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PPP模式介绍

合集下载

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的特征及发展形势

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的特征及发展形势

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的特征及发展形势首先,政府主导是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的核心特征。

政府在整个项目的规划、筹备、实施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负责项目的组织、监管和协调工作。

其次,参与多方是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的另一个特征。

在PPP项目中,除了政府,还涉及到其他公共部门、民间企业、社会机构等多方参与者。

这些参与者共同承担责任,协同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再次,风险共担是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PPP 项目中,各方共同承担风险,根据自己的职责和能力分担相应的风险。

这种风险共担的机制有助于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最后,利益共享是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的另一个特征。

各方参与者通过项目的合作,共同分享项目的收益和利益。

这有助于激励各方的积极性,提高项目的效益和质量。

目前,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为国家储备林建设提供了新的合作方式和资源,有助于提高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然而,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政府出资难题,即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由于项目投资巨大,政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难以承担全部项目资金需求。

其次是风险分配问题,即如何将风险合理分担给各个参与方。

不同参与方对风险承担的能力和意愿不同,这可能导致风险分担不均衡,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的发展。

首先,政府可以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国家储备林建设,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民间企业参与,例如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等。

其次,可以建立完善的PPP合作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益,确保项目的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可以加强PPP项目的监管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效果的实现。

综上所述,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具有政府主导、参与多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特征。

虽然该模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林业ppp实施方案

林业ppp实施方案

林业ppp实施方案林业PPP实施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林业PPP实施方案应运而生。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林业领域,通过PPP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优势资源,还能有效解决林业投资不足、技术不足、管理不善等问题,为林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将就林业PPP实施方案进行探讨,以期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林业PPP模式的优势。

1.资源优势,政府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而企业拥有丰富的资金和技术,通过PPP模式的合作,可以充分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风险共担,林业项目的投资风险较大,通过PPP模式,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承担风险,降低投资风险,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3.效益共享,通过PPP模式,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分享项目的收益,激励各方积极参与,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益。

二、林业PPP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

1.政府角色,政府作为PPP项目的主体,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明确PPP 项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2.企业角色,企业作为PPP项目的参与方,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项目的投资和运营。

3.合作机制,政府和企业应当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共同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

4.风险控制,政府和企业应当共同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对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确保项目的稳定运行。

5.效益分享,政府和企业应当共同制定项目的效益分享机制,明确双方在项目中所获得的收益份额,激励双方积极参与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三、林业PPP实施方案的推进措施。

1.政策支持,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为PPP项目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为PPP项目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模式及典型案例

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模式及典型案例

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模式及典型案例
摘要:
一、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模式的概述
二、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的典型案例
三、案例分析与启示
正文:
一、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模式的概述
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模式是指在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建设的具有储备林功能的林业基地。

该模式的建立旨在保障国家木材安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二、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的典型案例
1.案例一:某省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
该项目的建设规模为100 万亩,总投资为10 亿元,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由政府出资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建设。

项目实施周期为5 年,主要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质用材林,如杉木、松木等。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为国家提供储备林材50 万立方米。

2.案例二:某市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
该项目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由政府出资建设,总投资为5 亿元,建设规模为50 万亩。

项目主要种植经济林和生态林,如核桃、板栗、枫树等。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为国家提供储备林材30 万立方米,同时带动当地农民
增收。

三、案例分析与启示
1.分析:从以上两个典型案例来看,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模式具有投资大、效益高等特点,可以有效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木材安全。

同时,该模式还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启示:在今后的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中,可以继续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进林业基地建设。

论PPP模式在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的应用

论PPP模式在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的应用

2.3减少人为因素干扰,采取新兴技术,做到及时清除在对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森林资源中碳的排放量。

然而在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的同时,采用新兴技术,能够杜绝人们对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只是微弱的进行择伐,不会对森林资源进行大改造,通过逐渐转化方式,抚育幼林,不提倡整个森林的割灌行为,对幼林周边的灌木折断的实行抑灌行为,种植苗林时不采取刨地种植,而是直接在草皮上种植。

所有的种植方式都借助自然界的力量,顺势生长,通过这种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森林资源中碳的排放量。

另外,在对数目选种的过程中,应当着重选择经营周期长的树木,主要是由于森林树木的寿命越长,其自身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就越长,这样有助于提高森林碳汇能力从。

在森林培育过程中,寿命长的树木越多,越能保证森林具有较平稳、均衡的碳循环状态。

另外,当森林中的树木进入成熟期后,其自身的生长效率及木材的实际质量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且自身的固碳能力也会有所下降。

因此,应当及时对森林中的枯树、病树等进行清除,进而减低其自身的碳排放量,真正实现可持续地森林管理经营,保证森林具备良好的生态功能,有助于提高森林的碳汇能力。

3结语综上所述,森林是人们赖以生存环境中的重要资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森林资源在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会释放出足量的氧气,为人们生存提供充足的氧气资源。

因此,在森林经营管理中需要不断提高森林碳汇能力,进而保证森林具有较高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将森林碳汇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另外,在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力度的同事,还应当提高对森林的保护力度,降低砍伐力度,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1]张二亮.森林经营管理中提高森林碳汇能力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9(9):145,147.[2]胡效颖.小议森林经营管理对森林碳汇的作用及提高对策[J].花卉,2019,14(2):242.收稿日期:2020-05-19作者简介:郝雁娟(1988-),女,汉族,晋中介休人,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护林防火、森林经营等工作。

林业ppp项目实施方案

林业ppp项目实施方案

林业ppp项目实施方案林业PPP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产业在我国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更好地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林业产业的效益,我国开始了林业PPP项目的实施。

林业PPP项目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投资兴建林业基础设施、发展林业产业,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二、项目内容。

1.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林业PPP项目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林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但不限于林区道路、水利设施、防火设施等。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加大对林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2. 林业产业发展。

林业PPP项目还包括林业产业的开发与经营,如林木种植、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等。

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林业产业的竞争力,拓展林业产业的发展空间。

3. 林业生态保护。

林业PPP项目不仅关注林业产业的发展,更加重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项目将注重生态效益,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三、实施方案。

1. 政府引导。

政府在林业PPP项目中扮演着引导和监管的角色,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明确项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林业领域。

2. 项目选择。

在确定林业PPP项目时,应当充分考虑林业资源的丰富程度、市场需求的情况、区域发展的潜力等因素,选择具有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的项目。

3. 合作模式。

在与社会资本合作时,应当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如BOT、BOO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4. 风险管控。

林业PPP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如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

因此,应当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对项目的影响。

5. 绩效评估。

为了确保林业PPP项目的实施效果,应当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估机制,定期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及时调整项目方向,提高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的特征及发展形势

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的特征及发展形势

64 管理┃绿色转型┃中国林业产业┃2019国家储备林建设是我国为解决木材安全的重大战略部署。

采用PPP模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是建好国家储备林的重要路径。

本文深入剖析国家储备林与PPP模式之间的结合特征,并分析当前国家储备林PPP模式的发展形势,提出问题及发展建议,以期为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提供参考。

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的特征及发展形势文/马远木材安全是关系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

当前,我国木材生产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木材自主供给能力弱,同时木材消费持续增长、对外依存度过高,木材安全风险相当突出。

对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2000万公顷国家储备林。

国家储备林建设任务重大,加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仅靠财政支持难以支撑储备林建设任务(秦涛等,2018)。

国家林业局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支持下,会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加强政策支持,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2019┃中国林业产业┃绿色转型┃管理 65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为国家储备林建设设计了贷款期限25-30年、宽限期8年、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的金融产品,提供长周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并有中央和省级财政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支撑,为国家储备林建设打下了良好的金融局面。

与此同时,国家储备林建设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鼓励采用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由于国家储备林具有明显的经营属性,PPP模式应用于国家储备林领域具有天然优势。

此外,在PPP模式下,通过组建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特殊目的机构)公司统一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可有效提升国家储备林管理质量及效率。

对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的思考

对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的思考

对国家储备林建设 PPP模式的思考摘要:为了优化我国人工林建设,缓解木材供不应求的压力,国家采取储备林措施。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相关文件,提出了“PPP模式”建设国家储备林。

通过对国家储备林“PPP模式”的分析,简单阐述了采用“PPP模式”建设国家储备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国家储备林;PPP模式;思考;引言:国家储备林是为了缓解生态森林压力,在合适的环境下通过人工种植措施,打造的多功能人工森林。

通过建设国家储备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市场对木材的需求,但是,在实际建设储备林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资金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PPP模式”融入到国家储备林建设中,以此来缓解国家储备林建设的资金问题。

1、国家储备林建设有操作性的PPP模式1.1标准BOT模式标准的BOT模式是在国家建设储备林的过程中,将社会资本企业有效的利用到建设中,以此来获得资金来源,社会资本企业需在储备林建设中对项目进行运营维护管理,使国家储备林建设能够正常运转,而投入成本的相关企业可以通过砍伐储备林的树木获取收益,但是在这期间需要有合同制约,合同期满以后需要将储备林项目转交给相关政府部门[1]。

在建设国家储备林应用标准BOT模式时,由于树木生长周期较长,在此期间有可能发生很多不可预料的突发情况,存在比较大的风险,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在制定合同时,需要考虑周全,尤其在树木生长周期方面,需要制定合理的合同计划,以此使更多的社会企业加入到国家储备林建设。

1.2 BT模式在国家储备林建设应用BT模式时,需要通过社会资本企业投入资金对国家储备林进行建设,在储备林建设完成以后,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进行运营维护管理,而且国家储备林树木的砍伐等收益也归于与政府部门。

在应用BT模式时,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制定合同,相关政府部门根据合同内容通过付费的方式,对社会资本企业给予经济回报,或者用其他方式进行经济置换,比如可以将其他某个领域的特许经营权交由社会资本企业管理,又或者将某一块地皮的使用权提供给社会资本企业使用,通过以上方式社会资本企业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回报[2]。

国家储备林建设PPP项目实操要点分析

国家储备林建设PPP项目实操要点分析

国家储备林建设PPP项目实操要点分析1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采用PPP模式的相关政策1、《国家林业局办公室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国家储备林建设工作的通知》(办规字[2015]117号)提到,积极探索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国家储备林建设,优先选择具备稳定现金流和一定财力保障的项目开展PPP模式试点,通过政府付费或补贴等方式保障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国家储备林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2、《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的通知》(林规发〔2015〕192号)中明确:探索PPP模式。

按照国家推广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要求,加强对运用PPP模式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指导,开展建设模式示范试点。

3、《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林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2016]2455号)中明确:鼓励社会资本根据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布局重点和目标要求,通过新造林、森林抚育、更新改造、立体复合经营等措施,着力培育大径级材和珍贵树种,营造生态稳定、结构优良、长短结合、高效集约经营的国家木材储备基地,增强高品质木材等林产品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4、《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利用的指导意见》(林规发〔2016〕168号)提到,加快产权模式创新和金融创新,大力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利用领域,积极扩大增量,努力盘活存量,有利于优化资金结构,建立健全林业投入多渠道筹措机制,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

5、《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明确提出,创新和推广国家储备林投融资机制和模式,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积极作用,形成财政金融政策合力。

推广“林权抵押+政府增信”、PPP、“龙头企业+林业合作社+林农”、企业自主经营等融资新模式,进一步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PPP模式介绍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机遇条件根本条件•党中央高度重视特殊条件•创新林业投融资模式重要条件•林业融资项目科学事实(世行项目经验积累)基本条件•速丰林基地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国储林的构成及要求•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特定政策和科学措施营造的、用于生态和木材储备的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为一体,融生态产品、林产品供给于一身定义要求:•短周期速生树种不超过45%;经济林建设不突破15%;基本建设投资不超过20%,大径级用材林不少于20%;•自行车步道、温泉、楼堂馆所等不应作为国储林的投资内容;林间道路不得超过03、04级标准•以小班为基础,相对集中连片不低于100亩;•立地指数≥14或低位数中等以上;•郁闭度≥0.6;•混交林中目的树种比例不低于60%;•龄组为中龄林、近熟林或成熟林;•林分年均蓄积生长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经过试点地区几年的摸索,国家储备林建设已经初步成效2015年12月,印发《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国家储备林核查办法》•《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国家储备林改培技术规程》•《国家储备林管理办法》•《国家储备林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国家储备林培育经营管理体系高效集约经营栽培模型设计契约式管理系统工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探索现代化经营管理2018年3月,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务会审议,正式印发了《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作为指导国储林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20年2035年2050年总体目标阶段目标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加大投入力度,采取科学措施,着力培育储备乡土树种,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营造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形成树种搭配基本合理、结构相对优化的森林资源储备体系•建设国家储备林700万公顷,继续划定一批国家储备林。

现代森林经营技术模式有效运用,珍稀用材树种结构逐步优化,国家储备林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建设国家储备林2000万公顷,年平均蓄积净增2亿立方米,年均增加乡土珍稀树种和大径材蓄积6300万立方米,一般用材基本自给。

主要用材树种储备能力显著提升,珍稀用材树种种植面积稳定扩大•森林经营达到现代化水平,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乡土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自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优质木材多样化需求,初步形成总量平衡、持续经营的安全格局规划总体思路,到2035年年均蓄积净增2亿立方米➢2035年预期木材储备能力集约人工林栽培木材储备能力建设期18年内每年平均蓄积净增加量可达8600万立方米。

根据不同树种的出材率计算,折合年均木材储备5800万立方米。

现有林改培木材储备能力建设期18年内年均蓄积净增加量可达6900万立方米。

根据不同树种的出材率计算,折合年均木材储备4600万立方米。

中幼林抚育木材储备能力建设期18年内每年蓄积净增加量可达5000万立方米。

根据不同树种的出材率计算,折合年均木材储备3400万立方米。

年均蓄积净增2亿立方米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海地区西南适宜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京津冀地区杨树、榆树、落叶松、夏橡等中短周期用材林,云杉、水曲柳等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杨树、樟子松、落叶松等中短周期用材林和红松、水曲柳等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桢楠、红椿、降香黄檀、铁刀木等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杨树、刺槐、榆树、柳树等乡土树种用材林和落叶松、樟子松、油松、侧柏等毛白杨、欧美杨等浆纸和人造板工业原料林,发展栎类、榉树等欧美杨和松类、杉类、竹类为主的中短周期用材林,楠木、红豆杉、红椿、樟树等桉杉等工业原料林为主,热带和南亚热带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建设布局包括29个省(区、市)、5个森工(林业)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1897个县(市、区、旗)、国有林场(局)和兵团团场目前,河南省内国家储备林项目的融资模式主要有四种市带县模式兰考模式PPP 模式市场化融资模式融资模式◼市级通过组建国储林PPP 项目公司作为承贷主体负责对国开银的贷款和还款,项目公司在所辖县(市、区)成立分公司进行实施操作。

南阳、安阳、驻马店◼对符合授信条件国有控股项目公司直接对接和贷款,项目公司又全权委托社会资本合作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融资。

许昌禹州◼通过组建国储林PPP 项目公司作为承贷主体负责对接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和还款。

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兰考县投资集团与省豫资公司合资组建一家项目公司,按照县政府的授权,全权负责国储林基地项目建设和经营政府授权实施机构,实施机构通过法定竞争程序选定社会资本方,与政府出资代表出资成立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移交政府出资代表社会资本方项目公司(SPV )林业局政府金融机构国家储备林PPP 项目授权资本金注入利润分配签订项目合同运营维护投融资、建设项目融资还款财政按绩效申请付款绩效考核授权木材、经济林收益等项目使用者付费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用材林间伐和经济林产品销售、林下经济、林业旅游、碳汇交易等多种途径使用者付费收入可以加入不超过15%的经济林,通过对经济作物的产品开发获得收益药用1橡胶3碳汇4油料2杜仲的用途•杜仲“全身是宝”,既是我国重要国家战略资源,又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药材和木本油料树种,更是世界上极具发展潜力、解决我国橡胶资源匮乏、降低橡胶对外依存度的优质天然橡胶资源,也是维护生态安全、增加碳汇、木材储备、实现绿色养殖的重要树种。

•杜仲的应用已经从单一的药用用途迅速扩展到国民经济发展,如杜仲橡胶等多个重要领域,已经上升到作为复合型、能源型和生态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储备资源的高度,在生态保护、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油料食品、绿色养殖等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产品杜仲果实杜仲叶杜仲橡胶价格(元/吨)1050030012500林下经济具体可以分为林粮、林菌、林药、林花、林畜等多种模式,由项目公司选择适合当地水土和气候的模式进行深入经营模式内容产值当地实例林粮红薯、花生、玉米、大豆等1092元/亩古城汇泉公司林菌食用菇、黑木耳等6000元/亩清丰县阳邵乡天马菌有限公司林药金银花、白芍、板蓝根等10398元/亩清丰县固城乡林禽柴鸡、鹅14943元/亩南乐县孙黑永得信鹅业林畜牛、小尾寒羊16000元/亩南乐县张国屯乡养殖小区林业旅游方面,可以在林果采摘、特色种养、林下露营、森林康养等领域积极开发特色产品,打造出新的收入增长点林果采摘特色种养林业旅游森林康养林下露营此外,项目进入运营期后将根据树种、环境和生长阶段等因素,产出相当数量的碳汇指标,项目公司将通过碳汇交易所出售碳汇指标获取收入碳汇指标项目公司林业局碳汇交易所计量团队核证机构注册平台森林经营方案和碳计量检查审定项目运作流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方案省林业局评审地方发改委审批1234政策性银行融资项目公司设立采购施工企业建设施工12131415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物有所值评价实施方案公开招标资格预审确定社会资本方谈判与合同签署891011567项目的难点项目主体•国开行目前的政策仅对市、县放款使用者付费收入•不能高于项目公司总收入的40%财政承受能力•不得高于10%的红线建设期收入•建设期收入和成本要进行计算土地性质•与国土部门的基本农田政策不符流转费用•建设成本与入库评审的平衡其他需要注意的:1.初植密度序号树种最低初植密度(株/公顷)最低初植密度(株/亩)主要用途序号树种最低初植密度(株/公顷)最低初植密度(株/亩)主要用途1杨树84056 速丰19杜仲111074 景观、药用2泡桐40527 速丰20刺槐750503毛竹30020 用材21朴树855574银杏27018 景观22水曲柳16501105楸树2000133 景观23榉树111174 用材6中山杉111174 速丰24麻栎111174 用材7北美枫香40027 景观25栓皮栎111174 用材8七叶树111074 景观26水杉1110749元宝槭111174 27栾树4052710三角槭111174 28白皮松111174 速丰11色木槭111174 29侧柏90060 水土保持12女贞120080 景观30核桃2101413雪松100567 31樱桃4202814楝树75050 用材32青檀83356 用材15香椿2000133 34黄连木84056 景观16白蜡120080 35油松63042 水土保持17榆树81054 36皂荚83356 水土保持2.土地政策•根据《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试行)中的相关要求:自有土地的,应有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或林权证;需要征用或租地的,需有土地使用协议;涉及城市用地的,应出具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建设方案阶段的审查意见和项目所在地有关部门对土地的预审意见;涉及林业用地且需改变土地用途的,需有林业主管部门同意使用林地的证明文件。

•根据我行评审手册(2015版)要求:评审中应要求借款人提供林地落实的相关文件,具体包括:1、有关部门发放的林权证;2、当地政府承诺在项目建设期内提供林地的意向函;3、土地经营权长期租赁合同;4、在林地落实中严禁使用基本农田感谢聆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