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复习11

合集下载

汽车发动机原理(复习资料答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复习资料答案)

1.名词解释1)指示功:是指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得的有用功Wi。

2)平均指示压力:是指单位气缸容积一个循环所做的指示功。

3)指示热效率:是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的比值。

4)指示燃油消耗率:是指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

5)机械效率:有效功率和指示功率之比称为机械效率。

6)平均有效压力:是指单位气缸容积一个循环所做的有效功。

7)有效功率:内燃机单位时间内所作的有效功称为指示功率。

8)升功率:在额定工况下,发动机每升气缸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效功率9)指示功率:内燃机单位时间内所作的指示功称为指示功率Pi。

10)。

11)有效燃油消耗率:是指单位有效功的耗油量。

12)有效热效率:是发动机实际循环有效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的比值。

13)有效扭矩:是指在额定转速内的最大扭矩。

14)活塞平均速度:活塞在曲柄每转一圈的时间内走完两个行程的距离所具有的平均速度。

火焰传播速度:单位时间内在火焰前锋单位面积上所烧掉的可燃混合气数量。

15)燃料低热值:燃烧生成的水以蒸汽状态存在,在这种条件下获得的热值称为燃料的低热值。

16)压缩比:是指气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

17)工作容积:气缸上下止点之间的容积。

18)发动机排量:各缸工作容积之和。

19)冲程:活塞从一个极限位置到另外一个极限位置的距离。

20)配气相位:用曲轴转角表示的进、排气门的开启时刻和开启延续时间。

21)最佳点火提前角:对于发动机每一工况下使发动机功率最大,燃油消耗率最低的点火提前角为最佳点火提前角。

22)扭矩储备系数:发动机的外特性曲线上最大扭矩相对于标定功率下的扭矩的百分比。

功率储备系数:柴油机额定功率与柴油机带螺旋桨时的功率之比。

23)稳态调速率:表示标定工况时,空车转速对全负荷转速波动的百分比。

瞬态调速率:表示突然卸去负荷后,内燃机转速瞬时波动百分比。

24)喷油规律:是指在喷油过程中,单位凸轮转角、曲轴转角或单位时间内从喷油器喷入气缸的燃油量。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高修)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高修)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适用班级高修1003-1007、1203-1207)一、填空题1、工程热力学中规定的基本状态参数是温度、压力、比体积。

2、循环可分为正向循环和逆向循环。

3、汽油机压缩比8-12,柴油机压缩比14-22。

4、发动机换气过程包括为排气过程、进气过程。

5、换气损失包括排气损失、进气损失两部分。

6、发动机换气过程的任务是排除废气并吸入新鲜混合气或空气。

7、汽油机混合气浓度用过量空气系数、空燃比表示。

8、电控汽油机按燃油喷射位置不同单点喷射、多点喷射缸内喷射。

9、汽油机燃烧过程,分为着火延迟期、明显燃烧期和补燃期 3个阶段。

10、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主要是爆燃和表面点火。

11、汽油机常用的燃烧室有楔形燃烧室、浴盆形燃烧室、半球形燃烧室。

12、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方式空间雾化式、油膜蒸发式13、柴油机排放控制主要是降低 NO X PM 排放。

14、喷油器喷射过程中的喷油速率和喷油规律对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和噪声等均有很大影响。

15、汽油的使用性能蒸发性、抗爆性、燃点、热值。

16、燃气发动机按燃用的燃料数量和形式可分为单燃料、两用燃料、混合燃料。

17、由汽油机的部分特性曲线可知:并不是节气门全开时g E曲线最低,而是在节气门开度为 80% 时g E曲线最低。

18、发动机的部分速度特性:节气门在部分开度下所测得的速度特性。

19、为保证较高的经济性,汽油机的常用转速范围应在最大功率转转速与最低燃油消耗率转速之间。

20、最佳点火提前角应随转速的提高而增大,应随负荷增大而减少。

21、汽车的动力性可用最高车速、加速能力和爬坡能力3方面的指标来评价。

22、汽车的行驶阻力包括滚动阻力、坡度阻力、空气阻力和加速阻力。

23、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有发动机特性传动系参数、汽车质量和使用因素等。

24、传动系的功率损失分为机械损失和液力损失两类。

25、评价汽车的制动性一般用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和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3个方面来评价。

《汽车发动机原理》复习题

《汽车发动机原理》复习题

《汽车发动机原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定容加热循环2、混合加热循环3、压缩比4、循环热效率5、循环平均压力6、平均有效压力7、压力升高比8、预膨胀比9、过量空气系数10、充气效率11、点火提前角12、配气相位13、自由排气阶段14、泵气损失15、残余废气系数16、燃烧速度17、点火提前角调整特性18、燃料调整特性19、燃烧放热规律20、喷油泵速度特性21、供油规律22、喷油规律23、汽油机速度特性24、汽油机负荷特性25、柴油机速度特性26、柴油机负荷特性27、柴油机调速特性28、全程式调速器29、爆燃30、表面点火31、各循环间燃烧变动32、滞燃期33、汽油机明显燃烧时期34、柴油机速燃期35、三元催化技术36、废气再循环37、汽油机多点喷射系统二、填空题:1、循环热效率是。

2、循环平均压力是。

3、在定容加热循环中,当加热量增加,循环热效率,循环平均压力。

4、混合加热循环中,当加热量和压缩比不变,预膨胀比增大时,循环热效率。

5、发动机实际循环是由等过程组成。

6、发动机终点的压力为。

7、汽油机最高爆发压力为,柴油机最高爆发压力为。

8、柴油机膨胀比大,转化为,热效率。

9、平均有效压力是。

它是评定发动机的重要指标。

10、测定机械损失的方法有。

11、评价汽油抗爆性的指标是,评价柴油抗爆性的指标是。

12、电子喷射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3、汽油机负荷增加时,其点火提前角应该,汽油机转速增加时,其点火提前角应该。

14、在进排气门开闭的四个时期中,的改变对充气效率影响最大。

15、充气效率在某一转速时达到,当转速高于此转速时充气效率。

16、加大进气迟闭角,高转速时充气效率。

有利于的提高。

减少进气迟闭角,有利于提高,但降低了。

17、二行程发动机的扫气方式有。

18、十六烷值是评价的指标。

19、辛烷值是评价的指标。

20、燃烧1kg汽油需要kg空气。

21、当过量空气系数等于时,混合气为功率混合气。

当过量空气系数等于时,混合气为经济混合气。

发动机原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发动机原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三、名词解释1. 平均有效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有效功称为平均有效压力。

2. 升功率:在标定工况下,每升发动机工作容积发出的有效功率称为升功率。

3. 活塞平均运动速度:发动机在标定转速下工作时,活塞往复运动速度的平均值称为活塞平均运动速度。

4. 机械效率:指示功减去机械损失功后,转为有效输出功的百分比称为机械效率。

5. 有效燃油消耗率:发动机每发出h kW ⋅1的有效功所消耗的燃油量。

6. 燃烧效率:燃料化学能通过燃烧转为热能的百分比称为燃烧效率。

7. 平均指示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指示功称为平均指示压力。

8.工质定压比热容:单位质量工质在定压过程中温度升高1℃所需的热量称为工质的定压比热容。

四、简答9.简述工质改变对发动机实际循环的影响。

答案要点:1)工质比热容变化的影响:比热容Cp 、Cv 加大,k 值减小,也就是相同加热量下,温升值会相对降低,使得热效率也相对下降。

2)高温热分解:这一效应使燃烧放热的总时间拉长,实质上是降低了循环的等容度而使热效率ηt 有所下降。

3)工质分子变化系数的影响:一般情况下μ>1时,分子数增多,输出功率和热效率会上升,反之μ<l 时,会下降。

4)可燃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当过量空气系数φa <1时,部分燃料没有足够空气,或排出缸外,或生成CO ,都会使ηt 下降。

而φa >1时,ηt 值将随φa 上升而有增大。

10. S/D (行程/缸径)这一参数对内燃机的转速、结构、气缸散热量以及与整车配套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答案要点:活塞平均运动速度30sn m =ν若S /D 小于1,称为短行程发动机,旋转半径减小,曲柄连杆机构的旋转运动质量的惯性力减小;在保证活塞平均运动速度m ν不变的情况下,发动机转速n 增加,有利于与汽车底盘传动系统的匹配,发动机高度较小,有利于在汽车发动机仓的布置;S /D 值较小,相对散热面积较大,散热损失增加,燃烧室扁平,不利于合理组织燃烧等。

发动机原理复习题知识分享

发动机原理复习题知识分享

发动机原理复习题《发动机原理》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柴油机的压缩比比汽油机的()。

A.高 B.低C.相等 D.差不多2.柴油机进气冲程进入气缸的是()。

A.汽油和空气的可燃混合气 B.柴油和空气的可燃混合气C.纯空气 D.根据需要而定3.计算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应使用发动机的()A.外特性曲线 B.使用外特性曲线C.万有特性曲线 D.负荷特性曲线4.发动机扭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气体对活塞的平均压力 B.外界阻力C.转速 D.各种内部损耗5.汽车发动机常在()负荷下工作。

A.大 B.全C.中等 D.小6.高速发动机的排气提前角比低速发动机应()。

A.大些 B、小些C.相等 D.小7.采用下列()最适宜用来提高在高原使用的内燃机的功率?A.增压技术 B.电喷技术C.多气门技术 D.水冷技术8.在配气相位的参数中,()对充气效率的影响最大。

A.进气提前角 B.进气门迟闭角C.排气提前角 D.气门的叠开角。

9.从喷油器开始喷油到气缸内产生第一个火焰中心之间的曲轴转角,称为()。

A.着火延迟期 B.速燃期C.缓燃期 D.补燃期10.柴油机的循环供油量随转速升高而()。

A.先增加后减少 B.减少C.变化平缓 D.增加11.当马赫数超过()后,无论是增压还是非增压发动机,充量系数开始急剧下降。

A.1 B.0.7C.0.5 D.0.212.着火延迟期越长,柴油机工作粗暴程度()。

A.减少 B.无变化C.增加 D.不确定13.油量拉杆限定在()标定功率供油量位置时的速度特性称为柴油机的外特性。

A.小于 B.等于C.大于 D.大于或等于14.对于非增压的发动机来讲,充气效率值总是()。

A.小于1 B.大于1C.等于1 D.等于或大于115.在发动机机械损失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

A.带动机械增压器损失 B.泵气损失C.驱动附属机构的损耗 D.内部运动件的摩擦损失16. 我国某城市冬季12月~1月份平均气温为3℃~-5℃,请为在此季节使用的高速柴油机选择最合适的柴油牌号( )A.20# B.0#C.10# D.-10#17. 柴油机排放物中的主要有害颗粒是( )A.HC B.NOxC.碳烟 D.铅化物18. 在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机和小型风冷汽油机(2kw以下)中大都采用 ( )A.八冲程 B.三冲程C.六冲程D.二冲程19.汽油机增压必须降低压缩比是由于受制于( )A.转速 B.转矩C.表面点火D.爆燃20.ECU以哪个传感器的信号为依据来控制喷油器的开启时刻?( ) A.氧传感器 B.温度传感器C.曲轴位置传感器 D.节气门位置传感器21.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有:进气终了状态压力pa 、进气终了温度Ta、残余废气系数γ、配气相位和( )A.压缩比B.换气损失C.气门重叠角D.燃烧室扫气22.选配发动机无论作何种用途,只要提供发动机的什么特性和需要发动机的工作机械的转速和负荷的运转规律,就可以进行选配工作?( )A.调速特性B.速度特性C.负荷特性D.万有特性23. 合理应用三效催化转化器的前提是()A.可变进排气系统B.废气再循环系统C.曲轴箱强制通风D.电子控制汽油喷射24.在过量空气系数怎样时的混合气称为稀混合气?( )A.α=1B.α<1C.α>1D.α=025.影响柴油机喷油的油束特性的因素有:喷油器结构、喷油压力、喷油泵凸轮外形及转速,还有( )A.喷雾锥角B.介质反压力C.油束射程D.雾化质量26.在四行程发动机实际循环中,哪个行程的温度最高?( ) A.进气B.压缩C.作功D.排气27.在发动机转速不变时,什么指标随负荷变化而变化的关系称为负荷特性?( )A.动力性指标B.经济性指标C.排放特性指标D.性能指标28.在汽油机中,凡是不依靠电火花点火,而是靠燃烧室内炽热表面点燃混合气的现象统称为( )。

发动机原理复习题(含答案)

发动机原理复习题(含答案)

《发动机原理》复习题(含答案)一、解释下列概念1)平均有效压力 2)预混燃烧 3)有效燃油消耗率4)机械效率 5)残余废气系数 6)火焰传播速度7)爆燃 8)柴油机滞燃期 9)表面点火10)理论空气量 11)过量空气系数 12)外特性13)扫气系数 14)喷油规律 15)挤流16)有效功率 17)扩散燃烧 18)升功率19)充气效率 20)压缩比 21)燃料的低热值22)泵气损失 23)汽油机燃烧的滞燃期 24)理想化油器特性25)扭矩储备系数 26)燃烧放热规律 27)负荷特性28)自由排气 29)排气后处理 30)滚流31)定容加热循环 32)混合加热循环答案:1.平均有效压力: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的有效功。

2.预混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混合过程比燃烧反应要快的多或者在火焰到达之前燃料与空气已充分混合,这种混合气的燃烧称之为预混燃烧。

3.有效燃油消耗率:单位有效功的油耗。

4.机械效率:有效功率与指示功率之比。

5.残余废气系数:进气终了时的缸内残余废气质量与每一循环实际进入缸内的新鲜冲量之比。

6.火焰传播速度:火焰前锋相对与燃烧室壁面传播的绝对速率。

7.爆燃:在某种条件下燃烧变得不正常,压力曲线出现高频大幅波动,在上止点附近压力增长率很高,火焰前锋形状发生急剧变化。

称之为爆燃。

8.柴油机滞燃期:从喷油开始到压力开始急剧升高时为止,称为滞燃期,此阶段燃料经历一系列物理化学的变化过程。

9.表面点火:凡是不靠火花塞点活而由燃烧室炙热表面点燃混合气的现象。

10.理论空气量:1公斤燃料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

11.过量空气系数:燃烧1公斤燃料的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称为过量空气系数。

12.外特性:当油量控制机构在标定位置时(最大节气门或标定工况位置)的速度特性。

13.扫气系数:换气过程结束后留在气缸内的新鲜冲量质量与缸内气体的总质量的比值。

14.喷油规律:在喷油过程中,单位凸轮转角从喷油器喷入气缸的燃油量随凸轮转角的变化关系。

11发动机结构工作原理(选择题)

11发动机结构工作原理(选择题)

发动机结构工作原理1.[单选题] ( )用于调节燃油压力。

(A)油泵(B)喷油器(C)油压调节器(D)油压缓冲器参考答案:C2.[单选题] ( )用于减小燃油压力波动。

(A)油泵(B)喷油器(C)油压调节器(D)油压缓冲器参考答案:D3.[单选题] ( )用于建立燃油系统压力。

(A)油泵(B)喷油器(C)油压调节器(D)油压缓冲器参考答案:A4.[单选题] ( )用于将燃油喷入到进气道中。

(A)油泵(B)喷油器(C)油压调节器(D)油压缓冲器参考答案:B5.[单选题] 喷油器开启持续时间由( )控制。

(A)电控单元(B)点火开关(C)曲轴位置传感器(D)凸轮轴位置传感器参考答案:A6.[单选题] 喷油器每循环喷出的燃油量基本上决定于( )时间。

(A)开启持续(B)开启开始(C)关闭持续(D)关闭开始参考答案:A7.[单选题] 发动机电控单元控制喷油器的( )。

(A)电源(B)搭铁(C)电阻(D)电感参考答案:B8.[单选题] 对于安装在进气歧管上的喷油器在( )喷油。

(A)进气行程(B)压缩行程(C)作功行程(D)排气行程参考答案:A9.[单选题] 如翼片式空气流量计翼片卡滞,会导致( )。

(A)油耗过高(B)油耗过低(C)发动机爆燃(D)发动机加速迟缓参考答案:A10.[单选题] ( )用于检测发动机运转时吸入的进气量。

(A)空气流量计(B)节气门位置传感器(C)进气温度传感器(D)发动机转速传感器参考答案:B11.[单选题] 如热线式空气流量计的热线沾污,不会导致( )。

(A)不易起动(B)加速不良(C)怠速不稳(D)飞车参考答案:12.[单选题] 如空气流量计失效不会引起( )。

(A)不易起动(B)加速不良(C)怠速不稳(D)飞车参考答案:D13.[单选题] ( )用于检测发动机运转时吸入的进气量。

(A)空气流量计(B)节气门位置传感器(C)进气温度传感器(D)发动机转速传感器参考答案:B14.[单选题] 如水温传感器失效,会导致( )。

汽车发动机原理复习资料

汽车发动机原理复习资料

1、总结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和经济指标的基本途径?①增大气缸直径,增加气缸数②增压技术③合理组织燃烧过程④提高充量系数⑤提高转速⑥提高机械效率⑦用二冲程提高升功率2、为什么柴油机的热效率要显著高于汽油机?1).柴油机的压缩比高,作功时膨胀得更厉害。

2).柴油机油气混合时空燃比远大于1,是富氧燃烧,燃料可以充分燃烧。

汽油机燃烧的空燃比在1左右,因为没有足够的氧气,汽油不能完全燃烧.3、柴油机工作循环为什么不采用等容加热循环?定容加热理想循环又称奥托循环,基于这种循环而制造的煤气机和汽油机是最早的活塞式内燃机。

由于煤气机、汽油机和柴油机燃料性质不同,机器的构造也不同,其燃烧过程接近于定容过程,不再有边燃烧边膨胀接近于定压的过程,故而在热力学分析中,奥托循环可以看作不存在定压加热过程的混合加热理想循环。

定容加热循环被压缩的是燃料和空气的混合物,要受混合气体自燃温度的限制,存在“爆燃”的问题,效率不会太高;定压加热循环压缩的仅仅是空气,不存在“爆燃”的问题,效率高,所以柴油机采用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4、为什么发动机进气门迟后关闭、排气门提前开启。

提前与迟后的角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答:(1)进气门迟后关闭是为了充分利用高速气流的动能,实现在下止点后继续充气,增加进气量。

排气门提前开启是由于配气机构惯性力的限制,若是活塞在下至点时才打开排气门,则在气门开启的初期,开度极小,废气不能通畅流出,缸内压力来不及下降,在活塞向上回行时形成较大的反压力,增加排气行程所消耗的功(2)提前与迟后的角度与哪些因素有关?(配气相位的合理选择要从哪几个方面衡量):①充气效率的变化是否符合动力性要求。

②换气损失尽可能的小。

③能否保证必要的燃烧室扫气作用。

④排放指标好5、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时如何界定的?答:1)自由排气阶段:从排气门打开到气缸压力接近于排气管内压力的这个时期。

2)强制排气阶段:废气是由活塞上行强制推出的这个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工质对活塞作功: 发动机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汽缸内工质压力对活塞所作功之和就是循环功。

2.四冲程增压发动机的理论泵气功大于实际泵气功,均为正功。

而自然吸气发动机,则理论泵气功为零,而实际泵气为负功,理论泵气功与实际泵气功之差就是泵气损失功。

4.由示功图直接求出一个循环的功就是循环指示功Wi 。

而每循环由曲轴输出的单缸功量We ,叫循环有效功。

指示功与有效功之差。

则为循环的实际机械损失功Wm 。

Wm =Wi - We5.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作的循环指示功被定义为平均指示压力Pmi 。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作的循环有效功称为平均有效压力Pme 。

6.发动机转速、转矩和功率的关系:7.单位质量的燃料在指定状态下,定压或定容完全燃烧所能放出的热量叫做燃料的热值H 。

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中的C 全变为CO 2 , H 变为H 2O 。

燃烧时,燃烧产物的H 2O 以气态排出,其气化潜热未能释放之热值叫低热值Hu 。

8.可燃混合气热值H um 是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可燃混合气的低热值。

它取决于燃料热值和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比。

10.空燃比a 指混合气中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之比。

11. 燃料的能量转换总效率—有效效率ηet 为燃烧效率ηc 、循环热效率ηt 、机械效率ηm 之乘积。

13.传统汽油机、柴油机工作模式的差异:1)混合气形成方式的差异, 2)着火、燃烧模式的差异,3)负荷调节方式的差异。

14.热力循环的三种模型:1)理想循环与理想工质的理论循环模型。

2)理想循环与真实工质的理想循环模型。

3)真实循环加真实工质的真实循环模型。

15.压缩比ε对循环热效率ηt 的影响是压缩比ε增加,循环热效率ηt 增大。

16.不论何种循环,工质的等熵指数κ值越大,循环热效率ηt 越高。

18.柴油机负荷下降,喷油时间缩短,ρ减小,ηt 将较大提高。

汽油机负荷下降,进入汽缸中的混合气数量少,实际压缩比减小,废气稀释作用加强,燃烧速度降低,ρ上升,ηt 降低。

19.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有三个主要的实施方向。

1) 提高发动机的压缩比。

2)提高循环加热的“等容度”。

3)保持工质具有较高的绝热指数κ。

21.汽油机高负荷时,混合气φa=0.9,燃料未能充分燃烧,最高燃烧温度比柴油机高,κ值比柴油机小,高温热分解加剧。

因此,汽油机的ηt 下降的幅度大于柴油机。

22.真实循环导致热效率从下降的因素有:1)工质向外传热的损失,2)燃烧提前损失及后燃损失 3)换气损失,4)不完全燃烧损失,5)缸内流动损失,6)工质泄漏的损失。

23.机械损失功由摩擦功Wmf 、附件消耗功Wme ,和泵气损失功Wp 三部分组成。

24.活塞组件的摩擦损失主要包括活塞环面、活塞裙部以及活塞销的摩擦损失,达到整个发动机机械摩擦损失的50%左右。

27.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有:1)发动机的机械效率ηm 都随转速上升而下降。

2)负荷Pe 愈高,ηm 愈高,负荷Pe=0,ηm =0。

3)润滑油的粘度的影响:粘度过高、过低,机械效率ηm 都会下降。

29.高温高压的废气通过废气涡轮增压提高发动机的进气压力,增加进气量,提高输出功率。

产生泵气正功,提高机械效率ηm。

30.排气过程分自由排气阶段和强制排气阶段。

31.排气损失由自由排气损失和强制排气损失两部分组成,排气早开角△ψeo小,自由排气损失小,而强制排气损失大;△ψeo大,则反之。

任何工况都有一个最佳排气早开角,使由自由排气损失和强制排气损失的合达到最小。

转速越高,最佳排气早开角越大,而转速越低,最佳排气早开角越小。

32.进、排气门开、关所对应的曲轴转角叫做配气相位角。

33.延后关闭进气门能利用进气流动的惯性增大进气量,进气晚关角△ψac过小,气体流动惯性未能得到充分利用,△ψac过大时则会把充入缸内的新气推出气缸。

最佳进气晚开角△ψac随转速上升而加大。

34.进气晚关角对进气充量影响最大;排气早开角对换气损失影响最大。

35.进气过程中,进气阻力会降低充量系数。

进气旋流越强,进气阻力越大。

36.进气门处的通道截面最小,气体流速最高,阻力最大,对φc的影响也最大。

37.气门口平均进气马赫数Mam>0.5之后,充量系数φc会迅速下降。

38.增大气门头部直径,增加气门数,增大气门的角面值均能降低平均进气马赫数Mam。

39.加大气门直径ds和气门升程hv,选择合适的配气相位、气门锥角θ和凸轮型线都能加大角面值。

40. 工质的进气温升ΔTa′增大,必然降低φc值。

进气温升△Ta′包括:1)△Tw 高温壁面传热引起的温升,2)△TL气体摩擦热引起的温升;3)△Tr残余废气引起的温升;4)△Tg燃料气化吸收潜热所引起的温升。

42.发动机的充量系数φc随转速n变化规律,叫做发动机的进气速度特性。

汽油机具有全负荷进气速度特性和部分负荷进气速度特性。

柴油机只有全负荷的进气速度特性。

43.进气外特性对动力性能的重大影响,汽油机输出有效转矩Ttq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每循环进入气缸的充气量。

45.进气的动态效应,是指进气管中压力波在进气后期到达,能提高φc值。

46.发动机的燃烧可分为预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两类。

汽油机属预混合燃烧;而柴油机主要属扩散燃烧。

扩散燃烧的燃烧速度取决于混合气形成的速度;而预混合燃烧的燃烧速度主要取决于化学反应速度和火焰传播的速度。

47.柴油机的压缩着火和汽油机的爆燃具有低温多阶段着火的特点;而汽油机的火花点燃和柴油机着火后喷入气缸内的燃料着火具有高温单阶段的着火特点。

48.预制均匀混合气中的火焰传播分为层流火焰传播和湍流火焰传播。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主要受混合气温度、压力、φa、以及燃料特性等因素影响。

湍流火焰传播速度主要受气流运动强度的影响49.低温多阶段着火要经历冷焰诱导、冷焰、蓝焰三个阶段。

高温单阶段着火不经过冷焰直接由蓝焰进入热焰阶段。

50.最小点火能量Eb的大小要取决于燃料特性、过量空气系数φa、混合气温度和压力、气流运动、火花塞电极间隙和温度等。

51.火花塞电极最佳间隙对应着火能量Eb的最小值。

当电极间隙小于淬熄间隙时,将无法点燃混合气。

52.过量空气系数φa=1时,着火能量Eb值最小,φa过稀或过浓都会使Eb上升。

汽油机φamax>1.3,φamin<0.5时,无论Eb如何提高,点火已不可靠。

53.层流火焰传播速度VL < l m/s,VL主要受混合气温度、压力、φa、以及燃料特性等因素影响。

加强燃烧室内气流运动的强度是改善汽油机燃烧的有效手段。

湍流使火焰前锋面表面积增大,火焰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54.柴油在发动机中要经历高压喷射、雾化、蒸发、混合、压缩着火以及燃烧阶段,雾化混合的状态将对燃烧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55.燃油的喷雾特性主要包括贯穿距离、喷雾锥角和喷雾粒径。

细化喷雾粒径可以大大增加油粒的蒸发表面积,加速汽化过程。

减小喷孔直径、增大喷油压力、增大空气密度、减小燃油粘度和表面张力都能使油粒直径减小。

合理的贯穿距离、喷雾锥角能加快燃油蒸汽与空气的混合过程,提高空气的利用率。

56.汽油机燃烧过程可分为着火落后期、明显燃期、后燃期三个阶段。

57.燃烧过程提前或滞后都会对发动机性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燃烧速度快,压力高,动力性和经济性好,但会使燃烧噪声及振动增加,氮氧化物增升高率和pmax高。

p出现在上止点后10o~15o曲轴转角,发动机的有效输出功率最大。

max59.柴油机燃烧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1)着火落后期;2)速燃期;3)缓燃期4)后燃期60放热规律三要素三个要素指的是燃烧放热始点(相位)、放热持续期和放热率曲线的形状。

出现在上止点后10o~15o的点火提前角和喷油提前角为最佳点火提1)使pmax前角和喷油提前角,汽油机的最佳点火提前角随转速的升高而加大;随负荷减小而加大。

柴油机的喷油提前角随转速升高而加大;随负荷加大而加大。

出现在上1)最佳点火提前角和喷油提前角所对应的燃烧放热始点能使pmax止点后10o~15o的曲轴转角,循环热效率最高。

最佳点火提前角随转速的升高而加大;随负荷减小而加大。

最佳喷油提前角随转速升高而加大;随负荷加大而加大。

2)放热持续期越短越好。

汽油机的放热持续期主要取决于火焰传播速度和距离。

柴油机放热持续期取决于喷油持续的长短和混合气形成的快慢。

3)汽油机具有先慢后快的放热规律。

直喷式柴油机的放热率是先快后慢,因而噪声、振动大,爆发压力高。

4 .燃油喷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喷射延迟阶段、主喷射阶段和喷射结束阶段。

5 .单位凸轮轴转角由喷油泵输出的燃油量称为供油速率。

单位凸轮轴转角由喷油器喷入燃烧室的燃油量称为喷油速率。

供油规律是指供油速率随凸轮轴转角的变化关系;喷油规律是指喷油速率随凸轮轴转角的变化关系。

6.2.2内燃机缸内的气流运动形式可分为涡流、挤流、滚流和湍流四种形式。

6.2.3 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方式可分为空间雾化混合与壁面油膜蒸发混合汽油机的两种异常燃烧现象,即爆震燃烧和表面点火。

汽油机爆燃会发出高频的金属敲击声;发动机功率下降,转速下降,振动增大;冷却水温度和润滑油温度上升;爆燃严重时,汽油机会冒黑烟。

防止爆燃的技术措施是,适当减小点火提前角和降低压缩比、优化燃烧室设计,提高燃料抗爆性等。

1.表面点火的起因及危害由燃烧室内的排气门、火花塞裙部等炽热高温表面点燃混合气的现象称表面点火。

表面点火有早火和后火之分。

早火使着火时间提前,使压缩负功增大,机械负荷增加,动力性和经济性恶化。

3.防止表面点火的主要措施有:1 )降低压缩比和减小点火提前角,降低燃烧室表面温度。

2 )使排气门和火花塞等处得到合理冷却。

3 )减少汽油中的重馏分,减少积炭。

4 )避免润滑油在燃烧室内形成积炭。

5 )添加剂有消除或防止积炭作用。

汽油机的不规则燃烧是指各循环之间的燃烧变动和各缸之间的燃烧差异,前者称为循环波动,后者称为各缸工作不均匀。

和零部件自振频率有关,dp/dφ的7.3.1 柴油机的燃烧噪声主要与dp/dφ、pmax影响最大。

当dp/dφ>0.5MPa /(o)时,会出现强烈的噪声。

3 .降低燃烧噪声的措施1)缩短着火落后期。

2)减少着火落后期内形成的可燃混合气数量。

3)减小喷油提前角。

4)提高冷却水温度。

8.1 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与影响因素发动机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成分主要为CO、HC、NOx和微粒等。

8.1.3 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1 .氮氧化物(NOx )发动机NO生成途径有高温NO,在160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氧分子裂解成氧生成NO。

产生高温NO的三要素是温度、氧浓度和反应时间。

原子,与N22 .一氧化碳(CO )在φa<1 的浓混合气时,由于缺氧生成CO 。

3 .碳氢化合物(HC )在汽油机中,1)φa<1造成不完全燃烧。

2)壁面淬熄效应及缝隙效应,在燃烧室壁面形成厚约0.1~0.2mm 的不完全燃烧的火焰淬熄层,产生大量的HC,称为壁面淬熄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