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服饰文化共35页

合集下载

7例谈汉字中的服饰文化

7例谈汉字中的服饰文化


绔也写作袴,裤子的意思。 古代的裤子只有两个裤筒,没有 前后裆,有点像今天的运动员穿 的护腿,功用在于防寒。纨绔是 有钱人穿的,纨是织造得较为细 致的生绢,纨绔专指富贵而又不 务正业者。

最初指衣的交领,后来指衣的前幅,古代作 品中提到的襟,一般指前幅,《伶官传序》中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就是指的前襟。襟 是形声字,形旁是“衣”,声旁“禁”兼表义, 因为袒胸露怀是不礼貌的,故以襟禁之。因为襟 当胸,所以可用来指胸怀(如胸襟)。 “襟”又叫“衽”,中原地区交领之服衣襟 向右掩,即左襟压右襟,而边远不发达的地区正 好相反,叫“左衽”。后代即以“左衽”指不服 从朝廷的远方敌人。
服装,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自 有人类,就有服装。为己的实用性和为人的审 美性的双重功能,使服装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必 需品。同时,服装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能展现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衣服的主要作用应该 是护体、御寒和遮羞。从和服饰有关的汉字所 表示的意义总体来看,不仅古人重视服装的服 饰美,而且大多与古代礼制有关。可见,在我 们的古人眼中,衣服的文化意义十分重大,在 某种程度上,它已超过了它的物质价值。
2.体衣

甲骨文写作“ ”,象形字。
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 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 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
衣的狭义是上衣,裳是下衣。《诗 经· 东方未明》》中是 “常”的异体字。裳就是裙。《说文解字》 巾部:“常,下裙也。”《孔雀东南飞》写刘 兰芝即将离开焦府时,这样写道“著我绣夹 裙,事事四五通”,此处的裙即“下裳”。 《木兰诗》:“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裳用几幅布帛连接而成,魏晋以前男女 都穿裳,隋唐时代裙为妇女专服。后来文学 作品中就用“裙钗”代称妇女。

汉字与中国服饰文化

汉字与中国服饰文化

二、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服饰的色彩、款式、材质等都反映了人们的等级和社会 地位。例如,古代官员的官服颜色越深,代表地位越高。同时,不同历史时期的 服饰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心态。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 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崇尚自然、洒脱,服饰风格也以宽袍大袖、飘逸自然为主。
三、艺术魅力
一、汉字的历史
一、汉字的历史
汉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这些文字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 历史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了小篆、隶书、楷书等书 写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的形态和笔画逐渐规范化,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
二、汉字的形态变化
二、汉字的形态变化
汉字的形态变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汉字的 形态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篆书优雅婉转,隶书方正庄重,楷书端 庄秀丽。此外,汉字的笔画也具有独特的韵味,如横平竖直、撇捺舒展,展现了 中国文化的平衡和和谐。
四、现代意义
其次,中国服饰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许多设计师将传统 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了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服饰。 例如,“上下”品牌的服饰就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设计元素,深受消费者喜爱。 此外,中国传统的图案和色彩也被广泛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如龙凤呈祥、牡丹 花开等图案以及红色、黄色等传统色彩。
其次,汉字的功能也与古代服饰文化息息相关。一些汉字本身就是古代服饰 文化的符号,如“冠”字表示帽子,“履”字表示鞋子,这些字都直接体现了古 代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另一些字则描述了古代服饰的质地、色彩和工艺,如“锦” 字表示华丽的丝织品,“绣”字则描述了精美的刺绣工艺。
三、古代服饰文化对现代时尚和 文化的影响
汉字与中国服饰文化

汉字与服饰文化ppt

汉字与服饰文化ppt
汉字与服饰文化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内容,服饰从
遮羞御寒的实用功能逐渐发展为展现生命个体
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服饰文化绚
烂多彩。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
史长河中,汉字很好地保留了很多跟服饰文化
有关的信息,这是块活化石,通过汉字看中国
古代服饰文化,能使我们很准确也很方便地把
②冕 (免)——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戴的礼帽
头衣 体衣 足衣
(一)头衣
古代帽子叫做“头衣”,又叫“元服”
与头衣有关的汉字,主要有冠、冕、弁 (biàn)、胄、帽、巾、帻、笄、簪
1、冠 冕 弁 —身份的象征
①冠 是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
冠——《说文》:“冠,絭 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 也。” 冠主要由冠圈、冠梁和缨 组成。
冠的文化含义: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 贵族身份的标志; 男子成年的标志。
3、丝织过程:
1 缫丝 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2 练丝 对蚕丝进行沤煮漂白 已练之丝叫熟丝,未练之丝叫生丝 绡,生丝也。纥,丝下也。缅,微丝也。级,丝次第也。 3 纺织 纺,网丝也 织,作布帛之总名也 纪,丝别也 绝,断丝也。继,续也。续,连也。经,织从丝也。纬,织横丝也。 4 染色 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紫(青赤色)、缥(青白色)、绛(大赤色)、
《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衣服, 衣皮带茭(干草),冬则不轻而温,夏则 不轻而凊。”
衰蓑
《说文·衣部》:“衰,草雨衣。 秦谓之萆。从衣,象形。”
《说文·裘部》:“裘,皮 衣也。从衣,求声。
2、手工时代
我国古代的纺早于织。纺起源于旧石 器时代的制绳,到新石器时代已有陶纺 轮。织起源于织席、结网,河姆渡文化 中已有原始腰机和引纬工具。

汉字在服饰设计中应用研究——评《汉字与服饰文化》

汉字在服饰设计中应用研究——评《汉字与服饰文化》

第2期皮革科学与工程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其独特的形态和内涵始终影响着各种文化形式。

汉字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服饰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汉字与服饰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服饰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服饰新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在服饰设计中,汉字的运用无疑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新的灵感来源。

由冯盈之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10月出版的《汉字与服饰文化》一书,是服饰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成果,该书使用专业理论联系实际案例的方式,重点阐述了汉字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引发了人们对此领域的思考。

《汉字与服饰文化》主要是通过甲骨文以及中国较早的几种文字形态,对汉字独具的象形特点和悠久历史进行研究,了解古代纺织、服装文化的早期状态。

本书体例上主要通过对比较典型的文字进行研究。

《汉字与服饰文化》“上篇”基本上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包括个别会意字),以金文形体、甲骨文为主,考察古代纺织、服装文化的原始形态,如“玉”、“丝”、“巾”。

“下篇”则介绍一些常用字的不常用义项,推究其纺织、服装文化内容,如“的”还有“红点面饰”的意思;《汉字与服饰文化》介绍一些非常用字,这些字反映了传统服饰特色,如“钏”。

《汉字与服饰文化》整体配有相关图案。

该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能够帮助阅读者在了解服饰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透过案例掌握代纺织、服装文化。

1汉字在服饰设计中的意义1.1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形态和意蕴代表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将汉字应用于服饰设计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还能使服饰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汉字与服饰文化》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汉字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对甲———战士的护身衣的研究,这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使中国的服饰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汉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就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浅谈。

汉字艺术能够为服饰设计提供丰富的符号和意义。

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寓意,透过汉字的图形和意义,可以将其运用在服饰设计中,使得服饰更具有文化内涵和个性魅力。

汉字“福”具有祝福和吉祥的含义,可以将“福”字的图形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服饰的设计中,既能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给人带来祝福和好运。

汉字艺术能够传递独特的审美和情感。

汉字的形态和结构非常独特,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将汉字的艺术元素运用到服饰设计中,能够赋予服饰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得服饰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由于汉字的纵横结构和笔画的表现力,通过设计表达出汉字的线条之美,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汉字艺术能够展示独特的文化特征。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服饰设计中运用汉字艺术,能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独特风格,使得服饰具有浓厚的中国味道。

通过汉字艺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把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传递给世界。

汉字艺术能够为服饰设计带来创新和开拓的空间。

汉字艺术可以通过改变汉字的形态、结构和排列组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图案和装饰效果。

将汉字的艺术元素与服饰设计相结合,能够为服饰设计带来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表现形式。

可以将汉字的诗句、古文等元素巧妙地运用到服饰的图案中,打造出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的服饰。

汉字与服饰

汉字与服饰

黔首,孔颖达疏《礼记》:‚黔谓黑也,凡人 以黑布覆头,故谓之黔首。‛ 苍头,绿帻,黄巾军
6.陌头 又作帞头、络头、幧头、帩头,是一种类似现 在陕北农民用羊肚毛巾包头的头衣。 ——帩头,或谓之陌头,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 《释名》,即从后往前,在额上打结。 ——络头,陌头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郊曰络 头,南楚江湘之间曰陌头,自河以北,赵魏之 间曰幧头。《方言》 ——向栩少年书生,性卓绝不伦。恒读《老 子》,状如学道,又似狂生。好被发著降帩头。 《后汉书》
初,祖约性好财,孚性好屐。同是累而未判其 得失。有诣约,见正料财物,客至,屏当不尽, 以身蔽之。有诣阮,正见自蜡屐,因叹曰: ‚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于是胜负始分。 《世说新语· 雅量》
4.躧,又作屣、蹝,草鞋。 于是天子曰:‚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 子如脱屣耳。‛《汉书· 郊祀志》颜师古注: ‚屣,小履。脱屣者,言其便易无所顾也。‛
2.冕 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纩。从冃免聲。
3.弁 也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头衣,有皮弁、爵弁之分。 《说文》作 ‚覍‛,像皮有缝, 覆于人之上。
4.胄 胄,兜鍪也。从月,由声。《说文》 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胄是古名,秦汉以后教 兜鍪,后代叫盔。 鍪是一种炊具,圆底敛口反唇,即肚略大,鍪 边翻卷着,很像现在带翻边的锅。
6.袜,古代的袜子用布帛、熟皮制成,写作韈、 韤。 卫侯……与诸大夫饮酒焉,褚师声子韤而登席。 公怒,褚师辞曰:‚臣有疾异于人,若见之, 君将嗀之,是以不敢。‛《左传· 哀公二十五 年》
• 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 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韤 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韤!‛释之跪 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 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 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 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 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史 记》 •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垢 腻脚不袜。杜甫《北征》

汉字中的服饰文化

汉字中的服饰文化

《说文·革部》:鞣,软也,从革,从柔, 柔亦声
皮革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先秦 设置有“掌皮”的官员负责革的收藏和使用, 并且还有负责治理皮革的工人 《说文·革部》:鞄,柔革工也
纺织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制绳,到新石器时 代已经出现陶纺轮 织起源于织席、结网,河姆渡文化中已经 有原始腰机和引纬工具 纺织是受编织启发而来的 古代的纺织品原料主要有两类,植物性纤 维(葛藤、麻)和 看
汉 字 中 的 服 饰 文 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外语学院 09041002
李彦仪
一、主题摘要
二、主要内容
1.革、糸、丝织 2.冠、巾、头衣
3.衣、裳、体衣
4.履、襪、足衣 三、相关图片赏析
四、引用文摘
一.主题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具有很强的礼仪性和文化性 中国古代服饰在式样、纹色、用料方面都有鲜 明的特色 服饰,在衣食住行中居首位,自古与饮食并称 为“生民之本” 服饰起源于实用,先是避寒暑、蔽形体,然后 是遮羞耻、增美饰、表仪态。《说文解字》云: 衣者,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说文解字》作为研究汉字历史与文化的首选 素材 其革部、糸部、衣部、履部汉字及其相关字群 字义反映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演变进程和鲜 明特点
《说文· 桑部》:桑,蚕所食叶木,从木
2 冠、巾、头衣
3 衣、裳、体衣
4.履、襪、足衣
三、相关图片赏析
雍 容 华 贵 的 唐 装
汉 服 的 清 秀 可 人
简 洁 大 方 的 明 代 袄 裙
四、引用文摘
《汉字与服饰文化》冯盈之著 东华大学出版社
《说文解字》之汉字民俗文化溯源研究 黄宇鸿

汉字与服饰文化

汉字与服饰文化
汉字与服饰文化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内容,服饰从 遮羞御寒的实用功能逐渐发展为展现生命个体 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服饰文化绚 烂多彩。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 史长河中,汉字很好地保留了很多跟服饰文化 有关的信息,这是块活化石,通过汉字看中国 古代服饰文化,能使我们很准确也很方便地把 握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说文·衣部》解释“衣,依也。上曰衣,下曰 裳。”段玉裁注:“叠韵为训。依也,倚也。衣者, 人所依以蔽体者也。”《释名·释衣服》亦云:“
(一)头衣
古代帽子叫做“头衣”,又叫“元服”
与头衣有关的汉字,主要有冠、冕、弁 (biàn)、胄、帽、巾、帻、笄、簪
明清 “补子”
《说文》完衣也。从衣甫聲。
服饰颜色与等级关系的演变
• 先秦时期:产生了以服色区分贵贱的观念,但只 能区分贵族与庶民、奴隶之间的界限,而不能严 格区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等级差别, 还未形成以服色区分社会成员的具体身份和官职 高低的等级序列。
• • 上古殷商时,白色还曾为贵族所喜,同时是一种吉服,在严肃、庄重的场 合才穿着。 服色以赤、玄二色为尊。贵族常用黑色衣料来制作礼服,于祭祀、婚仪、 冠礼等庄重场合穿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在古代传 说中就有黄帝之妻嫘祖教民养蚕取丝的故事。新石器时 代晚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丝织品残片。 据统计,甲骨文中与蚕桑直接有关系的字就有135个。


到了汉代,由于缫丝和纺织技术的不断改进, 已能生产出非常精致的丝织品,曾令世界各国为 之倾倒。
马皮蚕女【桑】

1 缫丝 2 练丝
3、丝织过程:
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对蚕丝进行沤煮漂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