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小说阅读复习
2020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之情节结构讲义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结构讲义一、情节的概念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二、情节的叙述方式1.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
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
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但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这样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如果将这个材料删去,原有的故事情节仍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线索仍旧清楚明朗,读者不会产生疑问;而补叙是与全文中心事件密切相关的,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个片段删去,读者会产生疑问或歧义。
②从形式上看,插叙内容的前后有简明扼要的过渡性文字,使之与中心事件衔接自然,一般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补叙无须过渡性文字,它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现结果之后,交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因此它可以被安排在篇末。
2020届高考语文阅读材料小说阅读

“小说阅读”解题路径及其表达模式
一、考情分析
本考点将逐渐成为命题的热点,比散文考点难,不易把握。命题角度大致有:一是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与概括;二是对人物形象概括和赏析,个性化的解读与阐述不能游离于原著;三是对语言艺术、主题思想、情感倾向、时代特征等方面的评析。能力层级C至F不等。
4、分析戛然而止的结尾。冲突往往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深思。这使结尾句往往成为点睛之笔,是理解全篇的关键。
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或让人回味无穷,或令人继续思索,或点题或突出主题……
3、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具有喜剧色彩。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反映出人类向往……的愿望。
1.作者直接插进来进行叙述、介绍、说明,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所见所闻所感和亲身经历来进行插叙。
2.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自己或旁人的语言(像对话、独白等)来进行插叙。
3.通过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
1.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本阅读【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主题练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本阅读【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主题练【主题解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它将新闻报道般的写实与神奇的幻想结合起来,采用模糊化技巧和神话模式,表现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
魔幻是指神秘而富于变幻的内容,或者说是通过幻想才可能有的事情;现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内容。
从本质上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
“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
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深受此流派影响。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蝴蝶[阿根廷]萨曼塔·施维伯林①“你马上就能看到,我家的丫头今天穿得有多漂亮。
”卡尔德隆对柯利蒂说,“她那身衣服,颜色跟她杏仁样的眼睛有多衬;还有那些小缀片……”②他们跟其他孩子的父母站在一起,正焦急地等待放学,卡尔德隆滔滔不绝地说着,但柯利蒂只顾盯着眼前紧闭的大门。
“你会看见的,”卡尔德隆说,“站这边,站得近一点儿,他们马上就要出来了。
你家孩子怎么样?”对方做了一个痛苦的表情,呲出牙齿。
“不会吧,”卡尔德隆说,“你给他讲过老鼠的故事吗……啊,不,跟我们家这位来这招儿可行不通。
她太聪明啦。
”柯利蒂看了下手表。
③校门现在随时可能打开,孩子们会叫嚷着、笑着一窝蜂地冲出来,他们穿着五彩斑斓的花衣服,上面有时候还粘着颜料和巧克力酱。
但不知为什么,下课铃声迟迟没有响起。
家长们等待着。
④一只蝴蝶停到卡尔德隆的肩膀上,他一把将它扑住。
那只蝴蝶挣扎着想要逃走,但他拎起蝴蝶两端的翅尖,把它们并拢到一块儿。
他紧紧抓住那只蝴蝶以防它飞走。
“你可以看看,如果我家姑娘看见这个,”他一手捏着不断挣扎的蝴蝶,一边对柯利蒂说,“她肯定会喜欢的。
”但也许是他将蝴蝶捏得太紧了,此刻他感到蝴蝶的翅尖都黏在了他的手上。
他往下移开手指一看,果然变得黏糊糊的了。
那只蝴蝶还在努力挣扎,它猛一用力,一边的翅膀像纸片一样从中间裂成了两半。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梳理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梳理【小说备考】(一)情节结构安排模式:(1) 摇摆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使小说读起来引人入胜。
《清兵卫的葫芦》(2) 结构上延迟——(《牲畜林》)“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与“三打白骨精”)(3) 欧·亨利式。
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产生戏剧性效果。
(4) 蒙太奇式。
或叫“镜头组合式”。
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
(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的效果,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5) 独白式。
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6) 倒叙式。
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经过的一种结构方法。
这种结构既有倒叙的往事的回叙,又有顺叙的线的延伸。
(7) 留白式。
留白式的结构,注重的是叙述的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8) 抑扬式。
“扬”是主体,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
或者相反。
用这种方法,造成鲜明对比,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更突出主旨。
(9) 误会法,巧合法(10) 双线结构。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马兰花》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11) 设悬念: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12) 埋伏笔,做铺垫: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做好铺垫,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2020高考小说阅读复习》 课件 (共61)

特殊情节的作用: 2、小说结尾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 亨利式结尾)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 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第二部分 题型剖析
命题角度一:情节
情节叙述顺序
•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 分明,层次清晰。
•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 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 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 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 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 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命题特点】
•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 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 只勾勒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 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它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 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
• 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 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 用了如指掌。
A、正面描写
1、人物 B、侧面描写
小
C、细节描写
说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
三 2、情节 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要
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 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一、看背景思人物。
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需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下去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人物。
林森两次看病,而魏力的态度和表现前后却截然不同,前一次原来是“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后一次则是因为以步行代车终招来“撤职”或“停职审查”的流言所致,由此可看出魏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个性特征。
而正是魏力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又激怒了林森,使他产生了恨恨不平的心理,于是官权意识被重新唤醒。
二、观描写重细节。
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
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
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小说抓住魏力前后两次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以前恭后倨的强烈对比,突现了人物的性格。
三、读情节理构思。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
小说中间写了“林森女儿找工作一事”,这似乎与主要情节“看病”关系不大,但却揭示了当今社会趋炎附势的普遍现象,这样构思就深化了主题,使魏力的前恭后倨变得更为自然,同时也为下文写林森心理的变化作了铺垫。
四、获主旨多思考。
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
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
2小说阅读具体方法和技巧: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3.人物塑造方面: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
2020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最全答题模板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最全答题模板把握小说情节,赏析人物形象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1.概述情节;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题型一:概述情节常见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1.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常用答题模式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 ‘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
《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本文使用倒叙有以下作用: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2020高考小说阅读二轮提升复习专题一——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

2020届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轮提升复习专题一——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专题说明】高考小说阅读中分析和括人物形象是重要考点,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是高考常见题型之一。
对考生来说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这类试题是对人物形的局部考查,通常就某一细节探求人物心理,或者就某一事件理人物心的变化过程。
小说说中人物的感态度,是在特定的情节和细节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梳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是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物的情感态度蕴含在情节发展的各个过程之中,因此作为读懂小说的一个切入点,梳理小说中人物情感度的变化,也就成了一个重要考点。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寻访“画儿韩”邓友梅望着陶然亭的湖水,甘子千着实犯愁——上哪儿去找“画儿韩”呢?画儿韩是搞“四化”用得着的人,自己不在有生之年把他找回来,闭不上眼呀。
甘子千跟画儿韩有过节儿,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
那日画儿韩作寿,请甘子千赴宴。
酒过三巡,画儿韩吆喝两学徒捧来一幅画,作了个揖对众人说:“今天惊动各位,可不单为兄弟的寿日,兄弟我六百大洋收了幅假画。
”甘子千一看画,心中大惊,那竟是自己一时兴起,用一张宋纸、半块古墨仿张择端的画而作的《寒食图》。
众人齐说:“造假能这样乱真,也算开眼了。
”画儿韩说:“大家别叫它吓住,还是先挑毛病,好从这里学点道眼。
”他一眼扫在甘子千身上,笑道:“子千眼力不凡,你先挑挑破绽,让大家开开窍!”甘子千脸早已红了,幸亏有酒盖着。
他走到画前,看看左下角,找到一个淡淡的拇指指纹印,确认是自己的作品,但承认笔力终究不如真品,就说:“还是腕子软些;纸是宋纸,墨是宋墨,难怪连韩先生也蒙过去了!”画儿韩爽朗地笑了两声说:“今天我要劝诸位的就是人万不可忘了谨慎二字。
这画看来维妙维肖,其实只要细心审视,破绽还是挺明显的。
《寒食图》画的自然是清明时节,中州的清明该穿夹袄了,画中这小孩居然还戴捂耳风帽!再细看,这小孩在张择端的《瑞雪图》见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角度三: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的特点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 ①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虑景物
特点。 ②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 景物的特点有: 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
冷清、孤寂、沉闷等。
2.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中环境描写手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
4.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 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
5.根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 析主题。
6.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二、概括模式:
小说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表 现(批判、颂扬、引发)了……现象(性格、 情感、思考)。
命题角度六、艺术技巧
一、叙述技巧
第三步:结合原文 巧作答
五、解题思路: 1.定区域。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
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
再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 题的语句。
3.组答案。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 重新组合、粗略概括,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
③照应前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位于结尾:
①总结全文、照应前文; ②呼应标题、卒章显志;
③概括并深化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特殊情节的作用:
1.小说开头作用
(1)设疑(悬念)式开头。作用为:①引起读者的思 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 说的主题。 (2)写景式开头。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中,插入 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 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 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 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 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 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人物
烘托感情,表现性格。 (指向人物)
主题
突出……主题。 (指向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 结合文章作答。
命题角度四:人物形象
一、解题思路(找到分析的切入点): 1.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
气质入手。 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
的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
③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揭示、突出主题。 2.从地位角度看
①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 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②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可以从 以下方面考虑:
A.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 B.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 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 调的作用。 C.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D.揭示或暗示主题。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主要人物 服务的,为揭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
命题角度五:主题
一、解题思路: 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
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2.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
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 形象的社会意义。
3.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 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 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特殊情节的作用:
2.小说结尾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上看,使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
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构 思 构思的特色
往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即环境本身、情 环 境 节、人物、主题
情节 人物 主题
往往要考虑情节本身、对人物、对主题
三方面作用。
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 两个方面
往往要从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和性格入 手,甚至还要考虑到情节推进、社会环 境设计等。
命题角度一:标题
一、标题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2.线索作用; 3.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考: ①从写景的层次和观察角度,如远景与近
景,俯视与仰视、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等。 ②描写技巧: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
静衬动,烘托),②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 在的事物;“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
③正侧描写。 ④细节描写。 ⑤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刻画) ⑥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 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说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三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
2.情节 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要
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
素
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3.环境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 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 的历史背景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耐人寻味。 ②从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给人以欣慰、愉悦
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
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
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根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激烈的矛盾冲
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4.从情节发展入手,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 现出来的,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 人物的性格。
5.从分析环境入手。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
2.答题模板: 理解标题内涵:一是具体的意思(文
中具体的××,即表层含义);二是与主 题相关的意思(即深层含义)。
标题的作用:①……②……③……
命题角度二:情节
1.情节叙述顺序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
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
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 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 人入胜。
的历史背景下、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活动的,所以分析 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或自然环 境中去理解。
6.注意作者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介绍和 评价。(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二、形象的作用 1.从关系角度看
①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对比、衬托、突出 其他人物形象特点。
②与故事情节的关系:贯穿全文的线索, 推动情节的发展。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 格。 4.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5.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 示世态风情。
6.揭示社会本质,深化作品主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解题思路:
环境 情节
描写了……景,渲染了……气氛 。 (环境本身) 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 (指向情节)
四、表现手法:
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 、先抑后扬、巧合、…… 五、构思(结构)技巧:
对比、过渡、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 笔、总结上文、点题、留白…… 六、答题模式:
小说用了xx方法1,表达了xx内容,产生(起 到)了……效果或作用。(分点答题,以此模式 答三条)
命题角度七:语言特色
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 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位于开头:
结构上的作用:
①总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③为下文
某一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 ④营造气氛,
奠定感情基调。 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位于中间:
①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②总结前文,领起后文;
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和性格特点。
②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 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③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 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④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 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2.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 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包括环境描写 和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3.细节描写: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 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4.此外还有细描、白描、静态描写、动态描 写等。
一、概念: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
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 体裁。
二、几个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2.概括探究主题。 3.理解小说标题;4.分析写作技巧。 5.品味语言特色;6.揣摩人物形象。 7.注意环境描写。
1.人物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小
C、细节描写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内容上的作用:
①对环境:突出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 具典型性。
②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 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