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

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

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语法概说语法的继承和发展1、语法的继承性和稳固性。

例句: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②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③丁卯卜,王獲大鱼。

(《卜辞通纂》以上古文句子语序:主→谓;述→宾;状→述2、发展变化,例如:“也”字→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注:现代汉语没有一个词可与之对应。

宾语前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词类的划分▲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其他词的结合能力以及在句子中充当的结构成分。

①根据有无结构能力,把词分外叹词和叹词以外单位词(实词、虚词)②根据能否充当句子结构成分,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③根据语法功能,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

虚词分为: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

主要实词的语法功能㈠名词:表示人、事物或者时间、地点名称的词叫做名词。

A、名词的组合能力。

1、名词能接受数量词的修饰限制。

例句:①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②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荀子·宥坐)2、名词能受形容词的修饰。

例句: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3、名词能接受名词、代词的限制。

例如:①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传)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4、名词不能接受副词的修饰,因此,名词前一旦出现副词,该名词即临时活用作与其义相关的动词。

①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史记)注:名词前有副词修饰时,这些名词都临时改变词性,活用为动词。

5、名词不能带宾语,因此名词后一旦出现宾语,该名词便失去名词的特点,活用为动词。

①左右欲兵之。

(史记)②父曰:“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而履之。

B、名词在句子中充当的结构成分。

文言文中的名词在句法功能上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可以充当句子中的主语、宾语和定语。

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

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
句型(根据句 子的结构分)
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主谓句
单句
非主谓句
复句
名词谓语句 动词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
名词性非主谓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叹词性非主谓句
(5)句群 由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语法单位。 句群有的只包含两个句子,结构层次比
较简单;有的包含多个或者十多个甚至 几十个句子,结构层次比较复杂。
3、递归性——指在语言单位的组合过程中,各种语法规则可 以反复地无限地使用。例如:
木头房子
一所木头房子
老师的一所木头房子
他的老师的一所木头房子
他的小学老师的一所木头房子
他的丈夫的小学老师的一所木头房子
“电影真好看”
---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小敏知道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我听说小敏知道了小芳说电
句子、句群、段落的关系
将这些语法单位分成三级: 第一级:语素(构词单位)
第二级:词和短语(构句单位或叫 构件单位)
第三级:句子和句群(表述单位)
四、语法规范
(1)关于语法规范,注意以下几点: A、属于外族语言的说法,是不符合规范的。 B、属于古汉语的现在已经消失的说法,也
象概括即语法学。 这句话合语法。 我没学过汉语语法。
2、语法学
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语法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 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
3、语法系统
语法规则构成的系统。
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法结 构成分的组合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整体。 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语言只能有一个客 观的语法体系。——语法
吃+了 吃了+西瓜 他+吃了西瓜
吃了 吃了西瓜 他吃了西瓜

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

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

三、语法单位
语素 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结构单位)
词 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造句单位)
级 单 位
短语 是词的组合,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 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 (造句单位)
句子 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 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1)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语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出不同的类: 一是从语音的角度分类(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
象概括即语法学。 这句话合语法。 我没学过汉语语法。
2、语法学
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语法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 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
3、语法系统
语法规则构成的系统。
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法结 构成分的组合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整体。 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语言只能有一个客 观的语法体系。——语法
(1)抽象性(最基本的特征)——语法是 从无数具体的结构组合中概括、抽象出来 规则。例:
吃了 写了 看了 红了 亮了 (动/ 形+了)
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
(2)稳固性; 语法的变化是缓慢的。
谁欺?欺天乎?(《论语》)
大郎,你却吃得酒下!有场天来大喜事投奔你, 铲地坐得牢里!(《古今小说》)
语法的稳固性主要表现在历史继承性和不可渗透 性两个方面:
语法的历史继承性,可以从汉语的发展中很明显 地看出。
现代汉语“主+动+宾”这种结构在甲骨文中就 已存在。如:
“河杀我,河不杀我” 此外,现代汉语的连动、兼语、双宾结构,也是
先秦两汉汉语中常见的。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 “王赐晏子酒(《晏子春秋》) 这些都体现了语法惊人的稳固性。 语法的不可渗透性,可以从汉语的接触中看出来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

第三章语法(上)第一节语法概说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言的组合法则,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组合法则把语法单位组合起来,才能构成语言,才能表达和交流思想。

语言中的这种组合法则就是语法。

人们对于自然语言中的组合法则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就是语法学,或叫理论语法,亦简称语法。

目前语法学界将语法单位一般分为四级,即语素、词、短语、句子。

各级语法单位内部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法特点而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类别,例如词可以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又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又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短语可以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内部又可以分为若干类。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这语言的三要素当中,古今语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也是相当大的,而只有语法是比较稳定的。

尽管语法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又网络,并且处在变动之中,然而就其基本结构来看,古今语法仍然具有一致性。

当然,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法毕竟有它的显著特点。

譬如: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类的数目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十二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然而在语法功能方面它们之间还是有所不同,例如:现代汉语里一般把代词划归实词,而古代汉语里则划归虚词,这是根据古今汉语里代词的不同特点而划分的。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里也有词类活用,但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从词性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

从用法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

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还有为动用法,等等。

汉语言文学--语法概说 ppt课件

汉语言文学--语法概说  ppt课件
语素12ppt课件课文学习外来语素纯音译过来的本族语素汉语产生的反义语素褒贬同义语素行走单义语素怎33义项多义语素熟老44语源55意义关系13ppt课件课文学习不成语语素民习丽第成词语素人很吗的77构句能力剩余语素组合能力弱只处一语言成分非剩余语素组合能力强不止一语言成分66构词能力自由语素加句调可直接成句88组合能力粘着语素自身永不成句14ppt课件课文学习词根语素桌子花儿不定位语素人民99在词中作用词缀语素前中后缀10位置固定与否定位语素很和15ppt课件课文学习实语素名动形数量代虚语素副介连助叹拟语段语素以上各例超语段语素句读停顿重音等11意义虚实12构成材料16ppt课件课文学习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1)能够揭示句子构造的层次性,科学地解释了句子的构造。 •(2)它能区分歧义结构。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缺点:
(1)直接成分分析法只注重揭示句子的结构层次,不重视 说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因而不能区分一些层次相同但 结构不同的语法结构,例如:
他看书
看新成分分析法的应用有局限性,如汉语中的兼 语结构、双宾语、连谓结构等就无法二分。
同音语素(Ming名、鸣、名、多形一音 金(姓、金属、 一形一音)
ppt课件
13
课文学习
3)义项 4)语源 5)意义关系
课文学习
单义语素(怎) 多义语素(熟、老) 本族语素(汉语产生的) 外来语素(纯音译过来的) 同义语素(行、走) 反义语素(褒、贬)
ppt课件
14
6)构词能力
成词语素(人、很、吗、的) 不成语语素(民、习、丽、第)
•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重要特点是认为句子的构造是有层次的,句子 中的词并不是都处在一个平面上,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句子的语法结 构逐层二分,依次找出各层次上的直接组成成分,一般分析到不能 再切分为止。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总结词
对偶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字数相等、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表达相近或相反的含义。
详细描述
对偶通常由两个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它们在字数、结构和 意义上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 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使表达更加鲜明有力。
排比
总结词
排比是一种通过连续使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加强语气的修辞手法。
句子结构复杂
古代汉语中长句较多,句 子结构相对复杂,需要仔 细分析才能理解。
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区别
词汇差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上存在较 大差异,一些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发 生了变化。
句法结构
时态和语态
古代汉语与时态和语态的表达方式与 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如古汉语中常用 “已”、“矣”等词语表示时态和语 态。
详细描述
排比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使 表达更加有力。通过连续使用多个结构相似 的句子,排比修辞能够突出强调某个观点或 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言的震撼 力。
借代
总结词
借代是一种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原事物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借代修辞通常利用事物的特征、属性或关系来代替该事物本身,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生动、形象。 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借代修辞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 力。
判断句
总结词
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描述。
详细描述
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用来描述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通常使用“是”、“ 为”、“乃”等词语来标识判断关系。例如,“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开国皇帝 ”表示刘备的性质。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这部份内容选自《古代汉语语法学》的前两章,第一章介绍跟古汉语语法学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第二章是古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概论在这一章里主要谈四个问题:1)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2)与古代汉语语法学相关的学科,3)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4)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为了认识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本节先说明什么是“语法”,然后再说明什么是“古代汉语语法”。

一、语法语法又叫“文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律,这种结构规律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

为了认识这个系统,我们以下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这个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或说是三种基本语法单位,其次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最后简单地谈谈语法中的共性与个性。

(一)语法单位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每个系统中都包含若干个要素,或若干个子系统。

在语法这个系统中有三个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或说是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它们依次是:句子系统、短语系统和词系统。

系统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

首先,一个系统B,相对于由它及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较高一级的系统A,是一个要素a1(或子系统a1)。

同时,这个系统A中还有要素a2、a3……;a1、a2、a3……之间具有某种关系,从而构成系统A。

其次B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b1、b2、b3……本身又都是低一级的一个系统C,而系统C中又有要素c1、c2、c3……。

所以语法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个子系统看作是一个要素,从而把它置于比它更高一个层次的系统中来研究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可说是向上的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把一个系统分析为若干个要素,从而观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内部结构关系,这种研究是向下的研究。

这两方面的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古汉语语法中,这种向上的研究和向下的研究,常常构成一种并不完全整齐的对应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这部份容选自《古代汉语语法学》的前两章,第一章介绍跟古汉语语法学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第二章是古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概论在这一章里主要谈四个问题:1)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2)与古代汉语语法学相关的学科,3)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4)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为了认识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本节先说明什么是“语法”,然后再说明什么是“古代汉语语法”。

一、语法语法又叫“文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律,这种结构规律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

为了认识这个系统,我们以下介绍三个方面的容。

第一是这个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或说是三种基本语法单位,其次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最后简单地谈谈语法中的共性与个性。

(一)语法单位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每个系统中都包含若干个要素,或若干个子系统。

在语法这个系统中有三个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或说是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它们依次是:句子系统、短语系统和词系统。

系统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

首先,一个系统B,相对于由它及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较高一级的系统A,是一个要素a1(或子系统a1)。

同时,这个系统A中还有要素a2、a3……;a1、a2、a3……之间具有某种关系,从而构成系统A。

其次B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b1、b2、b3……本身又都是低一级的一个系统C,而系统C中又有要素c1、c2、c3……。

所以语法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个子系统看作是一个要素,从而把它置于比它更高一个层次的系统中来研究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可说是向上的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把一个系统分析为若干个要素,从而观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部结构关系,这种研究是向下的研究。

这两方面的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古汉语语法中,这种向上的研究和向下的研究,常常构成一种并不完全整齐的对应关系。

在古汉语语法这个系统中,首先是研究句子。

目前一般认为,句子和句子组合起来还可以构成句组(又叫句群),现在有的学者把语法分析的围扩大到句组。

本书则仍采取传统的作法,把句子作为语法研究中最大的结构单位。

当把句子作为最大的语法单位进行研究时,我们就既要作向上的研究,又要作向下的研究。

在作向上研究时,是把各种句子作为一个要素,研究它们在言语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作用,这通常可以认为是语用的研究(关于语用,我们将在第二节中介绍)。

根据句子在言语活动中表现出的不同作用区分出的类别,或者说根据语用研究区分出的类别,我们称之为“句类”。

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是四种常见的句类。

句类是系统向上研究的结果,系统向下研究就要研究句子中要素的部构成。

为了研究句子部的要素,就要对句子加以切分。

一个结构齐全的句子可以分出两个要素,或说是两个句子成分,这就是主语和谓语。

比如下面的句子:(1)[子产]{归}。

(左传·昭公十三年)(2)[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庄子·秋水)以上两个句子我们都可以区分为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部分(下加不同的符号)。

事实上多数句子都可以切分为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部分,或说两个要素。

根据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不同语法关系所区分出的句子的类别,我们称之为“句型”。

叙事句、论断句和说明句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三种句型。

有些句子的主语、谓语是由词充当的,如例(1)的主语和谓语,但多数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由词来充当的,而是短语,如例(2)。

这样,我们对短语还要进一步切分。

不过再往下切分时,已经不是对句子加以切分,而是对充当主语、谓语的短语加以切分。

当从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中切分出短语后,比如切分出“定中短语”、“述宾短语”等,我们就进入了短语系统。

短语系统主要研究两方面的容。

一是短语用做主语或谓语时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这是向上的研究;另一个是短语部的结构关系,这是向下的研究。

根据向上的研究,我们可以把短语分为谓词性短语、体词性短语等不同的类型。

根据向下的研究,我们可以把短语切分为定中短语、述宾短语,等等,而构成短语的各个不同部分,如定语、宾语等是短语成分。

定语、宾语等短语成分经常是由词充当的,也可能是由更小的短语充当的。

为了便于称说,以后我们把句子成分和短语成分统称为“句法成分”。

对于词来说,在作向上的研究时,我们主要是研究词在构成主语、谓语和各种短语时表现出的种种不同特点,从而把它分出实词、虚词,名词、动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等等不同的类和次类。

在作向下的研究时,我们可以把构成词的要素区分出来,这就是语素,比如“圣”和“人”是构成“圣人”这个词的语素。

由于古汉语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所以从份量上来说,与语素有关的容要相对少些。

三层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可以示意如下:句子——句子成分:主语、谓语(由各种短语或词充当)短语——短语成分:述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等等(由各类词或更小的短语充当)词——语素有的学者认为句子的基本单位有四种,除了我们这里所说的三种之外,把语素另立为一种。

与此相关的,没有“短语成分”这一部分,而把句子成分和短语成分统称为句子成分。

在我们看来,构成句子的要素只有两个,就是主语和谓语。

换句话说,句子只能切分出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要素。

述语、定语等并不是从句子切分出来的,而是从短语中切分出来的,所以我们加了“短语成分”这样一个概念,而短语成分则是短语的要素。

与句子成分、短语成分相应,词所切分的成分是语素,它并不是语法中的一层独立单位,是词系统中的要素。

如果我们暂时不考虑比句子更大的单位,也不考虑比词更小的单位,那么古汉语语法中就有三个主要的子系统:句子、短语和词类。

在这三个子系统中,句子、和词处于两端,短语则介于中间,与词类、短语和句子系统有关的规律则是古汉语语法的基本容,在第二至第八章中我们将全面介绍这方面的容。

(二)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如果暂不考虑交际双方、语境的种种不同,一句话的意义主要是由词的意义和语法意义这二者构成的。

而语法意义,通常又是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出来的。

所以从语法系统的本体来看,语法系统又可以分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这样两个子系统。

在本节的开头,我们曾说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这种结构规律,其实就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组合规律。

常见的语法形式有四种:词序、类别、节律和音变。

词序是指词语前后的顺序,类别是指词语乃至于句子中所包括的种种不同的类,节律主要指停顿、语调、重音等,音变则是指音位的改变。

对于古汉语来说,词序和类别是两种最重要的语法形式。

比如下边的句子:(1)[齐]{伐宋}。

(战国策·燕策一)(2)[卫人]{来告乱}。

(左传·隐公四年)(3)[晋]{灭虢}。

(左传·僖公五年)例(1)中的主语“齐”用在“伐”之前,表示齐国施行“伐”这个行为,即“齐”是施事;宾语“宋”用在“伐”之后,是受事,承受“伐”这个行为。

如果把“齐”和“宋”对换一下位置,那么“齐”就不再是施事,而成为受事;“宋”就不再是受事,而成为施事。

在这里,词序这种语法形式的变化造成了语法意义“施事”、“受事”的变化。

例(2)中“来”用在“告乱”之前,这个词序表明,卫人是先“来”,而后“告乱”,这里的词序表明了行为发生的时间这个语法意义。

在这两个句子中,词序上的不同,给句子增加了词语意义之外的语法意义,这是词序与语法意义的关系。

下边再来看类别。

例(1)与(3)这两个句子的结构基本相同,可是由于“伐”和“灭”这两个动词的类别不同,这两个句子的语法意义也有很大不同:例(1)、(3)中的“齐”和“晋”都是施事,“齐”发出的是“伐”这个行为;而“晋”却未发出“灭”这个行为,而是发出另一种行为。

这个行为在句子中没有用词来表示,而是“灭”这个词带上宾语之后所产生的语法意义。

这个行为又致使“虢”出现了“灭”这种变化。

这是词的类别不同而造成语法意义上的不同。

在节律这种形式中,停顿在古汉语语法中的作用更突出些。

停顿不像以上两种语法形式那样常见,但也很重要。

它常与其他形式一起来表示语法意义。

比如下边这两个句子:(1)[]{背}。

(战国策·策三)(2)[我食吾言],{背天地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例(1)的主语“”与其后的谓语之间没有停顿,也不能停顿;此外句末不用“也”。

例(2)与前一个句子最明显的不同是句末用“也”,同时在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有停顿。

停顿是节律上的不同,也是语法形式上的不同。

例(1)、(2)属于不同的句型,一个是叙事句,主要是叙述客观事实;另一个是论断句,主要表示说话人的某种主观认识。

这两类句子的不同,是由于停顿和“也”决定的。

一个句子中是否有“也”,是词在类别上的不同。

在这里停顿和类别这两种语法形式决定了句型。

节律之中还有语调,由于我们只能见到书面的古汉语,古人到底用什么样的语调说话,已很难有感性认识,但是有些句子,我们仍可以大致猜测一下,比如感叹句的语调应该比普通句子的语调更强烈些,像下面的句子:(1)孔子曰:“{否}!立。

”(礼记·檀弓上)(2)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春秋·篇杂上)这两个句子中的“否”和“令吏养之”,应该比普通叙事的句子感情强烈,语调也应有变化,根据这个我们可以用来确定感叹句。

古汉语中的音变也应该是一种重要的语法形式,但由于我们对古汉语中的音变研究得不够,在以后介绍古汉语语法体系时,很少涉及音变方面的问题。

(三)语法中的共性与个性语言学家对世界上的语言采取两种不同的分类法,一种是谱系分类法,另一种是类型分类法。

按照谱系分类法,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汉藏、印欧等等语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这个语系中除了汉语之外,还有藏语、缅甸语等等。

按照类型分类法,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孤立、粘着和屈折三类。

汉语属于孤立语,孤立语的词一般没有词形变化,没有词尾,语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

各种不同语言的语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不管是构词方式、形态变化,还是词类区分和句子类型都是如此。

一般地说谱系或类型相同的语言,共性要多一些;而谱系或类型不同的语言共性要相对地少些。

在同一种语言部,还有方言的不同。

各种不同的方言,在语法上的共性要多一些,但是也还是各有不同的特点。

就是操同一种方言的人,在用词和造句上也不会完全相同。

语法中的共性的个性,除了表现在横向的比较上,也表现在纵向的发展上。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同一种语言的语法也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短时间这种变化不易察觉,时间一长,这种变化就比较明显了。

汉语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也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在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上都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