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处方调配处理
中药房处方调配操作规程

中药房处方调配操作规程
一、审方与划价
1、负责中药饮片处方的审核工作,原则上要求由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由于资源有限,中药师日常也参与审核工作,但必须经过定期培训、考核后方可担任。
2、审核处方上姓名、性别、年龄、科别、日期、医师签字等,项目不全时须请医师补充。
3、审查处方中如有相反、相畏及禁忌药物,毒性中药饮片使用量超过规定剂量或有改动时,需请处方医师再次签字确认后方可调配。
4、认真审阅处方上药品的名称、剂量、剂数等,处方书写是否规范。
5、审阅处方中有无短缺品种,对紧缺、脱销品种中药师有责任向处方医师介绍相似疗效的替代品种,但中药师无处方权,不能随意将相似疗效品种互为代用。
6、审阅处方中“自费”药品并告知患者;向患者确认是否由医院代煎及告知等候取药时间。
7、准确划价。
二、调剂
1、中药士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处方调配工作。
2、除详细审查处方中相反、相畏、禁忌和毒性中药饮片及剂数外,还需核对药品别名、脚注等,审核无误后,方可调配。
3、调配的各种饮片,应保证洁净、没有杂质,无发霉、变质、
虫蛀等不合格药品。
4、处方中需要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冲服等品种,应按照煎药常规另包并注明用法。
5、处方中矿物药、动物贝壳类、果实、种子等坚硬药品,遵照处方中“打碎”“捣碎”“劈”等脚注说明捣碎方可入药。
6、毒性中药饮片在称量时,要用递减分戥法,每味药应逐剂进行复戥,并按处方剂量分包。
7、调配完毕,应先自查无误后再确认签名。
中药处方调配程序 -回复

中药处方调配程序-回复中药处方调配程序的步骤。
同时,文章也会介绍中药处方调配的重要性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药处方调配程序的过程以及其中的关键环节。
第一步:患者病情评估和辨证施治中药处方调配程序的第一步是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辨证施治。
这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环节,也是中药处方调配的基础。
在这一步骤中,医生会通过问诊、望闻问切、脉诊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明确患者的病因、病机和症状特点,进而确定合适的中药治疗方案。
第二步:处方设计在患者病情评估和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中医医生会设计中药处方。
中药处方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中药组方,并确定药物的用量和使用方法。
处方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中药的疗效、安全性和便利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用药的适宜性。
第三步:药材选择和采购中药处方调配的下一步是药材的选择和采购。
药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在药材选择和采购过程中,应严格把关。
首先,药材必须符合国家药典的标准,确保其质量和纯度。
其次,应尽量选择新鲜的药材,以保证中药处方的疗效。
最后,在采购过程中应注意药材的保存和储存,避免受潮、霉变等问题。
第四步:配方计量和调剂药材选择和采购完成后,就需要进行配方计量和调剂。
在这一步骤中,中医药师根据处方设计的要求,将不同的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以便制成中药剂型。
配方计量和调剂需要严格按照处方的要求,确保不同药材的比例准确无误,以充分发挥中药处方的疗效。
第五步:煎煮和提取配方计量和调剂完成后,就需要进行煎煮和提取。
中药煎煮是指将中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煮沸后继续煎煮一段时间,以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煎煮方法和时间,因此,在煎煮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处方的要求和中药煎煮的标准操作。
第六步:包装和标签贴附煎煮和提取完成后,中药剂型就需要进行包装和标签贴附。
中药的包装和标签贴附是为了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溯源”,即避免药品被串换或乱用。
中药处方调配流程

中药处方调配流程中药调剂是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及责任性很强的工作。
中药处方调剂的正确与否,不仅会影响到医院医疗水平的好坏,更直接关系到病患者的生命安危。
因此,调剂人员不仅要对医师负责,更应对患者用药安全有效负责。
中药调配工作流程可分为审方、调配、复核、发药四个环节。
一、审查处方:调剂人员收到处方后,要从头到尾仔细阅读,将处方的全部内容彻底了解,然后着重审查以下项目。
(1)处方前记的审核:包括病人姓名、年龄、性别、婚否、单位或住址、处方日期、费用类别(是否医保及医保类别)。
(2)处方正文的审核,中药名书写是否清楚正确,剂量是否超出正常量,对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尤需注意。
毒、麻药品处方是否符合规定;处方中药物是否有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配伍禁忌;需特殊处理的药物是否有脚注;处方中药物本调剂室是否备全等。
(3)审方人员无权涂改医师处方。
审核合格的处方由审方人签名,审方中若发现问题,应立即与处方医师联系,问明原因,协商处理,予以修订。
决不能药师随意处理。
二、调配处方(1)调剂人员接方后,应再次进行审方:应特别注意处方中有无配伍禁忌药;特殊管理的毒性药或麻醉药处方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需临时炮制或特殊中药,剂量是否有误。
(2)调剂人员应随时清洁工作台面及器具,保持工作环境整洁有序;经常检查校对秤的剂量准确性,配方时,一定要精神集中,认真仔细,按处方药味顺序逐一称量,间隔摆放,不可混为一堆,以利检查核对。
(3)一方多剂量时,不得以手代秤,可一次称取总量,按等量递减,每一剂的重量误差应控制在±5%以内。
(4)调剂人员应熟练掌握地方规定的中药饮片处方应付,按规定合理给付不同炮制规格的饮片。
所调配的饮片应清洁、无杂质,符合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若发现有霉变、虫蛀、酸败、走油及假冒现象的饮片,应及时更换后才可继续调配,并将问题上报有关负责人,予以处理。
(5)需要先煎、后下、包煎等特殊处理的饮片不论有否脚注,都应按调剂规程的要求处理(应分单计量包,注明用法后与其它药一并装袋)。
中药处方调配—调配、核对中药饮片处方(药房管理课件)

调配中药饮片处方
如处方中写“麻黄”,
6、处方应付
则付给“生麻黄”;
当写“炙麻黄”、
处方应付系指调剂人员根据“ 蜜医炙师麻处黄方” 时的才要付求,选
用符合规格标准的药物,进行“ 处处方蜜方中炙 麻写调黄“配”甘。。草
又 ”
如 ,
处方应付一般包括中药别名应和付并“开生甘药草应”付,、只 中药炮
制品应付。
有写“炙甘草”时, 才付给“蜜炙甘草”。
处方炮制品的应付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当医师在处方上写明药物炮制品的名称时, 才付给炮制品种,若只写药物名称,而不写炮制品的 名称,则付给生品。
如处方写“麦芽”,则付给“清炒麦芽”,处方写 “生麦芽”才付给生品。 又如处方写“酸枣仁”,应付“清炒酸枣仁”;写 “生枣仁”则付生品。此类药物一般需经炮制后使用, 很少生用,因此,只要写药名就可以付炮制品。在这 类药物中某些药物质地坚硬,炮制后有效成分容易被 煎出来,如王不留行炒后开花;矿物药炒后酥脆。另 有些药物性烈偏激,炮制后可缓和偏性,增强疗效, 如白术性燥易伤阴,用米泔水浸制后可减少其燥性, 麸炒后可以增强健脾作用。还有些药物经炮制后可以
调配中药饮片处方
5、脚注处理 5.3宜包煎的药 5.3.1含粘液质较多的饮片,以免糊底。车前子、葶 苈子 5.3.2表面含绒毛的饮片。旋复花、辛夷 5.3.3粉末状的饮片,包煎以免药粉分在汤液中,服 药不便。蛤粉、蒲黄、海金沙、六一散、处理 5.4宜烊化的药
胶类、蜜膏类药物、阿胶、鳖甲胶、鹿角胶、饴糖、 蜂蜜。
调配中药饮片处方
2、注意事项 (9)处方中有需要临时炮制加工的药品,可称取 生品后由专人处理,临时炮制也要依法炮制, 炮制品要符合质量要求。 (10)调配完毕经自查确认无误签字后,再交复核 人进行复核。
中药饮片处方审核、调配、核对操作程序

中药饮片处方审核、调配、核对操作程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 处方审核:首先针对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对中医处方进行审核。
审核工作可以由中医师或药剂师进行,确保处方药物的使用合理、安全。
2. 药材准备:根据处方所需的中药材种类和用量,药剂师需要准备相应的中药材。
此步骤需要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干燥程度和保存条件。
3. 压缩、浸泡、煮汁:根据处方要求,对中药材进行一系列制备过程,如压缩、浸泡、煮汁等。
这些过程需要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时间进行。
4. 调配:根据处方的组方要求,将已准备好的中药材按比例混合,并根据需要进行加工或研磨。
此步骤需要确保混合和加工的准确性和卫生条件。
5. 包装:将调配好的中药材按照规定的数量和包装要求进行包装,以便于患者使用和储存。
6. 核对:在调配完成后,进行核对工作,以确保调配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核对过程中需要仔细核对处方数量、药材种类和用量等信息。
7. 处方标签贴附:在中药饮片包装好后,标注相应的处方信息,如患者姓名、医生姓名、用药方法等,以便于患者使用时的参考和辨识。
8. 记录:对每一步操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处方审核结果、药材准备过程、调配过程、核对结果等,以便于追溯和审查。
以上步骤是中药饮片处方审核、调配、核对操作程序的一般流程,具体操作过程可能还会根据医院或药房的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中药处方调配程序 -回复

中药处方调配程序-回复中药处方调配程序是指根据医生的处方要求,将中药配方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进行煎煮,以制取中药汤剂,为患者提供治疗或保健作用的中医药服务。
中药处方调配程序通常由以下步骤组成:处方受理、检查核对、药物准备、煎煮调理和验收封装。
首先,处方受理是中药处方调配程序的第一步。
当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医生会根据病情与病史为患者开具中药处方。
患者将处方交给医院或药房负责中药调配的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会核对处方内容,确保处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其次,检查核对是中药处方调配程序的关键步骤。
工作人员会认真检查处方中的药物名称、用量和用法等要素,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并与医生进行沟通确认。
这一步的目的是避免因处方错误而导致患者用药出现问题。
第三步,药物准备是中药处方调配程序的核心环节。
根据医生处方中的药物配伍关系和用量要求,工作人员会从中药库中取出相应的药材,并进行配比、称量和分装等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准确性。
接着,煎煮调理是中药处方调配程序中不可或缺的步骤。
草药的有效成分大多包含于草药的细胞中,需要通过煎煮的方式释放出来。
工作人员会根据药方要求和煎药设备的特性,将药材进行适当的煎煮处理,以提取药物有效成分。
在煎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火候的掌握、煎药时间的控制和煎药设备的卫生维护。
最后,验收封装是中药处方调配程序的最后一步。
工作人员会对制得的中药汤剂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其达到药物标准和出席化验的质量要求。
之后,将中药汤剂进行包装封装,标注药名、用法和用量等信息,为患者提供方便、安全的药物使用。
以上所述便是中药处方调配程序的具体步骤。
中药处方调配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调配过程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中药疗效的有效性和患者的用药安全。
因此,中药调配工作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药材的质量、煎煮的效果和药物的安全性。
同时,在实践中还应积极探索中药处方调配的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中药调配的水平和服务质量。
中药处方的调配流程

中药处方的调配流程一、审方1.首先查看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处方日期、医师签名或盖章等,项目不全则不予调配.2。
审阅处方药名、剂量、剂数、先煎、后下等书写是否规范,如有疑问立即与处方医师联系,更改之处需医师再次签名。
3.如有相反、相畏药物时不予调配,确属病情需要时经医师再次签名后方可调配。
4.当处方剂量超量时,特别是有毒剧药如制川乌、制草乌、制附子、麻黄、马钱子、细辛等超过用量,应与处方医师联系纠正或重签字后方可调配。
5。
了解各种用药禁忌,如妊娠、哺乳、肝、肾功能不全、老年、体弱者等忌服的中药,必要时提示医生及患者。
二、划价1。
由于中药的别名较多,划价应在审方合格后才能划价。
2.计价方法是将每味药的剂量乘以单价得出每味药的价格,再将全方相加即得总价,以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至分。
三、调配1。
调配前再次审查相反、相畏、禁忌、毒性药剂量等,确认处方没有差错。
2. 称量前检查定计量器,保证剂量准确。
3。
一方多剂时的称量,每味药应逐剂称量,特别是毒性药禁止凭主观估量,更不可随便抓配。
4.坚硬或大块的矿石、果实、种子、动物骨及胶类药,调配时应捣碎成小块或粗末入药。
5.不得将变质、发霉、虫蛀等药品调配入药。
6。
为便于核对,按照处方药味顺序调配,顺序间隔摆放。
7.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冲服等特殊煎煮方法的药品必须单包并注明。
四、复核1.复核药品与处方所开药味和剂数是否符合,有无多配、漏配、错配、掺混他药或异物等现象。
2.有无相反、相畏、妊娠禁忌和超剂量等.3.有无变质、发霉、虫蛀、鼠咬、泛油、以生代制等.4。
是否将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冲服等特殊要求药品单包。
五、发药1。
核对处方姓名后,询问患者开药剂数以便再次核实。
2.详细说明用法用量及用药疗程,对特殊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另煎、布包煎等需向患者特别说明和提示。
3。
耐心解释患者有关用药的各种疑问。
中药处方调配程序

中药处方调配程序
一、接收处方
1. 药师从患者手中接收处方。
2. 药师应对处方进行完整性、清晰度检查,检查是否存在修改痕迹、涂改不清等状况。
如有问题,应与患者进行沟通,澄清问题,确保处方无误。
二、审阅处方
1. 药师应仔细审阅处方,核对处方的药味、剂量、用法等是否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及临
床用药规范。
2. 药师应特别注意是否有超剂量、超范围用药、配伍禁忌等潜在用药安全问题。
3. 如有疑问或发现错误,药师应及时与医师进行沟通,请医师进行修改或更正。
三、准备药物
1. 根据审阅无误的处方,药师开始准备药物。
2. 药师应按照处方上的药物顺序,将所需药物逐一取出。
3. 对于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如先煎、后下、包煎等,药师应按照要求进行处理。
四、称量药物
1. 药师使用标准的天平或称量器具,对每种药物进行准确称量。
2. 称量时应注意保持准确性,确保每一种药物的剂量与处方要求一致。
五、调配药物
1. 药师将称量好的药物按照处方要求进行混合、搅拌等操作。
2. 在调配过程中,药师应注意防止药物污染,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3. 对于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如研磨、混合等,药师应按照要求进行处理。
六、检查核对
1. 调配完毕后,药师应对已调配的药物进行最终检查核对。
核对的内容包括药物种类、数量、剂型等是否与处方要求一致。
2. 药师应特别注意检查是否存在遗漏或错误,确保调配的药物完全符合处方要求。
七、包装药物
1. 药师根据处方要求将调配好的药物包装在适当的容器中。
包装材料应符合药品包装管理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草药处方调配处理
发表时间:2012-11-20T14:57:48.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9期供稿作者:王金宁[导读] 中草药处方调配处理,是指对汤剂处方的处理,药剂人员按方后要对处方进行审核,要根据医生对病人病情需要及药物性质,提出不同处理意见。
王金宁(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江苏宿迁 223800)【摘要】中草药处方调配处理,是指对汤剂处方的处理,药剂人员按方后要对处方进行审核,要根据医生对病人病情需要及药物性质,提出不同处理意见。
【关键词】中草药处方调配处理药剂人员在配方时,常在某药的左下或右下方以小字注明处理意见。
遵照医嘱认真进行处理。
常见的处理方法有:(1)先煎药
难溶性药物需先煎,或贵重药品,先煎药。
预先煎煮约15分钟。
常见先煮药物如:代赭石,自然铜,龙骨,龙齿,阳起石,鹅官石,珍珠母,蛤壳,龟甲,鳖甲,鹿角,穿山甲,海马,人参,三七,钟乳石,寒水石,白石英,紫石英,石决明,牡蛎等矿石,贝壳类药物。
(2)后下药
许多含芳香性成分的药物及其他不耐热药物,不应在煎煮开始时放入,以免有效成分的挥发和破坏,一般应在煎煮开十分钟左右下药。
但某些地区也有将这类药材和一般解表汤剂同样煎煮。
常见后下药物如:苏合香,厚朴花,紫苏,薄荷,砂仁,豆蔻,葱白,石菖蒲,肉桂,沉香,悉心,藿香,香薷,广木香,大黄,钩藤,玫瑰花,代代花等(3)打碎
有些带壳的种子类药材,质较硬,不易煎煮,或因芳香油性药物不宜事先研碎保存,而须临时打碎者,均应配方时临时打碎(或研,冲,捣碎)便于有效成分溶出发挥药效)。
还有矿石和动物类的药物如:代赭石,石膏,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等应事先打碎常见的打碎的药材如:蔻仁,砂仁,瓜萎仁,苏子,莱菔子,半夏,杏仁,桃仁,延胡索等(4)布包
由于药材外表附生物,如毛苷煎煮时易使药液混浊,不便服用,或因质粘,而形成糊状,质轻煎煮时易赋予表面,随沸腾而溢出的,均需用纱布袋将药装入煎煮常见布包的有:车前子,旋复花,枇杷叶,生蒲黄,海金沙,血余炭,辛夷花,夜明砂,青黛,马孛子,葶苈子,六一散,蚕砂等(5)烊化冲服
胶类,糖,密等药材,应以烊化方法入药,这类药材不易入煎,易粘锅底而煮焦,或粘固它药,有碍有效成分的浸出,多采用烊化冲(和)服。
将这类药材置小杯中加水适量,置沸水中温墩至药熔化,和或冲入药汁一起服下。
常见烊化药有:阿胶,龟板(甲)胶,鹿角胶,虎骨胶,安息香,糖等(6)易挥发及贵重药品凡易挥发,比较贵重或不溶性药物,不宜久煎,应先研成细末,待汤剂制成后投入,搅匀内服。
如麝香,马宝,羚羊角,犀角,珍珠,参三七,琥珀,紫砂,血竭,沉香,川贝,肉桂等另外,如发现以配发的药有差错,应及时追回予以更换,如已服用要及时向医生反映,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7)不同病种应注意煎药方法前人在煎药,服药的方法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也要注意吸取这些宝贵的经验。
例如《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煎服法:“……取药一剂用水七杯,微火煎取三杯,除去药渣,温水一杯,约过半小时,再喝热稀粥一杯,以助药力,盖上被睡卧约两小时,令遍身潮润出微汗为好,不可令大汗淋漓,如大汗,病必不除.若服这一杯药病全好了,就停服其余的两杯.若服一杯没有出微汗就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再照前法服一杯,约在半天左右的时间可连服三杯.若病情较重,则可不分昼夜连续服用.若服完一剂病症仍有,可再煎服一剂.遇汗难处者可连服二.三剂.”大承气汤的煎服法:“用清水十茶杯,先煮枳实,厚朴,取五杯,去掉药渣,放入大黄,载再煎到两杯时,去掉药渣,放入芒硝,更上微火煮一二沸,分成两次服,服药取得大便泻下后,其余的药就停服。
”《金匮》大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的煎服法:“以水十杯左右和蜜,用勺扬二百四十遍,用此蜜水,煮药,取两杯半,温服一杯,其余的一杯半分成两次服。
”再如大乌头煎,“大乌头五枚,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去掉药渣,加入蜂蜜两杯,再煎至水气尽,得两杯。
壮人服0.7杯,弱人服0.5杯,如不效,明日再服,不可一日服两次。
”再举《温病条辨》中银翘散的煎服为例:“……杵为散,每次服18g,用鲜苇根汤煎药,煎到药味大出,就去下,不可煮的时间太长.病重的,约四小时服一次,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一次.病不解者,原方再服."还有的药方如"鸡鸣散",则要求在清晨4时左右服才有效果.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煎药方法,服药方法,都对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根据医生处方中药物组成需要,告知病人家属此药用文火煎煮还是用武火煎煮。
参考文献
[1]《中药知识》.
[2]《用药心得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