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_配合物的生成、性质与应用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一、实验目的1、了解有关配合物的生成,配离子及简单离子的区别。
2、比较配离子的稳定性,了解配位平衡与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溶液酸度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由一个简单的正离子和几个中性分子或其它离子结合而成的复杂离子叫配离子,含有配离子的化合物叫配合物。
配离子在溶液中也能或多或少地离解成简单离子或分子。
例如:[Cu(NH 3)4]2+配离子在溶液中存在下列离解平衡:32243NH 4Cu ])NH (Cu [+⇔++)])(([)()(243342++⋅=NH Cu C NH C Cu C K d 不稳定常数K d 表示该离子离解成简单离子趋势的大小。
配离子的离解平衡也是一种化学平衡。
能向着生成更难离解或更难溶解的物质的方向进行,例如,在[Fe(SCN)]2+溶解中加入F -离子,则反应向着生成稳定常数更大的[FeF 6]3- 配离子方向进行。
螯合物是中心离子与多基配位形成的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物。
很多金属的螯合物都具有特征的颜色,并且很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
例如,丁二肟在弱碱性条件下与Ni 2+生成鲜红色难溶于水的螯合物,这一反应可作检验Ni 2+的特征反应。
四、仪器及试剂1、 仪器试管、滴定管2、 试剂HgCl 2(0.1mol ·L -1)、KI(0.1 mol ·L -1)、NiSO 4(0.2 mol ·L -1)、BaCl 2(0.1mol ·L -1)、NaOH(0.1mol ·L -1)、1:1(NH 3·H 2O)、FeCl 3(0.1mol ·L -1)、KSCN(0.1 mol ·L -1)、K 3[Fe(CN)6](0.1 mol ·L -1)、AgNO 3(0.1mol ·L -1)、NaCl(0.1 mol ·L -1)、CCl 4、FeCl 3(0.5 mol ·L -1)、NH 4F(4 mol ·L -1)、NaOH(2mol ·L -1)、1:1H 2SO 4、HCl(浓)、NaF(0.1 mol ·L -1)、CuSO 4(0.1 mol ·L -1)、K 4P 2O 7(2 mol ·L -1)、NiCl 2(0.1 mol ·L -1)、NH 3·H 2O(2 mol ·L -1)、1%丁二肟、乙醚。
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

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引言:配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配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和分析不同配合物的性质,探究其结构和反应特点。
实验一:合成配合物实验目的:合成一种含铁离子的配合物,并观察其颜色变化和溶解性质。
实验步骤:1. 将适量的铁(II)硫酸盐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得到铁(II)溶液。
2. 加入适量的配体溶液,如氨水,搅拌混合。
3. 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并记录。
4. 将溶液分别与水、醇、酸等不同溶剂进行溶解性测试。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铁(II)溶液在加入氨水后颜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无色变为深绿色。
这表明氨水与铁(II)离子形成了配合物。
此外,我们还发现该配合物在水中溶解性较好,而在醇和酸中溶解性较差。
这与配合物的结构有关,配合物中的配体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导致了溶解性的差异。
实验二:配合物的稳定性实验目的:通过测定配合物的溶解度和溶解度积,评估配合物的稳定性。
实验步骤:1. 选取不同的配合物,如铜配合物、镍配合物等。
2. 分别将配合物溶解于水中,得到饱和溶液。
3. 通过滴定法或其他适当的方法,测定配合物的溶解度。
4. 根据溶解度计算溶解度积。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不同配合物的溶解度和溶解度积。
溶解度积是反映配合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其值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实验结果表明,铜配合物的溶解度积较大,而镍配合物的溶解度积较小。
这说明铜配合物较为稳定,而镍配合物相对不太稳定。
这可能与配合物的结构和配体的性质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实验三:配合物的光谱性质实验目的: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化学键特点。
实验步骤:1. 选取一种具有吸收特征的配合物。
2. 制备配合物的溶液,并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
3. 制备配合物的固体样品,并进行红外光谱测试。
配合物的性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配合物的生成原理及特点;2. 掌握配合物性质的测定方法;3. 通过实验,加深对配合物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配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与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其中一个原子提供孤对电子,另一个原子提供空轨道,形成配位键。
配合物的性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如颜色、溶解度、氧化还原性、酸碱性等。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烧杯、滴定管、容量瓶、酒精灯、玻璃棒等;2. 试剂:K2[Fe(CN)6]、FeCl3、NaCl、NH3·H2O、H2SO4、KSCN、K4[Fe(CN)6]、NaOH、BaCl2、AgNO3、Na2S2O3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合物颜色的观察:取少量K2[Fe(CN)6]溶液,加入少量NaOH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2. 配合物溶解度的测定:分别取K2[Fe(CN)6]、FeCl3、NaCl、NH3·H2O、H2SO4等溶液,加入少量水,观察溶解情况。
3. 配合物氧化还原性的测定:取少量K4[Fe(CN)6]溶液,加入少量FeCl3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4. 配合物酸碱性的测定:取少量K2[Fe(CN)6]溶液,加入少量NaOH溶液,观察溶液pH值的变化。
5. 配合物与沉淀剂的反应:取少量K2[Fe(CN)6]溶液,加入少量BaCl2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6. 配合物与配位剂的反应:取少量K2[Fe(CN)6]溶液,加入少量AgNO3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配合物颜色的观察:加入NaOH溶液后,K2[Fe(CN)6]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绿色,说明生成了配合物。
2. 配合物溶解度的测定:K2[Fe(CN)6]、FeCl3、NaCl、NH3·H2O、H2SO4等溶液均可溶解于水,说明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好。
3. 配合物氧化还原性的测定:加入FeCl3溶液后,K4[Fe(CN)6]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棕色,说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引言:配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形成的化合物。
通过配位键的形成,配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不同配合物,探究其生成机制和性质。
实验一:合成铁氰化物配合物材料与方法:1. 氰化钠(NaCN)溶液2. 氯化铁(III)溶液3. 乙醇溶液4. 氢氧化钠(NaOH)溶液5. 过滤纸6. 玻璃棒步骤:1. 取一定量的氰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铁(III)溶液中。
2. 搅拌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3. 加入乙醇溶液,继续搅拌。
4.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5. 过滤得到沉淀。
结果与讨论: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深蓝色,并最终生成了蓝色的沉淀。
这表明我们成功合成了铁氰化物配合物。
实验二:配合物的溶解性实验材料与方法:1. 合成的铁氰化物配合物2. 氯化铵(NH4Cl)溶液3. 硝酸银(AgNO3)溶液4. 玻璃棒步骤:1. 取一定量的铁氰化物配合物溶液。
2. 分别加入氯化铵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3. 观察颜色变化和沉淀的生成情况。
结果与讨论:我们发现,加入氯化铵溶液后,配合物的颜色变浅,说明配合物发生了溶解。
而加入硝酸银溶液后,观察到白色沉淀的生成。
这表明铁氰化物配合物可以与氯化铵发生配位置换反应,但无法与硝酸银发生反应。
实验三: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实验材料与方法:1. 合成的铁氰化物配合物2. 火焰步骤:1. 将铁氰化物配合物放置在火焰上方。
2. 观察颜色变化和物质的行为。
结果与讨论:我们观察到,铁氰化物配合物在火焰下发生分解,产生橙色火焰。
这表明配合物在高温下不稳定,容易分解。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铁氰化物配合物,并探究了其性质。
我们发现铁氰化物配合物具有一定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配合物的生成机制和性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附录:实验中所用的化学品均需在实验室中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配合物的性质实验报告

配合物的性质实验报告配合物的性质实验报告引言:配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形成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化学、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通过实验研究配合物的性质,可以深入了解其结构和反应特性,为相关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不同配体对配合物性质的影响。
实验一:配合物的颜色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配合物的颜色变化,了解配合物的电子跃迁和吸收光谱特性。
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金属离子和配体的溶液,如FeCl3、CuSO4、CoCl2等金属离子溶液,以及NH3、EDTA等配体溶液。
2. 将金属离子溶液和配体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与讨论:观察到不同配合物的颜色变化,如FeCl3与NH3反应生成红棕色的[Fe(NH3)6]3+配合物,CuSO4与NH3反应生成蓝色的[Cu(NH3)4]2+配合物。
这些颜色变化是由于配合物中金属离子的电子跃迁引起的。
不同金属离子和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电子能级发生变化,从而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实验二:配合物的稳定性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配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了解配合物的溶解度和配体交换反应。
实验步骤:1. 准备一系列含有不同金属离子的配合物溶液。
2. 分别在酸性、碱性和中性条件下观察配合物的溶解度变化。
3. 将配合物溶液与其他配体反应,观察配合物的配体交换反应。
实验结果与讨论:观察到在酸性条件下,某些配合物的溶解度增加,而在碱性条件下溶解度减少。
这是由于酸性条件下配体与金属离子形成更稳定的配合物,而碱性条件下配体与金属离子解离,导致配合物溶解度降低。
此外,通过与其他配体反应,观察到配合物的配体交换反应。
不同配体对配合物的稳定性有不同的影响,部分配体可以与配合物发生配体交换反应,形成新的配合物。
实验三: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实验目的:通过研究配合物在高温条件下的热稳定性,了解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和热稳定性。
实验步骤:1. 将配合物样品加热至一定温度,记录温度和观察样品的颜色和形态变化。
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doc

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六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及其性质山东大学西校区实验报告姓名危诚年级班级公共卫生1班实验六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及其性质实验目的:了解配离子与简单离子的区别;比较配离子的相对稳定性,掌握配位平衡与沉淀、氧化还原反应和溶液酸度的关系;了解螯合物的形成。
实验原理:平衡原理;螯合物反应等。
实验器材:试管,离心试管,试管架,试管刷等。
实验药品:,实验过程:(一)配合物的生成和配合物的组成(1)取一支试管,加入1ml 0.1mol/L的变为深蓝色。
溶液,滴加2mol/L的溶液,溶液等配位化合物的反应;配位离子的稳定标准常数,。
取出1ml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加入1ml无水乙醇,发现产生蓝色沉淀。
说明铜铵配合物在乙醇中溶解度较小。
(2)取一支试管,加4滴0.1mol/L的溶液,滴加0.1mol/L的溶液,观察到有红色沉淀生成。
再滴加过量的溶液,红色沉淀溶解。
;(3)取两支试管A、B,各加1ml 0.2mol/L的的溶液,在B试管中滴加0.1mol/L的;另取一支试管,加2ml的0.2mol/L的溶液,滴加6mol/L的溶液,在A试管中滴加0.1mol/L溶液。
A、B试管中都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边加边震荡,待生成的沉淀完全溶解后,把溶液分在在两支试管C、D中。
在C试管中滴加0.1mol/L的溶液,在D试管中滴加0.1mol/L的溶液,C试管有白色沉淀生成,D管无明显现象。
;D管中镍离子以生反应。
(4)取一支试管,加10滴0.1mol/L的液变成血红色。
另取一支试管,10滴0.1mol/L的明显现象。
说明(二)配合物的稳定性的比较(1)取两支试管AB,各加4滴0.1mol/L的观察到有浅黄色的溶液和2滴0.1mol/L的,滴加0.1mol/L的L的发溶液,溶溶液,无溶液,溶沉淀生成。
在A试管中滴加0.1mol/L的液,边滴加边震荡,直至沉淀刚好溶解;在B试管中滴加相同体积的0.1mol/L的溶液,观察到沉淀溶解。
实验三_配合物的生成、性质与应用

实验三 配合物的生成、性质和应用一、实验目的1.了解配合物的生成和组成。
2.了解配合物与简单化合物合复盐的区别。
3.了解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螯合物的形成条件及稳定性。
5.熟悉过滤盒试管的使用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由中心离子(或原子)与配体按一定组成和空间构型以配位键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
配位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可逆反应,每一步反应都存在着配位平衡。
M + nR MRn s n[MRn] [M][R]K 配合物的稳定性可由K 稳 (即K s )表示,数值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增加配体(R)或金属离子(M)浓度有利于配合物(MRn)的形成,而降低配体和金属离子的浓度则有利于配合物的解离。
如溶液酸碱性的改变,可能引起配体的酸效应或金属离子的水解等,就会导致配合物的解离;若有沉淀剂能与中心离子形成沉淀的反应发生,引起中心离子浓度的减少,也会使配位平衡朝离解的方向移动;若加入另一种配体,能与中心离子形成稳定性更好的配合物,则同样导致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若沉淀平衡中有配位反应发生,则有利于沉淀溶解。
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的关系总是朝着生成更难解离或更难溶解物质的方向移动。
配位反应应用广泛,如利用金属离子生成配离子后的颜色、溶解度、氧化还原性等一系列性质的改变,进行离子鉴定、干扰离子的掩蔽反应等。
三、仪器和试剂仪器:试管、离心试管、漏斗、离心机、酒精灯、白瓷点滴板。
试药:H 2SO 4 (2mol·L -1)、HCl (1mol·L -1)、NH 3·H 2O (2, 6mol·L -1)、NaOH (0.1, 2mol·L -1) 、CuSO 4 (0.1mol·L -1, 固体)、HgCl 2 (0.1mol·L -1)、KI (0.1mol·L -1)、BaCl 2 (0.1mol·L -1)、K 3Fe (CN)6 (0.1mol·L -1)、NH 4Fe (SO 4)2 (0.1mol·L -1)、FeCl 3 (0.1mol·L -1)、KSCN (0.1mol·L -1)、NH 4F (2mol·L -1)、(NH 4)2C 2O 4 (饱和)、AgNO 3 (0.1mol·L -1)、NaCl (0.1mol·L -1)、KBr (0.1mol·L -1)、 Na 2S 2O 3 (0.1mol·L -1,饱和)、Na 2S (0.1mol·L -1)、FeSO 4 (0.1mol·L -1)、NiSO 4 (0.1mol·L -1) 、CoCl 2(0.1mol·L -1)、CrCl 3 (0.1mol·L -1)、EDTA (0.1mol·L -1)、乙醇 (95%)、CCl 4、邻菲罗啉 (0.25%)、二乙酰二肟(1%)、乙醚、丙酮。
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和结构;2. 掌握配合物性质的基本实验方法;3. 分析配合物的颜色、溶解度、稳定性等性质;4. 探讨配合物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配合物是由中心离子(或原子)与配体以配位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中心离子通常为金属离子,配体为能提供孤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
配合物的性质与中心离子、配体和配位键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器材1. 烧杯、试管、滴定管、移液管、玻璃棒、镊子、滤纸;2. 实验试剂:氯化铁溶液、硫氰酸钾溶液、氨水、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化钠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合物颜色实验(1)取少量氯化铁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硫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取少量硫酸铜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3)取少量硝酸银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硫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 配合物溶解度实验(1)取少量氯化铁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氨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2)取少量硫酸铜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3)取少量硝酸银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硫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
3. 配合物稳定性实验(1)取少量氯化铁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氨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2)取少量硫酸铜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3)取少量硝酸银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硫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配合物颜色实验(1)氯化铁溶液与硫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血红色配合物;(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3)硝酸银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2. 配合物溶解度实验(1)氯化铁溶液与氨水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3)硝酸银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3. 配合物稳定性实验(1)氯化铁溶液与氨水反应生成的红褐色沉淀在加热后溶解;(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在加热后溶解;(3)硝酸银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黑色沉淀在加热后溶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 配合物的生成、性质和应用一、实验目的1.了解配合物的生成和组成。
2.了解配合物与简单化合物合复盐的区别。
3.了解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螯合物的形成条件及稳定性。
5.熟悉过滤盒试管的使用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由中心离子(或原子)与配体按一定组成和空间构型以配位键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
配位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可逆反应,每一步反应都存在着配位平衡。
M + nR MRn s n[MRn] [M][R]K 配合物的稳定性可由K 稳 (即K s )表示,数值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增加配体(R)或金属离子(M)浓度有利于配合物(MRn)的形成,而降低配体和金属离子的浓度则有利于配合物的解离。
如溶液酸碱性的改变,可能引起配体的酸效应或金属离子的水解等,就会导致配合物的解离;若有沉淀剂能与中心离子形成沉淀的反应发生,引起中心离子浓度的减少,也会使配位平衡朝离解的方向移动;若加入另一种配体,能与中心离子形成稳定性更好的配合物,则同样导致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若沉淀平衡中有配位反应发生,则有利于沉淀溶解。
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的关系总是朝着生成更难解离或更难溶解物质的方向移动。
配位反应应用广泛,如利用金属离子生成配离子后的颜色、溶解度、氧化还原性等一系列性质的改变,进行离子鉴定、干扰离子的掩蔽反应等。
三、仪器和试剂仪器:试管、离心试管、漏斗、离心机、酒精灯、白瓷点滴板。
试药:H 2SO 4 (2mol·L -1)、HCl (1mol·L -1)、NH 3·H 2O (2, 6mol·L -1)、NaOH (0.1, 2mol·L -1) 、CuSO 4 (0.1mol·L -1, 固体)、HgCl 2 (0.1mol·L -1)、KI (0.1mol·L -1)、BaCl 2 (0.1mol·L -1)、K 3Fe (CN)6 (0.1mol·L -1)、NH 4Fe (SO 4)2 (0.1mol·L -1)、FeCl 3 (0.1mol·L -1)、KSCN (0.1mol·L -1)、NH 4F (2mol·L -1)、(NH 4)2C 2O 4 (饱和)、AgNO 3 (0.1mol·L -1)、NaCl (0.1mol·L -1)、KBr (0.1mol·L -1)、 Na 2S 2O 3 (0.1mol·L -1,饱和)、Na 2S (0.1mol·L -1)、FeSO 4 (0.1mol·L -1)、NiSO 4 (0.1mol·L -1) 、CoCl 2 (0.1mol·L -1)、CrCl 3 (0.1mol·L -1)、EDTA (0.1mol·L -1)、乙醇 (95%)、CCl 4、邻菲罗啉 (0.25%)、二乙酰二肟(1%)、乙醚、丙酮。
四、实验内容1.配合物的生成和组成(1)配合物的生成在试管中加入0.5g CuSO 4·5H 2O (s), 加少许蒸馏水搅拌溶解,再逐滴加入2mol·L -1的氨水溶液,观察现象,继续滴加氨水至沉淀溶解而形成深蓝色溶液,然后加入2mL 95%乙醇,振荡试管,有何现象?静置2分钟,过滤,分出晶体。
在滤纸上逐滴加入2 mol·L -1NH 3·H 2O 溶液使晶体溶解,在漏斗下端放一支试管承接此溶液,保留备用。
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现象:有浅蓝色沉淀碱式硫酸铜生成:Cu 2++ 2NH 3·H 2O=Cu 2(OH)2SO 4+2NH 4+继续滴加沉淀溶解加入乙醇,现象和解释: 析出Cu(NH 3)4 SO 4(蓝色)(2)配合物的组成将上述溶液分成2份,在一支试管中滴入2滴0.1mol·L -1BaCl 2溶液,另一支试管滴入2滴0.1mol·L -1NaOH 溶液,观察现象,写出离子方程式。
现象:第一支有白色沉淀SO42- +Ba2+=BaSO4第二支无现象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滴0.1mol·L-1CuSO4溶液,然后分别向试管中滴入2滴0.1mol·L-1 BaCl2溶液和2滴0.1mol·L-1NaOH溶液,观察现象,写出离子方程式。
第一支有白色沉淀SO42- +Ba2+=BaSO4第二支有蓝色沉淀Cu2+ + OH- =Cu(OH)2比较二实验结果,分析该配合物的内界和外界组成,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内界:【Cu(NH3)4】2+外界:SO42-2.配合物与简单化合物、复盐的区别(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10滴0.1mol·L-1FeCl3溶液,再滴加2滴0.1mol·L-1KSCN溶液,观察溶液呈何颜色?【Fe(SCN)3】血红色(2)用0.1mol·L-1K3Fe(CN)6)溶液代替FeCl3溶液,同法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是否相同。
不同无现象Fe(CN)6)3+ 配离子存在于溶液中。
(3)如何用实验证明硫酸铁铵是复盐,请设计步骤并实验之。
提示:取3支试管,各加入5滴0.1mol·L-1NH4Fe(SO4)2溶液,分别用相应方法鉴定NH4+、Fe3+、SO4 2-的存在。
加盐酸,NaOH,硝酸钡验证3.配位平衡及其移动(1)配合物的取代反应在一支试管中,加入10滴0.1mol·L-1FeCl3溶液和1滴0.1mol·L-1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
向其中滴加2mol·L-1NH4F溶液,溶液颜色又如何?再滴入饱和(NH4)2C2O4溶液,溶颜色又怎样变化?简单解释上述现象,并写出离子方程式。
【Fe(SCN)3】血红色;血红色变浅至无色【Fe(F)6】3-;无色变为黄绿色Fe(C2O4)33-生成稳定常数更大的配离子(4) 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在一支离心试管中加入2滴0.1mol·L-1AgNO3溶液,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①逐滴加入0.1mol·L-1NaCl溶液至沉淀刚生成;②逐滴加入6mol·L-1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③逐滴加入0.1mol·L-1KBr溶液至刚有沉淀生成;④逐滴加入0.1mol·L-1Na2S2O3溶液,边滴边剧烈振摇至沉淀恰好溶解;⑤逐滴加入0.1mol·L-1KI溶液至沉淀刚生成;⑥逐滴加入饱和Na2S2O3溶液,至沉淀恰好溶解;⑦逐滴加入0.1mol·L-1Na2S溶液至沉淀刚生成;写出每一步有关的离子方程式,比较几种沉淀的溶度积大小和几种配离子稳定常数大小讨论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的关系。
象和解释AgBr Ag(S2O3)23-AgI Ag(CN)2 -Ag2S浅黄色沉淀溶解黄色沉淀溶解黑色沉淀K = K s p× K稳(3) 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反应取两支试管各加5滴0.1mol·L-1的FeCl3溶液及10滴CCl4,然后往一支试管滴入2mol·L-1 NH4F溶液至溶液变为无色,另一支试管中滴入几滴蒸馏水,摇匀后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再滴入5滴0.1mol·L-1KI溶液,振荡后比较两试管中CCl4层颜色,解释现象并写出离子方程式。
Fe(C2O4)33-+I -无现象2Fe3++2I -== I2+ 2Fe2+(四氯化碳层的颜色为棕色)(4)配位平衡与酸碱平衡①取2支试管,各加入少量自制的硫酸四氨合铜溶液,一支逐滴加入1mol·L-1HCl溶液,另一支滴加2mol·L-1NaOH溶液,观察现象,说明配离子[Cu(NH3)4]2+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稳定性,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②在一支试管中,先加入10滴0.1mol·L-1FeCl3溶液,再逐滴滴加2mol·L-1NH4F溶液至溶液颜色呈无色,将此溶液分成两份,分别逐滴加入1mol·L-1HCl和2mol·L-1NaOH溶液,观察现象,说明配合物离子[FeF6]3-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稳定性,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Cu(NH3)42++ 4H+ === Cu2+ +4NH4+颜色变浅6.配合物的应用(1)取两支试管各加10滴自制的[Fe(SCN)6]3-、[Cu(NH3)4]2+,然后分别滴加0.1mol·L-1 EDTA溶液,观察现象并解释。
现象和解释:褪色形成EDTA的螯合物[Fe(CNS)6]3- + y4- == [FeY]- + 6CNS-[Cu(NH3)4]2+ + Y4- == [CuY]2- + 4NH3(2)在小试管中(或白瓷点滴板上),滴加一滴0.1mol·L-1FeSO4溶液及3滴0.25%邻菲罗啉溶液,观察现象,此反应可作为Fe2+离子的鉴定反应。
现象和解释:生成桔红色的溶液(反应方程式)(3)在试管中加入2滴0.1mol·L-1NiSO4溶液及一滴2mol·L-1NH3·H2O和2滴二乙酰二肟溶液,观察现象,此反应可作为Ni2+离子的鉴定反应。
H+离子浓度过大不利于Ni2+离子生成内络盐,而OH-离子的浓度也不宜太高,否则会生成氢氧化镍沉淀。
合适的酸度是pH为5~10。
在白色点滴板上滴1滴0.2mo1.L-1硫酸镍溶液,1滴0.1mo1.L-1氨水和1滴1% 二乙酰二肟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现象和解释:生成鲜红色的沉淀(反应方程式见上)五、注意事项1.在性质实验中一般来说,生成沉淀的步骤,沉淀量要少,即刚观察到沉淀生成就可以;使沉淀溶解的步骤,加入试液越少越好,即使沉淀恰好溶解为宜。
因此,溶液必须逐滴加入,且边滴边摇,若试管中溶液量太多,可在生成沉淀后,离心沉降弃去清液,再继续实验。
2.NH4F试剂对玻璃有腐蚀作用,储藏时最好放在槊料瓶中。
3.注意配合物的活动性是指配合物在反应速度方面的性能。
Cr-EDTA配合物的稳定性相当高(lg K s= 21),但反应速度较慢。
在室温下很少发生反应,必须在EDTA过量且加热煮沸下才能形成相应配合物。
1. 银氨配合物不能贮存,因放置时(天热时不到一天)会析出有强爆炸性的氮化银Ag3N沉淀。
为了破坏溶液中的银氨配离子,可加盐酸,使它转化为氯化银,回收氯化银。
2. 溴化银、碘化银与硫代硫酸钠溶液反应时,硫代硫酸钠浓度不能较大,否则碘化银也会溶解。
一般情况下1 mo1·L-1以下的硫代硫酸钠不会使碘化银溶解,2 mo1·L-1的硫代硫酸钠会使碘化银部分溶解,饱和硫代硫酸钠会使碘化银全部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