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海陆变迁(2课时)教案(中图版八年级上册)
中图初中地理八上《1第2节 海陆变迁》word教案 (7)[精选]
![中图初中地理八上《1第2节 海陆变迁》word教案 (7)[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2e855ff45f0e7cd185253672.png)
第一章海洋跟海洋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养计划一、教养目标二、课本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天然不雅认为,地球自落生以来就处于永久的活动与变更之中。
改日海陆的分布及其千姿百态的地貌,只是是地球开展汗青的一幕。
本节内容是为进修后面的内容奠基根底。
只要清楚地球外表海陆面积、海海洋位也处于永久的活动跟变更之中,并控制这种活动跟变更的法则,才能准确地说明地球外表所发生的一些地理现象。
本节要紧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桑田桑田的变更、年夜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各部分内容的关联如以以下图所示:说明火山、地动等地理现象说明课本从探究开始,安排这项活动的目标有二:一是让老师开端理解海陆变迁;二是激发老师进修本节内容的欲望,培养进修地理的兴趣。
“桑田桑田的变更〞部分内容不是本节的重点,因此,课本庞杂介绍了地球外表桑田桑田的变更及形成这种变更的缘故跟证据。
对于海陆变迁的缘故跟证据,只要庞杂理解即可,不须要完整控制。
“年夜陆漂移跟板块构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这部分课本起首报告了魏格纳提出了年夜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旨在对老师进展科学史教导跟科学兴趣的培养。
故事之后,课本用一页的篇幅提出三个方面的证据证实年夜陆漂移的不雅点。
最后介绍了年夜陆漂移说的全然内容,并弥补了证实年夜陆漂移学说的一个证据。
为了让老师进一步理解年夜陆是怎样样漂移的,课本还专门安排了一个有关年夜陆漂移的小试验,此试验充分考虑到我国年夜部分地区黉舍的理论情况,特不便于操纵,必定要做。
通过做谁人试验,可以让老师感触到地理课也是可以“做〞的。
这既能培养他们进修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年夜陆漂移。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年夜陆漂移学说的根底上形成的一种学说。
也是现在掉掉落年夜伙儿广泛公认、并能较好地说明地球外表一些地理现象的一种学说。
因此,请求老师不仅理解该学说的全然内容,更主要的是可以应用学说说明地球外表的一些地理现象。
教养重点:1.年夜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全然内容。
2.天下火山与地动分布分布法则。
中图地理八上《海陆变迁》同课异构教案 (2)

海陆变迁【教材分析】本课时所学内容,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的“第三节海陆变迁”;依据的课程标准有两条:(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课时内容包括“海陆的运动和变化”、“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本节是第二节《海陆分布》的延续和深化,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对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学说的一些基本观点.本节教学内容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以求证和探索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 为了达成这一节的学习目标,在设计教学时从现象和实例入手,按照求证和探究的思路步步深入,层层展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3.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培养尊重科学、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教学重点】1.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讨论法、模拟实验法等【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橘子、小刀、书本、木棍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遵循地理教学规律,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倡导自主、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打下良好基础,重点采用读图分析法和模拟实验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展开活动,完成学习内容,并注重实施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新闻导入,激发兴趣:教师:中国网1月26日讯: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25日报道,北海海底发现1万年前远古树林……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教师:这说明海、陆之间会发生变化.导入新课:第三节海陆变迁探究新课●模拟实验,事例验证1.模拟实验:你有几种方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又如何使之由海洋变为陆地?(材料:沙子、水)2.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3.展示图片:说明该地曾经是什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举例:参考教材20页你能举出其它海陆变迁的实例吗?(过渡)海陆变迁的首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地壳为什么会运动呢?●小组讨论,培养科学精神学生:阅读教材20-23页,思考或讨论下列问题:1.100多年前,地质学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魏格纳提出了什么观点?2.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他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假设?寻找到了什么证据?3.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我们应该学习魏格纳的什么精神?教师:评价并总结学生的发言.(过渡)大陆漂移的动力是什么呢?●直观教学,化难为易1.模拟实验, 形象直观教师:(1)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并简单介绍.(2)拿出一个橘子,把橘子切开一个缝,用手挤压,橘子汁从裂缝挤出. 猜想:地球内部炙热的岩浆会从哪里喷出?学生:从有裂缝的地方喷出.教师:我们推测地球表面的岩石层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由几大板块组成的.2.读图析图,巧识板块(1)地壳由几大板块组成?各板块的分布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一致吗?哪个板块完全由海洋组成?请按一定的方位顺序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2)地图上的箭头代表什么?说明了什么?(3)找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结合板块的分布分析板块的哪里比较活跃?哪里比较稳定?3.总结:归纳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4.动画演示:板块的张裂运动形成裂谷和海洋.5.动画验证:东非裂谷带示意图动画验证了板块的张裂运动形成裂谷和海洋.6.模拟实验:用书本模拟板块的挤压运动形成山脉.7. 动画验证: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的形成,验证板块的挤压运动形成山脉.(过渡):板块的挤压或张裂运动会不会引起岩石板块的断裂?断裂时会发生什么?8.模拟试验:让学生握住木棍两端把它折断,感觉手臂有没有震感. 猜测板块断裂会引发地震.9.视频,突破难点教师:播放视频《地震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学生:学生观看视频,理解地震的成因.10.读图验证:读“世界六大板块和山系、火山、地震带分布”,印证了板块构造学说的真实性.11.预言:争当预言家.喜马拉雅山会长高吗?地中海会变大还是变小?红海会变大还是变小?12.快乐游戏,防震演练学生:玩电脑游戏《防震演练》●我收获我快乐本节课小结时,我就充分放开,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到了哪些知识?从而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加以回顾,印象会更深刻,我根据学生回答,点明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及与生活的联系.●课堂练习,巩固新知教师出示反馈检测题,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1.地质学家在研究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_____理论.2.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板块___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______,地壳活动比较频繁.3.板块构造理论把地球的岩石圈分成( )A.五大板块B.六大板块C.七大板块D.八大板块4.板块中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A.印度洋板块B.大西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D.北冰洋板块5.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 )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D.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6.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中海将来会( )A.缩小B.扩大C.不变D.都有可能●板书设计第三节海陆变迁地壳运动原因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海陆变迁大陆漂移学说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课后反思本节课我以新课程理念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遵循地理教学规律,用读图、讨论、模拟实验、播放动画、视频等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海陆的变迁和板块构造理论,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火山地震的成因和山系的形成. 顺利完成学习内容,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八年级地理上册《1.2 海陆变迁》学案 中图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1.2 海陆变迁》学案中图版第一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变迁【学习目标】1、理解地球表面海陆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
2、了解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学说,认识六大板块名称与范围,能够说出世界著名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激情投入,全员参与。
通过学习掌握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提高自救能力。
【学习重难点】了解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学说,认识六大板块名称与范围,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六大板块和火山地震的分布。
【使用说明自学指导】1、自学课本p4-11页,解决问题,独立认真完成学案,并标记学案的重点、疑点。
2、课上充分利用时间记忆学案基础,讨论时小组长组织好“一对一和集体”讨论,并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高效完成任务。
3、展示完毕对学案要用红笔进行修正,补充。
当堂检测要按老师要求统一完成。
一、自学导航-----教材助读(一)沧海桑田的变化1,中国古人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变化,喻为沧海桑田。
2,海陆变迁的原因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二)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1,地球表面并不是______________ 的,地球表面的变化除了______________的变化外,还有______________的变化。
2,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______________提出的。
3,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______________的运动。
4,板快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快拼合而成,其板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5各大板快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正是板快的运动使得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的相对位置不断地______________,6,板快内部比较______________,板快与板快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频繁。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_《海陆变迁》参考教案

《海陆变迁》参考教案本节内容的引入可采用以下方式,主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快捷、高效地达到三维目标。
方案一:承上启下式。
教师提问,上节讲到世界海陆的分布概况,如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南极洲是纬度最高、最寒冷的大陆,都会一成不变的存在下去吗?让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后,举出实例再让学生反思:在地中海海底发现古城遗址;在南极大陆上发现了远古时代存在茂密森林的遗迹——煤。
科学家现己推断如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今后将会逐渐缩小,取而代之的将是大西洋;日本与荷兰都是地狭人稠的国家,近代以来这两个国家本土面积逐渐增加,国家海岸线发生变化等。
这说明了什么?方案二:资料启发式。
让学生解释“沧海桑田,,以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含义,引入课题。
方案三:情景导入式。
运用教科书的探索活动。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探索情境,让学生感受小海龟新家中“陆地”和“海洋”是可以变化的。
还要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设想缩小水面的其他办法。
海陆的运动和变化从活动中让学生领会到:海陆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①地壳运动,②海平面升降,③人类活动。
由于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不是学习的重点,所以只需让学生自行阅读,教师稍作解释即可。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地球表面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对于这一点,学生在学习了第一部分内容之后很容易理解,在此不必过多解释,只需简单讲述即可。
对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教师在讲述中要注意抓住“发现问题一调查问题一提出假说一探险中丧生”这条线索,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
借助教科书第23页图工“海陆分布变化示意”,让学生理解现在海陆分布轮廓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变化而形成的,再以教科书第22页图F南美测与非洲轮廓的吻合,图G古地层的相似性,图H现存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性,让学生读第24页图.J“大陆漂移动力来源示意”,知道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案4 中图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三节海陆变迁1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力量:1、把握海陆变迁的缘由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内容3、把握六大板块名称、分布4、可以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生疏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初步生疏自然界的进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生疏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育同学科学的思考力量。
2、通过阅读示意图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育同学观看力量和想象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舞同学要有勇于探究、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缘由探究始终是科学家们争辩的热点问题。
就学校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古怪心和爱好,对同学有肯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同学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四大洋与七大洲,还记得它们的名称与位置吗?待同学充分发言后导入,我们所生疏的大洲大洋,它们的位置与分布是永恒不变的吗?我们今日这节课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1、海陆的运动和变化(1)请同学们阅读<沧海桑田>小故事,从故事中,你们发觉了什么?同学发言后,老师总结:对,我们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的,只是由于经受的时间漫长,人们很难察觉到。
(设计意图:吸引同学留意力,激发同学的爱好。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2《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2《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海陆分布》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了解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划分,以及掌握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具体情况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了解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大洲和大洋的划分。
2.难点: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图片教学法: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海陆分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地图教学法:通过绘制和解读地图,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海陆分布图片、地图和案例的课件。
2.教学地图:准备世界地图、各大洲地图和各大洋地图。
3.案例材料:收集与海陆分布相关的人类活动案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是均匀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世界地图和各大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通过提问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划分。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2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海陆变迁》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现象。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同时能够认识我国主要的地质构造和地形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较多,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海水与陆地的相互转化,以及海陆变迁的原因,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知的地形、气候知识出发,逐步过渡到海陆变迁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认识海陆变迁的现象。
2.掌握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
3.了解我国主要的地质构造和地形特点。
4.培养学生从地理现象中寻找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概念和现象。
2.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
3.我国主要的地质构造和地形特点。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以案例分析为主,结合实际地形地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4.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的视频、图片等。
2.准备案例资料,包括我国主要的地质构造和地形特点的相关资料。
3.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
2.呈现(10分钟)展示海陆变迁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
然后,通过展示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案1 中图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2节海陆变迁1教学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地理位置;2、让同学理解世界有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利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相关的地理事物,培育同学自己的科学爱好和探究精神。
2学情分析我校八班级同学,中等生及中等偏下同学是全班同学的主力军,因此当前要下大力气培育尖子生,树立榜样作用。
重视中游同学,调动他们的乐观性,不仅教会他们学问,更要提高他们的力量。
带动下游同学,削减差生,擅长发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增加其自信念,鼓舞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因此,老师要面对全体同学,为同学全面进展奠定基础,关注同学情感,制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乐观制造条件,让同学通过预习、课堂呈现等,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引导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依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3重点难点重点: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说出世界有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难点:世界有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能很好的利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相关地理事物。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第一环节:温故而知新同学们!上节课,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起探究学习了《海陆变迁》的第一课时,通过学习,我们对引起海陆变迁的缘由及大陆漂移学说有了较为具体的了解和生疏,(提问同学)检查上节课的学习状况后提出:经科学家探测太平洋和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的缩小,大西洋和红海的面积在不断的扩大;珠穆朗玛峰和阿尔卑斯山等还在不断的上升,假如利用大陆漂移学说能不能解释?(通过问题,引起同学的思考,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导入新课)活动2【讲授】其次环节:导学案引领同学呈现预习效果让同学回答导学案上的相关识记内容(导学案提前发给同学进行预习和初学)依据同学回答书写板书:第三节海陆变迁(其次课时)一、板块构造理论的内容1、地壳由六大板块组成2、各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海陆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
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小论文:已经发生的大地震和火山爆发(附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