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测量力的大小 练习
测量力的大小

师测苹果的重力,生读数
师:我现在水平拉动这个苹果,测得力是多少牛?请同学读数。这时测得的力是苹果的重力吗?
生:不是
师:说明了什么?
生:测力计可以测重力,也可以测拉力等等。
(四)小结,课外延伸
师:想不想自己拥有一个?我们可以自己做一个,老师做了一个
展示给学生看
师:同学都这么喜欢,具体怎么做强同学们回家再探究。
生:想
师:呆会四人一小组,到两边的材料中心领取弹簧测力计,每个小组两个。并且要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看看它都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领取材料,自行研究)
师:都研究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1:我知道了弹簧测力计这个是弹簧,下面这个是指针,还有这个是叫(师帮助认识:挂钩)
师:还有吗?
生2:我还知道了这个叫做是(师帮助认识:提环)
师:那这两者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1牛等于100克力。
师:真是这样吗,其实100克力是0。98牛,相当于1牛,小学里为了方便计算和测量就把100克力看作是1牛了。
生:老师,你看这个刻度板上,两边的刻度都是不一样长的,你看牛的这边少一些,克力的这边多一些。
师:观察的真仔细
生:我发现了刻度板上还标着“500克力”
(四)延伸、巩固
师:看到同学们测的这么高兴,老师也想来测一测。(师向下拉出3牛的力)
师:这是几牛,是重力的大小吗?
生:不是,是拉力
师:我在水平拉出3牛的力,这个是重力吗?
生:不是,还是拉力
师:这说明弹簧测力计不仅可以测量重力的大小,还可以测量其他力的大小,具体可以测量哪些力的量,那我们下节课再去研究。
师:那我们请差距最大的两个组来看看他们的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有没有都指在零。
生:没有
《弹簧测力计》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3.4弹簧测力计》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节课《弹簧测力计》位于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的第4课,本节课的前3课主要研究了小车动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也着重了解了重力、反冲力、弹力等类型的力。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是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计量单位、刻度标识及如何读数,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第二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先估测、后测量实际的物体,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研讨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得更为深刻,进一步认识弹力概念的内涵和实例。
【学情分析】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重要工具,它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都比较简单。
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小,本课安排用弹簧测力计去测量力的大小是符合他们对力的认识规律的,将为后续力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弹簧的伸长特征与橡皮筋相似。
3.力的单位是牛顿。
科学探究目标:1.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进一步研究力的兴趣。
2.树立细致、有步骤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到不同测量工具可以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
2.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1套、班级记录表、弹簧测力计刻度板的纸板模型、教学课件。
小组:弹簧测力计、钩码、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
【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拉力器、弹簧测力计]1.出示拉力器,并简单介绍拉力器后,请两位学生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2.请学生说说怎么判断出谁的力气大,引导学生关注力气大的同学会将拉力器的弹簧拉得更长。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第3、4课同步练习(教科版 含答案)

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科学课上我们设计制作了橡皮筋小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橡皮筋缠绕一圈和多圈时,产生力的大小一样B.橡皮筋缠绕的方向不同,小车行驶方向也不同C.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一定行驶得越远2.()能延长动力作用于小车的时间。
A.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B.橡皮筋缠绕圈数少C.气球吹的尽可能小3.下列物体不具有弹力的是()。
A.自然状态的弹簧B.被压缩的弹簧C.被拉伸的弹簧4.橡皮筋动力不足时,我们可以采取的解决方案是()。
A.减少橡皮筋B.增加橡皮筋C.调正5.如图,撑杆跳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借助1根杆子来达到跳高的目的,这时撑杆产生的力属于()。
A.摩擦力B.反冲力C.弹力6.下列物体中,没有产生弹力的是()。
A.压弯的直尺B.保持原状的弹簧C.拉开的弓7.小明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下表是他的实验记录。
实验中,小明要探究的问题是()第1次第2次第3次10圈 5.5米 5.3米 5.7米20圈8.6米9.1米9.3米A.小车行驶距离与皮筋缠绕圈数有关吗B.皮筋缠绕方向会影响小车行驶方向吗C.小车行驶距离与实验次数有什么关系8.如图,甲、乙、丙三根橡皮筋分别挂上1、2、3个钩码,产生弹力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9.下面的气球小船中,所标示运动方向(箭头所示方向)正确的是()。
A.B.C.10.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强大的()。
A.反冲力B.弹力C.重力二、填空题11.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__________,力的单位是___________。
12.蹦床、海绵垫、跳板、撑杆、健身球,都是生活中运用_________的实例。
13.物体在受到___________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___________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当物体恢复到原来形状后,弹力就会____________。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课《弹簧测力计》习题

教科版四上第三单元第4课《弹簧测力计》习题一、填空题。
1.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________”位置,使用时,测量的力不能超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的单位是________,简称牛,用符号________表示。
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________的名字命名的。
3.读取弹簧测力计示数时,视线与________相平。
二、判断题。
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用食指钩住提环,用挂钩钩住待测物体。
()2.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原理制成的。
( )3.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
( )4.读数时,视线要与弹簧测力计的指针相平。
( )5.弹簧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测量值就是它的量程。
()6.所有的弹簧测力计刻度板上的一小格都代表0.1牛。
()7.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力越大,伸得越长;受力越小,伸得越短”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8.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三、选择题。
1.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发现指针在“0”位置以下,若用这个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是5牛,则该物体实际的重力( )。
A.大于5牛B.小于5牛C.等于5牛2.下列设施中,( )不属于弹力的应用。
A. B. C.3.一只运动鞋的重力约为()。
A.400牛B.40牛C.4牛4.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 )大小的仪器。
A.能量B.运动量C.力5.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拿起弹簧测力计直接使用B.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C.可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任意大小的物体重力6.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B.弹簧测力计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拿来用C.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该轻轻地拉挂钩以防卡住7.力的大小,通常用( )来测量。
A.杆秤B.天平C.弹簧测力计8.一个弹簧测力计没有测量物体时,指针在0刻度线以下,用这个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是3N,该物体实际的重力( )。
测量力的大小课堂教案

测量力的大小课堂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对测量力的大小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介绍力的概念,力的单位(牛顿)。
力的作用:举例说明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拉力、压力等。
1.3 教学活动: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的理解。
第二章:探索力的测量工具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结构。
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2 教学内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2.3 教学活动:展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正确。
收集学生对弹簧测力计原理和使用的理解。
第三章:力的测量实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实验设计:介绍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数据记录与分析:讲解如何记录实验数据和进行分析。
3.3 教学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正确,数据记录是否准确。
收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第四章:力的单位换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单位换算方法。
培养学生对单位换算的计算能力。
4.2 教学内容:单位换算:介绍牛顿与其他力单位(如克力、磅力)之间的换算方法。
计算练习:进行单位换算的练习。
4.3 教学活动:讲解力的单位换算方法。
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的计算练习。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计算练习中的准确性。
收集学生对单位换算的理解。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弹簧测力计》优质课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弹簧测力计》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弹簧测力计》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4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直观的实验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力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操作能力,对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其正确使用方法。
2.难点:弹簧测力计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弹簧测力计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力的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弹簧测力计》。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分析其工作原理,让学生明白弹簧测力计是如何测量力的。
3.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调零、测量、读数等。
4.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力,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不足之处。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1)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1)第一课:我们的小缆车1.物体都受到一个()的力;这就是重力.2.一定的拉力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 3.在本课实验中;拉力大小是通过()来体现的.4.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重力都是()的.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小车运动得越快.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5.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6.()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树上的苹果往下落、水往低处流都是因为受到()的影响.7.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的拉力.水往低处流;人从滑梯上往下滑;向上抛的物体最终要落回地面……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自身()的作用.8.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9.小车2秒钟行驶了60厘米;如果想让小车3秒钟行驶60厘米;应该()A.加大拉力 B.增加载重量 C.减小拉力第二课:用橡皮筋作动力1.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他们会产生一个要()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 2.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3.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形状的力.当他们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就消失了.4.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小车行驶的距离(). 5.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 6.()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7.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橡皮筋的弹力();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行驶速度();行驶距离越远.8.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行驶距离越近.9.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10. 下列物体中;()利用了物体的弹力.A剪刀B拉力器C螺丝刀11.()运动应用了物体的弹力.A跑步B撑杆跳高C滑冰第三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的推力;这个力叫().2.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的推力;这个力叫().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运动的.3.要使静止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的力.4.()不是利用反冲力运动的.A电动小车B橡皮筋动力小车C气球小车8. 如果气球嘴向前喷气;气球小车运动方向().A向前B向后C无法确定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1.()就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常常被叫做(). 2.弹簧测力计是由提环、弹簧、()、()、挂钩组成的.3.科学技术上统一用“()”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表示. 4.1牛≈()克力.5.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叫做().6.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位置2.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3.测量的力不能()测力计的测量范围.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2.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用测力计沿()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相当于是它受到的摩擦力.3.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4.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系.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 );物体轻;运动时摩擦力().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6.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 ).7.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 )、物体重量、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 )两种方式.11.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 )的作用.12.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刹车橡皮、手柄做出花纹增大摩擦力的方法使物体表面()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子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减少()的方法安滚珠加润滑油.13.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重量、运动方式(滚动或是滑动):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物体运动采用滑动时;摩擦力();物体运动采用滚动时;摩擦力().第六课:滑动与滚动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 )和( )两种方式.2.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有关系.同一个物体;( )的摩擦力大;( )的摩擦力小.3.( )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4.在用()写字时;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属于滚动摩擦.A圆珠笔B毛笔C铅笔D无法判断5.擦黑板的摩擦是滑动摩擦. ()6.物体的滚动比滑动的摩擦力更大. ()7.滚珠轴承将轮与轴之间的运动由滑动变为滚动. ()8.为什么运动的小车失去动力自己会慢慢停下来?第七课:运动与设计1.当人们需要摩擦力时;就想办法()它;当人们不需要摩擦力时;就想办法()它.2.自行车上增大摩擦力的设计有:车轮上的()、齿轮上的齿、粗糙的刹车片等.3.自行车上减小摩擦力的设计有:车轮滚动的方式、滚珠轴承、某些部件上加的()等.4.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有()伴随着.A重力B弹力C摩擦力5.为了减少摩擦力;可以在车轮与车轴之间().A安装滚珠轴承B增加接触面C加润滑油6.冰雪天;在行驶的汽车车轮上装防滑链的作用是()A装饰B增大摩擦力C减小摩擦力7.车轮轮胎被刻上了各种花纹;这是为了().A增加摩擦力B减少摩擦力C美观8.自行车运动时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去增加摩擦力的?第八课:设计制作小赛车1.设计小赛车需思考:(1)轮胎的设计要增大();避免打滑;(2)设计力量很大的().(3)车身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使小赛车行驶稳定.(4)设计()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2.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越大;伸得越长”的特征制成的;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3.赛车的设计特点:(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4)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4.赛车车身较低;轮距较宽;这样设计的好处是().A行驶稳定B提高车速C增大摩擦力5.赛车的轮胎很宽;可以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 ()6.赛车设计成流线型的车身;把空气对赛车的阻力减到最低. ()7.摩擦力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利;所以应该设法减小它. ()8.如果车轮与地面之间没有摩擦力;想开动的汽车就在原地打滑;怎么也开不动了. ()。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 弹簧测力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运动和力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科学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物体的运动及其受到的力”设计教材逻辑的。
首先,教材以秒表、软尺、弹簧测力计、垫圈等工具获取实验数据,研究不同的力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其次,通过敲击音叉实验和小车的撞击实验来验证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最后,经历一个完整的项目式学习过程,设计制作一辆小车,包括从不同角度绘制设计图、数据量表,通过自评和他评,改进并完善产品性能等,指向技术工程领域。
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直观,但是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教材选取了学生最熟悉的小车作为本单元的研究对象,围绕着小车运动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同时搭建一系列的活动支架,让学生更关注探究过程本身,建立起力的相关概念。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力和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一些有关力和运动的现象存在困惑,所以学生是乐于探究本单元知识内容的。
但是由于力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且会产生各类混淆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将抽象的力转变为可视化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1.关注科学概念的进阶建构。
学生对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知之甚少,本单元的教材设计体现了力的概念建构的逐步进阶过程。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在三年级时建构的力的相关基础来设计探究活动,从而促进对力的概念的深层理解。
2.关注技术工程领域的学习。
在研究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活动中,需要不断渗透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学习内容,比如在“用气球驱动小车”的活动中,通过改变充气量的多少、喷管的粗细来改变小车行驶的距离,体会装置的优化设计可以提升产品的性能。
3.建立失败仍有价值的意识。
学生在设计制造产品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认知水平和技能的影响,制造出“失败”的产品,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次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害怕失败,发挥创新精神。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弹簧测力计(教材P48~50)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 1 课时用符号N表示,1牛的力大约是托起100克的物体所用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