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汉墓服饰资料钩沉

合集下载

长沙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

长沙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

长沙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1. 文物概况•素纱襌衣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之一。

它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精缫的蚕丝织造而成。

其重量极轻,仅重49克。

这在当时的纺织技术下是非常惊人的成就。

2. 制作工艺•汉代的纺织工匠们采用了高超的缫丝和织造技术。

他们精心挑选优质的蚕茧,经过多道复杂的缫丝工序,得到极细的蚕丝。

在织造过程中,运用了平纹交织的方法,经纬线排列均匀、细密,才得以织造出如此轻薄、通透的衣物。

这种工艺反映了当时长沙地区纺织业的高度发达。

3. 文化意义•素纱襌衣不仅是一件精美的服饰,更是汉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它的轻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优雅、飘逸之美的追求。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汉代贵族的生活风貌,是研究汉代服饰文化、社会阶层和纺织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人面纹方鼎1. 文物外观•人面纹方鼎是一件造型独特的青铜器。

它的鼎身为方形,四足呈柱状。

鼎的四面都铸有人面纹饰,人面轮廓清晰,五官分明,神态庄重。

这种将人面作为主要纹饰的青铜器在国内极为少见。

2. 制作年代与文化背景•人面纹方鼎制作于商代晚期,反映了当时长沙地区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商代晚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在长沙地区出现这样精美的青铜器,说明该地区已经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且在吸收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

3. 历史价值•这件方鼎对于研究商代晚期长沙地区的文化交流、宗教信仰和青铜铸造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面纹饰可能与当时的宗教祭祀有关,通过研究人面纹方鼎,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商代晚期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

三、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1. 文物特征•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壶身圆润,有短流和曲柄。

壶身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

最具特色的是壶身上的褐彩诗文装饰。

这些诗文多为民间流行的诗歌、谚语等,字体随意、洒脱,充满了生活气息。

2. 艺术价值•它将陶瓷工艺与文学艺术完美结合。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薰炉均有数件,但药枕只此一件,且保存较为完整,实属珍贵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薰炉均有数件,但药枕只此一件,且保存较为完整,实属珍贵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薰炉均有数件,但药枕只此一件,且保存较为完整,实属珍贵徐珊珊2000多年前西汉人活得多精致?透视装、防蚊枕……我们古人有多精致?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人在炎炎夏日里已经穿上了这世上最轻薄的衣服枕着具有保健功效的驱蚊枕头其中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的“衣柜”里就有各式各样的时尚“定制单品”除了“透视装”素纱单衣她所珍爱的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共有7种颜色,印花+手绘制作堪称“西汉时装”中的“爱马仕”高级感爆棚目前这三件古代“时髦单品”已被南京云锦博物馆成功仿制今天,就带你走进匠人的“高仿”过程通过文物复制品近距离窥探古人的“精致生活”“高仿”素纱衣:丝线为1/4头发丝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轻、最薄的衣服。

自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以来,许多人尝试仿制它,却从未成功。

素纱单衣曾深埋地下2000多年,出土后由于环境骤变,加速其纤维分子链的断裂,纤维的强度大幅降低。

常年展览、光照、氧气等自然因素也加速了纤维的老化,虽然素纱单衣依然保持有一定的光泽和弹性,但无论从文物保管、开放陈列还是文化传承等方面综合考虑,仿制素纱单衣工作迫在眉睫。

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面料为素纱。

重量仅有49g,一个鸡蛋的重量是70克左右,一张A4纸重4.9克,所以这件衣服,大约等于10张普通A4纸的重量。

在南京云锦研究所设计中心经理、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杨冀元看来,“素纱单衣的制作技术对现代人而言并不复杂,除了织造就是简单的缝纫。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现代的很多工艺条件都发生了变化。

”譬如,吐丝的蚕宝宝驯化后更胖了,吐出的丝更重了。

为了更真实的还原素纱单衣的面料,制作团队经过多次考察和验证,最终找到较现代蚕丝更细,纤度为11旦的三眠蚕丝宝宝。

此外,制作团队还特意定制了一台门幅48厘米宽的织机,织造用的木梭也是重新定制。

他们还采用了电脑测绘技术,一比一还原衣服上的纹样。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隐花孔雀纹锦、凸花锦、朱红菱纹罗丝绵袍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

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

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xuan丽璀灿。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

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人兽葡萄纹、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

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朱红菱纹罗丝绵袍上衣下裳相连,衣领相交,衣襟由左向右折到右侧身旁。

这种款式在西汉早期贵族妇女中广为流行。

朱红菱纹罗面料是一种单色的暗花绞经组织丝织物,由两根经丝相互绞转织成,具有特别明显的方孔。

这种方孔不易发生滑移,十分牢固。

有专家甚至把罗称之为真正的纱,而平纹纱则称之为“假纱”。

从织造技术看,朱红菱罗的工艺较复杂。

汉代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chān褕yú(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延续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在图案的追求上更加趋于大气、明快、简练、多变。

在图案造型的选择上,突出了龙、凤的寓意。

而装饰化的特点,更具有审美价值,在设计上也更加追求艺术造型的完美性。

图案作为服饰装饰不单单是美的象征,而是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了它的艺术欣赏价值。

汉代的服饰纹样题材多变,充满浓郁的神话色彩。

汉代在服饰图案的色彩运用上,主要以对比为主,强调明快、醒目、艳丽,表现了素中见华美的特点。

服饰使得女子曲线修长,待人接物含蓄内敛,动作简明舒缓,自然朴素,庄严而典雅。

为此,各种手工业者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在服饰图案的设计上更加追求艺术的审美价值,所反映的图案已不仅仅是满足于各种自然物象的变形,而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汉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

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马王堆汉墓中的服饰与饰品考古研究

马王堆汉墓中的服饰与饰品考古研究

马王堆汉墓中的服饰与饰品考古研究考古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物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历史的一些重要信息。

而马王堆汉墓则是在这方面有着特殊意义的一个遗址。

在这个汉墓中,人们发现了丰富多样的服饰与饰品,它们为我们展示了汉代时期的时尚与文化。

本文将对马王堆汉墓中的服饰与饰品进行考古研究。

一、汉墓概述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北省江陵县,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墓地。

这座墓地共有三座墓穴,其中齐侯墓是最为著名的一座。

马王堆汉墓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因为在这里人们不仅发现了丰富的文物和古代书籍,还有保存完好的服饰与饰品。

二、女性服饰在马王堆汉墓中,女性服饰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发现是一套精美的嵌金衣裳。

这套衣裳由多层丝绸制成,上面镶嵌着金丝,图案精美。

这件服饰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汉代时期女性装束的重要线索。

此外,在汉墓中还发现了许多女性饰品,如玉佩、金項圈、耳环等。

这些饰品的制作工艺精湛,材质优质,显示出当时女性对于美的追求与审美品味。

三、男性服饰马王堆汉墓中的男性服饰相对较少,这可能是古代葬礼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然而,仍然有一些重要的发现。

例如,在汉墓中发现了一件华丽的龙袍。

这件龙袍上绣有深红色的龙纹,显示出当时统治者的尊贵和权势。

另外,还有一些男性配饰,如玉璧、金饰等。

这些配饰的出现不仅显示出男性对于身份地位的追求,也反映出汉代时期的社会阶级制度。

四、服饰与社会文化马王堆汉墓中的服饰与饰品反映了当时汉族的审美观念和社会文化价值。

例如,汉代时期对于金饰的推崇与嵌金衣裳的流行,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富庶与奢靡。

此外,马王堆汉墓中的衣裳图案也提供了对于汉代时期纹饰的重要研究资料。

这些图案多为花卉、动物和民间故事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五、影响与价值马王堆汉墓中的服饰与饰品是研究汉代时期文化的重要证据。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时尚与审美观念,同时也能够对汉代社会文化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辛追服装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辛追服装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在我国的考古界算得上惊人的发现,在世界考古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时隔2000多年,墓室的女主人――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夫人辛追的尸体以及葬具和附葬品,都保存得格外完好,特别是女尸,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柔软而有弹性,在往她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她的血管还能鼓起来。除眼球突出,舌头外吐等体表变形外,其他特征完全像刚死的鲜尸。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
曲裾素纱褝(音同单)衣 有人认为其当时作为内衣穿着,是一种性感内衣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共有三座墓,分别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妻(辛追)、儿的墓。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首先发掘了马王堆汉墓一号墓,此墓深达16米,内中棺椁的边箱中塞满大量的随葬品,由文物上的文字可辨出此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夫人辛追墓。4月28日,考古人员打开内棺材盖,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具沉睡了两千多年却显得十分新鲜的女尸: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柔软而有弹性,在往她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她的血管还能鼓起来。除眼球突出,舌头外吐等体表变形外,其他特征完全像刚死的鲜尸。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此后发现的类似古尸均被考古界归为“马王堆尸型”。
1972—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是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其中,光亮如新的漆器,代表了汉初髹漆业的最高水平;华丽轻柔的丝绸,展示了纺织技术的惊人成就;浪漫神奇的帛画,叙述了神秘的天国幻想与永生渴望;翰墨飘香的帛书,传承了先哲的学识与智慧;千年不朽的女尸,是人类防腐史上的奇迹,被医学界命名为“马王堆尸”而成为同类尸体的学术专称……湖南省博物馆陈列展示的284件(组)文物,是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精华,它将引领您穿越历史时空,感悟汉代文明的神奇与瑰丽。

1972年,马王堆出土了距今两千年的汉服,专家发现一件离奇事

1972年,马王堆出土了距今两千年的汉服,专家发现一件离奇事

1972年,马王堆出土了距今两千年的汉服,专家发现一件离奇事大家应该都知道汉服,它指的是汉族的传统服饰。

现在电视剧里穿的古装,除了清朝的服饰,就是根据这些来的。

比如说,在《美人心计》这部剧中,林心如穿的衣服就是根据秦汉时期衣服的样子设计的,在《武媚娘传奇》里,范冰冰穿的就是根据唐朝时期女孩子的穿着打扮设计的。

但是呢,他们穿的这些汉服都远远比不上辛追夫人穿的汉服,那才是一件无价之宝。

辛追夫人墓在出土时发现了一件素纱襌衣,是穿在夫人身上的,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达到巅峰的一个作品。

这件衣服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但是保存得依然很完好。

它现在已经是国家一级文物了,1972年的时候,它在长沙市的马王堆汉墓中被发掘出来。

这件衣服是用纱料做的,因为没有颜色,也没有衬里,所以被称为素纱襌衣。

它衣长128厘米,所用的素纱丝缕特别细,总共只有49克,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

它代表了西汉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有利于我们现在了解当时的纺织情况和工艺水平,是一件无价之宝了,现在被收藏在了湖南省博物馆之中。

素纱襌衣在出土的时候是有两件的,除了这一件,还有一件是48克。

但是1983年的时候,博物馆被盗了,这个盗贼叫做许反帝,一共有30多件珍贵的文物在这次事件中被盗,其中就包括了这一件48克的。

在追缴的过程中,这件衣服被烧毁了,十分地可惜。

现在留下的这一件也被毁坏过,后来经过仔细地修复,现在才能继续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件衣服的主人是辛追夫人,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的时候大约50岁。

她出土的时候,已经去世两千多年了,但是形体还十分完整,毛发都还在,肌肉还有弹性,甚至部分关节还可以活动,几乎和刚死去的时候一样,让专家十分惊叹,这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

但是由于当时没有条件,再加上保护意识不足,这具尸体长期和空气接触,导致从一开始的栩栩如生到后来的毁坏严重,不再是刚出土的样子了。

后来,人们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把她放到了定做的地下寝宫里,接近马王堆古墓的情况,把她较好地保存起来。

浅谈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色彩

浅谈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色彩
2 马王堆出土服饰色彩
2.1 马王堆出土服饰色彩
根据专家和学者统计马王堆汉墓出土 服饰丝织品的色谱袁有浅棕色尧朱红尧桔红尧 绛红尧绛紫尧黄尧金黄尧土黄尧墨绿尧深绿尧橄榄 绿尧草绿尧紫灰尧深蓝尧棕尧青黑尧黑尧深灰尧银 灰尧银白尧粉白尧金等三十六种色彩遥
并且根据当时的国家政策以及前朝的 文化继承与传承袁出土的服饰织品整体色彩 遵循五色原则袁 即广泛的使用五正色 渊 青尧 赤尧黄尧白尧黑冤 和五间色渊 红尧绿尧碧尧紫尧骝)袁 并灵活运用五正色及五间色的邻近色棕色尧 墨绿尧橄榄绿等色彩袁使得丰富色调的同时 又和谐统一遥
2.2.2 服饰色彩搭配
汉代主要的服装款式有院 深衣尧 袍尧单 衣尧襦尧袴等遥 在服装色彩搭配中袁随处可见 搭配法则遥 从典型的野 长寿绣冶尧野 乘云绣冶尧 野 信期绣冶等纹样来看袁纹样色彩之间的比例 使得画面规律尧平衡袁再有色彩点缀来丰富 画面袁使得画面富有动感遥 色彩构成中色彩 呼应的方式在汉代服饰中经常出现袁野 彩绘 陶俑冶内衣领的红色与袖口的红色构成了色 彩呼应袁另一方面从马王堆出土素纱襌衣和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等服饰中我们可以总结 出在汉代对服装和绣品的整体色调取向是 偏深的袁使用低明度和低纯度的颜色来表达 汉代庄重尧朴素尧沉稳的审美观念遥
当时进行织物染制的方法主要有线染 法尧匹染法及套染法三种形式遥 线染法是先 把丝缕染色而后纺织织物遥 这样染色牢固袁 方便在面料上织作文彩袁纹锦必须使用这种 方法袁 刺绣所使用的色丝也是先染后绣的遥
匹染法是先纺织织物而后染色袁这种方法染 出的颜色比较浅袁但色调均匀袁单色织物多 用这种方法遥 无论是线染法还是匹染法袁一 般都是浸染袁将一定数量的染料放在水中煮 沸溶解袁 再加上些媒染剂 渊 汉代一般为铁 盐冤 袁侵染晒干遥 想要获得颜色不同的深浅程 度袁就要根据浸染的次数来掌控遥 最后是套 染法袁先用一种颜色的染料染底色袁再用另 一种颜色的染料覆盖袁得到两颜色相融合 的色彩遥

汉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

汉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

汉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汉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有:1.辛追夫人古尸:辛追夫人古尸出土时,因皮肤润泽有弹性,脉络清晰可见而震惊世人。

2.素纱单衣:这件单衣衣长140厘米,通袖长190厘米,重量仅有49克,轻若烟雾,是历史年代最早最轻薄的一件单衣,代表西汉丝织品纺织织造的最高水平。

3.T型帛画:这幅T型帛画使用矿物颜料色彩鲜艳,线条清晰,通过天堂、人间、地狱三个部分描绘人神共乐的美好景象,体现古人追求永生的美好幻想。

4.博具:包括1个博局、六黑六白共12颗大棋子、20颗小棋子、42根算筹、削、刮刀以及骰子各一件,装在特制的漆盒里。

骰子共18面,分别为一至十六。

.5.车马仪仗图:全画为横式构图,依据内容不同分为四个阵列:左上方绘两排侍卫,簇拥着最上面头带长冠、腰佩长剑、身材高大的墓主缓缓前行;左下方绘方阵和击鼓鸣钟场面;右上方是整齐的车阵;右下方是14列骑兵。

帛画上所有人物、车骑都面向墓主,似在举行一次盛大仪式,应为军队祭祀或检阅之类的大型活动。

该帛画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写实性绘画之一。

6.玉印:印面雕刻阴文篆体“利苍”二字,字体工整清秀。

7.帛书《五星占》: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由占文和行度表两部分组成:占文利用星象预测人间吉凶,行度表记载了秦始皇元年(前246年)至汉文帝三年(前177年)70年间金、木、土星运行的位置,测得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测值583.92 日只多0.48日;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比今测值只小1.09日;土星的恒星周期为30年,比今测值29.46年大0.54年。

这些资料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学已取得极高成就。

以上就是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马王堆汉墓服饰资料钩沉王斌中国文物报20041105第7版服与饰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服,一般多指上衣下裳等御寒护体的实用装束。

而《诗·周南·葛覃序》“服浣濯之衣”。

《淮南子·时则训》“服苍玉”之服则应为动词,意为服用、穿戴。

饰,是指人体及服装上的饰品及点缀物。

司马相如《上林赋》有“靓妆刻饰”的描述;《说文·巾部》记“饰、襐饰。

”朱骏声通训定声:“按襐饰、盛饰也。

或未冠笄者之首饰。

”《篇海类编·食货类·食部》则有:“饰,缘也。

”的解释。

服饰一词联用最早见于《汉书·王莽传》“王威乘乾文车,驾坤六马,背负氅鸟之毛,服饰甚伟,”之句。

这里服饰应包含服装与饰品两个方面。

长沙马王堆一、三号墓中保存了完好的数量可观的服饰资料。

30多年来关于马王堆汉墓服饰及相关内容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是作为构成服饰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饰品,却少有专论。

马王堆发掘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显示,其服饰资料大致可分为实物资料、形象资料、图像资料、文字资料四个方面。

一、实物资料与饰相关的实物资料主要有服(衣)饰、发饰、佩饰和妆饰四项。

1、服(衣)饰“衣缘”即衣裳领口、袖口、下摆边缘的附加装饰。

其作为中国古代服装装饰的基本内容,具有出现早、沿用久、装饰性和功能性强等特点。

《诗-郑风·羔裘》有“羔裘豹饰”,孔颖达疏“以豹皮为袖饰者。

”《释名·释衣服》有“妇人以绛衣作为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日袍”的记载;《历代风俗事物考》则有“观衣裳缘饰即知父母存否。

”的考证。

说明了衣缘是附属于衣裳却不等同于衣裳又有着一定功能的装饰。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完好的成衣15件。

所有袍暇均为交须右衽,上衣下裳连为一件,外襟形式有曲裙和直裙两种,其领口、袖口、下摆均有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编号6293印花敷彩直裾绛红纱绵袍成衣的左袖口尚未施缘;编号329竹笥中出一幅宽28厘米、全长3.48米,一端缀有拈缝衣线的褐色绢类纱袍缘,据尺寸推测应为尚未缝缀的曲裾袍衣缘。

这一现象正好印证了缘是服之外的一种附加装饰。

(图一)2、发饰发饰即头发上的装饰,属于首饰中的一项内容。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简单而复杂,由实用而装饰,进而集实用、装饰,标明身份为一体的过程。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发饰有发笄和假发两种。

①发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发笄有两种形制,一种为圆锥体,其中一端磨制的比较尖锐,另一端截平,选材有竹和玳瑁之别。

这是早期常见的发笄形制;另有一件木笄在截平的一端镶嵌两片削制为内弧有刃的木镊,这件笄式木镊在簪发,分发之余还可派作它用,是一种少见的多功能笄式。

②假发马王堆出有两幅不同质地的假发实物。

发质假发马王堆一号墓女尸头部戴有假发,“假发粗而黑……含B型物质。

”呈套状覆盖于女尸头部。

女尸的“真发呈棕色,疏而细,含A型物质。

”丝质假发丝质假发放置于一号墓的一个圆形小盒中,比对一号汉墓竹简上“员付蒌二盛印副”之语可知,“员付蒌”中丝质假发名应为“副”。

3、佩饰古代佩饰主要为腰佩,可分为仅用于装饰的德佩或玉佩和具有实用价值的事佩两类。

马王堆汉墓所出佩饰多属于后者,其内容如下:①组带一号墓九子漆奁中出有一件用丝编织成的长带。

带长1.45米,宽11厘米,两端有穗,一端为套状。

据同墓所出编号275竹简上“红组带一”的记录推测此带即是。

组是古代用于系佩玉、佩印的丝带,该墓未出玉佩却出有标明墓主身份的印章。

因此笔者认为此带当为汉代佩绶制度的体现。

②香囊马王堆一号汉墓出有4件形制相同的香囊,出土时均装有香料。

同墓竹简上记有4件香囊的名称。

(图二)香囊亦为腰间佩饰之一。

《礼记·内则》记“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

”清厉静卿《事物异名》解:“《礼记》‘佩容臭,注:香物也。

’助为形容之饰,犹后世香囊也。

”马王堆一号墓所出香囊反映了汉代不唯“未冠笄者”佩戴香囊,成年女子亦然。

③小刀古代妇女腰间佩小刀,一般与砺石佩在一起,四川天回山有妇女佩刀的形象资料。

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有三件角质环首小刀,刀的形制与前述之刀相似,出土时盛放在妆奁之内。

《诗经·大雅·公刘》有“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据此可知古代的妇女除佩实用的小刀外,也佩假刀,假刀也称容刀。

这三件角质环首小刀当为容刀。

4、妆饰主要指面部的妆饰。

妆饰的方法有涂抹、描画、剪修、粘贴等;妆饰的部位主要为眉、唇、面颊。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有一件彩绘九子漆奁,分上下两层,上层放丝巾、手套等生活用品;下层9个盒子内分别装有白粉、油彩、胭脂、假发、粉扑、梳、篦、镊等梳妆用品。

二、形象资料马王堆一、三号墓共出木俑266件,按其着装和工艺可分为戴冠着衣适履男俑;着衣适履女俑;着衣女俑;雕衣和彩绘男、女俑等五种类型。

这些俑完残程度不同,从发掘报告和图像资料可辨的衣饰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衣缘锦绣”;一类为“衣缘窄素”。

可辨的妆饰为眉施黛、颜施粉、唇注脂且不论男女。

另有一例使用假发的女俑。

女俑为着衣适履,发式后垂至背,垂髻下再挽约30厘米长的假发,假发辫后下垂。

(图三)三、图像资料马王堆一、三号墓还出土帛画11幅。

帛画中与服饰相关且表现清晰的主要是绘于T形帛之上即“铭旌”上的人物图像。

其内容如下:1、服饰一号墓“铭旌”上共绘人物20余人,男14,女6,多着广袖曲裾曳地长袍。

“领襟形式不清”。

三号墓所绘人物女多男少,多着交领、右衽广袖长袍“衣缘锦绣”比较明显。

2、发饰一号墓“铭旌”下部上段绘一柱杖缓行的妇女,头上插戴缀有白珠的饰品学者们推断此为“步摇”。

此断如果正确这当为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步摇图像资料。

四、文字资料马王堆一、三号墓所出现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即遗册共有722支,现清晰可辨涉及到“饰”且能与实物相印证的主要有:1、发饰一号墓竹简有“员付蒌二盛印副”。

经比对得知同墓所出一小圆盒内所装丝质假发应为竹简所称之“副”。

2、佩饰①组带,见于编号275竹简“红组带一”的记录,并于出土组带相印证。

②香囊,编号269、270、271、272四枝竹简上记有“白销信期绣熏囊一素缘”;“绀绮信期绣熏囊一素缘”;“素信期绣熏囊一沙素缘”;“红绮熏囊一素缘”的墨书。

初步认识通过梳理可知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的服饰资料与饰相关的内容丰富而清晰。

再现了墓主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一汉初,楚地贵族服饰,特别是贵族妇女服饰的基本面貌,其使用特点可以归纳如下:l、服饰简约该墓随葬品极多,服饰也致为精美华丽,处处体现着墓主人生前奢侈的生活和对死后继续享受的追求。

但作为炫耀财富、装点服装的饰品却体现不多。

例如仅首饰方面既无金、银、珠玉,簪钗、花钿,也未见“黄金铛、貂尾饰”仅见三例假发资料和一例推断为步摇的图像资料。

这正是汉初服饰审美取向以简约为尚的体现。

2注重实用功能马王堆服饰的使用均是集装饰与实用为一体。

例如腰饰主要以有实际用途的“事佩”为内容。

香囊是用来祛味、熏衣之物;容刀是化装饰容的工具;组带、步摇则应是体现墓主人身份的标志。

这反映了汉初经济凋敝“服饰与民无禁”楚地贵族服饰也弱化了先秦服饰中的理学内容,更多地反映当时人们的意愿和追求,注重服饰的实际意义,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汉初乐观和主动的服饰观点。

3、衣缘的功能性显著“衣缘”是马王堆服饰资料中的大宗,四类资料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实物资料可以看出衣缘的尺寸和选料的规律其装饰作用明显;未缝制的衣缘和未施缘的成衣以及“袍缘后加”的缝制方法则有力地印证了“缘”是附属于服装之上的“饰”和“饰,缘也”的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马王堆服饰资料显示,衣缘除了装饰作用还有着区别服装性别的功能。

这正与“妇人以绛衣作为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日袍”的记载印证。

马王堆服饰实物资料均出于埋葬利苍夫人辛追之墓,随葬的所有成衣均为“四起施缘”的女装。

形象资料、图像资料表现是服务于主人的侍者,自然有男女之别“衣缘锦绣”,“衣缘窄素”,“领襟形制不清”也标明了这一区别。

但“冠人”,“歌舞者”的衣缘却没有明显不同,似乎都更接近“四起施缘”的女装。

这应该是判断当时的服装性别和随葬俑司职的主要依据之一。

4、发饰资料价值突出马王堆所出三例假发资料不仅包含了迄今已知最早的丝质假发实物,而不同的梳理方式和简册的记载对了解当时假发的质地,名称和使用方式提供了依据。

中国古代对假发“副”一直有着不同之解。

《诗经·鄘风》有“君子偕老,副笄六珈”的记载。

郑玄注释为“副即笄而加饰,如今步摇上饰”。

清人王念孙在《广雅疏正》中称“假髻谓之(副)……副与编次,皆取他人之发合已发以为结,则皆是假结也”。

但马王堆竹简所称之“副”与郑氏所称之副不同,与王念孙所称之副名同而质异,却与同墓所出丝质假发相合。

笔者认为丝质假发似当为“副”的不同之解找到了基本准确的答案。

另外一号墓所出着衣适履女俑在其垂髻发稍部蓄有长约30厘米左右的假发实例,使我们对当时使用假发的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说明汉代借人之发美己之髻除了使己之发黑、密之外,同时还有使己发长的审美追求。

上述特点反映出马王堆服饰资料具有不容忽视的资料和研究价值。

虽然三座汉墓随葬的只是特定墓主人穿戴的物品,但其所折射的却是一个时代的服饰观念和审美时尚。

马王堆服饰资料丰富的内涵进一步证实了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服与饰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从某种角度而言“饰”更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随葬偶人的司职与服饰性别。

因此,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不仅要研究“服”,更不可忽视“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