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七情

合集下载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

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三十余种。

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有治病功能。

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药系统——七情。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

关于七情以后将分别阐述。

喜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

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与心有密切联系。

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

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

但是,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出现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

七情对应的脏腑与五行

七情对应的脏腑与五行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

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三十余种。

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有治病功能。

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药系统——七情。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

关于七情以后将分别阐述。

喜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

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与心有密切联系。

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

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

但是,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出现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人体情绪的七种基本表现,具体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然而,当这七种情志活动发生异常变化,即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引起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七情的具体含义及其对人体的影响1、喜:代表心情愉快、欢乐和愉悦的情感。

适度的喜悦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心脏功能,但过度的喜悦可能会损伤心脏,导致心神涣散,出现失眠、健忘等症状。

2、怒:代表愤怒、愤慨和情绪激动的状态。

愤怒易导致气机上逆,气血紊乱,对肝脏的健康产生影响。

过度愤怒可致肝气郁结,出现胸闷、胁痛等症状,甚至引发高血压、中风等疾病。

3、忧:代表忧虑、焦虑和精神刺激。

长期处于忧情状态会消耗脾胃气血,影响消化和营养吸收,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4、思:指长时间的思考、忧虑和忧伤的情绪。

过度思虑会伤及脾胃,影响消化吸收和脾胃功能,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5、悲:指悲伤、伤心和失望的情绪。

过度的悲情会伤及心脾肾,导致气滞血瘀,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甚至引发心脏病、抑郁症等疾病。

6、恐:代表恐惧和害怕的情绪。

恐惧会引起体内的肾气紊乱,影响膀胱和肾脏的功能,出现尿频、尿急、遗尿等症状。

过度恐惧还会伤及肾脏,引起精神紧张、恶梦、失眠等问题。

7、惊:指突然受到惊吓或意外刺激而引起的紧张、惊恐的情绪。

惊情常使心神错乱,导致气血失禁,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过度惊吓还会伤肾,导致肾气不足。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1、扰乱气机:七情不畅会扰乱人体气机,造成气机逆乱,主要特点是精气先虚。

2、伤及五脏:情志发病首先伤及五脏心、肝、脾、肺、肾,尤其是肝脏。

3、反复性:情志病在临床上都有比较强的反复性,稍有不如意,病就会复发。

4、兼夹性:两种或两种以上情绪纠结在一起会发病。

5、周期性:七情致病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更年期时肝气亏虚,容易发病。

浅析中医的七情与五脏中医七情五脏口诀

浅析中医的七情与五脏中医七情五脏口诀

浅析中医的七情与五脏中医七情五脏口诀中医研究人的生命规律,注重养生,《黄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比如说春夏秋冬,中医常讲,当风、寒、暑、湿、燥、火太过或不及时。

称为“六淫”或“六邪”,人和自然界之间不能协调的时候,就会产生疾病,这是疾病的第一个原因。

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那么七情又和人的生命及健康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中医在养生中有一句话,叫“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就是说当人的心情处在平静状态的时候,气血会正常运行。

这种正常的运行,是维持人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

反之,当情绪出现异常变化时,会使人气血产生逆乱,进而导致疾病。

一肝主怒,怒则气上,怒则伤肝肝主怒、怒则气上,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面红耳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行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女性以血为主,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情志,在月经期前期及月经期间,血行于下,气浮于上,气血不平衡,气有余便是火,这时候就爱发怒。

所以,女性在这一特殊时期,要注意调养自己的情绪,不要过怒、郁闷。

过怒和郁闷都不符合正常的生理状态,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疾病。

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人们处理的方法往往不同,有的人自己生闷气,有的人找人吵架,有的人会找人倾诉,有的人会大哭一场,生闷气人会将气郁积于胸,吵架只会更加气愤,倒是找人倾诉或大哭一场还可以将气消一些。

这是为什么呢?怒属木,悲属金,金克木,哭的时候,肺气就旺盛起来,它就把肝气平下去了,当你特别郁闷的时候,找个没人儿的地方大哭一场,哭完了你马上会觉得舒服。

向别人倾诉会把怒气转移,但是如果不说出来,不哭出来,郁积在胸中,日久便会生病的。

有肝病的人特别爱发脾气。

为什么?因为肝主怒,肝经有热最易发火。

当自己无缘无故地烦恼,爱生气的时候,就要进行调整。

很多疾病,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量变的时候,不容易发现,如果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调整心态,会导致疾病,真正出现疾病是便很难医治。

中医辨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病方法

中医辨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病方法

中医辨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病方法本文主要针对疫疠证候、七情所伤引起的证候、饮食不节所致的证候,过劳过逸所致证候,以及外伤证候的辨证方法予以讨论。

这些内容仍属于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

一、疫疠证候辨证法疫疠证候的辨证,是指对疫毒之气侵犯人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的一种辨证方法。

疫疠又称瘟疫、疠气、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疠疫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的特点,其发生与流行多与气候变化、环境饮食、预防隔离措施及社会因素有关,多从口鼻或通过空气传染人体,可散发,亦可流行。

因此,凡符合上述特征的疾病便可诊为疫疠病。

疫疠包括大头瘟、虾蟆瘤、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疹、鼠疫等。

临证时应注意它们的鉴别。

(一)辨瘟疫证候辨瘟疫证候指对感受疫毒之气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瘟疫证候具有发病急剧、证情险恶、传染性强、能引起流行的特点,其疫毒性质偏热者为瘟疫,偏寒者为寒疫,偏暑者为暑毒,偏湿者为湿毒。

诊断依据:初起憎寒壮热,继而但热而不憎寒,昼夜发热,头痛,身痛,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

辨证要点为上述症状及舌脉加瘟疫的致病特点。

本法常用于对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天花、霍乱、鼠疫、出血热、伤寒等病的辨证。

注意这些疾病的鉴别。

(二)辨疫疹证候辨疫疹证候指对感染燥热疫毒之气,热毒内盛,外发于肌肤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疫疹证候诊断依据:初起发热,遍体炎炎,咽喉肿痛溃烂,头痛如劈,斑疹透露,或红或赤,或紫或黑,舌红起刺,脉数。

如初起六脉细数沉伏,面色青,昏聩,昏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其痛如劈,腹内搅肠欲吐不吐,欲泄不泄,摇头鼓颔为闷疫。

辨证要点为发热,肌肤斑疹,咽喉肿痛溃烂,传染性强。

本法常用于对麻疹、白喉、烂喉丹痧等病的辨证。

应与其他疫病相鉴别。

(三)辨瘟黄证候辨瘟黄证候指对感受疫毒挟湿热之邪,湿热疫毒燔灼营血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瘟黄证候诊断依据:初起可见发热恶寒,随即卒然发黄,白眼珠黄色深,名急黄。

七情致病亦治病,喜怒悲恐皆良药

七情致病亦治病,喜怒悲恐皆良药

44传统医学传统编辑/侯叔霞*****************□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杨 峰七情致病亦治病,喜怒悲恐皆良药人们在日常心理活动中,会出现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中医将其归为“七情”。

若是七情太过或不及,则会导致心理或躯体异常变化。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

”一个人有了“心病”,不能光靠吃丸、散、膏、丹一类的药,还需用“心药”来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

从《黄帝内经》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用一种情志来调控另一种不正常的情志,叫做“五志相胜法”,即利用5种情绪互相克制,就好比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一物降一物。

大喜疯癫,以恐胜之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的范进中举,便是“喜极而疯”的典型例子。

范进是一个穷书生,为了改变家里经常揭不开锅饿肚子的命运,他从20岁开始参加乡试,谁知连考20多次都是落榜,遭到街坊四邻以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嘲讽。

到他54岁那年又去应试,主考官周进看他须发花白、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样子,顿生恻隐之心,将他录取。

当范进看到自己高中的捷报,竟笑喊着“我中了”往门外飞跑,最后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

众人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此时,胡屠户赶来,一个嘴巴将范进打晕昏倒于地。

等范进清醒过来,眼睛明亮,也不疯了。

这是典型的“喜病恐胜”的病例,“喜伤心,恐胜喜”。

何以有如此奇效呢?根据中医五行生克的理论,心藏神,喜为心所主,属火,喜太过则心气涣散,出现喜笑不休、失神狂乱等症状。

肾主水,恐为肾志,在五行上肾水克心火,水火相济,以平为期,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喜伤心的患者,采用“恐胜喜”这一情志疗法时,必须控制好刺激量,勿过用、久用,以免导致“恐则气下”的病理变化,引发其他病痛。

 恼怒昏聩,悲哭消除《红楼梦》第九十七、九十八回中写有贾府上下隐瞒宝玉其将迎娶薛宝钗的故事情节。

当宝玉发现与之婚配的不是林妹妹而是宝钗后,恼怒使他原有的昏聩旧病突发,变得更加疯傻起来,病情日重一日,汤水不进。

中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一生总有一种情困扰着你

中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一生总有一种情困扰着你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

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

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

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

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

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

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

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1.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其发病必与明显的精神刺激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七情致病的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
(1)直接伤及五脏: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论》说:“怒伤肝”、“喜伤⼼”、“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机,导致升降失常: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机升降,使⽓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

表现为“怒则⽓上,喜则⽓缓,悲则⽓消,恐则⽓下,惊则⽓乱,思则⽓结”(《素问·举痛论》)等。

但是,⼈体是⼀个统⼀的有机整体,⼼藏神,为“五脏六腑之⼤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先影响的是⼼(即神明之⼼)的功能,然后⽅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

故《灵枢·⼝问》说:“⼼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动,⼼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考试⼤站收集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是情志疾病发⽣之关键。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如有⾼⾎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压可迅速升⾼,发⽣眩晕,甚⾄突然昏厥,半⾝不遂,⼝眼㖞斜。

⼼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2011-01-25
地点:示教室
参加人员:
主持人:范红英
主讲人:任永华
内容:中医辩证(七情)
七情既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事物或生活环境中各种影响的精神和情志的反映,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

但如果外界事物或生活环境引致人的精神情志波动剧烈或突然,或持续时间长,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即为七情致病。

七情疾病一方面取决于外界刺激的性质和强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人体本身体质强弱及脏腑功能状况。

七情作为“内伤”,与“外感相对而言”,说明脏腑疾病可由外感外在致病因素直接致病,也可由客观事物和生活环境刺激引致人的七情反映异常而间接地内伤脏腑。

但不论外感或内伤,都只是发病的条件,而发病的根据,真正的内因乃是体质强弱、脏腑功能及精神状况。

七情病的特点:
1.人的情志活动与相应内脏有密切联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又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不同的情志变化所伤也多病及相关的内脏,如暴恕伤肝,过喜伤心,思虑伤脾,过忧伤肺,大恐伤肾,但情志变化与脏腑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人是个有机的整体,心为五脏六腑之主,精神之所舍,心主神志,故神的异常变化都与心有关。

2.七情变化多伤及相应脏腑的气机而发病如:喜则气缓;暴喜伤心则气短不续,喜笑不休,精神恍惚不能集中,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养。

怒则气上:暴怒伤肝,肝气上逆,面红目瞪,气逆呕血;甚则血郁于上,可致神昏暴厥。

忧则气沉:过度忧愁则情志沉郁,气机不畅及肺脾,胸闷腹胀,少气倦怠,痰多,食少便糖,脉涩。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气结而伤及心脾,倦怠少食,健忘怔忡,嗜卧消瘦,脉沉结。

悲则气消:伤及肺心,善悲欲哭,叹息,面色惨淡,神气不足,肺结。

恐则气下:恐则伤肾,怵惕不安,精气下陷而遗精,脱肛,小便失禁。

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气乱,神志不安,心慌意乱,目瞪口呆,惊徨失措。

3.情志变化可使脏腑功能紊乱,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也可影响情志变化,如肝气郁结,烦燥则怒,肝火旺则暴怒;心火亢盛则狂燥,癫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