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的崇高观及其局限

合集下载

康德美之形式的四种内涵——兼论康德美学基本问题的争议与解决

康德美之形式的四种内涵——兼论康德美学基本问题的争议与解决

» 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创新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SY2019B1 1 ) 的成果。感谢张志
伟 、舒远招、李伟、刘作等学者的宝贵建议和修改意见。

张志忠:《康德的自然合目的性原则的实用意义》,《揭谛》2006年 第 1 0 期。

本 文 的 “表现论” ( theory of e x p re s sio n )是从美的事物表达了审美理念和理性理念的意义上说的,而与
2 0 世纪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主义(ex p ressio n ism )无 关 (参见朱会晖:《康德艺术论中的形式主义与表现论之间的
张力》,《文艺研究》2018年 第 7 期)。
25
皮 采 泰 鸯 2021年 第 3期
盾 ,是 否 存 在 “万物皆美” 的困境,以及鉴赏判断的普遍有效性的“证成”等作出澄清和 分析,以为我们深入地理解康德美学思想及其对后世哲学乃至美学本身的影响奠定进一步的 基础。
具体来说,康德认为通过知性范畴之殊化而得到的经验性知识命题的总和,总是极大地 丰富和偶然的,而它们要被有意义地观察和理解,亦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普遍必然性 的知识,就必须被置于一个系统的统一性体系之中并通过其“检验”。简言之,理性的系统 统一性的原理是特殊的经验性法则能够成为普遍有效的自然规则的“试金石”,据此凡是不 适应此系统性原理的经验性法则都是不正确或者是“有缺陷的”© 。而作为系统的统一性原 理 ,康德认为它既非来自实践理性(因为实践理性与经验领域完全无关),也非来自知性 ( 因为知性只能通过范畴的感性化来提供特殊的自然法则),而 是 来 自于判断力。但是规定 性的判断力本身并不产生任何原理,因为它用来统摄特殊直观的普遍规则要么来自知性,要 么来自理性。由此康德认为知识的系统统一性原理只能来自于反思性的判断力。但这条原理

浅议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

浅议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
艺术 之窗 . 8 17.
浅 议 康 德 的 崇 高论 美学 思 想
李 讯 琪
( 中南 大 学 湖 南 长沙 40 8 ) 10 3
摘 要 :康德的 “ 崇高的分析 ”是其 美学体 系的理论 支点之一 ,也是其 《 断力批 判》 中 “ 觉判 断力批 判” 的主体之 一。从类型 判 感 来看,他把 崇高分为力学的崇高和数 学的崇高两种;而在 内涵上 ,崇高包含 了客体和主体 ,对 崇高主体的强调是 康德 崇高论 美学思想的重 点所在 ,它揭示 了主体在战胜 了巨大的恐惧之后 产生于 内心的一种 自我优越 感。 关键词 :康德 ;崇高 中图分类号 :B5 9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0 6 ( 0 1 5—0 0 2 X 2 1 )0 0 0—0 2 在西方美 学史上 ,崇 高作 为一个重要 的美学 范畴 ,始于毕达哥拉斯 对美 的分类研究 ;之后 朗基 努斯在 《 论崇高》 中主要叙述了文章的崇高 风格 问题 ;柏 克则直接把崇 高和人类心灵 的内在要求联 系起来 ,并揭示 了崇高 的心理机制 ,指出崇 高是 由痛感 而来 的快感 。康 德是崇高论 的集 大成者 ,他在 吸收前人研究精华 ,把柏克对崇高 的心理 分析推进到 了哲 学 的层 面,并在哲学美学 的体 系中实现 了崇高 内涵 的丰富和完善 ,使得 崇高确立为 近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 的范 畴。
崇 高 的 内涵 ( )崇 高与 美的 关系 一 崇 高和美都是康德重点论述过 的范畴 ,两者之 间的关 系是一种既相 互联 系又相互 区别 的辩证关 系。康德在其著作 中,从审美 的层面严格 区 分 了崇 高 和 美 。 1 关于崇高的判断与美 的判断一样 ,是 一种 审美判 断 . 在本质上 ,崇高与美一样都属 于审美范畴 ,都能引发 主体的审美愉 悦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它和美一样 ,是一个和 目的的对 象。美和崇 高 的审美判断是一种不 以感官或逻辑规定为前提 的判断 ,它们 是一种纯 粹的反省判断 ,由这 种判 断产生 的情 绪不 和任 何既定 的概 念相 关 。同 时 ,它们也有具有审美判断 的一般特性 :“ 两种判 断 ( 指崇高 的判断与 美的判断 )都是单个的判断 ,但却 自身对于每个主体具有普遍效应 ,尽 管它们仅能对快乐 的情绪而不能对于对象 的知识提出要求。 … ” 2 崇高与美 的差异 . 首先 ,是二者之 间的形式差异 。美是 以其对象的限定 的形 式为基础 的 ;而崇高则是 以其对象 的无限定 的形式为基础 。这一点将在 后文详细 分析 ,这里就不再赘述 。其次 ,美是一种纯粹的合 目的性 ,而崇高则是 种复杂的 、曲折的合 目的性 。这是因为崇高在产生之初 ,由于对象的 无 形 式 ,而 出现 了感 情 上 的 阻 滞 ,从 而 形 成 了一 种 痛 感 ,之 后 “ 之 以 继 生命力的因而更加强烈的喷射 ” ,才 引发 出一种强烈 的快感 。所以 ,康 德认为 ,美的情绪表现为一种直接的快感 ;而崇高的情绪则表 现为一种

康德哲学思想的局限性有哪些

康德哲学思想的局限性有哪些

康德哲学思想的局限性有哪些康德哲学有哪些局限性康德的哲学思想并非是最完美的,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十全十美,在他的哲学主张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康德哲学的局限性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康德哲学的局限性首先就是形而上学,而他思想上所导致的的形而上学的原因是他为了将理性主义的独断论和经验主义的怀疑论进行调和,从而把认识的终极对象解释为一种不可知的“物自体”,这样就导致了一种“不可知论”,而这恰恰就是其局限性,我们都知道,今天的主流的思想是“可知论”,他的思想是与之相悖的。

另一个方面是对认知的一个“范畴”的鉴定分析,他把认识当成了一个完全静态的结构,从而忽略了认识的动态过程。

也就是说世界是动态的,存在的只是相对的静止。

在看的看来,则是完全的静止。

对于他本人来说,并不认为自己的思想有什么局限性,他曾经在提到自己的思想时说过,“我的哲学所阐述的是纯理想的一个有机的结构体,当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在其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有着与之对应的功能,当你要调离这个职位,让其去扮演其他角色,就打破了世界的平衡状态。

”对于这一方面的探讨,恰恰是之后的哲学家们所研究的方向,也是后世对哲学,对世界认知的另一个全新的方面,从而也就证明了这两点就是康德哲学的局限性。

黑格尔康德的哲学思想黑格尔和康德都是西方的哲学家,具体来说就是德国古典哲学,康德是鼻祖,黑格尔是集大成者。

由此来看,他们在思想上是有很多的共性,也就是大家普遍认为的,黑格尔的哲学是康德的思想的发展,但是如果具体且深入的探讨两人的思想,其中还是有很多的矛盾和差别的。

黑格尔和康德的思想的共性有很多,但主要还是两人思想上的差别,比如在美学上的看法,关于法律、婚姻的等等的态度,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两人对美学的看法,康德的美学的核心内容是“美感',也就是对美的认定,怎样才是美,同时他注重情感的判断。

再说黑格尔,他是首次将辩证法引入到美学中,从而引发了对美学研究的变革。

这也是两人之间最大的区别。

崇高诸问题

崇高诸问题

四、崇高是更高的合目的性
1、前面已经说到崇高和美的一致性的一个方面: 主观的合目的性。但崇高的合目的性与美的合目的 主观的合目的性 性不同。 2、美的合目的性在于形式,是感官可以把握的形 式,而崇高因为是无形式,知性和想象力无能为力, 因此,在这个层面是不合目的的,或者说,这种不 合目的主要体现在感性和知性的范围内。但扩展到 理性,则不合目的性转换为了合目的性。 因为——想象力和感性此时的无力恰好反映了超感 性的理性能力的高超和优越,感性层次上的不合目 的性,恰好显示了理性层次上的合目的性。是更高 的合目的性。
康德把崇高分成两种:数学的崇高和力学 的崇高
数学的崇高:如自然界的无限的量、庞大的体积、 数学的崇高 广阔的地平线,象近观金字塔,仿佛有一种巨大的 力量压迫着我们,有一种痛苦感,那么怎样实现从 痛感到快感的转换呢?借助人的理性,我们发现, 那些自然界的体积、数量是盲目的,自然界是无理 性的,因此,理性就超越了无理性。 力学的崇高:人在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上会感到自己 力学的崇高 的渺小,感到生命没有价值,感到痛苦,感到恐惧, 但是通过调动理性的力量可以克服这种恐惧,为什 么?同理,自然界的力量是盲目的,非理性的。
三、崇高感是消极的愉快
如果说,美感的愉快是静观的愉快,知性和 想象力的协调作用带来的是“直接促进生命 的情感”,是直接的、积极的愉快,崇高感 则是间接的、消极的愉快。 这种间接 间接和美感的无滞碍不同,它分成两步: 间接 1、先是“对生命力的瞬间阻碍” 2、然后是“紧跟而来的生命力的更为强烈 的涌流感”。 崇高感有一个“压抑—昂扬”的过程。
二、崇高和理性相关
1、如果说,在“美的分析”中,可把握的对象是 有限和有形式的,这正是知性的能力,因而,虽然 鉴赏判断是无概念的,但“征用”了知性能力,为 此,“美”和知性相关。 2、在崇高中,因为涉及的是无限的和无形式的, 无限和无形式均是知性的概念范畴无能为力的,只 有理性才能处理和把握无限和无形式的事物,因此, 崇高和理性相关。 需要强调的是:崇高也属于鉴赏范围,因此也是一 种反思判断。

浅析康德崇高论

浅析康德崇高论

( 即在 主 观 上、 而不 是在 客 观 上被 规 定 的 ) 。数 学 的估 量 上 是没 有 最大 的 东西 ,而 审 美 的估量 上有 最 大的 东西 , 这个最 大的 东西具 有绝对 大 的概 念时 ,它就 具有崇 高 的理 念 同时 在 内心会产 生一种 感动 。
康 德对 “ 大而 无当 ”的解释 是 :它通过 它的大 而取 消
了构成 它的概 念 的那个 目的 。也就是 说 以我 们的领会 能 力 来说无 法完 全把握 整个对 象 ,但 是崇 高的纯 粹判 断是没 有 对 象 的。 知 性通 过数 的概念 引导在 大的表 象 中无 限 向前的想 象 力 ,大 的表现 为数 的概念 提供 图型 ,在 这个 过程 中有某 个 目的的概念 的客观 合 目的 的东 西,但 是没有 审美 判断力 的 合 目的的东 西 ,所 以没有 令人 愉悦 。想象力 可 以任 意领 会 大小 ,但是 无法统 摄于 一个数 的概念 中。但 是理 性对 一切 大小 都要求 统摄进 一个 整体 中。将绝 对地大 的东 西思考 为 个整 体 的时候 需要 内心有一 种超越 一切 感官尺 度的 能力
崇高并不存在与外在形式之中只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当我们看到自然界的客体时只是由它大的形象引起了内心的一种对这一大的形象尺度的无法把握这时候这种矛盾想象力的无限性和总体性的有限性的矛盾产生了我们的内心是痛苦的我们的理性开始起作用之后我们将这种大控制在一个绝对的总体性之中我们把握了它于是愉悦从内心产生

浅析康德 崇高论 顾婉丽 湘潭学文学与新闻传播 学院 摘 要 :在 康德 的美 学 中,康 德的 崇高理论是 其重 要 的组 成部分 。崇 高是认识 和道德 、理论 和 时间、 自然 和 自由的 中 介。本文通过对康德崇高理论的整体理解,揭示出崇高的道德内涵。 关键词 :康德;崇高;道德

崇高的美学概念

崇高的美学概念

崇高的美学概念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经验和艺术表现的学科,其终极目标是探索和发现真理和美的本质。

崇高的美学概念在美学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

崇高一词起源于拉丁文“sublimis”,意为“高于常态”,它强调的是那些超越寻常经验的伟大、庄严和高贵。

在美学中,崇高被用来描述那些具有无限力量和无限存在感的艺术创作或自然景观,以及那些引发人类情感的特殊经验。

崇高的美学概念最早由哲学家康德提出。

他认为,崇高是一种令人敬畏而令人激动的感觉,当我们面对巨大、恐怖或庞大的对象时,我们会感受到崇高。

崇高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它超越了我们平常经验的局限性,让我们感受到无限和无穷大。

康德认为,崇高的经验来源于我们对自然和艺术作品中所展现的庄严、壮观和庞大的意象的感知。

在崇高的美学概念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自然景观。

例如,高山、峡谷、瀑布等壮丽的自然景色可以引发人们的崇高感。

当我们站在大峡谷边缘,俯瞰着无尽的深渊,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无限的存在感,这种感觉就是崇高的体验。

类似地,暴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也可以激发我们的崇高感。

这些经验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庞大和强大,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在自然面前的微小和渺小。

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也可以呈现崇高的特征。

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表现庄严、壮丽和宏伟的意象来引发人们的崇高感。

例如,浩瀚的音乐交响乐章、庄严的史诗诗歌、宏伟的肖像画等作品都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崇高。

通过这些艺术形式,艺术家可以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境界,让观众或听众感受到无限的力量和存在感。

崇高的美学概念不仅在艺术领域中有所体现,也在伦理和道德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康德认为,崇高不仅包含美的意象和感受,还与我们自己的内心经验和道德责任有关。

他认为,我们在面对那些超越我们的力量和存在的事物时,应该感到惊叹和崇敬,同时也要意识到我们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崇高的美学概念是美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强调了那些具有无限力量和无限存在感的艺术创作或自然景观,并通过引发人们的崇高感来传达一种超越常态的境界。

西方美学史:康德美学(2)——崇高的分析

西方美学史:康德美学(2)——崇高的分析

西方美学史:康德美学(2)——崇高的分析2.崇高的分析(a)康德的崇高分析的重要性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朗吉弩斯的《论崇高风格》一书久经埋没,一直到十六世纪由布瓦罗译成法文,才在欧洲学术界得到流传。

当时新古典主义理想是和崇高精神不很契合的,所以新古典主义的思想家们不可能对崇高有真正的体会或进行深入的分析。

十八世纪英国文艺理论家对崇高问题有些零星的讨论,例如爱笛生在《想象的乐趣》诸文里指出伟大——崇高的特质——只有在自然中才可以见出,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里着重地谈到崇高,指出崇高的对象不象美的对象只产生纯粹的快感,而是令人起威胁到“自我安全”的感觉或是恐惧,所以是一种痛感;但是这种痛感之中带有快感,因为它是“自我安全”的保障,凡是能保障自我安全的——即使是恐惧——也会产生快感。

对崇高的日趋重视主要由于浪漫运动的兴起带来了审美趣味的转变,人们开始对精致完善和小巧玲珑的东西感到腻味,比较爱好奇特的甚至有些丑陋的“高惕”风格,以及粗犷荒野的自然。

这种新风气是由英国传到德国的。

文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的序论里曾指出大海景致首先使心灵感到压抑,接着就使心灵伸张和提高,这就指出了崇高感中心理矛盾的现象。

这些零星讨论可能对康德都有所启发,但是他对崇高问题所进行的探讨比起过去任何美学思想家都远较深入。

在欣赏方面他提出崇高,正和在创造方面他强调天才一样,都反映出浪漫运动的兴起,而对浪漫运动的发展也起了深刻的影响。

康德把审美判断分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两部分。

“崇高的分析”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主要在于两点:第一,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所得到的关于纯粹美的结论基本上是形式主义的: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涉及它的内容意义、目的和功用”而在“崇高的分析”中,他却不仅承认崇高对象一般是“无形式;的,而且特别强调崇高感的道德性质和理性基础,这就是放弃了“美的分析”中的形式主义,因而等到继分析崇高之后再回头进一步讨论美时,康德对美的看法就有了显著的转变,“美在形式”转变为“美是道德观念的象征”,美的基本要素毕竟是内容。

康德美学的崇高论探析

康德美学的崇高论探析

康德美学的崇高论探析作者:王红霞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1期【摘要】文章通过作为想象力的崇高分析和作为形态呈现的崇高分析,认为这是康德“崇高论”的核心思想。

康德的崇高论合理成分更多一些,对美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康德;美学;崇高论;想象力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是《判断力批判》的核心部分,也是康德“审美判断力的分析”主要论述的对象。

在对美的分析中,康德虽然并没有给美下一个本质性的定义,而是用了“契机”(momen t)这个类似要点的字眼,但实际上由认识论中质、量、关系、情态范畴规定的四个契机的给定等于已经为美、审美(康德的美学中,美和审美同义)确立了本质性的概念,一般将之归纳为“美是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所以对崇高的分析,同样也是从这四个标准切入的“关于崇高和对于美的愉快都必须就量来说是普遍有效的,就质来说是无利害的,就关系来说是主观合目的性的,就情况来说须表象为必然的。

[1]这也正是为什么把康德而不是鲍姆嘉通看作是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现代学科的创始人的原因。

康德通过对美感性质的分析,把审美活动和认识活动、道德伦理活动区分开来,确立了审美活动尤其是艺术创造活动的非功利性自律原则,康德也成为“美之美学”的现代美学体系建立的重要代表人物。

这是从美本质的角度来看的,主要涉及的是审美判断。

在这个角度上,崇高是美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更宽泛意义上的美。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范畴正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具体写照。

同时,和他的整体美学思想一样,崇高论也是建立在他的批判哲学体系之上,不管从哪方面看,都反映了他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类理性的高度自信和推崇。

下面具体分析康德是怎么论述崇高的。

一、作为想象力的崇高在康德那里,崇高是与美相对而言的。

虽然美与崇高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这种相似相对于二者的差异则是微不足道的。

它们虽然都给人快感,都给人以单个审美判断,而且这种判断都要求对主体具有普遍性。

但是透过客体存在来看却有着不同的特点,对于美来说,因为其建立在对象的形式上并且这种形式被限定着,而对于崇高来说,却恰恰相反,它是在“对象的无形式中被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美学的崇高观及其局限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他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影响深远。

《判断力批判》是他整个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的三大批判中,第一部《纯粹理性批判》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功能中的知的功能,推求人类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是可能的;第二部《实践理性批判》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功能中的意志的功能,研究人凭什么最高原则去指导道德行为;第三部《判断力批判》专门研究人的心理功能中的情感的功能,寻求人心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感觉事物美(美学)和完善的(目的论)。

这三大批判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判断力批判》“意图是要使这部批判在较早写成的两大批判之中起桥梁作用,使判断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中起桥梁作用,情感(快感和不快感)在认识与实践活动(道德活动)之中起桥梁作用,审美活动在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由之间起桥梁作用”(1)判断力是一种将特殊归摄到一般之中的思维机能。

它可以分为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两种。

“因为前一种判断力被理解为通过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对形式的合目的性(另称之为主观合目的性)作评判的能力,后一种判断力则被理解为通过知性和理性对自然的实在的合目的性(客观合目的性)作评判的能力。

”(2)康德将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也分成两种:其一为美;其二即崇高。

从而对于崇高的分析与对于美的分析一道构成了康德美学的核心部分。

崇高在康德美学中几乎有着与美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崇高的理论渊源在西方美学史中,崇高这一概念最初是古罗马时代的朗吉努斯在《论崇高的风格》一书中提出的。

他主要是从修辞学的角度,把崇高说成是一种修辞上的巧妙和宏伟。

到了十八世纪,崇高的概念才渐渐引起人的注意。

真正把崇高与美并列起来,将它们同时当作美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的,则是英国的伯克。

伯克在1756年出版的《论崇高与美》一书中,把人的情欲分成两种:一是自我保存的情欲,一是社交的情欲。

社交的情欲源于爱,是一种纯粹的快感,产生美;自我保存的情欲则根源于恐惧,人在痛苦或危险的事物面前感到恐惧产生痛感,但它们又并不威胁人的安全,人在克服了痛感之后产生一种快感,于是产生崇高。

它是和人的自豪感与胜利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伯克具体分析了崇高和美的感性特质的不同:崇高的情感表征是痛苦、恐惧的,而美的则是愉快的。

崇高的主要感性表征是巨大的、粗糙的、直线的、隐喻朦胧的和坚固、敦实的;而美的主要感性表征则是细小的、光滑的、弯曲的、明晰的、轻巧和娇弱的。

(3)伯克的看法直接影响到康德。

但伯克作为一个经验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者,他的崇高理论主要是采取了一种心理学乃至于生理学的方法,对大量的现象进行经验的归纳与分析。

这种纯经验的研究方法在康德的先验哲学看来是必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

康德则采取了其惯用的先验批判的方式。

二.崇高与美的比较(一)崇高与美的一致性。

在康德看来,崇高与美都属于审美判断的范围,所以它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康德按他的哲学模式把美与崇高的一致性简要地总括为四个方面:就量来说,两者都是普遍有效的;就质来说,都是无厉害感的;就关系来说,都是主观的合目的性的;就模态来说,都是必然的。

在展开讨论时,康德又涉及到了如下一些一致性。

首先,两者都是自身令人愉快的。

判定某物为美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与快感及不快感相联系的。

事物的审美表象能够引起情感上的愉快,崇高的情形也是这样。

其次,对崇高的判断也是与感官和认识判断有原则区别的。

最后,崇高的判断是单称判断,但它同美的判断一样,也要求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因此这两种判断都是单一的、但却预示着对每个主体都普遍有效的判断,尽管它们只是对愉快的情感、而不是对任何对象的知识提出要求。

”(4)康德更着重的是崇高和美的差异。

(二)崇高和美的差异。

美与崇高虽有如上的一致性,同属审美范围,但崇高却是与美有别的另一重要范畴,它有一系列的独特性质。

第一,就对象来说,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

形式都有限制,而崇高对象的特点在于无限制或无限大。

“自然的美涉及对象的形式,这形式在于限制;反之,崇高也可以在一个无形式的对象上看到,只要在这个对象身上,或通过这个对象的诱发而表现出无限制,同时却又联想到这个无限制的总体”。

(5)由于崇高事物的无形式和无限制,就出现了几种附带的差异:A.美的愉快与质相关,崇高的愉快却与量相关。

因为在《纯粹理性批判》的范畴表里,质的三个范畴是实在性、否定性和限制性。

B.美与不确定的知性概念有关,属于知性范围;崇高与不确定的理性概念有关,属于理性范围。

因为在对美的判断里,知性没有提供确定的概念,只是作为概念能力以一种不确定的概念参与自由游戏,所以康德说美好像被认为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的表现,也就是说与认识有某种联系。

而崇高事物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决定了它属于理性范围,因为在人的主观能力之中,只有理性才能处理和把握无限的事物。

同时崇高属于鉴赏活动,是一种反思判断,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确定的理性概念。

但理性又要参与其间,出来活动,于是只好以某种不确定的理性理念来处理无形式和无限事物。

其次,就主观心理反应来说,美感是单纯的快感,崇高却是由痛感转化成的快感。

这是由于美具有合目的性的形式,它的形式就像是为个体所特备似的,其对象吸引这感官,感官也本能地吸纳着它。

个体与对象间毫无芥蒂,水乳交融,自然毋需任何中介。

但在崇高,它形式的全然的无形式与不合目的性,使得它的表象与个体感官强烈地冲突,对象拒绝着个体,个体亦反感着对象,个体首先知觉的必然地是一种不快而不是快感,其后才能是其他的情绪。

“因为前者(美)直接带有一种促进生命的情感,因而可以和魅力及某种游戏性的想象力结合起来;但后者(崇高的情感)却是一种仅仅间接产生的愉快,因而它是通过对生命力的瞬间阻碍、及紧跟而来生命力的更为强烈的涌流之感而产生的”。

(6)所以康德认为崇高的情绪必定是真挚和严肃的,与任何娱乐和媚俗不能结合。

它对于个体不只是如美一般不断地吸引和协调,它还反复地拒绝着,不断地压迫着主体,竟像是特意地与其敌对一般。

这两种心灵感觉不断地快速交替,就产生了特殊的消极性的愉快。

第三,康德认为崇高和美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美可以在对象的形式中找到,而崇高则只能在主观的心灵中找到。

这显示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

对于这一点,康德反复强调,说“崇高不该在自然之物之中、而只能在我们的理念中去寻找”。

(7)“真正的崇高必须只在判断者的内心中,而不是在自然客体中去寻找。

”(8)如上所述,说美在对象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仿佛经过设计安排,恰巧适合人的想象力与理解力的自由活动与和谐合作,因而产生快感。

而崇高的对象在形式上却仿佛和人的判断力背道而驰,不适应人的认识形象的功能,对人的想象力仿佛在施加暴力,所以崇高的对象不可能由它的形式来产生快感。

“我们能说的仅仅是,对象适合于表现一个可以在内心中发现的崇高;因为真正的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中,而只针对理性的理念:这些理念虽然不可能有与之相适合的任何表现,却正是通过这种可以在感性上表现出来的不适合性而被激发起来、并召唤到内心中来的。

所以辽阔的、被风暴所激怒的海洋不能称之为崇高,它的景象是令人恐怖的;如果我们的内心要通过这样一个直观而配以某种本身是崇高的情感,我们必须已经用好些理念充满了内心,这时内心被鼓动着离开感性而专注于那些包含有更高的合目的性的理念。

”(9)这里“更高的合目的性的理念”不同于美的合目的性。

美的合目的性是无目的的目的性或形式的合目的性,即对象的外在形式适应了主体的心意状态,对象与主体的心灵机能达到了无利害的和谐一致。

而崇高则“表明的根本不是自然本身中的合目的之物”(10)崇高现象是不适应我们的想象力和感性能力的,从主观方面看,是与目的相冲突的。

但这种不合目的性只是在感性和知性的范围内,如果扩展到理性,不合目的性就会转化为合目的性。

这种更高的合目的性在我们内心引起一种与理性观念相结合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从而产生了不同于美感的愉快。

崇高对于理性的更高的合目的性,尽管与美对于知性的合目的性不同,但仍是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因为其规定根据是在人的心里。

弄清了以上几点崇高与美的差异,可以说基本上掌握了康德的崇高内涵。

三.崇高的分类崇高的对象作为一种无形式的表象,与美不同,对它的研究不是从质而是从量着手。

以此可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两种。

关于这种分类的理由康德作了解释:欣赏美时,心灵处于静观状态,欣赏崇高时,心意却是运动着的。

这种主观的合目的性的心意的运动经由想象力或是联系于认识能力,或是联系于意欲能力。

这种联系是表象到崇高的一个环节,着前者正是数学的崇高,后者则是力学的崇高。

数学的崇高表现为那些超越个体理解能力的表象;力学的崇高则直接表现为一种超越个体意欲能力的巨大强力。

康德所说的数学上的崇高,只要是指体积上的大而言。

这种体积上的大,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

感官上的大,都是有限的,大上还有大,不能达到无限大的程度。

而崇高所说的大,正是无限的绝对的大。

数学式的或逻辑式的掌握都须假定某一单位尺度作为比较的标准,来估计某物比其他物大或小,这种单位尺度还是一种概念,所以这种掌握不是审美的“通过数目概念(或它的代数符号)所作的大小估量是数学的,而在单纯直观中(根据目测)的大小估量则是审美的。

”(11)至于对崇高事物进行体积方面的审美估计,即不根据某种外在的单位尺度或概念来进行比较,就在对象本身上见出无限大,它本身的无限就是估计的标准。

这个过程中有两种矛盾的心理活动,一方面人的理性在认识对象中要求见到对象的整体;另一方面崇高对象的巨大体积却超过想象力(对形象的感性认识功能)所能一霎掌握的极限,想象力不足以达到理性所要求的整体。

这就是矛盾。

正是想象力的这种无能或不适应终于唤醒人心本有的一种超感性功能的感觉(理性观念)。

崇高感可以说是理性功能弥补感性功能欠缺的胜利感。

至于力学上的崇高,则是指强力而言,康德也把它局限在自然界。

他所下的定义是“强力是一种胜过很大障碍的能力。

这同一个强力,当它也胜过那本身具有强力的东西的抵抗时,就叫作强制力。

自然界当它在审美判断中被看作强力,而又对我们没有强制力时,就是力学的崇高。

”(12)所以就对象说,力量崇高的事物一方面须有巨大的强力,另一方面这巨大的强力对于我们却没有强制力。

巨大的强力使它可能成为一种恐惧的对象,如果真正使我们恐惧,我们就会逃避,不会感到欣喜,而事实上它却使我们欣喜,这是由于它同时在我们心中引起自己有足够的抵抗力而不受它支配的感觉。

“但只要我们处于安全地带,那么这些景象越是可怕,就只会越是吸引人;而我们愿意把这些对象称之为崇高,因为它们把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其日常的中庸,并让我们心中一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抵抗能力显露出来,它使我们有勇气能与自然界的这种表面的万能相较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