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篆刻)校本课程教材【精选文档】
篆刻校本课程纲要

{篆刻校本纲要一、基本项目:1、课程名称:2、开发教师:3、教学材料:4、课程类型:5、授课时间:6、授课对象:~7、学制:8、授课地点:二、具体项目:(一)课程背景:篆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的传统艺术。
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特别要求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通过篆刻教学实践,创建一种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了解篆刻的历史、学会欣赏篆刻艺术、力求篆刻艺术入门。
这对传承篆刻文化,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益处。
因此,本学年度我校开发了《篆刻》这一校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1、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勇于实践和乐于探究的精神,激发起一种强烈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在篆刻的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能力。
2、初步理解篆刻的重要原理,如章法和篆法;初步掌握主要的技能。
如,基本刀法和章法等。
'3、初步养成对篆刻的关注兴趣,提高篆刻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体现学校美术教育的特色性,加速开发和利用更广泛的校本课程。
(三)、课程内容安排:1、篆刻内容:初中生校本课程《篆刻》的教学内容与一般的成人篆刻是有区别的。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教学内容体现出趣味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特征。
因此,教学内容主要设定在识印欣赏与工具材料、刻印过程与方法、刻印技巧、刻印要领、有关篆刻的人文故事等五个方面。
各有侧重,既注重普及性知识技能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各层次教育的较好衔接,又注重差异教学,侧重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篆刻课程对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的目标要求分为两个层次,认知目标分为知道、领会;技能目标分为学会、初步掌握。
本课程重在发展学生对篆刻艺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达到传承拓展篆刻艺术的目的,并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教学内容体现出趣味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特征。
校本课程篆刻教学设计(完整资料)

第一课中国篆刻史一、教材分析篆刻简单的说就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我觉的篆刻模块在高中开设是最有特色的一个模块,作为一种美术形式来说,书法、篆刻本身就是中国最独有的美术形式,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二、教学目标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我国篆刻的起源和历史,使受到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与难点中国篆刻的历史四、讲授新课(一)组织学生按照指定位置入坐,课堂秩序安定后,教师提出印章篆刻课程的要求和规定,诠释学习评价表。
1.进入教室后未经老师同意,操作台上的物品不能擅自动用。
2.上课时未经老师同意,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
3.教室内不得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保持操作场地清洁整齐。
4.爱护工具以及材料,工具使用要规范,课中所用的刀具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得玩耍刀具,更不得把刀尖指向他人。
5.下课后要把自己的操作台收拾干净,把工具和材料放回原来位置,不得随意乱动。
6.离开教室前要清理个人所用的工具及材料,工具放回原来位置,并把自己的操作台几周边场地打扫干净,关好门窗。
(二)导入新课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三)发展历史殷商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
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
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战国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
(四)、结束语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
稍后,邓石如精于书法,特别是篆文隶书,结合书与印,所谓《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不再囿于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
清末民初,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各有风貌。
五、联系实际课下继续搜集有关中国篆刻史的资料六、拓展与提高第二课篆刻分类教学目标了解印章的类型、用途、工具材料等方面的知识;教学重点、难点篆刻分类教学方法1.研究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结合;2.过程与方法结合;3.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结合。
小学篆刻文化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1课时年级:三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篆刻艺术的历史、特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篆刻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篆刻艺术的基本知识。
2. 篆刻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1. 篆刻工具的使用。
2. 篆刻过程中线条的把握。
教学准备:1. 篆刻教材:《走进篆刻》2. 篆刻工具:刻刀、印泥、印石、印床等3. 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篆刻艺术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篆刻艺术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篆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基本知识讲解1. 介绍篆刻艺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
2. 讲解篆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线条流畅、构图简洁等。
3. 介绍篆刻的常用工具和材料,如刻刀、印泥、印石、印床等。
三、实践操作1. 教师演示篆刻的基本步骤,包括:设计印稿、上石、刻制、印泥拓印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 在实践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以下技巧:a. 刻刀的使用:握刀要稳,力度适中,线条流畅。
b. 线条的把握:线条要清晰,转折自然,避免出现断裂或模糊。
c. 印泥拓印:拓印时要均匀,避免出现空白或堆积。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2.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篆刻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篆刻,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篆刻艺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篆刻艺术的基本知识,为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2.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教学质量。
3.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小学校本教材《篆刻入门》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篆刻(试用)本目录第一章:中国篆刻史1、中国篆刻史2、篆刻分类3、篆刻欣赏第二章:篆刻入门4、了解篆刻5、什么时候学习篆刻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7、篆刻规则第三章:如何篆刻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9、篆刻分几个步骤10、篆刻技法第四章:篆刻误区11、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卷首语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入门。
3、如何篆刻。
4、篆刻误区。
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
以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将此学科延续下去。
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给予指正,以便修订。
第一章:篆刻艺术第一课中国篆刻史1、殷商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
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
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战国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
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
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
小学篆刻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篆刻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 学习基本的篆刻工具和材料。
- 掌握篆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篆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 篆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
2. 教学难点:- 篆刻技巧的掌握。
- 刻印时力度和速度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篆刻教材和教学视频。
- 篆刻工具(篆刻刀、印泥、印石、刻刀等)。
- 示范作品。
2. 学生准备:- 简单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
- 准备好篆刻所需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篆刻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展示一些著名的篆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思考。
(二)讲解篆刻基本知识1. 介绍篆刻的工具和材料,如篆刻刀、印泥、印石、刻刀等。
2. 讲解篆刻的基本步骤,包括设计、打样、雕刻、上印泥、印戳等。
3. 讲解篆刻的基本技巧,如力度、速度、角度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套篆刻工具和材料。
2. 教师示范篆刻过程,并解答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2. 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增加亲子互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一幅篆刻作品。
2. 收集有关篆刻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篆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篆刻作品的完成质量。
3.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八、教学资源1. 篆刻教材和教学视频。
2. 篆刻工具和材料。
新学期篆刻教材

篆刻枣庄29中小学部篆刻选修班二○一五年三月目录前言一、篆刻初步1、什么是篆刻?2、篆刻艺术与一般刻章的区别。
3、篆刻艺术的基本发展历程。
4、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二、刻印步骤1、磨平石面2、印稿上石3、执刀4、刀法(1)切刀单刀双刀(2)切刀练习(3)冲刀法(4)运刀三、篆刻的章法四、章法举例五、摹刻作品六、小篆摹写练习前言中国的篆刻,为史而生,又在承载人的见识中形成自己一门独特的艺术,可称之为最早的文字使者,最深的文字底蕴。
亦渐渐形成一种金石精神,且其精神又大都被借喻为一种民族精神的美学范式,于此,篆刻之学,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质与中华民族之精神的一种内涵的日渐增深与外延的不断丰富与拓展。
方寸虽小,可现大美。
方寸之美,丰厚深邃,在观赏之中,在研习之中,在探讨之中,在实践之中。
或曰,方寸之美,在石上,在刀下,在心中。
第一课时篆刻初步1、什么是篆刻?篆刻是一门极具中华民族个性或特色的雕刻艺术。
最初是指把各种古文字镌刻在金石上,其中以篆文为主,故名篆刻。
(关于篆的意思还有别解,这里不详说) 古朴典雅的篆文(其实,近代以来,其他各种书体都已入印)或肖形造型,鲜艳的大红色(一般情况用大红,即中国红,当然也可用其他颜色),极具纪念性和喜庆性,故深受国人喜爱,特别是深受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的喜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篆刻艺术逐渐迈出了国门,也受到许多国际友人的亲睐。
今天,随着2008奥运会会标“京字中国印”在全世界的迅速传播,中国的篆刻艺术,更是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外交部在送给外国元首的礼品中往往都有中国印。
2、篆刻艺术与一般刻章的区别。
篆刻与一般刻章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艺术性与实用性。
篆刻的艺术性是它的生命力。
其艺术性融进了作者的学养、功力、天资、情感、个性特点和匠心独具,而其实用性则是次要的,主要用于书画及鉴赏。
相反,一般刻章则其实用性占据了主导地位,清晰明了、易识实用是它的生命力。
3、篆刻艺术的基本发展历程。
校本教材:篆刻教材(最终版)

形式多样的朱文印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从春秋战国至魏晋跨越隋唐到明清经过几个大的历史阶段的创新与发展,汇成中国篆刻艺术的丰富宝藏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秦汉时代是篆刻艺术的鼎盛时期,元末明清以文人篆刻为主流,在此,产生了众多的篆刻流派,同时出土文物中又有大量的印章被发现,这对金石学的研究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铁线篆源于战国时期,朱白文多是铸印,朱文是阔边细文无残边,印型方正匀整,字体圆润清秀,险细俏俊。
印稿鉴赏之一胸有成竹百花齐放千难一易明清时期治印多使用石材,由于文人篆刻的推崇,篆刻的内容更具文学含义,在创作形式及风格上丰繁灿烂,有的朱文印宽重的边框略带残痕,以显得苍厚古朴,避免了呆板,细画边框亦略击残边,以展现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印稿鉴赏之二奋进天下无双鹤寿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三人行必有我师白石风景这边独好风华正茂以上印稿特点,风格多变,有的刀笔相生,有的刻痕尤浓,苍浑雄健,清劲古雅。
章法与布局亦有变化,或若险细,或若清丽,或若古朴,或若雄健,或若粗浑, 或若静穆,如人之面目,各有其相。
印稿鉴赏之三千寻竹斋百年树人延年禅意发吾所感真水无香以上这几方印稿,布局特点追求浑朴苍劲,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边框的粗细不均,班驳残涩,曲直断接,虚实相生,文字形态的布局,红白相间,疏密对比,紧而不塞,疏而不空,且不规整的边框显得别有一番特色。
技法演示篆刻的运刀技法——冲刀法冲刀法如执毛笔式握刀,五指并力,刀刃锲入笔画上边缘,从右向左冲刀,掉转方向再冲刻一次,双刀完成一个笔画。
七嘴八舌对朱文印的不同形式、特点,你怎样认识?感想如何?边想边做仔细观察,注意结构,自己动手,写写印稿。
按篆刻要领执刀、运刀,动手刻刻试一试。
名人名言“没有艺术,人类生活便会黯然失色。
”——雨果研究拓展篆刻的奥妙还有很多,你可以到网上去浏览,更多的知识在等着你。
古朴凝炼的白文印白文印是秦汉印较多的一种形式,秦代白文印多为凿印,由印工代制,形式上多是“田”形框,印文四字平均分布框内,不论笔画繁简均占四分之一。
《篆刻》课程教学大纲

《篆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玺印、篆刻发展与流变的历史过程;了解不同时期的玺印特点及主要篆刻家的艺术观点与风格特征。
2.了解古代篆刻基本理论和篆刻基本技法;掌握篆刻的基本刀法技法,对汉铸印的渡稿临摹训练达到运刀稳定与准确,兼及凿印的表现能力;对方寸之间字形、章法的把握能力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程学习,提升篆刻分析、解读、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篆刻教程》
2.主要教参书:
(1)《篆刻学》
(2)《印学史》
(3)《历代印风系列》(4)《增订汉印文字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刻(试用)本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目录】第一章:中国篆刻史1、中国篆刻史2、篆刻分类3、篆刻欣赏第二章:篆刻入门4、了解篆刻5、什么时候学习篆刻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7、篆刻规则第三章:如何篆刻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9、篆刻分几个步骤10、篆刻技法第四章:篆刻误区11、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卷首语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 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 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入门. 3、如何篆刻。
4、篆刻误区。
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以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将此学科延续下去。
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给予指正,以便修订。
第一章:篆刻艺术第一课中国篆刻史1、殷商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
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2、战国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
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
在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印章成为君臣关系、商品贸易的重要凭证,并广泛用与竹简与木简的封泥上。
除文字印外,还多见内容为绘画图案,特别是动物图案的装饰性肖形印。
这种肖形印的存在延续到六朝时期,随后逐渐消失。
篆同瑑,篆是一种书体,一般说法就是用篆书来刻制印章便是篆刻。
印章由文人自己动手刻制,传说是在明末,传说王冕发现用花乳石可以刻印,继而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一艺于是广为发展.比较可靠的资料,酷爱印章艺术的文彭,原先自己写印稿子请工匠雕琢;偶然机会遇到市场上有人卖一种叶蜡石,是种青田石的灯光冻,发现这种石质可以雕琢,于是自己动手刻印。
后起之苏宣、朱简、汪关等带领,风气大盛,篆刻遂与书、画分庭抗礼,成为中国美术之一环。
当型态成熟之后,逐渐有了不同的风格,而风格的异同,汇集成不同的流派。
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为徽派四大家。
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
稍后,邓石如精于书法,特别是篆文隶书,结合书与印,所谓《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不再囿于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清末民初,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各有风貌。
印章之印面文字因具不易毁损之特质,通常保留当时之制度与文字,对於研究古代历史而言,古印提供了重要资讯,除此之外,更可自古印上了解古人之生活与情绪!第二课篆刻分类1、古玺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古玺大多是属于战国时期,其中也有春秋时期的遗物.古玺分官、私两类, 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
秦以前写作“□”或“□”。
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
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
古玺制作精工,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
朱文玺有的边栏宽阔, 白文玺多有界格,还有一种朱白文相间的古玺也很别致,可见当时玺的制作已趋成熟。
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过3枚类似古玺的实物,有人据此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与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
秦印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又称半通印)加“日”字格,这是秦印显著的特点。
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
2、秦代《宜野乡印》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灿烂辉煌的时期.汉代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
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 现在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
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尤以私印的种类最为繁多。
汉印以缪篆体入印。
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
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
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的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西汉末年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
东汉的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为东汉末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官员将领经常调动或阵亡,造成封拜频繁,往往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预先准备好的印坯上临时急就刻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饰。
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给后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3、汉代《干官泉丞》(官印) 汉代《孙谦印信》(私印)古代使用玺印时还出现一种封泥,又名泥封。
封泥初发现时,曾被误认为印范,其实是玺印使用时留下的印蜕.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记写公文、帐目、书信等内容,在简牍的递寄往来过程中,为了严守机密和防□杜伪,故在简牍的绳结处加上软泥,然后钤盖玺印,这就是所谓缄。
古时一些物品的封缄也是使用这种方法. 由于玺印在泥上的挤压,封泥形成了宽边和套边,白文玺印在泥上钤盖后还会出现翻“白”成“朱”的特殊效果和古拙厚重的艺术特色。
4、汉代《夷吾》(鸟虫书印) 汉代《齐御史大夫》(封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印章,基本上是沿袭汉印的形制。
南北朝时期,纸张已普遍应用,因此新的钤印方法也随之产生,封泥之法开始废止。
而是使朱砂调制成的印泥来钤盖印章,这就是所谓的濡朱之制.隋、唐、五代直至宋、元的官印,印面增大,竞尚朱文.印文曲屈回绕,借以填补印面的空隙。
到了宋代发展成为九叠篆,失去了传统篆书的优美法度.5、元代《副总领印》(九叠文)隋唐宋元时代,书法绘画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一些人出于鉴藏书画的目的和书画家在作品上钤盖印章渐成风气,从而收藏印、斋馆印和闲文印盛行,这是实用的玺印向篆刻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书法和绘画作品上加盖鲜红夺目的印章,使书画作品能收烘托之妙,印章与书画有机的融为一体,印章成为人们同时欣赏的对象,称金石书画。
宋元时代印章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出现了以此为能事的文人和书画家。
此外,如宋徽宗赵佶□撰的《宣和印史》、杨克一的《集古印格》和王俅的《啸堂集古录》对古代玺印都有辑录,元代吾丘衍写成中国最早印学理论著作《学古篇》。
书画家赵孟頫以擅长刻圆朱文而著称。
宋、元的很多私印,也很有艺术性,有的是出自文人之手。
宋代朱记印和元代花押印,也富有特色,已用隶书、楷书入印,是后世篆刻家重视的印章资料和取法的范体。
古代玺印的材料质地,多为金属和玉石等。
这些印材虽有耗损极慢和垂诸久远的优点,但是由于硬度高,坚涩难刻,古代玺印制作须出自专门的工匠之手。
据传元末画家王冕最早采用花乳石来刻印。
早在古代的玺印中,曾发现有石质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 花乳石易于镌刻,自王冕采用之后,就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
明代文彭也有用灯光石(即冻石)刻印的记载。
石质印材的广泛使用,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6、明代·文彭:《琴罢倚松玩鹤》明代·何震:《听鹂深处》清代金石学盛行,以及历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扩大了篆刻家的视野。
清代篆刻流派之多也为前所未有。
清代初期以程邃最为出色,他的篆刻能“力变文(彭)、何(震)旧习",富有创造性。
他的白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础。
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了兴盛时期,高凤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个性。
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当属丁敬和邓石如。
丁敬的篆刻直接取法明人,主要是朱简,又以汉印为宗,但他不以膺古为目的,而是从多方面汲取营养, 来孕育变化,借古开今,成为浙派的开创者。
这一流派又经后继者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 8人的继承和发扬,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篆刻流派.这 8 位篆刻家也称为西泠八家. 其中的钱松能突破浙派藩篱,章法时出新意,刀法切中带削,富有立体感,成就最大。
自丁敬之后,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是一个开拓者,兼善真、草、隶、篆四体书。
他的篆刻,早期师法徽派,又受程邃的影响,初以小篆入印,后又参以石鼓文、汉碑篆额等笔意,为印外求印开拓了新的途径。
因邓石如是安徽人,故他的篆刻被称为皖派,又称邓派。
清代末叶的许多篆刻家都受其影响,如吴熙载、徐三庚、黄士陵等其中最能传邓派衣钵的是吴熙载,他的篆刻,刀法使转生动自如,充分表现出笔意,有运刀如笔的熟练技巧;他的印婀娜多姿。
后来许多学邓石如的人,都先从吴熙载的篆刻入手。
晚清的篆刻大都笼罩在浙、皖两派之内,毫无新意.另外像翁大年、王石经、胥伦等人的篆刻,虽然功力很深,但一味追踪秦、汉,终嫌缺少创造性。
只是赵之谦、胡□、吴昌硕、黄士陵这几位才华横溢的篆刻家,以高度的创造性使清末的印坛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赵之谦,书画造诣精深,篆刻曾出入浙皖两派。
他不仅借鉴秦、汉玺印,又以碑刻文字入印,形成了他篆刻的多种风貌。
他的白文印端庄,朱文印秀丽多姿,能在刀石之间流露出笔墨情趣.他刻的边款也别具一格,突破了前人窠臼,终于建树了赵派的地位.吴昌硕是清末艺坛的巨擘,他对诗书画印都有精深的造诣。
其篆刻从浙皖两派诸家入手,也曾取法邓石如、吴熙载,后又致力秦汉玺印、封泥、古陶文,把石鼓文的笔意风采融入印中。
他擅长钝刀硬入,刀法冲切兼用.在他的篆刻中,寓秀丽的意趣于苍劲古朴之中,被后人尊为吴派,对国内和日本的印坛都有极大的影响。
这一流派的传人很多,其中赵石、陈师曾为佼佼者.黄士陵篆刻初学吴熙载,后转攻秦、汉玺印,尤喜用金文入印;章法处理颇具匠心,离奇错落,很有趣味;刀法也刚健雄奇,刻印往往不加修饰,也不主张残破.他的篆刻平正朴实,寓拙于巧,在清末印坛中异军突起.由于他客居广州最久,对岭南篆刻家影响最大,有人把黄士陵的篆刻名为黟山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