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个性 放飞思维翅膀
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

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需要拥有更加开阔的思维和更加独立的思考能力。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很多学生仅仅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来进行学习,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
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就是要鼓励学生们勇于探索和创新,让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开放。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探索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方面进行阐述。
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需要新思维的解决方法。
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老师们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对于一个数学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一种解题方法。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就能够培养出批判性思维,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尝试、善于探索。
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和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调研,让他们亲自去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就能够培养出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们需要主动去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学习感到快乐和满足。
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到兴趣,才能够主动去思考和探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探索能力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们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飞翔。
【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
让学生的思维轻舞飞扬

让学生的思维轻舞飞扬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课堂中的主人,语文课本应是学生思维放飞的地方、智慧开掘的地方。
然而,反观我们的许多课堂,却是如此沉闷,究竟是谁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是谁让学生智慧的火花悄无声息地熄灭,让课堂变得如此索然无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师,主宰语文课堂的教师。
如何让教师在课堂上“尽职不越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享受、期待与向往,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歌唱呢?我在语文教学中反复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下面就来谈一谈我的几点收获:一、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案例:教学《爷爷的芦笛》师:同学们,想象中的大海是如此美丽,爷爷还会做芦笛,真令人神往啊!转眼间,又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来到了心驰神往的大海边。
(播放“大海的迷人风光的课件。
)师(深情描述):蓝蓝的天,蓝蓝的海,低翔的海鸥,悠扬的笛声……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蔚蓝色的大海一望无际,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仿佛星星在顽皮地眨着眼睛,而那忽起忽落的白鸥,更给大海增添了无限生机。
生:我看到了强强和爷爷沐浴在海边温暖的阳光中,海风一阵阵吹拂着他们的脸庞。
他们赤脚踩在软软的沙滩上,多么惬意啊!生:我听到了强强用爷爷做的芦笛在吹着动听的歌,他仿佛在吹奏着:“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教学时声情并茂的引读,生动活泼的课件,煽动人心的评价,如甘甜的清泉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了他们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文本的强大冲动。
二、珍视独特感受是学生心灵之花绽放的法宝案例: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生:词人闻到了一阵阵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到了远处传来青蛙清脆的叫声,他觉得今年农民一定能够获得丰收。
师:因为词人是夜游黄沙岭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摄取的,而是靠听觉和嗅觉捕捉的,你们还有不同的见解吗?生:这浓浓的稻花香仿佛在告诉人们:“你看我的长势多好,花开得多旺盛,我今年一定能够获得丰收。
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

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在现代社会里,教育被认为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受到关注。
思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智力发展的高低。
我们要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以便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飞翔在知识世界中。
为了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教育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系统中,学生往往被要求死记硬背,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教育者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融会贯通,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教育者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要面对海量的信息,需要有能力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以获得有效的知识。
教育者可以通过教学科学方法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分辨真伪,明辨是非,不被表面的信息所迷惑,以求得真知。
为了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教育者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使学生只注重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而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现实生活往往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育者需要通过教学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跨学科地思考问题,让他们能够在多种学科知识的融合中得到启发,开拓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育者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能力。
实践是检验思维的最好方式,只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反思,才能够真正提高思维的水平。
教育者需要通过实验、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切身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并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为了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教育者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当今社会,许多问题需要团队协作来解决,而要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需要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
思维在课堂上放飞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思维在课堂上放飞个性在课堂上飞扬作者:熊继文吴茶锋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4年第04期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建立一种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试图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角度,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思维等方面探究建立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高效语文课堂模式方法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正确导向,呼唤语文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充满快乐,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力求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学生学习才会有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了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提高。
如在教学《提灯女神》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课件;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音乐导入法,在一段情深感人的音乐中揭示课题,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就进入了角色,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很想知道这位南丁格尔是用怎样的人格魅力成了全世界的人们心目当中的女神。
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让学生在教师的“无言”中放飞思维的翅膀

都 占有 一 定 的空 间 ,只不 过 有 的物 体 占 的 空 间 大, 的 物体 占的 空 间 小 , 以 物 有 所
体 所 占空 间的 大小 , 叫 它们 的体 积 。 就
这 样 ,从 一个 脍 炙 人 口的故 事情 境 中抽 象 出体 积 的概 念 ,课 堂气 氛 空前 活 跃 , 生 积 极思 考 、 学 主动 求 知 、 作交 流 , 合 既开 拓 了学 生 思维 , 成 科 学 的态 度 , 养 更 重 要 的是 激 发 了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学 生 不 知 不觉 地 掌 握 了知 识 , 同 了记 忆 , 巩 使
烈 讨论 , 气氛 空前 高 涨。
23( 蔡 1 20 ;
芳
师 分 明读 出 了 一 双 双 眼 睛 中透 着 的 疑 惑 、脑 海 中 奔腾 欲 出的 思 维 浪 花 。 “ 那 么 , 们 暂 且 把 这 种 说 法 称 为 “ ×猜 我 × 想” !下 面 我 们 就 一 起 来 想 办 法 验 证
“ x X猜 想 吧 ” … … 。
师 :抽 象 出体 积 的概 念 )任 何 物 体 (
教 师 依 然 是 为 了完 成 课 前 的 教 学 设 计 而 教 , 然 是 为 了 展 示 自 己 的敦 学 艺 术 依 而 教 。这 样 的课 堂 成 了 教师 展 示 自我 的 舞 台 , 把 学 生 视 为 配 角 。如 何 真 正 让 却 每 位个 学生 都 得 到发 展 ?我 认 为 , 学 教 中教师可 以适时地 “ 居”适度地 “ 退 , 旁 观 ”让教 师 的 “ ” , 无 换得 学 生 的 “ ” 有 。
X OUSI I J OH I XEF A ,I SI A I D A
课堂连 线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摘要】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师在让学生爱上语文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大胆展示,张扬个性,放飞思维。
【关键词】吸引;尊重;展示教学沈复先生的《童趣》我总会由衷地生出一种感动抑或是羡慕。
人见人厌的蚊子在童年作者眼里变成了仙鹤,蚊子在烟雾中边飞边鸣的情景被其想象成了“鹤立云端”的画面,这种珍贵的想象当然来自他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孩子,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
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孩子们逐渐失去了珍贵的童真童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逐渐变成了一潭死水。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给孩子一双发现的眼睛,给孩子的思维插上翅膀,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要想办法让孩子爱上语文1.用情境导入吸引学生,让学生爱上语文。
情境导入的目的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带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品味语言使其受到感染、陶冶、启迪。
这一环节不应仅仅局限于一节课的起始,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如上下环节的过渡,对文章某一情节的赏析等等。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美文,文中对春雨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带有明显的江南农村的特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我利用多媒体,采用音配画的方式赏析这段文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轻柔舒缓的音乐,屏幕上出现了春雨迷蒙的画面,接着出现稀疏的房屋、古老的石桥、蜿蜒的小路以及披蓑戴笠的农人,教师的感情朗读在音乐中响起,学生被这样的情景深深吸引,很快就背熟了这段文字。
2.用语文活动吸引学生,让学生爱上语文。
新课改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远程教育的“国培计划”讲座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了专题培训,特别强调语文活动的重要作用。
对于初中生来说,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也许更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爱上语文。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古诗词赏析已经成为我省中考必考内容。
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

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都希望学生能够有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主动地学习和思考问题。
这就需要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让他们的思维能够飞向更高的境界。
我们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好奇心是孩子天生具有的品质,我们应该尊重和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
我们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找到答案。
我们可以提问“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个科学家,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我们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对信息进行评估和判断。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解决。
我们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和方法,例如逻辑推理、辩证思维等。
通过学习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和判断信息的真伪。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需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我们知道,每个问题都是复杂的,事情也往往没有绝对的黑白之分。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去思考问题。
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别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去分析一个问题,了解不同角度的利弊和影响。
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全面思考的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我们还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学校和家庭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讨论和交流,让他们能够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我们也要尊重和接受学生的观点,不断鼓励他们进行思维的探索和实践。
只有在这样的积极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展开翅膀,让他们的思维飞向更高的境界。
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以及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在思维上自由飞翔,不断超越自我。
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

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思维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它如同一对翅膀,可以让我们飞向未来,探索未知的世界。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只滞留在记忆和重复的层面,缺乏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运用。
我们应该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开拓和提升。
我们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好奇心是思维的源泉,是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的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进行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好奇心,主动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校也可以通过举办科学展、探究活动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进行实践和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跨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会让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领域,难以进行跨学科的思维和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打破学科的局限,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融合和交叉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探索未知”的综合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提升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基础,是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的重要能力。
学校可以在课堂中加入逻辑思维的训练,比如进行推理游戏、解决问题等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思维训练,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校也可以通过开设逻辑思维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进行思维训练,从而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需要学生进行创新和思考去解决。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意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思考和创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学校还可以通过编设创新课程、开设创新实验室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学生个性放飞思维翅膀
摘要:语文阅读是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学习知识、接受熏陶的过程,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创设一个平台,使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去探寻未知世界的奥秘,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本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放飞思维的翅膀。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个性
由于学生存在着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上的个性差异,对文本的理解也会存在差异。
因此,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放飞他们思维的翅膀,以达到学生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与发展。
一、尊重学生个性
语文阅读教学在注重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个性化阅读的根本;让学生张扬个性,从而造就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与教师的差异,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决定了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特征,不能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统一、限制学生,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去学习和发现。
1 尊重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课改对每位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个性张扬的乐趣;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展示自我。
在《海上日出》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批、画、点出自己喜欢的句段,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喜欢的理由。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有学生从描写方法上讲见解,也有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图画来展示。
然而,教师在扫视中发现一只很犹豫且不自信的小手。
教师走近他,用鼓励的口吻对他说:“你也说说吧!”他点点头说:“我喜欢太阳升起之前的那段景色描写。
”教师摸着他的头说:“我相信你有理由!你能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朗读声中去吗?”在教师的鼓励下,他自信地点点头。
拿起课本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他那发自内心的朗读深深地感染了大家,顷刻间,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了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认同、接受,就会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气氛,也能听到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使每个学生都会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2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学生对文本的感知需建立在读懂全文,深入理解的前提下,教师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主地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抓住典型的语言信息,进行不同的富有个性的朗读,读出不同的感受,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
在《草虫的村落》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后,进行一次个性化朗读:学生以“草虫村落”的“村民”的身份与作者进行对话。
学生都能以不同角色热情洋溢地、富有情趣地朗读,
把“美丽的南国少女”形象,“驻足痴望的黑甲虫”的痴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过程使学生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又与作者产生共鸣——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小生灵的赞美,领悟了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所在。
二、放飞思维的翅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
任务,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与之相关的更为丰富的体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契机。
教师要努力创造出多种空间。
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想像,放飞想像的翅膀,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积累知识,在丰厚的知识积累中创新。
1 同中求异,激发创新思维。
一切创造都源于发散思维。
也就是从一到多,从各个方面思考,从各种可能的条件思考,获得与众不同的,新颖独特的结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发散学生思维,发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坚定的锡兵》一文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全文后,走进文中末段:锡兵被小姑娘的精神所感动,简直要流出眼泪来了,但是他不能这样做。
教师问:“这是因为什么呢?”学生的回答有:“是因为他怕小姑娘伤心。
”“因为他要坚定地保护小姑娘。
”……教师针对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而多向发散思维:“锡兵坚强不屈、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感动你、我、他。
此时你想对锡兵说些什么?”学生说:“锡兵那坚强不屈的精神时刻鞭策着我。
“你是小姑娘最坚定的保护神。
”……课堂上,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展开了多向思维,
用感悟和创造思维点燃了创新的火光。
2 重视质疑,放飞创新思维。
质疑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也是激活创新思维的途径。
培养质疑习惯是为了让学生跳出常规思维圈子,打破思维定式,大胆地释放出头脑中千千万万个问号。
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在问中学会思考,在同中学习创造,用好奇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奥秘,用创新的思维去构建自己的奇思妙想。
在《西风胡杨》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感悟,于是,有学生回答:“‘还在的胡杨’指的是能阻挡风沙的活着的胡杨。
”“也指死后千年不倒的胡杨。
”“我认为这既指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的胡杨,也包括了倒下去千年不朽的胡杨。
因为它们的身上都透出了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一质疑,使学生对胡杨生命意义的理解由生长衰败的表象进而延伸到生命价值的意义上。
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空间,让他们充分地阅读,当学生在情感上达到沸点时。
教师要及时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
这些过程无不闪现着创造的灵光,学生的不同个性、奇思妙想,在这里可以得到酣畅淋漓的流露,从而开启他们的创新思维,放飞思维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