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增广贤文教案4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第一篇: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语句,熟读成诵;2、学生能品味经典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出经典语句的意思;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使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语句懂得孝顺的重要性,并指导自己的行动;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熟读成诵;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使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语句懂得孝顺的重要性,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古典音乐)简单介绍《增广贤文》:是由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
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
但中心讲的是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
二、授新课1、出示原文。
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
(2)个别试读。
(3)小小火车开起来,开到我们小组来。
(4)按节拍读。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
为你的诵读配上合适的节拍,先试一试。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同学们充满韵味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韵律之美,它的内在之美你们领会到了吗?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3、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意思都明白了,谁现在能够试着来背一背?没事的,通过一些小游戏我们很快就会背过的!高低音(师生、同桌互背)找个别背计时背(4人一组)三、理解思考:1、在这四句话中哪句话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2、通过故事让学生深入思考。
播放视频故事《负米孝亲》四、融汇贯通:1、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爱很深很深,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请同学们静下心来,仔细回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说一说父母平时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们的?(学生自由发言)2、可我们平时是怎样来做的呢?做个家务活给父母要钱,一说就是我替你干了什么什么。
增广贤文教案4

教学内容: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求人须求英雄汉,济人须济急时无。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教学目标:1、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利用表演等多种形式,体会学习校本课程的乐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积累了《增广贤文》里的一些名言,谁愿意背一背。
看到你们都跃跃欲试,我们一起津津有味地来背一背,好吗?(学生背)你喜欢哪一条和大家说一说。
二、谈话导入1、前面,大家已经学习积累了很多名言名句,那通过学习,你能谈谈你都有哪些收获吗?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校本课程《增广贤文》(板书)。
三、讲解新课(一)、讲解: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1、我们学习的第一条名言就是:(出示)谁来读读。
2、交流自学。
你对这句话都有怎样的理解呢?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就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说,开始吧。
3、学生汇报。
教师补充。
要相知道戒酒的办法,清醒时看看喝醉人便知道如何做了。
4、如何运用。
想一想,什么时候能用上这句话呢?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二)、讲解:求人须求英雄汉,济人须济急时无。
1、引入:同学们对这句话理解的比较透彻,我们再来看看这句名言,(出示)谁来读读,我们一起读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2、读出不同语气。
这句话说的是求人要求英雄,接济人要接济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人。
3、结合自身,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三)、讲解: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1、看故事,明道理。
(北宋宋太宗继位之后,生活十分节俭,但对百姓却毫不吝啬。
有一年,冬天,天下大雪,太宗披着狐皮还觉得冷,他回到宫中,命人端来火盆、美酒。
他独自喝酒,抬头见宫外大雪飘飘,他想到这么冷的天,那些缺粮少炭的人家会更加难过。
想到这,他命人带上木炭和粮食去送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家。
《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教案第一章:导入《增广贤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增广贤文》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阅读《增广贤文》的开篇,感受其文学价值。
教学内容:1. 介绍《增广贤文》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历史地位。
2. 朗读并解析《增广贤文》开篇的篇章,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中国古代的谚语和俗语。
2. 介绍《增广贤文》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历史地位。
3. 朗读《增广贤文》开篇篇章,如“人之初,性本善”等。
4. 解析开篇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增广贤文》中的篇章进行阅读,并简要阐述其寓意。
第二章:学习《增广贤文》中的智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增广贤文》中的篇章,领悟其中的人生智慧。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选取《增广贤文》中的几篇经典篇章,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
2. 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这些篇章的寓意,领悟人生智慧。
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增广贤文》中的智慧。
2. 选取《增广贤文》中的几篇经典篇章,让学生朗读并理解其寓意。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篇章的理解和感悟。
4. 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强调篇章中的重要人生智慧。
第三章:探讨《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思考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选取《增广贤文》中涉及道德观念的篇章,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2. 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这些篇章的道德观念。
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
2. 选取《增广贤文》中涉及道德观念的篇章,让学生朗读并理解其道德观念。
3. 设计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感悟。
5. 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强调道德观念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增广贤文教案1-9

课题:《增广贤文》一总序第2节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增广贤文》一的原文及译文。
明白书中讲的道理.教学内容:昔日《闲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贤乃国之宝,儒为席上珍.农工与商贾,皆宜敦五伦。
孝弟为先务,本立而道生.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2学生谈感受。
二、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活动广角。
1、朗诵并且背诵。
2、学生讲讲还知道哪些孝敬的小故事。
3、小组合作交流应该怎样对待父母,表演一下。
课题:《增广贤文》二总序第4节教学内容:孝当竭力,非徒养身。
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
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二),老师今天在学习新课前先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知道了什么?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过渡:对了,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孝敬父母是最被人们看重的。
父母养育了我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无数心血,我们要懂得关心父母,孝敬父母.请看——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
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教案增广贤文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格言集,其中包含了许多精辟的道德箴言。
这些箴言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智慧和道德的真理,对人们的生活与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教案将选取一些增广贤文进行解读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1. 了解增广贤文的背景和特点;2. 理解并分析增广贤文中的道德准则,并在实际生活中用之;3.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和品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介绍增广贤文的背景和特点,并引导学生对其中的道德箴言进行思考和讨论。
二、分析和解读(10分钟)选取一些增广贤文,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德准则和智慧。
三、情景演示(15分钟)选择一段增广贤文的内容,进行情景演示,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会其中的道德准则。
四、讨论和交流(15分钟)学生围绕着增广贤文中的一些道德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倡导积极向上的声音。
五、写作和表达(1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条增广贤文中的道德准则,写一篇短文或演讲稿,表达自己对该准则的理解和实践。
六、总结和反思(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思考其中的道德准则对自己的影响和启发。
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中阅读增广贤文,并选择一条自己认为有启发的道德准则,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评价:1. 教学设计合理,层次清晰,能够使学生对增广贤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2. 教具和活动设置丰富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通过情景演示、讨论和写作等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六年级下册增广贤文教案

六年级下册《增广贤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增广贤文》中的名句。
(2)理解《增广贤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掌握《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增广贤文》中的名句和典故。
(2)学会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向他人传达《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增广贤文》中的名句。
(2)理解《增广贤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3)掌握《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 教学难点:(1)理解《增广贤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含义。
(2)将《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增广贤文》中的名句和典故。
2. 案例教学法: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增广贤文》中的奥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增广贤文》的内容,了解其中的名句、成语和典故。
2. 学生准备:预习《增广贤文》,对其中的一些名句和典故有所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增广贤文》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增广贤文》中的名句和典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增广贤文》,注意其中的名句和典故。
(2)让学生举例解释《增广贤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小结:5.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增广贤文》中的名句。
国学教案《增光贤文》

国学教案《增广贤文》第一章:简介《增广贤文》1.1 教学目标了解《增广贤文》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增广贤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增广贤文》的价值和影响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增广贤文》的背景和意义难点:《增广贤文》的价值和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增广贤文》的背景和意义互动法:讨论《增广贤文》的价值和影响1.4 教学内容《增广贤文》的起源和编写背景《增广贤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增广贤文》的价值和影响1.5 课后作业复习《增广贤文》的背景和内容思考《增广贤文》的价值和影响第二章:学习《增广贤文》的语句和词义2.1 教学目标掌握《增广贤文》中的重要语句和词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增广贤文》中的重要语句和词义难点:理解《增广贤文》中的道理和哲理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增广贤文》中的重要语句和词义互动法:讨论《增广贤文》中的道理和哲理2.4 教学内容讲解《增广贤文》中的重要语句和词义分析《增广贤文》中的道理和哲理2.5 课后作业复习《增广贤文》中的重要语句和词义思考《增广贤文》中的道理和哲理第三章:探讨《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3.1 教学目标理解《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3.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难点:理解《增广贤文》中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互动法:讨论《增广贤文》中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3.4 教学内容讲解《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分析《增广贤文》中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3.5 课后作业复习《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思考《增广贤文》中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第四章:解读《增广贤文》中的故事和寓言4.1 教学目标理解《增广贤文》中的故事和寓言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4.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增广贤文》中的故事和寓言难点:解读《增广贤文》中的故事和寓言的意义和道理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增广贤文》中的故事和寓言互动法:讨论《增广贤文》中的故事和寓言的意义和道理4.4 教学内容讲解《增广贤文》中的故事和寓言解读《增广贤文》中的故事和寓言的意义和道理4.5 课后作业复习《增广贤文》中的故事和寓言思考《增广贤文》中的故事和寓言的意义和道理第六章:实践与应用生活中的《增广贤文》6.1 教学目标学会将《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和智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6.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将《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应用到生活中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增广贤文》的智慧6.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增广贤文》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增广贤文》的智慧6.4 教学内容分析生活中的案例,展示《增广贤文》在实际中的应用讨论如何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合实践《增广贤文》的智慧6.5 课后作业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可以如何应用《增广贤文》的道德观念和智慧设计一个实践计划,将《增广贤文》的原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七章:《增广贤文》与文化传承7.1 教学目标了解《增广贤文》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增广贤文》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和传承7.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增广贤文》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增广贤文》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和传承7.3 教学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增广贤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比较研究法:比较《增广贤文》与其他文化作品的相似之处和差异7.4 教学内容研究《增广贤文》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增广贤文》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和传承7.5 课后作业研究其他文化作品,比较它们与《增广贤文》的相似之处和差异第八章:《增广贤文》与现代社会8.1 教学目标分析《增广贤文》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探讨如何将《增广贤文》的智慧应用于现代社会8.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增广贤文》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难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增广贤文》的智慧8.3 教学方法社会调查法:调查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增广贤文》的态度和应用情况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增广贤文》的智慧8.4 教学内容调查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增广贤文》的态度和应用情况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增广贤文》的智慧8.5 课后作业思考《增广贤文》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设计一个行动计划,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增广贤文》的智慧第九章:《增广贤文》与个人成长9.1 教学目标理解《增广贤文》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和启示学会如何借助《增广贤文》的智慧来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9.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增广贤文》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和启示难点:如何运用《增广贤文》的智慧来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9.3 教学方法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个人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增广贤文》的智慧来解决个人成长中的问题9.4 教学内容分析《增广贤文》对个人成长的启示和影响探讨如何运用《增广贤文》的智慧来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9.5 课后作业反思个人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总结学习《增广贤文》的过程和收获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10.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总结学习《增广贤文》的过程和收获难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10.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第一章中《增广贤文》的背景和内容的学习。
《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教案第一章:简介《增广贤文》1.1 了解《增广贤文》的背景和作者1.2 探讨《增广贤文》的价值和影响1.3 分析《增广贤文》的文学特点第二章:学习《增广贤文》的篇章结构2.1 分析《增广贤文》的篇章结构特点2.2 学习如何正确理解和解读《增广贤文》的篇章2.3 练习运用《增广贤文》的篇章结构进行写作第三章:品味《增广贤文》的词句之美3.1 分析《增广贤文》中的经典词句3.2 学习欣赏《增广贤文》中的修辞手法3.3 练习运用《增广贤文》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第四章:领悟《增广贤文》的人生智慧4.1 分析《增广贤文》中的人生哲理4.2 学习如何将《增广贤文》中的智慧应用到生活中4.3 分享自己从《增广贤文》中学到的人生智慧第五章:传承与创新《增广贤文》5.1 探讨如何传承《增广贤文》的文化价值5.2 学习如何将《增广贤文》融入现代生活中5.3 探索如何创新性地发展《增广贤文》文化第六章:深入解读《增广贤文》中的故事与寓言6.1 分析《增广贤文》中的故事与寓言6.2 学习如何从故事与寓言中提炼人生哲理6.3 练习运用故事与寓言进行道德教育和价值引导第七章:《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7.1 探讨《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7.2 学习如何将道德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7.3 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坚守传统道德价值第八章:《增广贤文》中的友谊与人际关系8.1 分析《增广贤文》中对友谊与人际关系的描写8.2 学习如何从《增广贤文》中汲取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8.3 练习运用《增广贤文》中的观念改善人际关系第九章:《增广贤文》中的自然与生命观9.1 分析《增广贤文》中的自然与生命观念9.2 学习如何尊重自然和珍爱生命9.3 练习运用《增广贤文》中的自然与生命观念进行思考和创作第十章:《增广贤文》在教育中的应用10.1 探讨如何将《增广贤文》应用于教育实践中10.2 学习如何利用《增广贤文》进行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10.3 分享教育实践中运用《增广贤文》的心得与经验第十一章:《增广贤文》中的家庭与亲情11.1 分析《增广贤文》中对家庭与亲情的描述11.2 学习如何从《增广贤文》中汲取家庭与亲情的重要性11.3 练习运用《增广贤文》中的家庭观念来增进亲情关系第十二章:《增广贤文》中的励志故事与典范12.1 分析《增广贤文》中的励志故事和典范人物12.2 学习如何从励志故事中汲取力量和勇气12.3 练习运用《增广贤文》中的励志元素来激发个人潜能第十三章:《增广贤文》中的智慧与谋略13.1 分析《增广贤文》中的智慧和谋略13.2 学习如何运用智慧和谋略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3.3 练习运用《增广贤文》中的智慧谋略来进行决策和规划第十四章:《增广贤文》中的经济与财富观念14.1 分析《增广贤文》中对经济与财富的观念14.2 学习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经济与财富问题14.3 练习运用《增广贤文》中的经济与财富观念来指导实际生活第十五章:《增广贤文》的教学实践与反思15.1 分享教学实践中应用《增广贤文》的经验和效果15.2 讨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15.3 反思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向和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增广贤文》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涵盖了《增广贤文》的背景介绍、篇章结构分析、词句之美品味、人生智慧领悟、传承与创新探讨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时教学内容: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求人须求英雄汉,济人须济急时无。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教学目标:1、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利用表演等多种形式,体会学习校本课程的乐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积累了《增广贤文》里的一些名言,谁愿意背一背。
看到你们都跃跃欲试,我们一起津津有味地来背一背,好吗?(学生背)你喜欢哪一条和大家说一说。
二、谈话导入1、前面,大家已经学习积累了很多名言名句,那通过学习,你能谈谈你都有哪些收获吗?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校本课程《增广贤文》(板书)。
三、讲解新课(一)、讲解: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1、我们学习的第一条名言就是:(出示)谁来读读。
2、交流自学。
你对这句话都有怎样的理解呢?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就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说,开始吧。
3、学生汇报。
教师补充。
要相知道戒酒的办法,清醒时看看喝醉人便知道如何做了。
4、如何运用。
想一想,什么时候能用上这句话呢?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二)、讲解:求人须求英雄汉,济人须济急时无。
1、引入:同学们对这句话理解的比较透彻,我们再来看看这句名言,(出示)谁来读读,我们一起读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2、读出不同语气。
这句话说的是求人要求英雄,接济人要接济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人。
3、结合自身,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三)、讲解: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1、看故事,明道理。
(北宋宋太宗继位之后,生活十分节俭,但对百姓却毫不吝啬。
有一年,冬天,天下大雪,太宗披着狐皮还觉得冷,他回到宫中,命人端来火盆、美酒。
他独自喝酒,抬头见宫外大雪飘飘,他想到这么冷的天,那些缺粮少炭的人家会更加难过。
想到这,他命人带上木炭和粮食去送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家。
)2、小结:《雪中送炭》的典故就像人最渴是送一滴水就像送甘露一样。
那如果人酒醉后再添酒就不应该了。
2、资料扩展。
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的著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四)、讲解: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意思是喝酒时不乱说话是好样的,钱财上清楚才是有作为的人。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四名名言,你喜欢哪句就试着和同桌背一背。
回家后背给爸爸妈妈听,并说说你从中明白了哪些道理。
第18课时教学内容:积金千两,不如多买经书。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增广贤文》的原文及译文。
明白书中讲的道理。
2、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谁来说说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和道理?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中的话。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1、领读“积金千两,不如多买经书。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1、“积金千两,不如多买经书”这句话中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师:意思是我们与其积攒很多钱,不如多买些儒家经典好书来看。
告诉我们要多读书。
2、“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中“廪”、“虚”、“愚”分别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谈一谈对这句话的见解呢?师:有田不耕仓库就会空虚,有书不读子孙就会愚笨。
仓库里空虚了日子就会难,子孙愚笨了怎么知晓礼义呢?3、讲故事,明道理。
(故事一: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
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
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
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
”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
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
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故事二: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明道年间,方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1、那我们联系实际,来说说,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2、让我们牢记这些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
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五、课堂总结第19课时教学内容: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
美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首先听老师讲一个典故,然后想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老师讲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穷秀才进京赶考。
他只顾赶路,错过了宿头。
眼看天色已晚,他心里非常着急。
正在这时,一个屠夫走过来,邀他到自己家里去。
屠夫与秀才谈得很投机。
于是屠夫随口问秀才说:“先生,万物都有雌雄,那么,大海里的水哪是雌,哪是雄?高山上的树木哪是公,哪是母?”秀才一下被问呆了,只好向屠夫请教。
屠夫说:“海水有波有浪,波为雌,浪为雄,因为雄的总是强些。
”秀才听了连连点头,又问:“那公树母树呢?”屠夫说:“公树就是松树,‘松’字不是有个‘公’字吗?梅花树是母树,因为‘梅’字里有个‘母’字。
”秀才闻言,恍然大悟。
秀才到了京城后,进了考场,把卷子打开一看,巧极了,皇上出的题,正是屠夫说给他的雌水雄水、公树母树之说;很多秀才看着题目,两眼发呆,只有这个秀才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不久,秀才被点为状元。
他特地回到屠夫家,奉上厚礼,还亲笔写了地块匾送给屠夫。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引出: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师:听有修养的人一席话,胜过读了十年书,受益匪浅。
人如果不读书、不懂礼义,没有知识,与牛马穿上衣服没有两样。
我酿造美酒是因为喜欢客人,我花了许多钱买书是因为爱书。
救人一条命,胜过建一座七层的佛塔。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老师讲解介绍。
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句中的“浮屠”。
原来解作佛塔,整句的意思是救人性命,功德无量,远胜为寺庙建造七层佛塔。
其实,“浮屠”本是梵语的音译,意思即是“佛陀”,指世家摩尼。
后来大概因“屠”字令人联想到“屠宰”等意思不太好的词语,所以渐渐被音近的“佛陀”取代。
而“七级浮屠”的“浮屠”,梵语buddhastupa,音译后的略称也是“浮屠”。
所以,“浮屠”既可解作佛陀,亦可解作佛塔。
塔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建筑,也是一种纪念、礼拜用的建筑物。
塔起源于印度,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
印度最初的塔形状像坟墓,在方的平台上砌筑一座半球形的塔身,上面做成各种形状的塔尖。
这样的塔在古代印度梵语的译音叫“浮屠”,意思是埋葬佛的坟墓。
佛骨焚化以后成了彩色晶莹的珠子,埋在「浮屠」里,七层的塔称作七级浮屠汉唐时期,塔随着佛教一起传到中国,和古代建筑结合起来,融合了中国南北各地的楼、阁、亭的特色,发展了千姿百态的中国古塔。
三、课堂总结《增广贤文》通篇用韵,朗朗上口。
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熟读成诵,回去把今天所学的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说说你都明白了哪些道理。
第20课时教学内容: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一、明——明确学习内容1、出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中的四句话。
二、知——知晓文章本意1、领读。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师:“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
”意思是城门着火,用护城河水救火,水尽鱼死。
指受到牵连。
庭前长出吉祥的草,这种好事不如没有。
要想得到富贵,必须要用气力下工夫。
经过多年努力也还不够,一旦毁坏却十分彻底。
三、思——深入思考理解1、这些话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2、老师讲故事。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
曾经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
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他也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陈尧咨看到了,跑过来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
”陈尧咨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
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熟能生巧罢了。
”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尴尬地将老翁打发走了。
3、学生思考,你明白了什么?(任何过硬的本领都是练出来的。
只要肯下功夫,勤学苦练,反复实践,就可以做到“熟能生巧”。
)四、品——品读深刻的意蕴1、品典故,知由来——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