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现象中的类推作用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它比语音、词汇变化都慢。
语言的稳固性主要是由语法的稳固性所决定的。
但语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
现代语言的语法结构是千百年发展过程逐步演变的结果。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序的变化。
以汉语为例,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语序上曾发生过几次重大的变化。
如在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它们的位置都在动词前: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②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自汉以后,这种前置的代词宾语才逐渐移到动词后面来,跟“动-宾”的基本格式取得一致。
如:③莫知我夫。
(《史论.孔子世家》)④出户独徘徊,愁丝当告谁?(《明月何皎皎》)这种宾语前置现象现还保留在一些合成词的结构中,如自救、自杀、自信、自夸等。
汉语偏正结构在定型之前,很可能有过“正偏”“偏正”并存的阶段,根据是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小名+大名”的偏正式复合词,如“松树”、“桃花”、“上海市”等,但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之相反的语序,即“大名+小名”的类型,如甲骨卜辞中的“丘商”,《左传》中的“丘舆”、“城濮”等。
五四之后,出现的欧化句式,有前正后偏的现象。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1 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原始印欧语形态极为丰富,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
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
而现在的英语,名词“性”的范畴已消失,“数”的范畴只有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有表生物的名词还存在属格的形式“-s”,其它名词和形容词都没有格的变化了。
俄语的形态变化虽然比较完整,但比起古俄语来又大为逊色,如现在俄语中双数消失了,格也只有6个。
2 词类的发展汉语缺少形态,它的变化跟西欧语言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趋势。
如词类的发展;偏正语序的变更。
但总的来说,汉语缺少形态,语序特别重要,欧化句式只是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并未涉及结构规则本质的变化。
汉语修辞学修辞现象分类汇总

方面进行说明描写的比喻。它又可分为两小类:A.“复喻”,是用几个喻体来说明事物的一
个方面。B.“联喻”,是用几个喻体来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
8.连喻是用几个喻体分别说明描写几个本体,实际上是几个比喻连用。
9.类喻是几个同类的本体与几个同类的喻体分别配合,通过几个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显示几个
本体之间的关系。
10.进喻又称“叉喻”,是在原有比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设喻,前后连贯,层层加深。
使比喻增色。
释喻的结构 单释式 先释后喻的 先喻后释再喻的 交错式的
比喻的修辞作用
1.比喻可以变未知为已知的效果。 2.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象的效果。
3.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的效果。 4 .比喻可以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
5.化具象为抽象。
6.别具嘲弄讽刺之兴昧。
7.含有婉约含蓄的效果。
比喻建构的基本原则:新颖、贴切
验,通常是以易知描述、说明难知,以具体描述说明抽象,轻车熟路,从而便于理解。
【要素】一个完整的比喻应该由四个要素组成。(1)本体,就是被比喻的事物;(2)喻体,就
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3)喻词,就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词;(4)相似点,就是本体和喻
体在某个方面相似的地方。
比喻是人们交际生活中运用得最应得了频繁的修辞方式之一,有些比喻,由于长期频繁运用,
一句中又是本体,B 一身兼二职,故称。
15.合喻又称“类比递喻”,是由几个比喻依次递进而成的。
16.释喻是使用解释说明手段而形成的一种比喻,或者说它是对各类比喻进行解释的一种手
段。它由比喻和解释两个部分构成,其解释部分主要揭示喻体和本体间的相似点,使比喻显
得更贴切自然,明白通俗,形象生动,由“喻”到“释”符合人们认知的习惯,易于理解,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类1.语言的二重性语言的二层性指语言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臵。
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语素、词、句子三级。
核心是以少驭多。
如汉语的底层是30个左右的音位,它们组成数千个语素,而这些语素又组成数十万条词,词又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
2.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臵,可以由低到高分成若干层次,使音、义、由音义结合的符号、符号序列各就各位、各得其能。
但每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处在一种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当中,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语言符号系统。
3.国际音标音标是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
世界上最通行的音标是国际音标,它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公布使用的。
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标只对应一个音素”,不会出现混淆或两可的现象。
国际音标所采用的符号多自拉丁字母,少数用希腊字母或一些字母的变形。
国际音标要放在方括号[]内。
4.严式和宽式音标严式音标也叫音素标音,它详细注明发音特征和标音。
宽式音标,按音位来标记语音,也就是只记音位,不记与区别意义无关的发音特征。
因此,宽式音标又称为“音位标音”。
5.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一个音位,受语音环境制约而表现为若干不同的语素,这叫做音位的条件变体。
在有些语言或方言中,处在同样位臵上的几个音,可以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
因为相互替换时自由的,没有条件的限制,这种类型的变体叫做音位的自由变体。
6.区别特征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叫做区别特征。
每个音位都可以为结尾几个不同的区别特征。
运用区别特征比较容易说清音位本身的特点和音位系统的构成。
音位的区别特征可以从音响方面来定,也可从发音方面来定。
由于每个音位都包含若干区别特征,因此音位可以定义为一束区别特征。
7.语流音变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是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是由于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
这种变化就叫做语流音变。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_概述及解释说明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古汉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语言,其词类活用现象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不同语法环境中的形态变化,包括名词和动词等各个词类。
古汉语中存在丰富的词类活用现象,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也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发展产生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为核心,探讨其原因和解释。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定义和界定词类活用的范围,并详细介绍古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两个主要部分的活用现象及其原因。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针对这些现象给出解释说明,从语言演化、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使用者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最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原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思考题。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的深入研究,探寻古代汉语形态变化的规律和背后的原因。
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说明,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撰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汉语语法系统的特点,并拓宽我们对汉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认知。
2.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2.1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范围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是指词汇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语境或者其他因素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些变化可以涉及到名词、动词等各种词类,在不同的形态下展示不同的格、数、时态等语法特征。
2.2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及其原因在古汉语中,名词常常通过添加后缀来表示格和数的变化。
例如,“山”在主格下为“山”,而在宾格下为“山之”。
这种名词活用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首先,古代人们对于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较为模糊,因此需要通过名词活用来表达具体含义。
例如,“子孙”一词在古代常有复数意义,而通过添加后缀“之”可以表示其所有格关系。
其次,古代社会多为农耕社会,人们习惯以自然界事物为模板进行分类。
语言学概论答案(六月)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可推测一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
有了这个起点,整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分化、发展的过程也就能得到说明。
所以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
这种方法曾经系统地应用于印欧系语言的研究,拟测出各个语族乃至整个语系的原始母语,使印欧系语言的演变过程大致得到了说明。
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用来研究其他语系的语言。
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的中古音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2.词语的替换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
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如“邮差”改为“邮递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而“目”改为“眼睛”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3.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布”,古代只指麻织物,而今天则是棉、麻、化纤织物及混纺织物的统称,这是由于现实现象的变化而引起的词义变化。
再如“虹”,古人认为它是一种有生命的虫,能饮水,而今天人们则认识到“虹”是由于阳光照在水滴上,经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在雨幕或雾幕上的彩色圆弧,是一种天气现象。
这是由于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而引起的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4.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就是词义的扩大。
如汉语中的“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现指所有的江河;“皮”原专指野兽的皮,现则泛指皮肤,这些都是词义的扩大。
5.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
如“丈人”,原指年长的男子,现专指妻子的父亲;“臭”原指一切好闻和难闻的气味,现则只指臭味,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
语言学名词解释

语言学名词解释1、语言: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思维工具。
2、言语:言语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
话(言语)都是由某种语言的词按照这种语言的规则组合起来的,它有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但它毕竟不是这种语言本身,而说话即运用语言的行为也不是语言本身。
3、音素: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是用对比的方法从音节中切分出来的。
音素的不同取决于音质的不同,i和ü音质不同,所以是两个音素。
4 、音位:音位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分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两种类型。
5 、音节:音节是自然感觉到的最小单位。
但还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觉到的最小语音片断。
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如汉语的“阿”[A]:也可以由几个音素构成,如汉语的“钱”[??ian]。
如果说音素一般人在自然状态下是感觉不到的话,那音节则是能感觉到的,比方说“走”[tsou],,一般汉族人都能感到是一个音节,至于问它包含几个音素,那是专业人员的事,一般人不一定知道。
6 、国际音标:国际语音学会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一套音标符号,是目前世界上最通行的记录音素的符号。
其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7 、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
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8 、区别特征:就是一个音位与另一个音位相互区别的发音特征。
9 、语流音变:语流音变就是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强弱的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变化。
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
10 、语素:语素是语言单位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根据是否直接成词可分为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两种;根据是否具有词汇意义分实语素和功能语素两类。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某些词可以临时改变其词性或用法,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名词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一些名词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下用作动词。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本是名词,表示“衣服”,但在这个成语中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服”。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欲穷千里目”中的“穷”原本是形容词,表示“穷尽”,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使穷尽”。
3.数词用作动词:
数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三思而后行”中的“三”原本是数词,表示“三个”,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多次考虑”。
4.意动用法: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可以用作意动用法。
例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原本是名词,表示“老师”,在这个句子中用作意动用法,表示“把……当作老师”。
5.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一个词语用作动词时,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而是
由宾语发出的动作。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亡”原本是名词,表示“灭亡”,在这个句子中用作使动用法,表示“使……灭亡”。
以上是一些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这些用法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而且这些用法的出现也增加了古汉语的复杂性和魅力。
2011年秋季西南大学网络教育语言学概论答案

2011年秋季西南大学网络教育语言学概论答案第一批次作业答案1、汉语拼音方案中个声母之间的关系是()。
:聚合关系:组合关系:语法关系:语义关系选择答案:、按照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对语言进行分类,称之为语言的 ( )。
:形态分类:结构分类:功能分类:谱系分类选择答案:、英语的复数变为,所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 )。
4、"5)6789、[]10、汉字与汉语的音节是对应的,一个字记录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只用一个汉字记录。
选择答案:错误第二批次作业答案汉语中“北平→北京”、“德律风→电话”,产生词语替换的原因是():社会的因素: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前者是语言系统内部因素,后者是社会因素:前者是社会因素,后者是语言系统内部因素《庄子》里“匠石运斤成风”中的“匠石”,现代汉语说“名叫做石的工匠”。
这个差别所反映的汉语语法发展事实属于():组合规则的发展:聚合规则的发展:结构关系的变化:语法范畴的变化.“拖拉机”一词是():意译词:仿译词:借词:方言词.“洋泾浜”():可以作为母语为学习: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来学习:可以作为第一语言进行交际:不可以用作书面语形式.重庆话和上海话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现代汉语中“老师”和“老人”中的“老”是().“鸡”...23正确答案:5、下列语句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 )。
:张三连他的邻居也骂。
:张三的毛衣织得好。
:四两棉花——纺(访)一纺(访)。
:张三写好书了。
正确答案:、“读书”、“写字”、“打乒乓”中的“书、字、乒乓”():之间的关系是聚合关系:之间的关系是组合关系:词汇意义相同:语法意义相同: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相同正确答案:、书面语和口语():是根本不同的:基本上是一致的:是语言的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是一种语言的不同风格变异:可以互相转化正确答案:、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有内部屈折:没有内部屈折:词序很严格:词序不严格:虚词的作用很重要正确答案:、语言系统是由不同层级构成的,低一级的单位少,组成高一级的单位后数量翻番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现象中的类推作用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学 152102008 李茹摘要:本文主要从词汇以及语法的角度分析了汉语中类推现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新的语法现象的出现,这其中包括新的词缀的产生还有新的构词方式的出现,而在语法方面主要讨论了宾语与动词位置关系的改变,最后简要说明了类推语法化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类推词汇语法
语法是语言中的一般规则,它的运用具有一定权威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语法规则的效用常常因交际的特殊需要,因语音等其他子系统的制约,因借用外语成分而受到限制,不能在任何地方都被贯彻。
规则性、条理性是语言的基本职能所要求的,然而语言系统中又到处存在着强势和例外,前者就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
类比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其他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规则构成的形式。
类比又叫“类推”,表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在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语法和词汇两个角度简单论述一下,在汉语中,有哪些关于类推的现象。
(一)
新词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概念、新观念层出不穷。
而新事物、新概念、新观念大多是在已有事物、概念、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新事物、新概念、新观念与已有事物、概念、观念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
这是造成新词语与原有词语之间有联系的客观原因,这种联系决定了语言中的新词语绝大部分是在已有词语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相似性是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方式之一。
表现在新旧词语之间的关系上,就是新旧词语之间也存在相似性,而造成新旧词语之间相似性的原因之一就是类推造词。
类推造词就是给事物命名时模仿已有词语创造新词语的造词方法,具体地讲类推造词有以下表现方式:
1、产生类词缀
在类推造词方式的推动下,如果某个语素在词群中仅是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来的词汇意义,并且以不读轻声与词缀区别开来,以词汇意义大部分虚化,具有定位性、非独立成词性和类化性与词、词根相区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语素就
具备了类词缀的特点。
一些类词缀, 意义还没有完全虚化,或多或少和词根有一些联系,语音形式上又与词根相同.例如:“党性、刚性”的类后缀“性”不同于“男性、女性”表示“性别”的词根“性”;“美化、电气化”的类后缀“化”不同于“焚化”“冰消雪化”表示“变化”的词根“化”。
还有一些新兴的类后缀还有:热:琼瑶热、寻根热、反思热
度:知名度、透明度、开放度
感:立体感、失落感、危机感
风:吃喝风,排队风,宴请风
小:小环境、小金库、小动作
多: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
户:万元户,关系户、个体户
2产生新的构词方式。
语言中一旦产生了一批虚化程度很高、位置固定的词缀后,就有可能形成一种构词方式———附加式构词法,像由前缀“老”、“第”和后缀“者”、“头”等构成的一批附加式复合词就是通过附加式造词法产生出来的。
这类词主要是派生词,派生词是由词根和词缀组合而成的词,它可以分为三类:
(1)前缀+词根:阿姨、老虎、老师、老板
(2)词根+后缀:椅子、柱子、前头、鸟儿
(3)词根+中缀+词根:对得起、对不起、来得及、古里古怪
“阿、老”是典型的前缀,“子、儿、头”是典型的后缀。
(二)
汉语代词宾语从前至变为后置,也有类推在起作用。
许多学者认为,在尚未有文字记录的原始汉语时期,汉语应该像藏语一样的SOV型语言,但后来逐渐向SVO型结构演变。
根据甲骨文和其他的上古文献,到了上古汉语时期,“动---宾”已经成为占优势的结构格式,但代词宾语和否定成分后的宾语还是“宾----动”
结构。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已占主流的“动—宾”结构最后完全推平了残余的“宾—动”,成为中古以后汉语口语的唯一格式。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在现代汉语中代词“我”则放在动词的后面。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2、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
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否定句或者疑问句,代词作宾语都是放在动词之后的,例如:
我不喜欢这个。
他最喜欢的是那个?
三、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而在现代汉语中常有这样的句子:我要和谁一起去北京?
这里的疑问代词,显然置于介词之后。
2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
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而在现代汉语中,这样的方位词多置于介词之后,例如,在东面,在西边,这样的短语。
(三)
重新分析和类推是语法化的两个主要机制。
关于类推的作用,就是能够扩大语法化的范围。
“据说”在古代一般在句子里是“据X说”,“X”一般是个人名,这是“据X说”是一个短语。
后来经过发展,由于说话的人大家都知道,“X”有时就会隐去不说,这样就变成了“据说”,但这时它还是一个短语。
然后发展到现代,“据说”发展成了一个词。
这就是“据说”的语法化过程。
“据说”语法化的同时,和“说”意思比较相近的“称”“悉”“传”“闻”,这几个词在古代都和说话有关。
由于它们比较相似,在“据说”发生语法化之后,受其影响,也纷纷发生了语法化,“据称”“据悉”“据传”“据闻”这些现在都成词了。
这就叫类推。
“要多冷有多为什么“据跑”“据吃”“据走”不能语法化,就是因为“跑”“吃”“走”和上面这些“说”“闻”不一样,它们不一样。
所以就类推不下去,不能类推。
“要多冷,有多冷”,这里是表达特别冷的意思。
里面的“多冷”也是表达很冷,那么为什么和“多冷”同样意思的“最冷”“很冷”不能说“要最冷有最冷”呢?其实这也和类推有关,我们发现汉语中会说“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这里的“要”后面的“多冷”“什么”“多少”其实都有一个特征,都是疑问代词,所以才能说。
而“最冷”“很冷”没有,所以不能说,这就是类推。
(四)、结论
类推机制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尚待说明的问题还很多。
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但是类推作用的效能有一定的限度,语言中的演变到处都在发生,语言总是达不到井然有序的境界,而类推作用总有它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