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支教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数学概念、运算方法和解题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公式、定理、概念等。
2. 教学难点: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如解题思路、运算技巧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教具等。
2. 教学资源:相关教材、教辅资料、网络资源等。
3.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1. 介绍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巩固练习1.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
2.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2.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五)布置作业1.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
2.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注意书写规范。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 教学改进: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备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试讲小学数学教案

试讲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
2. 能够灵活运用进位原理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
难点:理解进位原理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板书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进位原理。
3. 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加法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
2. 讲解规则(15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和解释,详细介绍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特别是进位的原理。
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跟随操作,巩固理解。
3. 练习与巩固(15分钟):教师设计多个练习题,让学生在纸上进行计算,并及时纠正错误。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4. 拓展与运用(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思考和解决方法进行计算,拓展运用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5. 总结与思考(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的实际应用意义,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五、课后作业:完成课堂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并思考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试讲,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进位原理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通过更多形式的练习和实例来巩固。
同时,我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提高计算能力。
试讲重点小学数学教案

试讲重点小学数学教案课时:40分钟
年级:三年级
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和表示0-100内的数字。
2. 能够进行0-100内的数字比较。
3. 能够熟练地进行0-100内的数字序数表示。
4. 能够灵活地使用百分表表示数字。
教学重点:
1. 0-100内的数字认识和表示。
2. 0-100内的数字比较和序数表示。
教学难点:
1. 百分表的使用。
2. 大数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 回顾上一堂课所学习的数字。
2. 让学生快速说出0-100内的数字。
二、新知讲解(15分钟)
1. 带领学生认识0-100内的数字。
2. 教授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数字比较。
3. 讲解数字的序数表示方法。
三、示范演练(10分钟)
1. 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数字比较和序数练习题。
2. 按照百分表提示,学生轮流说出相应数字。
四、练习巩固(5分钟)
1. 让学生单独或小组完成一些练习题。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检查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5分钟)
1. 让学生回答课堂中学到的重点知识。
2. 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
本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0-100内的数字,并进行数字比较和序数表示。
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纠正错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5篇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5篇小学数学试讲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二、学习计算平均数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小学数学试讲教案篇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数学试讲小学教案模板下册

课时:1课时年级:四年级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分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分数的意义。
2. 正确读写分数。
教学难点:1. 理解分数与整体的关系。
2. 分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分数卡片3. 小组合作学习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数现象,如蛋糕、饼干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几?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新课讲授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组成和意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分数的组成部分:分数线、分子、分母。
3. 教师讲解分数的读写方法,强调分数线读作“分之”,分子和分母分别读作数字。
4. 学生练习读写分数,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分数卡片,要求学生将卡片上的分数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2. 小组内讨论,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并总结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如:写出下列分数的读法和写法:$\frac{1}{2}$,$\frac{3}{4}$,$\frac{5}{6}$。
2.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2. 学生回顾课堂所学,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分数现象,并尝试用分数表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读写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面试小学数学教案模式

面试小学数学教案模式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数字的读法和书写;
2. 学生能够认识0-20的数,掌握0-20的顺序;
3.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如加减法。
二、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数字卡片;
3. 黑板、粉笔;
4. 学生数学练习册。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活动(5分钟):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识别数字,并按顺序说出来。
引导学生讨论数字的读法和书写。
2. 数字的认识(10分钟):
教师通过PowerPoint课件展示数字图像,让学生认识数字0-20。
让学生用手指指向各个数字,口头说出数字名称。
3. 数字的顺序(10分钟):
教师用黑板上的数字卡片进行排列,让学生观察顺序,并说出来。
让学生反复默诵0-20的数字顺序。
4. 数学运算(15分钟):
教师出示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题,让学生解决。
鼓励学生口头说出解题过程,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5. 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让学生打开数学练习册,完成相关练习。
巡视课堂,辅导学生解决问题。
6. 总结反思(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数字0-20的认识和顺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练习册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数字0-20的认识和运算能力。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后续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正文删除线行内代码上标下标清除格式默认字号默认字体默认行高左对齐右对齐居中对齐两端对齐增加缩进减少缩进小学数学试讲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准确地实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准确使用运算顺序实行计算,并能准确实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实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实行脱式计算。
【难点】能准确实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16+9+8=32-10-6=25+20-10=48-8+17=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实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5篇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篇1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1页例7及后做一做、练习二5-10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解答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5×2×7 25×4×8 9×10×62、说出运算顺序:12×(5+60) 30+7×85250×4÷200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二、新授1.教学教材第11页例题7.(1)出示例题7:(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3)生尝试练习。
抽生板演:0.9×0.9×100=0.81×100=81(平方米)(4)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①这个算式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②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③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就用0.9×100吗?(因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篇一:数学试讲教案】试讲教案123【篇二:小学数学_试讲教案_教师资格证_教师招聘】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2、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3.圆锥有什么特征?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三)进行新课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
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
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
(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1.口答。
填空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
(提问学生多人)c 教师板书: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
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
这堆沙约重多少吨?2、选择题。
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⑴立方米②3a立方米③ 9立方米(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2、学生操作: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
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例2:(1)麦堆的体积:【篇三:小学数学试讲教案_教师资格证面试】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3.圆锥有什么特征?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三)进行新课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
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
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
(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1.口答。
填空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
(提问学生多人)c 教师板书: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
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
这堆沙约重多少吨?2、选择题。
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⑴立方米②3a立方米③ 9立方米(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2、学生操作: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
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例2:(1)麦堆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