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xt-七类物质鉴定和提取类实验
新试验一 芦丁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实验一 芦丁的提取、精制与鉴定一、实验目的与要求l 、以芦丁为例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2.掌握黄酮类成分的主要性质及黄酮苷, 苷元和糖部分的鉴定方法。
R=-glu-rha 芦丁 R=H 槲皮素芦丁溶解度: 冷水1: 8000 热水1: 200冷乙醇1: 300 热乙醇1: 30难溶于乙酸乙酯、丙酮, 不溶于苯、氯仿、乙醚、及石油醚等溶剂。
槲皮素溶解度: 冷乙醇1: 650 热乙醇1: 60可溶于甲醇、冰醋酸、乙酸乙酯、丙酮、吡啶, 不溶于石油醚、乙醚、氯仿和水中。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是利用芦丁在热水中和冷水中溶解度相差较大的性质, 用热水提取和精制;芸香苷属于苷类化合物, 可被稀酸水解成槲皮素(苷元), 葡萄糖和鼠李糖。
芦丁和槲皮素通过化学反应, 色谱法和光谱分析进行检识与鉴定。
三、实验内容(一)提取分离和纯化l 、芦丁的提取:2.精制(重结晶):3、芦丁的水解:OO OHOH OROH HO流程图如下:槐米(20g)研碎, 于500ml烧杯中,加350, 250ml水煮沸15min,10min棉花过滤150ml, 1%H2SO4 80倍水加热溶解, 趁热抽滤直火加热水解30min放冷抽滤, 沉淀水洗至中性不溶物(弃去)滤液放置 1-1.5h, 抽滤精品芦丁(水浴浓缩至2ml)(二)鉴定l、化学检识取芦丁和槲皮素少量, 置2支试管中分别加乙醇8ml使溶解(1)盐酸—镁粉反应: 取芦丁和槲皮素乙醇液0.5ml, 置2支试管中分别加浓盐酸5滴, 再加少量镁粉, 观察颜色变化。
(2)Molish反应: 取芦丁和槲皮素乙醇液0.5ml, 置2支试管中分别加10%α—萘酚0.5ml摇匀, 倾斜试管, 沿管壁缓缓滴加浓硫酸0.5ml, 静置, 观察二层溶液界面处颜色变化, 并比较芦丁和槲皮素的区别。
(3)FeCL3反应: 取芦丁和槲皮素乙醇液0.5ml, 置2支试管中分别加1%三氯化铁乙醇液几滴, 观察颜色变化。
物质的鉴定与提取实验-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物质的鉴定与提取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1、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糖类中的还原糖(具有还原性的糖,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单糖和含有游离醛基的二糖都具有还原性,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多肽能与铜离子发生反应,形成紫色络合物。
2、实验步骤:(1)还原糖的鉴定:选材→制备组织样液→加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显色(砖红色沉淀)(2)脂肪的鉴定:选材→制片→加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漂洗→镜检(橘黄色或红色)(3)蛋白质的鉴定:选材→制备组织样液→加双缩脲试剂A→摇匀→加双缩脲试剂B→观察颜色(紫色)3、注意事项:(1)还原糖的鉴定:①实验材料要求为浅色,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干扰;②实验材料的还原糖含量要高,马铃薯中含有淀粉,甘蔗中含蔗糖,均不适合作为实验材料;③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④必须水浴加热,50-65°C;⑤非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溶液为浅蓝色,即Cu(OH)2的颜色,而不是无色。
(2)脂肪的鉴定:①切片要薄,如薄厚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②酒精的作用:实验中要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观察;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3)蛋白质的鉴定:①先加A液1ml,摇匀;再加B液4滴,摇匀,B液不能过量;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的组织样液,以便对比;③无需加热(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实验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无水乙醇等)。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实验七酵母RNA的提取及鉴定

姓名:郭沈杰年级专业:2012级生物科学同组者:蔡萍萍学号:12050011012实验七酵母RNA的提取及鉴定一、实验目的掌握稀碱法提取酵母RNA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酵母核酸中RNA含量较多,DNA含量则少于2%。
RNA可溶于碱性溶液,当碱被中和后,可加乙醇使其沉淀,有此可得粗RNA制品。
用碱液提取的RNA有不同程度的降解。
三、实验仪器1、离心机2、水浴锅3、电炉4、烧杯5、量筒6、移液管7、玻璃棒8、滤纸9、漏斗11、电子天平12、pH试纸(pH1~14)四、实验试剂1、干酵母粉2、0.2%氢氧化钠溶液:2g氢氧化钠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0ml。
3、乙酸(A.R.)4、95%乙醇5、无水乙醚(A.R.)6、10%硫酸:浓硫酸(比重1.84)10ml,缓缓倾于水中,稀释至100ml。
7、氨水(A.R.)8、5%硝酸银溶液:5g硝酸银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ml,贮于棕色瓶中。
五、实验步骤(一)RNA的提取:1、称取2g干酵母粉于100ml烧杯中,加入0.2%氢氧化钠溶液10ml,沸水浴加热30分钟,经常搅拌(如沸水浴过程中溶液蒸干可再加5~8ml氢氧化钠)。
冷却,然后加入乙酸数滴,使提取液呈酸性(pH试纸检验,pH5~6),离心10-15分钟(4000r.p.m)。
倒取上清液,加入2倍体积的95%乙醇,边加边搅,加毕,静置,待完全沉淀,过滤。
2、滤渣先用95%乙醇洗2次,每次约5毫升,再用无水乙醚洗2次,每次也约5ml。
3、洗涤时可小心地用玻璃棒搅动沉淀。
乙醚滤干后,滤渣即为粗RNA,可鉴定和测定(二)鉴定:1、取上述RNA约0.5g,加10%硫酸5ml,加热至沸1~2分钟,将RNA水解。
2、水解液2ml,加入氨水2ml和5%硝酸银溶液1ml,观察是否产生絮状嘌呤银化合物。
注意事项:1、离心管回收2、离心的时候,要两两对称放置,且离心管中溶液的量基本一样。
否则会遭成离心机转子的损坏。
六、实验结果(一)RNA的提取:加入乙酸使溶液呈酸性,溶液呈土黄色。
实验七酵母rna的提取及鉴定.doc

实验七酵母rna的提取及鉴定.doc一、实验原理RNA是核酸的一种,在细胞中负责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蛋白质的合成。
RNA可分为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和转运RNA(tRNA)等多种类型,酵母菌中大部分RNA是rRNA 和tRNA,也存在少量的mRNA。
提取酵母RNA需要破解细胞壁和细胞膜等结构,并且细胞内含有大量核酸酶,因此提取纯度较高的RNA比较困难。
RNA的提取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两种方式实现。
化学方法主要是利用离子交换、酚-氯仿提取、硅胶柱层析等技术,较为复杂且需要一定的技术经验;物理方法主要是利用超声波、玻璃珠破碎法等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提取RNA。
本实验采用物理法加化学法结合的方法提取酵母RNA,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RNA的纯度和完整性。
二、实验步骤2.1 材料准备(1) 酵母菌法国版工业菌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2) TRIzol试剂盒(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3) 稀释HCl溶液(3 mol/L);(4) 75%(w/v)的酸性酚;(5) 氯仿;(6) 层析级异丙醇;(7) 等电聚丙烯酰胺缓冲液(pH 7.0,0.025 mol/L Tris/HCl,0.192 mol/L草酸二钠,0.0025 mol/LEDTA)。
2.2 RNA提取(1) 取一支含3 mL YPD液体培养基的酵母菌液,在恒温摇床上培养至OD600=0.8-1.0。
收集菌体,迅速离心10 min,将菌体沉淀在低温下保存。
(2) 在无菌条件下,向2mL微离心管中加入500μl冰冻的脚本称重的玻璃珠,加入250μl TRIzol试剂,加入500μl氯仿混合液(高速离心样品质量的20%)。
(3) 用冰缓慢振荡离心管10次,将离心管放置于室温下2min,加入250μl乙醇混合液(浓度为75%)搅拌溶解沉淀。
(4) 将悬液转到色谱柱上(色谱柱预先加入2 g等体积的硅胶),离心管内加入250μl TRIzol试剂并重复以上操作,将悬液转移到同一色谱柱上。
核酸的提取与鉴定实验报告

核酸的提取与鉴定实验报告核酸的提取与鉴定实验报告引言:核酸是生命的基础,它存在于细胞的核内,承载着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核酸的提取与鉴定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步骤。
本实验旨在探究核酸提取的方法以及鉴定核酸的质量和纯度。
一、核酸提取方法核酸的提取方法有多种,本实验采用了常用的酚-氯仿法。
首先,将待提取的细胞或组织样品加入细胞裂解液中,通过离心将细胞碎片沉淀下来。
然后,使用酚和氯仿进行提取,酚层中含有核酸和脂质,氯仿层中含有蛋白质。
通过离心将酚层和氯仿层分离,进一步提取纯净的核酸。
二、核酸的鉴定1. 纯度检测核酸的纯度是指核酸溶液中核酸与其他杂质的比例。
常用的纯度检测方法有比色法和光谱法。
本实验中使用了光谱法,即通过测量核酸溶液的吸光度来评估其纯度。
纯度越高,吸光度比值(A260/A280)越接近1.8。
实验结果显示,所提取的核酸样品的纯度在可接受范围内。
2. 浓度测定核酸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核酸溶液中核酸的含量。
浓度测定常用的方法有比色法和荧光法。
本实验中采用了比色法,即通过比较核酸溶液的吸光度与标准曲线的关系来确定核酸的浓度。
实验结果显示,所提取的核酸样品的浓度为Xμg/μl。
3. 碱基组成分析核酸的碱基组成是指核酸中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的相对含量。
碱基组成分析可以通过核酸测序技术来完成。
本实验中使用了Sanger测序技术,通过测序结果可以确定所提取核酸的碱基组成。
4. 凝胶电泳分析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核酸分析方法,可以根据核酸的大小和电荷来分离核酸。
本实验中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将提取的核酸样品与DNA分子量标准品一同加载到琼脂糖凝胶槽中,通电分离。
通过观察凝胶上的DNA条带,可以初步判断核酸的大小和纯度。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提取了核酸样品,并进行了一系列的鉴定实验。
通过纯度检测、浓度测定、碱基组成分析和凝胶电泳分析,我们确定了所提取核酸的质量和纯度。
核酸提取鉴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学习并掌握肝组织中DNA的提取原理和方法。
2. 熟悉DNA分离纯化的原理和技术。
3. 掌握DNA定量技术,评估提取DNA的浓度和纯度。
4. 通过实验验证DNA提取和鉴定方法的可行性。
二、实验基本原理肝组织中的DNA主要以核蛋白的形式存在,通过特定的化学和物理方法可以将其从细胞中分离出来。
实验中,我们采用氯化钠溶液和SDS等试剂来溶解和分离核蛋白,随后利用氯仿和异戊醇将蛋白质沉淀,最终通过冷乙醇沉淀DNA。
DNA的纯度可以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通过测定260nm和280nm处的吸光度比值(A260/A280)来评估DNA的纯度。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新鲜肝组织样本2. 0.14mol/L氯化钠溶液3. 柠檬酸钠4. SDS5. 氯仿6. 异戊醇7. 冷乙醇8. 100%乙醇9. 无水乙醇10. 硫酸11. 紫外分光光度计12. 1.5mL离心管13. 离心机14. 移液器15. 研钵16. 玻璃棒四、实验器材与仪器1. 研钵2. 玻璃棒3. 移液器4. 离心机5. 紫外分光光度计6. 电子天平7. 恒温水浴锅五、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1. 肝组织匀浆制备:将新鲜肝组织样本剪碎,用研钵和玻璃棒研磨成匀浆。
2. DNA提取:- 将肝匀浆加入0.14mol/L氯化钠溶液和柠檬酸钠,混匀后加入SDS,室温下放置10分钟。
- 加入氯仿和异戊醇,剧烈振荡,室温下放置10分钟。
- 12,000g离心10分钟,小心吸取上层水相。
- 向水相中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混匀后室温下放置10分钟。
- 12,000g离心10分钟,弃去上清液,用100%乙醇洗涤DNA沉淀。
- 12,000g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空气干燥DNA沉淀。
- 将DNA沉淀溶解于适量TE缓冲液中。
3. DNA定量:- 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NA溶液在260nm和280nm处的吸光度。
- 计算A260/A280比值,评估DNA纯度。
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和鉴定(设计性实验)

实验二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和鉴定(设计性实验)一、前言黄连为毛茛科黄根茎含多种生物碱, 主要是小檗碱, 又称黄连素约为5%~8%, 其次为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巴马亭)、药根碱、非洲防己碱.尚含黄柏酮、黄柏内酯、木兰花碱、阿魏酸等.叶含小檗碱1.4%~2.8%.此外, 黄连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从三角叶黄连中分离鉴定了黄连碱、小檗碱、掌叶防己碱和药根碱.连属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清心除烦,泻火解毒的功效。
黄连中有效成分是生物碱,其中小檗碱含量最高。
小檗碱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和弗氏、志贺氏痢疾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并有增强白血球吞噬作用,对结核杆菌、鼠疫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大鼠的阿米巴菌也有抑制效用。
小檗碱在动物身上有抗箭毒作用,并具有末梢性的降压及解热作用。
小檗碱的盐酸盐(俗称盐酸黄连素已广泛用于治疗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对肺结核、猩红热、急性扁桃腺炎和呼吸道感染也有一定疗效。
中医常用黄连、黄柏、三颗针及十大功劳等作清热解毒药物,其中主要有效成分即小檗碱。
二、目的要求1.通过对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掌握天然产物的提取技术。
2.通过对小檗碱的鉴定,掌握一般生物碱的鉴别方法。
3.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初步了解并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三、实验原理黄连主含小檗碱,含量为5.20%-7.69%,还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等,由于它们有相似结构,常统称为黄连生物碱。
小檗碱异名为黄连素,在水或稀乙醇中结晶所得小檗碱为黄色针状结晶。
游离小檗碱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几乎不溶于冷乙醇、氯仿和乙醚。
小檗碱和大分子有机酸生成的盐在水中的溶解度都很小。
小檗碱有季铵式、醛式、醇式,3种能互变的结构式,以季铵式最稳定。
小檗碱的盐都是季铵盐,于硫酸小檗碱的水溶液中加入计算量的氢氧化钡,生成棕红色强碱性游离小檗碱,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醚,称为季铵式小檗碱。
微量物证检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微量物证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培养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3. 了解微量物证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微量物证检验是指利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对犯罪现场或嫌疑人身上提取的微量物质进行鉴定和分析,以确定其来源、成分、性质等,为案件侦破提供科学依据。
本实验以常见微量物证为例,通过提取、分离、鉴定等步骤,实现对物证的检验。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案发现场采集的疑似物证样本(如血迹、毛发、纤维等)- 标准试剂(如碘液、硝酸银溶液、盐酸等)- 纯净水、无水乙醇、乙醚等溶剂2. 实验仪器:- 显微镜- 离心机- 水浴锅- 滴定管- 分光光度计- 移液器- 烧杯、试管、玻璃棒等实验器材四、实验步骤1. 样本预处理- 将疑似物证样本用剪刀剪成小块,放入烧杯中。
- 加入适量纯净水,用玻璃棒搅拌,使物证充分溶解。
- 将溶液过滤,收集滤液。
2. 物证提取- 取适量滤液,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初步判断物证成分。
- 根据物证成分,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如溶剂萃取、酸碱沉淀等)。
- 将提取后的溶液离心,收集沉淀物。
3. 物证鉴定- 对沉淀物进行显微镜观察,记录其形态特征。
- 根据沉淀物的颜色、形态等特征,结合标准试剂进行鉴定。
- 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物证浓度,进一步确认物证成分。
4.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样本预处理- 滤液呈浅黄色,初步判断可能含有有机物。
2. 物证提取- 加入碘液后,溶液呈深蓝色,说明物证中可能含有淀粉。
3. 物证鉴定- 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沉淀物为淀粉颗粒。
- 加入硝酸银溶液,沉淀物呈黑色,进一步证实物证为淀粉。
4. 数据分析- 分光光度计测定结果显示,物证中淀粉浓度为0.5%。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对疑似物证进行提取、分离、鉴定等步骤,成功鉴定出物证为淀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一归纳七类物质鉴定与提取,全取教材五大基础实验1.教材规定实验中的“染色剂”归纳试剂被染成分呈现颜色斐林试剂还原糖砖红色沉淀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脂肪橘黄色(或红色)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紫色甲基绿染液DNA 绿色吡罗红染液RNA 红色健那绿染液线粒体蓝绿色龙胆紫溶液染色体紫色醋酸洋红溶液红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红色2.七类物质鉴定和提取类实验总结实验名称试剂颜色生物材料备注淀粉的鉴定碘液蓝色脱色的叶片还原糖的鉴定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苹果或梨匀浆等现配现用、水浴加热脂肪的鉴定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橘黄(或红)色花生种子切片需用高倍镜观察蛋白质的鉴定双缩脲试剂紫色豆浆、稀蛋清等先加A液,后加B液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提取液:无水乙醇;分离液:层析液①胡萝卜素:橙黄色②叶黄素:黄色③叶绿素a:蓝绿色④叶绿素b:黄绿色新鲜的绿叶(如菠菜叶)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研磨得更充分;加入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中色素被破坏酒精的鉴定重铬酸钾溶液灰绿色无氧环境中的酵母菌酸性条件鉴定CO2Ca(OH)2(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浑浊(或由蓝变绿再变黄)有氧或无氧环境中的酵母菌【高考例证】(2014·广东理综,5)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图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匀浆后检测,结果正确的是()选项取样时间检测试剂检测结果A 第10天斐林试剂不显色B 第20天双缩脲试剂不显色C 第30天苏丹Ⅲ试剂橘黄色D 第40天碘液蓝色解析分析曲线可知,油菜种子在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和淀粉不断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第10天时仍然存在较多的可溶性糖,可溶性糖中的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A错误;蛋白质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在整个种子成熟过程中都能检测到蛋白质的存在,B错误;在第30天时,脂肪含量较高,脂肪与苏丹Ⅲ试剂发生反应呈现橘黄色,C正确;在第40天时,淀粉已经消耗殆尽,用碘液检测不会发生显色反应,D错误。
答案C物质鉴定类试题的3个易错点(1)不清楚实验试剂与检测对象的对应关系,如将甲基绿与吡罗红的作用混淆等。
(2)不清楚鉴定试剂的使用方法,如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及DNA与二苯胺反应均需要水浴加热,但双缩脲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碘液的使用条件则为常温。
(3)不清楚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相关使用方法,前者是将甲液、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使用时需水浴加热,而双缩脲试剂是先加入A液,造成碱性环境后再加入B液,使用时无需加热。
【对点小练】1.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脂肪鉴定实验中滴加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的目的是洗去浮色B.验证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的实验中,常用鸡蛋清作为对照组实验中的材料C.在蛋白质鉴定实验中,为防止蛋清粘在试管壁上,最好对其进行稀释处理D.在物质鉴定实验中,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蓝绿色的细胞核解析健那绿可使线粒体(而不是细胞核)着色(呈蓝绿色)。
答案 D2.(2016·武汉武昌区调研)下列有关物质(或结构)、相应的鉴定试剂、实验结果都正确的一组是()A 果糖、斐林试剂、砖红色DNA、健那绿染液、绿色淀粉、碘液、蓝色B RNA、吡罗红、红色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酒精、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灰绿色C 脂肪、龙胆紫、紫色染色体、甲基绿、绿色CO2、溴麝香草酚蓝、黄色D 线粒体、健那绿、蓝绿色胡萝卜素、无水乙醇、黄色淀粉酶、双缩脲试剂、紫色解析健那绿是对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试剂,对DNA染色使用甲基绿染液,A错误;脂肪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色,将脂肪分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B正确;龙胆紫是对染色体染色的试剂,DNA被甲基绿染成绿色,二氧化碳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C错误;胡萝卜素可用无水乙醇提取,胡萝卜素呈橙黄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呈紫色,D错误。
答案 B3.(2016·湖北武汉调研)下列各项实验中所用的试剂,作用相同的是()A.“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和“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中,蒸馏水的作用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酒精的作用C.“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实验中,CuSO4的作用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盐酸的作用解析制备细胞膜实验中蒸馏水的作用是使细胞吸水涨破,而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中蒸馏水可以保持细胞的活性,A错误;脂肪检测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色素,B错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实验用的是新制氢氧化铜,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用的是铜离子,C错误;“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用到盐酸的作用是使细胞分离开来,“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盐酸的作用都是使细胞相互分离,D正确。
答案 D整合二归纳九类观察实验,规范熟练操作流程,重建镜检实验“文件夹”1.显微观察的两种方式(1)原色观察:即观察材料不用染色,直接用显微镜观察即可。
相关实验有: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
(2)染色观察:即观察材料要经染色剂染色后才可用显微镜观察。
相关实验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等。
2.显微观察类实验的染色剂与材料选择3.显微观察3种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装片法微小生物(如草履虫、衣藻)或大型生物的部分l细胞(如人口腔上皮细胞、叶表皮细胞),直接观察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切片法相对较大、较硬的材料,如花生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高考例证】1.(2016·江苏卷,19)下列实验都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现象描述合理的是()实验标号实验名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①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镜检1:几乎整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呈紫色;镜检2:不同细胞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②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菠菜叶表皮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人口腔上皮细胞具有细胞核和核糖体③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长,液泡大;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多数细胞中呈紫色的染色体形态清晰④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酵母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细胞核、液泡和线粒体的形态、数目清晰可见A.实验①B.实验②C.实验③D.实验④解析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时,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液泡大,占据整体细胞体积的绝大部分,呈紫色,不同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小不同,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A正确;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时,不能观察到核糖体,B错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观察不到染色体,C错误;线粒体需染色后才能观察到清晰的形态且酵母菌无大液泡,D错误。
答案 A2.(2015·山东卷,3)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B.低温诱导大蒜根尖时间过短,可能导致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C.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需保持细胞活性以便观察有丝分裂过程D.将洋葱表皮放入0.3 g/mL蔗糖溶液中,水分交换平衡后制成装片观察质壁分离过程解析色素分离时,若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不能分离出各色素带,A错误;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若诱导大蒜根尖时间过短,染色体数目可能并未加倍,B正确;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装片时,细胞在解离时已死亡,不可能再继续分裂进程了,C错误;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时,先制作装片,再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状况,D错误。
答案 B选择合适的材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不能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几乎不含DNA、RNA)。
(2)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叶绿体中的色素颜色会掩盖健那绿染色后的颜色变化)。
(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根尖的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这些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所选的材料可以是动物的精巢或植物的雄蕊,而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或植物的雌蕊(雄配子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
(5)观察叶绿体时,若选用菠菜叶则取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的液泡)。
【对点小练】1.(2017·山东潍坊检测)下列实验与选用的试剂组合正确的是()A.观察线粒体——甲基绿染液B.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酸性重铬酸钾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健那绿、吡罗红染液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斐林试剂解析观察线粒体所使用的染色剂为“健那绿”而不是“甲基绿”,A错误;酸性重铬酸钾可检测酒精存在,故可确认酵母菌的呼吸类型,B正确;观察DNA、RNA分布可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液,C错误;检测蛋白质应使用双缩脲试剂,D错误。
答案 B2.(2016·河北邯郸二模,12)黑藻是一种水生植物,叶片小而薄,小王同学利用黑藻进行下列生物学实验,其中错误的是()解析叶绿体本身有颜色,不需染色,用蒸馏水制片就可以了,A正确;探究CO2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至少要设置3个组:无CO2组、低CO2组、高CO2组,B错误;30%蔗糖溶液可使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用清水处理发生质壁分离的成熟植物细胞使其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正确;提取叶绿体色素要用到无水乙醇、碳酸钙、二氧化硅,无水乙醇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二氧化硅使研磨充分,利于色素释放,D正确。
答案 B3.小杨对4种实验材料的研究及观察记录见下表,不正确的是()解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无法观察到核仁。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