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批判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PDF
德国古典哲学

哥白尼式的革命:人为自然立法
• ―人为自然立法”说明人类的认识就是创造,
而决不是被动反映。这种创造不仅创造出 关于对象的知识,而且还创造了知识的对 象。当然这种创造是有限的,只能对于现 有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综合改造, 赋予其一定的形式与规律,使这些本来只 是无规律的、偶然的材料构成一个按照普 遍必然规律而存在的经验对象,从而为知 识的可靠性提供基础。
理性的限度
• 对于人类而言认识到理性的限度是理性的
一个标志,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产生 一种儹妄(Anmassung,assumption)),试图 去认识超越经验的物自体,但是对于物自体 这些存在物的最后根据(灵魂、宇宙、上 帝等),人们不可能有任何直观,也不可 能有丝毫经验,这样就会产生先验的幻象或 者二律悖反。
经验的必要性
• 如果我们超出了经验的范围,那么我们肯
定不会遭到经验的反驳。6 • 柏拉图也因为感官世界对知性设置了这样 严格的限制而抛弃了它,并鼓起理念的双 翼冒险飞向感官世界的彼岸,进入纯粹知 性的真空。他没有发觉,他尽其努力而一 无进展,因为他没有任何支撑物可以作为 基础,以便他能撑起自己,能够在上面用 力,从而使知性发动起来。7
知识(知)与信仰(思)的二分
• 我们必须悬置知识,以便为信仰腾出位置。22 • Ich musste also das Wissen aufheben,um zum • •
Glauben Platz zu bekommen. I have therefore found it necessary to deny knowledge, in order to make room for faith. 康德认为科学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人类的道德 与价值问题,“科学甚至不能解释一只毛毛虫。” 因而对于人类的实践而言形而上学是必要的。
康德批判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第一节康德哲学的概述前批判时期按照他的宇宙图示,宇宙中到处充满着精神和物质,但两者分布不同离宇宙中心越近,引力越大,理性越弱;离宇宙中心越远,理性越强。
地球处于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所以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类,拥有一定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康德在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的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教育,接受了唯理论把唯理论置于经验之前并且之上的位置的基本立场。
但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他接受了牛顿物理学,同时也意识到了经验论的重要性,并由此接受了经验论对唯理论和形而上学的批判。
正是休谟把他从独断论的梦中惊醒。
然而他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独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途径。
以1770年发表的《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为标志,康德的思想进入了批判时期,他再文章中指出,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他还做出了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而现象则在认识之内,同时受到时空和知性概念的统摄。
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在发表演说后,康德沉默了十一年,在1781年发飙了《纯粹理性批判》。
在他书第二版序言中,把这部书的意义概括为“哥白尼革命”。
这场革命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
在第一版序言中,他描述了这场革命。
在历史上,形而上学号称是一切科学的女王,但是时代变了,风尚遍了,形而上学在当代遭到轻蔑、谴责和遗弃。
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
康德之处,造成这场哲学危机的根源是:1)形而上学企图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2)j 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任然不能客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是纯理性的,而理性使用的原则既然超出了经验界限,也就不能用任何来自经验的试金石来对其进行检验了3)形而上学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指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概念,但是理性至今还没找到一个普遍的必然的原则和标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性标准各行其是,纷争不断“它的做法不仅是在黑暗中摸索,而且是瞎摸。
解析康德批判哲学的起点

做的,因此其真实性是无可怀疑 的。其价值之大,在此值得加以援 引并作为有力 的佐证 ,他写
道 :“ 里应 当指 出 ,他提 到这 些人 名字 的唯一 目的全在 于唤 起 听众对 真理 的向往 ,对人 类 幸福 这 的崇 高激情 ,对 伟大 而美好 事 物 的渴望 。他不 懂得什 么 叫 阴谋诡 计 。宗派 习气 和贪 图虚荣 与他是 格格 不入 的 ,他 决不 招 降纳叛 ,也不 千方 百计 的去在 青 年人 中博 取 名声 。他 的哲 学促 使人 们去独
数人的头脑 中而挥之不去。休谟虽然 已经把因果性建立在习惯和想象的基础上 ,但舒尔茨 、门德
尔松 以及另 外许 多 当时 的哲 学 家 ,依 旧相 信所 有这 些原 则 都 可 以归 结为 理性 并 且 使之 更 为 可靠 。
而康德虽然在 16 年已经接受了休谟对因果问题的分析并 由此而成为 了温和的怀疑论者,但 同 76 时他又认为休谟的攻击对人类的全部思想来说并不是致命性的,休谟 的分析只是揭示出人类理性 中的某些弱点和沃尔夫传统中的那种浮夸的形而上学的梦想和体系的失败 ,也就是说 ,此时的康 德依然把因果问题看成人类理性 中的某种个案 ,并没有如后来的康德所说的 ,因果连接概念决不
如 潮汐 与月球 引力 的关 系 、火 的理 论 、地 震 与恶 的关 联 、地球 的衰 老与 否 、星 云假说 以及 天体 与
宇宙发展等问题。“ 批判”时期的康德则将其重心放在 了认识论 、道德哲学 、审美 、宗教以及 目
的论等形 而 上学方 面 的建 构 上 。于是一个 问题 便 随之而来 :是 什 么原 因促 使沉 默 了十数 年 的康 德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作者:李成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3期摘要:《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是李泽厚的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
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基础的实践论为理论武器,李泽厚批判了康德。
但是同时,李泽厚也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初步呈现出自己理论体系的雏形。
关键词:李泽厚;初步表达;理论雏形作者简介:李成龙(1987- ),男,湖南沅陵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李泽厚研究。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是李泽厚的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
我所关注的是:(1)李泽厚在扬弃康德时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2)李泽厚的思想系统是怎样的。
一、李泽厚观点的初步表达李泽厚在批判康德的同时,也初步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观点:(1)“认识如何可能,根本上起源于人类如何可能。
”李泽厚认为,只有从人类如何可能出发,从人类的社会存在出发,认识问题才能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解答。
从起源来说,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使用和制造工具。
正是因为使用和制造工具,人类不断发现和掌握外界自然的规律,又不断把它们保存在、巩固在、积累在以使用和制造工具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中。
随着后来的演进,语言和思维产生,实践的经验保存在语言-思维系统中,人类演进取得了新的形式。
人类的语言、思维、概念等等认识的问题,归根到底,可以在实践中和对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说明。
(2)理性内化和积淀。
李泽厚阐述了认识产生于实践,但是从实践中提取出认识的范畴、概念等等的内在机制是怎样的呢?李泽厚用理性的内化和积淀说明这一点。
在谈时空观时,李泽厚指出,时空之所以成为人类的认识形式,人之所以有时空这两种感性框架,是因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与客观世界任何事物一样,是以一定的先后延续和上下左右的活动场所来表现其现实的存在的。
时空作为认识形式,是社会实践向我们主观意识中的积淀和移入。
(3)文化心理结构。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当代 西 方 哲 学 的总 体 发 展 。康 德 的批 判 哲 学 开 德 国古 典 哲 学 之 先 河 ,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历 史 渊 源 , 贡 献 在 于 倡 导 并 实 践 是 其 批 判 的精 神 。然 而 康 德 的批 判 是 不 彻 底 的 。 当前 , 要坚 持 和 发展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 须 高 扬 “ 现 存 的一 切 进 行 无 情 的批 判 ” 必 对 的精 神 ,在 批 判 旧世 界 中发 现 新 世 界 ” 由康 德 所 奠 定 的那 种 高 瞻远 瞩 的 理性 批 判 精 神 , 永 远 值 得 人 们 珍惜 和深 思 的 。 “ 。 是
康 德 的批 判 哲 学和 哲 学 的批 判 精神
赵 青
( 南大学 哲学 与公 共管理 学 院 , 河 河南 省 开封 市
摘要
4 50 ) 7 0 1
作 为 人 类 哲 学 思 想 的“ 水 池 ” 康 德不 仅 以 其批 判 哲 学 实 现对 传 统 哲 学 的 根 本 变 革 , 且 以 其 新 哲 学 理 念 深 刻 影 响 现 蓄 , 而
关键 词 康德 ; 判 哲 学 ; 判 精 神 批 批 中 图 分 类 号 :0 B8 文 献标 识 码 A
Ka t r tc lph l s p y a he ph l s p fc ii a pi i n ' c ii a io o h nd t io o hy o r tc ls r t s
t hou ght. s K e wor s Kan :Crtc 1Phio o y d t iia l s phy; c iia prt rtc ls ii
引 言
康 德 是 德 国古 典 哲学 的创 始人 , 而德 国古 典 哲 学是 西方 自古希 腊 以来 2 0 0 0多年哲 学发展 的 总汇 , 是 近代欧 洲资产 阶级 反封 建哲 学发 展 的最 高峰 。而 康德 按照 海 涅 所 言 : 德 国被 康 德 引入 了 哲 学 的道 “ 路, 因而哲 学变 成 了一 件 民族 的事 业 。一 群 出色 的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康德哲学三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实践理性批判: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判断力批判:寻求两个分隔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
它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洪堡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这部书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理论理性的限度揭示出过往形而上学探索的虚妄,并从实践出发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
康德哲学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开辟了一座可以暂时安歇的冰山。
回顾康德的一生,人们会觉得,康德的生活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德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呆板、准时、不合潮流,还经常有些乖僻。
但在这并不显眼的一生中,康德却完成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贡献。
在他发言之后,后人就不能继续像他那样在同一意义上进行哲学思辨了。
他的学说代表了哲学史上的转折点。
对此,谢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写道:“不管那些打着注释家和追随者旗号的人怎样简化或误解他的学说,不管那些苛刻的对手们如何攻击他,康德的精神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它将以其完美的无与伦比的形式照亮哲学世界的未来。
”康德哲学的意义康德哲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具有巨大的启蒙意义。
这种启蒙意义,首先就表现在对理性的运用上。
康德对启蒙的定义是:“启蒙就是人们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对于不由别人引导而运用自己的知性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知性,这就是启蒙的箴言。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阿尔贝特·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现代哲学
思想的创始人。
他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思想是“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首先,康德提倡的批判哲学的核心是批判理性,它是一种概念化的知识体系,用来审视对立的观点和行为原则,以检验他们的公正性和正当性。
康德主张的批判哲学的目的是要摆脱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而提出了真理的相对性。
在康德的观点中,任何真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把它当成“真理”的观念。
他提出了“触觉证得”原则,认为逻辑上支持的证据才是真理。
还有,康德完全放弃了“原初推论”,认为真实不是由推论、劝告等思维方式得出的,而是来自实践的实践。
有时叫“实践主义”,它将实践当做唯一真正可靠的准则,认为实践经验才是
最有价值的。
另一方面,康德也提出了“哲学的批判精神”,这一概念被视为是对哲学的一种批判,即批判精神对某一看法、方法、理论要求严格客观,并以特定的原则进行评价。
他认为,真理必须
通过客观分析,用客观的判断来客观评价和检验,防止自身观念的错误把握,以免偏离客观事实。
因此,康德的思想强调,通过批判精神,一个人可以不偏不倚,恪守客观原则审视任何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理解有深刻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做出公正、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综上所述,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提供了“自我反思”的理念,我们应该在理解现实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客观地、公正地审视一切问题,以便真正理解世界。
康德以及他的批判性思维

康德以及他的批判性思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这句名言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同时也被永远的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
这是康德十分著名的一句话,充分的反应了他“仰望星空与反省自己”的思想。
虽然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一名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但是,他的这个思想依旧给我以很大的启迪。
仰望星空说明要目光远大怀揣梦想,而反省自己似乎又是不断自我提升,脚踏实地的含义。
即使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我依旧认为这样的思想十分必要,只是不要过于偏激。
魏老师曾举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刚刚出生的婴儿如果不认识外界世界,而只记得自我反省,那么他将是脱离实际的,也是不可取的。
但是我们如果将自我反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那么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康德的博学使得我们很难用一个称号来评定他,他是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也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在校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等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
但是他最伟大之处,还是在他的哲学成就上。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本著作用去了他将近十年的岁月,但是却奠定了永远的哲学高度。
德国诗人海涅说: “康德引起这次巨大的精神运动,与其说是通过他的著作的内容,倒不如说是通过在他著作中的那种批判精神,那种在当前已经渗入于一切科学之中的批判精神。
”换句话说,“批判”是康德哲学的灵魂,“批判”精神是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
康德的批判不是针对具体对象的批评,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进行审查。
这种审查,康德将其分解为对三个问题的追问,即我能知道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 我希望什么? 针对这三个问题,他一步步展示了他的分析批判,并形成了其新的哲学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批判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PDF康德批判哲学何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或系统?这是关乎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批判哲学篇一论康德批判哲学的根基与归宿康德批判哲学何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或系统?这是关乎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三大批判中的每一部都极其重要、不可或缺,但能使三大批判最终成为一个连续、有机、统一的思想并达到空前深度的,乃是《判断力批判》。
这一理解,基于对批判哲学中自由和自然概念及其关系的在考察。
自由和自然的关系,是走进三大批判的理想路径,是贯通康德批判哲学的一条极其核心的逻辑和思想线索,据此可以把三大批判的主旨分别概括为: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我立法,自然为人立法。
一、人为自然立法从怀疑论中拯救科学和知识,为知识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是批判哲学最先的考量。
康德据此为知识找到了必然可靠的根基,同时明确了知识所以可能的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知性能力的界限,即知性畴的应用仅在感性经验的领域之有效,对于生命中感性之外许多重要的领域和话题,知性畴没有染指的权力。
《纯粹理性批判》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强调这种界限的重大意义,并在第二版前言中用“因此,我不得不扬弃知识,以便为信仰腾出地盘”这句著名的话再次特别予以强调。
这可以看成1781年之后康德思想发展的一个明确趣向,预示着其后批判哲学的走向:在奠立知识的坚实基础之后,在知识得以保障之后,哲学将关注什么。
“人为自然立法”,首先是一种知识论证,但同时,康德把这种最基本的知识视野,引入了我们的存在论关切中:知识的维度必须成为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起点和基础之一,认知的方式某种意义上规定着人的存在的方式。
尽管知性的应用必须被限定,但在其界限之的有效的经验知识本身不能被否定,不能被终止,知识必须在经验之外发挥非建构性的作用。
试想:没有了知识作为基础和前提,道德和信仰将与迷信何异?而且,我们将看到,一般的知识能力,如何在一种反思的、形式性的关系中奠立起判断力批判以至于整个批判哲学的根基。
因此,知识是被扬弃的,而非被否定和终止的。
扬弃意味着知识的成果以及认知能力的一般形式将在知识“之后、之外”的信仰的道德领域被保留,但经验知识的建构性方式和权力必须被限定。
我们将看到,先验演绎中作为知识根基的主体能力,即知性和想象力,将以新的方式和关联出现在纯粹理性批判之后的批判哲学中,并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这是扬弃一词的根本含义,即知识能力将以新的方式,非经验自然因果的方式,即自由因果、特别是主观反思中的纯粹形式性的方式,担当重任!对知性知识的限定,以及对知识和道德信仰之间的托马斯主义式的划分,意义重大:这不仅使知识成为知识,而且使道德信仰成为道德信仰;知识无权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道德信仰的问题,道德信仰也代替、否定不了知识,双方在彼此区别的前提下的相互观照、监督和协调成为必要。
知识必须得到尊重,但仅仅知识绝对不够:任由知识为所欲为而失其界限,是人类的灾难;道德信仰必须是人的存在本体中的基本部分、质素、秩序和原则,否则无限的知识欲望必将借助知识技术精英的过度疯狂而毁灭世界,一如今日以华尔街的经济精英和他们所代表、所发明的经济规则所导致的。
人为自然立法,在完成其知识论使命的同时,以否定的方式指示了信仰世界的必然存在和意义:知性通过它对于自然而言先天法则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证明,即自然只是作为显象才为我们所认识,因而同时提供了对自然的一个超感性基底的指示,但使这个基底完全未被规定。
二、人为自我立法超感性东西,作为自然显象的基底仅仅被经验和知识否定地暗示出来,那是道德和信仰的领域,人类需要在经验知识方式之外来尝试直面它、规定它:但是,理性则通过其先天的实践法则赋予同一个基底以规定。
这是实践理性的任务。
何谓实践?“凡是通过自由而可能的,就都是实践的”。
自由,作为纯粹理性的、甚至思辨理性的一个体系的整个大厦的拱顶石,无疑是康德批判哲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
何谓自由?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自由界定成一种基于对自然的对立、否定和超越的纯粹的自发性的先验理念:自由的先验理念远远没有构成这一名称的心理学概念的全部容,该容大部分是经验性的;相反,它仅仅构成了行动的绝对自发性的全部容,来作为行动的自负其责的真正根据。
换言之,仅仅由于自由这一先验理念,道德才成为可能,人格才成为可能;因此它标示出的乃是人之为人的绝对本性,是个人以及人类之道德实践历史的绝对开端、根据和根基。
康德把自由理念视为“是超感性的东西的唯一概念”,或者说,是我们关于超感性的东西所能直接领有的唯一的概念,是我们通向超感性世界、亦即我们的超感性本性和道德信仰世界的唯一通道;而理解这唯一概念,或者说踏上这唯一通道的不二法门,是把先验的自由理念看成一切无条件的道德实践法则的基本概念,即仅仅且牢牢地在与绝对的道德法则的先天必然、在的关系中来理解它。
可以说,先验的自由理念,就是自由与绝对道德法则的关系,而自由与绝对道德法则的关系,就是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根本容,因此,康德对这一关系的理解至关重要:自由当然是道德法则的存在根据,但道德法则却是自由的认识根据。
因为如果不是在我们的理性中早就清楚地意识到了道德法则,我们就绝不会认为自己有理由去假定像自由这样的东西。
但如果没有自由,在我们里面也就根本找不到道德法则。
康德强调自由和道德法则的关系,目的在于强调,道德法则或者说实践理性的绝对道德律令,作为自由的法则,乃是人的自我立法,遵循的是不同于自然因果性的自由因果性,是自律而非他律;这种自律立法的基本规定如下:“要只按照你同时能够愿意它成为一个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行动。
”“人仅仅服从他自己的、但尽管如此却是普遍的立法,而且人仅仅有责任按照他自己的、但就自然目的而言普遍地立法的意志而行动。
”绝对的道德法则作为纯然的形式,没有被康德赋予任何具体的容规定,仅仅是一种对绝对普遍性的形式要求;某种意义上可看成是基督教原罪观念的翻版,因为所有人面对“他自己”所立的这先验绝对之道德大法,都难免永远有自惭形秽、望尘莫及之愧疚,而且是先天的愧疚。
这意味着康德置其道德学说于至高的境界和品格中:由于先验的自由和绝对普遍的道德律令,人无限“拔高”自己于理念和绝对的水平,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惟其如此人才既是立法者,又是法律的服从者;既是国王,又是臣民。
就现实人生而言,这更像是一种道德理想、理念。
但正是凭借自由与道德法则如此这般的品格,康德才得以把他的实践理性和道德思想引向。
康德把上帝、自由和灵魂不死这三个传统形而上学的理念的结合,视为可能性的根据。
其中自由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正是由于自由理念作为道德法则的条件而通过道德法则显示其实在性,才保证了上帝和不死的理念获得在实践理性意义上的客观实在性和权限。
可以说,由于自由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一种道德成为可能。
这种基于自由的道德的一个基本规定是,上帝和不死的理念乃是一个由道德法则所规定的意志的必然客体的条件,亦即我们的纯粹理性的纯然实践应用的条件。
这意志的必然客体即至善:道德法则就通过至善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客体和终极目的的概念导致了,也就是说,导致了一切义务是神的诫命的知识,这些诫命不是强迫命令,亦即不是一个外来意志的任意的、自身偶然的指令,而是每一个自由意志自身的根本法则,但尽管如此却必须被视为最高存在者的诫命,因为我们惟有从一个道德上完善的,同时也是全能的意志那里才能希望至善,从而通过与这个意志的一致才能希望达到至善,而把至善设定为我们追求的对象,则是道德法则使之成为我们的义务的。
至善是理解康德道德和信仰思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既是自由学说的必然要求,也是进入其学说的必由之路。
至善意味着“自然与道德达到了一种对二者中的每一个单独说来都不具有的和谐”。
作为道德法则的绝对命令和必然要求的至善,作为自然与道德自由和谐的至善,是指与最高的永福相结合的道德上最完善的意志,就是世间一切自然幸福的原因,即基于先验自由和道德法则的德性,必然要求与其相配的、成正比的、处于精确比例中的世间幸福。
作为实践理性或道德意志的必然客体和终极目的,至善这种自然现实中永远不可能的理想、理念,乃是实践理性的必然性和客观性要求;这种客观必然性的必要条件即设定上帝和不死来予以保障,保障至善在永恒的时间延续中、在世间之后的不朽中得以实践,哪怕这仅仅是一种对幸福的希望!要言之,先验自由理念必然要求道德法则;自由的道德法则作为绝对命令,必然要求至善;至善必然意味着灵魂不死和上帝必然降临!这是康德的理路,而这缜密的形而上学理路最终等于一种现世中不可能的、仅仅是希望的道德和信仰!这是一种严谨的论证,但一般而言对尘世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不具说服力,至多算得上一种崇高、美好的道德理想。
但康德的道德和信仰学说,并不像一般理解的那样就此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得到完成和终结,而是刚刚开始。
重要的是要体察康德如此运思的真实意图,这种意图就包含在他对至善概念的规定中。
康德至善概念的真实含义是:上帝必然降临,而这种降临的条件或者说理由是先验的自由;自由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当自由者意识到并能够使自由和自然于自身中和谐为一时,上帝必然降临,信仰和至善必将成为现实,人必将在现世中置身于天国!自由和自然的这种神圣的和谐为一的关系是否可能,如何可能?这是关系到康德道德和信仰思想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的最根本的问题;这一问题等同于如下问题:批判哲学中的信仰如何可能?而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是在《判断力批判》中完成的。
三、自然为人立法现在再次回到《判断力批判》导论中康德对知性、判断力和理性的总论:知性通过它对于自然而言先天法则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证明,即自然只是作为显象才为我们所认识,因而同时提供了对自然的一个超感性基底的指示,但使这个基底完全未被规定。
判断力通过其按照自然可能的特殊法则来评判自然的先天原则,使自然的超感性基底获得了通过理智能力来规定的可能性。
但是,理性则通过其先天的实践法则赋予同一个基底以规定。
在知性的未规定和理性的规定之间,反思性判断力提供的是规定的可能性。
就三大批判的顺序来看,康德在完成关于未规定性的思辨理性批判之后,并未开始处于中间环节的关于规定的可能性的判断力批判的研究,就直接转向了关于规定性的实践理性批判;而且在这先期完成的两大批判中,虽然康德早已明确将自然和自由和谐为一的必要性,但没有明显的将要进行判断力批判、特别是审美判断力批判研究的迹象。
这说明,康德可能是在完成前两大批判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批判哲学的工作还远未完成,意识到必须探究那种和谐为一的可能的路径。
因为,不探讨通过理智能力来规定的可能性,就根本谈不上这种规定的现实性。
换言之,不解决主体能力或自由与自然及其超感性基底的规定性关系的可能性,不进行由此而来的判断力批判,整个实践理性的道德和的宏伟大厦将失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