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储备林改培外业调查技术

合集下载

森林二类调查内外业工作探讨

森林二类调查内外业工作探讨

森林二类调查内外业工作探讨森林二类调查是对国家林业资源进行评估和监测的重要工作之一,它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森林二类调查主要包括内业工作和外业工作,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整个调查过程。

本文将对森林二类调查的内业工作和外业工作进行探讨。

内业工作是森林二类调查的第一步,它包括数据准备、制图和统计分析等工作。

数据准备是指对调查所需的各类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主要包括地形图、卫星影像、气象数据等。

制图是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比例绘制成地图,以便进行分析和研究。

统计分析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得出相应的指标和结果。

内业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为外业工作提供支持和指导。

外业工作是森林二类调查的实质性工作,它是在野外进行的,主要包括实地调查、样地设置和数据采集等。

实地调查是对指定区域进行的实地考察和勘察,主要了解该区域的地形、植被类型、土壤属性等情况。

样地设置是在实地调查过程中选取代表性的样点,以样点为基础进行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指对样地进行细致的调查和记录,主要包括树种、胸径、年龄、树高等指标的测量。

外业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和信息,为森林资源的评估和监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内外业工作在森林二类调查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内业工作提供了对整体状况的把握和总体掌握,为外业工作提供了方向和支持。

外业工作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和样地设置,获取了真实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为内业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和材料。

内外业工作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了对森林资源的调查和监测。

在实践中,我们也要认识到内外业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内外业工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不够充分,导致内外业工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外业工作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较高,难以保证对每一个样点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

内外业工作的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后续工作的开展和决策的制定。

国家储备林核查办法

国家储备林核查办法
有10种情况的划定面积认定为不合格面积:(1)承储主体不符、(2)虚报、 (3)面积测量不准、(4)划入一级保护的国家级公益林、(5)集中连片面 积在500亩以下、(6)立地指数小于14(或地位级在中等以下或土层厚度级 为薄层土)、(7)郁闭度<0.6、(8)混交林中目的树种比例<60%、(9)储 备林龄组为幼龄林或过熟林、(10)林分年均蓄积生长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注: (1)小班中不合格面积达到1亩以上的均需调查扣除。
• 外业调查技术规范:《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主要树种龄级与 龄组划分》标准;
• 基础资料:国家储备林划定成果材料、现有林改培实施方 案与作业设计、新造林设计与验收资料
第一章 总则
三、适用范围与对象 • 适用范围:国家储备林划定质量核查和中央基建投资建设的国家储备
第二章 技术标准
七、现有林改培 现有林改培:是指对林分采取更换树种、间伐、林冠下造林、补植、割灌、施肥、修枝等
综合技术措施,改善林木生长条件,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生长量和生态功 能的森林经营活动。 改培对象:(1)立地质量较好,未能适地适树或经营不当,通过改培能达到预期培育目标 的林分;(2)立地质量较好,林木生长良好,但通过采取综合性技术措施,林分质量 和生长量能进一步提高的林分。 改培方式:包括更换树种、间伐、林冠下造林、补植、割灌、施肥、修枝等。
• 1、流程1000公里以上江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的源 头汇水区的林地;
• 2、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的林地; • 3、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林地; • 4、重要水源涵养地的林地; • 5、森林分布上限与高山植被上限之间的林地。
第三章 国家储备林划定质量核查方法
七、坡度测定:采用常规方法(坡度尺、坡度仪、DEM模型等)。 八、立地指数(或地位级):根据平均高和平均年龄,采用查表法获

国家储备林改培外业调查技术

国家储备林改培外业调查技术

国家储备林改培外业调查技术一、术语和定义1、国家储备林(National Forest Reserves)国家在指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特定政策措施营造的,用于木材储备并发挥多种功能的森林。

2、改培(Improvement or Transformation)指对林分采取更换树种、间伐、补植、冠下造林、割灌、施肥、修枝等综合技术措施,改善林木生长条件,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生长量和生态功能的森林经营活动。

3、大径级用材林(Large-size Timber Forest)指以培育大径材为主要目的的林分。

大径材标准按照LY/T 2118执行。

4、珍稀树种用材林(Precious and Rare Timber Forest)指列入国家或省级珍贵树种名录,具有较高价值或优良材质的用材林分。

5、定性标准(1)改造培育型立地质量较好,由于未适地适树、未及时经营或受病虫鼠害及森林火灾影响,造成林木生长停滞,或目的树种不明确,通过采取改培措施,能够达到预期培育目标的林分。

(2)提质培优型立地质量较好,林木总体生长状况良好,但通过采取综合性技术措施,改善林分结构和生长条件,林分质量和生长量能进一步提高的林分。

6、定量标准(1)立地质量指标立地指数≥14或地位级中等以上(一般坡位中、下部;坡度:北方25度以下,南方35度以下;土层厚度:北方(A+B层)60cm以上,南方(A+B层)40cm以上)。

(2)生长量指标确定不同区域不同改培对象的年蓄积生长量指标参见附录A。

二、国储林建设项目类型(一)集约人工造林选择水热条件好、立地指数高(立地指数≥14或地位级中等以上(一般坡位中、下部;坡度25度以下;土层厚度A+B层60cm以上。

)的荒山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等宜林地和非林地,采用优良种源、无性系培育的壮苗,采取最新林业科技成果组装配套的集约经营措施,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以达到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二)现有林改培重点对现有林中立地条件好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林分,结构简单且生长已呈现下降的林分,目的树种不明确、林分结构简单、错过抚育经营时机的人工林或利用价值较高的林分,通过林间隙地散状补植补造,片状、条状、带状造林等经营措施,将纯林定向修复为复层异龄混交林,改变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培育优质、高效的珍稀树种用材和大径材。

国储林项目技术培训

国储林项目技术培训
国储林项目对于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高 我国木材自给率,保障国家木材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培训目标与意义
培训目标
提高国储林项目参与人员的技术水平 和管理能力,确保项目建设的科学性 和规范性,提升国储林的质量和效益 。
培训意义
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掌握国储林项 目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造林 抚育、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森林抚育与经营管理
森林抚育
通过割灌除草、施肥浇水、修枝 整形等措施,改善林木生长环境 ,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

经营管理
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实行森林 分类经营,制定科学合理的采伐计 划,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林下经济
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产业,提高 林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技术
林业法规
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与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林业执法
林业执法部门依据林业法规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和保护,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森林生态功能与价值
森林的生态功能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 种生态功能,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进培训内容
根据学员反馈和实际需求,不断 调整和优化培训内容。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师资水平,引进更多具有实 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
创新培训方式采用更多元化、互动 Nhomakorabea的培训方 式,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
度。
完善培训设施
改善培训设施和环境,为学员提 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森林二类调查内外业工作探讨

森林二类调查内外业工作探讨

森林二类调查内外业工作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而森林调查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

内外业工作是森林调查中的两大主要内容,内业工作主要包括文献调研、数据整理和分析等工作,外业工作则主要包括实地调查、样地设置和数据采集等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要进行有效的森林资源管理,就需要准确全面的森林调查数据作为基础支撑。

内外业工作作为森林调查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有着重要意义。

内外业工作的开展需要配合专业的技术和方法,需要有经验丰富的调查人员进行操作。

内外业工作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确保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只有通过内外业工作的有效开展,才能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1.2 研究目的对于森林二类调查内外业工作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和分析内外业工作在森林调查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探讨其联系和互补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持续优化的方法。

通过研究内外业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如何有效整合内外业工作,提高森林调查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推动森林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森林二类调查内外业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推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 正文2.1 内业工作内容森林二类调查是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内业工作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内业工作主要包括数据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统计分析等工作内容。

在森林二类调查中,内业工作人员需要对采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仔细整理和分析。

他们需要使用专业的统计软件对森林资源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森林覆盖率、树种组成、生长状况等指标,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内业工作人员还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绘图,制作森林资源调查报告、地图等成果物。

国家储备林核查办法

国家储备林核查办法

附件2:国家储备林核查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核查目的与任务核查目的:全面掌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国家储备林建设任务实施情况,客观评价实施效果,为加强国家储备林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核查任务:对划定质量进行核查,掌握各地国家储备林划定落实情况,对划定工作进行客观评价,确保划定质量;对国家基建投资的国家储备林现有林改培和新造林进行核查,确保改培和新造林质量与效果。

第二条核查依据(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号);(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四)《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3-2020年)》(林规发〔2013〕20号);1(五)《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试行)》(办丰字〔2014〕43号);(六)《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林丰管字〔2013〕9号);(七)《国家林业局速丰办关于下发2014年国家储备林划定任务的通知》(林丰管字〔2014〕4号);(八)《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现有林改培技术规程(试行)》(办贷字〔2013〕160号);(九)《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十)《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2015);(十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26424- 2010);(十二)《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办资字〔2014〕42号);(十三)各省国家储备林划定成果材料,现有林改培实施方案与作业设计、新造林设计与验收等资料。

第三条适用范围与核查对象本办法适用于根据国家储备林划定任务,由各省划定的国家储备林核查和利用国家基建投资开展的国家储备林基地现有林改培和新造林核查。

核查对象包括:(一)各省按照《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试行)》标准划定的,并通过国家储备林划定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国家储备林;(二)在《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3-2020年)》范围内,使用国家基建投资按照《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现有林改培技术规程(试行)》开展的现有林改培林分;(三)在《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3-2020年)》范围内,使用国家基建投资开展的新造林。

国家战略储备林改培技术探讨

国家战略储备林改培技术探讨

为尽可能满足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在优质木材方面的迫切需要,我们国家采取有效措施,以自然条件适宜地区为重点,抓好储备林建设工作,通过林改培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逐步改善我国储备林不足的实际。

1.我国战略储备林现状1.1储备林现状分析我国森林资源由于受前几十年重采伐、轻培育等因素的影响,木材供求矛盾加大。

现在欧美林业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林木的自给自足。

而我国在人工林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不占优势。

如:我国成熟用材林在资源上仍较为短缺,其比例约为资源总量的5%,原木和锯材每年的进口量,大约可折合为6741万m3,超过国际贸易量的1/3。

由于大径级材资源严重匮乏,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木材进口国。

1.2 储备林建设规划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木材储备林,保护我国特有种质资源迫在眉睫。

为此,国家进行了积极部署。

根据规划,拟到 2035年,国家储备林面积为2000万公顷,年平均蓄积可以实现净增2亿m3,年均增加的乡土珍稀树种以及大径材蓄积量将达到6300万m3,一般情况下,可以基本实现用材基本自给。

目前,储备林建设试点已扩大到15个省(区、市),以国有林场为主体,划定1500万亩国家储备林。

2.储备林改培原则及规定2.1改培名词注解改培是指对现有林地以大强度采伐,并进行间伐以及补植,更要采取割灌和施肥及修枝等综合技术措施,来改善林木的生长条件,提高林分质量和生长量,调整林分结构的一种森林经营活动。

2.2 改培原则2.2.1坚持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经营的原则。

选择在林地资源丰富、集中连片、技术力量雄厚的区域实施。

2.2.2坚持优化结构、提高量化原则。

要注重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生长量。

2.2.3坚持高效、多品种培育原则。

要采取中短周期与长周期、珍稀树种用材林与一般树种大径级用材林培育相结合,遵循树种的特性和自然规律,确定造林模式和经营措施,重点发展具有培育潜力的树种。

2.2.4 坚持生态效益与保护功能相结合原则。

涞水县桑园涧林场国家储备林改培技术探讨

涞水县桑园涧林场国家储备林改培技术探讨

涞水县桑园涧林场国家储备林改培技术探讨涞水县桑园涧林场是河北省沧州市崇礼区的一个国家储备林改项目,该林场位于大兴安岭地区东北部的边缘,是林业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涞水县发展林业的重要项目。

目前,该林场的建设工作已经完成,但是林地管理技术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加强林地管理技术探讨,进一步提高林地的保护和利用水平。

一、林地类型及植物资源桑园涧林场面积1200公顷,其中森林面积900公顷,荒地和草地面积300公顷。

在这900公顷的森林中,常绿阔叶林所占比例最大,占到60%以上。

此外还有落叶阔叶林、低温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

森林内的植物主要有马尾松、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胡杨、白杨、榆树、栎树、水杉等多种树种,生长状况较好。

同时,森林内还有大量的草本植物、灌木、花卉等,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较高,在植物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林地管理技术(一)人工修枝:在林木成长过程中,树冠枝条互相接近,会影响树木生长,还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

因此,需要对林木进行人工修剪。

修枝的具体方法是将枝条按照其长度和粗细进行分割,保留较粗的枝干,将细小病虫危害较大的枝条进行修剪,并且要注意刀口的清洁卫生。

(二)清除病虫害:在森林保护中,防治病虫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其中,森林细小害虫是造成森林危害最严重的因素之一。

因此,需要对病虫害进行及时治理。

一般采用化学、生物、物理三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化学方法是使用农药对有害生物进行毒杀,物理方法是通过高温、低温、光照等手段对害虫进行控制,而生物方法则是利用天敌、寄生生物控制害虫的数量。

(三)加强深层松针堆肥的利用: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林地保护也必须是长期的。

因此,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保护林木,使其顺利生长发展。

在该项目中,建议加强深层松针堆肥的利用。

深层松针堆肥是指人工干燥的松针通过机器粉碎后,再进行发酵成松针堆肥。

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可以促进农业发展、服务社会。

三、结语涞水县桑园涧林场的建设工作已经完成,但是林地管理技术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加强林地管理技术探讨,进一步提高林地的保护和利用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储备林改培外业调查技术一、术语和定义1、国家储备林(National Forest Reserves)国家在指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特定政策措施营造的,用于木材储备并发挥多种功能的森林。

2、改培(Improvement or Transformation)指对林分采取更换树种、间伐、补植、冠下造林、割灌、施肥、修枝等综合技术措施,改善林木生长条件,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生长量和生态功能的森林经营活动。

3、大径级用材林(Large-size Timber Forest)指以培育大径材为主要目的的林分。

大径材标准按照LY/T 2118执行。

4、珍稀树种用材林(Precious and Rare Timber Forest)指列入国家或省级珍贵树种名录,具有较高价值或优良材质的用材林分。

5、定性标准(1)改造培育型立地质量较好,由于未适地适树、未及时经营或受病虫鼠害及森林火灾影响,造成林木生长停滞,或目的树种不明确,通过采取改培措施,能够达到预期培育目标的林分。

(2)提质培优型立地质量较好,林木总体生长状况良好,但通过采取综合性技术措施,改善林分结构和生长条件,林分质量和生长量能进一步提高的林分。

6、定量标准(1)立地质量指标立地指数≥14或地位级中等以上(一般坡位中、下部;坡度:北方25度以下,南方35度以下;土层厚度:北方(A+B层)60cm以上,南方(A+B层)40cm以上)。

(2)生长量指标确定不同区域不同改培对象的年蓄积生长量指标参见附录A。

二、国储林建设项目类型(一)集约人工造林选择水热条件好、立地指数高(立地指数≥14或地位级中等以上(一般坡位中、下部;坡度25度以下;土层厚度A+B层60cm以上。

)的荒山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等宜林地和非林地,采用优良种源、无性系培育的壮苗,采取最新林业科技成果组装配套的集约经营措施,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以达到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二)现有林改培重点对现有林中立地条件好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林分,结构简单且生长已呈现下降的林分,目的树种不明确、林分结构简单、错过抚育经营时机的人工林或利用价值较高的林分,通过林间隙地散状补植补造,片状、条状、带状造林等经营措施,将纯林定向修复为复层异龄混交林,改变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培育优质、高效的珍稀树种用材和大径材。

(三)中幼林抚育对有培育前途、木材增产潜力较大的中、幼龄林,采取间伐、修枝、除草割灌、施肥等抚育活动,以及近自然经营措施,砍劣留优,调整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平衡土壤养分与水分循环,改善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提高木材蓄积量,加快林木生长速度,缩短森林培育周期,提高林分质量。

基地建设按照培育目标确定培育周期,分为10年以内短周期用材林,11-30年中周期用材林和30年以上长周期用材林。

其中:30年以内的中短周期用材林,以缓解我国近期的木材供需矛盾为主;30年以上长周期用材林,以国家用材林储备需求为主,缓解珍稀及大径级用材的供需矛盾。

三、国储林建设项目调查(一)、小班区划1、小班是指内部特征基本一致与相邻地段有显著区别,并采取相同的经营措施的小区或地块。

小班在林学特征上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从而也要求实施相同的经营措施。

小班是根据一定条件,从经营观点出发而在林班中划分出来的小区,而林分是根据生物学特性相近似而划分出的森林小区。

由此可见,林分是划分小班的基础。

通常一个小班就是一个林分,也可能包括几个林分。

在经营条件好、森林经营强度较高的地区,调查工作需要做得更为细致得情况下,要求小班林学特性的一致性就比较强,有可能一个林分就划分成一个小班。

相反条件或个别林分面积特别小的情况下,可能一个小班就包括几个林分。

划分小班的原则是每个小班内部的自然特征基本相同,并与四邻小班又有明显差别,能够引起经营措施显著区别。

因此,原则上凡能引起经营措施差别的一切明显因素,皆可作为区划小班的依据。

小班区划原则上在现地进行, 如果过去的图面材料丰富, 对现地的情况又清楚时, 也可先在室内区划, 再到现地核对。

利用地形图现地勾绘利用已有的符合调查精度要求的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或平面图,采取现地对坡目视勾绘的方法,将小班轮廓线在地形图上勾绘出来,或沿着境界线、林班线或林中小道进行勾绘,并在森林调查时深入林分内校核修正小班轮廓。

利用地形图,深入到森林内部,采用对坡目视勾绘小班的界线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在需要勾绘小班的对面山坡上,找出一个地势较高,透视良好,能清晰看到对面坡上森林分布状况的站立点,然后手持地形图,把地形图上的明显地物、地貌与地面上实物对正,保证地形图与地面的实物位置吻合,正视对面坡,按照划分小班的条件,找出小班明显的边界,在地形图上找出对应位置,用铅笔把小班的界线勾绘出来。

对坡勾绘后,要深入小班调查,核对小班界线,以保证小班区划的正确性。

小班编号:以林班(行政村)为单位,游戏响动,自北而南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1、2、3;如果是复合小班,则在原小班号后加点加小号,如2.1、2.2等。

2、小班的面积以一个经营年度内能完成该小班的诸如造林、抚育、采伐等某一项作业为宜, 原则上不要超过300亩。

国家储备林集中连片面积不得低于100亩,如果小班面积低于100亩,需要在备注栏说明该小班与哪些小班可以连片,连片面积是否可以达到100亩。

3、小班面积测量采用1︰10000或1︰25000的地形图(遥感影像图)调绘、GPS(卫星定位系统)绕测等方式。

每个小班应当实测3个GPS控制点并绘制到 1︰10000或1︰25000地形图上。

4、对于设计地块中的小片林木、裸岩或建筑物等未造林及不适宜造林的地块,经实测后面积大于3亩的都需要标记在地图上;小于3亩的估计其所占比例,两者都必须从小班总面积中扣除。

5、在现有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类型中,不同林分类型的小班至少要拍摄4张反映林分现实状况的数字照片备查。

(二)、小班调查及记载1、集约人工林栽培小班现地调查内容包括: 位置(乡、村并记载小班中心位置附近的GPS坐标)、小班编号、权属、地类、地貌、地形(坡度、坡向、坡位、坡形、海拔等)、面积、土壤、植被、立地类型、营造林类型及拟造林树种、株行距等。

填写附表1:集约人工林栽培小班现地调查设计卡。

2、现有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小班外业调查(1)内容包括: 位置(乡、村并记载小班中心位置附近的GPS坐标)、小班编号、地块地理坐标、小班面积、权属、起源、林种、地貌类形、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土壤类型、土层厚度、目标树株树、植被等因子。

(2)采用标准地调查法。

在不同类型的林分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随机至少设置3块标准地。

每个标准地面积为0.06~0.10公顷(600~1000平方米)。

外业调查时应当记录标准地中心GPS坐标。

(3)标准地调查方法步骤①标准地的选择与设置仪器及工具:罗盘仪、测杆、测绳、皮尺、轮尺(或围尺)、测高器、记录夹、记录表格、林业调查常用表、木材蜡笔、计算器等。

标准地的选择:应根据标准地选择的四个基本原则,对所调查林分作全面踏查,掌握林分的特点,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标准地。

标准地面积大小和边长的确定:标准地面积600-1000㎡。

标准地形状采用方形。

标准地境界测量:用罗盘仪测角,皮尺或测绳量距离。

当林地的坡度在5°以上时应将斜距改算为水平距。

其周界闭和差不得超过1/200。

将量测结果填写于“标准地调查记录表”中,并绘出草图。

罗盘仪测定标准地测量纪录外业调查时应当记录标准地中心GPS坐标及四个角点的GPS坐标。

标准地4个角点要求拍摄照片标记。

②在标准地内,分别树种、保留木和采伐木进行每木检尺,起测胸径为5厘米;各林木树高、平均树高可采用实测计算。

填写附表2-5。

每木检尺:在标准地内分别树种、活立木、枯立木、倒木测定每株树木的胸径,按比例统计的工作,称为每木检尺(或每木调查)。

径阶大小的确定:林分平均直径6-12㎝时,采用2㎝为一个径阶;林分平均直径在12㎝以上时,以4㎝为一个径阶;林分平均直径小于6㎝时,用1㎝一个径阶(这里的林分平均直径用目测法确定:即在林分内找出最粗的树木2-3株,量其胸径平均后除以1.7得到)。

本次调查采用2cm径阶。

确定起测径阶:检尺时最小的径阶称为起测径阶。

一般以目测林分平均直径的0.4倍作为起测径阶。

本次调查起测直径5cm。

每木检尺:2-3人一组,1-2人检尺,1人记录。

测径时应注意:第一,必须测定距地面1.3米处的直径(单位cm,保留1位小数),在坡地量测坡上1.3处的直径。

第二,遇干形不规整的树木,应垂直测定两个方向直径,取其平均值;第三,在1.3米以下分叉者应视为两株树,分别检尺。

为避免重测、漏测,应沿标准地的一端开始按一定顺序进行,在坡地每木检尺时,一般从坡上方向坡下方沿“Z ”路线进行检尺,并对已检尺的树木作出标记。

第四,测者每测一株树,应报出树种、林木分类或林木分级和直径大小,记录者应复诵,并记入“每木调查表”。

计算平均直径:首先计算平均断面积( N g n g i k i i ∑==1),再根据计算平均断面积计算出林分平均直径g d (πg d g 40000=),也可利用计算器按公式N d n d ii g ∑=2来求。

(4)林木分类与分级在每木检尺同时时,还要对检尺的每株树木进行林木分类与林木分级,计入到标准地调查表相应栏目内。

林木分类(适用于生长伐)三级分法。

①适用对象林木分类适用于所有林分的中龄林(单层同龄人工纯林也可以采用林木分级),(天然混交林或复层林 )。

主要根据林木在林内所起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森林的经营要求划分为目标树、辅助树、干扰树和其他树四类:优良木(或称目的树种、保留木、培育木、目标树):在生长发育上最合乎经营要求的林木,是培育对象。

一般情况下,优良木多数处在林冠上部或中部,但在目的树种被压的情况下,培育木也可在林冠下部的林木中选出。

有益木(或称辅助木):能促进培育木的天然整技和形成良好的干形,并能起到保护和改良土壤的作用。

当这些林木妨碍培育木生长时,就应该在抚育间伐过程中逐渐除掉。

有害木(或称砍伐木、干扰树):是妨碍培育木和有益木生长的林木,或干形弯曲、多叉,枯立木,感染病虫害的林木,这些林木均应砍伐。

其他树:上述以外的树木。

根据林木分化程度对林木进行分级,以便为森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

②克拉夫特林木分级法(人工林及天然林中的单层同龄纯林)本法是根据林木生长势将林木分为五级(见图)。

I级木(优势木):树高和胸径最大,树冠很大,且伸出一般林冠之上,受光最好。

II级木(亚优势木):树高和胸径略次于I级木,树冠向四周发育且较均匀对称,树冠略小于I级木,并与I级一起构成林分的主林层。

III级木(中等或中庸木):树高和胸径生长较前两级立木为差,属于中等,树冠位于I、II级木之下,位于林冠的中层,树干的圆满度较I、II级为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