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思维

放飞思维
放飞思维

放飞思维、点燃孩子的艺术火花

——让学生自然地爱上美术课堂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来看待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孩子们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一、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

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原本的摩托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起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

重于设计和制作。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大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上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

再次,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四年级的《用色彩画风景》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行人及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生活一下子是一幅完整的画。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作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创作上比较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我看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给他看了一张“凡高的自画像”。于是,那个孩子自信的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这至少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放飞思维汇总

放飞思维,收获成功 作者:大朗中学黄珍时间:2006年度 内容摘要: 放飞学生思维:更新教学模式,设法引“舌”初动;尊重学生个性,还“权”给学生支配;提与生活接轨的问题,送合口味的“惑”上门;及时给予鼓励,做好“授”后服务。……教学相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将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平等、和谐、民主、理解、关爱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体现了这一精神。把鼓励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摆在了突出地位,引起我们执教者的关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探究性学习方式用好用活呢?我认为:放飞思维,收获成功。以下面两节精彩的课堂回顾来分析: 《陈涉世家》这课是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向我们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画面。作品不仅有起义发动、经过的叙述,更有起义主要领导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起义前的规划,使人读后对这场声势浩大的斗争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课堂小结后进行拓展环节:读了本文后,你一定对陈胜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有了深刻了解。。说说看,陈胜这个历史人物给了你什么启发和感受?或者你认为陈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讨论,讨论时的气氛很活跃。但要求他们发表个人的意见就怯场了。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压抑的气氛弥漫了整个教室,如何能打破这个僵局呢?我迅速用眼光搜索所有的学生。发现有几位跃跃欲试的学生正想举手,我用信赖的目光和鼓励的语言支持他大胆说,他果然不负众望。我看开了好头,充分肯定这个学生的勇敢和他独特的见解,我因势利导地说:“这位同学能从自己的立场上来评价历史人物,真有创意!我还想多听听其他同学的主张,一定能让老师养耳。”一语击起千层浪,学生压抑的情绪一下全没了,个个都争着举手发言——“陈胜是有眼光的领导者”,“他是有远大抱负、对形势洞若观火、识时务的俊杰”,“他是一个敢作敢为的男子汉大丈夫,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勇士。”……而另一个同学独辟幽径说:“陈胜是一个发梦都想当皇帝的农民头,更是个英雄气短不足以成大事谋大业的窝囊废。”这位同学的一盆冷水真是让全班同学来个透心凉,因为他已跳出了本课内容的樊篱作答,许多同学都加入反对这个观点的行列,最后请我做判官。我不急着下定论。而是尊重这同学,询问他能说说你的理由吗?他就以他曾经看过有关陈胜当皇帝前后的行为的史书来分析,分析得有理

数学课堂中激活学生思维五招

数学课堂中激活学生思维五招 渔峡口镇枝柘坪中学数学组李顺福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数学知识除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外,又有很高的实用性。数学知识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它视为具体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系统化。它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现实生活的背景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提供丰富的情境与源泉。学习同样一个知识可以有多样化的载体予以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来体验和把握。 新课改下的课堂要求教师是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主动地探索知识,获取知识,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充分考虑到的问题。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才是最根本的出发点,它起着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本人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操作激活学生思维 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心灵手巧,同时在动手过程中无意识地教会了学生怎样思考问题。如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课时《字母能表示什么》,学生利用火柴棒摆正方形,教师只告诉学生摆正方形的方法,而不去研究火柴棒的根数,却用一组习题加以引导: (1)摆一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摆两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2)摆六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摆十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3)摆一百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 (4)摆x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 学生在这组习题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很快知道了摆一个、两个、六个、十个正方形所需的火柴根数,但对于摆一百个正方形所需要的火柴根数,学生感觉操作有实际困难,这时不得不去思考其它的途径。当然,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用已有的结论去分析研究得出未知的结论。尽管教师没加任何提示,但却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生停止了操作,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得出了摆一百个正方形的火柴根数,而且找到了摆x个正方形火柴根数求法的规律,并且采用了多种方法,其效果是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因为他们是自主地探索而获取的知识,在他们的大脑中打下了深深地烙印。当然,操作远远不限于此,例如在讲《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同学们可用准备好的圆形纸板,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一个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学过的图形,然后去思考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再如,讲三角形全等时,可利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翻转等方法的操作,得出在复杂的图形中去研究全等,都可体会操作带来的优越性。 二、游戏激活学生思维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特别是小学六年级升到七年级,更难克服“爱玩”的习惯,但教师如能利用好

放飞思维的翅膀2

展开思维的翅膀展开思维的翅膀展开思维的翅膀展开思维的翅膀辅导辅导辅导辅导目标目标目标目标::::1.1.1.1.使学生认知什么是思维定势以及为什么要打破思维定势。2.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训练,摆脱不利的思维定势。3、突破自我界限,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辅导辅导辅导辅导重点重点重点重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摆脱不利的思维定势。辅导辅导辅导辅导难点难点难点难点::::突破自我界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辅导辅导辅导辅导形式和方法形式和方法形式和方法形式和方法::::以活动,讨论为主。小游戏;脑力激荡。辅导辅导辅导辅导过程设计过程设计过程设计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师:同学们,你们好!在开始上课之前呢,老师要考考你们。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枚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作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了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要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么做?”师:同学们,你们想到吗?生:想到了,(做剪刀的手势)。可以这样来向售货员表达需要买剪刀。师:恩,很好,这个办法也可以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引入主题师:其实大家刚刚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会被开头的例子所引导,看到聋哑人作锤钉状来表达要买锤子,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这种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所以当问到盲人要剪刀的时候,也立刻想到用手势来表达。然而,问题提出是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盲人是可以用语言就能表达他想要买的东西,而这种办法是比做手势是更直接和明确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第一反应都会想到用手势来表达呢,这是因为受到之前解决办法的影响,产生了思维的定势,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内容。二、认知思维的定势1、思维定势的含义:思维定势就是人习惯于用以往常用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解决问题。2、思维定势的危害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有一天,有位城市青年在乡下看到有位老农把一头大水牛拴在一个小小木桩上。就走上前,对老农说:“大伯,它会跑掉的。”[老农]:“它不会跑掉的,从来都是这样的。”[城市青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么一个小小的木桩,牛只要稍稍用点力,不就拔出来了吗?”[老农]:“小伙子,我告诉你,当这头牛还是小牛的时候,就给拴在这个木桩上了。刚开始,它不是那么老实待着,有时撒野想从木桩上挣脱,但是,那时它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见没法子,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也没有心思跟这个木桩斗了。有一次,我拿着草料来喂它,故意把草料放在它脖子伸不到的地方,我想它肯定会挣脱木桩去吃草的。可是,它没有,只是叫了两声,就站在原地望着草料了。你说有意思吗?”[城市青年]:“原来,约束这头牛的并不是那个小小的木桩。而是它早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势,围着小木桩转,是它生命的一部分,不能离开小木桩就是它必须遵循的生活规则。”师: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容易被一些习惯性了的东西所困扰,而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冲破思维定势,把自己束缚在一个原有的框子里。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常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它阻碍了思维开放性和灵活性,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呆板。这使得我们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也受到了阻碍。有了创新思维才有创新活动和成果,所以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五、怎样打破思维定势?那么要怎样才可以打破思维定势呢?我们不妨试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转变一下我们思维的方向:(1)该问题是否能用任何其它形式来表示?(2)当你放松地思考该问题时,大脑中会偶然出现些什么想法?(3)可否将问题颠倒过来看?(4)可否用另外一个问题来替换?(5)可否将注意力换一个方向?教师:当你自己考虑完这些问题之后,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确定出一些思维的方向,然后再沿着这些方向去考虑问题,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下面我们做一些小训练,希望大家能够打破常规,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四、打破思维定势1、跳出原来的圈子1)警察局长在路边与一位老人谈话,這时跑過来一个小孩,急忙地对警察局长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

2018年“放飞梦想 快乐成长”节目串词

河西小学“放飞梦想快乐成长”文艺节目展演串词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乙: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甲:送去五月的芬芳 乙:迎来六月的时光 甲:我们的心像怒放的花朵 乙: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 甲:六月,是童年的摇篮,是童年的梦乡。 乙:六月,有童年的沃土,有童年的太阳。 甲:六月,是一支歌,一支幸福的歌 乙:我们迈着喜悦的步伐走进了六月,走进了我们的周末小剧场。 甲:尽管,我们只是一棵幼苗,但我们骄傲地生活在父母的怀抱。 乙:尽管我们只是一颗小星星,但我们幸福地闪亮在老师的身边。 甲:在这美好的夜晚里,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地说一声—— 合:谢谢你们,爸爸妈妈!谢谢你们,辛勤的老师!今天大家欢聚在一起,让我们用歌声唱出对你们的敬意! 乙:让我们用舞蹈跳出我们心中崇高的理想! 甲:我们将用智慧与热情,播撒希望的种子! 乙:我们将用梦幻与彩虹,编织出一个无悔的童年! 合:河西中心小学“放飞梦想快乐成长”文艺节目展演现在开始!

1、二年级(4)班和四年级(1)班舞蹈《我们是鲜花》 送去五月的芬芳,迎来六月的时光,六月是童年的沃土,六月是童年的太阳,六月属于我们,我们在六月溢吐芬芳,我们是鲜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接下来请欣赏二年级4班和四年级1班共同为大家带来的开场舞《我们是鲜花》,请欣赏! 2、五年级(1)班舞蹈《炫酷少年》 跳跃的音符演奏着青春的活力;动感的舞姿展现着青春的魅力。摇摆,你随心所欲,放荡不羁;狂舞,你忘我陶醉,仿佛身陷迷途。下面是五年级(1)班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舞蹈《炫酷少年》,请欣赏! 3、一年级(2)班舞蹈《幸福接力赛》 幸福就是接力赛,坚持就是路牌。最美的要经得起期待,快乐就在不远外,相信自己最厉害!下面请欣赏一年级(2)班表演的舞蹈《幸福接力赛》! 4、三年级(1)班吉他演奏《虫儿飞》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萤火虫用爱的力量散发光芒,三1班的牛嘉迅和王麒覃用歌声祝大家节日快乐!下面请欣赏吉他演奏《虫儿飞》。 5、六年级(1)班舞蹈《Good time》 我们意气风发,我们青春年少,我们拥有最美好的时光,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吧!请欣赏六年级(1)班带来的舞蹈《Good time》 6、一年级(1)班和一年级(3)班舞蹈《三字经》

在课堂上放飞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上放飞学生的思维 【摘要】现在小学语文课,大多都是老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好每堂课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上课时,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提前设计好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就这样,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一步一步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本没有什么错,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这样做,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创新思维,让他们没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放飞学生的思维呢,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来谈一下。 【关键词】语文思维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38-01 语文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人结合自

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改变被动的学习现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只有让他们探究自己的疑问,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我们在学习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育苗人,不定时的给树苗浇水,死掉的就拔了重栽,这样育出来的树苗生命力强。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我问道,你们赞同育苗人的做法吗?不少学生回答说育苗人做得对,这样可以锻炼树苗的坚强。这时,我看到班里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欲言又止,我就点名叫他起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这个孩子在我的鼓励下说:“老师,如果是我,我不会这样做,因为,育树苗是为了卖钱,不按时浇水,很多树苗就会渴死,这样我就会少挣很多钱。我会按时给树苗浇水,保证每一棵树苗都能成活,这样才能挣到更多的钱。”我用欣喜的目光看着这个孩子,当即肯定了他的想法。虽然,他没有按照我的思路回答问题,但是他却真正动脑筋去想了,可以

放飞你的思维

放飞你的思维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克服不良思维习惯。 (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策略和技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要点 (一)重点: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固有的思维习惯中有所突破,懂得从多个角度去想问题,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策略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有个人带着自己的女儿到学校去,老师和同学都承认这个小孩是这个人的女儿,但是小孩就是不承认这个大人是她的父亲。请你回答这是什么原因? (答案:因为这个大人是她的母亲。) 2.张非说:“我能问一个人人都会说‘对’的问题。”你猜张非问的是什么问题? (答案:张非写了一个“对”字,然后问大家:“这个字怎样读?”) (二)动脑筋 1.请在9个圆圈内,将l至9分别填进去,使每一条直线上的三个数字的和相等,同时又是最大的。 2、在空格内填上分数,使纵、横、斜各数的和都相等。 通过猜一猜和动脑筋。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机智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目的。 (三)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思维灵活性的具体表现。那么怎样来培养一个人思维的灵活性呢?这就需要根据事物的变化,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及时地改变原来拟定的方案,不局限于过时的假设,而能灵活地、机智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具体地说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思维的起点要灵活。 即从不同的方向、方面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2.思维的过程要灵活, 即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也就是先把问题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加以考察,进行分析,然后把对问题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层次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问题的整体性认识。 3.运用思维规则的自觉性。 即能从分散的个别事物中得出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然后把它作为解决同类问题的工具。 4.善于进行组合分析。 不断反映事物重要的、本质的、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使思维系统更加完整和全面。在学习中要自觉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果的方式。

激活思维练出精彩——特级教师张冬梅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赏析

激活思维练出精彩——特级教师张冬梅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赏析-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 激活思维练出精彩——特级教师张冬梅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赏析江苏泰州市鲍徐中心小学(225300)孙红梅 练习课在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同时,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设计练习课?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上学期有幸聆听了张冬梅老师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让人眼前豁然开朗,不觉感叹:“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得这么精彩,令人回味无穷!” 一、引人入胜的“起调” (出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补充完整,然后介绍算式也可以对称) 师(出示21×36、36×21):仔细观察,你能看出这组对称算式的特点吗?(生答略) 师(出示32×46、62×39):按照对称算式的特点,你能试着写出这两道算式的另一半吗? 生1:32×46的对称算式是64×23,62×39的对称算式是93×26。 师:这些对称算式有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对称算式的奥秘。…… 【赏析:课始,张老师利用对称算式引入,既使新知保持一种神秘感,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二、扣人心弦的“主旋律” 师:猜一猜,每组两道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判断?

生2: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判断。第一组算式,可以把21看作20,36×20=720;把63看作60,12×60=720,两道算式的得数相等。 生3:如果把21看作20、36看作40,20×40=800;把63看作60、12看作10,60×10=600,两道算式的得数不相等。 师:奇怪了!用估算方法算出来的每组两道算式的积有时相等,有时却不相等。那么,用估算方法能否判断每组算式的积是否相等呢?(不能)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呢? 生:计算。(生计算每组算式的积,然后汇报交流) 生4:62×39=2457、93×26=2418,得数不相等。 师:62×39=2457,你感觉这个结果对不对呢? 生5:62接近60,39接近40,60×40=2400,2457接近2400,所以是对的。师:接近2400的数多着呢!这种想法到底对不对呢? 生6:2×9=18,第一个得数的个位是8,而结果的个位是7,所以是错的。师:谁听明白了?那62×39等于多少?(生答略) 师:通过计算和交流,你想说什么? 生7:我发现对称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这个结论可靠吗?要不要列式验证一下? 生8:34×86=2924,68×43=2924。 师:这会儿你又想说什么呢? 生9:可以确定两个对称算式的积相等。 师:通过几个例子找出结论的方法叫不完全归纳法。 课件出示:主人每天都给公鸡一把米,连续给了很多天,所以公鸡认为主人每天

放飞思维

放飞思维、点燃孩子的艺术火花 ——让学生自然地爱上美术课堂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来看待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孩子们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一、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 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原本的摩托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起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

放飞学生思维唤发学习激情

放飞学生思维唤发学习激情 发表时间:2011-11-29T10:41:12.373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邵晓明[导读] 很显然,学生只要慢慢地一条一条地数,肯定可以找到线段AC、AD、AB、CD、CB、DB六条线段。 ———灵动的初中数学课堂实施策略探究 邵晓明 (富阳市受降镇中学,浙江杭州31142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促进学生在数学上的获得全面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灵动的课堂教学操作策略的实施。 一、数学课堂现状 1.教师的自信与权威造成了课堂的整肃、呆板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教师工作的特点就是每天在讲台上,面对着学生,教会他们掌握知识,告诉他们哪是对的,哪是错的。久而久之,在教师的潜意识中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习惯于为人师,习惯于指点别人,习惯于做裁判员,而疏于反省自己。部分教师甚至会苛求别人,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课堂教学缺乏互动,使得整个课堂死水一潭。 2.课堂违背教育规律,缺乏人文关怀,学生思维受阻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责任是陪伴学生一起成长,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在还是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观点,而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教学预设能否完成。 3.应试味道较浓,三维目标缺失,课堂死水一潭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凸现了应试教育的味道,对知识的产生过程没有很好的展示,没有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练习不少题目来巩固所学知识。笔者不反对数学做题,题目是掌握数学概念的载体,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要寓问题于知识体系的建构之中。 二、灵动的初中数学课堂架构 1.概念界定 所谓“灵动的初中数学课堂”,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2.灵动的初中数学课堂操作架构 从这个框架中可以看出,灵动的数学课堂是在有效的问题牵引下,学生多向互动的结果。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参与学习作好铺垫引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多向交流”,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采用“导、索、促、评”的指导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导”就是引导、指导、诱导学生自学、给学生搭桥辅路,促使学生自己“走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索”就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以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评”就是收集反馈信息,教师通过耳闻目睹等多种途径,把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整理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三、培养学生灵动思维的数学课堂实施策略 1.在导入中激发灵动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精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整个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成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目标,激发学生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初一年级学习“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为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可先引入:(1)(a+b)m;(2)(a+b)(x+y);(3)(2x+y)(x-2y)。在学生做好第一题后,教师可以这样启示:“第二题怎样计算?如果把(x+y)看作一个整体m,可以按照上一题的方法算吗?”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的问题,学生感觉自己可以解决,不仅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去尝试解决”的欲望,激发学生灵动地学习。 2.以问题作引导开展多样的教学 按照新课标的教育思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开展以问题为切入点、以问题为主线教学活动,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借用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导引教学,使学生在参与中激发自身思维的灵动。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借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或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性问题,能使学生的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有用武之地,有了可供他们思索、表达、开拓、发展和发表见解的源泉,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放飞孩子思维的翅膀

放飞孩子思维的翅膀 发表时间:2016-08-07T16:23:23.41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6月作者:陈佳宇[导读] 区域活动是集幼儿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兴趣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区域活动是集幼儿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兴趣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在这一活动中,幼儿既可根据能力与兴趣来选择自己的活动内容,也可以在活动中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并可以将自己的创新付之于自己的操作与实践中,让幼儿在感受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操作体验成功的喜悦。如何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玩的更开心、收获的更多呢?在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中给我最深的体会是:要让幼儿学会尝试,学会了尝试,幼儿才会有创新,学会了尝试,幼儿才能真正的享受活动的过程,学会了尝试,才能真正的放飞幼儿想象的翅膀。那如何来让幼儿学会尝试呢? 1 让孩子在玩中自己寻求答案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与困难,而有些问题往往是老师事先也没有考虑到的,因此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解决也并不在老师预先的活动目标中,但一旦在活动中产生了这些困难和问题后,老师就急于帮幼儿去解决,告诉幼儿正确的答案,我觉得这并不好,这让幼儿失去了一次探索、一次通过尝试可以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曾有这样一件事,那次我园开展区域活动评比,我去听课,在活动的内容中,老师安排了穿珠这一内容,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幼儿几乎同时发现这一问题,就是在穿珠时,如果线的另一头不固定的话,那珠子会掉下来,怎么办呢?老师就在一旁指导幼儿,在穿的时候要把绳子的另一头捏在手里,这样就不会再掉下来了,并且老师还做了示范,这样,孩子们都跟着老师做了,最后大多数幼儿都穿成了漂亮的手链和项链。然后下午,我在我们班里也进行了区域活动,我也安排了穿珠这一内容,在活动不久,孩子们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并且有的孩子走过来问我怎么办我想试试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是不是也能够圆满解决,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对小班孩子而言应该不是很困难,于是,我对孩子们说:“这样穿珠子,珠子老是要掉下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珠子不掉呢?动动我们的小脑筋,想想办法。”在我的提示下,孩子们开始想办法了,有的孩子尝试了几下之后想到把绳的一端捏在手里,也有的孩子想到了在绳的一端打个大大的结,还有的孩子想到了两个人合作,一人拿绳子,一人穿珠子,还有的孩子想的办法更好,他把绳子的一端系在篮子上……一时间,孩子们通过实践、尝试想出了很多办法。活动最后,孩子们也完成了很多作品,我想,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操作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享受到过程中那份充实,那份愉悦。 2 给孩子尝试的空间 一般当一种新的操作材料出现的时候,老师总是详细的向幼儿介绍操作的方法、操作时的规则和注意事项,然后,孩子跟着老师的示范一路操作下去,当操作中遇到问题时,老师和幼儿再一起解决,当操作完成的时候,老师预定的教学目标也达到了,细想,这样的活动,师生都更为重视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其实,孩子的活动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将学习看作是过程的展开,儿童的学习天性才能被真正的调动起来,才能将孩子变成真正学习的主人,所以,我认为,放些材料在孩子面前,老师不要去示范操作的方法,让孩子放手去做,去玩,也许孩子的思路并没有按照你所预计的思路去做,但这恰恰就是孩子创新能力的表现,说明了他的脑在思维想象,他的手在尝试操作,正如我们一直在要求的:幼儿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老师只是活动的安排者,材料资源的提供者,活动过程中的观察者和引导者,《纲要》提出:21世纪的幼儿老师要学会耐心倾听,把提问、操作的权利还给孩子,尽可能的让幼儿独立操作、独立思考。 3 尊重幼儿的创意 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他们会用自己的思维和色彩去想象和描述周围的一切,因此,通过他们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东西可能会和现实差别很多。记得有一次,我让孩子学画气球,目标主要是让幼儿学习画圆的技巧,于是,我出示的范画是一大把的气球扎在一起,可在画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大把的气球撒满了整张纸,下面的绳没有了,最上面有一轮弯弯的月亮,于是,我就问作画的小男孩彬彬:告诉老师,气球下面的绳子哪儿去了?彬彬眨着眼睛对我说:“气球的绳子断了,气球飞到天上和月亮宝宝做游戏了。”一瞬间,我既惊叹于孩子富有创新的构思,又深深触动了我的教育思维,以往,在指导孩子做画时,我总是给孩子一些范画,一些框框中的要求,却不知正是我的这些要求,这些范画给了孩子思维上的一些限制,使孩子无法去创作自己的“作品”了,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不会再去一味的纠正孩子那些超常规的想象,画画既是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他构建自己创造内容的方式,用成人的思维来评价,只能是无意中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意识,让他无法表达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长此下去,孩子学会的可能只是“依葫芦画瓢。”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盖过世界的一切。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留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能够大胆地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当我登上那讲台,不,应当是舞台,我似乎觉的两侧的紫色帷幕正缓缓的拉开。最富有生气的戏剧就要开始了。最令我兴奋的是这戏剧拥有一群忠于自己的角色的演员——我的学生们!这戏剧也许是世间最长的,为此,我愿做一名热情的报幕员,向观众宣布:XX班的戏剧开始了!我想,我还应该是一名合格的导演。我渴望导出充满时代气息的戏剧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它的主调;理解、友爱、开拓、创新应当是它的主要内容;“爱着这个集体和被这个集体所爱”是它的主要故事。作为导演,我将要精心设计出生动的情节,典型的角色,迷人的故事奉献给所有的演员。我也心甘情愿地做一名配角,尽我的力量为主角服务、效劳。不仅如此,我还要做一名最虔诚的观众,为演员们精诚的演出微笑、流泪、鼓掌、呐喊……朋友们,为了让孩子们的明天更加美好、未来更加灿烂,请送孩子一双放飞心灵的翅膀吧! 所以,在教育中我们要抓住幼儿的兴趣,小心呵护孩子们的那份童心,那份创新,善待孩子们的好奇心,不管是画画还是游戏,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让他们兴高采烈的一路“玩”下去,尽情享受那份创造的快乐,真正体验那种探索的乐趣,纵然是“指黑眉重、墨点满身”,也全然不要去在乎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幼儿园

放飞梦想 快乐伴我成长

第七期 2015年6月8日 放飞梦想快乐伴我成长 ——各校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掠影 今年“六一”是第66个国际儿童节,为了能让幼儿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节日,我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让儿童在美好节日里度过一个幸福快乐时光。以下是各校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开展情况,让我们大家和小朋友们共同感受节日的快乐!

一、县领导和县直机关单位到各校开展“六一”慰问活动 1、5月28日上午,县人大副主任曹沛在县宗教局陶宪军局长、县二中李传同校长及县住建局、科协等单位领导陪同下,到陶店回族乡开展“六一”儿童节慰问活动。曹沛一行深入到陶西小学、陶店小学及陶店中心幼儿园,向小朋友们祝贺儿童节快乐,并为小朋友们发放了节日的礼物。寿县二中李传同校长为参加活动的200多名小朋友们送去了书包等学习用品。 2、5月29日上午副县长潘若愚、县政府办主任孙纯珠率县交通局、县乡公路局、县审计局、县农发行、县邮储银行等六家单位领导,在安丰镇党委书记王德兵、镇长时召银,安丰学管委主任黄茂成的陪同下到安丰小学开展“六一儿童节”慰问活动,向安丰小学的孩子们提前送上节日的诚挚祝福和关爱。慰问活动中,潘若愚等领导与孩子们亲切的交谈,询问了孩子们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并对孩子们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励志向上,奋发图强,长大后做一位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的对社会有用的人。随后各位领导亲手给安丰小学部分留守儿童送去了慰问金。

3、6月1日上午,县人大副主任陈玉宝率领县委办、信访局、物价局、气象局和电力公司在三觉镇党委书记牛斌、镇长丁友康、宣传委员权贵良等同志的陪同下到三觉小学开展“六一”儿童节慰问活动。陈玉宝向孩子们表达了诚挚的节日祝福,同时鼓励孩子们要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树立远大志向,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最后,陈玉宝等领导为20名孩子每人送上300元的节日慰问金。

让精彩点评激活学生思维

让精彩点评激活学生思维 发表时间:2013-03-18T09:57:28.45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1月供稿作者:宋玉萍 [导读] 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语,对于新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具有重要意义。 宋玉萍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关中学 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语,对于新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没有民主的教育,就不可能有教育的民主;没有教育的民主,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既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因此,语文课堂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至关重要,而语文课堂评价语的优劣直接关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请看一个案例:《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已近尾声,教师要求学生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 一学生侃侃而谈:“‘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写出了张岱的‘痴’”,痴迷于山水之乐,又怀恋于故国往事的复杂情绪,有天涯遇知音的愉悦,更有淡淡的惆怅。《红楼梦》中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张岱的痴又岂是我们所能解的?”这位学生的理解既深刻全面,又能联系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进行阐释,可谓精彩独到。但是教师却遗憾地作了如此评价:“这位同学没听清我的要求,太可惜了。请注意??????”一记闷棍,准会让这样的学生从此在课堂上三缄其口。 这堂课上,教师面对学生如此精彩的解答竟然听而不闻,仅仅因为这位同学没有按照老师要求的句式回答,就一口否定了学生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就再也不会有新的创意,也不敢再有独特的见解了。这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淡化民主意识,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运用语言霸权阻隔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的思维也被禁锢了。长此以往,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也违背了教学的本意。 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恰当点评、追问,就会使对话更深入,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例如:在《猫》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在文中“我”和家人对三只小猫的称呼有何不同?表现了“我”和家人对它们的感情有何不同?当同学们回答问题时,有同学说第三只猫活着时被人漠视。老师就追问:从哪儿看出来?学生找出词语“常”、“蜷伏”后,还让学生结合课文说出深层理由,并说出前后两个“蜷伏”的不同含义。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透彻。 在这节课上,老师的评语运用得也恰到好处,不随便表扬、批评,不随口简单评价,而是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有勇气跟着老师继续深入思考。如:在教学时,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满意时就赞扬:“非常专业的点评!但还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于是,学生就又回答:“‘忏悔’更好!”这样就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了。 这位老师在教学时,首先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见解,但是并没有随意表扬,而是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一步一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不仅如此,老师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让学生紧扣文本进一步深入思考,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透彻。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使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太急于求成,应该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要能经得住课堂上的沉默。也许,这看似沉默的课堂正是学生屏神凝思表现,马上就会出现热烈的思想交锋了。 例如:教学《散步》一课时,教师在请学生以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什么样的奶奶、爸爸、妈妈后,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个家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学生沉默四秒后,教师说:“那么,小组讨论吧。”这样一来,就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取代了个人的思想,学生的思维就无法被有效激活,因为小组思想霸权扼杀了独立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无法培养。 其实,类似的现象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都希望学生能尽快回答上来。殊不知,思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特别是对那些有难度的问题更是如此。当然,小组讨论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互相促进等。但是这样也容易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的结果。其实,我们在课堂上多等一会儿,哪怕就是三五秒钟,也许学生的答案就出来了。 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一秒至五秒的教师的课堂上,发现了可喜的变化:(1)学生回答的平均时间延长。(2)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3)学生不能问题的可能性减少。(4)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5)从事实推论得出的结论增加。(6)学生的提问增加。(7)学生作出的贡献更大。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有耐心,要耐得住沉默,因为学生在沉默之后肯定会有精彩的回答。这个家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完全是个人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课外阅读、切身经历等进行思考,没必要让小组汇报代替个人思想。 此外,教师也要善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更深层次的总结,并引导学生自己介绍经验,便于其他学生借鉴学习。例如:名师黄厚江老师在教学一堂作文课时,当同学们七嘴八舌评论作文的优点时,他没有简单地评说同学们说得好或不好,而是在同学们评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他说:“两位同学提到的三点想法,我都非常赞同。第一,是这种直面现实的精神,或者说是责任。第二,结尾很震撼,是欲扬先抑。开头很平淡,结尾异峰突起。第三,反讽手法。其中隐含着对比,这就很有张力。” 这三条的第一句是学生说的,后面是老师进一步的肯定与剖析。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理解、领会并运用。后来他又提出一个问题:“她的文章有没有缺点呢?”学生回答:“有点乱。”“有点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感觉。”他就说:“这不一定乱,有时还非常好,这也许就是写作的最高境界。”然后他还让这位作者介绍经验,说说她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这样就能让其他同学学习借鉴了。 由此可见,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总结,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样学生才能收获更多,课堂气氛也能更活跃。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本着民主、尊重的理念来进行课堂教学。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认真聆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并对其作出客观得体的评价。然后,应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做深入的总结、引导,使学生在他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收获更多。第三,在课堂上要有耐心,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学生的回答才会更深入,更精彩。最后,还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只做适当地引导,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思维。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合理运用评价性语言,就一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活跃起来。当然,要想做到这样,教师必须多学习各方面知识,丰富自己的学识,多修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妙语如珠,精彩恰切。

放飞思维的翅膀——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放飞思维的翅膀——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18-10-12T16:36:08.1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5期作者:孔祥娟[导读]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发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具体做法。 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第三高级中学122100 摘要:本文向大家介绍了如何解决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受限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除了更新教学理念,还要在课堂环节上用心。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发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触动心弦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每一堂课的序曲,它能引发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行思维活动。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一个电影的宣传片,它能吸引你去观看影片,有效的课堂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走到一堂课的学习中去。例如《雷雨》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导入:截取《雷雨》话剧表演的图片,配以音乐,在凄婉的音乐中,我说道:“一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给周家少爷周朴园生下第二个儿子才三天的鲁侍萍,竟被周家凶狠地逼着留下其长子,抱着奄奄一息的新生儿走向河边……时隔三十年,周朴园和鲁侍萍居然戏剧性地又相见了,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纠葛,下面请同学们走入文本,去一探究竟。”这个导入中我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各个感官,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了。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种文体,要求我们教师准确把握每一种文体的教学特点,以便设计适合激发学生思维的导入。 二、激起思维之浪的问题设计。 课堂上一个好的问题,犹如水中投石,能激起千层浪花,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波澜迭起。而这千层浪花,涟漪阵阵,波澜迭起正是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的过程,所以要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世界里尽情翱翔。例如,在《边城》一课的教学中,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有很多语言平实、简明,却含蓄地表达出了翠翠的内心情感,你能找出一例给同学们分析吗?有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们迅速地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去,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分析,边组织语言准备给同学们展示。继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为大家展示他们的成果。经过几个学生展示过后,翠翠那个情窦初开的纯洁少女形象在课堂上鲜活起来了。而在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三、激情碰撞的讨论。 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质疑、深思、感悟、论辩,展示自己的个性,与同学之间发生思维碰撞的过程。这种思维碰撞可以让学生发现与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从而让自己的思维更具有深刻性。比如我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时,让同学们讨论故事的结尾好不好。有的同学认为悲剧结尾太令人遗憾了,可以将故事结局改编成令人高兴的喜剧结局;有的同学认为应该让焦母和刘兰芝的兄长都受到惩罚;还有的同学思维非常敏捷,在想到喜剧结局时立即就想到:大家都喜欢喜剧结局,可作者为什么偏偏以悲剧结局呢?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和辩驳,最终大家得出了结论——这种悲剧结局更有利于诗歌主题的体现。在这一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进行了独立的思维活动,还进行了同学间的思维碰撞。在这种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生们提升了自己的认知,也发展了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一些有价值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辩、切磋,让他们的思维在讨论中碰撞出激情。 四、慷慨的鼓励。 世界上不会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对于课堂上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回答,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几类鼓励性评价语言,分享给大家。一是对问题回答得优秀的同学我们要大加赞扬。如“你真厉害!”、“我真佩服你!”、“你真行,这么难你都能想得出来。”二是对问题回答仅仅是正确的同学要予以肯定。如“回答得很标准,相信你下次会更有文采的。”在鼓励的同时对他提出了希望。三是对问题回答错误的同学要用宽容的态度,千万不能打击,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阻止他们思维的发展。我们可以这样说“你再想想。”、“你能行,换个思路考虑。”有了这样慷慨的鼓励,再加之因势利导,相信学生们一定能勇于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表自已的意见,充分展示自已的思想。 五、启迪思维的练习与作业。 练习与作业是每堂课的重要环节,它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发展、提升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新课程理念在练习与作业方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其中的种种能力都关涉到学生思维的训练,因而我们在设置练习与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怎样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袁行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戴湘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精神》.中国冶金教育,2003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