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元代南戏
元代南戏

高明《琵琶记》
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 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已。相传:则成 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其足按拍处,板皆 为穿。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 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瑞光楼旌之。 我高皇帝即位,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 佯狂不出,高皇不复强。亡何,卒。时有以 《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 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 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南戏成型
综合而成
南戏的体制特点:
(一)剧本结构: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
少则几出,多则几十出。 (二)在表演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 对唱、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 杂剧那样严格。 (三)在音乐上,以南曲演唱。王世贞《曲 律引》:‚北曲主劲切雄丽,南曲主清峭柔 远。‛
《书馆相逢》
[解三酲] 叹双亲把儿指望,教儿读古圣文章。似 我会读书的倒把亲撇漾,少甚么不识字 的到得终养。书,我只为你其中自有黄 金屋,反教我撇却椿庭萱草堂。还思想, 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爹娘!
《书馆相逢》
[前腔)似我做个负久亏心台馆客,
倒不如守义终身田舍郎。白头吟记 得不曾忘,绿鬓妇何故在他方?书。 我只为其中有女 颜如王。反教我撇 却糟糠妻下堂。还思想,毕竟是文 章误我,我误妻房!
位。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此外;还有一种联章体称重头小令(摘翠); 带过曲。
王骥德《曲律》 “渠所谓小令,盖市并所唱小曲也。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由同一宫调的 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 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张协状元第二出
第五章 南戏

• 1)从作品本身看,作品对忠孝的强调贯穿全剧,中心 是宣扬“孝”。
• 2)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他要宣扬“子孝共妻贤” 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 3)从《琵琶记》的社会效果来看,确实收到了宣扬忠 孝观念的效果。
• 2、潜层: • 作为文人,不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蔡伯喈 继续在民间背负恶名。他之所以为蔡伯喈翻案, 是他与蔡伯喈在情感上有呼应和共鸣——对事 业成就的渴望,即读书人十年寒窗、郡中荐试、 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这一系列对于知识分子 来说如意的人生快事有共欲同求。
第三节
• 一、作者简介: •
高明与《琵琶记》
高明:字则诚,号草根道人,浙江温州人。生卒 年不详。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是理学家黄缙的弟子。 个性耿直、恃才傲物。后感悟“功名为忧患之始”萌 生隐遁念头。
•
明•魏良辅《曲律》:《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 虽出于《拜月亭》之后,然自为曲祖,词意高古,音 韵精绝。
• • • • •
一、《荆钗记》
•
表现爱情主题,剧中主要人物王十朋及钱玉莲,不为富贵 所引诱,历尽磨难而不变心,表现了忠于爱情、反抗邪恶的品 格。他们的悲欢离合是不能以封建的节义来概括的。全剧情真 意切,颇为感人,受到后人称赞。
பைடு நூலகம்
• 二、《白兔记》
• 本故事描写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发迹的故事,在剧中,刘 知远是一个被批判的负心人;李三娘的凄苦命运颇为动人。 • 《六十种曲》本《白兔记》语言通俗质朴,有鲜明的民间 文学特色。中间保存着民间风俗习惯(报社、祭赛、保穰), 可见和民间文学的密切关系。
• 在“四大传奇”中,以《拜月亭》的成就最高。 也称做《王瑞兰闺怨拜月亭》、《蒋世隆拜月亭》。 一般认为是元人施惠所作,它是根据关汉卿杂剧《闺 怨佳人拜月亭》改写而成。 1、内容线索: (1)背景线:王朝内乱引起战乱(由于战乱,很多家 族被拆散,人们几乎是流离失所) (2)人物爱情线(主线): 主要讲蒋世隆与王瑞兰的爱情发展,同时兼讲陀 满兴福和蒋瑞莲的爱情发展。
元代南戏

三、《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蔡伯喈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优 柔寡断、委曲求全。 赵五娘体现了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女性生活—— 守礼行孝、历经磨难。
2娘在家中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
3、多种风格的戏剧语言 赵五娘语言本色;蔡伯喈词藻华丽。语言 具有动作性,潜台词丰富。
二、特点
1、分出不分折,长短自由,一般有几十出。 2、无“楔子”,有“家门”,又称副末开场。 3、演唱自由灵活,不限宫调、韵律、主唱,可互唱合唱。
三、流传
最早的南戏,是南宋永嘉南戏《赵贞女》《王魁》,无剧本,仅 存剧目。另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 立身》、《小孙屠》。其中《张协状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 戏文。 宋元南戏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题材为主。主角大都是被谴责的负 心汉。
三、永嘉书会才人《刘知远白兔记》
淋漓痛快,引人入胜。塑造了历经磨难的李三娘形象, 体现了女性悲惨遭遇。富有民间文学特色,文字质朴通俗, 保存古代农村风俗情趣。
四、徐畛《杀狗记》
揭露“酒肉朋友”的无赖心理和卑劣行为,具有劝戒作 用。对手足之情的强调值得肯定,对因财产纠纷引起家庭 破坏的关注具有现实意义。说白富有表现力,语言俚俗。
元代南戏四大南戏南戏之祖南戏四大传奇宋元南戏温州南戏南戏的特点南戏名词解释元末四大南戏南戏琵琶记南戏中兴之祖
元代南戏
第一节 南戏概述
一、概念 南戏:即南曲戏文,用南方方言和曲调 演唱。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温州杂 剧”。 在元末形成拥有不同声腔的新剧种,与 北曲杂剧相对,故称南戏 。上承宋金院本, 下开明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环节。
一、施惠《拜月亭记》 1、在动乱的时代背景之下展开情节,展现社会风貌。 2、运用巧合误会等手法,寓庄于谐、悲喜交融。 3、善于描摹人物微妙矛盾心理,塑造丰富性格 。 4、曲文本色自然,时露机趣。 二、柯丹邱《荆钗记》
元代南戏简介

元代南戏简介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和北杂剧相对。
其流行于温州(永嘉)一代,因此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其产生于南宋,是在北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诸宫调,唱赚,地方俗曲歌舞等逐渐形成的戏曲形式。
在元末明初到清中叶,南戏取代北杂剧的地位,成为戏曲创作的主要形式,明清时被称为传奇。
|《琵琶记》南戏的代表作是《琵琶记》,作者高明,元末人。
故事改编自民间流传很久的《赵贞女》,原来的故事写蔡中郎负心而遭天谴,高明刻意为其翻案,将其改编为全忠全孝之人。
其结构布置最为人称道,作者把蔡伯喈在牛府的生活和赵五娘在家乡的苦难景象交错演出,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戏剧冲突,悲剧气氛更加浓烈。
整部剧最突出的优点在词采上,其既有清丽文语,又有本色口语,尤其在表达人情,表达人物情感上,其效果非常突出。
这部剧核心人物是蔡伯喈,虽然作者有意为其翻案,将其神化,用于宣扬伦理道德,但实际上其体现出来的思想是复杂的。
他不再是一个背亲弃妇的负心汉,而是一个在出仕和退隐,以及各种社会压力之下陷入矛盾的文人形象,尤其在所谓三不从的情节中表现出来。
他是个孝子,父亲让他去应考,他不得不从,他辞婚,牛丞相不从,他辞官,朝廷不从。
因此其写的其实是封建各种伦理道德条目之间的冲突,这就很有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色彩了(笑)。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要比其他的南戏明显高出一截来,这是因为作者高明是本来就是颇有才学的文人,《琵琶记》又是他精心创作的作品。
其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把戏文的剧本创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南戏发展史上的地位颇类似于杂剧发展史上的关汉卿,被称为南戏之祖。
(读到这段,如果让苏童匿名去女频网文站写女频的常用题材,宫斗人神恋什么的,不知道能不能有类似的效果)|《拜月亭》等其他南戏元代南戏除了《琵琶记》之外,还有四大名戏之说,包括《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而《拜月亭》在其中最为突出。
《拜月亭》原本没有流传下来,只有明人改本流传下来。
一般认为作者是元施惠,但存疑。
第五章 宋元南戏

六、《琵琶记》的影响 • 《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 殿》。 • 《缀白裘》入选二十六出。 • 《南词叙录》:“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 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 卓乎不可及已。” • 仿效的典范。双线结构的固定范式;曲律 的广为流传;表演艺术的垂范作用。 • 版本:清陆贻典钞校本《新刊元本蔡伯喈 琵琶记》。 • 赵景深。 • 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
二、南戏的曲折发展: 1.产生时间:早于元杂剧。 • 民间歌舞小戏 , “村坊小曲为之”。 • 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 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 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 亦不甚多。” •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 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 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 渡。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 元刘埙《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说: “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 哇盛,正音歇。”
三、主题: 1、封建说教。 2、反映现实。 3、封建说教和反映现实。 四、《琵琶记》人物: 1、赵五娘: • 《勉事姑嫜》《糟糠自厌》 《祝发买葬》。 • 坚忍不拔、尽责善良、勤劳朴实、处处为他人 着想。 2、蔡伯喈: • 软弱屈从,三不从而又不得不从。知识分子的 两面性。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戏剧结构。 • 两条线索交叉对比发展:蔡伯喈和赵五娘。 • 蔡伯喈内心矛盾的对比。 2、人物心理描写细致。 • 《糟糠自厌》。 3、融本色派与文采派于一炉 ( 1 )配合两条线索,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 • 王国维:“自铸伟词,曲兼南北之胜。”
2.产生地点:温州。 • “九山书会”、“永嘉书会”等专业写 剧团体。 • 才人编写《张协状元》 • 史九敬先《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 温州经济、交通的发展。 • 《赵贞• 分场制,一场称一出。 • 家门大意(副末开场), • 每场都有下场诗。 2、科介:简称为介。 3、音乐特点: ①可换韵、转韵。 ② “南北合套”的特殊的套曲形式。 ③任何角色都可演唱,还可对唱、合唱。 ④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
第五讲 南戏、元代诗文

• 3.在音乐风格上,南曲与北曲不同。王世 贞在《曲律引》中称:“北曲主劲切雄丽, 南曲主清峭柔远”。徐渭在《南词叙录》 中称:“听北曲则神气鹰扬,有杀伐之气; 听南曲则流丽婉转,有柔媚之情”。 • 另外,南戏与北杂剧在叙事及语言方面也 有一定差别。南戏作品往往叙事性强,抒 情性弱,而北杂剧抒情多于叙事。语言上, 南戏的曲文宾白,多口语俗语,俚俗无文 采,而北杂剧的语言则表现出较高的文学 性。
• 陈世美型和宋弘型(宋弘不把糟糠弃,美 名传诵后世知)之外的另一个典型形象。 • 四、运用场面变换的技巧及精练隽美的文 学语言,加强了戏剧效果,同时又极富抒 情气氛。 • 五、把“马踹赵五娘,雷轰蔡伯喈”的结 局改为“一夫二妇”、“一门旌表”的大 团圆结局。
• 3.《琵琶记》的戏剧冲突:三辞三不从:辞 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 • 4.《琵琶记》的主题: • 作者原意:全忠全孝蔡伯喈 有贞有烈赵五 娘 • 客观效果:忠孝不能两全 悲剧命运
•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书生忘恩负 义;明•徐渭《南词叙录》:《赵贞女蔡二 郎》,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里俗妄作也,实为戏文之首。 • 皮黄戏《小上坟》(由南戏《刘文龙菱花 镜》而来):正走之间泪满腮,想起了古 人蔡伯喈。他上京中去赶考,一去赶考不 回来。一双爹娘都饿死,五娘子抱土筑坟 台。坟台筑起三尺土,从空降下一面琵琶 来。身背着琵琶描容相,一心上京找夫
• 愿后死去,必贵携带骸骨回家,方知哥哥 被下狱。后必贵为救哥哥,又被朱令史陷 害,作为杀人正犯捉拿,盆吊而死。必达 去收尸,必贵苏醒,二人回家途中巧遇琼 梅,真相大白。遂将李琼梅、朱邦杰扭到 包公处,李、朱二人被凌迟处死。剧本表 现的重点在家庭伦理、兄弟之情。
• 作品特点: • 孙必达的糊涂懦弱,孙必贵的聪慧刚直, 朱邦杰的狡诈毒辣,都具有一定的个性。 作者着重刻画了孙必贵的精明,朱邦杰的 恶毒,李琼梅的狠毒与孙必达的糊涂,四 个人物地位同样重要,并没有以小孙屠为 中心人物的感觉。“一人一事”的创作实 践,是南戏处于发展时期,尚未真正成熟 的一种表现,也是公案戏尚不成熟的表现。
第五章 元末南戏

南戏的体制第五章 元末南戏Fra bibliotek南戏的兴起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称 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明祝允明《猥谈》说:“ 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明祝允明《猥谈》说:“南戏出于 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 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 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 多。”徐渭《南词叙录》说:“ 多。”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 人所作《赵贞女》 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 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 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 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 早期南戏除《赵贞女》 早期南戏除《赵贞女》、《王魁》外,还有《乐昌分镜》、 王魁》外,还有《乐昌分镜》 《王焕》等戏文,这些戏文的舞台影响很深远,但剧本都 王焕》 没有流传。现传宋元南戏据近人搜辑,有传本的十五本, 有零星曲子流传的百十九本。其中出于《 有零星曲子流传的百十九本。其中出于《永乐大典戏文三 种》的《张协状元》是比较可靠的早期南戏剧本。 张协状元》 到了元末,南戏既在同杂剧的接触过程中汲取它的部分成 就,逐渐显出它的优越性;而随着南方农民大起义而来的 新的政治形势也有利于南戏的流行。这样,南戏才重新趋 向兴盛,产生了高明、施惠等优秀作家,《琵琶记》 向兴盛,产生了高明、施惠等优秀作家,《琵琶记》、 《拜月亭》等著名剧本,并为明清以来的传奇戏奠定了基 拜月亭》 础。
六、元代南戏

元代南戏
二、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一)起源于北宋末期: 明祝允明在《猥谈》:“南戏出于宣和(1129~1
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
1195),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 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二)发祥于温州: 1、城市经济的繁荣 2、民间表演伎艺的兴盛 2、宋室南迁的推动 结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南曲戏文,就在这样的土 壤中孕育、萌发。
糙草率,文学性差些) (五)复兴于元末明初 1、北方作家和演员南下,南北交流合套,体制优势显现 2、从东南沿海向北方大都流布 3、海盐、余姚、弋阳、昆山以及闽南多种声腔的勃兴
3
补充
薛瑞兆《宋金戏剧史稿》:始于温州原 因——环境优越、市场繁荣、经济发达; 有邹鲁之风,书院学舍遍及、文士众多、 书会早立;杂剧百戏盛行。
5
元代南戏
四、南戏结构与特点 (一)最大特点——歌唱时不限宫调,各角色皆可演唱(不
限一人),剧幅不限四段,可以不拘长短,自由发挥。 (二)南戏的体制与杂剧之不同: 1.题目正名 以简单的几句韵脚词句点明全剧的剧情大意,位于开场。 (1)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问内科)且问后房子弟,今日敷演谁家故事,哪本
法胥吏,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和斗争 精神,表达了人民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和渴望。 3、特点: 曲词粗俗、关目有误
10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三、《宦门子弟错立身》 1、时代: 元代中叶(金亡之后、宋亡之前) 2、剧情: 阔少爱戏女私奔入剧团,被父偶召演全家大团圆 3、主题: 反对门阀观念,宣扬婚姻自由;“错”现其局限。 4、特点: 关目清楚,曲白俱佳,南北合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南戏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分支,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
⏹南戏产生的年代,祝允明《猥谈》说是北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际”。
又据刘埙《水云村稿》所述,南宋咸淳年间,所谓“永嘉戏曲”在江西南丰一带也已经很流行。
⏹在《猥谈》和《南词叙录》(徐渭)中著录的最早的南戏剧目是《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都是写男子负心的故事。
⏹宋代南戏也绝少有剧本传世,只有在《永乐大典》残卷中发现的《张协状元》一种,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宋代的旧作。
⏹南戏最初当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南词叙录》说它“即村坊小曲而为之”。
此外,它也吸收了宋词的曲调,以及唐宋大曲、诸宫调等乐曲成分,并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杂剧的影响。
⏹以《张协状元》的情况来看,它的开头是用诸宫调的说唱来叙述故事,然后进入角色的表演,剧中并穿插了不少滑稽取笑的成分。
⏹温州是古老的文化之都,又是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南戏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得以成长,并逐渐扩展到东南沿海一带,进入南宋都城临安。
⏹元灭南宋以后,北方剧作家大批南下,杂剧占领了南方舞台,南戏较之已经高度成熟的杂剧显然相形逊色。
⏹但是,它在南方民众中的基础是相当牢固的,所以仍旧在民间流行。
而且,正是由于北杂剧的南下,造成了南北剧交流的机会,一些北方作家参与了南戏声腔的改造和剧本的编写,一些北方演员参与了南戏的演出。
⏹在这过程中,南戏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
如改编杂剧的剧目,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杂剧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杂剧的一些曲调而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等等,南戏的艺术因而得到进一步提高。
⏹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二百多种,除大约六种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可见元代南戏还是颇为兴盛的。
到元末,《琵琶记》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宋元南戏由于长期流行于民间,不受文人士大夫重视,有剧本流传的仅十九种,不足存目的十分之一,有残文佚曲流传的为一百三十种左右。
现存的南戏剧本,除《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等少数几种,大都经过明人不同程度的修改。
⏹南戏的题材与杂剧既有相同之处:有关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在杂剧和南戏中都是重要的题材,⏹南戏的民间色彩更浓,而文人化的气息较淡:杂剧中《梧桐雨》、《汉宫秋》一类借历史故事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历史意识而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在南戏中几乎没有;反映家庭伦理问题,要求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在南戏中更为集中和强烈。
从《赵贞女》、《王魁》及《张协状元》开始,严厉指斥男子富贵变心就成为南戏最重要的内容。
⏹这种剧作有其具体的社会背景:宋代以来,政权通过科举制度向平民开放,许多“寒士”有了一举成名、步入仕途的机会,这容易造成原有婚姻的不稳定。
⏹但读书求官,并不只是个人的行为,它常常需要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付出努力。
相应地,这些读书人对家庭和家族利益负有一定义务。
⏹在中国旧时代的社会观念中,能够接受以纳妾作为婚姻的补充(当然是对男性而言),而婚变则不能为社会的普遍道德意识所赞同,因为它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和家族的利益。
⏹南戏的体制比杂剧自由。
它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却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它的剧本结构,也不像杂剧那样因为受音乐限制而形成“四本一楔子”的固定模式,而是以人物的上下场的界线分场,可长可短,大都比杂剧来得长;它也不像杂剧那样每本戏规定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而是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各种形式,能把曲、白、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到了明代,杂剧渐渐衰微,从南戏发展而来的“传奇”终于取代了它的地位,这一方面同东南地域文化优势的增长有关,同时,也是由于南戏的自由体制,更便于展开复杂的剧情,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第二节高明的《琵琶记》⏹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
其弟高旸生于大德十年(1306)左右,高明的生年当距此不久;卒年有至正十九年(1359)和明初两说。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理学家黄潽的弟子。
⏹至正五年中进士后,先后任处州录事、浙东阃幕(统帅府)都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官声颇佳。
晚年隐居于宁波城东的栋社,以词曲自娱。
另有少量诗文传世。
⏹从高明的诗文中,可以看到他对仕途险恶的认识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以及对民间疾苦的了解和同情。
⏹另外,他还写了些表彰孝子节妇的诗文。
通过宣扬儒家传统道德来纠正“恶化”的风俗、调和社会矛盾,是高明的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他创作《琵琶记》的基础。
在《琵琶记》的开场词中,作者批评一般的戏剧“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宣称“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表明他有意识地利用戏剧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
但在这前提下,他也触及了一些较为深刻的社会问题。
⏹《琵琶记》是对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改编,写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
蔡伯喈即蔡邕,东汉末著名文人。
⏹在民间传说中,蔡伯喈只是借用历史人物之名。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此诗可看到:⏹一是蔡伯喈故事在南宋已成为民间讲唱文学的流行题材;⏹二是蔡伯喈已被描述成反面人物。
⏹《南词叙录》在《赵贞女蔡二郎》剧目下注言:“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另根据元曲、传统戏剧、民间文艺等各种资料所提及的情况,可知早期民间流传的蔡、赵故事的梗概:⏹蔡伯喈上京赶考,一去不回,不顾父母,遗弃妻子,最后被暴雷震死,是个不忠不孝的反面人物;⏹赵五娘孝顺公婆,艰苦持家,公婆去世,她罗裙包土,替公婆筑坟,背着琵琶上京寻夫,丈夫却不相认,是个孝顺贤惠的苦命妇女。
⏹《赵贞女蔡二郎》是意在维护家庭稳定的伦理剧。
《琵琶记》在保存这一核心内涵的同时,又对剧情作了重大改动。
最关键的地方,是把原来作为反面人物的蔡伯喈改造成一个忠孝双全的正面人物,把他抛弃家庭、另娶贵妻处理为被人胁迫而不得已。
⏹改编后的《琵琶记》,通过蔡伯喈的遭遇,揭示了“忠”与“孝”这封建时代两大基本伦理观念的冲突。
⏹在蔡伯喈赴考之前,他的家庭和谐完满。
当皇帝“出榜招贤”以后,蔡父不顾他的意愿,以事君尽忠、立身扬名方为“大孝”的理由,迫使他上京赴考;⏹考中状元以后,牛丞相强迫他入赘相府,又是以不得违背圣旨为由,用君命和权势来压服;⏹最后蔡伯喈向皇帝要求辞官,仍被皇帝以“孝道虽大,终于事君”的理由驳回。
⏹辞考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使蔡伯喈无法照顾家庭、奉养父母,结果父母在饥荒中死去。
这就是所谓“只为三不从,做成灾祸天来大”。
⏹在封建时代正统观念中,忠、孝原来统一的,但作者却注意到两者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政治权力的绝对要求对家庭伦理的破坏,这反映了知识阶层在维护家庭和服务于政权之间常常会出现两难选择。
⏹所谓“三不从”的情节,同时也反映了以蔡公、皇帝、牛丞相为代表的纲常伦理的现世权力对蔡伯喈个人意志的压迫。
⏹蔡伯喈虽然被塑造成一个孝心昭著、恪守经训的形象,但他也有对新婚妻子的爱恋,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些都因为与君亲之命相冲突而不能满足。
他在一段唱词中说:⏹我穿着紫罗襕到拘束我不自在,我穿的皂朝靴怎敢胡去揣?我口里吃几口荒张张要办事的忙茶饭,手里拿着个战钦钦怕犯法的愁酒杯。
⏹因为个人的意愿被否定,在政治生活中的不稳定感,愈益增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最终,蔡伯喈得到朝廷的旌表和提升,但他仍无法平复因“二亲饥寒死”带来的愧疚。
在这些描述中,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作者揭示了现存道德的不完善乃至虚伪和罪恶。
⏹赵五娘是一个由生活真实和道德理念混合而成的艺术形象。
⏹赵五娘是《琵琶记》中着力刻画的人物。
就其真实性的一面来说,她代表着一种人物类群:在旧时代中下社会阶层,一些妇女往往是家庭的真正支撑者,她们坚韧不拔,忘我牺牲,奉养老人,抚育子女,使丈夫能够在外界获得成功。
在这过程中,她们往往需要忍受巨大的苦难。
⏹而《琵琶记》所刻画的赵五娘,在多方面作了强化,作者为她设计了极端艰困的处境:被丈夫遗弃却必须奉养公婆,家境贫寒而又遭遇灾年,竭力尽“孝”仍被婆婆猜疑……。
这种描写确实集中反映了旧时代妇女身受的非人的磨难。
⏹但从作者的本意来说,即使对赵五娘这样的人物也有同情,主要的还是为了借助严酷的处境来突出男性社会要求于妇女以自我牺牲来维持家庭的品格。
⏹而且,他在赵五娘的性格中加入明确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说教:赵五娘的种种行为,根本上都是“代夫行孝”,而“代夫行孝”,又被解说为妇女的本分;⏹作者甚至借赵五娘之口说:“索性做个孝妇贤妻,也得名书青史。
”这是一种理念的表达,一种道德诱劝。
⏹《琵琶记》作为一部有意识宣扬道德教化的剧作,受到统治者的欢迎。
但剧中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如“忠“、“孝”的矛盾,个人意愿与社会统治力量的冲突,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琵琶记》代表了南戏在进入明清“传奇”阶段之前发展的顶峰,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整部剧情以赵五娘和蔡伯喈不同遭遇的双线并行发展的处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条线是蔡伯喈步步陷入功名的罗网,满心苦闷地处于一片繁华富贵的气氛中,一条线是赵五娘含辛茹苦,拼命挣扎在满目荒凉萧条的境地,许多场面不断交错出现,相互对映,给观众以强烈的感受。
⏹从人物形象来说,虽然夹杂了一些理念化的成分,但无论赵五娘的历经磨难而默默忍受,还是蔡伯喈的进退两难而矛盾苦闷,都有其真实的生活基础。
作者为了达到“动人”的目的,逐步深入地展现他们的性格特色和细微的心理活动,使之有血有肉。
⏹剧中的语言,大都本色自然,能够比较深入地写出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活动。
⏹《糟糠自厌》出中赵五娘两段唱词《孝顺歌》、《前腔》⏹以口头语写心间事,刻写入髓,委婉尽致。
⏹总之,经过高明这位著名文士的加入,南戏从民间俚俗的艺术形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这在戏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四大南戏——《荆》《刘》《拜》《杀》⏹在元末明初,还有些较著名的南戏剧作。
其中《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称为“四大家”。
这些剧作的传世剧本都经过明人的修改加工,已非原貌。
⏹《荆钗记》多被认为是元人柯丹邱所作。
剧本叙穷书生王十朋和大财主孙汝权分别以一支荆钗和一对金钗为聘礼,向钱玉莲求婚,钱玉莲因王十朋是“才学之士”,留下了他的荆钗。
成婚后,王赴京考中状元,因拒绝万俟丞相的逼婚,被调至烟瘴之地潮阳任职。
他的家书被孙汝权截去,改为“休书”,玉莲不信“休书”是真,坚拒继母要她改嫁孙汝权的威逼,投江自杀,被人救起。
王十朋闻知玉莲自杀,设誓终身不娶。
后夫妻间仍以荆钗为缘,得以团聚。
⏹《荆钗记》的开场“家门”声明此剧是为表彰“义夫节妇”而作,它的宗旨是提倡夫妇间相互忠信的家庭伦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