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详细介绍中药材及饮片规格等级的形成
中药饮片分级标准

中药饮片分级标准
中药饮片的分级标准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 原材料的质量:包括药材的种类、产地、采收时间、外观形态、内在特性等。
一般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
2. 制作工艺:中药饮片的加工制作过程对其品质也有很大影响。
制作工艺包括炮制方法、炮制时间、炮制工艺等,也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
此外,中药饮片也可以根据部位形态色泽划分药物等级,每个药物的标准是不同的,等级划分也是不同的。
例如,常用的三七是每500克20头以内,二等货为每500克30头以内。
白芷每公斤36头以内是一等,每公斤60头以内是二等,每公斤60头以外是三等。
有些中药饮片也是不分等级的称为统货,统货多是全草果实种子类的药材,品质没有太大差异,不分规格和等级成为统货,比如益母草柏子仁补骨脂等均为统货。
浅谈划分药材 商品 规格 等级 的方法

浅谈划分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方法浅谈划分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方法2011-05-2116:20浅谈划分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方法中药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质量低劣的中药材,即使其炮炙、制剂和用药如何正确,也不能获得应有的疗效。
近年来,中药质量每况愈下,以次充好,不标明商品规格等级或与药材不符;以假充真,以栽培药材冒充道地药材,贵重药材掺假、造假等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中药的疗效,损害人体健康。
笔者在工作中及市场上了解到中药材及饮片也存在上述一些问题。
因此,医院药学人员应掌握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划分方法,做好中药质量验收工作,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常用划分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方法如下。
1按产地不同来划分同种药材,其产地是否地道,外在和内在质量是不同的,划分的规格与等级也不一样,如防风、广藿香、麦冬、白芷等。
防风按产地不同分为:关防风、口防风、西防风、川防风和云防风。
产于东三省、内蒙东部的称"关防风",质量最佳,为地道药材;产于内蒙西部、河北的称"口防风";产于山西的称"西防风",质稍次。
"川防风"和"云防风"属两省地区用药,主产于四川、云南。
又如白芷按产地不同分为:禹白芷、祁白芷、杭白芷、川白芷。
"禹白芷"产于河南长葛、禹县;"祁白芷"产于河北安国;"杭白芷"产于浙江、福建;"川白芷"产于四川遂宁。
2按采收季节不同来划分由于采收的季节不同,质量差异也较大,如天麻、三七,按采收期不同划分为"冬麻"和"春麻"两种规格。
"冬麻"于冬季采收,体重饱满,质优;"春麻"于春季采收,皮多皱缩,体轻质泡,质次。
两种规格的天麻又按公斤的个数划分为1~4个等级;每公斤26和46个以内,质坚实,半透明,断面白色,角质样者为一等和二等;每公斤90个以内,断面黄棕色,稍有空心为三等;每公斤90个以外,有碎块、空心及未去净粗皮者均为四等。
中药饮片规格分级管理及其质量评价

管理纵横176中药饮片规格分级管理及其质量评价周加伦(太极集团重庆市永川区中药材有限公司,重庆 402160)摘要:中药饮片在生产、经营以及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有统一、规范的分级评价标准,目前对中药饮片的管理,绝大多数以外观、性状等传统的方式进行饮片的分级质量管理,但现阶段中药饮片原料药材来源多元化发展,而且中药饮片原材料种植规模不断拓展,传统的分级及质量评价标准不再适用现阶段中药饮片的发展,所以要重视中药饮片规格分级管理及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分析,并重视传统管理方法与现代管理方法的有效结合,建立新的、科学、合理的中药饮片分级及质量评价方法,进而有效保证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中药饮片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中药饮片规格;质量管理;分级方法;质量评价;探讨引言中药饮片规格等级形成、等级研究以及等级划分是人们热切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是中药材质量评价非常重要的内容,加强中药饮片规格分级管理及质量评价的研究分析,有利于有效保障中药饮片的质量,而且有利于中药材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所以要加强中药饮片规格分级管理及其质量评价分析,形成统一的中药饮片规格等级标准,促进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一、中药饮片分级管理发展现状分析现阶段我国中药饮片绝大部分仍然以传统经验鉴别方法来判断中药饮片的质量优劣,对中药饮片的分级主要是按照外观、色泽以及断面特征等进行,在《中国药典》以及《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中都对中药饮片的性状进行了有关的规定,但是并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作为有效的支撑,尤其是对中药饮片专属性的评价内容及方法,并不能有效体现饮片分级及质量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及实用性。
在中药饮片的生产炮制过程中,由于并没有统一规范的分级评价标准作为指导,一定程度上造成中药饮片的优价政策并不能有效实行,这也会制约中药饮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会造成中药饮片应用混乱问题,所以要重视加强中药饮片规格及质量标准应用的研究分析,要为中药饮片的分级管理及合理应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如何快速识别中药材的三六九等

如何快速识别中药材的三六九等如何快速识别中药材的三六九等就像职业分为三六九等,中药材作为特殊的商品也有相应的规格等级,前一阵朋友托我代买三七,我问她是自用还是送人,如果自用,三七的个头越小越好,因为有研究发现三七的有效成分主要在皮部,体积越小,相应的皮部有效成分就越多;如果送人的话,那肯定是个头越大越好了,但肯定价格会更贵。
按理说,小个的三七有效成分相对更多,价格应该更贵啊,但反而是个头大的值钱。
这就不得不提到中药材的商品规格等级了,如果你对此能有所了解,就不难理解个中缘由了。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如何快速识别中药材的三六九等的知识,欢迎阅读。
规格等级的主要分类方法从现在市场上中药材的流通情况看,规格等级划分主要有六种方式。
一是依据野生和栽培区分规格等级;二是依据个头大小(粗细)区分规格等级;三是依据性状(质地、颜色、形态)区分规格等级;四是依据产地区分规格等级;五是依据产地加工方法区分规格等级;六是依据纯度区分规格等级。
这六种方法基本上可以囊括目前流通较广的90%以上的中药材。
接下来我们就分别看看这六类方法所针对的中药材品种。
野生和栽培野生和栽培是区分规格等级的重要标准,不过有两个限制条件:首先这类药材的野生品和栽培品要有较大的供给,从而有条件形成商品;其次这类药材的栽培品与野生品在外观上有较大差异。
多数情况下栽培品的价格要低于野生品。
栽培药材年限与野生药材有差异像白薇、柴胡、前胡、防风、何首乌、猫爪草、秦艽、伊贝母、黄芩、香附、雪上一支蒿这类药材就有野生品和栽培品的区别。
它们野生品的生长年限较长,而栽培品种植年限较短,而市场传统上又认为栽培品年限不足会降低品质和效力,造成野生药材和栽培药材价格差异较大。
栽培药材农艺措施不当而对于白花蛇舌草、半夏、鱼腥草、知母、灵芝、丹参、夏枯草等在年限上野生与栽培差别不大的药材,也有栽培和野生的规格等级区分,为什么呐?这与栽培药材农艺措施不当有关。
中药饮片规格、等级制定标准管理制度=

中药饮片的规格、等级制定标准管理制度1 目的为了规范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包装时,饮片规格、等级制定统一化和标准化,制定本制度。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中药饮片规格、等级制定管理。
3 责任生产技术部、质量管理部、中药饮片车间。
4 内容4.1 中药饮片规格、等级制定4.1.1 中药饮片规格的制定需要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213炮制通则)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附录—中药饮片)下的要求,科学、细致地规范成品饮片规格。
等级根据产品质量选择可分为:选、特级、一级、二级。
饮片标签项下“规格”一栏应标识为“炮制规格+(等级)”,例如净(选)、净(特级)、厚片(选)、薄片(二级)、麸炒(选)、醋炙(选)等。
未设置等级的饮片标签项下“规格”一栏应标为“炮制规格”,例如净、厚片、薄片、短段、长段、麸炒、醋炙等。
原则上不使用“炮制规格+(统)”,例如厚片(统)、醋炙(统)等。
4.1.2 炮制方法为净制时。
炮制规格应为:净。
4.1.3 炮制方法为切制时。
炮制规格应为:极薄片、薄片、厚片、短段、长段、块、细丝、宽丝等,原则上不使用模糊定义:片、段、丝等。
其他不宜切制者,炮制规格一般应“捣碎”、“粉碎”或“碾碎”等。
4.1.4 炮制方法为炒时。
炮制规格应为:清炒、麸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土炒等。
原则上不适用模糊定义:炒。
4.1.5 炮制方法为炙法时。
炮制规格应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等。
原编码:SA09-022-00 工艺规程和标准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第2页共2页则上不使用模糊定义:炙。
4.1.6 炮制方法为制炭时。
炮制规格应为:炒炭、煅炭等。
原则上不使用模糊定义:制炭、炭等。
4.1.7 炮制方法为煅时。
炮制规格应为:明煅、煅淬等,原则上不使用模糊定义:煅、煅制等。
4.1.8 炮制方法为蒸时。
炮制规格应为:液体辅料名称+蒸,如水蒸、酒蒸、醋蒸等。
原则上不使用模糊定义:蒸。
4.1.9 炮制方法为煮时。
77种中药材等级标准

77种中药材等级标准
中药材的等级标准是根据中医药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的,主要包括外观、理化性质、杂质含量、活性成分含量、微生物限量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常见的中药材等级标准:
1. 一级品,外观完整,无虫蛀、霉变、破损等现象,理化性质符合国家标准,杂质含量极少,活性成分含量高,微生物限量符合国家标准。
2. 二级品,外观基本完整,无严重虫蛀、霉变、破损等现象,理化性质符合国家标准,杂质含量较少,活性成分含量一般,微生物限量符合国家标准。
3. 三级品,外观有轻微瑕疵,理化性质基本符合国家标准,杂质含量较多,活性成分含量较低,微生物限量符合国家标准。
4. 四级品,外观有明显瑕疵,理化性质不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杂质含量较多,活性成分含量较低,微生物限量超出国家标准。
此外,不同的中药材在各地区可能会有特定的等级标准,因此
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定。
中药材的等级标准对于保证中药质量、药效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药产业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药饮片的等级分类

中药饮片的等级分类
中药饮片是指经过炮制和加工制成的中草药材,常用于中医药的治疗。
根据其质量和功效的不同,中药饮片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分类。
一等品中药饮片是最高质量的一类,通常具有完整的植物形态和天然的颜色,无虫蛀和霉变。
这种等级的中药饮片在品质上严格符合国家药材标准,药效明显,药用价值高。
一等品中药饮片一般是由名贵中药材炮制而成,如人参、鹿茸等。
二等品中药饮片是质量次于一等品的类别。
它们具有较好的形态和颜色,但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虫蛀或霉变。
这些中药饮片的药效仍然较好,可以用于一般的中医治疗。
二等品中药饮片常由一些较普遍的中药材加工而成,如黄芪、当归等。
三等品中药饮片是质量较差的一类。
它们的形态和颜色可能有缺陷,如不规则的形状或颜色变淡。
这些中药饮片在药效上可能不如一、二等品那样明显,但仍然可以用于中医的一些基本治疗。
三等品中药饮片多数由普通的中药材加工而成,如山楂、决明子等。
四等品中药饮片是质量最差的一类。
它们常常存在明显的形态和颜色缺陷,且药效不明显。
这些中药饮片多数是由劣质或次生材料制成,通常被用作辅助药物或作为商品饮片的原料。
除了以上的等级分类,中药饮片还可以根据其制作工艺、市场销售和功效等方面进行更具体的分类。
在购买中药饮片时,消费者应注意查看相关证明,选择可靠的药店或药品生产企业,以确保购买到质量优良的中药饮片。
中药饮片的等级分类对于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使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规格与等级的划分依据

中药材规格与等级的划分依据
中药材的规格与等级的划分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观特征:中药材的外观特征是划分规格和等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外观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完整度等。
一般来说,规格越大,等级越高。
2.品质特性:中药材的品质特性也是划分规格和等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品质特性包括味道、气味、质地等。
一般来说,品质越好,等级越高。
3.有效成分含量: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也是划分规格和等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有效成分含量是指中药材中所含有的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的含量,一般来说,有效成分含量越高,等级越高。
4.产地和种植环境:中药材的产地和种植环境也是划分规格和等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产地和种植环境下生长的中药材,其质量和品质也会有所差异,产地和种植环境越好,等级越高。
以上是划分中药材规格与等级的一些常见依据,不同的中药材可能还有其他特定的划分标准和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材百科】一文详细介绍中药材及饮片规格等级的
形成
中药材及饮片分规格等级是中药材市场长期存在的一个现象,这似乎与现代医学对药物的认知格格不入。
药品不分等级,是现代医学对药品的科学诠释,它的基点在于强调药品的均一性。
药品不是有效成分越多、药效越高越好“是药三分毒” ,绝大多数药品的有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药效也往往和毒副作用相伴。
药物工作者通常是在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区间作为药物质量的最佳点,有效成分过多或过少,药效的过之与不及都是不可药用的废品。
然而中药早在梁代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就有分等的说法:如麦门冬“以肥大者为好”。
又如石斛以细实,色如金,形似蚱蜢髀者为佳,而茎形长大而色浅的木斛就是差货了。
存在应有其必然性,我们可以从中药材及饮片规格等级的形成过程和机理,去探讨其中合理的一面。
1.基源不同产生的规格
1.1 同种药材不同来源
同一药材来自不同种的动植物,这在中药中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
例如大黄的来源为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这类药材因基源不同,加上其采收、加工方式也多有不同,药材的性状也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规格等级。
1.2 栽培品种不同
药材经过长期种植以后,会出现不同的品种,在表观性状上会在较明显的区别,进而形成不同的规格等级。
如菊花有怀菊、亳菊、滁菊、杭菊、贡菊等多个规格,杭菊中又有杭白菊和杭**之分。
2.生产中产生的规格
2.1 野生药材生境不同
野生药材在不同环境下受光照、水分、土壤等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生长状态。
如农田杂草性半夏与山林中半夏,农田水分、光照、营养丰富,生长在这里的野生半夏茂盛、块茎较大。
如果没有除草剂等人为因素影响,农田野生半夏能够形成一定产量。
山林地区光照不足、土壤养分有限,这里的野生半夏生长缓慢,块茎较小。
2.2 野生与家种不同
伴随种植技术的发展,一些药材会有野生和家种两种情况。
例如防风产于亳州的为家种品,产于内蒙古的为野生品,二者外观形态差异较大、价格悬殊。
2.3 产地不同
各地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常会赋予药材不同的外观性状和内在质量。
不管是野生药材还是家种药材,其会因为不同地域而形成不同的规格等级,也是产生道地与非道地不同规格的最重要原因。
目前同一种药材种植区域跨度很大,也就带来了较大的种植技术上的差异,这就容易出现外观性状和内在质量不同的现象。
例如市场上流通的杭白菊主要分别来自浙江和江苏两个主产地,其在外观形态就有一定的差异。
2.4 采收时间不同
药材种植过程中,药农会根据药材本身的**性和市场需求在不同时间采收药材,这就会形成不同的规格等级。
例如金银花在市场上分为四、五个规格等级。
按照生长时间先后分为头茬花、二茬花、三茬花、四茬花等,其在外观形态和绿原酸含量上差别较大。
2.5 生产中的其他情况
药材种植方式不同产生的规格等级,如坝川芎与山川芎;因营养条件不同产生的不同的规格等级,如栽培的地黄可因锄草不勤或缺少肥料而变得瘦小。
贮藏条件的不同或时间的长短也会产生不同规格等级,如新货、陈货、闷货等。
3.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规格等级
3.1 产地加工方式不同
药材采收后,不同地方的药农加工方式会有差别;也有根据用途不同采用不同的加工方式。
这种加工方式差别会使药材形成不同的规格,如人参,人参采收后直接干燥后称为生晒参,人参经过浸润、清洗、分选、蒸制、晾晒、烘干等工序加工的称为红参。
二者加工方式不同,规格不同,临床应用也不同。
3.2 净选形成不同规格等级
中药材的净选一般在产地进行,分为水选、风选、筛选。
净选是去除药材的非药用部位、泥沙杂质、虫蛀霉变品。
药农或者药商通常会利用筛选或挑选除泥沙杂质的同时对药材进行去小留大,亦有去大留小和去杂,如葶苈子去荚。
风选法即去轻留重,除去瘪子。
亦有去重留轻,除去砂石杂质。
作为农副产品,同一批次药材内的各个个体通常还是有明显差异的,药商针对差异进行分选,也会产生不同的规格等级。
因形状不同用分拣法分出不同的规格等级,如蚕羌与大头羌。
3.3 干燥形成的不同规格
中药材的干燥分为阴干、晒干、烘干、发汗、蒸煮后干燥。
药材的不同干燥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规格,如人参晒干或烘干形成生晒参,如蒸后干燥则是红参。
3.4 切制形成不同规格等级
大多数中药材要经过切制后成为中药饮片才能入药,如黄芪材直接垂直于横断面切成圆片,与横断面成一定角度切成马蹄片或斜片,还有先整条压片再切成长片等多种规格。
黄芪圆片多用于中医临床配方或者药企制剂制药投料;斜片和长片多用于消费者做茶饮,比较美观,价格也略高。
同一规格黄芪饮片由于大小、厚度、颜色不同又会分为不同等级。
3.5 分选产生不同规格等级
由于原药材的大小不一,再加上药材各部位大小粗细不一,切制后会造成中药饮片的差异,加上切后多会出现碎屑渣,故商家多会筛选或风选。
风选或分拣法产生不同的规格等级,这类药材非常多。
如切后不筛选,一般称为统装饮片。
如筛选去小留大,即为选装饮片。
3.6 炮制产生不同规格等级
中药在入药前常会有许多不同的炮制,如半夏,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元胡,也有生用、醋制、盐制等,形成多种炮制规格的商品。
4.小结
通常认为,中药材和饮片是按其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和疗效的高低分出规格和等级的。
高价的中药材及饮片就是有效成分含量高、疗效高的好货。
但从我们对以上药材及饮片等级的形成原因的分析上看,并不能表明中药材和饮片的规格等级与其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和疗效的高低有多少关系。
中药材与化学药不一样,它还同时有着农副产品的属性。
农副产品在生产、收获和加工过程中很难做到感官形态及内在品质的一致,商品依其规格和等级的不同而出现价格上的差异也是必然。
药品可依据其特殊性不分等级,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农副产品都有分级出售的现象。
农副产品一类商品等级的一个特有的现象—“卖相” 。
“卖相”往往与中药材的内在质量没有相关性,只是大小比较均匀的药材可能品质更稳定一点罢了。
多年来我国的中药质量管理一直是依照西药管理的模式,只有符合药典的正品和不符合药典的废品、伪品。
只要是符合药典的药,都被认定为可以药用,而其中市场上存在的规格和等级,均被认为不属于有关部门管辖之列。
中药材及饮片规格等级的现象及问题很少有人加以研究,包括这些规格等级是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因此,本文就中药材和饮片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形成的依据作一个初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