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油脂精炼技术与工艺
油脂精炼工艺流程

油脂精炼工艺流程油脂精炼工艺流程是指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工艺操作,对原油脂进行处理,去除杂质,提高油脂的质量和品质。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见的油脂精炼工艺流程。
1. 油脂的预处理:首先将原油脂经过除杂、去壳、去杂质等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杂质和不良成分。
2. 粗脂的炼制:将经过预处理的原油脂送入炼制设备中,进行蒸煮和脱酸处理。
蒸煮过程中,通过加热原油脂使其蒸发掉一部分杂质和水分。
脱酸过程中,将蒸煮后的油脂与酸混合,通过酸催化反应去除其中的脂肪酸。
3. 脱色:将经过脱酸处理的油脂送入脱色装置,通过添加活性炭等吸附剂去除其中的色素。
在这个过程中,油脂会与吸附剂充分接触,将其中的色素吸附在吸附剂上,从而使油脂变得更加透明。
4. 脱臭:将经过脱色处理的油脂送入脱臭装置。
脱臭过程中,通过加热油脂,使其中的揮发性物质蒸发掉。
同时,在加热过程中,将油脂与高温的蒸汽直接接触,使其中的气味成分蒸发掉。
最终得到无臭的油脂。
5. 水洗:将经过脱臭处理的油脂送入水洗装置。
在水洗过程中,通过添加一定量的水进一步清洗油脂,将其中水溶性的杂质去除。
水洗后的油脂颜色更加清亮。
6. 液-液分离:将洗净的油脂送入液-液分离器中,与一定量的溶剂(如醇类、酯类)进行溶剂萃取。
溶剂可以有效分离出其中的脂肪酸、脂肪醇、脂溶性的物质等。
7. 脱溶剂:将经过溶剂萃取的油脂送入脱溶剂装置。
在脱溶剂过程中,通过加热油脂,使其中的溶剂挥发掉,从而得到无溶剂的油脂。
8. 精炼油脂的储存与包装:经过以上工艺处理的油脂进行必要的过滤和冷却,然后储存于油罐中,最后根据需要进行包装。
以上是一种常见的油脂精炼工艺流程。
通过逐步去除其中的杂质和不良成分,提高油脂的质量和品质。
同时,精炼工艺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油脂种类和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油脂精炼技术与工艺

油脂精炼技术与工艺一、油脂精炼意义1.增强油脂储藏稳定性2.改善油脂风味3.改善油脂色泽为油脂深加工制品提供原料二、毛油组成成分毛油中绝大部分为混酸甘油脂的混合物,即油脂,只含有极少量的杂质。
这些杂质虽然量小,但在影响油脂品质和稳定性上却“功不可没”。
悬浮杂质:泥沙、料胚粉末、饼渣水分胶溶性杂质:磷脂、蛋白质、糖以及它们的低级分解物脂溶性杂质:游离脂肪酸(FFA)、甾醇、生育酚、色素,脂肪醇,蜡其它杂质:毒素、农药三、脱胶油脂胶溶性杂质不仅影响油脂的稳定性,而且影响油脂精炼和深度加工的工艺效果。
油脂在碱炼过程中,会促使乳化,增加操作困难,增大炼耗和辅助剂的耗用量,并使皂脚质量降低;在脱色过程中,增大吸附剂耗用量,降低脱色效果。
脱除毛油中胶溶性杂质的过程称为脱胶。
我们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方法是特殊湿法脱胶,是水化脱胶方法的一种。
油脂水化脱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磷脂等胶溶性杂质的亲水性,将一定量电解质溶液加入油中,使胶体杂质吸水、凝聚后与油脂分离。
其中胶质中以磷脂为主。
在水分很少的情况下,油中的磷脂以内盐结构形式溶解并分散于油中,当水分增多时,它便吸收水分,体积增大,胶体粒子相互吸引,形成较大的胶团,由于比重的差异,从油中可分离出来。
影响水化脱胶的因素水量操作温度混合强度与作用时间电解质电解质在脱胶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中和胶体分散相质点的表面电荷,促使胶体质点凝聚。
磷酸和柠檬酸可促使非水化磷脂转化为水化磷脂。
磷酸、柠檬酸螯合、钝化并脱除与胶体分散相结合在一起的微量金属离子,有利于精炼油气、滋味和氧化稳定性的提高。
使胶粒絮凝紧密,降低絮团含油,加速沉降。
四、脱酸植物油脂中总是有一定数量的游离脂肪酸,其量取决于油料的质量。
种籽的不成熟性,种籽的高破损性等,乃是造成高酸值油脂的原因,尤其在高水分条件下,对油脂保存十分不利,这样会使得游离酸含量升高,并降低了油脂的质量,使油脂的食用品质恶化。
脱酸的主要方法为碱炼和蒸馏法。
油脂的精炼与深加工技术

油脂的精炼与深加工技术本章重点和学习目标毛油中杂质的种类和毛油精炼的目的、意义;烹调油、色拉油的基本特点和生产工艺过程;毛油脱胶、脱酸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影响因素;人造奶油、起酥油的功能性质、加工工艺及操作要点;影响油脂氢化反应的因素。
第一节油脂的精炼一、毛油中的杂质种类经压榨或浸出法得到的、未经精炼的植物油脂一般称之为毛油(粗油)。
毛油的主要成分是混合脂肪酸甘油三酯,俗称中性油。
此外,还含有数量不等的各类非甘油三酯成分,统称为油脂的杂质。
油脂的杂质一般分为5大类。
1 机械杂质机械杂质是指在制油或储存过程中混入油中的泥沙、料坯粉末、饼渣、纤维、草屑及其他固态杂质。
这类杂质不溶于油脂,故可以采用过滤、沉降等方法除去。
2 水分水分杂质的存在,使油脂颜色较深,产生异味,促进酸败,降低油脂的品质及使用价值,不利于其安全储存,工业上常采用常压或减压加热法除去。
3 胶溶性杂质这类杂质以极小的微粒状态分散在油中,与油一起形成胶体溶液,主要包括磷脂、蛋白质、糖类、树脂和黏液物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磷脂。
磷脂是一类营养价值较高的物质,但混入油中会使油色变深暗、混浊。
磷脂遇热(280lC)会焦化发苦,吸收水分促使油脂酸败,影响油品的质量和利用。
胶溶性杂质易受水分、温度及电解质的影响而改变其在油中的存在状态,生产中常采用水化、加入电解质进行酸炼或碱炼的方法将其从油中除去。
4 脂溶性杂质主要有游离脂肪酸、色素、甾醇、生育酚、烃类、蜡、酮,还有微量金属和由于环境污染带来的有机磷、汞、多环芳烃、曲霉毒素等。
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存在,会影响油品的风味和食用价值,促使油脂酸败。
生产上常采用碱炼、蒸馏的方法将其从油脂中除去。
色素能使油脂带较深的颜色,影响油的外观,可采用吸附脱色的方法将其从油中除去。
某些油脂中还含有一些特殊成分,如棉子油中含棉酚,菜子油中含芥子甙分解产物等,它们不仅影响油品质量,还危害人体健康,也须在精炼过程中除去。
油脂的精炼与分析

油脂的精炼1 油脂精炼的工艺①脱胶:在一定温度下用水去除毛油中磷脂和蛋白质的过程,从而可以防止油脂在高温时的起泡、发烟、变色发黑等现象;②碱炼:用碱中和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形成皂脚而去除的过程;③脱色:在毛油中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白土和活性碳而吸附除去色素的过程;④脱臭:在真空条件下将蒸汽通过油脂而带走一些异味物质;⑤氢化: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氢气在油脂不饱和分子上的加成反应。
油脂氢化是液态油脂、固态催化剂和气态氢气的三相反应体系,一般认为油脂氢化的机理是不饱和液态油与吸附在金属催化剂上的氢原子的相互作用。
不同油脂分子的氢化速度大不相同,一般用油脂氢化的选择性来表示。
油脂氢化的选择性(SR 或S)是指不饱和程度较高的脂肪酸的氢化速度与不饱和程度较低的脂肪酸的氢化速度的比值,例如在豆油氢化时亚麻酸的选择性是2.3,表示亚麻酸的群情化速度是亚油酸的2.3 倍。
⑥酯交换反应:由于油脂的性质不仅手油脂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还受到脂肪酸在油脂分子中分布的位置的影响,所以通过改变油脂分子中脂肪酸的位置分布就可以改变油脂的性质,一般油脂的酯交换反应有分子内酯交换和分子间酯交换,随机酯交换和定向酯交换。
所用的催化剂有碱性催化剂,如Na、K、Na-K 合金、NaOH、甲醇钠等,现在开始用酶。
油脂的分析1 油脂特征值的分析①酸价:中和1g 油脂所需要的KOH 的mg 数,我国规定食用油脂的酸价必须小于或等于5;②皂化值:完全皂化1g 油脂所需KOH 的mg 数,一般油脂的皂化值为200;③碘值:100g 油脂完全加成碘化所需要的I2 的g 数,这与油脂的不饱和程度呈正比;④乙酰值:将1g油脂完全乙酰化后水解,中和所产生的酸需要的KOH 的mg 数。
2 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分析测定指标:①过氧化值:用碘量法测定,即在酸性条件下,政治放中的过氧化物与过量的KI 反应生成I2,用Na2S2O3 滴定生成的I2,求出每kg 油脂中所含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即为油脂的过氧化值;②硫代巴比妥酸法:此法以测定油脂的氧化产物丙二醛为对象,以此衡量油脂的氧化程度。
油脂油脂的精炼、抗氧化

油脂精炼油脂精炼工艺致力于研究油脂及伴随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根据该混合物中各种物质性质上的差异,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将油脂与杂质分离开来,以提高油脂食用和储藏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油脂精炼是一个复杂的多种物理和化学过程的综合过程。
这种物理和化学过程能对伴随物选择性地发生作用,使其与甘油三酸酯的结合减弱并从油中分离出来。
这些过程的特性和次序,一方面由油品性质和质量决定,另一方面由精制所需深度而决定。
因此,尤其要注意各个精炼阶段的条件选择,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油脂与水、空气中的氧、热和化学试剂的不良作用。
此外,最大限度地从油中分离出最有价值的伴随物也是精炼的任务。
如能保持这种伴随物的性质,便可作为单独产品。
这些产品如磷脂、游离脂肪酸、生育酚和蜡等,它们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及其它工业。
第一节毛油的组分及其性质在油脂工业中,以压榨法、浸出法或其他方法制取得到的未经精炼的植物油脂,称为粗脂肪,俗称毛油。
毛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酸酯,俗称中性油。
此外,毛油中还存在多种非甘油三酸酯的成分,这些成分统称为杂质。
杂质的种类和含量随制油原料的品种、产地、制油方法、贮藏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根据杂质在油中的分散状态,可将其归纳为悬浮杂质、水分、胶溶性杂质、油溶性杂质等几类。
一、悬浮杂质靠油脂的粘性、悬浮力或机械搅拌湍动力,能以悬浮状态存在于油脂中的杂质称为悬浮杂质,亦称机械杂质,例如泥沙、饼(粕)碎屑、草杆纤维、铁屑等。
这些杂质通常不能被乙醚或石油醚溶解。
由于其比重及力学性质与油脂有较大差异,往往采用重力沉降法、离心分离法及过滤法从油脂中分离出来。
二、水分制油、运输和储藏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水分进入毛油中。
水在天然油脂中的溶解度很小,但随着油中游离脂肪酸、磷脂等杂质含量的增加以及温度的升高,水在油中的溶解度亦有所增加。
油脂中的水分分为游离状和结合状两种。
游离状的水滴与油形成油包水悬浮在油中,再加上磷脂、蛋白质、糖类等胶溶性物质则可形成乳化体系;亲水物亲水基团吸附的水分,使亲水物质膨胀成乳化胶粒存在于油中。
油脂精炼与加工工艺

油脂精炼与加工工艺【油脂精炼与加工工艺】一、油脂精炼与加工工艺的历史其实啊,油脂精炼与加工这门工艺可不是现代才有的新鲜事儿,它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呢。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尝试从各种动植物中获取油脂,并进行初步的处理。
比如说,咱们中国古代就有用石臼舂捣芝麻来制取芝麻油的方法。
那时候的工艺虽然简单粗暴,但也算是油脂加工的雏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工业革命时期,油脂精炼与加工工艺迎来了重大的变革。
各种机械设备的出现,比如榨油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油脂的提取效率。
这就好比以前咱们是用手一点点挤水,现在有了抽水机,一下子就能把水弄出来,又快又多。
再往后,科技不断进步,化学方法也逐渐被应用到油脂精炼中,让油脂的品质变得越来越好。
二、油脂精炼与加工的制作过程1. 油脂提取1.1 压榨法说白了就是靠压力把油脂从油料中挤出来。
就像我们挤毛巾里的水一样,给油料施加足够的压力,油脂就会流出来。
比如说用传统的榨油坊里的木榨,或者现代的螺旋榨油机,都是这个原理。
常见的像花生油、菜籽油很多都是通过压榨法获取的。
1.2 浸出法这个方法呢,有点像泡茶。
把油料泡在溶剂里,让油脂溶解在溶剂中,然后再把溶剂蒸发掉,留下的就是油脂啦。
这种方法出油率高,在大规模的油脂生产中用得比较多。
2. 油脂精炼2.1 脱胶这一步主要是去除油脂中的磷脂等胶质。
想象一下,油脂里有一些像胶水一样黏糊糊的东西,得把它们弄出去,不然会影响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
2.2 脱酸就是把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去掉。
脂肪酸就像油脂里的“捣蛋鬼”,会让油脂容易变质,还可能影响口感。
2.3 脱色让油脂变得更清亮、好看。
就好像给油脂“洗脸”,把那些让它看起来颜色不好的杂质去掉。
2.4 脱臭把油脂里不好闻的气味去掉。
这就像是给油脂喷香水,让它闻起来香喷喷的,没有异味。
三、油脂精炼与加工工艺的特点1. 提高油脂品质经过一系列的精炼和加工步骤,油脂中的杂质被去除,酸价降低,过氧化值减少,稳定性提高。
简述油脂精炼的原理

简述油脂精炼的原理油脂精炼是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对原始油脂进行处理,去除其中杂质和不良物质,以提高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
精炼的目的是去除油脂中的杂质,如悬浮颗粒、淀粉、蛋白质、胶质、磷脂等,并降低自然氧化和热氧化反应对油品质量的影响,延长其保存寿命。
油脂精炼的主要原理有:1. 去除杂质:油脂精炼的第一步是去除油脂中的杂质,这些杂质包括悬浮颗粒、磷脂、蛋白质、淀粉等。
这一步通常使用机械物理方法,如过滤、沉淀、离心等。
过滤通常使用不同孔径的滤网,杂质被滤除,而油脂则通过滤网流出。
沉淀则利用杂质和油脂之间的密度差异,将杂质沉淀下来,使油脂得以分离。
2. 酸化脱色:酸化脱色是油脂精炼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这一步中,油脂与酸接触,使其中的游离脂肪酸转化为其盐,并与杂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油脂的沉淀。
这样一来,油脂中的杂质就能够被分离出来。
酸化通常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以保证反应充分。
脱色就是通过各种脱色剂将油脂中的物质进行吸附,达到提高油脂外观和稳定性的目的。
3. 溶剂萃取:溶剂萃取是另一种重要的油脂精炼方法。
它通过向油脂中加入特定溶剂,将其中的不良物质溶解到溶剂中,然后用蒸馏的方式将溶剂和不良物质分离。
溶剂可以是有机溶剂,如正己烷、硅烷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高油酸度的油脂,如酱油、豆油等。
由于溶剂的选择,该方法可以选择性地去除特定的不良物质。
4. 水蒸气蒸馏:水蒸气蒸馏是通过加热油脂并向其通入水蒸气,使油脂中的不良物质挥发出来,以达到净化目的的方法。
水蒸气蒸馏首先将蒸汽通过油脂,油脂中的不良物质被蒸汽带走,然后通过冷凝器冷却蒸汽,使其凝结成液态,与水分离。
这样一来,油脂中的不良物质就被分离出来,达到净化目的。
在油脂精炼过程中,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多种方法的组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通常会先使用物理去杂质的方法,如过滤、沉淀等,然后再进行酸化脱色和溶剂萃取。
这样可以更彻底地去除油脂中的不良物质,并提高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
总之,油脂精炼是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去除油脂中的杂质和不良物质,以提高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
植物油脂精炼技术

植物油脂精炼技术
干法脱胶
结合脱色的磷酸-漂土脱胶工艺,是一种简单的酸脱胶法 适合低含量磷脂油脂,棕榈油、棕榈仁油、椰子油和动物油 磷2-10ppm,满足物理精炼
植物油脂精炼技术
物理精炼首选的两步脱胶法
乳化和真空吸出
可避免损耗往往占较大的比例,其高低反映了工艺 的先进与否及操作水平,应设法降低,如少夹带, 破坏乳化
植物油脂精炼技术
油 脂 成 分
杂质 毛油中甘三酯以外成分
植物油脂精炼技术
精炼过程中油脂成分的变化
工序 浸出 脱胶
脱酸
脱色
脱臭
生成或增加成分
除去或减少成分
残留溶剂
少量共轭酸 异构脂肪酸 聚合甘油酯
植物油脂精炼技术
物理精炼
予处理 脱色
脱臭
物理精炼和化学精炼
臭味馏出物组成%
化学精炼 美国
物理精炼 欧洲
中性油
25-33
5-10
脂肪酸
33-50
80-85
不皂化物
25-33
5-10
(甾醇和Ve)
植物油脂精炼技术
精炼技术关键
1. 技术关键在于精炼率与炼耗间存在矛盾 2. 降低炼耗有二部分
不可避免炼耗 类脂物、伴随物,1-3% 可避免损耗 油脚、皂脚、白土夹带、因操作不当被皂化、
植物油脂精炼技术
精炼中需分离的物质
• 毛油—过滤→机械杂质 • 磷脂—水化→油脚 • FFA—皂化→皂脚 • 臭味—蒸馏→捕集→馏出物 • 色素—吸附→废白土 • 蜡—冷却→蜡晶 • 硬脂—冬化→硬脂晶 • 氢化→废催化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油脂精炼技术与工艺脱色植物油中的色素成分复杂,主要包括叶绿素、胡萝卜素、黄酮色素、花色素以及某些糖类、蛋白质的分解产物等。
油脂脱色常用吸附脱色法。
吸附脱色法原理是利用吸附力强的吸附剂在热油中能吸附色素及其他杂质的特性,在过滤去除吸附剂的同时也把被吸附的色素及杂质除掉,从而达到脱色净化的目的。
吸附剂的种类1、漂土学名膨润土,是一种天然吸附剂。
多呈白色或灰白色。
天然漂土的脱色系数较低,对叶绿素的脱色能力较差,吸油率也较大。
2、活性白土是以膨润土为原料,经过人工化学处理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较高活性的吸附剂,在工业上应用十分广泛。
对于色素及胶态物质的吸附能力较强,特别是对于一些碱性原子团或极性基团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
3、活性炭是由木屑、蔗渣、谷壳、硬果壳等物质经化学或物理活化处理而成。
具有疏松的孔隙,比表面积大、脱色系数高,并具有疏水性,能吸附高分子物质,对蓝色和绿色色素的脱除特别有效,对气体、农药残毒等也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但价格昂贵,吸油率较高,常与漂土或活性白土混合使用。
4、凹凸棒土是一种富镁纤维状土,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
土质细腻,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吸油率也较低,过滤性能较好。
影响吸附脱色的因素1、吸附剂不同的吸附剂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实际要求选用合适的吸附剂。
油脂脱色一般多选用活性度高、吸油率低、过滤速度快的白土。
2、操作压力吸附脱色过程在吸附作用的同时,往往还伴有热氧化副反应,这种副反应对油脂脱色有利的一方面是:部分色素因氧化而褪色,不利的方面是:因氧化而使色素固定或产生新的色素以及影响成品的稳定性。
负压脱色过程由于操作压力低,热氧化副反应较弱,一般采用负压脱色,真空度为0.096mPa。
3、操作温度吸附脱色中的操作温度决定于油脂的品种、操作压力以及吸附剂的品种和特性等。
脱除红色较脱除黄色用的温度高;常压脱色及活性度低的吸附剂需要较高的操作温度;减压操作及活性度高的吸附剂则适宜在较低的温度下脱色。
常用脱色温度为105℃左右。
4、操作时间吸附脱色操作中油脂与吸附剂在最高温度下的接触时间决定于吸附剂与色素间的吸附平衡,只要搅拌效果好,达到吸附平衡并不需要过长时间,过分延长时间,甚至会使色度回升。
工业上一般将脱色温度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
5、搅拌脱色过程中,吸附剂对色素的吸附,是在吸附剂表面进行的,属于非均相物理化学反应。
良好的搅拌能使油脂与吸附剂有均匀的接触机会。
现生产中采用直接蒸汽搅拌。
6、粗油品质及前处理。
粗油中的天然色素较易脱除,而油料、油脂在加工或储存过程中的新色素或因氧化而固定了的新色素,一般较难脱除。
脱色前处理的油脂质量对油脂脱色效率的影响也甚为重要,当脱色油中残留胶质和悬浮物或油溶皂时这部分杂质会占据一部分活性表面,从而降低脱色效率。
一般脱色前处理的油脂质量应满足如下条件:P≤10ppm、残皂≤100 ppm。
六、脱臭各种植物油都有它本身特有的风味和滋味,经脱酸,脱色处理的油脂中还会有微量的醛类、酮类、烃类、低分子脂肪酸、甘油酯的氧化物以及白土、残留溶剂的气味等,除去这些不良气味的工序称脱臭。
脱臭方法脱臭的方法有真空汽提法、气体吹入法、加氢法等。
最常用的是真空汽提法,即采用高真空、高温结合直接蒸汽汽提等措施将油中的气体成分蒸馏除去。
脱臭机理脱臭的机理是基于相同条件下,臭味小分子组分的蒸汽压远大于甘三酯的蒸汽压,即臭味物质更容易挥发。
因此应用水蒸气蒸馏的原理进行汽提脱臭。
水蒸气蒸馏脱臭的原理,系水蒸气通过含有臭味组分的油脂时,汽-液表面相接触,水蒸气被挥发的臭味组分所饱和,并按其分压的比率逸出,从而达到了脱除臭味组分的目的。
影响脱臭的因素1、温度汽提脱臭时,操作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蒸汽的消耗量和脱臭时间的长短。
在真空度一定的情况下,温度增高,则油中游离脂肪酸及臭味组分的蒸汽压也随之增高。
但是,温度的升高也有极限,因为过高的温度会引起油脂的分解、聚合和异构化,影响产品的稳定性、营养价值及外观,并增加油脂的损耗。
因此,工业生产中,一般控制蒸馏温度在245~ 255℃。
2、操作压力脂肪酸及臭味组分在一定的压力下具有相应的沸点,随着操作压力的降低而降低。
操作压力对完成汽提脱臭的时间也有重要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低,需要的时间也就越短。
蒸馏塔的真空度还与油脂的水解有关联,如果设备真空度高,能有效的避免油脂的水解所引起的蒸馏损耗,并保证获得低酸值的油脂产品。
生产中一般为300—400Pa,即2—3mmHg的残压。
3、通汽速率与时间在汽提脱臭过程中,汽化效率随通入水蒸气的速率而变化。
通汽速率增大,则汽化效率也增大。
但通汽的速率必须保持在油脂开始产生飞溅现象的限度以下。
汽提脱臭操作中,油脂与蒸汽接触的时间直接影响到蒸发效率。
因此,欲使游离脂肪酸及臭味组分降低到产品所要求的标准,就需要有一定的通汽时间。
但同时应考虑到脱臭过程中油脂发生的油脂聚合和其他热敏组分的分解。
这个脱臭时间也与脱臭设备结构有关,现通常为85分钟。
4、脱臭设备的结构脱臭常用设备有层板式、填料、离心接触式几种,现车间用的是层板式塔。
5、微量金属油脂中的微量金属离子是加速油脂氧化的催化剂。
其氧化机理是金属离子通过变价(电子转移)加速氢过氧化物的分解,引发自由基。
因此脱臭前需尽可能脱除油脂内的铁、铜、锰、钙和镁等金属离子。
6、脱色油品质及前处理的方法脱色油的品质及其脱臭前处理方法对脱臭成品油的稳定性具有关键的影响。
脱色油在汽提脱臭前的处理包括脱胶、脱酸、去除微量金属离子和热敏性物质。
热敏性物质、色素及胶质,如果不在汽提脱臭前除去,会在脱臭过程中受高温而分解,进而影响到精制油的质量。
三、脱胶油脂胶溶性杂质不仅影响油脂的稳定性,而且影响油脂精炼和深度加工的工艺效果。
油脂在碱炼过程中,会促使乳化,增加操作困难,增大炼耗和辅助剂的耗用量,并使皂脚质量降低;在脱色过程中,增大吸附剂耗用量,降低脱色效果。
脱除毛油中胶溶性杂质的过程称为脱胶。
我们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方法是特殊湿法脱胶,是水化脱胶方法的一种。
油脂水化脱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磷脂等胶溶性杂质的亲水性,将一定量电解质溶液加入油中,使胶体杂质吸水、凝聚后与油脂分离。
其中胶质中以磷脂为主。
在水分很少的情况下,油中的磷脂以内盐结构形式溶解并分散于油中,当水分增多时,它便吸收水分,体积增大,胶体粒子相互吸引,形成较大的胶团,由于比重的差异,从油中可分离出来。
影响水化脱胶的因素水量操作温度混合强度与作用时间电解质电解质在脱胶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中和胶体分散相质点的表面电荷,促使胶体质点凝聚。
磷酸和柠檬酸可促使非水化磷脂转化为水化磷脂。
磷酸、柠檬酸螯合、钝化并脱除与胶体分散相结合在一起的微量金属离子,有利于精炼油气、滋味和氧化稳定性的提高。
使胶粒絮凝紧密,降低絮团含油,加速沉降。
四、脱酸植物油脂中总是有一定数量的游离脂肪酸,其量取决于油料的质量。
种籽的不成熟性,种籽的高破损性等,乃是造成高酸值油脂的原因,尤其在高水分条件下,对油脂保存十分不利,这样会使得游离酸含量升高,并降低了油脂的质量,使油脂的食用品质恶化。
脱酸的主要方法为碱炼和蒸馏法。
蒸馏法又称物理精炼法,应用于高酸值、低胶质的油脂精炼。
这里主要介绍碱炼法。
碱炼脱酸的作用烧碱能中和粗油中的绝大部分游离脂肪酸,生成的钠盐在油中不易溶解,成为絮状物而沉降。
生成的钠盐为表面活性剂,可将相当数量的其他杂质也带入沉降物,如蛋白质、粘液质、色素、磷脂及带有羟基和酚基的物质。
甚至悬浮固体杂质也可被絮状皂团携带下来。
因此,碱炼具有脱酸、脱胶、脱固体杂质和脱色素等综合作用。
烧碱和少量甘三酯的皂化反应引起炼耗的增加。
因此,必须选择最佳的工艺操作条件,以获得碱炼油的最高得率。
七、影响精炼油得率主要因素1、碱炼损耗(1)为脱除毛油中存在的胶质、游离脂肪酸、水分、杂质等形成的损耗;(2)在处理过程中由于中性油皂化、乳化引起的损耗;(3)理论计算公式:碱炼损耗= 0.2 + 1.25×(FFA%+磷脂含量%+水分%+杂质%+0.3%)2、脱色损耗主要为吸附脱色时废白土吸油所引起的损耗,应尽量降低废白土含油率。
脱色损耗=废白土×废白土干基含油率3、脱臭损耗包括脱臭过程中脂肪酸以及小分子的醛、酮等物质,甾醇、维生素E等不皂化物,甘三酯的蒸馏挥发损失;在汽提过程中油脂的飞溅损失。
脱臭耗=0.2+1.1×(进脱臭塔FFA%+POV/80+水杂%)4、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因设备等原因引起的跑、冒、滴、漏等现象造成的损耗。
此类损耗应该尽量避免。
八、影响精炼成本的因素1、提高精炼率精炼率是影响精炼成本的最主要因素,与毛油品质、精炼的工艺、精炼的操作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2、降低辅料消耗辅料包括液碱、磷酸、柠檬酸、白土、柴油,同样的油品,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都可以达到产品的标准,应该在操作过程中寻找辅料消耗较低的方法。
3、降低能耗包括水、电、汽的消耗。
在生产过程中,应避免能源的浪费。
4、降低人工成本,加强生产管理。
九、影响精炼油品质的主要因素1、温度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一般化学反应,温度每上升10℃,反应速度约增加一倍;对于油脂氧化速度,温度也起重要的作用。
2、水分它会引起和促进亲水物质(如磷脂、酶、微生物等)的腐败变质,加强酶的活性,有利微生物繁殖,导致水解酸败,增加油脂过氧化物的生成。
3、光和射线光,特别是紫外线,能促进油脂的氧化。
这是由于光氧化作用,并能使油脂中痕迹量的氢过氧化物分解,产生游离基,并进入连锁反应,加速了油脂的氧化。
高能射线(β—,γ—射线)辐照食品能显著提高氧化酸败的敏感性,通常将这种现象解释为辐射能诱导游离基的产生的缘故。
4、氧气自动氧化和聚合过程是油脂与氧气发生反应的过程,自动氧化和聚合过程的氧气吸收量是逐渐增加的。
一般情况下,氧气的浓度越大,氧化速度就越快。
在储存容器中,氧气的分压越大,氧化进行得越迅速。
5、催化剂油脂中存在许多助氧化物质,微量金属,特别是变价金属有着显著的影响,它们是油脂自动氧化酸败的强力催化剂,由于它们的存在,大大缩短了油脂氧化的诱导期,加快了氧化反应的速度。
十、精炼主要设备1、离心机离心机是油脂精炼的主要设备之一,目前国外主要是阿法-拉伐和韦斯伐利亚两家公司独占鳌头,也许是受中国引进第一套50t/d阿法-拉伐离心机及配套碱炼设备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同行都对阿法-拉伐离心机感兴趣。
但随着对国外技术的进一步了解,人们发现同样具有优越的性能, 对于质量较差毛油用韦斯伐利亚离心机处理效果更好。
2、过滤机在油脂加工工艺中,过滤是实现固、液分离的一种必要手段。
在现代油脂加工中用立式叶片过滤机。
世界公认的立式叶片过滤机当属荷兰Ama公司生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