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展客观规律共27页

合集下载

艺术学概论之第六章艺术的功能和艺术教育

艺术学概论之第六章艺术的功能和艺术教育
第19页,共47页。
• 艺术的审美教育,审美认知和审美娱乐作 用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不可分割 的联系,所以我们应该将三者统一起来认 识和理解,因为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都是 建立在艺术审美价值的统一根底之上。
第20页,共47页。
• 总之,正是通过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 美愉悦功能,艺术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也正是在这种作用下,艺术的形态得以保 存,艺术的传统才得以传续,艺术的特质 才能得以发扬光大,人类的文明才会薪火 永续。
第38页,共47页。
• 1.无论中外社会,艺术教育及其社会成员艺术素养 的提高,不仅是社会个体全面素养提高的重要标志 ,更是社会开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条件。
• 2.以人为本是社会开展的根本理念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 素,而在以人为本观念的实施中,个人艺术素养的提高 既是以人为本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也是社会和谐稳定 的一个重要因素。
艺术学概论之第六章艺术的功能 和艺术教育
第1页,共47页。
一、艺术的社会功能
• 艺术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功能,但审美价 值却是艺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特性。
• 正是由于审美价值渗透在艺术的其他各种 功能之中,才使得艺术具有自己独立存在 的价值和意义,才使得艺术具有与其他文 化形态迥然不同的独特社会功能。
第28页,共47页。
• 20世纪初的中国,在现代教育和现代思想 背景下,开场对审美艺术教育加以关注和 倡导。
• 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来 提倡美育的是清末学者王国维,他用近代 西学匡正外乡传统,特别是将康德、叔本 华等人的美学用来沟通中国的诗性文化、 艺术思想。
第29页,共47页。
•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更是大 力倡导美育,把美育确定为其新式教育方 针的内容之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美育实 施设想,对美育的本质、内容、作用和实 施美育的途径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蔡元培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开展的必然趋势。他把 西方康德、席勒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美育传 统揉合到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美育思想。 开创了美育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音乐表演风格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音乐表演风格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音乐表演风格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徐菁婕英国伯明翰大学摘要:在音乐表演过程中,表演风格主要受到表演者个性、主观能动性、后天努力等因素影响。

为取得良好的音 乐表演效果,不仅需音乐表演人员不断丰富自身生活阅历、增强艺术表现才能与审美意识,更需融合当前文化 积淀、时代烙印等特征,形成更加独特鲜明的音乐表演风格。

本文就基于此,分析形成音乐表演风格的主观与客观因素,提出形成个人音乐表演风格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表演 风格形成 主客观因素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 )01-0024-04音乐表演风格的形成与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不同因素之间存在着繁杂的关联。

为深入分析出音乐表演风格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在增强音乐表演效果、提升音 乐表演人员专业水平等方面发挥出重要指导作用,需要从表演者个人与社会发展等两方面入手,细致分析音乐表演风格形成要点,形成更加完善科学的音乐表演风格培养模式。

一、概述音乐表演风格(一)音乐表演风格概念音乐是一种集合声音、表演等形式的艺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创造出良好的审美效果。

音乐表演建立在 音乐创造、音乐表演、音乐键上三个维度,通过表演优 秀音乐作品,推动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O 音乐表演能够 使文字形式类的乐谱转化成声音展现给大众,让大众在欣赏音乐表演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作曲人精神寓意与思想情怀。

音乐表演风格是音乐艺术作品个性的体现,可以使音乐表演在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内涵等方面区别于其他表演形式,确保作品呈现方法具备独特性O 音乐表演风格在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审美思想等方面会受到表演者主观意识影响,使音乐表演能够深刻体现出表演者的内心世界O 对于同一事物与音乐作品,不同 表演者所带来的作品会呈现出各异的表演风格。

黑格 尔曾经对此种现象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诠释,他认为表演风格是音乐表演者内在气质的体现,主要通过外在音乐表现形式展现出与其他表演者的不同之处。

艺术风格变迁规律

艺术风格变迁规律

艺术风格变迁规律艺术风格变迁规律人类的艺术创作始终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文化环境都会对艺术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的艺术风格变迁规律。

首先,艺术风格的变迁是与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艺术家们总是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他们试图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

例如,在统治时期,艺术作品往往被用来宣扬,而在工业化时代,艺术家们开始关注社会不平等和工人阶级的权益。

因此,社会历史的变迁不仅改变了艺术家们的思想,也改变了他们的艺术风格。

其次,艺术风格的变迁是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的。

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和工具,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段。

例如,印刷术的发明使得艺术作品可以大规模传播,摄影术的问世使得艺术家们可以更真实地记录客观世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也不断涌现,它们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进一步推动了艺术风格的变迁。

此外,艺术风格的变迁也与艺术家个人的创作风格和追求有关。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审美观念,他们试图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因此,艺术风格的变迁也是艺术家们在不同阶段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不断探索和发展。

有些艺术家可能会坚持传统的艺术风格,而有些艺术家则更倾向于尝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无论是坚守传统还是追求创新,艺术家们都在不断推动着艺术风格的变迁。

总之,在观察艺术风格变迁规律时,我们必须考虑社会历史背景、技术进步和艺术家个人的创作风格和追求。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艺术创作的发展和变化。

只有深入理解艺术风格变迁的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

艺术学概论之艺术鉴赏PPT课件

艺术学概论之艺术鉴赏PPT课件
第39页/共49页
顿悟
• 顿悟:原是佛教用语,与渐悟相对,也是在艺术鉴赏的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现象。是指在审美欣赏的 过程中,欣赏主体面对欣赏对象时对于作品的艺术境界和艺术意蕴的一种瞬间的领悟。
•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 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 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 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 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的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
第36页/共49页
一、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 艺术生产的全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这三个部分或三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 整的艺术系统。
• 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评介艺术作品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第1页/共49页
• (一)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 (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 • (三)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第20页/共49页
艺术鉴赏中的一致性
从艺术鉴赏时代性来看,由于各个时代在社会实践、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从而 使得这个时期的艺术风尚产生某种共同性或一致性。
第21页/共49页
第22页/共49页
第23页/共49页
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
• 所谓鉴赏心理的保守性,就是鉴赏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 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 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拨弄共同的欣赏 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或趋向。
第4页/共49页
期待视野
•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 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在具体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造型丰富多变的中国传统剪纸艺术
第9 页
西方早期文明,欧洲艺术一直以摹写和客观写实为主流,所以创造性的视觉形象不像东方那 样常见。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在古希腊神话中找到诸如人马兽之类的图形创意。
第 10 页
1.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
西方图形的真正发展和飞跃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开启了现代艺术之门。立体主义首先对自然物象进行分析和判断,从中提取纯粹的形, 使之几何形体化,而后将其分割成为各 种几何形态,最后从各个视点将其组合 在一个平面上,注重画面的组织和平衡 规律以及几何结构,重视艺术家的理解 与表现,不完全模仿对象。
鸳鸯戏水比喻夫妻恩爱
福寿吉祥
第7 页
2.求全思想
求全思想是希望在一副画面中将事物的方方面面都交代清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作品抛 开了现实世界的观察障碍,将主观意象中对事物的多时空的认知展示出来,如通过多点透视、遮挡 物透明化、多时态组合等方法。
公 鸡 食 五 毒
第8 页
3.丰富的造型手段
在民间艺术作品中,艺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的表现手法得以充分的体现。作品不仅富有装 饰美感,更具有超越现实的新鲜气质。
第 17 页
风格派崇尚造型数学,排除主观情绪和意志的影响,理性地运用数学逻辑来营造画面,产生 冷静、精确、明朗之美感,对平面设计影响深远。
第 18 页
(5)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以调侃和滑稽荒诞的形式表达自己“反对一切”的观念。达达派的拼贴画、照相剪辑
直接为图形创意提供了具体的表现手法,并沿用至今。
第 11 页
这种全新的艺术观念给图形创意在思想上以极大的启发,对原形态的分解、综合、重组,挖 掘事物的内在真实成为图形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前美术相关理论

学前美术相关理论
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来表现物体,五颜六色是这一时期 作品中色彩的典型特点。 画面上开始出现空间关系,意识到自己是环境的一部分, 并通过基底线表现出来,把所有的物体、 人物放置在基底线上。
第2页/共38页
3.图式阶段
早期图式阶段 还保留这象征期的绘画特点,儿童画中的各个独立图形
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 在色彩的认识上越来越精细,对于色彩的明度、饱和度
现各种人物、动 绘画工具和材料
物的动态;
进行绘画创作。
•能运用对比色、
类似色、同种色
等多种配色方法,
注意色彩的整体
感和内容的联系;
•能有目的地安
排画面,表现一
定的情节,并变
化多种安排画面
的方法。
第31页/共38页
认知目标
各年龄阶段手工活动目标
小班(3~4岁)
情感目标
技能目标
创造目标
1.初步熟悉泥工、纸工 等材料、工具。 2.了解泥的可塑性质。
第二,象征期(2岁一3岁)。普遍性的象征阶 段,圆圈可代表物,又可代表人;类别性的象征 阶段,以一种图形代表一类事物;个别性的象征 阶段,能表现事物的“我”。
第9页/共38页
第三,定型期(3岁~7岁)。其特点是从简单 到复杂、从正面到侧面、从呆板到有生气,并 有时间、空间观念,懂得构图,也懂得用画来 分辨性别与年龄,还能用语言来解释自己的画。
强烈的注意颜色:幼儿在感知作品时很在乎画面的色彩,哪些色彩鲜 艳的作品往往为他们喜爱,色彩的美比形式的美以及没有色彩的关河影更 有吸引力。
对绘画题材产生自由联想的反应:幼儿在感知和理解美术 作品过程中,常常出现对绘画题材的自由联想,且常与自己 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关注画面的局部特征:在感知一幅美术作品时,幼儿往往只 之一作品中所表现的局部特征。

艺术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意识的关系

艺术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意识的关系

艺术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意识的关系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既包含客观的艺术规律和对象存在,也蕴含着艺术家个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表达。

客观精神与主观意识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它涉及到艺术本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过程,对于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客观精神与主观意识在艺术中的关系应当从艺术的本质入手进行探讨。

从客观角度看,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和客观现实。

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表达。

比如绘画作品表现的是对象的形态、色彩和空间关系,音乐作品则表现了声音和音乐元素的组织和结构。

这些都属于客观规律的范畴,没有这些客观规律的存在,就没有艺术的创作和艺术的欣赏。

客观规律需要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来进行艺术再现和创作。

艺术家是创作者和表现者,他们的主观意识使他们能够对客观规律进行解读和加工,赋予作品情感、意义和审美价值。

画家在绘画时需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情感和理解来构图、运用色彩和造型技法,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需要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投射进作品之中。

这些都是主观意识对客观规律的再现和表达,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客观精神与主观意识的关系也贯穿于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的全过程。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需要对客观规律进行认识和把握,同时又需要通过自身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来进行创作表达。

在艺术欣赏时,观众需要以客观的眼光来观察和理解作品,同时也需要借助主观意识和情感来获取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

客观精神和主观意识的关系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绘画中,艺术家需要以客观的视角观察和描绘对象,同时又需要借助主观的审美眼光和情感来构思和表现作品。

在音乐中,音乐家需要依据音乐的内在规律和结构来进行创作,同时又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和审美理念融入其中。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需要以客观的态度观察和理解社会、人物和事件,同时又需要以主观的情感和认知来选择和表现作品。

艺术概论孙美兰 第2章

艺术概论孙美兰 第2章
第26页,共38页。
米开朗琪罗 创造亚当
第二章 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 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
米开朗琪罗 诺亚方舟(局部)
米开朗琪罗 雕塑 哀悼基督
第27页,共38页。
第二章 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 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
米开朗琪罗 大卫(局部)
米开朗琪罗 大卫
第28页,共38页。
第二章 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 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
第18页,共38页。
敦煌壁画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
第二章 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 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
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
晋祠侍女
第19页,共38页。
第二章 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 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
敦煌 壁画
狩 猎 图
第20页,共38页。
第二章 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 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
第4页,共38页。
第二章 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第5页,共38页。
返回
第二章 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一“、啊原,始人“类艺,术只”有你才有艺术!” ——席勒
艺术的界说:首先,承认艺术是人的创造物而非自然存在物;其次,艺术这种创造 物的主要价值是供人们观赏,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不是其他实际功利性的用途。
对于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 不恰当地贬低或抬高艺术的地位都是不可取的。艺术和其他精神产品一样,都是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
的,各自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
第35页,共38页。
有的艺术形式中 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 上的艺术元素,它们 之间相互依赖,不可 分离,但却又保持着 各自相对的独立性, 彼此辉映,相得益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