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

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
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

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轻中度)ICD-A86.x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抽搐、嗜睡、意识障碍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脑实质受损征象。

3.脑电图(EEG)可显示局灶性或弥散性异常。

4.头颅CT/MRI检查可显示脑水肿、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

5.抗生素治疗前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到中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无细菌、结核菌和真菌感染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2.对症治疗:高热时降温,惊厥时止惊、降颅压防止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抗病毒治疗。

4.必要时糖皮质激素治疗。

5.必要时应用保护脏器功能、营养神经药物

6.必要时针灸、康复等综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轻中症2-3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卫生部疾病编码ICD-A86.x00病毒性脑炎。

2.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

(3)心电图和X线胸片,并根据病情复查;

(4)脑电图;

(5)头颅CT/MRI;

(6)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涂片、培养、病毒性抗体)。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血乳酸、血氨、自身抗体、甲状腺相关抗体;

(2)血、脑脊液自身免疫性相关抗体

(3)并发其他感染患者行分泌物或排泄物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七)选择用药。

1.抗病毒药物:阿糖腺苷、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等。

2.合并细菌感染时应用抗生素。

3.渗透性脱水利尿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和速尿等。

4.抗癫痫药物:频繁痫样发作者依据癫痫发作类型选用。

5.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等。

6.保护脏器功能、营养神经药物

7.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相关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有所好转或基本恢复。

2.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重症病毒性脑炎或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出现呼吸肌麻痹,需机械通气治疗;频繁癫痫持续发作;深昏迷;严重感染等并发症须进入ICU治疗。

二、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ICD- A86.x0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3周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精编版

国家卫计委临床路径及其病种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CP)是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治疗、护理、康复、检测等所制定的一个最适当的,能够被大部分患者所接受的照护计划。是既能降低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又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诊疗标准。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团队协作,增加了患者本人的参与,使医疗护理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医疗工具。 临床路径的定义 临床路径是指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等多个相关学科研究者针对某个 ICD对应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预期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控制为目的, 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诊疗计划,以规范医 疗服务行为、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路径病种: 卫生部于2009年末出台22个专业112个临床路径病种,随后于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又先后推出临床路径病种,截止2013年2月一共345个临床路径病种。 一、呼吸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1.肺血栓栓塞症 2.社区获得性肺炎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支气管扩张症 5.支气管哮喘 6.自发性气胸 7.肺脓肿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结核性胸膜炎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慢性支气管炎 12.特发性肺纤维化 13.胸膜间皮瘤 14.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二、消化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1.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胆总管结石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大肠息肉

6.反流食管炎 7.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上消化道出血 13.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14个临床路径病种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脑出血 3.吉兰—巴雷综合征 4.多发性硬化 5.癫痫 6.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肌萎缩侧索硬化 10.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颈动脉狭窄 12.颅内静脉窦血栓 13.视神经脊髓炎 14.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四、心血管内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8.房性心动过速 9.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14.心房颤动介入治疗 15.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

2016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xxx人民医院 2016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2016年结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和医院实际,我院临床科室对以下科室开展了如下病种的临床路径:内科系统:不稳定型心绞痛、社区获得性肺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症、急性左心衰、糖尿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细菌性痢疾、小细胞肺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外科系统:腹股沟疝、剖宫产、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胆石症、输尿管结石、膀胱肿瘤、自发性气胸、股骨干骨折、慢性鼻窦炎、腮腺多形性肿瘤、大隐静脉曲张、老年性白内障、凹陷性颅骨骨折、急性阑尾炎、卵巢良性肿瘤等,全院共开展了近35中疾病。针对以上病种临床路径我院制定了实施方案,2015年1月至今,我院严格按照卫生部要求执行临床路径规范,开展临床路径诊疗工作,按规定使用药物,如果病情变化,无法执行临床路径时,将退出临床路径,确保患者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得到正确的诊疗服务,根据疾病诊疗指南确定出院标准。 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组织 医院通过院委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营造试点工作氛围。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

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设于医务科,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上报,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 二、制定工作制度加强管理 为规范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临床路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等.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确定了15个专业,35个病种数。 三、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成果 我院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2015年全院共开展466例,完成353例,中途退出113例,完成率76%,中途退出率24%。进行比较好的病种如下: 腹股沟疝进入路径33例、退出路径病8例、平均住院天数4.63天、平均住院费用6813.21元。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81例,退出路径5例、平均住院天数6.82天、平均住院费用3600.元。 剖宫产进入路径42例、退出路径10、平均住院天数3.89天、平均住院费用6500元。 老年性白内障进入路径85例,退出路径12例,平均住院天数3.69天、平均住院费用4500元。 胎膜早破进入路径112例,退出路径18例,平均住院天数3.21天、平均住院费用3500元。 2016年全院第一季度共开展308例,完成239例,中途退出69例,完成率77%,中途退出率22%。

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

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 一、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ICD-10:A86/G0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病学》(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3周有/无病毒感染史。 2.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癫痫发作、精神改变、意识障碍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脑实质受损征象。 3.脑电图(EEG)显示局灶性或弥散性异常。 4.头颅CT/MRI检查可显示脑水肿、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实质)病变。 5.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白细胞轻中度增高,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无细菌、结核菌和真菌感染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病学》(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 1.抗病毒治疗。 2.糖皮质激素治疗。 3.抗生素治疗。 4.对症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轻症3-4周,重症或并发症严重者6-8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86/G05.1病毒性脑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就诊时或治疗过程中出现昏迷者进入重症病毒性脑炎路径,余进入轻症病毒性脑炎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 (3)心电图和X线胸片;

221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2016 年版)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ICD-10 A04.903或腹泻,ICD-10 K52.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 1. 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50g/ 日),粪便稀薄(含水量〉85% ; 2. 同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3. 流行病学史可以为病原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4. 实验室检查:便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潜血等,需 行便培养、霍乱弧菌培养、血常规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 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

华消化杂志,2013,33(12): 793-802 )。 1. 饮食治疗; 2. 补液治疗; 3. 止泻治疗; 4. 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 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霍乱弧菌培养、 PCT肝炎病毒梅毒HIV、炎性肠病相关抗体、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D-二聚体 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 2.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血培养(T>38 C)、血气分析、腹部CT腹部平片、肺CT结肠镜、肠系膜血管CT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 一般治疗,软食、流食或半流食,注意休息,消化道 隔离;

惊厥持续状态诊疗指南

惊厥持续状态诊疗指南 【概述】 惊厥持续状态指一次惊厥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者发作间期意识不能恢复的2次或2次以上连续发作达30分钟以上。约85%发生在5岁以内。表现各种各样,分类有所差异。一般以临床和脑电图相结合对诊断较实用。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发作时以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为主。根据发作形式可分为①全身强直-阵挛持续状态或称大发作持续状态;②阵挛性癫痫持续状态;③强直性癫痫持续状态;④肌阵挛持续状态;⑤部分性发作持续状态,也称为持续性部分性癫痫。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病因多种多样,死亡率较高、存活者后遗症较多,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常呈"轻微"抽动、呼吸暂停,肢体强直等奇异动作,发作形式多变,常由一个肢体游移到另一个肢体或由一组肌群移到另一组肌群。某些重症新生儿在ICU抢救期间,可能会因使用呼吸机等原因应用肌松剂,此时惊厥的临床表现不明显,甚至缺乏,需经脑电图监测方能诊断。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以意识障碍和(或)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可为癫痫的首发症状。常见以下两类:①复杂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凝视、语言中止、自动症和各种精神症状。常有面部阵挛或

抽动,亦可进展为全身性惊厥发作。可持续数小时、数日甚至数月,中间可有波动。脑电图异常电活动常见于颞区、额区或枕区。②失神癫痫持续状态:多见于10岁以内患儿。发作时呈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朦胧状态或仅有思维和反应变慢,严重意识混浊时则缄默不语、少动、定向力丧失,感觉、思维、记忆、认知等均有障碍,可有各种自动症表现,发作后不能回忆。持续数小时、数日、数月不等,可能被误诊为精神障碍类疾病。可进展为全身惊厥性发作。发作时脑电图呈持续性双侧同步对称的3HZ棘慢波(典型失神,长时间发作后波率可稍慢)或持续弥漫性高波幅1~4HZ不规则棘慢波、多棘慢波或慢波(不典型失神)。 【病史要点】 1.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尤为重要。应注意病儿是否有发热,发作前有无精神症状,意识改变程度。首先应判断是否由颅内病变引起的惊厥。持续状态。若系无热惊厥,应考虑电解质紊乱或其它生化改变引起。另一类则可能是癫痫病或肿瘤类疾病等引起发作。必须考虑年龄的特点。新生儿常见病因为电解质紊乱和产伤引起的脑损害、窒息、细菌性脑膜炎,并且发作时可以不典型。常表现为强直-阵挛性或强直发作。婴幼儿期以电解质紊乱、高热惊厥、脑发育不全、脑膜炎、脑炎和婴儿痉挛症等多见。发作类型多数为全身性发作。儿童期的病因多种多样,发作类型也各异。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 【概述】 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有多种病毒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包括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乙脑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等。病毒感染主要累及脑实质,若同时累及脑膜,且脑膜炎的表现较为明显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感染中毒症状一般不严重,病程相对自限,以不同程度的发热、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惊厥、瘫痪、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体征为主要表现。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水痘、腮腺炎、麻疹、乙脑、手足口病等流行,有无相关疫苗预防接种史。 2. 前驱感染如单纯疱疹感染时,有无口周疱疹的前驱感染征象。 3.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病程中有无肢体瘫痪或精神行为异常。

【体检要点】 1、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反射等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四肢肌力、肌张力变化,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呼吸节律变化。球结膜是否水肿。 2、一般体检中注意体温、呼吸、心率,有无皮疹、腮腺肿大、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病毒感染时外周血象WBC常正常或下降,以淋巴细胞为主,但乙脑病毒感染时血象白细胞总数可达(10~20)×109/L或更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数十成百增高,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HSV脑炎早期及乙脑早期常以多核细胞为主,HSV感染时脑脊液可有出血性改变。 3、脑电图背景常为弥漫性中高幅慢波活动,或局灶性慢波活动增多;部分患儿可见痫性放电波。 4、头颅影像学脑CT和MRI显示颅内病灶可呈多灶性分布,伴弥漫性脑水肿征象。脑干脑炎或小脑炎者见脑干、小脑部位病灶。HSV脑炎可见颞叶底部或额叶病变,可呈出血坏死型脑炎,或继发脑梗塞。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 家有小溪 一、查房目的 了解病毒性脑炎病人的病因病理 分析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症状与治疗要点 掌握发病后的病情观察,急救处理 探讨护理中的重点、难点 二、汇报病例:一般情况,病情进展,辅助检查,治疗,目前情况 三、概述 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危重者呈急进性过程,可导致死亡及后遗症。根据累及部位不同,表现为脑炎和脑膜炎,当病毒感染累及脑膜时称病毒性脑膜炎,仅累及脑实质时称病毒性脑炎,而脑膜和脑实质同时受累时称病毒性脑膜脑炎。 四、病因及病理 病因:很多病毒都可以引起脑炎,其中最为常见的病毒,即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他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EB病毒等。 病理:脑组织水肿、软化及坏死,脑膜充血,脑膜及血管周围有单核、淋巴和浆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及周围组织坏死;神经髓鞘变性以及神经元破坏。 发病机制 病毒自呼吸道、胃肠道或经昆虫叮咬人体,在淋巴系统繁殖后,通过血液循环感染到达各种脏器,在入侵神经系统之前,机体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病毒可迅速繁殖,直接破坏神经系统。神经组织对病毒抗原的剧烈反应导致的脱髓鞘病变、血管和血管周围损伤,造成供血不足。 病毒性脑炎引起神经系统损伤,主要由于: ①病毒对神经组织的直接侵袭: 病毒大量繁殖,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②神经组织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 剧烈的组织反应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和 血管及血管周围的损伤,而血管病变又影响 脑循环加重脑组织损伤. 六、什么叫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 其特征的病理变化是神经纤维的髓鞘脱失而神经细胞相对保持完整。髓鞘的作用是保护神经元并使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得到很快的传递,所以,髓鞘的脱失会使神经冲动的传送受到影响。 临床表现:病毒性脑炎: 1、前驱症状:一般为急性全身感染症状:发热、头痛、呕吐、腹泻。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ICD-10:K51.-01),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临床病程为慢性复发型。 (二)诊断依据。 根据《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美国胃肠病协会对于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和英夫利西单抗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作用的报告》(Gastroenterology 2006 Mar;130(3):935–9)。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 (1)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3)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3.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为: (1)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 (2)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 (3)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黏膜病理学检查: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表现。 (1)活动期: 1)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2)隐窝有急性炎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 3)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 4)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内科临床路径

目录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1) 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表单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5)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5)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7) 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 (10) 一、支气管扩张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0) 二、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表单 (12)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14) 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4) 二、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表单 (17) 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 (20) 一、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20) 二、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表单 (23) 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路径 (26) 第一诊断为肺血栓栓塞症(ICD-10:I26.001/I26.901) (26) 二、肺血栓栓塞症(低危、中低危)临床路径表单 (28) 三、肺血栓栓塞症(中高危、高危)临床路径表单 (31) 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 (33) 一、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33)

二、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表单 (36) 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 (39) 一、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39) 二、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表单 (42) 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 (44) 一、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44) 二、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表单 (47)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 (49) 一、大肠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49) 二、大肠息肉临床路径表单 (51) 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 (55) 一、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55) 二、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表单 (57)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60)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60) 二、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表单 (63) 肝脓肿临床路径 (66) 一、肝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66) 二、临床路径表单 (68) 胃恶性肿瘤临床路径 (73) 一、胃恶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73) 二、胃恶性肿瘤临床路径表单 (75)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郭冬梅 病毒进入神经系统及相关组织可以引起炎症性的和非炎症性的改变,我们称之为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根据病原学中病毒核酸的特点,病毒可以分为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能够引起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 DNA 病毒中的单疱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RNA 病毒中的常见的有脊髓灰质炎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等。 病毒性脑炎其发病机制有三种。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急性病毒脑炎病毒直接经过血流神经轴索或细胞到细胞的传递方式侵犯脑基质,造成脑的炎症。感染后脑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的变化造成静脉周围的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样改变。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急性脑炎或脑膜炎综合征,也可形成潜伏状态或者持续性的感染状态,早复发性和慢性转移。 病毒性脑炎临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说它的病原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症状前驱症状都有类似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也有的可以发热、全身不适等,随着疾病的进展,脑实质受累的症状比较突出,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或者肢体的活动功能障碍等等。 在体征上我们可以查到脑炎的病人意识的障碍、肌力及肌张力的改变,椎骨受损害等等,脑适质受损的体征。脑脊液检查,颅内压正常或者可以轻度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改变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轻到中度增多。脑脊液蛋白可以轻度增高,脑脊液的糖的含量一般正常。这和其他细菌性感染是有区别的。病毒性脑炎的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清以及脑脊液的病毒抗体检测,可以有阳性的改变。病毒性脑炎还有一个确诊的依据,就是经过脑活检可以发现非特异性的炎性的改变,而且细胞核内可以出现嗜酸性的包含体,电镜下可以发现细胞内的病毒颗粒,这也是我们确诊的依据。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

**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效果评价 我院2014年9月正式开始临床路径工作已半年,选出我院临床路径完成例数较多的7个病种与实施临床路径前比较,从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平均医疗费用的变化进行效果分析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威宁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病案室,选择白内障、腹股沟疝、阑尾炎、2型糖尿病、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七个病种,将按临床路径管理的七个病种出院统计资料作为临床路径组,从病案管理系统中筛选出我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之前的相同条件的七个病种的统计资料作为对照组,采用历史对照组研究方法,对这两组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医疗费用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二、结果 临床路径管理前后平均住院日比较

临床路径管理前后平均医疗费用比较 选出的7个病种临床路径中平均住院日指标下降幅度达到11%—44%,平均住院费用除白内障无变化外,其他6个病种指标下降幅度达到4.8%—35.5%,说明衽临床路径管理后,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住院天数,降低住院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同时通过临床路径实时监控,又能维护和提高医疗质量,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三、讨论 我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半年来,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减少了医疗费用,表明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单病种质量管理模式,是值得我们去实践和推行的。 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病床周转次数,可以有效利用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院效率。实施临床路径,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

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等,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有效缩短了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减少无效住院日,使患者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医疗及护理服务。 对有变异的患者,认真记录,寻找原因,不断完善各病种临床路径流程,并持续改进,以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二0一五年三月一日

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

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轻中度)ICD-A86.x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抽搐、嗜睡、意识障碍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脑实质受损征象。 3.脑电图(EEG)可显示局灶性或弥散性异常。 4.头颅CT/MRI检查可显示脑水肿、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 5.抗生素治疗前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到中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无细菌、结核菌和真菌感染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2.对症治疗:高热时降温,惊厥时止惊、降颅压防止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抗病毒治疗。 4.必要时糖皮质激素治疗。 5.必要时应用保护脏器功能、营养神经药物 6.必要时针灸、康复等综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轻中症2-3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卫生部疾病编码ICD-A86.x00病毒性脑炎。 2.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 (3)心电图和X线胸片,并根据病情复查; (4)脑电图; (5)头颅CT/MRI; (6)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涂片、培养、病毒性抗体)。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2020年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课件)

2020年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课件)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2016年版)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ICD-10 A04。903或腹泻,ICD-10 K52.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 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50g/日),粪便稀薄(含水量>85%); 2.同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3.流行病学史可以为病原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4.实验室检查:便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潜血等,需行便培养、霍乱弧菌培养、血常规检查等。(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饮食治疗; 2.补液治疗; 3.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霍乱弧菌培养、PCT、肝炎病毒梅毒HIV、炎性肠病相关抗体、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D—二聚体 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血培养(T〉38℃)、血气分析、腹部CT、腹部平片、肺CT、结肠镜、肠系膜血管CT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软食、流食或半流食,注意休息,消化道隔离; 2.ORS的口服,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等; 3.抗菌治疗,可用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感染严重时,经抗生素专家组指导,可应用美罗培南等; 4.止泻:蒙脱石散、黄连素、必要时洛哌丁胺; 5。微生态疗法,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6.其他症状的对症治疗,解热、止吐、缓解恶心、抑酸等治疗; 7.如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肠梗阻,转相关科室进一步诊治,如最后确诊为细菌性痢疾,霍乱,转传染病院,退出临床路径。 (七)出院标准。 1.腹泻好转,无伴随不适,如恶心、呕吐、发热等;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主编:蒲传强 副主编:黄旭升、于生元、张家堂 编者(按姓氏笔画排序):贾渭泉、王湘庆、田成林、石强、刘若卓、杨飞、 崔芳、崔荣太、黄德晖、董钊

目录 病名编写人页码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田成林……………………… 3-6 2.脑出血……………………………………田成林……………………… 7-11 3.蛛网膜下腔出血…………………………刘若卓……………………… 12-16 4.烟雾病……………………………………刘若卓……………………… 17-21 5.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田成林……………………… 22-25 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田成林……………………… 26-30 7.结核性脑膜炎……………………………张家堂……………………… 31-36 8.化脓性脑膜炎……………………………张家堂……………………… 37-42 9.病毒性脑膜炎……………………………张家堂……………………… 43-47 10.肥厚性硬脑膜炎…………………………………………………………… 48-52 11.病毒性脑炎………………………………张家堂……………………… 53-58 12.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59-64 13.亚急性海绵状脑病………………………………………………………… 65-70 14.癫痫……………………………………王湘庆……………………… 71-78 15.癫痫持续状态…………………………王湘庆……………………… 79-83 16.吉兰-巴利综合征………………………黄德辉……………………… 84-88 17.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崔芳………89-91 18.POEMS综合征…………………………崔荣太……………………… 92-96 19.面神经炎………………………………杨飞……………………… 97-99 20.动眼神经麻痹…………………………………………………………… 100-102 21.肘管综合征……………………………崔芳……………………… 103-104 22.腓总神经麻痹…………………………杨飞……………………… 105-107 23.多发性硬化……………………………黄德辉……………………… 108-112 24.视神经脊髓炎…………………………黄德晖……………………… 113-117 25.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黄德晖……………………… 118-122 26.急性脊髓炎……………………………黄德辉……………………… 123-127 27.帕金森病………………………………田成林……………………… 128-131 28.多系统萎缩……………………………王湘庆……………………… 132-134 29.肌萎缩侧索硬化………………………崔芳……………………… 135-137 30.亨廷顿舞蹈病…………………………董钊……………………… 138-140 31.肌张力障碍…………………………………………………………………141-143 32.肝豆状核变性…………………………董钊……………………… 144-146 33.亚急性联合变性………………………杨飞……………………… 147-151 34.韦尼克脑病……………………………王湘庆……………………… 152-153 35.亚急性小脑变性………………………崔荣太……………………… 154-158 36.低颅压综合征………………………………………………………………159-162 37.多发性肌炎……………………………崔荣太……………………… 163-167 38.包涵体肌炎……………………………………………………………… 168-172 39.重症肌无力……………………………黄德辉……………………… 173-179 40.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石强……………………… 180-182 41.周期性瘫痪……………………………石强……………………… 183-186 42.肌营养不良……………………………………………………………… 187-191 4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192-195 44.线粒体脑肌病…………………………石强……………………… 196-198 45.丛集性头痛……………………………………………………………… 199-201 46.紧张型头痛……………………………刘若卓……………………… 202-204 47.偏头痛…………………………………………………………………… 205-208

如何正确诊断病毒性脑炎

如何正确诊断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病急骤,全年均可发生,危重者呈急进过程,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病毒性脑炎致病病毒类型很多,是病毒侵犯双侧大脑半球,致脑内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表现为脑实质坏死、软化或出血,约40%出现昏迷,是脑组织缺血、缺氧、脑水肿病损严重程度的表现。属中医“暑温”“急惊风”“头痛”、“温病”等风热时毒致病范畴,中医辩证施治以清热熄风,凉血滋阴、化痰清热、清肝和胃、清利头目为主,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临床诊断】 (一)临床表现如前述,若病变累及脑膜(脑膜脑炎),出现脑膜刺激症,如颈项强直,克尼格征及布鲁金斯基征阳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周围血象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分类正常或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称高于正常。血沉正常或加快。 2.脑脊液:①病毒性脑炎样改变:白细胞数增加,早期为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1~数天后淋巴细胞占优势,还可见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样细胞。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高。②脱髓鞘性脑病样改变:白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加,分类可见淋巴细胞百分率升高,还可见大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样细胞,浆细胞及激活型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少见。蛋白质多为正常。以上两种病变其脑脊液改变是相对的,不能为病毒性脑炎或脱髓鞘性脑病提供确诊依据。 3.病原学检查:脑脊液或脑组织(包括开颅探查或钻孔穿刺的脑组织活检和尸检)病毒培养和分离、血清学检查等对病毒性脑炎有确诊意义,但病毒分离需时较长,对临床诊治帮助往往不大。 4.脑电图检查:多数患者均有脑电图异常,但其改变无特异性。常见的改变为弥散性异常及弥散性异常背景上的局灶性活动。病程中动态性脑电图观察有助于判断病情的发展和预后。一般随着病情的发展,脑电图改变也加重;病情改善时,脑电图也随之好转,对于晚语诊为精神病的散发性脑炎,脑电图的改变,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5.放射学检查:常规头颅放射学检查对散发性脑炎的诊断无重要价值。头颅CT有时可见大脑半球多个散在的软化灶,对排除占位性病变有一定意义。 【鉴别诊断】 该病需与化脓性脑膜炎(包括未彻底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

卫生部《脊髓灰质炎临床诊疗指南》

附件1 卫生部《脊髓灰质炎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感染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肢体疼痛、头痛或无菌性脑膜炎,少数出现肢体瘫痪。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本病多发生于小儿,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自采取疫苗预防本病以来,发病率显著下降。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5~35天,一般为9~12天。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一)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 最为常见,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不显现症状,但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抗体,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 (二)顿挫型 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8%。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恶心、呕吐、便秘等,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本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有下列三种临床表现: 1.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可有感冒症状,咽部不适,咽部淋巴组织充血、水肿。 2.消化道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可有中度发热。 3.流感样症状有发热及类似流感的症状。上述症状持续约1~3天,即行恢复。 (三)无瘫痪型 临床上具有前驱期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前驱期症状与顿挫型临床表现相似,数天后出现脑膜刺激征。患者可呈现头痛、颈痛、背痛、呕吐、颈部和背部强直,克氏(Kernig)和布氏(Brudzinski)征阳性。三脚架征(患者在床上起坐时两臂向后伸直支撑身体)和Hoyne征(患者在仰卧位时,将其肩部抬高可见头向后倾)亦可呈阳性,但无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改变。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的改变。患者一般在3~5天内退热,但脑膜刺激征可持续2周。 (四)瘫痪型 约占全部感染病例的1%~2 %。患者具有无瘫痪型的临床表现,且病损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或脑神经。按病变部分可分为脊髓型、脑干型和脑炎型三型,以脊髓型最为常见。本型分为以下5期: 1.前驱期本期临床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在儿童中以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主,在成人则为全身肌肉、骨骼酸痛及皮肤感觉过敏。经1~2天发热期,再经4~7天无热期,然后再度发热,进入瘫痪前期。双相热型主要见于儿童中的10%~30%病例。大多数病例,包括成年病例皆缺乏前驱期而进入瘫痪前期。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路径 一、细菌性痢疾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细菌性痢疾(GB 16002-1995)(二)诊断依据: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 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6—94 《食品卫 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 1、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的诊断标准:(1) 流行病学资料:患者有不洁饮食或者与菌痢患者接触 史。(2)临床表现:a、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 仅有腹泻、稀便。b、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 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 脓血便或者粘液便、左下腹压痛。c、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现亚种的毒血症状,小儿起病是可无 明显的腹泻症状,常需要灌肠或者肛拭做粪检才能发现 菌痢。根据临床表现可有以下的类型:休克型(周围循 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脑型(呼吸 衰竭型):有脑水肿的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 者昏迷、瞳孔改变,甚至脑疝、呼吸衰竭等表现。混合 型:同时出现休克型、脑型的症候,是最凶险的一型。 d、慢性菌痢:急行菌痢的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3)

实验室检查:a、粪便常规检查到白细胞或者脓细胞大 于或者等于每高倍镜视野15个,可见红细胞。b、病原 学检查、粪便培养找到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三)治疗原则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 养2次阴性。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 (norfloxacin),成人0.2~0.4g,每日4次口服,小 儿20~40mg/kg/d,分3~4次,疗程5~7日。环丙沙 星、氧氟沙星也可选用。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对 多数菌痢病人仍有较好疗效; (3)对症治疗:高热可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 烈可用解痉药如阿托品;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酌用小 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2、慢性菌痢 (1)一般治疗:如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 累与紧张,宜进易消化少渣无刺激食物,积极治疗并存 的慢性疾病。 (2)病原治疗:应抓紧作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治疗;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 【概述】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和病毒性脑膜炎(virus meningitis)均是指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由于病原体致病性能和宿主反应过程的差异,形成不同类型疾病。若炎症过程主要在脑膜,临床重点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主要累及大脑实质时,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特征。大多患者具有病程自限性。病毒性脑膜炎(virus meningitis)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多称作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这可能是由于患者有典型的脑膜刺激征而脑脊液检查采用涂片及培养方法找不到细菌和真菌,病理形态学改变又和病毒感染相似的缘故。 病毒经肠道(如肠道病毒)或呼吸道(如腺病毒和出疹性疾病)进入淋巴系统繁殖,然后经血流(虫媒病毒直接进入血流)感染颅外某些脏器,此时患者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在病毒血症的后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经脉络丛进入脑脊液,出现中枢神经症状。若宿主对病毒抗原发生强烈免疫反应,将进一步导致脱髓鞘、血管与血管周围脑组织损害。 该病毒在人体内还可导致心肌炎、咽炎、肋间肌痛及皮肤等器官损害。 病理改变大多弥漫分布,但也可在某些脑叶突出,呈相对局限倾向。 脑部大体观察一般均无特殊异常,可见脑表面血管充盈及脑水肿的表现。脑膜和(或)脑实质广泛性充血、水肿,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病变主要在软脑膜,可查见蛛网膜有单核细胞浸润,大脑浅层可有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形成的血管套,血管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髓鞘崩解。但深层脑及脊髓组织无炎性改变和神经细胞坏死的证据。 【诊断要点】 由柯萨奇病毒或埃可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相似。婴幼儿,儿童及成人均可患病。起病急性或亚急性,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喉痛、全身无力,较快出现颈部强直及典型的脑膜刺激征如Kernig征阳性。重者可出现昏睡等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少数患者出现唇周疱疹应考虑是否为疱疹性病毒所致,腮腺肿大者当应考虑有腮腺炎病毒感染的可能。 病情轻重差异很大,取决于病变主要是在脑膜或脑实质。一般说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经过较脑膜炎严重,重症脑炎更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后遗症。 1.病毒性脑膜炎急性起病,或先有上感或前驱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软弱、嗜睡。年长儿会诉头痛,婴儿则烦躁不安,易激惹。一般很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可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但无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病程大多在1~2周。 2.病毒性脑炎起病急,但其临床表现因主要病理改变在脑实质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而有不同。病毒性脑炎病程大多2~3周。 (1)大多数患儿在弥漫性大脑病变基础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和颅压增高症状。惊厥大多呈全面性,但也可有局灶性发作,严重者呈惊厥持续状态。患儿可有嗜睡、昏睡、昏迷、深度昏迷,甚至去皮质状态等不同程度意识改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二)诊断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饮食治疗; 2.补液治疗; 3.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七)出院标准。 1.腹泻好转,无伴随不适,如恶心、呕吐、发热等; 2.血常规、便常规正常,电解质紊乱纠正。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腹泻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干预处理; 2.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需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 3.腹泻使原有基础疾病加重,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需积极干预; 4.因腹泻致血容量不足,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或肠道感染严重,并发出血等; 5.患者持续便常规提示血便,或血红蛋白持续下降,需行肠镜检查,诊断直肠癌等; 6.患者并发肠系膜血栓,致肠梗塞等,需转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等。 二、临床路径执行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_(ICD-10:A04.903)或腹泻(ICD-10:K52.90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10天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或一级护理 □饮食:软食、流食、半流食 □消化道隔离 □监测血压 □记24小时液体出入量 □抗感染: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 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喜炎平 等 □止泻药物:蒙脱石散、黄连素、 必要时洛哌丁胺 □静脉补充电解质、静脉补液等 □其他症状的对症治疗,解热、止 吐、缓解恶心、抑酸、缓解腹痛(6 542)等治疗。 临时医嘱: □血、便常规,PCT、肝功能、肾 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象、D- 二聚体 □心电图 □必要时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 脂肪酶、淀粉酶、尿淀粉酶、血培养、 血气分析等 □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 霍乱弧菌培养、肝炎病毒学、炎性肠 病相关抗体、血脂、肿瘤标志物、 □腹彩、肺X线 □ ORS □必要时止吐、解热、抑酸、缓解 腹痛等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者症状 增减医嘱 临时医嘱: □便常规1天1 次,直至正常 □必要时复查心 电图 □必要时复查空 腹血糖、电解质、淀 粉酶、脂肪酶等 □必要时止吐、解 热、抑酸、缓解腹痛 等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者症状 增减医嘱 临时医嘱: □便常规1天1 次,直至正常 □必要时复查心 电图 □必要时复查空 腹血糖、电解质、淀 粉酶、脂肪酶等 □必要时止吐、解 热、抑酸、缓解腹痛 等 主要护理工作□ 协助办理入院手续 □ 入院宣教 □ 入院护理评估 □ 指导饮食及生活方式 □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 理 □ 指导饮食及生活方 式 □ 督促患者用药 □基本生活和心理 护理 □检查治疗后常规 护理 □并发症观察 病情□无□有,原因:□无□有,原因:□无□有,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