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检测实验教案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案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用途;(2)掌握建筑材料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2)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建筑材料的检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科学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注重建筑材料的使用和保护。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建筑材料概述1.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2. 建筑材料的作用与要求3. 建筑材料的标准化和认证第二章:水泥1. 水泥的性质2. 水泥的种类和应用3. 水泥的检测方法第三章:混凝土1. 混凝土的组成与性质2.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3. 混凝土的检测方法第四章:钢材1. 钢材的性质和分类2. 钢材的焊接与连接3. 钢材的检测方法第五章:木材1. 木材的性质和分类2. 木材的加工与使用3. 木材的检测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和检测方法;2. 实验法:进行建筑材料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了解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与检测相关教材;2. 实验室设备: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样品及检测仪器;3. 网络资源:相关建筑材料与检测的论文、案例、视频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等;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砌筑材料1. 砌筑材料的分类与性质2. 砌筑材料的使用与检测3. 砌筑工程的质量控制第七章:沥青及防水材料1. 沥青的性质与分类2. 防水材料的种类与应用3. 沥青及防水材料的检测方法第八章:保温与吸声材料1. 保温与吸声材料的原理与分类2. 保温与吸声材料的选择与应用3. 保温与吸声材料的检测方法第九章:装饰材料1. 装饰材料的种类与性质2. 装饰材料的设计与施工3. 装饰材料的检测与质量控制第十章:建筑材料检测技术发展趋势1. 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与检测2. 绿色建筑材料的推广与应用3. 建筑材料检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砌筑材料、沥青及防水材料、保温与吸声材料、装饰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和检测方法;2. 实验法:进行相关材料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了解各类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科学探索:金属材料实验与观察教案

幼儿园科学探索:金属材料实验与观察教案1. 引言在幼儿园阶段,科学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帮助孩子们建立对世界的认识。
金属材料实验与观察是一个富有趣味性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幼儿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培养他们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教学目标通过金属材料实验与观察,幼儿应能够: - 认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理解金属材料的特性,如导电性、延展性等; - 提高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 锻炼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3. 实施步骤步骤一:材料准备1.铁钉或铜钉2.铝箔3.锌片4.铁丝5.砂纸6.磁铁7.尺子8.容器9.牛奶盒等废弃物步骤二:实验与观察1.实验一:金属的导电性–将铁钉、铝箔、锌片和铁丝分别连接到电源回路上,观察其是否导通。
–让幼儿观察不同金属材料的表现,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2.实验二:金属的延展性–让幼儿用手撕开铝箔,用手捏铁丝,观察金属材料的延展性。
–引导幼儿思考金属材料的延展性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实验三:金属的磁性–使用磁铁分别测试铁钉、铝箔、锌片和铁丝的磁性。
–让幼儿观察各种金属材料在磁性上的表现,并进行记录。
步骤三:讨论与总结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并给予其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探索。
实验结束后,进行全班讨论,总结实验中发现的规律和现象,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思维整合。
4. 教育意义金属材料实验与观察教案不仅有利于幼儿对金属材料特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科学探索,幼儿能够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5. 我的观点和理解金属材料实验与观察教案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发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幼儿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金属材料的特性,从而为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金属材料实验与观察教案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建筑材料与检测说课学习优质教案

建筑材料与检测说课学习优质教案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建筑材料》教材第六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及性能;建筑材料检测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常见建筑材料如水泥、钢材、砖块等的检测标准及实践操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及性能,掌握建筑材料检测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2. 学会运用检测工具对常见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并能正确判断其质量。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建筑材料检测的实践操作及结果判断。
重点: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及性能;检测方法与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建筑材料样品(水泥、钢材、砖块等)、检测工具(如万能试验机、显微镜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因建筑材料不合格导致的建筑事故案例,引发学生对建筑材料质量的重视。
2. 理论知识讲解:(1)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及性能;(2)建筑材料检测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3. 实践操作演示:(1)以水泥为例,演示检测流程,包括样品制备、试验操作、结果判断等;(2)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操作,对钢材、砖块等建筑材料进行检测。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建筑材料检测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组建筑材料检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及性能;2. 建筑材料检测的基本方法与步骤;3. 常见建筑材料的检测标准及实践操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设计一道关于建筑材料检测的综合应用题。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分析优点与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了解新型建筑材料及其检测方法,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操作演示的详细步骤;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中的综合应用题;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金属材料实验教案:探索金属世界

金属材料实验教案:探索金属世界探索金属世界生活中,金属是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
从我们生活、工作、学习到各种工业生产中,金属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我们看到一些拱形桥梁、高楼大厦以及众多的运输工具时,金属的身影无处不在。
然而,对于这种看似常见的材料,你是否想过深入研究一下,探索其中奥秘呢?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份金属材料实验教案,带领你进入探索金属世界的奇妙旅程。
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学习到金属材料的一些特性、用途以及相关知识。
同时,实验还能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技能。
二、实验材料和器材:1、铝锭、铜锭、铁锭、锌锭、镁锭;2、气瓶、气阀、火柴、点火器;3、实验室台、台尺、手套、面具和护目镜;4、化学试剂:硫铵和锌粉;5、实验笔记本、铅笔、计算器。
三、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
在实验之前,首先要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
这包括准备所需的材料和器材,了解每一种金属的特点以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方面。
2、实验操作。
(1)制备金属粉末。
将所需金属锭放入一个二次密闭的容器中,通过气瓶向其中注入干净的气体,用火柴和点火器点燃容器内的气体,使其爆炸成为粉末。
(2)制备铁热态。
将铁锭置于气体中,用火柴和点火器点燃气体,使铁锭达到高温状态,再迅速将其取出,即可得到铁热态。
(3)用化学方法制备金属。
将硫铵和锌粉混合在一起,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就可以得到锌硫铵溶液。
将所需的金属锭放入溶液中,在一定时间内,就可以使锌硫铵的离子触及金属,从而得到所需的金属。
3、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相应的数据。
在分析实验数据时,需要将所得结果与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
四、实验知识点:1、金属材料的分类。
根据金属材料的组成、用途和特点等方面,我们可以将其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以及合金等几类。
2、金属材料的特性。
金属材料具有导电、导热、延展、韧性以及耐腐蚀等特性。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案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教材第十一章“建筑材料与检测”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建筑材料的种类及性质、常见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检测流程和检测标准。
着重讲解混凝土、钢筋、砖块等主要建筑材料的检测技术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建筑材料的种类和性质,掌握主要建筑材料的基本特点。
2. 学会常见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能够独立操作并进行检测。
3. 提高学生对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建筑材料检测方法及操作技巧。
教学重点:混凝土、钢筋、砖块等主要建筑材料的检测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建筑材料样品(混凝土、钢筋、砖块等)、检测仪器(如压力测试仪、万能试验机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建筑工地实际场景,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在建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理论讲解(10分钟):讲解建筑材料的种类、性质及检测方法,重点介绍混凝土、钢筋、砖块等主要建筑材料的检测技术。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混凝土强度检测为例,详细讲解检测原理、操作步骤和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具体建筑材料设计检测方案。
5. 实践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混凝土、钢筋、砖块等建筑材料的实际操作检测。
七、板书设计1. 建筑材料的种类及性质2. 常见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混凝土钢筋砖块3. 检测流程及标准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原理及方法。
(2)设计一套针对钢筋拉伸性能的检测方案。
2. 答案:(1)混凝土强度检测原理:采用压力测试仪对混凝土试块进行压缩试验,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混凝土的强度。
(2)钢筋拉伸性能检测方案:使用万能试验机对钢筋进行拉伸试验,记录拉伸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数据,计算钢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指标。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深入了解了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
初中化学材料的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材料的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导电性与其中溶质浓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在导电过程中,导电物质中的带电粒子(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进行移动,形成电流。
实验器材与试剂:
1. 电导实验仪
2. 盐酸溶液
3. 纯水
4. 酒精灯
5. 镊子
6. 试管
实验步骤:
1. 将实验仪连接好电源并调至合适的电压档位。
2. 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一些盐酸溶液和纯水。
3. 将两只试管放在电导实验仪的导电槽中,浸泡至导电板完全。
4. 打开电源,记录下两种溶液的电导率数值。
5. 使用酒精灯烧热一根玻璃棒,然后用镊子沾取少量固体氯化钠加入盐酸溶液中,混合均匀。
6. 将混合后的溶液倒入另一只试管中,放入电导实验仪中进行导电实验。
7. 记录混合后溶液的电导率数值。
8. 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清洗实验器材。
实验结果及分析:
1. 盐酸溶液的电导率明显高于纯水的电导率,说明盐酸溶液中含有带电离子,可以导电。
2. 混合后的溶液电导率明显高于单独的盐酸溶液,说明在盐酸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增加,导致电导率提高。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应小心操作,注意安全。
2.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实验器材。
3. 注意控制电源电压,避免发生意外。
延伸拓展:
1. 探究不同溶质浓度对溶液导电性的影响。
2. 尝试使用其他溶质和溶剂进行导电实验,比较它们之间的导电性差异。
教案设计25项目十一: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材料检测

授课内容项目十一: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材料检测(1)任务1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授课时数 2 授课方法讲授、讨论与练习相结合授课时间教学手段PPT、工作页、规范规程授课班级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知识目标】1.熟悉目的与适用范围。
2.熟悉备料计算。
3.熟悉击实步骤。
【能力目标】 1.会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
2.会进行试验结果的处理。
【素质目标】养成自觉按《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完成试验检测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备料、击实试验、试验成果【教学难点】计算洒水量【教学内容】时间:(5分钟)一、目的与适用范围1.本试验方法适用于在规定的试筒内,对水泥稳定材料(在水泥水化前)、石灰稳定材料及石灰(或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进行击实试验,以绘制稳定材料的含水率一干密度关系曲线,从而确定其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2.试验集料的公称最大粒径宜控制在37. 5mm以内(方孔筛)。
3.试验方法类别。
本试验方法分三类,各类击实方法的主要参数列于下表。
击实实验方法类别见下表类别锤击面(cm)锤质量(kg)落高试样尺寸层数每层击数平均单位击实功(j)容许公称最大粒径(mm)内径(cm)高(cm)容积(2cm)甲 5.0 4.5 45 10 12.7 997 5 27 2.687 19乙 5.0 4.5 45 15.2 12.0 2177 5 59 2.687 19丙 5.0 4.5 45 15.2 12.0 2177 3 98 2.687 37.5讲授、看录像【教学内容】时间:(5分钟)二、试验准备1.将具有代表性的风干试料(必要时,也可以在50℃烘箱内烘干)用木锤或木碾捣碎。
土团均应捣碎到能通过4.75mm的筛孔。
但应注意不使粒料的单个颗粒破碎或不使其破碎程度超过施工中拌和机械的破碎率。
2.如试料是细粒土,将已捣碎的具有代表性的土过4.75mm筛备用(用甲法或乙法做试验)。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案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案教案标题: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材料的种类、特性以及在建筑中的应用。
2. 理解建筑材料的性能测试与检测方法。
3. 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检测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和特性。
2. 建筑材料的性能测试与检测方法。
3. 常见建筑材料的检测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
教学难点:1. 建筑材料的性能测试与检测方法的深入理解。
2. 建筑材料的检测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实验室设备和建筑材料样品。
3. 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建筑材料与检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 提出学习建筑材料与检测的目的和意义。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介绍常见的建筑材料分类和特性,如水泥、砖块、钢筋等。
2. 解释建筑材料性能测试的目的和方法,如强度测试、耐久性测试等。
3. 讲解建筑材料的检测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如ISO标准、国家标准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一个建筑材料实际应用的案例,如混凝土的强度测试。
2. 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建筑材料检测的重要性。
四、实验操作(3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建筑材料性能测试的实验操作,如水泥的凝结时间测试。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五、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建筑材料与检测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建筑材料的检测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和选择合适的材料。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如阅读与建筑材料检测相关的论文或案例。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讨论与总结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与检测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建筑材料的性能测试与检测方法,并能够应用相关的检测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实验课教案班级:教师:杨欢土木工程学院建材教研室实验一粉煤灰砂浆拌合物试验一、试验目的掌握水泥胶砂成型的基本方法,掌握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的原理,测试粉煤灰对水泥胶砂流动性的影响。
二、试验原理通过测量一定配比的水泥胶砂在规定振动状态下的扩展范围来衡量其流动性。
三、仪器设备水泥胶砂搅拌机、天平、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试模、捣棒、卡尺、胶砂试件成型振实台等。
四、试验步骤1、胶砂制备(1)将试模擦净、模板四周与底座的接触面上应涂黄油、紧密装配、防止漏浆。
内壁均匀刷一薄层机油。
(2)标准砂应符合GB/T17671—1999中国ISO标准砂的质量要求。
试验采用灰砂比为1:3,水灰比0.50。
(3)每成型3条试件需称量:水泥450g,,标准砂1350g,水225ml。
(4)胶砂搅拌。
用ISO胶砂搅拌机进行,先把水加入锅内,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器上,上升至固定位置然后立即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一般是先粗后细),再高速搅拌30s开始后,停拌90s,在第一个15s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和胶砂刮入中间,在调整下继续搅拌60s。
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在±0.1s以内。
2、水泥胶砂的流动度测试(跳桌法)①如跳桌在24h内未被使用,先空跳一个周期25次。
②用潮湿棉布擦拭跳桌台面、试模内壁、捣棒以及与胶砂接触的用具,将试模放在跳桌台面中央并用潮湿棉布覆盖。
③将拌好的胶砂分两层迅速装入试模,第一层装至截锥圆模高度约三分之二处,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个方向各划5次,用捣棒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5次;随后,装第二层胶砂,装至高出截锥圆模约20mm,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个方向各划5次,再用捣棒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0次。
捣压后胶砂应略高于试模。
捣压深度,第一层捣至胶砂高度的二分之一,第二层捣实不超过已捣实底层表面。
装胶砂和捣压时,用手扶稳试模,不要使其移动。
④捣压完毕,取下模套,将小刀倾斜,从中间向边缘分两次以近水平的角度抹去高出截锥圆模的胶砂,并擦去落在桌面上的胶砂。
将截锥圆模垂直向上轻轻提起。
立刻开动跳桌,以每秒钟一次的频率,在25s±1s内完成25次跳动。
⑤流动度试验。
跳动完毕,用卡尺测量胶砂底面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直径,计算平均值,取整数,单位为毫米。
该平均值即为该水量的水泥胶砂流动度。
从胶砂加水开始到测量扩散直径结束,应在6min内完成。
3、水泥胶砂成型试件用振实台成型时,将空试模和套模固定在振实台上,用勺子直接从搅拌锅内将胶砂分二层装模。
装第一层时,每个槽里先放入300g胶砂,并用大播料器刮平,接着振动60次,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播料器刮平,再振动60s。
移走套模,从振实台上取下试模,用一金属尺近似90°的角度架在试模模顶的一端,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模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超过试模部分的胶砂刮去,并用同一直尺以近似水平的情况下将试件表面抹平。
4、测试粉煤灰对水泥胶砂流动度的影响粉煤灰分别以10%、20%、30%的取代率取代水泥,按照以上1、2、3的步骤分别测试其流动度并成型。
考察不同掺量的粉煤灰对水泥胶砂流动度的影响。
六、试验时间第周周(月日)实验二矿物外加剂胶砂需水量比及活性指数测定一、试验目的掌握水泥胶砂需水量比的基本概念,掌握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的原理,测试不同矿物外加剂的水泥胶砂需水量比。
二、试验原理通过测量两种水泥胶砂达到规定的同一流动度范围时的加水量。
并同时考察其强度变化情况。
三、仪器设备水泥胶砂搅拌机、天平、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试模、捣棒、卡尺、胶砂试件成型振实台等。
四、试验步骤1、胶砂制备(1)分别称取水泥450g,,标准砂1350g,水225ml。
(2) 胶砂搅拌。
用ISO胶砂搅拌机进行,先把水加入锅内,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器上,上升至固定位置然后立即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一般是先粗后细),再高速搅拌30s开始后,停拌90s,在第一个15s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和胶砂刮入中间,在调整下继续搅拌60s。
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在±0.1s以内。
2、水泥胶砂的流动度测试(跳桌法)①如跳桌在24h内未被使用,先空跳一个周期25次。
②用潮湿棉布擦拭跳桌台面、试模内壁、捣棒以及与胶砂接触的用具,将试模放在跳桌台面中央并用潮湿棉布覆盖。
③将拌好的胶砂分两层迅速装入试模,第一层装至截锥圆模高度约三分之二处,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个方向各划5次,用捣棒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5次;随后,装第二层胶砂,装至高出截锥圆模约20mm,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个方向各划5次,再用捣棒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0次。
捣压后胶砂应略高于试模。
捣压深度,第一层捣至胶砂高度的二分之一,第二层捣实不超过已捣实底层表面。
装胶砂和捣压时,用手扶稳试模,不要使其移动。
④捣压完毕,取下模套,将小刀倾斜,从中间向边缘分两次以近水平的角度抹去高出截锥圆模的胶砂,并擦去落在桌面上的胶砂。
将截锥圆模垂直向上轻轻提起。
立刻开动跳桌,以每秒钟一次的频率,在25s±1s内完成25次跳动。
⑤流动度试验。
跳动完毕,用卡尺测量胶砂底面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直径,计算平均值,取整数,单位为毫米。
该平均值即为该水量的水泥胶砂流动度。
从胶砂加水开始到测量扩散直径结束,应在6min内完成。
3、测定不同外加剂的胶砂流动度分别用粉煤灰、硅灰、石灰石以20%、10%、20%的取代量取代水泥,调整用水量,直至掺加外加剂后的胶砂流动度与基准砂浆的流动度相差不大于5mm。
水泥胶砂需水量比应按下式计算,计算结果应精确至1%。
需水量比=(W1/W2)×100%。
4、水泥胶砂成型试件用振实台成型时,将空试模和套模固定在振实台上,用勺子直接从搅拌锅内将胶砂分二层装模。
装第一层时,每个槽里先放入300g胶砂,并用大播料器刮平,接着振动60次,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播料器刮平,再振动60s。
移走套模,从振实台上取下试模,用一金属尺近似90°的角度架在试模模顶的一端,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模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超过试模部分的胶砂刮去,并用同一直尺以近似水平的情况下将试件表面抹平。
六、试验时间第周周(月日)实验三混凝土化学外加剂减水率及强度试验一、试验目的掌握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的原理,测试不同掺量化学外加剂对水泥胶砂流动性的影响。
二、试验原理测量一定配比的水泥胶砂在规定振动状态下的扩展范围来衡量其流动性,考察化学外加剂对水泥胶砂的减水效果。
三、仪器设备水泥胶砂搅拌机、天平、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试模、捣棒、卡尺、胶砂试件成型振实台等。
四、试验步骤1、胶砂制备(1)将试模擦净、模板四周与底座的接触面上应涂黄油、紧密装配、防止漏浆。
内壁均匀刷一薄层机油。
(2)标准砂应符合GB/T17671—1999中国ISO标准砂的质量要求。
试验采用灰砂比为1:3,水灰比0.50。
(3)每成型3条试件需称量:水泥450g,,标准砂1350g,水225ml。
(4)胶砂搅拌。
用ISO胶砂搅拌机进行,先把水加入锅内,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器上,上升至固定位置然后立即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一般是先粗后细),再高速搅拌30s开始后,停拌90s,在第一个15s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和胶砂刮入中间,在调整下继续搅拌60s。
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在±0.1s以内。
2、水泥胶砂的流动度测试(跳桌法)①如跳桌在24h内未被使用,先空跳一个周期25次。
②用潮湿棉布擦拭跳桌台面、试模内壁、捣棒以及与胶砂接触的用具,将试模放在跳桌台面中央并用潮湿棉布覆盖。
③将拌好的胶砂分两层迅速装入试模,第一层装至截锥圆模高度约三分之二处,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个方向各划5次,用捣棒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5次;随后,装第二层胶砂,装至高出截锥圆模约20mm,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个方向各划5次,再用捣棒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0次。
捣压后胶砂应略高于试模。
捣压深度,第一层捣至胶砂高度的二分之一,第二层捣实不超过已捣实底层表面。
装胶砂和捣压时,用手扶稳试模,不要使其移动。
④捣压完毕,取下模套,将小刀倾斜,从中间向边缘分两次以近水平的角度抹去高出截锥圆模的胶砂,并擦去落在桌面上的胶砂。
将截锥圆模垂直向上轻轻提起。
立刻开动跳桌,以每秒钟一次的频率,在25s±1s内完成25次跳动。
⑤流动度试验。
跳动完毕,用卡尺测量胶砂底面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直径,计算平均值,取整数,单位为毫米。
该平均值即为该水量的水泥胶砂流动度。
从胶砂加水开始到测量扩散直径结束,应在6min内完成。
3、测试加入减水剂后的水泥胶砂流动度减水剂的掺量分别为:0.3%、0.6%、0.9%。
调整用水量,按照以上1、2的步骤分别测试加入减水剂后的水泥胶砂的流动度,直至掺加外加剂后的胶砂流动度与基准砂浆的流动度相差不大于5mm。
考察不同掺量的外加剂对水泥胶砂流动度的影响。
六、试验时间第周周(月日)实验四不同掺量矿物外加剂的砂浆强度对比试验一、试验目的掌握水泥胶砂成型的基本方法,掌握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的原理,测试矿物外加剂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二、试验原理通过测量不同外加剂品种及掺量的水泥胶砂强度来衡量矿物外加剂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三、仪器设备水泥胶砂搅拌机、天平、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试模、捣棒、卡尺、胶砂试件成型振实台、水泥胶砂抗折仪、水泥胶砂抗压强度测试仪等。
四、试验步骤1、胶砂制备(1)分别称取水泥450g,,标准砂1350g,水225ml。
(2) 胶砂搅拌。
用ISO胶砂搅拌机进行,先把水加入锅内,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器上,上升至固定位置然后立即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一般是先粗后细),再高速搅拌30s开始后,停拌90s,在第一个15s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和胶砂刮入中间,在调整下继续搅拌60s。
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在±0.1s以内。
2、水泥胶砂的流动度测试(跳桌法)①如跳桌在24h内未被使用,先空跳一个周期25次。
②用潮湿棉布擦拭跳桌台面、试模内壁、捣棒以及与胶砂接触的用具,将试模放在跳桌台面中央并用潮湿棉布覆盖。
③将拌好的胶砂分两层迅速装入试模,第一层装至截锥圆模高度约三分之二处,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个方向各划5次,用捣棒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5次;随后,装第二层胶砂,装至高出截锥圆模约20mm,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个方向各划5次,再用捣棒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0次。
捣压后胶砂应略高于试模。
捣压深度,第一层捣至胶砂高度的二分之一,第二层捣实不超过已捣实底层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