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慧智经典内观式诵读
德慧智图文想象经典诵读方法及其原理

德慧智图文想象经典诵读方法及其原理中国文化,分为古文、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
真正的古文,是指两千五百年以前特别是西周时期形成的文化。
经典文言古文,在东周以前以四言最为常用,一般以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最为常见,最多不会超过九言。
古人采用这种行文方式,是为了方便人们在身体内进行同步的图文想象诵读。
经典中的三言行文格式,要求在念诵吟咏时,主动从上到下对应于人体的三腔,也就是内观颅脑腔、胸腔、腹腔的正中央;四言格式,在前面的基础上,再加上人体内的“地”,即小腹区。
五言格式,在四言格式对应位置基础上再加胃区;六言格式,在五言格式对应位置上再加颈椎区;七言格式,在六言格式对应位置基础上再加头顶百会区;八言格式比较少见,观想对应位置与七言格式相同。
九言行文,则为添加外环境中的天心和地心两个相应想象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征。
故历史上,古文使用九言句式的情况并不多见,而以七言以下的行文格式居多,分别对应体内百会、颅脑区、咽喉、胸腔、上脘、腹腔、小腹区这七个不同点。
德慧智图文想象经典诵读,可以激活图文思维能力。
图文思维法的培养,实际上有两重意义:第一重意义,就是主动与经典蕴藏的道德正能量同频共振,补充生命能量的不足;第二重意义,就是通过图文图像主动激活右脑思维。
这两重作用一旦在体内同步产生时,经典诵读就会越诵越精神,而且记忆力会越来越好。
每个人都具备潜在的图文思维能力,可以主动进行图文思维培养,调整自我健康,完成心脑慧智。
在人生六阶段中,8岁以前的儿童天然存在图文思维生理功能、童话思维生理功能和神话思维生理功能三种情况。
对于学生来说,为了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和慧性思维的能力,早晚坚持图文想象诵读,可以维持旺盛的精力,减轻学习压力。
在学习实践德慧智图文想象经典诵读时,把握住老子五千言《德篇》第一章《论德》和《道篇》第一章《观眇》即“双一章”这两把钥匙进行实践,即能产生全面深刻的生理改变效果,早期、中期不必加入其他章节。
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系列三

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系列三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系列三第三课熊春锦本课内容提要第二章上善治水论德慧智教育第一节、上善治水利物有静;第二节、科学识水知圣言;(1)水具有聆听功能对教育观念的启迪;(2)水具有阅读功能对教育的启迪;(3)从水具有分辨语言文字的功能看教育(4)集体祝福水变美女士们、先生们、同学们大家好!以上二课我们完成了民族的复兴需要慧智双运型教育一章中的三节内容的讲解。
下面我们讲解一下第二章。
这一章的题目是上善治水论德慧智教育下面共分二节第一节上善治水利物有静;第二节科学识水知圣言;其中又分为水具有聆听功能对教育观念的启迪;水具有阅读功能对教育的启迪;从水具有分辨语言文字的功能看教育等三部分。
好现在我们开始讲。
近代的几百年由于人们受西方精神与物质对立理念的深刻影响将精神能量物质人为地强行非物质化未能解读出老子给我们揭示的大唯物主义思想和唯德辩证法的理念不能认知精神与物质都是物质只是各有阴阳属性的不同。
而且更难以深知物质与精神这一对阴阳在德一的中气以为和的主宰下能够完美和谐统一。
长期深陷于太极阴阳内的唯物与唯心之争使我们对生命的理解长期局限在有限的智识水平之中。
经典诵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教育方法是民族文化薪火承传的法宝。
民族振兴首在教育的振兴。
但是迄至今天经典诵读活动还是民间社会行为并没有纳入国家教育的总纲之中还需要我们共同的继续努力。
人们对于经典诵读的重要性、科学性仍然存在着种种疑虑还在观望与等待之中。
经典诵读的科学原理其实早就蕴藏在《老子·德道经》对生命的深刻揭示之中近代科学对水的研究水结晶成果的出现也再一次验证了老子思想理论的无比科学性。
第一节上善治水利物有静《老子·德道经》对人的生命进行了全面而且深刻的揭示她既是一部生命科学的经典也是一部民族教育的经典。
老子早在几千年前他就深刻地指出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老子·德道经》)。
上善治水上善为什么能够治水?用上善治什么水?这一点在汉代以后文化人由于缺乏深刻的内修实践已经不能解析老子的原意不能解析上善治水。
幼儿养性(3)

中华德慧智教育
道德智慧型人才的培养 必须高度重视三因论
本身的努力勤奋程度占30% 本身所具有的先天禀赋 约占40% 父母本身和教育者本身的 人文素养和教育方法以及 环境因素占30% 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老子· 德道经》
借鉴西方研究成果需要把握正确原则
中华德慧智教育
西方教育理念,并没 有全面深刻地关注生 命的深层现象,对于 生命客观存在的慧性 方面所知较少。
德慧智教育是三生人才的科学方法
中华德慧智教育
德慧智教育理念,始终把握 住以德育主宰、指导超常智 识的开发。
只有将“德慧智”这个“三”的 整体把握住,并及时善加应 用,才是最佳的人才培养之 法、幼儿教育之法。
中华德慧智教育
知识≠智商
智力≠创造力
单纯片面地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提升智识,虽然可能 短期内将智商的结果升高,但是远期效果却并不能说 明孩子具有创造性,并不能具备“天才”的素质和潜 在能力。
单纯智力培养 片面地促使孩子大脑过早成熟,也 就无异于拔苗助长,竭泽而渔。
《伤仲永》的德慧智教育意义
中华德慧智教育 中华德慧智教育
没有道德精神营养哺育,慧识迟早都 会萎缩与退化。
德育的缺失,必定导致人才的奇缺; 德育的缺失,必然造成创造力的丧失。
只有将“德慧智”整体把握住,并且及时 善加应用,才是最佳的人才培养之法
中华德慧智教育
德慧智教育是三生人才的科学方法
中华德慧智教育
1、先天慧识能够充分驾驭后天智识正确充分形成 2、修补、提升先天禀性中五德品格残缺和五德能量不足 3、充分提升后天智识,全面认识有相世界事物
道德知音—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八)

而且,我们一定要牢记,人类智识这种快速发展的时间并不会持续一生。它只存在于出生后短短的几年内,其中又以0--3岁之间为智识形成的黄金时期。
运用德慧智教育的理念,结合《黄帝内经》对人体精神系统的分析和西医科学对大脑的分析,人生六大阶段中,胎婴养虚时期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定向”阶段。因为起步决定着孩子的一生,先天进入后天的初始阶段是否科学教育,决定着一生的走向和心身健康,这个人生奠基成器的初始阶段,正是“九成之臺,作於羸土;百仁之高,始於足下。”(《老子·德道经》)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家长们应当高度重视。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都负有极为重要的责任。孩子们一般在三四岁以后开始进入幼儿园,进入幼儿时期的人生阶段,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直接负担责任才开始减轻。
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 系列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 八 课
熊 春 锦
本课内容提要:
第六章 婴儿期德慧智教育是黄金
一 婴儿期教育的成败将奠定孩子的终生
二 世界各国婴幼教育成果的借鉴
三 婴儿德慧智教育的关键在父母
四 慈爱耐心是婴儿教育成功的条件
五 祝愿家长成为婴儿灵魂的工程师
从出生到三岁时期的3年中,孩子大脑的联络已经完成60%,完成了一大半,每一岁增加近20%。但是三岁以后,却开始变慢而减缓速度,每一岁成长约10%,到6岁就要完成至80%。从6岁至8岁这一阶段,发育速度又再减慢,每年成长5%,8岁时脑部的发育达到了90%。所以0—3岁的时候,是孩子们大脑智识最关键的发育期,这一时期婴儿的智识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当家长们能在此时期给予婴儿天才所必备的精神营养和正确的教育,孩子就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天才。
德慧智国学经典诵读五字诀

第一次第 恭字诀阶段进阶
恭字诀的经典导读方法
恭是文化承传的心法 信是文化承传的根基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可”经之法在于恭
恭敬恭诵又恭信
恭信是文化之本 立人立业全在信 家国和谐信真诚
内观圣像诵读方法
志宏愿深成大器
升品换质话真诵
隐喻藏诀破噭眇 观圣默像求内证
恭信者志必宏大 修身齐家先立志 志存高远成大器
六阶段年龄区分
老年养福
57---
0-3岁
胎婴养虚
成人养德
25-56
人生六阶 段分期
4-7
幼儿养性
青年养志
16-24
8-15
少年养正
.经典诵读次第进阶模板目录
一、恭敬诵读阶段 二、熟练诵读阶段 三、忘意明义阶段
四、合入心身阶段 五、灵慧图文阶段
第一次第 恭字诀阶段进阶
一、恭敬诵读阶段进阶系统
导读期诵读方法一
明朝永乐13年 (1415年)政府 废除了读《易经》, 而只读《四书大 全》,使传统教育 的智慧创造力之源 断绝。
“孝”只是生命 之树的一个分支。
“忠”只是生命 之树的一个分支。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 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 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 博。”
第一次第
解决问题之道
• 实践老子思想方法论的: “修乊身,其德乃真。”
运用气音光 补充善正德能量 延缓损耗
细 胞 中 的 端 粒 体
人生所消耗能量的自主性补充
中国文化深知“音”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钟的设计 上,敲击外壁,使“音” 免受“声”的混杂和干扰。
我用心 我养气 我乘风 我能忍 我必赢 我有能量 我有告诫 我怕谁 !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任何民族 的文化都是靠经典承传下来的 。对经典的尊敬,就是对祖先 文化的尊重。 • 经典是靠开口诵读来一代一代 承传的,恭敬诵读就是文化传 承、法脉传承的根本。 • 几千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终身教育的法宝就是经典诵读 。 • 经典诵读是各家各派、各个民 族文化承传的最基本的方法。
德慧智教育经典诵读的方法

德慧智教育经典诵读的方法1,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核心读本《德道经》,《周易》,《大学》,《中庸》,《论语》,《黄帝内经》,《七小经合壁》,德慧智,就是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德育教育核心体系。
通过经典诵读潜移默化地滋养道德心灵(以《老子·德道经》为主),同时注意开启智慧头脑(以《周易》为主),以及入世做人的准则(以《大学》《中庸》《论语》为主,及《七小经合璧》等经典),可以使学生顺利完成中小学阶段的成长.2,志向高远是高尚的道德品格培养形成的基础用道德的真信让我们的青少年树大志,立大愿,使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学习风气在我们的课堂中涌现;使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胸怀气节在我们的青少年身上出现。
诵读复兴道德心愿词也有此作用。
3,德慧智经典诵读的基本要求是:(一)听诵、跟诵到背诵:德慧智经典诵读,不要贪多,比如诵读《老子·德道经》,首先要抓住双一章(德篇第一章和道篇第一章)进行诵读,熟记,这是根本。
在此基础上再去诵读和熟记其他章节。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听诵、跟诵再过渡到背诵。
因为,双一章(德篇第一章和道篇第一章)是全篇文章的纲领,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整篇文章的精髓浓缩在了里面,先从双一章入手,从简到繁地诵读,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而且字数不多,好记好背,不用占用很多的时间,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如果能够尽心尽力,每天两次各抽15分钟时间把这两篇诵诵,那么《老子·德道经》的能量,她对你人生智慧的启迪,对于生命身内五德能量的补充,就会启动起来,达到调节心、调节身和心灵幸福的结果。
无论是什么时候,遇到挫折也好,不论是在考试的时候难以过关也好,不论是失意还是失败的时候,都别忘了有一部《老子·德道经》,可以解决你的困惑!充满信心地去念诵她,坚持早晚15分钟的诵读,一定能够解决我们大量的心理问题!有条件的先跟诵,跟诵的过程是先使自己的声和录音的声的频率要合起来,然后使自己的音与录音的音的频率相合起来,进而过渡到使自己的心音与录音的心音相合起来,也就是说跟诵的过程,就是要使自己声音的频率、心音的频率与录音的频率合拍,与录音的这种场的频率合拍,所以要跟诵一个阶段,不要贪多,抓住双一章。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指导手册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指导手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人修德,以德养慧;慧智双运,培贤育圣。
教中寓学,德养心性;学中寓教,道德复兴。
1:德慧智国学馆简介德慧智国学馆采用当代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提出的“德慧智”经典诵读理念,立足于道德品格的培养,通过诵读经典,获得上善的道德精神食粮。
德慧智国学馆采用当代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提出的“德慧智”经典诵读理念,立足于道德品格的培养,通过诵读经典,获得上善的道德精神食粮。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具有开慧启智的作用。
特别是承传数千年的被尊为经典的古代大智慧者的篇章,凝结了他们大量的慧性认知,并且承载了圣贤的道德能量,汇集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
而对于孩子来说,0—16岁时期最容易启迪他们大脑的慧性生理功能和道德心灵能量,最容易接受祖先的慧智性认知和德能对他们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中,通过听诵、读诵和诵行的方式,将祖先的大智慧信息镶嵌在胎儿、幼儿、少年的心灵和大脑之中,从而开启慧性,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格,全面正确地开发和塑造孩子道德、智慧与健康的人生。
我们的课程涉及了胎教、幼教和少儿诵读教育,我们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胎婴阶段,幼儿和少儿阶段的德慧智教育,启迪智慧,培养完善的道德品格,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
愿所有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参与和引导孩子能够学习和实践德慧智教育,以道德品格的培养为根本,开慧启智,能够达到“与老子同在!与孔子同在!与道德同在!起心动念时刻相应,不离道德!”,成为新1代的栋梁之才!2: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我们的经典诵读教育理念是"德慧智"3个字。
经典诵读教材以两经1书为主,这就是《德道经》、《易经》、《大学》,在此基础上配以辅助教材和其它具有上善属性的经典。
"德慧智"3个字是1个完整的系统。
德,是指道德品格与道德能量,是超越宗教观念的全民道德信仰和道德信念。
我们通过回顾历史,分析中外,结合科研成果,已经不难10分清晰地明白:生命双重结构的精神系统,最好的精神食粮就是道德;上善治水,唯有道德才是真正的上善能量。
道德知音—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五)

人们常常本末倒置,将法律的治理作为至高无上的经典进行重复,而放松了对精神领域的滋养与教化。在最古老的先天《河图》中,也同样数喻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真理。“天一”,其深刻内涵和物质性也就是天德,就是德一。这一 “真空妙有”的能量施之于地、作用于地,地上一切后天万物的变化之中都将蕴含着“象数理气”中数“六”的规律性变机。人类社会发展六阶段和人的生命发展的六个时期,都包含在这个“地六成之”的总规律之中。
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的理念。
第四章 运用德慧智教育塑造德治社会和德道人生
第一节 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德慧智教育
《老子·德道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老子在德篇开卷章中,就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六个阶段的必然性。
家长是孩子们灵魂的主导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民族的振兴,道德的复兴,国家的昌盛,希望都寄托在对后代道德心灵培养、慧智同步开发、科学创造力孕育的教育过程之中。家长自身的道德素质,教师自身的道德品格和能量,都是德慧智教育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和前提。家长和教师的知经、识经、重经、用经,以及“明明德”,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尽为人父母之责,尽诲人不倦之职,都是德慧智经典诵读德一居中而用的旋极图之“象”,就是解决这一矛盾,使其和谐发展和长期保持稳定的根本方法。用德一驾驭这一对阴阳,就能实现“我无爲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慧智经典内观式诵读时间:2009-11-25 11:45来源:出版物《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作者:道德知音点击:1164次德慧智经典内观式诵读德慧智经典的界定与选择:当前国学经典诵读热的形成,反映出社会精神营养的普遍缺乏,反映出人们心身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反映出人们对人生、社会、世界发展前途的迷茫,反映出对智慧和健康真谛的本能探寻。
但是,现在的国学经典诵读状态并不乐观德慧智经典内观式诵读德慧智经典的界定与选择:当前国学经典诵读热的形成,反映出社会精神营养的普遍缺乏,反映出人们心身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反映出人们对人生、社会、世界发展前途的迷茫,反映出对智慧和健康真谛的本能探寻。
但是,现在的国学经典诵读状态并不乐观,很多现象已经偏离了准确把握根文化当中能够开启我们大智大慧的教育内容,被商业化。
急功近利,有病乱投医现象严重。
经典诵读在“有之以为利”的驱使下,逐渐滑入了商业图利的歧途之中。
非经非典的读物,充斥于经典诵读领域;不具备上善属性和能量的读物,摆满了书架籍柜。
“经”与“书”的概念,混淆杂呈。
“经典”之多,涉及之广,使人目不暇接,甚至将唐诗宋词都作为经典罗列于市,使家长们和老师们在选经择典中无所适从,难以抉择。
大量经典诵读宣传者推出的诵读方法,过于简朴。
对于“经”和“书”的选择,在推广和介绍中杂乱无章,没有主次分别。
人心浮躁,对经典的解读缺乏“修之身”的基础,媚俗有余,守本不足。
以智解慧,夹杂了大量人欲、私心、贪利,难以发挥经典诵读开慧启智、守德持正的作用,反而有沦为人们争取名利、附庸风雅的手段和遮羞布的趋势。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圣人的经典所包含的智慧与能量,能給人们的心灵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用于滋养和启迪每个人的慧识和自性光明。
选经择典,就如同中医开方一样,必须要辨证施治,君臣佐使配伍得当,各尽其用,恰到好处地适用于人生发展的各种不同时期,适应于人体内环境不同生理阶段的需求,适应无为慧识与有为智识的需求。
老子《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德慧智经典观诵的基本准则:采信和使用老子“上善治水”双可教育法,主动天人合一,全面提升精、气、神,开启慧识生理功能。
运用老子“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的益损教育法,规范意识和智能,进入善、正、德人生品格的佳境,使慧识能够顺利透发产生。
尊道贵德,敬天爱地,用“善正德”的道光德能,天德养神,地气养形,为心脑同步教育的展开而护航。
诵读老子《德道经》等优秀经典,培养和形成道德人生的品格和能量,实现天人合一的慧识思维观。
德慧智经典观诵的要诀:<!--[if !vml]--><!--[endif]-->德慧智经典观诵的能量补充:德慧智经典诵读,主动打开自己的天门,敞开自己的地窍,连接天地而进行内观经典诵读,就是最优良的能量及时补充器。
人体的细胞中天然地具有“善”因子,是细胞内壁的碱性调控器。
善念、善行和上善的经典,都能够提升“善”因子的调节能力,从而维持、提高细胞的活力。
德慧智经典观诵,即是气、音、光对精、气、神的调节补充,是善、正、德能量的输入,增强能量的储备和储存。
这是既保护自己的慧性同时也保护自己身体健康的一个根本办法。
德慧智经典观诵,会很好地获得音能,获得震荡所产生的气,并且与自然空间的能量发生一种谐振,进而获得能量的补充。
德慧智经典诵读的前提,需要我们有德化天下的宏愿,有献身于国家和民族的志向,有使自己家庭兴旺发达的志气,有从自我做起而修身的胸襟,才能够正心诚意地去诵读经典,致知而格物,物格而开启经典能量的大门。
知至而用好这个补充器,才能打开这个补充器的开关。
如果不能正心诚意地运用,不能坚持使用,甚至放弃使用,而不是主动使用、坚持使用、自觉使用,那么就难以充分发挥出其中的作用性,补充器也就成了闲置器,束之高阁,则不能高效地获得大量能量的及时补充。
德慧智经典观诵培养图文思维:道学文化教育的承传中,由于内求法的运用,几乎所有的内观过程,全部都是图文思维的运用、采用和直觉灵感的捕捉。
黄老思想的修身,如果离开了内观,离开了图文思维的运用,几乎是寸步难行。
古代的河图洛书、易象太极、三才四象、五行六甲、丹鼎炉火的全息图文情景,其实全都是诞生于“内取诸于身,外取诸于物”。
“内取诸于身,外取诸于物”的“内取诸于身”,就是运用了内观的图像思维法而诞生出来的。
道学的承传教育,丝毫不能脱离在体内对它们运用图文思维和直觉灵感的慧观性捕捉。
离开了图文思维法,就不会存在道学教育的承传和应用。
内观式的经典诵读,内观图像、内观文理、内观字形而进行诵读,是道学慧性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自然培养图文思维能力的方法。
内观式的经典诵读,能够极其有效地将人人体内本来蕴藏但却处于沉睡和被后天智识所屏蔽的性慧生理机能加以复苏,使识神不再障碍丹元主持慧能的运用,从而产生图文思维能力,使慧与智同步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慧智双运同行的目的。
图文思维能力的生成和启动,是丹元在大脑当中展开工作的一个外在检验标志。
德慧智经典观诵的效果:修养道德,净化心灵,加深涵养,健全人格。
增广心量,心胸开阔,明白事理,成功率升。
健康心身,预防疾病,气血充盈,五脏安宁。
精力充沛,德性圆明,开启智慧,慧性日增。
如何坚持正确诵读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时间:2010-05-10 17:35来源:知音原创作者:熊春锦点击: 1119次如何坚持正确诵读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熊春锦提问:近期课业繁重,没有时间坐下来诵读,就利用放学骑自行车的时间进行诵读,但这样会经常走神打妄想,自己难以控制,很是苦恼,不知如何是好。
解答:丹元和首焱的协调合作,以及他俩对妄意的调控管理情况能否善正合如何坚持正确诵读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熊春锦提问:近期课业繁重,没有时间坐下来诵读,就利用放学骑自行车的时间进行诵读,但这样会经常走神打妄想,自己难以控制,很是苦恼,不知如何是好。
解答:丹元和首焱的协调合作,以及他俩对妄意的调控管理情况能否善正合德,这是能够轻松对待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道学的诵经方法是观诵,静中内观经字而诵,这样才能够获得最佳的诵经效果。
骑自行车的时候,诵读效果自然会较差,因为心身皆在显态的动之中,而未能保持足够的放松。
所以,建议每天还当抽出一些时间,就算是20分钟也好,进行双可、观诵经文、呼唤心、意之神,并与他们交流,请他们相互协作。
相信每一天当中的20分钟,将会改善自己现在的学习状况。
20分钟的诵读功课,也将会给自己带来更高效率的学习以及更好的精神状态。
提问:近来上课精力不集中,总是睡不够,感到不能轻松的驾驭功课。
解答:有的同学从诵读《德道经》中尝到了精神旺盛的甜头,体会到什么是“磨刀不误砍柴功”以后,就想方设法,挤时间坚持诵读。
有的人写来体会,感恩说:进入了高中以后,既使再忙,也会自觉地坚持饭前先用五德餐神而默观诵读,因此就能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优胜于其他同学,避免被疲劳式的备考学习而摧毁。
这一体会中,可以借鉴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只需主动召集一下体内的各级体元们,一起共用几分钟进餐一下天德地气和经文能量,就能解疲劳,补消耗,旺精神呢?参悟一下三餐之义,可以思悟一下,便自然会有所得。
只怕信之不真而已。
气音振动属正常诵读效应时间:2010-05-13 10:49来源:知音原创作者:熊春锦点击: 949次气音振动属正常诵读效应熊春锦提问:自己在诵读《德道经》第75 章贵左,读到上将军这句的时候,大脑核心中好像地震的感觉,能听见咚这样的声音。
诵读功课结束后,眼睛看东西也会震动。
这种情况时常出现,过一会就没有了。
请问为何会震动?解答:人类在采信修身方气音振动属正常诵读效应熊春锦提问:自己在诵读《德道经》第75章“贵左”,读到“上将军”这句的时候,大脑核心中好像地震的感觉,能听见“咚”这样的声音。
诵读功课结束后,眼睛看东西也会震动。
这种情况时常出现,过一会就没有了。
请问为何会震动?解答:人类在采信修身方法,向德和道的返朴归真过程中,主要是必须依靠体元、物元、质元的繁转简、假复真的变化。
在质元的应用方面,主要是应用三种质元:气,音,光。
在早期,由于成年人大脑中的慧眼硬件旷置性废用,失去了功用。
因此,只有“气”和“音”这两种质元可资人类启用。
所以,修身方法中就自然地诞生出炼精化气和经典诵读这两类修身方法。
质元的“气”和“音”在应用过程中,震荡就是质元运动、密实、变构、升质、凝聚过程必不可少的现象。
这种震荡,具有一定的显态物理性。
例如,从低频率逐步向高频率变化。
震荡过程中,会对相关的有相物质产生作用力。
例如,肉体器官诱发产生一种同频振荡性反应和作用力。
一般而言,“气”和“音”的震荡频率越高,则能量越强;在频率低时,肉体的同步反应就会越明显。
例如,不由自主的抖动、颤动、摇动、晃动等等。
但是,当震荡的频率较高也就是频率较快速以后,人体器官组织反而并无明显反应,而只会感觉到非振荡性的能量实质感。
在我们的双可教育实施中,由于经典诵读占着关键性的位置,因此,音频震荡的生理作用性,也就常常是比较突出的现象。
在长期真实坚持的诵读者中,震荡感的产生率会占据较高比例。
出现的这种眼晴看东西会震动,有地震感、晃动感,甚至震荡音出现,都是这个音频的作用力。
一般而言,产生这种振动感,是音频能量已经渗入实质性组织器官中的表现,是非常有益的一种良性变化阶段,只是每个的反应期长短轻重各不相同。
每个人在自己坚持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和把握住其中的规律性,顺应这种音频对身体的再造,提升质量。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颅脑内的音频再造过程会比较难受,甚至有眩晕期,许多人难以一鼓作气地熬过这一阶段。
如果少数人实在难熬时,其实可以将这种震荡导入小腹腔之中,内观配合,使震荡源在小腹之中,而振荡波则传达于颅脑中,那么肉体的反应将会明显减小,适应性会明显提高,而又不必止火止诵,失去机缘。
这些现象的正确处理,全在于每个实践者正确地把握,灵活地应用。
由于老子学院的教学是同步把握着“气”和“音”的启动与应用,一般而言,这种气音合一而震荡产生和出现的情况,就会比较普遍。
所以,在此回答详细一点,以供大家参悟。
诵经如何辨识“声”和“音”?时间:2009-06-18 12:58来源:知音原创作者:熊春锦点击: 1717次诵经如何辨识声和音?熊春锦什么是声?什么是音?两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首先,从文字本身分别对声和音做一个基本注释,以便大家从文意上对两者之间概念上的差异性,能有所掌握和了解。
聲:《说文解字》:聲,音也。
从耳殸聲。
殸,籒文磬。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诵经如何辨识“声”和“音”?熊春锦什么是“声”?什么是“音”?两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首先,从文字本身分别对“声”和“音”做一个基本注释,以便大家从文意上对两者之间概念上的差异性,能有所掌握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