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诊之五色主病)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心香一瓣_新浪博客摘自《望诊遵经》清朝汪宏著相气十法提纲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也.何谓浮沉.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初浮而后沉者.病自表而之里.初沉而后浮者.病自里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里也.何谓清浊.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浊者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入阴.自浊而清.阴病转阳.此以清浊分阴阳也.何谓微甚.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自甚而微.则先实而后虚.此以微甚分虚实也.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而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而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此以散抟分久近也.何谓泽夭.气色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夭.泽者主生.夭者主死.将夭而渐泽者.精神复盛.先泽而渐夭者.血气益衰.此以泽夭分成败也.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气者色之变.色者气之常.气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气而其义乃着.气也色也.分言之.则精微之道显.合观之.则病症之变彰.此气色之提纲也.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谓乎.色以润泽为本盖闻博以穷理.约以知要.色脉之变.虽有万殊.理义之旨.初无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无纪矣.何则.灵素论脉.以胃气为本.望色.以润泽为本.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望色润泽者生.沉夭者死.然则色之润泽.岂非犹脉之胃气乎.经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以其血色虽变.而犹有润泽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以其血色已变.而更无润泽也.夫润泽之有无.犹胃气之有无也.盖脉之胃气.脉之神也.色之润泽.色之神也.脉贵有神.色亦贵有神也.色脉虽殊.其源无二.实决死生之大要.察病症之先务.因举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润泽为本.盖润泽者.血气之荣光明者.润泽之着.有血气即有润泽.有润泽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合言之.而气色之见不可离.分论之.而气色之辨不可混.何也.脉以胃气为本.色以润泽为本.法异而理同也.五色主病提纲窃思经言.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应乎色.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此五脏之病证.五色之所主也.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三焦膀胱.胆病者.寒热.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此六腑之病证.五脏之所合也.析而言之.脏主里.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里.色之浮者病在表.是脏腑表里之分也.脏为阴.腑为阳.色之浊者病在阴.色之清者病在阳.是脏腑阴阳之分也.脏有虚实.腑有虚实.色之浅淡者为虚.色之深浓者为实.是脏腑虚实之分也.如是而知脏腑之为病.气色之所主.亦可见其色知其病矣.然而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何也.盖脏腑有盛衰.气色有生克.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灵枢曰.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是则一隅三反.亦可推测而知.此皆主病之提纲也.(善肌肉痿.千金肌作饥.甲乙作苦饥肌肉痿.)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摘自《黄帝内经·灵枢》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心香一瓣_新浪博客摘自《望诊遵经》清朝汪宏著相气十法提纲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也.何谓浮沉.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初浮而后沉者.病自表而之里.初沉而后浮者.病自里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里也.何谓清浊.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浊者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入阴.自浊而清.阴病转阳.此以清浊分阴阳也.何谓微甚.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自甚而微.则先实而后虚.此以微甚分虚实也.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而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而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此以散抟分久近也.何谓泽夭.气色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夭.泽者主生.夭者主死.将夭而渐泽者.精神复盛.先泽而渐夭者.血气益衰.此以泽夭分成败也.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气者色之变.色者气之常.气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气而其义乃着.气也色也.分言之.则精微之道显.合观之.则病症之变彰.此气色之提纲也.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谓乎.色以润泽为本盖闻博以穷理.约以知要.色脉之变.虽有万殊.理义之旨.初无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无纪矣.何则.灵素论脉.以胃气为本.望色.以润泽为本.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望色润泽者生.沉夭者死.然则色之润泽.岂非犹脉之胃气乎.经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以其血色虽变.而犹有润泽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以其血色已变.而更无润泽也.夫润泽之有无.犹胃气之有无也.盖脉之胃气.脉之神也.色之润泽.色之神也.脉贵有神.色亦贵有神也.色脉虽殊.其源无二.实决死生之大要.察病症之先务.因举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润泽为本.盖润泽者.血气之荣光明者.润泽之着.有血气即有润泽.有润泽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合言之.而气色之见不可离.分论之.而气色之辨不可混.何也.脉以胃气为本.色以润泽为本.法异而理同也.五色主病提纲窃思经言.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应乎色.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KTKT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此五脏之病证.五色之所主也.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三焦膀胱.胆病者.寒热.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此六腑之病证.五脏之所合也.析而言之.脏主里.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里.色之浮者病在表.是脏腑表里之分也.脏为阴.腑为阳.色之浊者病在阴.色之清者病在阳.是脏腑阴阳之分也.脏有虚实.腑有虚实.色之浅淡者为虚.色之深浓者为实.是脏腑虚实之分也.如是而知脏腑之为病.气色之所主.亦可见其色知其病矣.然而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何也.盖脏腑有盛衰.气色有生克.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灵枢曰.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是则一隅三反.亦可推测而知.此皆主病之提纲也.(善肌肉痿.千金肌作饥.甲乙作苦饥肌肉痿.)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摘自《黄帝内经•灵枢》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色诊歌」,五色辩证,望诊之要,简单易记,可收藏学习

「色诊歌」,五色辩证,望诊之要,简单易记,可收藏学习
中医上讲五色辩证法最早出自《黄帝内经》。
五色,系指面部青、赤、黄、白、黑五种色泽。
五色辩证法就是通过观察面部五色的变化来诊断疾病。
之所以可以通过观五色来诊病,是因为,古老的中医智慧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辩证统一体,人体各个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五脏就对应了五色,通过手脚的情况知道身体内的状况等等。
于是就有手诊、足诊、色诊、舌诊、面诊等,结合其他的诊断方法,就能够得出诊断结论。
在没有科学仪器的情况下,这已经是医学发展的极致,直到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对于日常健康养生来讲,掌握这些方法,至少对身体有个大致的了解。
中医颜面望诊【五脏】

中医颜面望诊【五脏】(一)通过面部颜色查看:健康的人脸上应该是干干净净,色泽红润有光泽。
1.黄色:脾胃,消化系统不好;2.白色:肺,呼吸系统有问题;3.红色:心脑血管系统有问题;4.青色:肝胆,免疫系统有问题;5.黑色:肾脏、膀胱系统有问题。
(二)观察舌头:健康人的舌头是粉红色的。
如果不健康的人从舌头上可以看出来1.他的舌苔很厚,那是他的脾胃不好,2.舌根发青,他的肾不好,3.舌两侧有牙印,是肝不好,在两排胁骨中间靠近心窝的地方,类似针刺一般,严重者可痛到后背,压痛点在腹部稍偏右处。
他的食性是爱吃甜的。
因为他的身体需要甜食来补充。
【肺】肺功能不好的人,他的鼻子也不好,象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常患呼吸道感染。
肺是给皮毛输送营养的,肺功能不好的人脸上的皮肤比较粗糙,毛孔大,头发焦黄,爱开叉,没光泽,肺功能不好的人。
他的情绪是悲忧的,老爱发愁,有点事就爱哭。
肺功能不好的人她的食性是爱吃辛辣的,肺功能不好的人的脸色是发白的,无血色的。
肺的反射区域在两眉1/2之间;额头1/3以下的部位,就是印堂这个位置。
1.如果印堂这块发红,是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症,2.印堂发暗,黑色的那种暗,这样的人可能有病变,应及早去医院检查。
3.若额头中间比较凹,且颜色晦暗、或发青、或有斑,说朗此人肺部有疾病,呼吸不畅;4.如有粉刺,证明此人近期患过感冒或喉咙疼。
5.若两眉头部位有痣、痦子或发白,则证明此人有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或胸闷气短,或肺有病。
6.眉头向上部有凸起,也是有肺疾。
肺功能不好的人,一般大肠排泄功能不好。
大肠反射区域:在颧骨下方偏外侧部位从眼珠到外眼角往下至嘴角一齐,这个位置是大肠。
1.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斑、痣、痦子,说明此人大肠排泄功能失调,一般会大便干燥、便秘2.若此部位有呈半月状的斑,证明此人是便秘或痔疮。
3.大肠区发暗红,不平整,考虑结肠炎。
鼻根下部线和外眼角下垂线交点处是直肠反射区,此处有斑是痔疮,若此处发红或有白点,有直肠癌变的可能。
中医望“色”诊法

中医望“色”诊法中医望色诊病的原理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人体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1.色、泽的意义与关系望“色”,实际包括望皮肤的颜色和光泽。
(1)皮肤的颜色:一般分成赤、白、黄、青、黑五种色调,简称为五色。
皮肤的颜色可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五脏之气外发,五脏之色可隐现于皮肤之中,当脏腑有病时,则可显露出相应的异常颜色。
(2)皮肤的光泽:指肤色的荣润或枯槁。
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四诊抉微》说:“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说明人体的肤色随着精气的充养而光彩于外,而精气是由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产生,因此皮肤的光泽是脏腑精气盛衰的表现。
临床所见不论何色,凡有色有气,表示脏腑精气内藏未衰;若有色无气,表示脏腑精气泄露衰败。
气与色相比较,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比色更为重要。
五色之中,凡明润含蓄为气至,晦暗暴露为气不至,正如《望诊遵经》所说:“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
”但临床诊病时,还必须将泽与色两者综合起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望面色的诊断意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
”由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特别是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加之面部皮肤外露,其色泽变化易于观察。
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于外,因而临床将面部作为望色的主要部位。
3.面部分候脏腑面部分候脏腑,是将面部不同部位分候不同的脏腑,通过观察面部不同部位色泽的变化,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
根据《内经》的有关论述,具体分候方法有两种:(1)《灵枢·五色》分候法:该篇将面部的不同部位加以命名。
中医和诊断—6.1.2.2五色主病

6.1.2.2 全身望诊望色五色主病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学习中医望诊的五色主病。
五色是指5种病色:青、赤、黄、白、黑5种病色。
病色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疾病,比如,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的是肝、心、脾、肺、肾的病变。
病色还可以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比如,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所以,根据病人的面部5种颜色的变化,用于诊病的方法就是五色诊病,又称为五色诊。
下面,我们重点学习5种病色的具体表现和主病意义。
中国人正常皮肤中,应该有这3种颜色:红、白、黄。
因此,我们先从这3种颜色学习。
1红色首先,我们学习第一种面色——红色。
红色,又称为赤色。
我们先来看这些照片。
第一组照片,3个人。
头两个人,满脸通红,我们一看,就知道他们在发高烧。
第三个人,是由于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表现出来满面通红。
这些满面通红,都是热盛血壅、脉络充盈所导致的实热证。
而下面这张图片,表现的是,两颧出现有红色,而且常常是以午后两颧潮红为主要表现。
这种午后颧红通常是属于阴虚阳亢、虚火上炎的虚热证所引起的病变。
所以,红色面容,主要见于热证,即可以见于满脸通红的实热证,也可以见于两颧潮红的虚热证。
另外,我们来看这张图片,这是一个久病重病的病人,面色苍白。
但是,在临终前,突然表现出来两颧泛红如妆,而且游走不定,这种表现见于戴阳证,它是阴盛格阳、虚阳浮越、阴阳离决的前兆,这是一个危重症候。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红色主要与热证有关,也可以见于戴阳证。
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戴阳证通常不容易见到。
2白色第二种面色——白色。
白色有3中变化。
第一种,白色面容,叫做淡白无华,伴有唇舌色淡。
这里的淡白是指红色浅淡、白色增多的表现,无华,是指没有光泽。
红色是指血色,因此红色浅淡说明血色不足。
所以淡白无华,通常是属于血液亏虚、不能够上荣所引起的颜色变化。
主要见于血虚,或者失血证。
第二种白色面容,称为晄白而虚浮。
晄白是指白而发亮,因为它有水肿。
这种面容主要是由阳虚水泛所引起的病变。
中医色诊望诊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

中医色诊望诊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摘自《黄帝内经·灵枢》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
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
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外内皆在焉。
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
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
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府,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雷公曰:以色言食之间甚,奈何?黄帝曰:其色麤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
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
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
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
在地为厥。
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
中医望色诊病,脸上写有心肝脾肺肾

中医望色诊病,脸上写有心肝脾肺肾随着养生热潮的风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
如何能快速简捷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最直接的方法便是通过中医的望诊,“察颜观色”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中医望诊内容丰富,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如何通过“望面色”来了解自己身体给出的一些信号。
面部色泽反映脏腑状况望面色,主要是望面部皮肤的颜色和面部皮肤的光泽。
皮肤的颜色可以分为青、黄、赤、白、黑五种,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
五脏之气外发,五脏之色可隐现于皮肤之中,当脏腑有病时,便可显露相应的异常颜色。
而皮肤的光泽则可以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含蓄明润的,这是针对黄种人肤色而言的。
面色的偏向,往往可以体现某些疾病以及身体体质的不同。
由于先天禀赋的差异,不同的人生。
来就有的基本肤色会不同,这里称为主色。
比如白种人,生来肤色偏白,这属于个体素质,是正常的面色。
同时,面色还会随着四季改变而有相应的细微变化。
比如春季面色可稍青,夏季面色会偏红,而冬季面色偏黑。
不管怎样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即正常的面色是明润含蓄的,抓住这一点,便可大致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就如人们常说的“气色不好”,也就是指面色失去了明润含蓄的颜色和光泽。
观察面色要求光线充足,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所以不能在夜间观察,因为会受到光线的干扰。
五种面色对应五脏功能古人很早就提出了五色对应五脏的理论,即脾主色黄、肺主色白、心主色赤、肝主色青、肾主色黑。
例如,面色偏黄的人多有脾胃运化不佳,也就是常说的消化系统功能不好。
面色偏白的人肺功能可能欠佳,但这里所述及的肺,并不等同于西医呼吸系统的疾患。
关于五色对于五脏,后人又归纳总结出了五色主病更具体的内容。
面色白,主虚证,脱证,寒证。
面色偏白的人如果再加上头发枯槁没有光泽,往往多属血虚体质;如果过白,就可能有贫血,最好去医院系统检查。
这类人平时可多食些大枣、阿胶等补血的食物。
面色黄,主脾虚,湿证。
面色萎黄的人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表现为食欲不佳,或者饭后腹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望诊之五色主病
病色可分为赤、白、黄、青、黑五种,分别见于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
《灵枢·五色》认为:以五色分属于五脏,其对应关系是“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以五色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则“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这种根据病人面部五色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即五色主病,或称“五色诊”。
其具体表现和主病如下:
1.赤色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
是因邪热亢盛,血行加速,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
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
是因阴虚阳亢,虚火炎上所致。
可见于肺痨等病人。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是因久病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火形人面色稍赤;夏季面色稍赤为正常。
心病
面赤而枯槁晦暗,如衃血,或如赫石者,为真脏色见;肺病面赤无华为难治。
2.白色
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病人面色发白,多由气虚血少,或阳衰寒盛,气血不能上充于面部脉络所致。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
面色白光白者,多属阳虚证;若白光白虚浮,则多属阳虚水泛。
面色苍白者,多属亡阳、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
因阳气暴脱,脱血夺气,则气血不荣,面部脉络血少,血行迟滞而兼血郁所致;若阴寒内盛,寒邪凝滞,面部脉络收缩而凝滞,亦可见面色苍白。
古人按五行理抡,认为金形人面色可略白;秋季面色稍白为正常。
肺病面白枯槁无华,如枯骨之色者,为真脏色见;肝病面白无华为难治。
3.黄色
主脾虚、湿证。
病人面色发黄,多由脾虚机体失养,或湿邪内蕴、脾失运化所致。
面色萎黄者,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因脾胃虚衰,水谷精微不足,气血化生无源,机体失养,故面色淡黄无华。
面黄虚浮者,属脾虚湿蕴。
因脾运不健,机体失养,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
面目一身俱黄者,为黄疸。
其中面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乃湿热为患;面黄晦暗如烟熏色者,属阴黄,乃寒湿为患。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土形人面色可略黄;长夏面色较黄为正常。
脾病面黄而枯搞晦暗,如黄土或如枳实之色者,为真脏色见;肾病面黄无华为难治。
4.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病人面见青色,多由寒凝气滞,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拘急,或因疼痛剧烈,或因热盛而动风,使面部脉络血行瘀阻所致。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
多因阴寒内盛,经脉挛急收引,不通而痛,以致面部脉络拘急,气血凝滞而色青。
可见于骤起的气腹痛、寒滞肝脉等病证中。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则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可见于真心痛等病人。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者,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者,可见于肝郁脾虚的病人,胁下每有症积作痛。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
多因热闭心神,外引筋肉,面部脉络血行瘀阻所致,可见于高热抽搐患儿。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木形人面色稍青;春季面色稍青为正常。
肝病面青而枯槁晦暗,色如枯草者,为真脏色见;脾病面青无华为难治。
5.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病人面色发黑,多因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所致。
面黑暗淡或黧黑者,多属肾阳虚。
因阳虚火衰,水寒不化,浊阴上泛所致。
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虚。
因肾精久耗,阴虚火旺,虚火灼阴,机体失养所致。
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水形人面色稍黑;冬季面色稍黑为正常。
肾病面黑而枯槁晦暗,如锅底之炲者,为真脏色见;心病面黑无华为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