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对浅表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

合集下载

多普勒高频超声对浅表肿物的诊断价值

多普勒高频超声对浅表肿物的诊断价值
12仪 器 与 方 法 .
225囊 肿 并 感 染 滑 液 囊 肿 : .. 呈类 圆形 的液 性 暗 区 。 界 清 边
楚 光 滑 , 方 回声增 强 。 后 如并 发 出血 或感 染 , 有 相应 的声 像 可 图改 变 ; 皮脂 腺 囊 肿 : 圆形 单 发 , 界 清 晰光 滑 , 呈 边 内呈 细 点 状 较 高 回 声 , 方 回声 可增 强 , 压 探 头 , 变形 , 周 边 及 后 加 略 其 内部 未探 及血 流 信号 。
维普资讯
28 5第 卷 1 0年 月 5第4 0 期
・医学影像 ・
多普勒高频超 声对浅 表肿物 的诊 断价值
叶素敏
( 广州 医 学 院第 一 附属 医 院 , 广东 广 州 5 0 2 ) 110
【 摘要】 目的 : 价超 声 检查 对 软 组织 异 常 回声 的诊 断价 值 。方 法 : 用彩 色 多 普勒 超 声 成像 观 察 6 评 应 0例浅 表 软组 织 肿 物 的大小 、 态 、 形 结构 、 内部 回声 、 供及 与 周 围组 织关 系 , 对 照手 术 与病 理结 果 分析 肿物 的声像 图特 征 。结果 : 血 并
1资 料 与 方 法
11一 般 资 料 .
病 例 与 皮 下单 纯 性 脂 肪瘤 回声 很 相 似 。彩 超 未 探 及 血 流 信
号。
本组共 6 0例 , 中 , 3 其 男 4例 , 2 女 6例 , 龄 2 ~ 5岁 , 年 15 所 有 病例 均经 过手 术 穿刺 或 活 检证 实 。
检 查 为原 则 , 对称 部 位 的病 变 同时 检查 健 侧 作对 照 。超声 有 探 查前 先 用手 触 摸病 变部 位 做 定位及 了解 比邻关 系 ; 变部 病

高频超声对14例浅表神经鞘瘤的诊断体会

高频超声对14例浅表神经鞘瘤的诊断体会
现 甲状 腺 肿 物 而 误 诊 为 淋 巴结 转 移 。
F ) 测 肿 块 周 边及 内部 的血 流 情 况 , 色 多 普 勒 血 流 信 号 根 I检 彩 据 Ade 方 法 分 级 : 为 肿 块 内 未 发 现 血 流 信 号 ; lr 0级 I级 为 少
量 血 流 , 见 1 2 点状 或 细 棒 状 血 流 ; 可 ~ 处 Ⅱ级 为 中 量 血 流 , 可
见3 ~4个 点 状 血 管 或 1条 主 要 血 管 , 长 度 可 接 近 或 超 过 肿 其 块半径 ; Ⅲ级 为 血 流 丰 富 , 见 4条 以上 点 状 血 管 或 血 管 相 互 可
连通 , 织成网状。 交
2 结 果
21 本组 1 . 4例 神 经 鞘 瘤 发 生 部 位 颈 部 3 ( 迷 走 神 经 2 例 颈 例 、 丛 神 经 1 )上 臂 2例 ( 源 于 正 中神 经 )前 臂 4例 ( 臂 例 、 来 、 来 源 于桡 神 经 3例 、 神 经 1 ) 小腿 5 ( 源 于胫 神 经 2 、 尺 例 、 例 来 例 腓神 经 3 ) 例 。
关键词 : 高频 超 声 ; 浅表 神 经 鞘 瘤 ; 断 诊
中图 分 类 号 : 7 0 24 R 3 . 1 R 3 . 6 ; 7 0 4 文 献 标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6 18 4 (0 0 0—5 60 l 7 —3 8 2 1 )508 -2
浅 表神 经 鞘 瘤 是 周 围 神 经 最 常 见 的 良性 肿 瘤 , 发生 于各 可
3 讨 论
箭头 所 示 高 回声 包 膜 , 两端 偏 下 方 可 见 与 之相 连 的神 经 干 。
图 2
肿 物 为 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形 低 回声 区

高频超声结合能量多普勒超声在诊断浅表肿物中的应用价值

高频超声结合能量多普勒超声在诊断浅表肿物中的应用价值


1 34 ・
中国 高 等 医 学 教 育
2 0 1 5年
第 3期
表2 两组 患者治疗前后 血清 N S E水平
“ 盗血 ” 现象 ; ( 2 ) 通过抑制腺苷脱 氨酶及腺 苷重 吸收从而 提 高腺苷浓度 , 而腺 苷在神 经细 胞保 护方面 具有一 定 的作用 。
( 3 ) 抑制 中性 粒 细胞 的粘 附 , 减 轻 炎症 反应 , 减少 自由基 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 1 7 0 1 . 2 0 1 5 . 0 3 . 0 6 8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2 — 1 7 0 1 ( 2 0 1 5 ) 0 3 - 0 1 3 0 - 0 2
( 6 ) 腱 鞘囊肿 : 4例 , 多位 于手足关节 周 围, 紧邻肌 腱 , 单
发, 边界 清 , 呈 圆形或 椭 圆形 , 内大部分呈 无 回声 , 少 部分可 见低 回声 , P D U未见血流信号 。
( 3 ) 血管瘤 : 1 3例 , 分 布于颈 部 、 胸部 及 四肢 , 肿物 位 于
多为椭 圆形 , 长轴切 面多与皮肤平行 , 边 界清或不清 , 内部 以 高或等 回声多见 , P D U未见血流信号 。
( 2 ) 表皮样 囊 肿 : 1 5例 , 腰 背部 及 臀 部多 见 , 多呈 椭 圆
形, 边界 清 , 部分后 方 回声增 强 , 内部充 满光点 回声 , 可见 细 条状 的无回声带或者 内部 回声呈分层样 改变 , 类似 洋葱皮样 改变( 见图 1 ) , P D U未见血 流信 号。
( 4 ) 胴窝及坐 骨结 节囊 肿 : 坐骨 结 节囊 肿 5例 , 位 于臀 部, 胭窝囊肿 7例 。表现 为类 圆形或不 规则 形 的无 回声 区,

高频超声对浅表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对浅表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对浅表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自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十年间,我们应用高频超声探头对发生于颈部及躯体浅表神经走形区的肿块进行检测,重点探测其两端有无连接神经,结果发现10例神经鞘瘤。

一、资料与方法10例周围神经鞘瘤患者均系我院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住院及门诊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1-45岁,平均31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肿瘤发生在颈丛2例,臂丛3例,桡神经3例,腓总神经2例。

5例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5例神经分布区有疼痛麻木感。

仪器:全部使用美国GE LOGIQ7彩色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10HZ。

检查方法:首先寻找肿瘤,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数目、包膜、内部回声、后方有无回声增强效应及邻近组织的关系,然后沿肿瘤长轴仔细寻找所连接的神经,并测量肿瘤近侧与远侧端神经干直径。

同时辅以触诊,以了解神经干分布区有无疼痛与麻木感。

再用CDFI观察肿瘤内部血流情况,同时鉴别肿瘤两端连接结构是否为血管。

二、结果10例神经鞘瘤均发生在浅表部位,其超声表现如下:1.大小及形态:肿瘤最大4.2×3.5cm,最小1.2×1.0cm;5例呈梭形,5例呈类圆形。

当神经干受肿瘤压迫后,引起静脉和淋巴回流障碍,使神经干水肿增粗,与周围组织回声形成良好对比,则超声很容易显示肿瘤附近的神经。

2.回声改变:10例均为低回声团块伴有后方回声增强,其中6例内部回声不均匀,呈簇状或云团状回声,3例有不规则无回声区;9例包膜完整,1例包膜回声不完整。

3.肿瘤与连接神经的关系:6例位于神经干中央,4例向神经干一侧突出;6例肿瘤两端显示连接神经,4例肿瘤仅近端显示连接神经;连接神经最粗直径4.0mm,最细直径2.3mm。

4.CDFI: 1例桡神经鞘瘤包膜不完整,且血供较丰富,其余9例血供稀疏。

本组10例术前超声均明确提示神经鞘瘤,与手术病理结果完全相符。

三、讨论目前,对浅表部位的肿瘤仍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各类肿瘤的手术方法、难易度及预后不同,因此术前对肿瘤的部位、性质及其周围结构的关系做出准确判断至关重要。

高频超声在常见浅表软组织肿块中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在常见浅表软组织肿块中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在常见浅表软组织肿块中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常见浅表软组织肿块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00例浅表软组织肿块做超声检查,全部病例经穿刺活检,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确珍。

结果:高频超声对浅表软组织的检出率高,绝太多数为良性以脂肪瘤最为多见,在一定程度上可提供定性诊断。

结论:一些常见浅表软组织肿块各有其特点,对临床可提供依据。

对浅表软组织肿块成分来源复杂的,声像图缺乏特征的,病理诊断较困难,超声可以确定穿刺进针部位及深度。

【关键词】高频超声;浅表软组织肿块;彩色多普勒随着高频超声的发展,在浅表软组织肿块的应用上逐渐增多,因声像图清晰,敏感性高,诊断准确,从而体现了它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100例病例因浅表组织肿块在我院超声检查,全部病例经穿刺活检,手术及术后病理确诊的,患者年龄1~70岁,男性5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46岁。

1.2仪器与方法PHILIPS一IU22 型、GELOCIQ-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12MHZ。

针对肿块的作多角度多切面扫查,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彩色多普勒的分布情况等,如果肿块过大,其深部结构难以显示,此时可结合3.5MHZ探头观察肿块才能全面了解肿块及周固组织的结构。

2 结果100例肿块分布全身各部位,主要在颈部、胸部、腰背部,臀部及四肢。

良性肿块98例,尤其以脂肪瘤、表皮样囊肿、胭窝囊肿最为多见,诊断的准确性最高,CDFI:绝大多数未见血流信号,其次,纤维瘤、血管瘤也不难做出诊断,CDFI:可见少许短棒状血流信号,恶性肿块2例均为转移,表现在外形欠规整的低回声,CDFI:显示条状的血流信号。

3 讨论浅表组织包括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即皮肤、纤维、肌肉、脉管等多种组织。

脂肪瘤为成熟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可发生在身体的各处,大多位置表浅,好发于背、颈等部位,极少见复发或恶性变,如瘤内含有较多纤维组织,则称纤维脂肪瘤,血管脂肪瘤是脂肪瘤的亚型,与普通脂肪瘤的不同在于成熟脂肪间有许多分支状小血管[l],三者的声像图几乎无区别,绝大部分为中等回声或略高于周围脂肪组织回声,内有条状稍强田声,外形呈扁平状或梭形,边界清,CDFI∶仅3例显示少许血流信号。

高频超声诊断浅表性肿块的评价

高频超声诊断浅表性肿块的评价

肿块的最后诊断以手术和病理为准,与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使用仪器:
美国百胜AU5EP型及Acuson sequia-512型等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一--20MHz。 深度2cm以内的病灶,选用超高频探头,大于2cm深度选用高频探头。重点观察病灶 形态、边界、内部结构情况,在二维声像图检查基础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寻找病
第二届血管和浅表器官国际超声研讨会 承办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蔡庄伟冯小洲710004
摘要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浅表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6例浅表性肿
块应用高频超声对所选病灶进行检查和研究,全部病例经手术、活检及实验室检查证
实。结果:良性病灶125例,恶性病变31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6%。结论:高频超声 对浅表性病灶内部的微小结构敏感性高,有助于确定病灶的性质、结构、界限、内部 及周围的血供情况,对明确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关键词:高频超声浅表肿块诊断
瘤可向神经干一侧突出,偏离神经纤维的中心。在肿瘤长轴两端发现低回声的尾状神
经回声是确定神经源性肿瘤的重要征象。高频超声可显示主要外周神经的分布走行及
粗细变化,并帮助诊断不同类型的外周神经疾病。对颈椎旁间隙,锁骨上区及体表神 经走行区的孤立性类圆形或梭形低回声团块,应仔细寻找连接神经以确诊。CDFI:神 经鞘瘤较神经纤维瘤血流丰富者多见。局限性骨化性肌炎位于上臂肌肉及股四头肌内
3cm不等,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腹直肌鞘内血肿呈腊肠样低回声,外缘清晰,内
有密集弱光点及较强光斑。切口疝在腹部手术切口疤痕区见突出肿物,为混合性回声, 周围可合并感染及积液。疝囊不完整,有可复性,咳嗽时肿块有冲击感。 (2)外周神经源类肿瘤多发于颈丛、臂丛等干神经周围,呈梭形或类圆形,大小

高频超声检查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检查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价值
儿骶尾部 ; 细血管瘤多见 于婴幼儿 口 、 、 毛 唇 眼睑等部位 ; 毛母 质瘤多发 生于头面颈部及 上肢 表皮样囊 肿多发 生于头皮 及 ;
基层医学论坛 2 1 0 1年第 1 5卷 1 O月上旬刊
■ 囤∞国嘧回
面 颈部 。
位、 触感 、 外观等 , 能够对大多数 的浅表软组织病变作出诊断。 较 大的胭窝囊肿 、 表皮 样囊肿质软 , 触之具 有
病变 约 占总数 的 5 恶性病变 主要表现 为实性 回声 , %. 边界 清 ,
其 内回声多为低 回声 , 状不 规则 , 形 可侵及邻 近组 织 , 多数血供 丰 富。 良性肿瘤 中最常见 的为血管瘤 、 脂肪瘤 。典型 的脂肪瘤超
流信号 , 或有少许 血流信号 。 淋 巴管瘤表现 为囊 实性 , 内可 见蜂窝样 管道 回声 , 浸润 周
2 0 , 7 2) 5 9 5 3 07 2 ( :0-2 .
[] H a gS A lr . nga hcea ao f er suok la sf 5 w , de S orp i v u t no uelsee l o n RS o l i h t a t t
● 囤衄臼嘧露
续 表
221 良性病变 ..
最常见的为脂肪瘤及 血管瘤 。 脂肪瘤的
32 肿瘤 良恶性鉴 别 .
本文 良性病变 占绝大多数 ,恶 性
超声 表现种类繁多 , 4 %为高 回声 , 5 %病变 内可见高 回 约 7 约 3
声条索 。 血管瘤可发生 于真皮层 、 皮下层及肌层 内, 多为混合性 低 回声 , 形态欠规则 。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 , 肿瘤 内部多数无 血
22 恶性 病变 .. 2 脂肪 肉瘤 中高分化脂 肪肉瘤位 于左前 臂皮下脂肪层和肌层 内 , 与脂肪瘤很难 区分 。另 1 例黏 液性脂 肪 肉瘤位于右侧大腿 内侧皮下脂肪层并侵入肌层 内 , 内可探测 到动脉血流信号 。 滑膜 肉瘤位 于右前臂 内侧肌层间。皮下血管 肉瘤 l , 于右侧足背部 , 例 位 可探及动脉血流信号 。

高频超声对浅表肿块的检测

高频超声对浅表肿块的检测

高频超声对浅表肿块的检测作者:高晓晗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13期【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浅表肿块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2011年2月~201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1例浅表肿块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结果高频超声对浅表肿块的检出率为100.00%(121/121),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2.56%(112/121),其中113例(93.39%)为良性病变, 8例(6.61%)为恶性病变。

121例患者中包括13种病变,其中脂肪瘤44例,脂肪肉瘤5例,神经纤维瘤8例,纤维瘤8例,横纹肌肉瘤3例,血管瘤9例,淋巴管瘤2例,结核4例,脓肿3例,外伤性血肿3例,腱鞘囊肿12例,腘窝囊肿9例,表皮囊肿11例。

结论高频超声检测浅表肿块具有诊出率和病理诊断符合率高的特点,并且具有方便、无创等优点,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频超声;浅表肿块;超声表现超声是浅表肿块检测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具有廉价、无创、方便等优点。

高频超声分辨率高,可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和周围组织关系的情况,提供细微结构的超声影像资料[1],现将本院121例浅表肿块的高频超声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201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因浅表部位扪及软组织肿块而入院就诊,部分患者病变部位可有肿胀、疼痛等症状,所有病例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其中男性72名,女性49名,患者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4.3±11.7)岁。

121例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2 仪器与方法采用PHILIPS-IU22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检查,探头频率5~17 MHz。

受检者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体位,相应健侧部位做对照检查[2]。

一般采用直接接触扫查法,在扫查不平整区域或较表浅的时候加用水囊,部分患者在检查部位表面涂抹较厚的耦合剂,利用水囊或比较厚的耦合剂作为声窗[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超声对浅表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4-01-08T17:12:43.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作者:田宏薇
[导读] 文献曾提及在肿瘤长轴两端发现低回声尾状神经回声是确定神经源性肿瘤的重要征象。

田宏薇(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电诊科 114005)
【中图分类号】R73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113-01 自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十年间,我们应用高频超声探头对发生于颈部及躯体浅表神经走形区的肿块进行检测,重点探测其两端有无连接神经,结果发现10例神经鞘瘤。

一、资料与方法
10例周围神经鞘瘤患者均系我院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住院及门诊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1-45岁,平均31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肿瘤发生在颈丛2例,臂丛3例,桡神经3例,腓总神经2例。

5例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5例神经分布区有疼痛麻木感。

仪器:全部使用美国GE LOGIQ7彩色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10HZ。

检查方法:首先寻找肿瘤,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数目、包膜、内部回声、后方有无回声增强效应及邻近组织的关系,然后沿肿瘤长轴仔细寻找所连接的神经,并测量肿瘤近侧与远侧端神经干直径。

同时辅以触诊,以了解神经干分布区有无疼痛与麻木感。

再用CDFI观察肿瘤内部血流情况,同时鉴别肿瘤两端连接结构是否为血管。

二、结果
10例神经鞘瘤均发生在浅表部位,其超声表现如下:
1.大小及形态:肿瘤最大4.2×3.5cm,最小1.2×1.0cm;5例呈梭形,5例呈类圆形。

当神经干受肿瘤压迫后,引起静脉和淋巴回流障碍,使神经干水肿增粗,与周围组织回声形成良好对比,则超声很容易显示肿瘤附近的神经。

2.回声改变:10例均为低回声团块伴有后方回声增强,其中6例内部回声不均匀,呈簇状或云团状回声,3例有不规则无回声区;9例包膜完整,1例包膜回声不完整。

3.肿瘤与连接神经的关系:6例位于神经干中央,4例向神经干一侧突出;6例肿瘤两端显示连接神经,4例肿瘤仅近端显示连接神经;连接神经最粗直径
4.0mm,最细直径2.3mm。

4.CDFI: 1例桡神经鞘瘤包膜不完整,且血供较丰富,其余9例血供稀疏。

本组10例术前超声均明确提示神经鞘瘤,与手术病理结果完全相符。

三、讨论
目前,对浅表部位的肿瘤仍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各类肿瘤的手术方法、难易度及预后不同,因此术前对肿瘤的部位、性质及其周围结构的关系做出准确判断至关重要。

文献曾提及在肿瘤长轴两端发现低回声尾状神经回声是确定神经源性肿瘤的重要征象[1.2],但其发生率较低。

通过观察正常的浅表神经,发现臂丛神经最易辨认,四肢神经因与肌梭和肌腱走形一致,需十分熟悉每一条神经的走形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发包方可辨认,当神经干受肿瘤压迫时,引起静脉和淋巴回流障碍,使神经干水肿增粗,与周围组织回声形成良好的对比,则超声很容易显示肿瘤附近的神经,。

本组显示肿瘤近端连接神经10例,远端连接神经6例,另4例未显示远端连接神经,可能与近端连接神经水肿增粗,远端连接神经受压变细有关。

分析肿瘤连接神经显示率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超声设备分辨率不够好或肿瘤发生部位较深;操作者对寻找肿瘤两端的神经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扫查不够细致;肿瘤体积太大,使探头与神经干不能够保持垂直状态;肿瘤近端紧贴椎间孔,远端神经受压变细,不易被超声所显示。

对发生在颈椎旁间隙、锁骨上区及体表神经走形区的孤立性类圆型或梭形低回声团块都应高度怀疑神经源性肿瘤,需仔细寻找连接神经。

若肿瘤内部有簇状或云团状中至高回声,同时伴有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一端连以尾状神经者,则可诊断为神经鞘瘤。

彩色多普勒有助于神经鞘瘤与淋巴结的鉴别,后者血流信号经淋巴门呈分支状排列,具有典型的淋巴结血供特征,而前者血流信号多稀疏,分布无规律。

参考文献
[1]柏宁野,戴光华,郑辉.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声像图与鉴别诊断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1,12;309-311.
[2]曾炜,王弘士,朱世亮,等.颈部颈丛和臂丛神经鞘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诊断.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819-8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