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8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教学案)(教师版)

【考纲解读】 正确使用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它要求考生能利用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它们不同的语言色彩来认识其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考查对一定语境下词语使用正误的判断。
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一般来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
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才能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更细致、更生动,从而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和精密性。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
近几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动词、形容词居多)上,以辨析近义词为主。
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
它要求学生能利用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它们不同的语体色彩来认识其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近义词的辨析是重点也是难点,辨析的关键是同中求异,“求异”时通常从词义的轻重、范围大小、侧重点不同,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性,词的构词能力、适用对象、搭配习惯等角度切入比较,同时还要密切联系它们的使用语境。
【】 考点1:单个实词语境式考查 【例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女足姑娘昨日到达武汉,游东湖,爬磨山、逛江城闹市,赏江滩夜景,难得在大赛前奢侈地偷得一日闲情。
B.正是凭借坚忍精神,张骞打通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苏东坡吟唱“大江东去”,曹雪芹谱写“红楼”悲歌。
C.我站在畦间的沟里四望,嫩绿的叶子齐整地一顺偃在畦上,好似一幅图案画,心中顿生一种不可名状的快感。
D.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答案】D 【解析】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
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教案5篇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教案5篇第一篇:正确使用词语(实词)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实词)学案教学要点:巩固近义词的辨析教学方法:练习为主,讲授为辅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温故知新】五“看”1、看相异语素2、看使用对象(区分范围大小区分谦辞与敬辞))3、看词义轻重4、看词语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5、看语法功能(对应搭配区分词性区分个体与集体)二、【拓展延伸】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西藏高原的雪山中也有热带这风光,也长着香蕉和菠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啧啧的事。
②中国文物信息网日前公布了已入围2005年度全国考古手大新发现的24个项目名单。
适当“新发现” 了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
③这里不光生长有益的植物,还有一些的植物,其中有一种一人多高的小树,树干细细的,叶子像叶,一年开一次花,果实像豌豆,它的花和叶子都有毒。
④那时,北大的学生好幸运生的借书证,可以借十元钱装书。
A.称道涵盖有害竟然 B.称奇囊括有毒居然 C.称奇涵盖有害居然 D.称道囊括有毒竟然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
②“开发西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我国东西部的差距。
③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A.胜地缩小控制 B.圣地减少控制C.圣地缩小抑制 D.胜地减小抑制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 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反分裂国家法》。
② 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_人心。
③ 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___了4年。
A.制定振奋推迟 B.制定震撼推迟 C.制订振奋延迟 D.制订震撼延迟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根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了解_____,作出诊断。
②孩子过多玩网络游戏,父母应适当加以_____。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2. 能够正确辨别和使用实词、虚词,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 通过复习,加深对实词、虚词用法的理解,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辨别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的用法。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3. 采用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1. 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举例。
4. 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
5. 课后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讲解:结合具体例句讲解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分析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
3. 互动: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实词、虚词的用法,组织讨论,加深理解。
4.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练习:1. 请举例说明下列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a. 动词b. 形容词c. 副词d. 介词e. 连词f. 助词2. 请辨别下列句子中实词、虚词的使用是否正确,并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
a. 他很努力学习。
b. 我和她一起去商场买东西。
c.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d. 他们两个人很相似。
3. 请用所学实词、虚词造句,要求句子意思完整、通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实词、虚词概念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后练习、课堂讨论、提问回答。
3. 评价内容:实词、虚词的概念记忆、用法辨析、句子构造。
4. 评价时间:课后、课堂。
七、教学拓展1. 实词、虚词在古汉语中的应用。
2. 对比分析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中实词、虚词的差异。
3. 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献,加深对实词、虚词用法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案、课件。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高考语文第一轮 第4讲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教案

2012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4讲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精析精练教学案一、考纲阐释词语的使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明确规定: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级。
“使用”是指考查考生使用词语的能力在于理解和辨析,同时也表明词语的具体解释、词性、结构等知识不是考查的范围,只是必须掌握的基础。
具体考查包括两个层面:正确理解,正确使用。
即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并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
其中不仅包含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包含使用是否更好的问题。
本考点涉及实词、虚词和熟语三个方面,本部分重点解析实词和虚词。
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虚词主要指副词、介词、连词。
二、考点透析(一)实词正确使用实词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实词。
近几年高考侧重于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能力。
近义词主要有两类:一是同音近义词,如:“学力”和“学历”,“必须”和“必需”;二是异音近义词,如:“迟缓”和“犹豫”,“称道”和“称奇”。
无论哪种类型,准确把握词语含义,辨析、判断用法迥异或微殊的词语都是高考不变的考查方向。
近义实词的辨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意义方面辨析(1)辨明范围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的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
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如:“事件”和“事情”都表示人类生活中的活动和社会现象,但“事件”限于指历史上或社会上的不平常的大事情,适用范围小;“事情”可指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适用的范围广。
又如:“边疆”和“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而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所指范围较小。
如果不注意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搭配习惯,就会用错。
(2)把握轻重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
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学习目标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二次备课学习重难点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正确使用实词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词语是构成言语、文章的基本材料,正确地使用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词语包括一般实词、虚词和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1)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2)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
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
历年高考试题表明,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考点中,近义词的运用、成语的运用是必考点,虚词的运用是常考点。
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分三节来学习。
二、正确使用实词(一)指导学生自习:了解一般实词的特点。
(二)真题讲解:(2002年春季高考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封建时代用于科举考试。
它必须“代圣人立言”,在形式上也必须遵守一些死板的。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八股文随之失去它的实际效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它作为封建旧文化的象征之一,受到严厉;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成了无人肯说的话题。
A、限定抨击生僻B、限制批评生僻C、限制批评冷僻D、限定抨击冷僻解析:“限定”是指在数量、范围等方面的规定,而“限制”或指规定范围,不许超过、约束等动词性短语,或专指一种规定的范围,从语境上看“八股文”既涉及范围,也涉及数量的规定,所以应用“限定”。
“抨击”是指用评论来攻击(某人或某种言论、行动),结合语境,新文化运动对八股文的批评形式更应用“抨击”,而“批评”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较为泛泛。
“冷僻”和“生僻”都指“不常见的”,前者偏重于“名称、典故、书籍”等,后者更重于词语、文字,结合语境,“八股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绝不能仅仅理解为简单的字词了。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案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常见词语的用法和搭配。
2. 提高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词语运用的敏感度,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高考常见词语的用法和搭配。
2. 词语辨析和运用的技巧。
3. 典型例题解析。
三、教学过程1. 讲解高考常见词语的用法和搭配。
2.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3. 分析词语辨析和运用的技巧。
4. 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熟悉解题思路。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掌握词语的用法和搭配。
2.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内容。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词语辨析和运用的技巧。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检验对词语用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通过即时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词语辨析和运用的掌握情况。
3. 长期跟踪:观察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使用词语的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教学内容和例题。
2. 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的练习题。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词语的用法和搭配信息。
教学时长:1. 讲解词语用法和搭配:2课时2. 练习和例题解析: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讲解词语用法和搭配1. 引入:介绍高考词语题的考查重点。
2. 讲解:分析高考常见词语的用法和搭配。
3. 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第二课时:练习和例题解析1. 复习:回顾上节课讲解的词语用法和搭配。
2. 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例题解析: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熟悉解题思路。
六、教学案例分析1. 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词语的用法和搭配,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
2. 提供一些常见的错误案例,让学生识别并改正。
七、词语辨析技巧1. 介绍词语辨析的方法和技巧,如从词义、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等方面进行辨析。
2.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辨析技巧,提高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八、练习与反馈1.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教学要点】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时间】三教时【教学过程】:一、近义词的辨析与选用:(一)题型及解题示例:[试题1].(2005年高考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
我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那是音乐、绘画书籍。
A.迷醉不止不管还是B.陶醉不只不管还是C.迷醉不只如果或者D.陶醉不止如果或者【答案】A【解析】“迷醉”与“陶醉”:两个词的词义极为接近,但很显然,“迷醉”的程度要比“陶醉”深,它是指“沉迷,陶醉”。
原句中用这两个词语都可以,但后文中“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纯朴”的描写,显示出“他”在音乐中的那种沉迷的状态,选用“迷醉”更好。
“不止”和“不只”:这两个词的词义较难区分,一定要仔细辨析。
“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强调“数目多”;“不止一次感受到”,表明“感受”了很多次。
“不只”是“不但,不仅”之意,不能与“一次”相搭配。
最后两个词语的区别较好辨析。
“不管……还是……”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表明“音乐”“绘画”“书籍”都能成为“好的男子汉”的“园地”。
而“如果”与“或者”不搭配。
最后这两个空可以成为考生解答这道题的突破口,但也同时说明这道题迷惑项的设置过于简单。
[试题2](2005年高考辽宁卷)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必须表现透彻B.虽然必需表示精确C.虽然必须表现精确D.所以必需表示透彻【答案】A【解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结合语境选用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教学要点】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时间】三教时【教学过程】:一、近义词的辨析与选用:(一)题型及解题示例:[试题1].(20XX年高考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
我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那是音乐、绘画书籍。
A.迷醉不止不管还是B.陶醉不只不管还是C.迷醉不只如果或者D.陶醉不止如果或者【答案】A【解析】“迷醉”与“陶醉”:两个词的词义极为接近,但很显然,“迷醉”的程度要比“陶醉”深,它是指“沉迷,陶醉”。
原句中用这两个词语都可以,但后文中“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纯朴”的描写,显示出“他”在音乐中的那种沉迷的状态,选用“迷醉”更好。
“不止”和“不只”:这两个词的词义较难区分,一定要仔细辨析。
“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强调“数目多”;“不止一次感受到”,表明“感受”了很多次。
“不只”是“不但,不仅”之意,不能与“一次”相搭配。
最后两个词语的区别较好辨析。
“不管……还是……”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表明“音乐”“绘画”“书籍”都能成为“好的男子汉”的“园地”。
而“如果”与“或者”不搭配。
最后这两个空可以成为考生解答这道题的突破口,但也同时说明这道题迷惑项的设置过于简单。
[试题2](20XX年高考辽宁卷)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必须表现透彻B.虽然必需表示精确C.虽然必须表现精确D.所以必需表示透彻【答案】A【解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结合语境选用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从整体上看,这道题的难度不大。
第一个空比较明显,“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与“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应该选用“所以”。
“必须”与“必需”的差别也较明显,“必需”是个形容词,而“必须”是个副词,这里当然应该用“必须”。
第三个空,“表示”“思想感情”很明显动宾不搭配,应选用“表现”。
“思想”没有“精确”也属于动宾不搭配,所以第四个空应选用“透彻”[试题3].(20XX年高考全国卷Ⅱ)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
②“开发西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我国东西部的差距。
③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A.胜地缩小控制B.圣地减少控制C.圣地缩小抑制D.胜地减少抑制【答案】C【解析】①胜地,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圣地,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
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都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的地方,当然选用“圣地”。
第②句可以从词语搭配角度考虑,一般说“缩小差距”,而“减少差距”动宾不搭配。
第③句,抑制房价,是指让房价降低;控制房价,是指让房价保持稳定。
原句意思是说政府想要使房价降低,避免“房价增长过快”,所以应用“抑制”。
[试题4](20XX年高考全国卷Ⅲ)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反分裂国家法》。
②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人心。
③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了4年。
A. 制定振奋推迟B. 制定震撼推迟C. 制订振奋延迟D. 制订震撼延迟【答案】B【解析】①“制定”和“制订”:两个词语的搭配对象不尽相同。
制定,一般指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有“创制拟定”的意思,一般指定出具体的方案。
而原句中的《反国家分裂法》显然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规范,应用“制定”。
②振奋,使精神振作奋发;震撼,震动,摇撼。
“聋哑演员”的表演主要带给观众的是心灵的“震动”,所以用“震撼”较好。
③“推迟”和“延迟”:两个词都有时间推延、延续的意思,但“延迟”更强调某事件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进行。
“13亿人口日”因为“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而“推后”了4年到来,而不是“延续”了4年到来。
所以应用“推迟”。
[试题5](20XX年高考天津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________”就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②小王设计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他难以______自己喜悦的心情,忽然站起来大呼:“成功啦!”③然而,我______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________没有为他庆祝过一次生日。
A.老夫聊发少年狂抑制竟/更B.暮霭沉沉楚天阔抑制却/也C.老夫聊发少年狂克制却/也D.暮霭沉沉楚天阔克制竟/更【答案】A【解析】①在解答时,不仅要有语境意识,而且还必须理解所给两句诗的含义,体现了很好的命题思路。
原句前文“放达”一词是很好的暗示,显然所选诗句应能体现“言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的意思,只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合适,而“暮霭沉沉楚天阔”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深沉哀婉的情调。
②抑制:有“压下去、控制”的意思;克制,控制(多指情感等)。
③这两组词语都可以使用,但所表达的语意轻重不同。
“却/也”只是一般的转折语意,而“竟/更”有着对父亲的深深的自责。
[试题6](20XX年高考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经营_____、企业品牌、企业形象、企业信誉等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②诸如“艾滋病”“非典”这样重大疾病的蔓延,将会引起社会_____,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严密监控。
③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重大事故不断,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巨大损失,有关责任人必须对此进行_____,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
A.理念震荡反省 B.观念振荡反思C.观念振荡反省 D.理念震荡反思【答案】A【解析】“观念”指思想意识,“理念”多指好的、新的观念。
“振荡”是物理学名词,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震荡”指震动,动荡。
“反思”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省”指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
[试题7].(2004 高考·吉林、黑龙江、云南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终止蜕化难免B.中止退化难免C.中止蜕化不免D.终止退化不免解析:“终止”“中止”都有停止的意思,“中止”侧重中途停止,“终止”侧重结束、停止。
句①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应选“终止”。
“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指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句②说环境污染,羊绒品质由优变劣,应选“退化”。
“难免”不容易避免,“不免”免不了,再次回到故乡,免不了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句③选“不免”。
[试题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
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稽查犬”的检验,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的作品来的。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画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
A.聚集品位赞扬B.云集品位赞叹C.云集品位赞叹D.聚集品位赞扬解析:这是2000年全国卷的第3题。
所选3组6个词语,主要是常用动词,兼及常用名词“品位”“品味”。
其难易度与例3相仿佛。
例4中的“聚集”和“云集”是近义词语。
“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
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用“聚集”显然不合适。
“品味”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用来形容文学作品显然不准确;而“品位”指文学作品等达到的水平,句②只能用“品位”。
“赞扬”有称赞的意思,又有表扬的意思;“赞叹”只有称赞的意思。
依据句③的内容,理应选用“赞叹”。
又如过去考过的“装载、承载”,“正确、准确”,“耸人听闻、骇人听闻”等,都是近义词语。
只有准确地理解它们在词义上的微细差别,并结合语境,才能正确答题。
(二)复习应试策略:1、识记常用易错近义词:(见有关资料)。
2、掌握常用复习应试方法:①.识含义:有些词语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
尤其要注意.辨析词语的语境义(特定意义或临时意义),不能简单看其字面用语,而应根据上下文的特定接受对象、人物关系、情感氛围等多种因素来辨析其词义。
如:a.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
()A 、截至B、截止b.两个人为一件小事吵了半天,旁边一个人叹息说:“太有意思了,太有意思了。
”c.繁漪(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摘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太有意思了”,实际上有太无聊了,太乏味了。
“苦”;并非仅指“药”苦,而是指“日子过得痛苦,精神痛苦”;“标致”,多形容女子相貌、姿态美丽。
这里显然是讽刺那伙男不男、女不女的纨绔子弟。
②.定范围:有很多近义词词义范围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我们可以通过留同析异,确定词的适用范围,来推断正确的选项。
如时代与时期,边疆与边境,局面与场面,年龄与年纪等。
再如:a.本词典共收词六万多条,了现代汉语绝大多数语词。
()b.在20XX年春季运动会上,这个队了田赛的全部冠军。
()A、囊括B、包括③明色彩: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语体色彩分为口语、书面语。
辨别词语的色彩有利于正确使用词语。
如宏大、巨大、庞大,成果、结果、后果,沟通与勾通;诞辰与诞生,逝死与死等。
再如:他这种勇于承认的精神值得大家。
()A、效尤B、效仿答案:B。
“效尤”是指明知别人的行为错误而照样去做,贬义;”效仿”是意思是效法。
a.我14岁就离开了,参加了革命。
( )b.我生于山东胶州半岛,内蒙古是我的第二。
( )A、家乡B、故乡④辨轻重:有些近义词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程度上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
通过词义轻重的辨析,就能正确使用好词语。
如损坏、毁坏、破坏,批评与批判,轻视与鄙视,揭发与揭穿,信任与信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