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55页PPT
语言的演变与分化

• 语言地理学还有助于进行方言分区。如:
3、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区别
• (1)确定的范围不同。地域方言以地域的分布确 定范围,社会方言以社会分工、集团的不同确定 范围。 • (2)表现的特点不同。地域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 在语音系统上。社会方言的特点基本表现在一般 词汇上。 • (3)发展的方向不同。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发展成独立的语言,而社会方言在任何条件下 都不可能发展成独立的语言。
• (6)研究地域方言的意义
• 1)汉语方言中蕴藏着大量引人瞩目的语言现象, 对于普通语言学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素材。 • • 2)汉语方言和民族共同语是同源异流的关系。运 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科学地提示方言与共同语 的对应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性。
• 3)汉语方言的材料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依 据。 • 4)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中蕴涵着丰富 的文化历史内容。 • 5)考证古代文献的作者,如果别的线索缺 少或不足时,方言学知识往往可以帮忙。
• (二)台州片:乐清清江、天台、三门、 临海、仙居、黄岩、温岭、玉环 • (三)东瓯片:温州、乐清、瑞安、平阳、 文成、苍南部分、青田东、洞头北 • (四)婺州片:金华、兰溪、义乌、东阳 • (五)处衢片:丽水、云和、景宁、龙泉、 泰顺、遂昌、衢州、江西上饶
• 二、吴语特点 • (一)语音
• 全浊声母、单韵母、入声
(二)亲属语言
• 1、定义: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彼此有 同源关系的几种独立的语言。 • 2、分类: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根据各种语 言的来源(即亲属关系)划分的,一般称 为谱系分类法。 • 按亲属关系的亲疏程度把语言分成: • 语系→语族→语支→语群四大谱系
• 被语言学界公认为独立语言的大致为2790 种。由于这2790种语言中有70%左右没有 相应的文字,而且大部分使用人数并不多, 而语言学家分析并研究过的语言更只有500 种左右。使用人口超过6000万的大语种只 有13个: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 牙语、阿拉伯语、印地语、日语、印尼语、 德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吴方言
湘方言 赣方言
客家方言
粤方言 闽方言
八大方言区:闽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
十大方言区:晋语区、徽语区、平话区(广西中部一带 )
12
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 彼此有同源关系。
祖语/母语/原始语/原始共同语——子语/后代语 原始汉藏语 ———— 汉语/藏语(姊妹语言)
苗:苗语、布努语 瑶:瑶语 未定:畲语
苗瑶
16
我国境内的语系分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境内各民族语言分属于汉藏 、阿尔泰、南亚、马来-玻利尼西亚和印欧等语系,此外 还有一些系属不明的语言。
17
18
第七章 复习与小结
一、简答: 1. 语言演变的原因是什么?(外因、内因,3因素) 2. 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什么? 3. 语言分化的三种情况是什么? 4. 世界语言主要有哪些语系? 二、填空 1. 汉语的七大方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黑话是一种特殊的______方言,具有强烈的______性。 3. 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_____语系____语族;法语属 于_____语系_____语族;阿拉伯语____语系____语族。 4. 中国境内分布的语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
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世界语言谱系
13
世界主要语系:
汉藏语系 印欧语系 阿尔泰语系 南岛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 南亚语系 达罗毗荼语系 乌拉尔语系 高加索语系 闪-含语系 (阿非罗-亚细亚语系) 班图语系(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 尼罗-撒哈拉语系 科依桑语系(霍布督、布须曼语系) 美洲印第安诸语言(语群) 澳洲诸土著语言(语群) 西伯利亚诸语言(语群)
《语言的演变》(经典版)PPT课件

问题1:“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 面”,为什么课文先从语汇说起?
这是因为,比较起来,语汇的变化比语音、 语法更快。这说明文章选择重点也体现着语言演 变的特点。
问题2: 说明语汇的消失,课文为什么以《诗 经·鲁颂》中“马”为例? 作用何在?
原因:在农业社会中,马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耕作和交通的重要工具,人们为了便于交流信 息,给各种各样的马起了专名。
思考问题
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三个部分的主 要内容。
第一部分:阐释语言变化的概貌。 第二部分:阐释语汇的变化
第三部分:阐释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分析第一部分
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主要论 述的问题是什么?
本文主要论述“语言的演变”。
第一节的哪一句话提出了文章的基本观点?
开头第一句话:“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 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②“明哲保身”这个成语,源自《诗经·大 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 是褒义,现在通常用来批评那种不坚持原 则、只顾保住自己的处世态度,变成贬义
附:
a.古褒今贬
①“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 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 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②“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 为褒义。“浑浑”是“浑厚”的意思, “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 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 义。
b.古贬今褒
①“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 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 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 安顺
②“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 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 属于贬义。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 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 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 力,变成褒义词了。
07第七章语言的演变与语言分化

总之
• 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社会的交际是语言演 变的最基本的条件,语言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 响是在这一条件的基础上起作用的,它决定着 每一语言演变的特殊的方向。
三、语言演变的特点
•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 这些特点是由语言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
性质决定的。
渐变性特点
• 语言是社会的每个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 际工具,它存在于群众之中,存在于不间断的 使用之中。与社会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语言不 能老是处在花样翻新的变动之中。这样的变动 非但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语言是全社会 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不能像机器那 样停止运转,进行大修。
• 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都是语言作为交 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 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 • 斯大林指出:“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
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在语言和创造新的 语言,而是经过新质的要素的逐渐积累,也就 是经过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
不平衡性
• 外部——语言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不同(第二节 分化)
目录
• 万物皆流,万物皆变 。 • 两种形式:渐变、突变。 • 语言——渐变 • 细微的变化日积月累,就反映出语言在不同时代的明
显差异 。 • 表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语音、词汇、语法 • 语言的演变指的是语言结构要素的历史变化,即新的
语言结构要素的产生和旧的语言结构要素的消亡。 • 语言不断向着日益丰富、完善、精密的方向演变。
• 汉藏语系 • 印欧语系 • 阿尔泰语系 • 南岛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 • 南亚语系 • 达罗毗荼语系 • 乌拉尔语系 • 高加索语系 • 闪-含语系 (阿非罗-亚细亚语系) • 班图语系(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 • 尼罗-撒哈拉语系 • 科依桑语系(霍布督、布须曼语系) • 美洲印第安诸语言(语群) • 澳洲诸土著语言(语群) • 西伯利亚住语言(语群) • 其他一些语言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语言中语音、词义、语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 及这些系统彼此之间,都有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如把山西汾阳话、北京话和隋唐时的中古音:
三、语言演变的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的性质决定的。所以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 允许突变。 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统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很大的不同。 与社会和交际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也即词汇对社会发展 和交际需求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相比之下,语音 和语法就稳定得多。它们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同时, 在词汇、语音的内部,不同方面的变化速度也是不平衡的。
词汇演变既灵敏又稳固的两个方面,一般词汇变化快 而基本词汇(特别是基本词根)和构词法变化慢,既是语言 演变不平衡性的体现,也是语言渐变性的体现。 语言中成千上万的词都是通过有限的语音形式表达出 来的。在一种语言里,几十个音位的排列组合完全能够满 足语言表达的需要。即使词汇发生急剧的演变,也不会对 音位系统产生明显的影响,或者说不会很快地带来影响。 也即,语音子系统音位及其聚合格局的变化很慢,相对稳 固。
不仅语音、语法、词汇各个子系统及各子系统的不同 方面的变化速度不平衡,就是同一子系统同一方面的语言 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变化速度也可能是不平衡 的。比如北京话的辅音音位/k//ts/两组音在与韵母组合的时 候只有开、合二呼,而/tɕ/组只有齐、摄二呼,那是由于tɕ 组是从/k//ts/两组变来的:开、合二呼前的/k//ts/保持不变, 齐、撮二呼前的/k//ts/变成了/tɕ/,这是辅音声母在不同介 音之前的变化的不平衡,是演变不平衡性在语音子系统内 部的具体表现。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一、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一)语言演变的原因外部因素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1.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2.语言作为认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
内部因素语言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种要素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另一种要素的变化。
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决定着每一种语言的特殊方向。
(二)语言演变的特点1.语言发展的渐变性2.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1)语言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发展变化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发展变化快,有的发展变化慢,即使是同一组成要素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发展也是不平衡。
词汇最快,语音比较慢,语法比较稳定。
(2)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样。
二、语言的分化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1社会方言: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2.地域方言: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的差异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简称方言。
方言形成的原因:(1)地理条件。
(2)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因素。
(3)语言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方言之间的区别主要在语音方面,词汇和语法相对较小。
3.亲属语言:从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
各亲属语言之间在语言要素和语言成份里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同出一源的痕迹。
4.语言的谱系分类语言的“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作出的分类。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
)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
同一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语言等。
语系的形成是一种语言长期地、不断地分化发展的结果:原始基础语(母语)分化为不同的语族,一个语族又分化为不同的语支乃至语群,一个语支或语群再分化为不同的语言。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产生大量同音词,汉语采取加长词的长度的办法以区别同音混淆,导致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汉语语音系统简化引起词汇系统发生巨变。 ▪ 再如,以前只能说“呼叫、呼喊、呼唤”,而有呼机以后,可说“呼我、 呼一下、呼一呼”等,词汇的变化必然又导致词语组合形式的变化。
使用人口超过6000万的大语种只有13个:汉语、英语、俄语、法 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印地语、日语、印尼语、德语、孟加
拉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其中汉语的使用人数最多,英 语的使用地域最广。
联合国将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和阿拉伯 语列为正式工作语言。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 (一)渐变性
▪ 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
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因此不可
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
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这样才能有人们的需要相适应,
语言演变
Company Logo
与
语言分化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1
www.art-com.co.kr
语言演变的原因
Company Logo
一、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 首先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的变化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随新事物出现新词,如“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二、社会方言 2、分类 1)语言的年龄变体 由人们年龄上的差别而产生的语言变体。 个人的年龄变体 群体的年龄变体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二、社会方言 2、分类 2)语言的性别变体 说话人因性别上的不同而产生的语言变体。 生理特征不同;行为、服饰、礼节方面的 规范不同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二、社会方言 2、分类 6)黑话(隐语) 秘密团体以隐秘的方式传情达意而产生的语言变体。 内部一致性 强烈排他性 搬石头——绑架儿童 请观音——绑架青年妇女 洋票——绑架外国人 拷票——拷打人质 剪票——断指、剪耳 撕票——杀死人质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1)语言的各个要素发展速度不平衡。(词汇>语 音>语法) 2)语言的同一要素内部发展速度不平衡。(一般 词汇>基本词汇) 3)不同时期语言发展速度不平衡。(社会变动越 大,语言变化越剧烈) 4 )不同地域的语言(方言)发展速度不平衡。 (中国北方>中国南方) 5)不同社会方言发展速度不平衡。(儿童方言> 青年方言>老年方言)
汉语从双唇塞音声母分化出唇齿音声母 Nhomakorabea大约开 始于 9世纪或更早,到 12 世纪完成,经历了大约 三百年。
“他”由先秦的无定代词演变成第三人称代词经历 了大约一千多年。先秦古籍中的“他”有两种写 法:它、他,本来的意义是“别的”。例如: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西汉和东汉前期,“他”字的意义和用法仍然和 先秦一样;东汉后期,开始发生变化,指“别 人”,到了唐初,“他”字开始具有第三人称代 词的语法功能,盛唐以后确立起第三人称代词的 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