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第3节机械效率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3节 机械效率(A案)

W额(克服机械自重和摩擦力做的功)
3、总功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 .(人对机械做的功 )
W总=W有+W额
或
W总=Fs
演示实验:
用一动滑轮、滑轮组分 别让重为1N钩码均上升0.2m, 记下测力计示数。 1.计算两种实验方法中有用 功、总功、额外功。 2.分析所做额外功的原因。
?。
?,
设计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
怎样改变物重?需测量的物理量?实验研究方法?实验器 材有哪些?
温馨提示:
1.测拉力时,应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2.绳自由端的拉力方向以竖直向上。
记录、分析数据
次 钩码所受的 提升的 数 重力G/N 高度h/m 1 2 3 有用功 W有用/J 拉力 F/N 绳端移动 的距离s/m 总功 W总/J 机械效率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机械效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W有 W总
学点二:机械效率 1.机械效率有单位吗?
2.有没有机械效率为100%的机械,为什么?
3.某机械的机械效率为 75%,表示物理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升旗手将重 15N的国旗升高 10m做了200J的功,则有用功为 J,机械效率 为 。
永远小于1 ∴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作业
设计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动滑轮重的关系。写出实验器材,实验步 骤。并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5. 小明用了下列三种方法把重 100N的沙子从一楼运到 三楼,请从做功的角度分析,人做的有用功一样多吗?总 功一样多吗?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好?说出你的理由。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3节机械效率(共30张PPT)

4、公式推导: W有 100%
W总
5、理解:
(实际情况)W额外 0…… 1
随堂小练习
请你判断:下面说法中是否正确?
1.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 × ) 2.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 × ) 3.物体做功越慢,机械效率越低( × ) 4.做总功越多,机械效率越低( × ) 5.做相同的有用功,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 高( √ ) 6.做相同的总功时,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 高( √ ) 7.机械效率越高,越省力( × )
实验前请猜想: 1.你认为省力多少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
2.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它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
斜面的 倾斜程 度
小车 重量 G/N
斜面高 度h/m
沿斜 面拉 力 F/N
斜面长 有用 s/m 功
W有 /J
总功 机
W总 /J
械 效 率
较缓 5.0 0.1 1.6 0.5 0.5 0.8 63%
三、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
起重机的 机械效率 是60%, 它表示什 么意思?
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有用功在总功中占
有60%,另外的40%是额外功.
汽油机机械效率22%~27% ,机械效率是选择机械的 一个重要指标
在有用功相同时,机械效率高,
①总功就少(消耗的 汽油就少,有经济 效益)
②额外功就少(浪费少, 汽车尾气就少,有社 会意义,环保意义)
5、机械效率公式:
提升
G物 • h F动力 • S动力
W有用
W总
移动 f • S物
F动力 • S
W总 W额外
W总
W有用
W有用 W额外
三.例题
例1.用一动滑轮将货物400N的货物匀速提到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3节机械效率ppt课件

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
起重机:40%~50%
滑轮组:50%~70%
抽水机:60%~80%
柴油机: 28%~40%
一台起重机将重3600 N的货物提高4 m。如果额外 功是9600 J,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 机械效率是多少?起重机在哪些方面消耗了额外功?
解:起重机提高物体的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F=G=3600 N 起重机提升重物所做的有用功 W有=Fh=Gh =3600 N×4 m=14400 J=1.44×104 J 起重机做的总功 W总=W有+ W额 =14400 J+9600 J=2.4×104 J 因此,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η= W有/W总 =1.44×104 J/2.4×104 J=60%
很 陡
斜面的机械效率 斜面的机械效率跟斜面的光滑程度与斜面的坡度有关, 斜面越光滑、坡度越小,机械效率越高。
1.关于机械效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D ) A.机械效率总小于1 B.单位时间里做功越多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C.做功越多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D.省力越多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2.某机械的机械效率是75%,这说明使用这一装置做功
2.机械效率: W 有 W总
3.斜面的机械效率跟坡度和光滑程度有关
A.总功是额外功的3倍
(B )
B.有用功是额外功占总功的3/4倍
3.为了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以下做法中正确的是 (D )
A.以较快的速度匀速提升重物 B.以较慢的速度匀速提升重物 C.增加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D.把滑轮做得更轻巧,减小滑轮在转动过程中的摩擦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 同一物体升高相同的 高度,斜面越长越省力。
C
斜面 B L h
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

W有/J
0.097
W总/J
0.1287 75.4%
2个 2 1 0.044 0.3 0.266 0.044 0.0678 64.9%
2个 3 1.5 0.43 0.4 0.214 0.0645 0.0857 75.4%
结论(比较1和2) 物重一定,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低。
结论(比较2和3) 动滑轮重一定,物重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W总 W有 W额
在使用机械工作时,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 份额越多越好。它反映了机械的一种性能,物 理学中表示为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2、公式:η=
W有用 W总
=
W有用 W有用+W额外
讨论:W额外>0,W总>W有用 所以η<1
W额外=0,W总=W有用 所以η=1
(理想状态)
注: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来表示,比如某机械的 效率是0.8即为80%
数 /N
度/cm
示数/N
动距离/cm
1
2
10
0.8
40
2
5
5
1.5
20
小明用100N的力沿竖直方向将 杠杆的一端拉下2m时,杠杆 的另一端把320N的重物提高了 0.5m,他做的有用功是 160 J, 总功是 200 J,额外功是 40 J, 杠杆的机械效率是 80% 。
用图2所示滑轮组把 重600N的货物匀速 提高2m,所用的拉 力是375N,求总功、
S h-----刻度尺
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铁架台、滑轮、细线、钩码。
注意事项 竖直向上,缓慢匀速拉动测力计。
实验1
F
保持钩码重力一定,改变动滑轮重。 F
实验2 保持动滑轮重一定,改变钩码重力。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3节《12.3机械效率》优秀教案

第3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3节《机械效率》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的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机械效率是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的内容。
本章第1.2节已经学习了杠杆和滑轮组的相关知识。
这一节课,主要是定义和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机械效率等知识。
为下一节课具体探究杠杆,滑轮组等的机械效率做准备。
第三节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有了一定的学习物理的能力。
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杠杆和滑轮组的知识。
这一节课,学生已经有了,知识上和能力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来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简单计算。
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图片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以及下定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的机械效率,培养学生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观察一些常见机械的机械效率,使学生体会提高机械效率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突破: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阅读,总结。
定义和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机械效率等知识。
突破重点难点。
A.法制渗透:利用汽车的机械效率,引出尾气排放标准,渗透我国的关于尾气排放标准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六. 教学过程:首先. 引入新课:通过图片1.2.3引出滑轮组;利用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引出摩擦力;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机械效率。
其次. 新课示导:第一步,学生阅读教材85-86页,自己定义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机械效率等概念,教师通过图片4,引导学生完成相关定义,理解相关内容。
最新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2章 第3节 机械效率课件

思考 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
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
目的:提 水
对水所做的功是有用功; 对桶所做的功是额外功。
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
思考 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
功,哪部分是额外功?
目的:捞 桶
对桶所做的功是有用功; 对水所做的功是额外功。
最新初中物理精品课件设计
60 J
最功新初中物理精品课件设计
功 对滑轮做的 功
60 J
最新初中物理精品课件设计
概念
有用功:对人们有价值的功(工作 目的)。
对沙做功
600J
对滑轮和桶 做功
180J
小强一共做功
780J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额外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 的功(无用付出)。
总功:利用机械时,总共付出的功 (最新实初际中物付理出精品)课。件设计
八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 第3节 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 你是小强,你会选用哪种方法?
最新初中物理精品课件设计
方法甲
方法乙
方法丙
对沙子做的功 600 J 对沙子做的功600 J 对沙子做的功 600 J
对桶做的 120 J 对桶做的 120 J 对口袋做的 30 J
功 克服体重做的功2400
J
功 对滑轮做的
一、机械效率:
在使用机械工作时,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 份额越多越好。它反映了机械的一种性能,物 理学中表示为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2.公式: W有
W总
3.用百分数表示。总小于1。
最新初中物理精品课件设计
练一练
1、使用同一台吊车提起物体时,下列说法正
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课件:第12章-第3节 机械效率(共47张PPT)

B. 做的额外功是6Gh
C. 做的总功是9Gh
D. 机械效率是30%
4. 工人用如图12-3-3所示的滑轮组将重为500 N的物 体在4 s内匀速提升了2 m,若每个滑轮中40 N,不计 绳重和摩擦,则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
A. 绳端的拉力F为270 N
B. 拉力F的功率功为270 W
模拟演练:
1. 用动滑轮将重60 N的物体提高1 m,人对绳的拉力是 60 80 40 N,则有用功是______J ,总功是______J ,额外功
20 是__________J.
典例精练: 知识点2 机械效率 【例2】使用机械时,若有用功与额外功相等,则该机械 的机械效率 A. 大于50% B. 小于50% ( C )
A. 有用功多
( D )
B. 额外功少
C. 总功多
D. 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高
3. (2018扬州)用如图12-3-2所示装置在20 s内将80
N的水桶提升3 m,拉力为50 N,则拉力的功率为
15 80 __________W ,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_%.
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则动滑轮的重力为__________N. 20
课后作业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 卖茶杯的人,从货架上拿起茶杯;喝茶水的人,从桌
面上端起盛茶水的茶杯,就两人克服茶杯重力做功的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 都是有用功
B. 都是额外功
C. 对喝茶的人而言是有用功
D. 对卖茶杯的人而言是有用功
2. 小阳将一桶水从一楼提到二楼.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
11. 质量为0.5 kg的塑料桶装满水后总质量为10 k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箭口初中柳吉臻 2013年5月30日星期四
观察图片,交流思考。
1.用手直接提升物体做功。2.使用机械提升 物体做功。这两个功相同吗?
提出问题:
实 验
G/N h/m 2 0.1
W直/J 0.2
F/N s/m 1.2 0.2
W机/J 0.24
结论:使用动滑轮比直接提升物体不省功。 推论:使用任何机械不省功。
好好学习积极向上
重点:概念
1.有用功:直接对物体所做的功(工作 目的)。 G/N h/m
2 0.1
W直/J
0.2
F/N s/m
1.2 0.2
W机/J
0.24
2.总功:利用机械所做的功(实际付出)。
3.额外功:由于机械自重和摩擦等因素影响, 而不得不做的功(无用付出)。
重点【机械效率】
在使用机械工作时,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 份额越多越好。它反映了机械的一种性能,物 理学中表示为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J
W总/J
s/m 4 2
3 结论: 动滑轮重一定,物重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F
实验2 2.条件:物重一定
保持钩码重力一定,改变动滑轮重。 G/N h/m F/N s/m W有/J W总/J
1
2
F
结论: 物重一定,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低。
课堂小结 1.有用功、总功、额外功的定义。 2.机械效率概念。公式。 3.测定机械效率的实验。
2.公式:
W有 W总
3.用百分数表示。总小于1。
课堂练习
1.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 A.越省力的机械,效率越高 B.做有用功越多的机械,效率越高 C.做相同的功,额外功的值越小,效率越高 D.做功越快的机械,效率越高
2.如图,忽略绳重和摩擦,用拉力F 拉着10 N的重物匀速上升,绳子自由 端移动1 m,动滑轮重力2 N, 求:(1)拉力F; (2)物体上升的距离; (3)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
重点【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原理
W有 Gh W总 Fs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铁架台、滑轮、细线、钩码。
F
注意事项 竖直向上,缓慢拉动测力计。
实验1 保持动滑轮重一定,改变钩码重力。
F
钩码 重力
G/N
1 2 2 5
钩码 上升 高度
h/m 1 0.5
弹簧 测力 计示 数
F/N
0.8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