,受天命,遂创上帝教。
岂能以此否认太平天国之壮举?然于《明史》及诸多著作中,却称三丰为宋末至明初人。
变具体者,言其元蒙定宗丁未 (南宋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四月初九日生于辽阳懿州。
名通,字君实,又名全一。
5岁患疾拜异人修道,12岁习儒。
曾任中山博陵令。
政暇访葛洪山。
因念"一官萧散,颇同勾漏,予岂不能似稚川哉?”遂弃官云游,抵燕赵,至齐鲁,达韩魏,居宝鸡。
67岁入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
后至武当,调"九载。
道乃大成。
于是湘云巴雨之间,隐显邀游。
因不修边幅,人称邋遢道人。
明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拒之不赴。
永乐五年,成祖遣胡滢遍访三丰数载,终不可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三丰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在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锉之之意。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张三丰《太极拳论》解
1.“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
这是本篇论述的主旨,对指导推手有重要意义。
推手要强调轻灵,而今天的推手比赛中,许多人动作僵硬,脚步沉重,这是不对的。
“贯串”,在后面的文字有更具体的解释。
2.“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
“气宜鼓荡”,是说丹田之气在鼓荡......。
“神宜内敛”是说神情自如,不要表现出一付气势汹汹的样子,当对方一触动我,我马上就把内在的精神能量表现出来。
3.“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
”
“有凹处有凸处,有断时有续时,此皆为不能圆满也。
凸凹之处易为人所制,断续之时易为人所乘,皆致败之由也。
”
推手常打对方一个死角,如把肩关节、肘关节或腕关节,甚至把腰制住,此是凸凹之病;又曾一击把对方打偏,然无二击后续之力,丧失良机,对方又恢复稳定;我之断劲,也常为人所乘,一击落空,失去回旋余地,此皆断续之病。
4.“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
这是论发劲。
人身具五弓,有人说五弓是两腿、两臂和一身,这不全面;五弓是脚(掌趾)、腿、身、臂、手(掌指)。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五弓齐发,威力无穷。
这里强调了脚、腿、腰、指。
脚蹬地才有力;腿由曲到伸才有力;腰是一身上下连结的枢纽,弄不好会使全身之力分成上下两截,腿脚之力上不来,剩下两支胳膊发人无力。
所以,推手发劲时腰要实不能虚,否则成了马蜂腰。
此外,发劲时还应消肩直腕和弹指,把对方松弹出去,而不是撞出去或搡出去。
5.“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
推手发人,常发不动对方,主要原因是不得机得势,当对方处在十分稳定的状态下就发力,用力很大而收效甚微。
何谓得机得势?,如何得机得势?,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当对方处于失重(不平衡)的状态时,如被我打偏、打起(脚跟离地),抓住这个时机发力打击对方,就会用较小的力而
把对方击出甚远或击倒。
要打出这样的效果,关键须自始至终完整一气,有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就打不出效果。
6.“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
推手得机得势,一是对人,一是对己。
对人要打出效果,对己则我顺人背。
如果效果不好,打人效果不佳,对己不能自恃,问题都出在腰腿上。
或腰之上下不能传递,或腿不轻灵,或脚无根本。
7.“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
太极推手存在思维、意念和感应三个层次。
思维迎敌,速度太慢,在瞬息万变的推手中是来不及的;意念是临战体系,把推手应战的信息集中调出来备用,这就比思维快多了;然而意念还不是最高层的,最高层的是感应,对方一出手,我即感应,这比意念还要快,“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太极拳的“以静制动”的理论基础即在此。
8.“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这讲的是控制对方和打击对方的道理和方法。
推手时双手搭对方的双肩或双臂,如果对方想要起脚下绊子或跪腿、钩脚,我不必动脚,只要上面的手给对方一点力,他就抬不起脚,即所谓有上即有下。
如果我要想用捋法把对方捋向身后,先须向前给劲,把对方的力调足,出其不意,向后捋之,才能奏效;若上来就向后捋,无有不失败者,所以说有前即
有后。
推手中,如果我控制了对方的左半边,那么他的右半边就派不上用处,右腿右臂形同虚设,所以是有左即有右。
9.“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之掀起而加以锉之之意。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
这是一种断根的方法。
推手中想把对方按出,如果上来就按,常得不到明显效果,因为我没有断对方的根基。
此时,必须先断对方的根基,可先向下打(拍)其两臂,一股鼓荡之力使其向上跳,其根自断。
我抓住这一时机,突向前按,将其击出或击跌,用力不大,效果极佳。
可谓“将物之掀起,而加以锉之”。
10.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
“虚实宜分清楚”,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虚实分明”。
对虚实问题,我们要指出一种错误理论,说“虚实兼到”,意思是虚实不分。
而在推手中。
没有什么“兼到”,而是非实即虚。
“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讲的是变化,即周身处处都要把握虚实的变化。
11.“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
人的周身有九大关节,以身而论,有颈、脊椎和腰;以上肢论,有肩、肘和手腕;以下肢论,有胯、膝和脚腕。
这些关节的组织是非常复杂的,有骨胳、肌肉、肌腱、软组织、神经、血液等等。
在力的传递上,这些关节起的作用是奇特
的,它可使力改变大小、方向和作用时间的长短,甚至使力化为乌有。
推手发劲要求周身的整体劲,即力的传递效率最高。
达到这一目的,周身关节要对正,不可偏移,所以要“周身节节贯串”。
贯串的反面是间断,即关节一侧之力经过关节,甚至大部分力都传不过去。
初练太极拳或太极拳功夫不深的人,常把人体间断为上下两段,下力不能经过腰而上达,推手只有胳膊力,所以,拳论曰:“勿令丝毫间断耳”。
在这个问题上,有人把劲分为“胳膊劲”和“两腿劲”,说“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显然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