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1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1-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1-课件

美文美读,激发兴趣
听课文录音,用心跟读,注意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朗读竞赛,看哪个小组读得准,读得美!
疏通文意,感知内容
❖ ⒈给下列字注音。
Suì qǐn zǎo
❖遂


荇xìng b柏ǎi


游 抒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达 乐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状高峰清 流、石壁清林,绘日光变化、猿鸣鱼游, 表露了他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 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学习《记承 天寺夜游》,我们欣赏苏轼笔下庭院月 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坦荡、 旷达的胸怀和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他让我们懂得了:先做人,再作文!
晨昏变化之美
早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傍晚: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扩展: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欧阳修
色彩搭配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扩展: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郦道元
视听结合之美
❖视觉:(略)
❖听觉:猿鸟乱鸣
扩展: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讨论探究,说“闲人”,悟真情。
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但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 有苏轼能领略到呢? 揣摩下列句子,体会其中深意。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

《短文两篇》练习(1)

《短文两篇》练习(1)

《短文两篇》练习(1)维度A 基础知识一、基础字词(一)重点字识记统筹狡黠滞碍(二)重点词语掌握学究:诘难:寻章摘句:味同嚼蜡:滞碍:吹毛求疵:阐证:要诀:(三)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并说明句子的意思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怡情傅彩长才句子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惰藻饰矫句子3、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范句子4、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

鄙羡句子二、文学知识(一)培根,国家、家,著有《》、《》等。

(二)《不求甚解》选自,作者,原名,当代。

三、课文掌握阅读文段,回答问题A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却对马克思的著作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精神实质。

B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C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绝对不应该这样。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D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小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所谓未小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1、引文部分使用了和两种论证方法。

2、A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答:3、B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答:4、D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答:维度B 能力提高读书乐乐读书谈到如何学习语言,有的人总是一味强调“苦读”,甚至举出古人悬梁刺股的故事,以为勤学的佳话。

短文两篇1

短文两篇1

短文两篇1
一、课文悟读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盛行。

一些饱学之士纷纷周游列国,向各国的执政者推销自己的主张和行动策略。

为了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他们往往以生动而又深刻的比喻来讽谏执政者。

寓言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因为通俗易懂,又有对生活漫画式的夸张,虽是杜撰虚拟的生活场景,却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孟子参透了执政者的心思,讲究说理技巧,做到了听众能听、爱听,治国方略就轻而易举地贩卖了出去。

《短文两篇》同样具备上述特征。

现略述如下:。

语文八上短文两篇

语文八上短文两篇

语文八上短文两篇短文一:寓言故事从前,有一只小鸟,它住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

这只小鸟有着美丽的羽毛和灵活的翅膀,它非常自由自在地在森林中飞翔。

有一天,小鸟飞到一座高山上,这座山是一只老狼的领地。

老狼决定把小鸟困住,于是他设计了一个陷阱。

他把一个小箱子放在山脚下,然后藏在一边等待小鸟上当。

小鸟看到了那个小箱子,好奇地飞过去。

当它一踩上小箱子时,箱子突然关上了,将小鸟困住了。

小鸟挣扎了很久,但是陷阱非常巧妙,它无法逃脱。

老狼得意地走了过来,他说:“小鸟啊,你现在被我捉住了,你再也不能飞翔了。

”小鸟能感到困惑和沮丧,但是它没有放弃希望。

它告诉老狼:“我虽然被你困住了,但是我相信我能够找到解救的方法。

”小鸟每天都在思考如何逃离陷阱。

终于有一天,它发现了一个办法。

它发现陷阱的上方有一个小洞,足够它通过。

于是,小鸟用翅膀敲打着箱子的顶部,希望能够打破箱子。

经过了几次努力,终于,箱子被破坏了,小鸟得以逃脱了。

小鸟重新获得了自由,它飞到天空中,高高地飞翔。

它体会到了被困住的痛苦,也学到了不放弃的勇气。

从那以后,它变成了一个更加坚强的鸟,不再害怕任何困难。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勇往直前,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短文二:感悟人生人生如同一场旅行,我们都是踏上这场旅途的旅人。

旅途上,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风景和挑战,体验到喜怒哀乐,收获智慧和成长。

在旅途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人,有些是短暂的相遇,只是在某个时刻匆匆而过;有些是漫长的陪伴,相互扶持,共同走过风风雨雨。

无论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相遇,都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我们可以从每一个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和智慧。

而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迷茫和失落,甚至经历失败和打击。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每一次的困难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

《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

《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八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课件 人教新课标

八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课件 人教新课标

• “一时脸蛋儿全红了”,这是文章开头对小女孩因受“我”帮助后的 表情描述,从而暗示了她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意分 析这句话暗示了小女孩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并概括其性格特征。 心理:
性格:
答案] 心理:既为获得帮助而充满感激,又为受到施舍而倍感尴尬。 性格:诚实、守信,不愿意无端受到施舍。 [点拨] 分析“脸蛋全红”时其心理,结合上文所叙事情即感激与难堪。 性格:不愿意无故接受别人帮助的那种真诚与守信。
说明方法-打比方
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 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 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 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浙江专)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五讲 表达方式与记叙的顺序课件(经典回放点拔+考点解 读回放+考点跟踪突破+13中考真题)
• ④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帮 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 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 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 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 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稍稍去 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 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 次早来几天吧。 ⑥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 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 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 开了。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
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
“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 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 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 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 食物较为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 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 人们给他取名——恐龙。
1、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因为在地球 的其他大陆上也 都发现有恐龙化 石,在靠近南极 的詹姆斯罗斯岛 也发现了恐龙化 石。
第六节“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 移。 2、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 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 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 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 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 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 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 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 象的科学认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 浅出、通俗易懂。 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文中语句)

研读探究
这篇文章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 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 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写作背景: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 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 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 上所有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 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 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 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 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 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 有力证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 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扩展训练 (1)

短文两篇扩展训练  (1)

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觉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②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1、(中、过)“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2、(中、过)《日》中作者要表达的重点是哪一句话?为什么?3、(中、情)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4、(中、情)作者用神话“夸父逐日”“嫦娥奔月”有何深意?5、(能、情)统观上文,概括巴金的创作风格。

课后探究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星巴金①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②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A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天的星群讲过话。

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③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

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现给每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B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

”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④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

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罢。

⑤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

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

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在:在于。

●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

则:就是。

名:出名,
有名。

●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龙: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奇的
动物。

灵: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
陋了)。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
●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案牍:公事公书,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陋室铭什么简陋的呢?何:什么。

陋:简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说笑笑的都是有学问的人,来来往往没有没有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陋室铭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蕃:(草木)茂盛。

这里指繁多。

●可爱:值得喜爱。

●甚:非常,很。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代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独:仅仅,只。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自: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
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予:我。

出:长出。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植: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中间空,外面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但不可以贴近玩弄它啊。

可:只能。

亵玩: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谓:认为。

●隐逸:指隐居的人。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
说。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
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众:多。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有很多值得喜爱的。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都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空,外面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但不可以贴近玩弄它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