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铸造制作工艺
龙鳞纹铜镜的文化意义和制造技艺

龙鳞纹铜镜的文化意义和制造技艺龙鳞纹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品,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还展示了古代制造技艺的精湛。
本文将从文化意义和制造技艺两个方面来探讨龙鳞纹铜镜的魅力。
一、文化意义1.象征权力和尊贵龙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尊贵。
龙鳞纹铜镜上的龙纹图案,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细节,展现了古代贵族对权力和尊贵的追求。
拥有一面龙鳞纹铜镜,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种彰显自己地位的方式。
2.寓意吉祥和祝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被认为能带来好运和祝福。
龙鳞纹铜镜上的龙纹图案,以其神秘而神圣的形象,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
人们相信,拥有一面龙鳞纹铜镜可以带来好运和祝福,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幸福。
3.传承历史和文化龙鳞纹铜镜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古代制造技艺的杰作,也是古代社会生活的见证。
通过研究龙鳞纹铜镜,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制造技艺1.铸造工艺龙鳞纹铜镜的制作主要采用铸造工艺。
首先,制作师傅需要准备好铜模,然后将熔化的铜液倒入模具中,待铜液冷却凝固后,取出铜镜。
接下来,制作师傅需要进行打磨和抛光等工序,使铜镜表面光滑细腻。
最后,通过雕刻和镀金等工艺,制作出精美的龙鳞纹图案。
2.雕刻技艺龙鳞纹铜镜上的龙纹图案需要经过精细的雕刻工艺才能完成。
制作师傅需要运用精湛的雕刻技巧,将龙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在铜镜上。
雕刻过程中,制作师傅需要细心观察和把握每一个细节,以确保龙纹图案的完美呈现。
3.镀金技艺龙鳞纹铜镜上的龙纹图案通常会进行镀金处理,以增加其华丽和珍贵的感觉。
镀金技艺需要制作师傅运用特殊的化学涂层和电镀技术,将金属涂层均匀地覆盖在铜镜表面。
通过镀金处理,龙鳞纹铜镜的龙纹图案会更加璀璨夺目,展现出高贵的气质。
总结起来,龙鳞纹铜镜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还展示了古代制造技艺的精湛。
西汉铜镜的制作技术

西汉铜镜的制作技术
西汉铜镜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西汉时期,铜镜的制作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当时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介绍西汉铜镜的制作技术,包括材料选用、工艺流程、装饰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材料选用
西汉铜镜的制作主要选用优质的青铜作为原料。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延展性,适合用来制作镜面。
在选材时,需要考虑铜镜的质地、色泽和纹理,以确保最终制成的铜镜具有高质量的外观和手感。
工艺流程
西汉铜镜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铸造、打磨、抛光等环节。
首先,将选好的青铜材料熔化后倒入模具中进行铸造,待铸造完成后取出铜镜坯体进行粗加工。
然后,通过多道打磨和抛光工序,逐渐将铜镜表面打磨得光滑平整,同时修饰边缘和装饰纹样。
装饰手法
西汉铜镜在装饰方面非常讲究,常常采用浮雕、刻花、填彩等手法进行装饰。
浮雕是将图案凸起于镜面上,增加了立体感和层次感;刻花则是在镜面上雕刻出各种纹样和图案;填彩则是在刻花部分填入不同颜色的颜料,使图案更加生动多彩。
赏析价值
西汉铜镜不仅在制作工艺上精湛,而且在艺术价值上也非常突出。
其装饰图案多样丰富,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自然景物等
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因此,西汉铜镜
不仅是一种实用工艺品,更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文物。
总之,西汉铜镜的制作技术体现了古代中国工匠们高超的金属加
工技艺和审美水平,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对西汉铜镜的制
作技术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
遗产。
唐代铜镜

唐代铜镜中期
一、花鸟镜,装饰花纹为鸟雀和花枝,雀绕花枝的 多菱花式,双鸟衔绶的多葵花式。 二、瑞花镜,亦称宝花镜,主要用团花、花枝、宝 相花等作装饰,有的为团花6朵,有的则环枝8朵。 三、 人物镜,其纹饰题材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及社会生活等。如嫦娥奔月、真子飞霜、吹笙引 凤、伯牙弹琴、孔子问荣启期等,亦有现实生活 中的人物,如打马球、狩猎等。
一种金属腐蚀嵌石磨漆画属于金属装饰工艺品类其是借用制作高凸印刷板的技术在金属板表面经腐蚀后出现了设计的由面线点组成的图案在腐蚀凹陷处填漆或嵌石涂漆经烘干研磨而成唐代铜镜的纹饰构成方式1对称式多用于花鸟镜瑞兽镜人物镜等
班级:环艺0902班 组长:郭娜 颜维 演讲者:陈会 小组成员:郭娜 颜维 陈会 毛敏 廖穗丰 田丽 游田 梁燕 谭宇凤
海兽葡萄纹方镜
• 简介:
• 海兽葡萄纹是唐镜中最具时代 特色的纹样之一,由海兽和葡 萄蔓枝构成主体纹样,一般是 在繁密的葡萄纹中间点缀以各 种姿势的海兽,柔长的枝条、 舒展的花叶、硕果累累的葡萄 和生动活泼的瑞兽构成一幅精 巧和谐而饱满的画面。这种铜 镜镜体厚重,制作精巧,以洛 阳出土最多,是受外来影响而 成的一种新纹样,反映了唐代 工艺美术文化兼收并蓄的时代 特征。
感谢您的观看!
铜镜在经过战国镜和汉镜两个高峰时期之后,在唐 代进入另一个兴盛时期,史称唐镜。 唐镜兴盛的原因: 社会原因:一是在唐代形成一种以铜镜为献礼和馈 赠的社会风尚。 历史和技术原因:二是由于瓷器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传统意义上的一般铜器生产日趋衰落,而金工技术 主要集中于铜镜的制作上。
唐代铜镜的铸造工艺
唐代铜镜的发展
铜镜制作在唐代进入又一个高峰期, 唐代由于金属工艺水平的提高及生活习俗 等原因,铜镜制作特别兴盛,且种类繁多、 纹饰精美、做工细致、镜体厚重,并因锡 的成分增多,形成使镜面均净如银,微向 外凸的独特风格。在形式上,除继承传统 的圆形外,还创造了菱花式、葵花式及有 柄手镜等新的镜式。唐代铜镜按装饰花纹, 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

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
中国古代的铜镜制作工艺可追溯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
世纪)时期,经过多次的改良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作工艺。
古代铜镜的制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素材准备。
铜镜的制作需要使用优质的纯铜材料,具体要求是含纯
度在99%以上的铜。
然后将铜材加热至适当温度进行铸造。
2.铸造。
将铜材倒入模具中,待凝固成形后,把模具敲碎,取出铜镜。
3.打磨。
将铜镜用砂磨机和磨料打磨,直到表面平滑亮光。
4.镜面镀银。
将铜镜置于热水中加入氯化锡和氢氧化钠等物质,反应
后即可在铜镜表面生成一层银镜,形成镜面。
5.镜框加工。
制作铜镜的还要制作镜框,可选择红木、乌木等材料加
工而成。
6.装配。
将铜镜放入镜框中,然后用鱼线等细线将铜镜系住。
最后,进行外观装饰和润色等处理,使铜镜光亮如新。
古代铜镜制作工艺繁琐,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高超的技术,制作出
的铜镜不仅具有实用性和艺术价值,也是古代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
汉代铜镜设计

汉代铜镜设计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材质两汉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是比较稳定的,铜的含量为79~85%,锡10%~13%,铅2%~5%。
由于汉镜含锡量高,有利于镜表面的抛光。
铜镜中加入一定量的铅,是因为铅溶液环流状态良好,有利于热溶液的平均流注,有助于镜面干整,减少气泡,提高铸造文字和花纹的清晰度。
二、铸造汉代手工业中,铜镜铸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铸造工艺技术水平在当时的青铜冶铸业中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长期以来,对汉代铜镜铸造技术及生产工艺的研究虽相对滞后,但仍取得一定的成果。
这里对汉代铜镜的铸造过程及其工艺技术做一初步介绍和讨论。
汉代铜镜铸造的基本工艺流程为:制范→浇铸→铸件加工。
制范是铜镜制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临淄齐故城汉代陶质镜范的发现以及部分镜范标本的科学检测表明,当时临淄铜镜的铸造采用了陶质双合范技术。
这一技术在汉代铜镜铸造业中可能普遍使用,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临淄镜范分镜面范和镜背范两类,外形多呈扁钵状,从平面看为上方下圆的弧底梯形。
镜面范正面平整,分型面和型腔位于同一个平面。
镜背范分型面要高于型腔,型腔上部中间接浇道,两侧接排气道。
部分镜背范保存有清晰纹饰,包括蟠螭纹、龙纹、四乳弦纹、草叶纹等。
从检测和分析的情况看,临淄镜范所用原料是当地一种含有较多黏土的细颗粒黄土,其中羼杂一定比例的稻壳灰或其他草木灰,目的应是降低范体密度,增加透气性,从而改善其充型能力。
在部分镜范的残断面上,可观察到若干大小不一且不连续的孔隙。
另外,镜范的质感一般较轻,测量所得比重多数都小于1。
这些现象和特点,可能都与镜范胎体的原料及成分有关。
经仔细观察和研究,临淄镜范的制作既有模制法,也有刻制法。
两种工艺并存,但以模制法居多。
范体制作好之后,还对型腔表面进行了处理,具体是加上一较薄的涂层,使得型腔表面结构平滑、细腻,不至于浇铸时产生铸造缺陷。
在出土的很多镜范上,尚可见该涂层,多呈黄褐色。
晾干后的泥质镜范需要入窑烘烤或焙烧,以制成陶范。
龙纹铜镜的制作工艺

龙纹铜镜的制作工艺龙纹铜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龙纹图案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龙纹铜镜的制作工艺,包括材料准备、铸造、打磨、雕刻和抛光等过程。
一、材料准备制作龙纹铜镜的首要步骤是准备好所需的材料。
主要材料包括铜、锡和其他合金。
铜是制作铜镜的主要材料,它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可塑性。
锡是用来制作铜镜的镀层,可以增加镜面的光亮度和耐腐蚀性。
其他合金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以改变铜镜的颜色和质地。
二、铸造铸造是制作龙纹铜镜的关键步骤。
首先,将铜材料熔化成液态,然后倒入预先准备好的模具中。
模具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镜面的模具,另一个是镜框的模具。
在倒入液态铜之前,需要在模具中雕刻出龙纹图案。
倒入液态铜后,等待一段时间让其冷却凝固。
冷却后,将模具打开,取出铜镜的成品。
三、打磨打磨是为了使铜镜的表面更加光滑和平整。
首先,使用砂纸或砂轮对铜镜的表面进行初步打磨,去除表面的粗糙和不平整。
然后,使用细砂纸或细砂轮进行细致的打磨,直到铜镜的表面光滑如镜。
打磨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以确保铜镜的质量和外观。
四、雕刻雕刻是龙纹铜镜的一大特色。
在打磨完成后,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在铜镜的表面进行雕刻。
雕刻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如刻刀、雕刻刀等。
根据设计师的要求,可以雕刻出各种形状和图案,如龙纹、花卉、动物等。
雕刻过程需要技巧和经验,以确保雕刻出的图案清晰、精美。
五、抛光抛光是为了使铜镜的表面更加光亮和细腻。
首先,使用抛光机或抛光布对铜镜的表面进行初步抛光,去除表面的瑕疵和污渍。
然后,使用细腻的抛光布对铜镜进行细致的抛光,直到铜镜的表面光亮如镜。
抛光过程需要细心和耐心,以确保铜镜的光亮度和质感。
六、装饰龙纹铜镜的制作工艺还包括装饰的环节。
可以根据需要在铜镜的镜框上添加装饰物,如宝石、珠子、丝带等。
装饰可以增加铜镜的美观度和艺术价值,使其更加独特和吸引人。
综上所述,龙纹铜镜的制作工艺包括材料准备、铸造、打磨、雕刻和抛光等过程。
汉代铜镜生产工艺特点

汉代铜镜生产工艺特点
汉代铜镜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的珍宝,其生产工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汉代铜镜的生产材料主要是青铜和黄铜。
青铜由铜和锡的合金制成,其色泽青绿,质地坚硬。
黄铜由铜和锌的合金制成,其色泽金黄,质地柔软。
青铜和黄铜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可铸性,适合制作镜面和镜身。
其次,汉代铜镜的制作采用了“铸造”和“鎏金”两种工艺。
首先,制作者要先设计好铸模,然后在模具中倒入熔化的铜或黄铜,经过冷却和固化后取出,即得到了铜镜的模样。
接下来,制作者对铜镜进行打磨和镜面处理,使其表面光滑均匀。
最后,将镜面上的图案或文字进行“鎏金”,使其产生金属光泽,增加铜
镜的装饰效果。
再次,汉代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注重设计和装饰。
铜镜的边缘常常饰以图案和纹饰,如花纹、凤鸟、神兽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神面纹”。
这些装饰图案不仅增加了铜镜的艺术价值,还赋
予镜子一种神秘和神圣的象征意义。
此外,汉代铜镜还经常在镜面上镶嵌宝石或玉石,增加了铜镜的珍贵感和华丽感。
最后,汉代铜镜的制作需要艺人具备高超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铜镜的制作需要精确的铸造和打磨技术,保证整个制作过程的精细和完美。
同时,镜面的“鎏金”操作也需要熟练的技艺,以确保金属光泽的效果,并增强装饰效果。
因此,汉代铜镜的制作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匠人来完成。
总而言之,汉代铜镜的生产工艺具有材料选取广泛、制作工艺复杂、装饰丰富多样、技艺高超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汉代铜镜成为了中国古代工艺品中的瑰宝,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解说西汉时期铜镜的铸造工艺

解说西汉时期铜镜的铸造工艺5月3日,鄂州博物馆范铸法复制研究所的60件战国、西汉时期的铜镜进入铸造的最后一个阶段:注铜。
文物复制厂的4名工人用传统铸造工艺做法将铜块熔化,加入一定比例的锡块,混合后注入用泥巴封闭的范腔。
待铜镜冷凝后,将陶范敲碎,经过打磨、抛光,一面西汉或战国时期的青铜镜就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种失传了几千年的古法造铜技术得以复原,使得鄂州博物馆文物复制研究所成为目前我国唯一可按照古代青铜范铸工艺复制青铜器的地方。
早在2002年,董亚巍领导的鄂州博物馆范铸法复制研究所就成功复制了西汉时期的一面“透光镜”。
令人称奇的地方是,这面古铜镜可以反射铜镜背后的花纹。
十年后,研究所又接手了司母戊鼎的复制工作。
经过4个月铸造,成功铸成3个按4:1比例制作的小型方鼎,每个重约20公斤,此实验吸引了考古界与国外著名大学的研究兴趣。
多年的铸造实验、考古证明,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用范铸法工艺铸造。
研究表明,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二里头文化,范铸法工艺已经基本成熟,商晚期进入兴盛,战国晚期到西汉开始衰落,青铜器逐渐被铁与漆器取代。
不过,2006年,一件代表青铜器艺术顶峰的文物——曾侯乙尊盘成功运用失蜡法复制,使得长期以来学术界最受争议的失蜡法不存在之说又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失蜡法到底存不存在?古人又是怎么运用范铸工艺把一件精美的青铜器铸造出来的?本期《长江地理》追溯至青铜时代,复原2000多年前的铸造工艺。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段漫长的青铜时代。
这是一个以青铜制作工具、用具和武器的时代,所谓青铜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故名青铜。
中国青铜时代的出现稍晚于国外。
但是由于独特的地缘关系,四季分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以及丰富的铜矿产资源,给我国先民发展传统的范铸青铜技术,提供了优越自然条件与物质条件。
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二里头文化,铸造青铜的范铸工艺已经基本成熟,其分型制模的原则及制模方法,一直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直至现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镜铸造制作工艺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铜镜铸造制作工艺(网上档的)所谓铜镜铸造制作工艺,是指将纯红铜和锡,或铅或锌,通过严格配比,进行冶炼溶化,再灌入模范,冷却后取出毛坯,最后进行机械加工,表面涂锡汞,成为可照容的日用品的工艺过程。
生产铜镜要进行许多道程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标准。
如某一道工序发生缺陷,都会影响铜镜的质量,甚至出次品,带来损失。
在铜镜产生的四千多年历史过程中,战国、两汉、隋唐铜镜制作最精美,是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的产物,为收藏者孜孜追求。
而宋以后精品少缺,其历史原因应与一些铸造制作的关键工艺的失传有关。
虽然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有介绍,但不详细,难于掌握,并且是宋以后之事了。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升温,对古铜镜研究的深入,逐步对古人铜镜铸造制作工艺有了全面科学分析与了解。
作为一名收藏铜镜爱好者必须全面了解铜镜的铸造制作工艺,掌握铜镜生产全过程的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恒心的支撑下,才能慢慢的进入收藏的佳境,从而实现对铜镜实物,无论是理论上与实践上,对鉴定、断代、修复、鉴别伪品,都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一)采矿和冶炼: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等金属的合金。
地面可采集的自然铜很少,铜镜大量的铸造必须依靠铜矿的大规模开采和冶炼。
中国铜矿资源的开发是商周铸造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国青铜器遗存数量很多,说明古代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具有相当的规模。
由于采矿遗迹深埋地下,不容易被发现,到目前为止,考古工作者发现大型的和比较大的矿冶遗址只有几处:如湖北省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辽宁省林西县大井古铜矿遗址;湖北省麻阳古矿井遗址;安徽铜陵铜矿井遗址等。
(二)各个时期的铜镜合金成分:《考工记》是先秦古籍中的重要科学技术着作,它是春秋末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
是我国,也是全世界关于铜镜及其他器物合金配比的最早记载。
青铜是金属中最早的合金。
人类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距今约5000年左右。
先民们已开始掌握了制造合金的技术方法。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经过高温使它熔合在一起,制造成为另一种金属,从而具备了新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这就是合金。
合金在铸造方面是属于金属再创造,青铜是合金的首创。
青铜作为一种合金,与纯铜相比,它的优点是硬度高、光泽好、能发出青光,可照容,以及抗腐蚀性能好。
中国古代的锡青铜中常含有少量的铅,使得铜液在灌铸时流畅性能好,不易阻塞,但铅分子唯溶解于铜内,只能在铜液中均匀地分布作滴状浮悬。
红铜的溶点是1084.5℃,若加上15%的铅,熔点降到960℃,若加上25%的锡,熔点则为810℃。
然而,加铅或加锡,其意义不仅在于降低熔点,更重要的是使合金的物化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代,我国先民已熟练地掌握了复杂的合金制造技术,并创造出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品。
如雄浑重器铜方鼎、玲珑剔透的云纹镜、锋利无比的吴王夫差矛等。
对此,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上有大量的记载。
周朝设有冬官司空掌管百工事宜,负责“营城郭,建都邑,造车服器械”。
具体就冶金铸造而言,百工中又产生了十分细密的产业分工,即“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冶氏执上齐,凫氏为声,氏为量,段氏为镈器,桃氏为刃。
”明确由专业匠人分别专造乐器、量器、农具和刀器。
对此现象,汉代郑司农解释道:“其曰某氏者,官有世功,若族有世业,以氏名官者也。
”由此可知,在周代,冶金铸造业已成为重要的社会经济产业,并历史性地形成了专造某一类器物的家族,并因世袭而成为官名,这是其一。
其二,由于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先民们能从不同的矿石中分别提炼出金(即红铜)、铅、锡、锌等金属,通晓不同的金属各自的理化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不同器物的特殊用途要求,创造出分门别类的合金。
“六齐之论”即是合金制造的理论总结。
《周礼·考工记》记载:“金有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当时的工匠不仅清楚青铜中含锡量越高,质地越硬的原理,还把握住了硬度和韧度、光亮度在工具不同部位各自的特殊要求,按需制作。
如采用复合技术制造剑时,用含锡较低的青铜做剑脊,用含锡高的青铜做剑刃,如此造出的剑,剑锋锐利,剑身坚韧,杀伤力大且经久耐用。
具体就铜镜而言,光亮度是其重要特征,铜锡各半,能使光洁度恰到好处。
故先贤总结“金锡半”为制造鉴燧最合适的配比剂量。
但各个时代铸造的铜镜,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它的金属配比有所不同,加工方式亦不同,所以铜镜断代,主要应借助于先进的现代化科学仪器进行测试。
对于无法确切断代的铜镜,如果我们掌握各时期金属配比的知识,再结合铜镜其它方面的特点,也是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的。
齐家文化铜镜的铜锡比例是1:0.096。
商周镜含锡量稍高,但质地远不如同时期的青铜礼器,对镜面缺乏必要的防锈处理。
战国铜镜中铜、锡、铅的比例已较稳定,铜大多在68%上下浮动,多的达74.8%,少的也在56.6%以上,但锡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
另外,铅的比例在0.45%—3%。
战国镜中有一种表面黑里透亮似涂有一层厚厚的黑漆,被称之为“黑漆古”的,这类镜保存完好,尤其是它的防锈技术令现代人叹为观止,这与当时制镜的金属配比是直接相关的。
汉镜的合金配比较为稳定,铜占60—70%左右,锡占20—24%,铅占4—6%左右的配比最为普遍。
汉镜保存稍好的镜面仍可反光,有的精品还能反射出青褐色的光。
魏晋南北朝铜镜的合金配比不稳定,较易锈蚀,色以黑褐居多。
唐镜,尤其是盛唐时期的镜子,呈银白色,其金属成分中,大体铜平均69%,锡25%,铅5%,配比较为稳定。
在唐代,已采用了向镜中加入微量或一定量的银的新工艺,使得典型的盛唐时期铜镜泛银白色光,很少有铜绿锈色,似乎不是青铜铸成,给人以厚重、富态之感,加之纹饰绚丽多彩、内容丰富,实为难得之艺术珍品。
明《天工开物》记述:“唐开元宫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每口值银数两者以此故。
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发现……,唐镜、宣炉皆朝廷盛世物云。
”唐镜珍贵,因银而贵。
宋、西夏、辽、金、元铜镜,合金成分发生了变化,含锡量仅有10%左右,含铅量却增至8%以上,最多达23.7%,大大高于汉唐镜平均5%的数量,锌含量也增多,最高达8%,所以,这时期的铜镜呈黄铜色,一般都布满铜锈。
虽形制较薄,但因含铅多,反比汉镜为重。
明代是我国古代铜业比较发展的一个阶段,采铜业兴盛,当时冶铜及其合金技术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火法炼铜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二是直接使用金属锌配制了黄铜;三是制造了宣德炉,它在合金配制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铜锌合金一般都是黄色的,故名黄铜。
铜锌合金颜色与含锌量关系是:含锌10%左右时赤带黄,15%左右时黄带赤,25%左右呈黄色,30%左右为深黄色。
明、清铜镜大多呈黄色,其合金配比是铜70—75%,锌25—30%。
因黄铜流动性较好,有利于改善合金的铸造性能。
古铜镜铸造制作工艺(三)造型陶范、石范和泥范的制作:学术界已知有镜范出土,大约是清末以后的事,从报道和着录情况看,这些镜范始见于春秋晚期,多属战国至西汉时期,计约30多片。
1、镜范的制作:制作陶范的基本成分是粘土和细砂。
但陶模和陶范在铸造青铜镜时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前者决定器物的造型,而后者却需要承受上千度高温的铜液的冲击,并在其中冷却。
因此陶范除了耐高温以外,还要有良好的机械强度,经得起液灌浇冲刷而不致损坏,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透气性。
因为铜液灌入后,会在范中产生程度不同的气体,这些气体大部分通过浇口和冒气口排出范体外,少量的需要通过范的毛细孔渗透出去,以保证所铸器物在外观上看不出气孔之类的铸造缺陷。
因此制作陶范的泥土必须是很细腻的,在既能够清晰反映出铜镜上的铭文和花纹的同时,又要有很好的吸收性。
陶范要达到耐热性能优良,机械强度也相当好,用来制范的泥土必须精心淘洗。
淘洗的目的一方面是把泥料按粒度分级,另一方面将泥料中所含碳酸钙、硫酸盐等有机物溶于水中,以减少这种盐类的危害,否则会造成降低耐火度、烧结温度和增加发气性。
制范时先用粗“真土”制成范的雏形,然后再依次加上较细的“中真土”、“造型真土”,及至到了范面,再加上极细的“肌真土”。
制作一枚直径约25厘米的镜子,范厚约需12厘米,其中“粗真土”层厚约8厘米,“肌真土”是最薄的,大约只有0.1厘米。
这种分层用料法的优点是既可保证生产对铸型的各项性能要求,亦可节省较细的优质“真土”。
《天工开物》指出:“凡铸镜,模用灰沙,铜用锡和,不用倭铅。
”倭铅,即锌,对铜镜质量有影响,故不能用。
灰沙是用稻谷壳灰之类透气性和保温性较好的材料,和颗粒很细的细砂伴和而成。
这样的材料才适合做镜模。
石范今见于着录和报道的有通化汉代博局四神石质镜范。
范体呈瓢形,范径约20.5厘米,有浇口一个,下宽5.3厘米,范面图纹清晰。
另一片镜径约17厘米,范面内容为柿蒂座。
座外方格内有十二地支铭,主题纹饰为四神及规矩符号。
主纹区外有一周铭带:“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
”计35字。
上海市博物馆还藏滑石质“镜范”1片(见图1—18)。
在石范中,有的大约是可以用来浇铸的,如“通化石范”等。
有的则可能是用来制范的阴模,如“上海石范”,它的优点是能耐高温及能多次反复使用,线条式纹饰尤其特出,尽显风采,但出土实物少,需要深入研究。
石范铸镜工艺当与泥范有些相似,但有一些区别,主要差别是其范为石料直接雕成,属半永久型。
泥范铸镜的优点是:造型较易,并可制作出许多细如发丝、纤毫无失、形态各异的镜背图纹来,特别是制作大镜、定做器尤为方便,缺点是通常一范只能用一次,不能批量生产。
以上是镜范出土和着录的大概情况,有重大价值的陶范和石范,多属战国至西汉时期,主要出于今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吉林等北方省区,南方迄今未见,大约与其地潮湿,陶范又是易碎之物有关。
(四)陶范的翻制:大凡一般青铜器造型,皆须先制模,后制范。
此“模”可用木块、陶泥雕成,也可用范土制成。
若器物形制较为简单,所需产品较少,此“模”便可直接用来制范,若器物形制较为复杂,花纹较为繁缛,需对其多次修整;或产品需要量较大,祖模需长期保存备用,则须由“祖模”(一次阳模)制出“一次阴模”,再用“一次阴模” 制出“二次阴模”,再用“二次阴模”来制范。
对花纹图案的修整,通常宜在阳模上进行,对于高浮雕花纹,则可通过堆砌、按压、雕刻等方式,在泥质阳模上制出。
官方作坊所铸之镜,都是依朝廷提供的某种标准镜模来制作的。
铜镜的成熟技术在我国沿用了二千余年,历代铜镜的花纹、形制不同,对产品的需要量亦不一样,故其对陶范的翻制也就千差万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