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宋代道教与城隍信仰习俗的关系_王玲

合集下载

城隍论文:城隍城隍信仰自然崇拜

城隍论文:城隍城隍信仰自然崇拜

城隍论文:城隍城隍信仰自然崇拜城隍论文:城隍城隍信仰自然崇拜【中文摘要】城隍信仰就是对于主管城池的神灵的信仰,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

城隍神并不是自古就是有的,它是古人以沟渠神为雏形,结合佛、道二教的鬼神理论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神灵。

本文分四个部分对城隍信仰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论述城隍信仰的起源。

城隍的原型是古代田间用于灌溉的沟渠。

城隍信仰是随着古代城市发展而形成的习俗,它起源于自然崇拜,是古代人们受趋利心理影响的结果。

第二部分,论述城隍信仰的内容。

城隍信仰的内容丰富, 本文从城隍神、城隍的神性、城隍庙、城隍祭祀、城隍庙会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概述城隍信仰的演变,包括城隍信仰的地位和职能的转变两个方面。

城隍信仰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每个时期都很有特点。

第四部分,总结城隍信仰的性质、作用和地位。

城隍信仰是自然崇拜而非鬼神崇拜。

城隍信仰曾经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权威、警醒、调节等作用。

城隍信仰是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习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从民俗史的角度研究城隍信仰, 对城隍信仰的起源、内容、性质、作用、地位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城隍信仰有一个科学的、完整的认识。

【英文摘要】The worship of the City God is an important folk belief in China which refers to people’s worship towards the City Gods. The City God didn’t exis t in ancient china. Based on the form of Ditch God, and combined the ghosts’theories fro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City Go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s created by Chinese ancient people.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major parts to probe into the worship of the City God. The first part illustrates the origin of it. It originates from nature worship, and is the results of ancient people’s benefits psychology. The second part deals with its contents. The worship of the City God is abundant in content which is made up of theCity God, the divinity of the City God, the City temple, sacrifice to the City God, and the City temple fair. The third part discuses the evolutions of the worship which are composed of the status of the worship and its function conversion. These evolutions have experienced a long period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last part summarizes the property, function, and status of the worship towards the City God. It is worship towards nature not ghosts. And with its functions of authority, alerting and regulating, it has impacted social life significantly. It is an important folk worship custom, and a Chinese nation’s superior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 history, this study intends to probe into the origin, contents, property, function, and status of the worship of the City God, and expects a scientific and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it.【关键词】城隍城隍信仰自然崇拜【英文关键词】City God the worship of the City God nature worship【目录】城隍信仰初探摘要4-5Abstract5第1章绪论8-11 1.1 选题缘由8 1.2 研究现状8-10 1.3 研究方法10 1.4 研究意义10-11第2章城隍信仰的起源11-14 2.1城隍的原型11-12 2.2 城隍信仰的产生12-14第3章城隍信仰的内容14-28 3.1 汉族的城隍信仰14-26 3.1.1 城隍神14-18 3.1.2 城隍的神性18-23 3.1.3 城隍庙23-24 3.1.4城隍祭祀24-25 3.1.5 城隍庙会25-26 3.2 少数民族的城隍习俗26-28第4章城隍信仰的演变28-34 4.1 城隍信仰地位的演变28-32 4.1.1 唐代以前的城隍信仰28-29 4.1.2 唐宋时期29-30 4.1.3 元明清时期30-31 4.1.4 民国时期31-32 4.2城隍信仰职能的转变32-34第5章城隍信仰的性质、作用和地位34-39 5.1 城隍信仰的性质34-35 5.2 城隍信仰的作用35-36 5.2.1 权威作用35 5.2.2 警醒作用35-36 5.2.3 调节作用36 5.3 城隍信仰的地位36-39 5.3.1 城隍信仰是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37-38 5.3.2 城隍信仰是一种优秀文化遗产38-39结语39-40附录一参考文献目录40-42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42-43致谢43【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宋朝的道教与神仙信仰

宋朝的道教与神仙信仰

宋朝的道教与神仙信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同时也是道教和神仙信仰盛行的时期。

道教在宋朝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当时的主流宗教之一。

神仙信仰也流行于士人和平民百姓之间。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道教的发展以及神仙信仰的流行等方面,探究宋朝的道教与神仙信仰。

一、历史背景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朝代,历时319年。

此时,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文化也有了重大的进步。

繁荣的经济局势和士人文化的兴盛,为道教的发展和神仙信仰的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道教的发展1. 官方支持:宋朝政府对道教持支持态度,相继制定了多个法令和规定,以推动道教的发展。

比如设立道士科、修建道观等,为道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 道教经典的编纂:在宋代,很多道教经典被重新编纂和整理。

其中最重要的是《正统道藏》的编纂,该书集合了各家各派的经典,成为宋朝道教的“官方典籍”。

3. 道教在文化中的地位: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清高,这与道教的思想有相当的契合。

因此,许多文人都对道教产生浓厚的兴趣,将道教思想引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比如辛弃疾、欧阳修等名家都曾写有关道教的诗文。

三、神仙信仰的流行1. 士人的追求:在宋朝,士人对修身养性、追求仙道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通过修炼内丹、炼化练气等方法,尝试成为神仙。

这种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教的发展。

2. 俗民的信仰:宋朝的百姓普遍对神仙的存在和神奇的力量抱有强烈的信仰。

他们常常祭拜神仙,祈求庇佑和保护。

同时,神仙信仰也渗透到民间文化和艺术,比如神仙画、神仙戏等。

3. 女性的参与:在宋朝,女性对神仙信仰也颇为热衷。

她们常常在神仙诞辰或重要节日前后举行祭祀活动,祈求平安和幸福,尤其是婚姻和生育方面的福祉。

四、道教与神仙信仰的关系1. 共同信仰:道教主张修炼成仙,追求长生不死。

而神仙信仰也是在追求神仙力量和神奇境界。

因此,在宋朝,道教与神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体系。

宋代民间信仰道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与发展

宋代民间信仰道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与发展

宋代民间信仰道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与发展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存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代,道教在民间信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与其他民间信仰相互融合与发展。

一、道教在宋代的地位宋代是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道教的信仰和组织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尤其是北宋时期,道教在官方的支持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信仰。

与此同时,民间也积极参与道教的信仰活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仰群体。

二、道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在宋代,道教与其他民间信仰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宋代民间信仰的独特面貌。

首先是道教与中原民间信仰的融合。

中原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如儒教、佛教、拜神等,而道教则以其独特的信仰体系和仪式风格吸引了众多信众,两者相互交融,在民间信仰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合流现象。

此外,在广大乡村地区,农民信仰也与道教产生了深度的融合,农民们将道教的神祗与自然、家庭、传统习俗等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体系。

三、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发展在宋代,道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在民间信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道教对民众精神生活的满足。

道教提倡修炼养生,强调身心的和谐与平衡,为民众提供了一种追求身心健康和长寿的信仰方式。

其次,道教强调个人修行和心灵成长,为民众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宗教追求。

此外,道教的许多仪式和节日也成为了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民众的宗教生活。

总结而言,宋代是道教与民间信仰相互融合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道教在社会和民众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与其他民间信仰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宋代民间信仰的独特面貌。

道教为民众提供了精神寄托和宗教追求的机会,成为了社会稳定和民众精神需求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代道教的影响逐渐衰落,到了后来的元代和明代,道教的地位逐渐被佛教所取代。

但宋代道教与民间信仰融合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在中国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大陆城隍信仰研究述评(1978—2012)

中国大陆城隍信仰研究述评(1978—2012)

中国大陆城隍信仰研究述评(1978 2012)于衍学城隍 一词始见于‘周易“: 城复于隍,勿用师 ㊂城隍信仰源起于城墙和护城濠,从周代开始作为地方保护神灵拜祭,被纳入中国道教神仙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民间信仰重要组成部分㊂城隍信仰曾因朝代更迭和环境变迁引发诸多变化而一直备受学术界亲睐,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隍信仰的精神价值和海峡两岸信仰连结作用日益凸显,并成为商贸往来的文化纽带,众多研究成果见诸于世㊂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城隍信仰及城隍庙的产生㊁发展,实际上邓嗣鬲㊁那波利贞两学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有过论述,进入90年代,国外学者中村哲夫㊁Daydi Johnson等有相关研究,多围绕城隍信仰产生,城隍神作用,以及历代王朝对其封赠等问题,时间上主要集中在南北朝至宋元时代,而邓嗣鬲的研究则少有地涉及到自城隍产生至明清两代的历时沿革㊂而日本学者滨岛敦俊从史学的角度,对明代明初城隍改制及其意义㊁过程㊁背景㊁实施情况㊁改制与现实社会关系,以及明末清初都市化和商业化进程中城隍信仰变化的研究,在中国史学界产生广泛影响㊂而本文拟对1978年以来中国内地城隍信仰研究做一简要回顾, 以史鉴今 ,以利于该领域研究的纵深化和未来研究参鉴㊂为从宏观上寻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隍信仰研究研究进展,掌握该领域国内研究动态,笔者应用 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CNKI),这一全球信息量最大㊁最具价值的中文网站进行全面检索㊂检索时间区间为1979至2012,检索主题是 城隍信仰 ,原因在于,以 城隍信仰 为检索主题可避免以 城隍 一词检索出各地 年鉴 ㊁报纸等非学术性㊁研究型的海量文章囊括在内,确保检索文章的专业研究的学术性质㊂检索发现,自1978年以来,有关城隍信仰的文章,迄今为止未发现对我国城隍信仰研究进行述评或综述者㊂鉴于此,笔者以1978 2012年间我国CNKI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城隍信仰学术论文和公开出版的城隍信仰研究著作为基础材料,对这一时期国内城隍信仰研究活动加以分析总结,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某种参鉴㊂一城隍信仰研究述评的数据统计与分析通过对1978年以来我国 城隍信仰 主题所刊登的论文数量统计,分析不同时期的研究状况,总结我国城隍研究的特点,探索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取向㊂统计分析的时间区位跨度:1979 2012年间发表的论文,检索工具:清华CNKI数据库,检索选取的主题:城隍㊁城隍信仰㊂检索方法:对各主题词分别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定然有所差异,为避免各地 年鉴 ㊁报纸等非学术性㊁研究型的海量文章囊括在内,确保文章的来自专业期刊的学术性质,将两种不同主题词的检索结果实施查重和 非相关化 处理,采用主题词㊁关键词和题名相结合的方式遴选55篇代表性文献(含11篇学位论文)供分析参考㊂1.论文年限分布与分析不同时间段的论文发表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相关研究的角度㊁趋势㊁进展和水平㊂1979 2012年间国内城隍信仰研究论文数量为:表11979 2012年我国 城隍信仰 主题研究论文年度分布统计年份1979 19992000 20121979 19951996 19992000 20052006 20102011 2012篇数371624(含8硕)5(含3硕)比例(%) 5.512.729.143.69.1(注:本数据根据1979 2012年间中国期刊网CNKI 城隍信仰 精确主题为统计标准㊂)从表1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城隍信仰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公开展现,但是代表性成果数量在不同时间段上呈现较大差异㊂依据笔者使用的检索工具和方法,以及对文献选取标准所得检索结果分析,1979 1999时间段上仅有3篇入选,且分布在1991 1995年时间跨度上, 1979 1990段上实质检索结果为空白,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201城隍信仰研究城隍信仰 的国内研究正处于恢复起步阶段,这基本上与新时期我国学科恢复㊁调整与发展的节奏吻合;90年代后半期,城隍信仰研究进程明显加快,体现在代表性研究成果较之前期翻番有余㊂进入21世纪,国内城隍信仰研究步入研究 黄金时期 ,这不仅体现在代表性成果(40篇)数量和质量上,更是体现在城隍信仰研究领域的重要意义为学术界所认识,因为它已被众多学位论文(8篇)选题所注重,并呈现出稳重求进的发展态势㊂究其缘由,新时期包括城隍信仰在内的各种民间信仰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方面正在展现其重要价值㊂随着民间信仰的复振,对含城隍信仰在内的民间信仰的研究必然在学术界得以重视并体现在学术成果上来,此其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和内外商贸频繁,在城隍信仰圈内,其文化与精神纽带作用凸显,尤其是海峡两岸关系持续向好的时代背景下,闽台城隍信仰的一脉相承性得以强化,在商贸往来中,中国大陆的城隍信仰在东南亚国家的传播与延承也得以注重㊂以上两点,无疑成为新时期城隍信仰研究复振的重要基石㊂从表中我们可以预测,21世纪的第2个十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对城隍信仰研究的热衷将得到进一步升华,因为2011 2012年度的5篇代表性成果中,已有3篇学位论文选题在该领域即是证明㊂我们再从笔者所检索到的不同时期代表性成果所占比例,如5.5%(1991 1995)ң12.7%(1996 1999)ң29.1%(2000 2005)ң43.6%(2006 2010),亦可窥见城隍信仰研究的持续升温㊂2.论文的期刊分布与分析我们统计1979年以来按照相关标准所检索到的国内在城隍信仰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旨在展示前期该领域的研究状况,进一步佐证笔者在标题1中所得结论,并预期该领域研究的走向㊂现将各期刊刊登论文情况呈示如下:表2 1979 2012国内(含台湾)期刊收录 城隍信仰 主题研究论文分布统计编号期刊名称收录数量编号期刊名称收录数量1东南亚纵横116民间文学论坛12黑龙江史志117八桂侨史13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18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4社会科学119民俗研究1301中国大陆城隍信仰研究述评(1978 2012)。

中国人对城隍神的崇拜

中国人对城隍神的崇拜

中国人对城隍神的崇拜城隍神最早的雏形,大约是出于《周礼》的记载。

据说,《周礼》曾记道,蜡祭八神之一,就有水庸神。

水,指隍;庸,指城。

水庸,即城隍。

对此,《陔余从考》卷十五分析:“水则隍,庸则城也。

”这就证实了水庸神是最早的城隍神的说法。

古代的国家,一般的都是城市国家。

城墙对一个国家的安全,十分重要。

仅有城墙,还是不够的。

城墙之外,必须有护城壕。

护城壕里,还必须贮满池水。

因此,城隍神就具有了保家卫国的特殊意义。

有了城隍神的保佑,城池就可以固若金汤。

城隍神的崇拜,也就顺理成章了。

见于记载的最旱的城隍神,是三国吴国赤乌二年(239年)所建的芜湖城的城隍。

《北齐书-慕容俨传》也有郢城城隍的记载。

唐朝以后,经济发达,城市林立,郡县城市都拥有各自的城隍,建立各自的城隍庙。

唐朝的文豪,如张说、韩愈、杜牧,都曾虔诚地撰写过祭城隍文,以祈祷城隍的保佑。

到了宋朝,城隍的信仰,已经遍布全国。

各地都把有功于当地的名人,作为自己的城隍。

如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

名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了。

后唐时期,城隍的地位又升高了。

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城隍被封为王,级别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明朝,城隍得到了殊遇。

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有着特别的感情。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今安徽风阳县东)一个赤贫的农民家庭。

16岁就出家于皇寺当了一个小和尚。

但是,寺庙也养活不了他,他只得出外去化缘,讨口饭吃。

这样的云游生活,他过了三年。

三年的漂泊生活,各地城隍庙成了他的栖息地。

因此,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后,对城隍庙情有独钟。

朱元璋下令,晋封京师的城隍为帝,同人间的皇帝同等对待。

晋封开封、东和等几个大城市的城隍为王,职同正一品,同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

又封府、县的城隍为公、侯。

并旨命各地重建城隍庙,其规格要同当地的官府衙门一样。

这样,各地就有了阳、阴两套衙门。

现在西安的城隍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修建的,雄伟壮丽,蔚为大观,呈一时之盛。

大殿正中是城隍神,两旁分列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鬼卒,面目狰狞,阴森恐怖,展现了阴间的一角。

历史-2023年高三5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全国乙卷)(考试版)

历史-2023年高三5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全国乙卷)(考试版)

历史 第1页(共6页) 历史 第2页(共6页)绝 密★启用前2023年高三5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全国乙卷)历史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4.战国以前的文献中,“华”与“夏”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蛮夷戎狄相对应而称。

战国以降,“华夏”渐为通用词,“华夏”已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有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

这反映出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 .传统华夷观念被突破 C .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D .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25.从三国至隋朝的几百年的时间里,黄河保持着长期安流的局面,其中见于记载的河溢现象只有几次。

如果要考察这一时期长期安流局面出现的原因,我们更应关注的因素是 A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时局 B .治理水患技术的进步 C .政府对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视D .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26.唐太宗平突厥后,“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

但贞观十四年,唐政权平定高昌之后,设“都护之职,掌抚尉诸蕃,辑宁外寇,觇候(侦察)奸谲,征讨携贰”。

这次调整说明唐朝A .综合实力超越了突厥B .放弃了羁縻府州政策C .强化对西北的统治权D .旨在防止各部族叛乱27.明清时期,四川潼川、顺庆等府“墙下种桑,宅内养蚕以为常业”。

成都平原的新津“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

隆昌、荣昌一带“比户皆绩”,所产夏布“富商大贾购贩京华,远逮各省”。

唐宋城隍信仰發展狀況考論

唐宋城隍信仰發展狀況考論

67唐宋城隍信仰發展狀況考論*張傳勇提要:通過廟址統計重建唐宋城隍信仰的時空分佈圖景,是觀察唐宋城隍信仰發展狀況並以此爲基礎開展研究的重要途徑之一。

姜士彬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相關研究認為,唐宋時期城隍信仰過度集中於長江中下游與東南沿海地區,與唐代以來這些地區漸次得到開發有關。

本文認爲,由於資料使用上的局限,以及没有充分考慮城隍信仰本身的特性,前人的統計數據非常之不完整。

以此爲基礎開展的地域比較,極易誇大地域間的不平衡,長江中下游等地的過分集中因之被凸顯出來;以此爲基礎的更進一步的探討,如果能够成立,其適用範圍大約只能限定於這些地區。

歷史研究中使用數理統計,應留意統計對象的特性及文本記述的特點等對統計結果可能造成的影響。

關鍵詞:唐宋時期城隍信仰發展狀況廟址統計引言唐宋時期是城隍信仰發展史上一個承前啓後的重要階段。

從南北朝時期的零星存在,城隍信仰歷經數百年發展後,在唐宋時期呈現出怎樣的狀貌?這一問題值得探討。

唐宋時人已注意到此點,並有所評論①。

後人多據此論證,城隍信仰在唐宋時期已普遍存在。

清人趙翼《孩餘叢考》“城隍神”條,即引李陽冰、張九齡、杜牧、陸游等人詩文,論證城隍神“至唐則漸遍”②。

*本文受南開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63182005)資助。

承蒙李友東教授、刁培俊教授以及匿名審稿專家提出賣貴意見,謹致謝忱!①見李陽冰《縉雲縣城隍神記》,《唐文粹》卷七一,《中華再造善本》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紹興九年臨安府刻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第4葉;歐陽脩《集古録跋尾》卷七《唐李陽冰城隍神記》,李逸安點校《歐陽脩全集》卷一四O,中華書局,2001年,第2234-2235頁;陸游《渭南文集》卷一七《寧德縣重修城隍廟記》,《陸游集》第5册,中華書局,1976年,第2128頁。

②趙翼撰,樂保群點校《孩餘叢考》(新校本)卷三五,中華書局,2019年,第992-994頁。

68文史2020年第3輯•總第132輯今人多有類似觀點。

城隍庙供奉的是哪位神仙

城隍庙供奉的是哪位神仙

城隍庙供奉的是哪位神仙城隍。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

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

扩展资料:城隍是中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

从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王曲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

进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

王曲城隍紧邻唐长安城,更成为官府及民众祭祀的对象,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祭祀活动的盛况。

宋代以后,城隍信仰已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信仰了,随着城隍信仰在我国民间的发展,各地人民信奉的城隍神愈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样化,大多以当地人民普遍认同的、已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古都西安以及全国众多城市均仍祭祀汉高祖大将军纪信,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现如今,粗略统计,全国仍有奉纪信为城隍的城隍庙三十多处。

最著名的有:古都西安,陕西阳曲、兴元、户县,安徽芜湖、宁国,甘肃兰州、天水、西固,河南郑州、方城、固始、荥阳、密县,江苏镇江,浙江临安、庆元,湖北襄阳,福建南安,上海,河北瓦房店复州,四川南充,广西太平等等。

其中,甘肃天水、四川南充、陕西户县都把纪信视为本地人,以桑梓故土的身份,建城隍庙以供奉。

河南因是纪信行军战斗的主要战场所在地和最终诈降现身的地方,纷纷立庙拜纪信为城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8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SANXUE TANSUO “三学”探索
的地方保 护 神。成书于 宋代的《太 上说玄天大 圣 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称,玄帝“威分四部”,“社令 城隍,悉处指挥之下”。南宋陈伀注疏《太上说玄 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时称,玄武“专三界大 督之柄,按月遍纠四大部洲鬼神公事。……应城隍 镇 戍 械甲兵 马 等 神,并 听 节制”;“ 社令 城 隍,系 在 所 国 土 州府 军 县 镇 监 乡村 疃 里,各 有 斯 职,分 领阴景卒吏,机察本界中事,皆听太玄指挥制度使 令 也”。又有“ 太玄元 帅 统 摄 英 雄、雨师风 伯、电 母雷公、甲庚两将、八煞天罡、六甲大神、社令城 隍”的说法。因各地自有其城隍,道教专有功曹掌 管 着 这 些城 隍神的 姓名等。约出于北 宋 末南宋 初 的《高上神 霄玉清真 王 紫书大 法》卷 十 一 载 有一 道召神道功曹符(图1),就称“此功曹,掌天地神 祇、五岳鬼神、九州社令、天下城隍、一切正神姓 名高下数目。欲问摄召,皆得知之”。更有其负责 管 理 天下城 隍的 专门机 构 — — 城 隍司。该司上可 向上帝奏闻各地城隍的情况,下能使役、调拨各地 城隍及其兵吏。
图3 提举城隍司印
此外,还有具有统领城隍法力的手诀——“都 监诀”,南宋邓有功《上清天心正法》卷六描述其 法为:“大指掐轧,并压二指三指,却以四指五指压 大指,惟指挥城隍及都统兵马用此妙诀”。〔26〕
除上述机构和法器外,道教还为城隍制定了 一系列道法,要求城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遵 守,如有违背,就会遭到相应的处罚。记载这些道
三、宋代道教与民间城隍信仰习俗的互动
作为地方保护神,城隍所司之职极为广泛, 宋 代 道 教 渗入 其中,与民间 城 隍 信 仰习俗 在 多 个 维度进行着互动。
(一)在农业生产中的互动 在宋代农业生产中,当某地遭遇旱涝和虫蝗 灾情时,人们会求助于当地城隍。为此,宋代道教 也赋予了城隍这方面的神性。 北宋末神霄派道书《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 玄都雷霆玉经》假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之 口称,“久雨淋淫,宜于所在城隍社稷里域之司, 称是篱落崩坼,沟渠淫溢,上告太阳九龙皇君,祈 遣 九 斗阳 芒流 金 火铃 大 将 军,封 潭锁 海,止 雨 禁 龙,卷雾收云,开天耀日”〔27〕。 据说,宋代有一个 名叫宋元白(《云笈七签》作“宋玄白”)的道士擅 长祈雨之术,时有信州遭遇旱灾,宋元白向城隍祈 雨。此事在南宋正一道士陈葆光撰集的《三洞群 仙录》卷六和《云笈七签》卷一一三下都有记载, 只是两处记载的祈雨之法有异,《三洞群仙录》称 宋元白“作术以告城隍之像”〔28〕,而《云笈七签》 则记为其“作术飞钉钉城隍神双目”〔29〕。《太上三 洞 神咒》卷 十 一亦 有:“ 城 隍 社令,速 起 方 隅,急 来救旱,万物焦枯”〔30〕。似出于宋元以后的《太上 济度章赦》卷上《谢罪祈雨章》,也祈请包括城隍 在内的众多神灵“各体慈仁,啸命风伯雨师,指麾 雷公电母,普注膏雨,苏解焦枯”〔31〕。在宋人笔记 中,也有向城隍神祈祷放晴、降雨的故事。如郭彖 在《睽 车志》卷三 载 有:“米 元 章 知 无 为军,喜 神 怪,每雨旸致祷,则设宴席于城隍祠,东向坐神像 之侧,举酒若相献酬,往往获应。”〔32〕 在 对 农作物 病虫害缺 乏 正 确 认识 和 有 效 治
城隍是怎样由最初的建筑设施演变为一种神 灵信仰,学 界对这一问题 的看 法 仍 莫 衷一 是〔4〕。 从 文 献 记 载 来 看,魏晋南北 朝时期 就已经有了对 城隍神的奉祀。宋人赵与时《宾退录》卷八有“芜 湖城隍祠,建于吴赤乌二年”〔5〕之语, 赤乌二年,
即239年。按此,东吴时已祠祀城隍,这个芜湖城 隍 祠,是目前 见 载 的、最早 的 城 隍 祠。题 为 李 淳 风注的《金锁流珠引》卷二十四称,“此神(指城 隍——本文注)晋朝有之”〔6〕。而为正史所载的最 早的城隍祭祀,则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南史》卷 五十三有:“大宝元年(550),纶至郢州,……而数 有变怪,祭城隍神,将烹牛,有赤蛇绕牛口出”〔7〕。 这说明南北朝时期已有用动物祭祀城隍的习俗。 《北齐书·慕容俨传》又有:
【关键词】 道教;城隍;宋代 【中图分类号】 B95 【7-9
一、民间城隍信仰的源起及其至宋的发展
“城”、“隍”二字,始见于《周易》,其 泰 卦 的上六爻辞称:“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 吝。”〔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注解是:城,“曰 盛民也。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2〕。隍,“城 池也。……有水曰池,无 水曰隍 矣”〔3〕。此 二字连 用,最早出现在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序》中:“京 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①。据此, 学界认为,城、隍分别指的是城墙和护城河,后来 二字连用,成为城市的代名词。
但近世多牒天下都城隍司。及遍考典故,并 无所出。……夫城者,州军之城郭是也。隍者, 城外之池是也。盖此神乃主城隍之事,是一郡 之所属者也。……近者亦有人指冥中之他神, 以其意义相似者,谓便是都城隍。殊不知城隍 二字,难以言天下,都作一城,尽绕一池也。傥 自欲随俗行牒,亦可。但冥中无此神,世间无此 庙。〔16〕 终宋一朝,确如金允中所言,有府、州、县城 隍庙,而无都城隍庙。直到元至元七年(1270), 元 世 祖 采 纳大 臣建 议,下令在大 都 建 造佑圣 王灵 应 庙,后改名才 有 都 城 隍 庙。这 些 遍布各地 的 城 隍庙,成为民众奉祀城隍的中心,将当地百姓聚集 到 一起,向城 隍 祭 拜、祈祷。此 外,这一 时期,一 些与城隍神相关的角色如城隍门客、城隍判官、 城 隍 夫 人等 也 被 创 造 出 来 。《睽 车志》卷二 就 有 这 样 一段 记 载:“华 亭 陈 之方,为泉司属官,未 赴 任间,故人有任维扬倅者,陈往谒之,留馆厅事之 侧。一夕就寝,似梦非梦,见一妇人来言曰:‘我城 隍 夫 人也。今城 隍当代去,次 及公,故 来 相报。’ 陈还家而卒。”
始入,便为梁大都督侯瑱、任约率水陆军 奄至城下。……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 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 请,冀获冥佑。须臾,冲风欻起,惊涛涌激,漂 断荻洪。〔8〕 这段 史 料记 述的是 北齐文 宣帝 天保 六年 (5 5 5),南 朝梁军包围郢 城,并以荻洪 截 断 水
① 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有源于水庸之祭说、以祝融为原型说、由城隍保城卫民的自然属性与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相契合而 生发说等。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道教对宋代民俗的影响研究”(12SZYTD20)成果。
〔作者简介〕 王 玲,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讲师,四川 成都 610041。
2014年第 8 期 167
ZHONGHUA WENHUA LUNTAN
路,形势危急,众 人心生畏惧,守城将领 慕 容 俨 向城中城 隍神 祈祷 而 得 到 护 佑。到 唐 代,奉 祀 城 隍已蔚然成风,尤其是江南地区。《太平广记》卷 三百三《宣 州司户》称:“吴 俗 畏 鬼,每 州县 必 有 城隍神。”〔9〕不少地方守宰都曾撰写过祭城隍文, 如开元五年(717),张说 就撰写了一篇《祭城隍 文》,其后撰写过祭城隍文的还有张九龄、许远、 韩 愈、杜 牧、李 商 隐 等人 。李 阳 冰、段 全 纬、吕述 等 曾为 城 隍 庙 题 记,其中,唐 缙 云县 令 李阳冰 篆 《缙 云县 城 隍 庙记 碑》碑文云:“城 隍神,祀 典 无 之,吴 越 有之,风 俗水 旱 疾 疫 必 祷 焉。”〔10〕其 时 为乾元二年(759)。此外,杜甫、羊士谔等人还写 过“赛城隍诗”。由此可见,唐朝江南民间奉祀城 隍 的 热 情 很高,奉 祀的目的主 要 是 祈祷 城 隍 为人 们 驱 鬼以 及禳 除 水 旱 、疾 疫 等灾 害,但城 隍 神 在 当时 还 没有 被 列 入 国 家 祀 典。五代 十国时期,城 隍神已经有了封 号。如《册府 元 龟·帝王部·崇 祭 祀》记有:后唐清泰元年(934)诏令“城隍神改封 顺 义保宁王,……湖 州 城 隍 神 封阜俗 安 成 王,越 州城 隍神 封兴 德 保 闉王”〔11〕,“ 汉 隐帝 乾佑三年 (9 5 0)八 月,以蒙 州城 隍神为灵 感 王”〔1 2〕。蒙 州 在楚地,位于今广西境内,这表明,唐末五代,城 隍信仰已经突破吴越之地,向其它地区传播。
进 入 北 宋,城 隍神 被 增入 国 家 祀 典。据《宋 史·礼志》记载,“自开宝、皇佑以来,凡天下名在 地 志,功及 生 民,宫 观 陵 庙,名山 大 川能 兴 云雨 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其他州县岳渎、城 隍、仙佛、山神、龙神、水泉江河之神及诸小祠,皆 由祷祈感应,而封赐之多,不能尽录云。”〔13〕如此 一 来,宋 代 城 隍 信仰呈现 出风 靡 天下之势。欧 阳 修 曾言:“阳冰 所 记云‘城 隍神,祀 典 无 之,吴 越 有尔’。然今非止吴越,天下皆有,而县则少也。”〔 14〕 赵与时在《宾退录》卷八中记述了其时城隍奉 祀的盛况:
2014年第 8 期 169
ZHONGHUA WENHUA LUNTAN
法的宋代 道 经有邓 有 功《上清 骨 髓 灵 文 鬼律》、 元妙宗《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等。
上 述做 法,充分 体 现了宋代 道教 对神权的 控制,通过这种控制,既壮大了自身声威,又将民 间的城 隍 信众自然而然 地引入 道 教,成 功 走向民 间。
今其祀几 遍 天下,朝家 或锡庙额,或 颁封 爵,未命者,或袭邻郡之称,或承流俗所传,郡 异而县不同。〔15〕 城隍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人格化,人们
多 将 去世 后的 英 雄 或 名臣奉为 城 隍,各地 所 奉的 城 隍神 往 往各不 相同。城 隍 庙及 其 庙额 封爵、城 隍神姓名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宋代社会也延续了 前朝区别这些城隍的基本方式,仿效地方政权分 级,把城隍分为都、府、州、县四个等级,都大城 隍、府城隍、州城隍、县城隍,这样的称谓在宋代 文 献 中随 处可见。南宋 金 允中 在 其 所 编的《上清 灵宝大法》卷二十七曾对此提出过异议:
二、宋代道经对城隍神的演衍
至迟在唐代,城隍信仰已经被道教所吸收。 两宋 时期,城 隍神大 量出现 在 道 教 经 文中。这 些 经 文 对 城 隍在 道教 神系中的地位和职 掌、管 理 城 隍的机构和所要用到的法器以及用于监管城隍的 具体道法等给出了颇为全面、详细的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