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三课时)

赤壁赋教案(三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赤壁赋》的“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欣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认识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欣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理解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积极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欣赏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托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深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黄州赤壁的背景,引入课文《赤壁赋》。
二、作者背景及解题:介绍XXX的家庭背景和仕途经历,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XXX元丰二年,XXX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实际上,谏官XXX、XXX、XXX三人断章取义,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是御使府,详见下文。
XXX后来经XXX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XXX人生的重要转折。
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XXX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XXX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关于“赋”,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XXX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思考1:文章为什么以酒后“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1)①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②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作者内心世界的舒适宁静。这时的喝酒已不是为了借酒消愁,而是因精神达到了“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愉悦。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都是不变的,就如河流不断奔腾,最终却没有流走;月亮有圆缺变化,最终却还是那个月亮。人个体的生命相对于山川日月是短暂的,但比蜉蝣、蝼蚁、蟪蛄要长久。更何况人类代代相承,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也是延绵不断,所以,万物与我都是无尽的,又羡慕什么呢?
②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天地万物如果有主人,一毫莫取;但天地万物是没有主人的,且无穷无尽,我们可以共同享受。
水
月
人
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明确苏子从两个角度来劝说客:
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即使一瞬间的工夫也不曾停止,就像永远奔流的河水,就如随时圆缺的月亮。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一样,事物永是变化。万物在变,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不同,有什么值得悲伤?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2)作用:作者极写游赏之乐,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思考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种抗议。
思考3: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情感线索:举酒属客扣舷而歌(乐)→客吹洞箫苏子愀然(转悲)→苏子答客风月共适(转喜)→枕籍舟中东方既白(喜)。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赤壁赋》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文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体验文学的美感和趣味。
3. 帮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感人至深的散文或诗歌。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赤壁赋》为中心,围绕历史背景、作者简介、诗句鉴赏、主题思考、写作等方面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呈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2. 诵读《赤壁赋》教师可以分段分句进行诵读,同时注重语音语调、情感感染、形象塑造等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
3. 作者简介和作品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思想、作品创作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的内在含义,激发他们对苏轼的赞赏和敬意。
4. 诗句鉴赏教师可以以《赤壁赋》中的诗句为突破口,教授学生文学鉴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清高、豁达和才情。
5. 人物塑造的分析教师可以通过《赤壁赋》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和思想倾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作家心境。
6. 主题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赤壁赋》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7. 作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诗句或文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者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教学,包括诵读、讲解、讨论、分析、思考和写作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同时提高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对《赤壁赋》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认识这一文学名篇,深入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经过对《赤壁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意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教学,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赤壁赋》第3课时学案

《赤壁赋》第3课时学案《赤壁赋》第3课时学案第3课时学习目标:1、欣赏苏子与客泛舟赤壁的美景。
2、品读苏轼复杂而多变的情感及其深邃的哲思与感悟。
(重点、难点)3、感受苏轼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的精神情怀。
4、学习本文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写作手法。
【资料链接】(请认真阅读下面资料,这将有利于你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苏轼坎坷的人生。
(知人论世)1069因苏轼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有人则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受尽了诟辱折磨,几近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元丰三年(1080),侥幸获释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为了帮补生计,便带领家人在门口东面的髙垄之地开垦荒地进行耕作,“东坡居士”的别号便由此而来。
在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苏轼两次漫游黄州赤壁,写下了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苏轼被召回朝,但随后又遭贬到惠州(今广州)、儋州(今海南岛),最后病死常州。
苏轼在宦海沉浮的坎坷人生中,留下了累累的'诗文。
2、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部分佳作,让我们一起感受他精神与情怀。
(文如其人)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教学设计1:赤壁赋(第3课时)

第15课《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赤壁赋》是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
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且,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梳理读本上的《后赤壁赋》并理清思路二、写作背景学生介绍: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
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比较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使学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1.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见景生情,壮怀激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少年英雄。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世伟业。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叹自怨,无奈虚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沧海一粟,人生虚无。
看苏轼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三咏赤壁”的第一篇,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案导学案完全版

⑸思路的进一步扩展,由古及今,由课本到课外,写一个人物形象,比如母亲、教师、医生等等。
⑹老师示范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不是吟咏母亲的恩情的诗句吗?孟母三迁,赵太后送子作人质,这不是母亲为子女的前途而考虑深远的体现吗?
⑺学生仿写,自荐美文,或小组推荐,全班共享。老师略作点评。
⑴文章原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老师解说本句式之妙处:
作者由目之所见──当前江月之景,联想到曹操的诗句,所以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而且由身之所在──曹操赋诗的长江赤壁,进一步联想到赤壁之战,所以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目之所见、身之所在是作者所设背景,由景而生的两个联想把曹操的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与写景融合起来,从而使自然之景饱含文化底蕴。
语言样式:“□□□□□□①”,此非□□□②之诗乎?□□□□□□□□□③,此非□□□④之□□□□□□⑤者乎?
⑵例句:“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此非王子安之诗乎?饮贪泉而不贪,处逆境而乐观,此非子安之豁达之情怀者乎?
⑶例句:“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非浪漫诗仙李太白之诗乎?面对挫折,笑对痛苦,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此非太白千古飘逸之浪漫情怀者乎?
(注:句子引用李白之诗,表达他面对挫折的态度。此文段适用于写“挫折”类话题作文。)
⑷学生仿写,自荐美文,或小组推荐,全班共享。
(注:①处引用诗句,②④处填入该诗句之作者名,③⑤处填入与作者相关的景与事。语句应表现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某种品性或风格或表达某种哲理)
(注:句子引用王勃之诗,表达他的乐观豁达的情怀。此文段适用于写“豁达”“乐观”“知足常乐”类话题作文)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位旷世奇才的心灵之旅——《赤壁赋》第三课时苏轼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赤壁赋》是高中课程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体现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符合学生思索的逻辑,让教师的指导能点石成金。
2.教学背景分析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接受程度制定课堂内容设计,一、二课时以整体阅读和鉴赏为主,从感性上感受本文的艺术之美,第三课时则以研读评价为主,从理性上体悟作者的思想之美。
三课时的整体思路是由诵读—研读;整体感知—深层评价;感性—理性的学习不断升华的过程。
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是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发现疑难,再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中解决疑难,师生之间的互问,生生之间的互答,互疑、互补中不断的完善的。
所以一、二课时的阅读,以学生积累语言和文学常识为主,以学生感性的理解文本为主,在他们原滋味的感知和解读中发现他们存在的难点,再到第三课去深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后,有过自主思考后再进行深入探讨,这样可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也提高学生发言的思想质量。
不要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负担,而是学习每一篇文言文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
通过学习《赤壁赋》对苏轼有了一个新高度的认识,让一个作家的灵魂经过千年,透过文字注入新生代的血液里。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语句,背诵积累。
有关《赤壁赋》教案3篇

《赤壁赋》教案有关《赤壁赋》教案3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题解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
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
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旷世奇才的心灵之旅——《赤壁赋》第三课时苏轼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赤壁赋》是高中课程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体现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符合学生思索的逻辑,让教师的指导能点石成金。
2.教学背景分析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接受程度制定课堂内容设计,一、二课时以整体阅读和鉴赏为主,从感性上感受本文的艺术之美,第三课时则以研读评价为主,从理性上体悟作者的思想之美。
三课时的整体思路是由诵读—研读;整体感知—深层评价;感性—理性的学习不断升华的过程。
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是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发现疑难,再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中解决疑难,师生之间的互问,生生之间的互答,互疑、互补中不断的完善的。
所以一、二课时的阅读,以学生积累语言和文学常识为主,以学生感性的理解文本为主,在他们原滋味的感知和解读中发现他们存在的难点,再到第三课去深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后,有过自主思考后再进行深入探讨,这样可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也提高学生发言的思想质量。
不要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负担,而是学习每一篇文言文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
通过学习《赤壁赋》对苏轼有了一个新高度的认识,让一个作家的灵魂经过千年,透过文字注入新生代的血液里。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语句,背诵积累。
②通过自读旁批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养成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③师生探讨中了解“主客问答”赋体的传统手法,掌握文中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①引导理解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体悟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感受自然美,体悟真性情。
②培养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师生探讨,生生互答中走进作者的内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深处逆境乐观旷达的情怀,汲取其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分析作者心情由乐—悲—喜的心路历程。
2.体悟作者人生观中辩证、达观的积极意义,感受身处逆境旷达乐观的情怀。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教学导入●情境导入:奇才苏轼,我们看到苏轼辉煌的成就,如夜空璀璨的明星照耀千古—苏轼一生仕宦沉浮,漂泊颠沛,是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处在命运低谷时却能站在的人生的巅峰。
●背景引入:黄州之意—苏轼艰难而不平凡的岁月—乌台诗案让苏轼蒙冤入狱,身陷囹圄,他以一个流放者的身份来到荒凉的黄州,从此一代名人,一位享誉一时的大文豪,一个曾豪情满志,经世济民的苏轼,将与麋鹿和鱼虾为友,与山野渔樵为伍,黄州让苏轼尝尽了人生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但这个苦难之所却让也成了他的“洞天福地”,著名的“赤壁三咏”就在这里产生。
苏轼用《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乘此来到赤壁下,他又看穿什么?悟透什么?今天就让我们敲开千年文字,穿越时空,与这位旷世奇才赴一趟心灵之旅。
二.研读思考1.速读回顾,抓住提示性关键词,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提示内容范围)板书:乐—悲—喜2.研读思考,作者感情变化的缘由。
方式: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深入解读,要点和难点①作者因何而乐?结合文本具体赏析▼乐:江山风月良辰美景赏心悦事(信可乐也)道景—澄澈、幽静、开阔的意境—宁静、舒畅、惬意、逍遥提示:注意赏析时抓住关键字词:清.风徐.来、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羽化.....(知人论世、几经重辟、惨遭迫害,如今的自由是人身、精神自由)读书陶性情、山泉洗浮躁小结:大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徜徉于山水之间可以抚慰人的心灵,古人在这一点上比我们的体悟深刻的多。
环保不仅是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更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②承上启下句“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这歌声是欢快还是忧郁?提示:注意前后语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应和之箫声亦是符合歌声的)③沉浸在这大自然的美好中快乐因何骤变为悲呢?是什么让他不能释怀?▼悲:歌中箫中怀古伤今儒(壮志难酬的失意)(郁闷低沉的幽怨)(世事无常、生命短暂)物喜己悲的小悲伤千古同悲的大悲提示:意象:桂、兰、美人、箫;(引用屈原诗句的目的)ppt材料链接“箫”中国民族乐器,音色悠远、苍凉,声调多哀婉。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手法:比喻、夸张、先扬后抑、对比【材料链接】①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与李公择》②“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自去安置所”提示:怀古伤今:写曹操的目的铺陈功绩先扬后抑,曹操盛极一时的一世枭雄,都难长久,最终也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对比何况我们这等渔人樵夫。
命运不济,仕途坎坷之人也将会被滚滚历史车轮碾碎。
英雄落幕,吾辈不济而悲;如果到此是苏轼的以物喜,以己悲的小悲,那么在无穷的宇宙面前,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人生是何等渺小、短暂;人活着有什么意义?理想与现实冲突而悲。
小结:儒家的入仕失意和道家的出世超脱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④作者如何从这种悲中走出?提示:以水月为喻阐述道理矛盾关系:变不变(提示针对上文一层)矛盾关系:取不取(理想与现实)苏轼不取的是什么?释▼喜:旷达超脱随缘自适小结:三种复杂的思想、两种矛盾的人生取向最后在苏轼的智慧下融合唯一,升华了苏轼的思想,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
苏轼的人生观: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面对人生的不幸,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扔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中国文学史》今天的学习内容到这里记住苏轼的人生真谛,会让我们今后的风雨人生中多一份从容。
4.深耕阅读·名家解读余秋雨《苏东波突围》片段“成熟的含义”,深层理解苏轼的思想价值。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他,真正地成熟了。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寄语:语文的学习,用心感悟字里行间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另一种人生。
古人已逝,江月犹在,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让我们带着苏轼给的这碗心灵鸡汤远行。
三.作业(一)拓展阅读比较赏析题阅读苏轼《后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比较赏析两篇赋中景色描写有什么不同。
(见课后第三题)要求:结合文本比较分析四.板书设计乐——悲——喜江山风月情入世失意苦超脱豁达理出世羽化乐短暂渺小悲随缘自适真5.流程图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知识与技能评价等级(ABCD)过程与方法评价等级(ABCD)情感与态度评价等级(ABCD)通过提问反馈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释文意的能力。
通过课堂问答反馈自主阅读后的理解水平初步阅读能从景色描写中读出作者的乐趣通过问答反馈落实实词、虚词及重点句式通过合作探究,意见交流的方式反馈深入思考的能力合作探究后理解作者由悲到喜的原因理解苏轼旷达的人生观默写的方式反馈理解背诵的效果课堂表达反馈语言鉴赏水平面对苦难应有什么样的态度A:课下基本能达到或部分完成B:课下能自主完成学习,课上的回答较好C:课下完成很好并有个人特色,主动回答问题D:基础落实完成,并有很强的鉴赏能力,有自己个性的想法。
7.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用自己的“裸备”回溯学生的“裸学”,尊重学生的逻辑思维,祛除华丽的外衣让思想在碰撞中走向成熟。
对于这篇苏轼的经典散文《赤壁赋》的解读方案众多,角度众多。
教过了很多遍,每次有不同的设计,但更多的是教师自己在查阅和参考众多资料后形成的完美设计方案。
所以在教师的布景中学生的精彩成分不多,他们的思考和鉴赏都是在引领下完成,终究是碎片式,华而不实。
于是我抛开一切教辅,开始“裸备”进入文本重新寻找,在不同的角落里留下自己的疑问,再到课堂上去聆听学生自主的“裸学”后产生的疑问,彼此碰撞后,找一个恰当的时间一块共同探讨,在师生互答中,生生互动中彼此激发,彼此互补,教学相长,这就是本堂课的设计呈现。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正是我这对这次教学的设计理论依据。
真正的教学是适当的引导,恰当的点播,好的语文课堂是要用四两拨千斤的劲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但是理论与实践之间会因多种原因而产生差距。
客观上的应试教育,学校的阶段性的考试,备课组中的进度统一等因素会让我们在课时安排上显得不能游刃有余,主观上学生长时间因为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成长,导致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也流于模式化的思维,缺少创造性的理解。
同时学生大多数重理轻文的概念强,在语文自主学习的时间几乎没有,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踏实的走进文本的时间就是课堂。
所以我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课堂设计最大的要求就是实效性、高效性。
于是对这篇篇幅较长,又要求全文背诵的《赤壁赋》,我的三节课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为主,从诵读到梳理再到探究,采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合作的方式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蕴含在文字里的感情,最后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通过默写检查,理解背诵后最明显的就是错字减少了。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形式优美,思想价值很高的素材,一篇《赤壁赋》可挖掘的东西很多,不是三两个课时能完全解读好的,学生的吸收也不一样,所以这么短的时间里,教师想让学生有怎样的几个深刻的记忆点留存,是我对这篇文章的处理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鉴赏形式到探究思想,由前两课时的文字和文化的常识积淀到第三课时的思想价值的体悟,每节课都有一点点收获。
从字句的理解到鉴赏景情理的完美融合,最后能体悟到苏轼“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懂得思考苦难、坎坷给生命带来的价值;思考当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时,我该以何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