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诊疗规范(2020完整版)

合集下载

2023版《痛风诊疗规范》解读PPT课件

2023版《痛风诊疗规范》解读PPT课件
发病机制
痛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体内尿酸水平升高,导致尿酸盐在关节和周围组织中沉积,引发炎症反应。尿酸升高通常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流行病学现状
痛风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国家中,痛风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治疗原则
评估病情: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前,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血尿酸水平、痛风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合并症情况、生活习惯等。
04
非药物治疗措施探讨
戒烟限酒
减重与控制体重
增加身体活动
吸烟和过量饮酒均可增加痛风发作风险,戒烟限酒有助于改善痛风症状。
肥胖是痛风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减轻体重,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和痛风发作风险。
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双折光的针形尿酸盐结晶,是确诊痛风的金标准。
反映肾脏排泄尿酸的情况,有助于痛风的诊断和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符合痛风诊断标准者可确诊。
诊断标准
需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相鉴别,注意询问病史、查体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03
$number{01}
2023版《痛风诊疗规范》解读
2023-12-30
汇报人:xxx
目录
痛风概述与流行病学诊断方法与标准更新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非药物治疗措施探讨并发症防治策略患者管理与健康教育
01
痛风概述与流行病学
痛风定义
痛风是一种由于尿酸代谢异常导致关节和周围组织炎症的疾病,常表现为急性关节炎发作、痛风石形成以及慢性关节炎等症状。
个体化评估

痛风诊疗规范(2020年最新权威发布)

痛风诊疗规范(2020年最新权威发布)

痛风诊疗规范(2020年最新权威发布)痛风诊疗规范专家组中华内科杂志摘要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属代谢性风湿病。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予以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

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痛风属于全球性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有所差异。

欧洲的患病率为0.9%~2.5%,美国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长,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07—2010年的3.76%。

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报告,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1,平均年龄48.28岁,近年来逐步趋于年轻化[1]。

50%以上的痛风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给予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一、临床表现(一)病程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在2018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中,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MSU晶体沉积)和痛风期(即临床期,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2]。

《痛风诊疗规范(2023版)》解读PPT课件

《痛风诊疗规范(2023版)》解读PPT课件
建议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评估病情控制情况,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对痛风的认识和 自我管理能力。
04 规范中的关键问题及解读
如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强调病史采集的重要性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有助于准确判断痛风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
强自我保健意识。
02
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病情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监测病情的方法,如定期测量血尿酸水平、观察关节
症状变化等,及时发现病情波动并采取相应措施。
03
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有助于控制病情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5 规范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02 痛风诊疗概述
痛风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痛风定义
痛风是一种由于尿酸代谢异常导致关节和周围组织炎症的慢性疾病,常表现为 急性关节炎发作、痛风石形成和尿酸性肾病等。
流行病学特点
痛风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但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发病率存在差异。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痛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痛风的典型症状包括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等,常见于 大脚趾、踝关节和膝关节等部位。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 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
诊断方法
痛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 检查。其中,血尿酸水平检测是诊断痛风的重要指标之一, 同时还需要结合关节液检查、X线检查等辅助手段进行综合判 断。
06 总结与展望
规范实施的意义和影响
提高痛风诊疗水平
通过规范的诊疗流程,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痛风,减少误诊 和漏诊,提高治疗效果。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

推荐意见
问题3:痛风患者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旳时机及控制目旳。 • 痛风患者提议血尿酸≥480umol/L时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2C); • 血尿酸≥420且合并下列任何情况之一时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痛风发作
次数≥2次/年、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肾结石、慢性肾脏疾病、高 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和发病年 龄<40岁(2B);
高血压
肥胖
高血脂
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诊疗指南(2023)
高血糖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紊
乱引起旳代谢异常综合征。
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 2次血尿酸水平超出420umol/L, 称之为高尿酸血症。
血尿酸超出其在血液或组织 液中旳饱和度可在关节局部形成 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局部炎 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即痛风
够维持长期尿酸达标且没有
用降尿酸药物
痛风石的证据,可尝试停药
总则3
应告知全部患者高尿酸血症 和痛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可造成多种靶器官旳损伤,可能 影响预期寿命,应定时监测靶器 官损害并及时处理有关合并症。


痛风


与 监 测
慢性肾病
肾结石
高尿酸血症


官 损
心脑血管 病
糖尿病

1、痛风旳诊疗及高尿酸血症旳临床分型。
2、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旳时机和控制目旳。

荐 意
3、痛风患者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旳时机及控制目旳。

4、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降尿酸药物旳选择。
5、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碱化尿液旳措施和控制目旳。
6、痛风急性发作期旳抗炎镇痛治疗。

2020年痛风诊疗规范主要内容(全文)

2020年痛风诊疗规范主要内容(全文)

2020年痛风诊疗规范(全文)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属代谢性风湿病。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痛风诊疗规范》,关于痛风的药物治疗,规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降尿酸治疗的指征痛风性关节炎发作≥2次;或痛风性关节炎发作1次且同时合并以下任何一项:年龄<40岁、血尿酸>480 μmol/L、有痛风石、尿酸性肾石症或肾功能损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0 ml/min]、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卒中、心功能不全,则立即开始药物降尿酸治疗。

2. 降尿酸治疗的时机因血尿酸波动可导致痛风急性发作,大多数痛风指南均不建议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开始时使用降尿酸药物,须在抗炎、镇痛治疗2周后再酌情使用。

如果在稳定的降尿酸治疗过程中出现痛风急性发作,则无须停用降尿酸药物,可同时进行抗炎、镇痛治疗。

3. 降尿酸治疗的目标和疗程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360 μmol/L,并长期维持;若患者已出现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性关节炎频繁发作,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300 μmol/L,直至痛风石完全溶解且关节炎频繁发作症状改善,可将治疗目标改为血尿酸<360 μmol/L,并长期维持。

因人体中正常范围的尿酸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血尿酸过低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因此建议,降尿酸治疗时血尿酸不低于180 μmol/L。

4. 降尿酸治疗(1)别嘌醇:作为一线治疗选择。

成人初始剂量50~100 mg/d,每4周左右监测血尿酸水平1次,未达标患者每次可递增50~100 mg,最大剂量600 mg/d,分3次服用。

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起始剂量每日不超过1.5 mg/eGFR,缓慢增加剂量,严密监测皮肤改变及肾功能。

eGFR 15~45 ml/min者推荐剂量为50~100 mg/d;eGFR<15 ml/min者禁用。

2020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

2020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

2020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

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痛风属于全球性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有所差异。

欧洲的患病率为0.9%~2.5%,美国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长,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07—2010年的3.76%。

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报告,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1,平均年龄48.28岁,近年来逐步趋于年轻化。

50%以上的痛风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给予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临床表现(一)病程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在2018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中,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MSU晶体沉积)和痛风期(即临床期,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1.急性发作期典型痛风发作常于夜间发作,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 h左右达高峰。

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

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

症状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

多数患者发病前无先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

痛风诊疗规范2023年最新指南

痛风诊疗规范2023年最新指南

痛风诊疗规范2023年最新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2023年痛风诊疗规范:更新与要点解析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对痛风这种由高尿酸血症引发的晶体相关关节炎的理解也在深化。

痛风诊疗规范

痛风诊疗规范

痛风诊疗规范【病史采集】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诱因:外伤、酗酒、过饱、进食过多嘌呤食物、过劳、受潮、精神紧张。

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症状:起病急骤/缓进,疼痛剧烈/轻度,疼痛部位、单/多关节,对称性/非对称性,病情演变、伴发症状。

3.与之鉴别的常见症状:关节肿痛、血尿酸增高。

【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生命体征,各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关节炎体征:关节红、肿、热、压痛、功能障碍;(2)痛风结节。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应做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补体、类风湿因子、血尿酸、血糖、血脂、24小时尿酸排出量;(2)必要时做关节腔穿剌取滑囊液旋光显微镜检查,痛风石活检或穿剌内容物检查。

2.器械检查:应做X光胸片,受累关节片、肾脏B超。

3.特殊检查:必要时做关节穿剌、微生物培养。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标准(1977)(1)关节液中有特征性尿酸盐结晶;(2)用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证实痛风石中含尿酸盐结晶;(3)具备以下12项中6项:①急性关节炎发作大于1次;②炎症反应在1天内达高峰;③单关节炎发作;④可见关节发红;⑤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⑥单侧第一跖趾关节炎发作;⑦单侧跗骨关节炎发作;⑧可疑痛风石;⑨高尿酸血症;⑩不对称关节内肿胀(影像检查证实);⑪不伴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影像检查证实);⑫关节炎发作时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2.痛风(Gout)需与以下疾病鉴别:(1)化脓性关节炎,丹毒、蜂窝织炎;(2)风湿性关节炎;(3)类风湿性关节炎;(4)假性痛风;(5)牛皮癣关节炎;(6)骨肿瘤;(7)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肾病及肾结石。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调节饮食(低嘌呤)、防止过胖、戒酒、多饮水、碱化尿液。

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秋水仙碱;(2)非甾体类抗炎药;(3)ACTH 或强的松:适用于个别十分严重反复发作,上述药无效或不能耐受者。

3.间歇期及慢性期:(1)酌情用小剂量秋水仙碱预防急性发作;(2)降低尿酸药物:在肾功能正常或有轻度损害及24小时尿酸排出量在35.7mmol/L (600mg)以下时,用排尿酸药(苯溴马隆);在中重度以上肾功能障碍,24小时尿尿酸明显升高时应用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呤醇);在血尿酸明显升高及痛风石大量沉积的患者,可合用以上二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风诊疗规范(2020完整版)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

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痛风属于全球性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有所差异。

欧洲的患病率为0.9%~2.5%,美国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长,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07-2010年的3.76%。

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报告,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1,平均年龄48.28岁,近年来逐步趋于年轻化。

50%以上的痛风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给予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一、临床表现(一)病程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在2018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中,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MSU晶体沉积)和痛风期(即临床期,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1.急性发作期:典型痛风发作常于夜间发作,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h左右达高峰。

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

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

症状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

多数患者发病前无先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

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受累,50%以上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

痛风好发于下肢,如足背、足跟、踝、膝关节,指、肘、腕关节也可受累。

随着病程进展,反复发作的患者受累关节逐渐增多,少数可影响到骶髂关节、肩关节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部位,且发作的症状和体征渐趋不典型。

部分严重的患者发作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心悸等。

发作前多有诱发因素,多为饮酒、高嘌呤饮食、受冷和剧烈运动。

2.发作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偶有炎症区皮肤色素沉着。

二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无定论,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的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发作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的间隙期缩短,甚至部分患者发作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关节肿痛持续存在。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是长期血尿酸显著升高未受控制的结果,两者经常同时存在。

皮下痛风石常见的发生部位为耳廓、反复发作关节的周围以及鹰嘴、跟腱、髌骨滑囊等处,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不易愈合。

慢性痛风石关节炎为关节内沉积大量MSU晶体导致痛风石形成,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和功能障碍,其可造成关节骨质的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继发退行性变等。

(二)并发症和伴发疾病1. 肾脏病变:痛风的发病过程中,尿酸盐也可沉积在泌尿系统,导致急性或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

(1)急性尿酸盐肾病:由于血和尿中尿酸水平急剧上升,大量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集合管等处,造成急性尿路梗阻。

临床表现为急性少尿、无尿,急性肾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结晶。

这种情况在原发性痛风中少见,多见于由于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即肿瘤溶解综合征)等继发原因引起。

(2)慢性尿酸盐肾病:也叫痛风性肾病,为持续高尿酸血症时尿酸钠结晶沉积在远端集合管和肾间质,特别是肾髓质和乳头区,从而激活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损伤内皮细胞,进而引起肾小球高压力、慢性炎症反应、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导致慢性尿酸盐肾病。

临床表现为由于尿浓缩功能下降导致夜尿增多,晚期因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如高血压、水肿、贫血等。

(3)尿酸性尿路结石:尿中尿酸浓度过饱和时在泌尿系统沉积并形成结石,有痛风病史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中肾结石发生率约为20%~25%,可出现在痛风关节炎之前。

结石造成尿路梗阻时可引起肾绞痛、血尿和排尿困难,严重者继发泌尿系感染、肾盂扩张积水等。

2. 代谢综合征:痛风患者往往伴有体内代谢异常,易并发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表现。

3. 心血管疾病:痛风患者存在高尿酸血症,其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与许多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研究显示,血尿酸水平每升高60μmol/L,女性心血管病病死率和缺血性心脏病病死率增加26%和30%,男性增加9%和17%。

高尿酸血症是女性全因死亡和冠心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对男性和女性冠心病的发生及预后影响不同,女性更大,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

4. 神经系统疾病:血尿酸水平和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复杂,高尿酸血症促进了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并与预后不良相关;但生理浓度的血尿酸水平对神经系统同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血尿酸水平过低则有可能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二、辅助检查1.常规化验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泌尿系超声检查等。

痛风急性发作期多数患者有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增快。

慢性尿酸盐肾病时,尿常规可显示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尿。

此外,应根据患者的器官受累情况进行其他相应的辅助检查。

2.血尿酸测定: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检测,血尿酸>420μmol/L(7mg/dl)时,诊断高尿酸血症。

由于血尿酸受多种因素影响会有波动,应多次测定。

3.尿尿酸测定:测定前需严格低嘌呤饮食5d后才能进行,24h尿尿酸排泄量>600mg为尿酸生成过多型;<600mg为尿尿酸排泄减少型;但不能除外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在正常饮食情况下,24h尿尿酸排泄量以800mg进行区分。

此项检查目前不作为常规检查。

5.HLA-B*5801基因检测:与使用别嘌醇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如Steven-Johnson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重症药疹密切相关。

我国大陆人群中HLA-B*5801基因阳性率为11.51%,以华南地区最高,可达20.19%。

在有条件的地区应用别嘌醇前应进行基因检测,以减少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6.影像学:(1)关节X线片可见由于MSU晶体沉积造成的关节软骨下骨质破坏,表现为偏心性圆形或卵圆形囊性变,甚至呈虫噬样、穿凿样缺损,骨缺损边缘可呈“悬挂边缘征”。

晚期可出现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甚至消失,形成纤维性强直,也可出现关节半脱位或脱位,甚至病理性骨折。

(2)超声对疑诊痛风性关节炎或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患者的诊断更有意义。

最重要的四种超声征象是痛风石、聚集物(关节积液内聚集的点状高回声,后方不伴声影,又称为暴风雪征)、软骨表面的双轨征(double contour,DC)和骨侵蚀,其中双轨征是尿酸沉积在关节内特异性很高的表现,其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敏感性为78%,特异性97%。

(3) 双能CT(DECT):能特异性识别尿酸盐结晶,诊断痛风的敏感性为84%(81%~87%),特异性为93%(93%~96%)。

对早期或无痛风石的患者双能CT的敏感性要低一些,同时也有假阳性的情况。

7.关节腔穿刺/痛风石抽吸物MSU结晶检查:偏振光显微镜下表现为2~20μm强的负性双折光的针状或杆状的MSU晶体。

但即使是痛风发作期该检查也有阴性。

三、痛风分类标准痛风诊断广泛认可的是美国风湿病学会1977年痛风分类标准和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共同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表1、2)。

2018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推荐三步诊断痛风:第一步,寻找关节滑液或可疑痛风石抽吸物中的MSU晶体。

如果第一步不可行,第二步通过临床诊断【建立在存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相关临床特征的基础上,满足下列特征时考虑临床诊断(高度怀疑但非特异性表现):足部(特别是第一跖趾关节)或踝关节单关节受累,之前类似的急性关节炎发作史,快速开始的剧烈疼痛和肿胀(24h内达峰),皮肤发红,男性并存在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和高尿酸血症】。

第三步,当痛风的临床诊断不确定且不能证实晶体时,建议寻找MSU晶体沉积的影像学证据,特别是超声或双能CT。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风湿病学会1977年痛风分类标准和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共同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均将关节穿刺液镜检发现MSU作为诊断金标准。

基于此,对疑诊痛风的炎性关节炎患者,均推荐在关节液或可疑痛风石抽吸物中寻找MSU结晶。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基础,但并非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均会出现痛风,无关节炎症状的单纯高尿酸血症并不能诊断痛风。

此外,痛风发作期间血尿酸有可能会正常,不能以此除外痛风的诊断。

四、治疗方案及原则(一)非药物治疗痛风非药物治疗的总体原则是生活方式的管理,首先是饮食控制、减少饮酒、运动、肥胖者减轻体重等;其次是控制痛风相关伴发病及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和吸烟。

饮食方面需限制高嘌呤的动物性食品,如动物内脏、贝壳和沙丁鱼等,减少中等嘌呤食品的摄入。

除了酒类,含有高果糖浆(High-fructose corn syrup、简称HFCS)的饮料也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应限制饮用。

需强调的是,饮食控制不能代替降尿酸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1.降尿酸治疗的指证:目前国内一般推荐:痛风性关节炎发作≥2次;或痛风性关节炎发作1次且同时合并以下任何一项:年龄<40岁、血尿酸>480μmol/L(8mg/dl)、有痛风石或关节腔尿酸盐沉积证据、尿酸性肾石症或肾功能损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0ml/min ]、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卒中、心功能不全,则立即开始药物降尿酸治疗。

201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会议上公布的痛风临床实践指南(草案)中,对药物降尿酸治疗的指证按照不同推荐强度给出了建议:(1)强烈建议药物治疗:痛风出现影像破坏,频繁发作(≥2次/年),存在痛风石时;(2)建议药物治疗:既往曾发作1次以上,但属于非频繁发作(<2次/年)者;第一次发作但符合以下条件者:慢性肾脏病3期以上,血尿酸≥540μmol/L (9mg/dl)或存在泌尿系结石;(3)一般不建议药物治疗: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第一次发作者;即使影像学(包括彩色超声或双能CT)提示存在MSU结晶沉积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